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KS5U推荐】浙江省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题参考答案第1练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经典提升卷1D本题是逆向选择题。“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实际上是指任人唯才,与宗法制无关,故选D。A项是分封制,B项涉及家谱,C项涉及嫡长子继承制,都与宗法制有着密切的联系,不符合题干要求,皆排除。2D本题以学者对“China”含义的理解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史学研究方法及史学素养。“China”是表示中国的英文单词,针对这一单词的具体历史含义的研究,应从这一单词出现的历史背景去考究,故D项正确。“China”这一文化单词很难通过考古研究去考证,A项错误。B、C两项所反映的研究方法不如D项得出的结
2、论可靠。3D禅让制实行于夏朝之前的原始社会,排除。周代世系略图体现了分封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世官制(贵族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世卿世禄)、宗法制(周天子是绝对的大宗,诸侯、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地内是大宗)。本题选D。4C孔子首创私学,弟子三千;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及岳麓书院讲学;亚里士多德创立吕克昂学园。三人均通过私学培养人才,故选C。5D本题考查甲骨文及史学研究方法。从题干材料可知,文献材料同样真实可信,A错;某些历史记载也是比较客观的,B错;多项历史记载相互印证,不通过考古也可形成定论,C错;D符合题意。6C题干材料信息意思是:人不要把水作为镜子,而应当把百姓作为镜子,要求为政者要倾听百姓的
3、呼声,以百姓的反应,检查为政的得失,体现了民本思想,因此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墨家的兼爱尚贤和道家的道法自然,A、D项错误;主权在民是近代启蒙思想主要观点,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7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燕国属于周王室召公的封地,故A项正确;是齐国,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于齐,姜子牙是周武王重臣,故B项错误;是秦国,嬴非子替周孝王养马封地于秦邑,始建秦国,故C项错误;是楚国,周成王分封先王功臣绎于丹淅之地,建立了楚国,故D项错误。 8C太尉是主管军事的中央官员,是“三公”中的一员,故A项错误;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故B项错误;“刺”有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刺史是
4、负责监察地方政治的官员,故C项正确;司空是掌水利、营建之事的官员,故D项错误。9C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B项错误;材料中讲农民辛苦劳作,遇有遭受自然灾害、政府横征暴敛,就会导致家破人亡,这体现了小农经济极度脆弱,故C项正确;材料中讲小农经济被天灾人祸迫害,没有体现出连续性,故D项错误。 10C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推行的经济政策,材料不能说明重农抑商不严格,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治上歧视商人,故B项错误;从“(西)汉兴,海内为一”说明国家的统一,又从材料后的言语说明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内贸易,不是对外贸易,故D项错误。11A
5、“持刑太过,宜用儒生”遭到训斥,“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说明儒法并重,故A项正确;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表现在兴办太学、地方郡县学,故B项错误;汉武帝以后,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不要单纯用德教,并不能说明儒生地位一落千丈,故D项错误。12D公元2世纪即105年蔡伦已将蔡侯纸献给皇帝,至于造纸术的发明则早在西汉前期,而不是4世纪,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都无法得出对亚洲影响最大,故B项错误;马克思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而不包括纸,且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造纸术于12世纪传入欧洲,距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间过长,故
6、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造纸术传播”的信息,较为合理的应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包括亚洲、欧洲等人类文明的发展,故D项正确。13【详细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不仅,而且”提取信息做答;第二小问,立足于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其“修己”“复古”的政治内涵。第(2)问,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中关键信息“知天下之势”“致用”;第二小问结合当时社会学术发展状况及社会要求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二者“经世”“致用”的共同特点,概括其社会特征,强调社会责任;第二小问,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角度分析。答案(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
7、匡正社会秩序。(2)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3)强调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14【详细分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官吏的行为规范,包括五善五失”“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对官员的考核主要包括政绩和德行”等信息从“为官、选官、教育以及考核”的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属于解读史料信息题,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监察皇帝”“监察政府”“反过来监督宰相”的信息从“趋势:从全面监察皇帝、宫廷、政府到只监察宰相与政府;制度发展逐渐严密,监察制、谏官制相配合”角度
