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三全国统考政治一轮教师用书(经典版):第三部分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89502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三全国统考政治一轮教师用书(经典版):第三部分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1高三全国统考政治一轮教师用书(经典版):第三部分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1高三全国统考政治一轮教师用书(经典版):第三部分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1高三全国统考政治一轮教师用书(经典版):第三部分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1高三全国统考政治一轮教师用书(经典版):第三部分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21高三全国统考政治一轮教师用书(经典版):第三部分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21高三全国统考政治一轮教师用书(经典版):第三部分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21高三全国统考政治一轮教师用书(经典版):第三部分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21高三全国统考政治一轮教师用书(经典版):第三部分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21高三全国统考政治一轮教师用书(经典版):第三部分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21高三全国统考政治一轮教师用书(经典版):第三部分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21高三全国统考政治一轮教师用书(经典版):第三部分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21高三全国统考政治一轮教师用书(经典版):第三部分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21高三全国统考政治一轮教师用书(经典版):第三部分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21高三全国统考政治一轮教师用书(经典版):第三部分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21高三全国统考政治一轮教师用书(经典版):第三部分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考情灿烂的中华文化(三年2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考向分析1.从内容上看,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是高考的重点,尤其是博大精深的表现如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等知识点考查较多。2.从形式上看,往年高考中,既有大量的选择题,也有一定比例的非选择题。选择题以古诗文、文化中的“中国元素”以及热点材料为考查背景,非选择题往往以文化热点材料为考查背景。考点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古代辉煌的历程历史时期文化思想影响作用殷周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

2、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秦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儒家思想正式形成隋唐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宋元明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在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成就巨大,并产生了宋明理学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期封建社会发展影响较大明清西方近代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2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史书典籍作用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意义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

3、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特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1)不能把文字等同于汉字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文字指人类所有的文明,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二者是包含关系。(2)不能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有其合理性。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3再创中华文化的新

4、辉煌(1)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与史学典籍。()剖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汉字与史书典籍。2汉字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剖析: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3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剖析: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4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甲骨文正式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剖

5、析: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易混点一:混淆汉字和民族节日的相关知识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矫正训练1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下图描述了汉字“马”的演变过程,从中可以看出()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B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C汉字是人类文化的基本载体D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答案A解析图中汉字“马”的6000多年的演变过程,既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也说明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不断创新,A正确;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B错误;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C错误;D不符合题意,排除。易混点二:混淆文字与汉字的相关

6、知识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矫正训练2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大量关于农作物的字,如禾、黍、粟、米等,其中的“禾”字,像一株有根有叶、谷穗下垂的植物。“禾”是谷类植物的总称,但在秦汉以前,“禾”多指粟,即今天的小米;后世则多称稻为“禾”。在汉字中,凡以“禾”为义符的字,大都与农作物或农业活动有关,如秉、秋、秀、种、租等。这说明()汉字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汉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汉字作为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A B C D答案C解析说法错误,文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

7、时代;说法错误,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但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是对汉字的正确理解。命题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1(2019江苏高考)“犁”的古文字如图,反映了农民驱使耕牛耕种的画面,其中有默默付出的耕牛,有对丰收的期望,有犁地的工具。透过这个小小的汉字,我们仿佛可以看见先民们在田地里艰辛劳作的身影。由此可见()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百花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中华文化兼收并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A B C D答案C解析“犁”的古文字反映了农民驱使耕牛耕种的画面,体现了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默默付出的耕牛、先

8、民们在田地里艰辛劳作的身影体现了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世界文化;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表现在中华民族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成果来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材料也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2(2017江苏高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

9、化的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医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因扁鹊提出的“四诊法”而奠定了基础,后又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向世界各地传播并获得广泛认可,这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A正确;中华文化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作用,C排除;中医药只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不是集中体现,D错误。故答案选A。3(2013安徽高考)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

10、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A B C D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安徽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不同的区域文化,体现了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故应选;安徽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形成不同的区域文化,三种区域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故应选;中的“决定”一词夸大了不同地域对文化的影响,故不能入选;材料没有体现“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这一特点,且中的“融合统一”表述错误,故排除。A正确。4(2018江苏高考)德国有个千年小镇,自19

11、28年起每年2月都会举办“中国人狂欢节”,挂灯笼、贴福字,到处洋溢着中国气息。当地人讲,他们与中国很早以前就有通商交往,由于迷上了中华文化,便渐渐以“中国人”自居。不过,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显示,不少海外受访者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更多的还局限于中餐、中医药和武术等,中华文化要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依然任重道远。结合材料,回答问题: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遥远的异国小镇一直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答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传播;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具有持久性。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

12、的特点,文化传播的途径等知识,属于原因类试题。分析时要结合材料,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传统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具有持久性等方面分析。5(2015江苏高考)材料一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2014”活动中,“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材料二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法”字古代写作“灋”。“灋”从“廌”(zh),“廌”是传说

