1、一枝白玫瑰教案【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自主识记生字新词,理解“安慰、生命垂危”等词语。2.了解课文是按“我”的心情变化为线索叙述故事的,并能联系上下文说清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读懂“我”和小男孩的对话,体会小男孩对妈妈、妹妹深深的爱;学会抓住课文中看似矛盾之处提问,并尝试解决。3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亲情可贵、真情无价。【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是按“我”的心情变化为线索叙述故事的,并能联系上下文说清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2读懂“我”和小男孩的对话,体会小男孩对妈妈、妹妹深深的爱。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
2、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教学难点】针对文中看似矛盾之处提出疑问,并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前后文尝试解决问题。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
3、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课题1(出示图片)这是一枝美丽、淡雅的白玫瑰。正音“玫瑰”。2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
4、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白玫瑰象征着真诚纯洁的爱,也象征着对人深深的思念。3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理清脉络,整体感知1根据时间、地点不同,把课文分成两部分。(板书:圣诞节商店两天前殡仪馆)指导“诞”的书写;“殡”的读音2学习根据课文篇幅和内容分清课文主次的方法。3.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我”情感变化的句子。(板书:“我”)交流朗读句子四、研读课文,体会真情(一)学习1-3小
5、节,感受小男孩的善良、纯真、对亲人充满爱,体会“我”心情变化的原因1学习第1、2小节,感受小男孩的善良、纯真,了解“我的心几乎停止跳动的”原因(1)师生合作读第1、2节。(2)读第2节,读懂小男孩的话语,感受小男孩的悲伤理解“生命垂危”。(随机板书:语言)理解“悲伤”(抓住“埋在”、“眼神更加悲伤了”)(随机板书:神态)(4)指导朗读句子。(5)理解“我的心几乎停止了跳动”的意思“几乎”能去掉吗?了解“我的心几乎停止跳动”的原因。(随机板书:难过、震惊、同情)2学习第3小节,感受小男孩对亲人充满爱,了解“我再也忘不掉那男孩儿”原因(1)朗读小男孩的话,感受男孩对亲人的热爱重点抓住“永远、非常、
6、但愿、低下头、再不说话了”(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3)学习“我怎么做的”句子,感受“我”的善良、同情学生交流“我”怎么做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句子矛盾之处提出疑问。联系文本理解两个“悄悄”的含义。(4)理解“兴奋”内涵。(5)感情朗读,理解“忘不掉那男孩”原因。(随机板书:爱亲人)(二)学习4-5小节,感受“和这事有关”、“当然不会和这事有关”的内涵1师引读。2再次引导学生抓住句子矛盾之处提出疑问,理解句子“不会和这事有关”、“和这事有关”。3.朗读句子。(三)学习最后一节,体会“我”内心复杂的情绪引读。2理解这是一种怎样的热泪。五、提炼中心,升华主题1体会题目含义:为什么要用一枝白玫瑰为题目呢?2感情朗读,升华情感。3语言实践,抒发情感。【板书设计】37一枝白玫瑰圣诞节前“我”小男孩(商店)好奇(动作)几乎停止跳动(难过震惊同情)可怜(神态)忘不掉懂事(语言)两天后(无法忘记)爱亲人(殡仪馆)含泪(悲伤感动)真情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