8、去归结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监察机构的目的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分析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并结合所学从雅典民主政治机构来组织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中国监察是维护君主权力,而古代希腊可以从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角度思考作答。第(4)问,属于开放题型,回答时要结合当今反腐倡廉措施从“重视官员的道德修养;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分权制约,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重视反腐廉政制度和法律建设”等角度归纳作答。答案(1)措施:为官遵守行为规范;选官重德行志节;教育重视对官员的廉政教育;考核重德行政绩。(言之成理即可)(2)趋势
9、:从全面监察皇帝、宫廷、政府到只监察宰相与政府;制度发展逐渐严密,监察制、谏官制相配合。评价:积极:有利于反贪防腐,加强中央集权;消极: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很难起到真正的监察作用。(3)古代希腊“分权”设置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执行机构:(四)五百人议事会;司法机构:陪审法庭。本质区别:古代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不同政府部门的分工;古代希腊奴隶制的民主政治。(4)经验教训:重视官员的道德修养;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分权制约,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重视反腐廉政制度和法律建设。(其它言之有理也可)原创导向卷1B从历史角度看,血亲等级架构主要就是在西周特有的分封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故选B。题干强调的是
10、与血缘关系互为表里的制度,排除A;与血缘关系互为表里的应该是政治制度,“三纲五常”是思想且是西汉时期的,“井田制”是经济制度,排除C、D。2B注意漫画反映的争吵内容是“姓”氏归属问题,这与宗法制有着直接的关系,故选B。与分封制、科举制和察举制无关,排除A、C、D三项。3C郡县制的重要意义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故选C。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封建社会属于等级社会,政治地位平等说法错误,排除C;D项错在“再无分裂”,汉代就出现“七国之乱”,排除。4C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公元前202年”“行政单位”“国”,由此判断是西汉时期的郡国并行制,为解决郡国权力过大、威胁中
11、央,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故选C。5B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具备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B。材料中的人物生活的年代是奴隶社会末期,封建政府说法不确切,排除A;材料中孟子等思想家不是农民阶级的代表,排除C;D项说法太过绝对,排除。6B铁犁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得耕种范围不断扩大,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故选B。A、D两项从其作用上来看强调的是“严格控制”,而题干表明的是“破坏”,排除;C项说法错误,排除。7A题干材料体现的是手工业专业姓氏,说明手工业发展已呈现出专业化分工,故选A。题干材料体现的是手工业职能分工,而不是社会职业分工,他们都属于
12、手工业,排除B;题干材料未说明手工业发展的时间,“最先进”说法不准确,排除C;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分工,并不能说明家庭手工业发达,排除D。8A根据材料总结出盐铁官营的目的“建国用、排富商、齐黎民、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可见其目的是为建设国家、打击富商、济民生、增加政府收入,解决军费,减轻百姓赋税负担;故选A。B、C、D项说法与材料观点不符。9C孔子拥有多国“粉丝”,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也是儒家思想世界化的体现,故选C。A、B两项说法太过绝对,排除;文明具有多样性,“一体化”说法是错误的,排除D。10C战国时期是社会变革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并不代表历史潮流,只有法家的思想才
13、是代表历史潮流的,是顺应社会变革的,所以面对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官方要想富国强兵,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只可能采用法家学说,故选C。11B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故选B。韩非子提出“以法治国”,秦始皇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与“天人感应”无关,排除A、C、D三项。12C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战国末年到汉代”。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黄帝内经编订于西汉,正确,故选C。授时历是元朝编订的,齐民要术是北魏的,错误,排除A、B、D三项。13【详细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一中“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从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变动的角度组织答案;第三小问
14、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礼”“德”和法家的“法治”组织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从专制、集权角度去概括;第二小问从汉代儒家思想演变方面组织答案。第(3)问,结合19世纪晚期中国近代史实,从西方侵略和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的角度思考作答。答案(1)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遭到破坏。争霸战争;铁制农具的使用促使生产力进步;变革变法;地主新阶层出现。(任答三点)儒家礼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战争等。法家强调法治,维护君主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各答两点)(2)特点:专制主义(或答中央皇权至上、实行三公九卿制)、中央集权(或答地方实行郡县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3)西方列强入侵