13、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是“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汉字历经千古演变,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为此“灋”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形,“廌”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问题: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关系的意义。答案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14、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繁荣。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属于意义类试题。解答本题要根据材料信息,从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文化传播等角度进行分析。考点二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特性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

15、出了重要贡献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区分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特点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总的说来,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

16、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地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2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贡献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理解二者的关系可以联系世界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哲学中矛盾的

17、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知识拓展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从大的视野看,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从小的视野看,中华文化又可分为若干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中华文化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中华文化是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的,中华文化既包含传统文化,也包含现代文化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容性求

18、同存异兼收并蓄内涵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侧重点强调不同文化在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壁、和而不同、和睦相处、交流借鉴等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关系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文化包容性的前提在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尊重文化多样性要求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同时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

19、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求同存异)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在对待传统文化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在对待外来文化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中华民族敞开博大的胸怀,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兼收并蓄)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包容性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的体现。树立文化自信,要充分肯定中华文化的价值,坚定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正确处理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仅指中华文化能和外来文化和睦相

20、处,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也指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彼此吸收、借鉴各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2)包容性不是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更不是全盘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4中华文化的力量(1)表现对外始终显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对内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2)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的力量方向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传承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文化交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创新立足于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体现。()剖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体现。2中华文化是中华各地域民族文化的总和。()剖析: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和中华各民

22、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不能认为是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3中华文化中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而日趋同一。()剖析: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汉字和史书典籍。()剖析: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5文化的包容性是指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剖析:文化的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既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又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

23、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6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剖析: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易混点一:混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基本特征矫正训练1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一直繁荣发展、绵延不断,甚至连佛教礼仪、服装等细枝末节的元素都保留得非常完整。这说明()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独树一帜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中华文化异彩纷呈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强调了中国的佛教文化一直繁荣发展,绵延不断,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A当选。B、C、D与题意不符。易混点二:错误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包容其他民族文化,扬弃

24、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性而不是全盘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矫正训练2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澳门文化全盘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A B C D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在澳门,多种文化求同存异,表明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符合题意;错误,没有辩证看待外来文化;地理环境能够对文化产生影响而非决定,错误,且与材料无关。命题点1

2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2019北京高考)一碗妈妈做的炸酱面,是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一碗豆花,融溢着对外婆的深深思念;一碗羊肉泡馍,沉淀着浓浓的乡愁食物温暖了胃,也温暖了心;味蕾会恋上食物,心会记起那个人。这说明()A食物所承载的文化是不断发展的B情感与思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源泉C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相互交流,不断融合D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食物承载着家的温暖和故乡情怀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家乡的饮食中沉淀着浓浓的乡愁,心中的那份食物承载着家的温暖和对故乡的眷恋,D正确。“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排除。社会实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源泉,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相互交流,不断融合,C排

26、除。2(2016天津高考)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称道的苏州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 B C D答案A解析我国园林艺术的巨大成就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苏州园林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表明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故符合题意,应选A。文化的传承不仅仅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故观点错误。3(2015福建高考)燕赵

27、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上述文字()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了燕赵与吴楚、北人与南人之间的文化差异,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故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故A不选;材料也没有说明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故C不选;材料更没有体现中华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故D不选。4(2015海南高考)近年来,海南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本土题材的剧目,

28、如琼剧海瑞、人偶剧鹿回头、歌舞诗达达瑟、舞剧黄道婆等。这些剧目在全国各地演出,展示了海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深受观众喜爱,引起了一股海南文化热,演出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剧目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魅力剧目创作坚持市场至上的导向剧目创作坚持现实主义风格对本土历史文化的创造性发掘与转化A B C D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展示了海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说明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体现了剧目的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深受观众喜爱,符合题意入选;海南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本土题材的剧目说明这些文艺工作者依托本地的文化资源,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创作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剧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29、和喜爱,符合题意入选;文化产品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表述错误排除;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故答案选B。5(2014山东高考)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13年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活动期间,我国推出了展示中国形象的大型舞台演出美丽中国。演出以歌舞为主,镶嵌京剧、武术等中国元素,辅以多媒体视频。演出从新疆的葡萄架下到云南的怒江大小调,从唐朝乐舞霓裳羽衣舞到现代芭蕾海上梦明月,展现了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特别是海上梦明月将西方芭蕾与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巧妙混搭,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开放、创新、多元的魅力。运用文化创新与中华文化的

30、知识,分析美丽中国演出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答案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中华文化等相关知识。材料中演出以中国元素辅以多媒体视频,对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将西方芭蕾与中国民族乐器混搭,对应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显示中国文化开放、创新、多元的魅力,对应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根据分析组织作答即可。命题点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6(2014天津高考)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

31、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A B C D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文化发展的途径等知识。外来的佛教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互融合,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当选;“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表明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当选;不同文化的融合并没有使文化差异性消失,排除;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排

32、除。故选C。7(2013北京高考)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黄河、长江流域孕育的中华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作用?答案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本题基础性较强,用教材的基础知识回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