15、,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国,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任答两点)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的开展;早期维新派出现(或答民族企业的诞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任答三点且要相互对应)14【详细分析】第(1)问,“原因”从儒家自身发展与完善、社会因素、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政府重视、儒家人才的不断涌现等角度分析;“儒学的贡献”从文化认同、政治理想、道德准则等方面回答。第(2)问,注意时间限制“春秋到近代”,依次回答孔子、孟子、墨子、董仲舒、唐太宗、孙中山等的主张。第(3)问,从继承与发展、辩证地吸取角度分析。答案(1)原因:儒学自身不断自我调整,吸收其他学派优点,适应政治
16、和社会的变法;社会因素,儒学强调稳定与和谐,适应了农业社会与大一统政权的需要;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广大民众所追求与信仰;历代官、私学都以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使儒家人才不断涌现,学术得以不断传承;政府的提倡与鼓励。贡献: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维护国家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有深远影响,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2)孔子:德治;孟子:君轻民贵;墨子:兼爱;董仲舒:德政;唐太宗:存百姓;明末三大家:工商皆本
17、;孙中山:民生主义。(3)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对有些内容可抽去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金榜题名必备【命题探究】探究点一“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度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封建宗法制社会,从“家”至“国”,都建立在宗族亲属制度之上。汉语中有如此丰富的亲属称谓词,正是古代宗族至上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历史产物,例如【经典提升卷】第1、3题;【原创导向卷】第1、2题都是从宗族血缘关系的角度进行命题。探究点二制度创新与传承制度创新是中华文明前进的源动力。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走
18、向官僚集权统治。例如【经典提升卷】第8题;【原创导向卷】第3、4、13(2)题都考查了秦汉政治制度。探究点三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成为我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模式。如【经典提升卷】第9题;【原创导向卷】第5、6题。探究点四社会转型下的先秦思想社会转型必然会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烙下深深的痕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着历史性剧变,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儒家学派创立并形成蔚然大宗。如
19、【经典提升卷】第4、6题;【原创导向卷】中第9、10、13(1)、14题。探究点五传承与发展中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在传承与发展中不断迎合统治阶级需要的。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如【经典提升卷】中的第11题;【原创导向卷】中的第11题。【解题妙法】“特点”类术语试题可用史实支撑法来解答:第一步,审题干和备选项,找出其中的历史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现象等,并确定知识范围;第二步,根据确定的范围与类别,积极思考,主动联系与此相关的知识。对比确定符合题干要求的知识。如【经典提升卷】第9题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通过审题干可知,勤苦劳作的农民,一旦遇
20、有水旱灾害或官府的横征暴敛,就会导致破产卖田宅,卖子孙以偿债。由此体现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据此就很容易判断出答案了。第2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经典提升卷1D汉代行政区划是郡县两级;唐、宋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两级制;元代行政区划以行省路府或州县四级区划系统为主。由此判断元代顺宁府行政级别最低,故选D。2A“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是唐宋以后,而不是汉唐以来,时间上错误,故选A。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他们居住于地中海地区,B项说法正确,排除;由于明清时期实行“海禁”“闭关锁国”,限制了丝路商贸的发展繁荣,C项说法正确,排除;15世纪以前的“丝绸之路”未能改变
21、人类历史的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因此不具有全球化的意义,D项说法正确,排除。3B中的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清,中的政事堂出现于唐,中的土司出现于元,中的三司使出现于宋,由此判断B项正确。4B解答本题需要根据各地方志的目录内容判断这些地方志各自出现的历史时期。从“新军、警察”等信息可判断山阴志编繤于民国时期;从“三省”“禁军、科举、坊市”等信息可判断临安志编纂于宋代;从“本路蒙古学”等信息可判断四明志编纂于元代;根据“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等信息可判断绍兴志编纂于当代。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项正确。5C材料中商人“装饰焕烂,从以童骑”说明其经济地位优越;从题干信息“僭越”,宰相“伏请切令禁断”可知商人
22、政治地位低下,也说明商人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C项中“全社会”的说法太绝对,错误,符合题意。6C材料中“以求耳根清净”表明其论朝政得失一定程度上使君权受到了制约,故正确;依据材料中“三次欲派其出使,以求耳根清净”的信息可知武则天不想规范执政,而且因专制政府的本质所决定,监察制度的实际效能有限,故错误;依据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御史中丞是唐代御史台的“最高官员”,故错误;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本身是为君主专制统治服务的,注意“根本上”,故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7C汉朝无参知政事和枢密院官职,故A项错误;唐朝枢密院一般由宦官掌握,故B项错误;参知政事为宰相副职,枢密院掌握军权,综合两个官职应当在宋朝,故C
23、项正确;元朝不设参知政事,故D项错误。8C据材料“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尚未出现宰相制度,故错误;据材料“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以分散相权,进而集中君权,故正确;据材料“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以达到集中君权,故正确;据材料“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故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9B水排是利用水力的鼓风设备,翻车是利用人力的灌溉
24、工具,高转筒车是利用水力的提水工具,耦犁是利用蓄力的耕作工具,故利用自然力提高效能的发明是,选择B项符合题意。10B依据材料内容不能说明政府对市进行了直接管理是“从汉代开始起”,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南北朝时设有草市尉”的信息可知与政府的行政管理有关,故B项正确;材料中“废州县市印”说明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阻碍,故C项错误;宋代的“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故D项错误。11D孔子的意思是说:凡人立志于仁就可以得到仁,但是每日每时都不违背仁是很难的,这说明思想和行动的统一是比较难的,为此,宋明理学家主张知行合一,即把道德意
25、识和道德行动结合起来,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12A北宋时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故正确;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随后又出现了火炮,故正确;北宋学者沈括在书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北宋萍州可谈记录了中国航船在海上航行时使用指南针,故正确;雕版印刷术是早期的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史的革命,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13(1)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
26、益黑暗。(2)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频现,商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重农抑商。(3)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14【详细分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图片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首先要分析历史图片,注意图片的内容,再结合所学的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归纳总结“历史现象”。联系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结合前一小问的内容回答之间的“联系”。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及材料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实际上考查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回答时注意是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的
27、内容,故联系所学的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找出材料中没有揭示的内容,结合材料分析解答即可。答案(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原创导向卷1C三省宰相对行政措施实施的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的专
28、制,减少了行政的失误,故选C。三省六部制创立于隋朝,排除A;三省六部制不能体现制衡原则,排除B;该制度加强了专制王权,未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2C材料所说前人文采浮夸,“忽人君之大道,好雕虫小艺”,这样擢士“文笔日烦,其政日乱”,不利于选拔实用人才。故答案选C。3B注意图片中的关键信息“宣政院”“路府州县”等,由此判断图片是关于元朝的行政区划,缺少部分应该是“行省”,故选B。4B要使古代官僚制保持“知识或理性技术为基础”“人才主义和择优制”,最好的保障就是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故选B。察举制、恩荫制和世袭制,主观因素太重,不是“最佳保障”,排除A、B、D三项。5D材料体现了政府对市的严格管理和
29、市场自身发展的矛盾,说明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故选D。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对市的严格管理,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出现夜市,两则材料不矛盾,体现了政府管理和市场本身发展的关系,排除A;两则史料都来自于古籍记载,没有权威之分,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不同地区的经济政策,排除C。6C图片是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体现了货币种类的多样,但主要反映的是古代商业发展的繁荣,故选C,排除A。图片不是中国货币发展的最终归宿,金属货币一直存在,排除B;货币的发展能体现人民的智慧,但货币主要是由政府发行的,与劳动人民无关,排除D。7C宋元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主要是城市中的市坊界限、市的时间限制被打
30、破,故选C。A项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B项发生于隋唐时期,D项出现于明清时期,皆排除。8B唐代出现“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唐代国家授予的田地指的是均田制,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均田制受到破坏,故选B。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唐代已经不存在井田制,谈不上瓦解,排除A;唐代没有实行分封制,排除C;宋代打破坊市的界限,唐代对“市”仍有严格的限制,排除D。9B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理”与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相结合,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故选B。其他三项中的“理”都是道理的意思,皆排除。10B“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中的“良知”与二程所主张的“天理”是一致的,即儒家伦理道德,
31、故选B。11A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故选A。封建社会的保守性与四大发明无关,排除B;“司南”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阶段的战国,排除C;D项说法太过绝对,排除。12C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适杂剧之新体出”。元朝前期,曾一度停止科举考试,致使文人没有出路,进取无望,心情压抑,故创作杂剧,抒发愁闷情怀,由此形成一种新的戏曲元杂剧,故选C。13【详细分析】第(1)问,从时间、空间角度归纳这些变化即得出主要变化。第(2)问,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归纳。第(3)问,第一小问从开放的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从
32、世俗化角度回答。答案(1)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或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夜市)。(2)由自然经济向商品货币经济发展(或封闭性的自然经济向开放性的商品经济过渡),官吏位置由贵族把持变为机会均等,文学艺术由贵族文化转变为庶民文化。(3)城市空间变革:由封闭性的市坊制向开放性的街市制转变。社会生活:向世俗化方向发展。14【详细分析】本题考查了阅读、提炼、分析材料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等学科能力。第(1)问,仔细观察材料一的两幅地图,前半部分“特点”,可直观地从郡和行省的数量切入,后半部分“现实原因”,从图示来看,就是疆域广大。第(2)问,前半部分从材料中概括即可,后半部分根据设问,
33、从材料归纳并回忆课本知识作答。第(3)问,根据试题提供的材料,从正面思考对后世的影响。材料一的行省图,要关注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材料二、三要关注对行政区划的调整,材料四要注意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答案(1)特点:数量少,管辖范围大。现实原因:元朝疆域空前辽阔。(2)创新: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历史作用: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3)借鉴价值:注重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治理;注重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注重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金榜题名必备【命题探究】探究点一
3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从汉到元我国选官制度主要标准方面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于公开、公正。选拔方式由举荐或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例如【原创导向卷】第2、4题。探究点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历史的演进是联系的和具有规律、时代特性的。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产品商品化的趋势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及商业政策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如【经典提升卷】第5、9、10、13(2)(3)、14(1)
35、题;【原创导向卷】第5、6、7、14题。探究点三四大发明对东西文明的影响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强大的力量源泉。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集中代表和最高成就,应掌握其具体发展过程。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社会和西方社会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如【经典提升卷】第12题;【原创导向卷】第11题。【解题妙法】目的类试题“目的”指历史事件发生前当事人(集团、政府等)想要达到的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它体现为主观上的要求。解答此类术语的题目首先应确定“主体”(行为发出者),即明确题旨要求回答“谁”的目的;然后深入行为者所为的背景、内涵;最后联系相关所学知识相印证。如【原创导向卷】第2题,“李谔论之于文帝”表明“主体”是
36、统治阶级,再结合“隋初”“擢士”“好雕虫小艺”等可知统治阶级在选拔人才时要改变“文风”(行为者所为的背景、内涵),然后再结合科举制的相关内容,答案即可判断。第3练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经典提升卷1D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故符合题意;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符合题意;李贽是明朝中后期的思想家,他明确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故符合题意。苏格拉底没有提出类似主张,排除。由此可知D项正确。2B会馆出现于我国明清时期,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B项说法不正确,
37、符合题意。3C本题考查明朝中后期的对外政策。从题干材料中“开市舶”“不得往日本”“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等信息及三十年的通商行动可知只有C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与题干材料不符;材料无法体现明政府奉行重商主义政策及废除“海禁”政策,故B、D两项不正确。4D材料中“多金商贾尊”体现尊富思想,“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说明追逐商业利润,故D项符合题意;诗中“水乡城市”指吴江一带商品经济的发展,未体现水上集市,且宋朝以后时市的时空界限被打破,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罗绮”走中原,而不是“纺织工”,故B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5C材料强调教化百姓的关键在于“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
38、,即只有富足百姓,才可以移风易俗,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仅仅强调教化百姓,弘扬道德,故B、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培养人才和经世致用的思想,故A项错误。6B结合史实可知废丞相,设内阁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内阁不会削弱皇权,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即使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不会影响皇权,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内阁取代六部,故C项错误;内阁只是参与国家大政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是受控于皇帝的,不会有失控局面,故D错误。7B理藩院是清朝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故错误;理藩院主要负责边疆及对俄罗斯事务,故正确;该机构的设置有利于加强
39、对我国边疆地区的管辖 ,故正确;清代的理藩院和元朝的宣政院没有关系,故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8B注意材料设问是“不符合的是”,汉代设立中朝一般由亲信侍从担任,符合,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唐代三省六部的设立是分割相权,不涉及皇帝利用近臣形成新的决策中心,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内阁大臣由大学士担任,辅佐皇帝,大学士往往是皇帝的亲信近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军机处办事人员为皇帝近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9A“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说明玉米种植已经比较广泛,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与美洲的经济交往,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
40、府大力引进”,故C项错误;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10C依据材料“大半植棉”苏杭、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可知当时主要从事的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依据材料明代松江府“大半植棉”,苏杭、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可见家庭手工业较为普及,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并未瓦解,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依据材料“大半植棉”,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而已”,苏杭、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1C“天下为主,君为客”、“私天下”、“孤秦”、
41、“陋宋”论说明君主专制制度受到批判,故正确;明清之际的儒学对理学批判,开拓了思想活跃的局面,故正确;明清思想家批判理学,说明儒学正统受到冲击,故正确;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具有民主启蒙色彩,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有一定的影响,但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提供思想武器的是近代的民主思想家,故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12A宫廷画,是指围绕着封建帝王生活、行政而进行的绘画创作,以宫廷画家的创作为主体;工笔画即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与写意画相对;在中国画中,凡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称之为花鸟画;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写意画即是用简练的笔
42、法描绘景物。写意画多画在生宣上,纵笔挥洒,墨彩飞扬,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文人画强调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于一体,观察图片,可以看出融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由此可判断出该作品属于文人画,强调抒情写意,故正确,错误;从画中可以看出描绘的对象是鸟,该作品属于花鸟画,而不是山水画,故正确,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13【详细分析】第(1)问,考查农业经济特点,答题的关键在于紧扣材料,抓住时代背景,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总体的概括。答案(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
43、发达, 纺织业显著发展, 市镇经济繁荣, 资本主义萌芽。 14【详细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属于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回顾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即可;第二小问要运用高度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重点要突出二人对西方哲学发展的贡献。第(2)问,首先要读懂材料,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核心思想,切忌脱离材料进行概括,同时注意语言要简练,不可照搬材料原文。答案(1)孔子:仁、礼、中庸;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2)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
44、准;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原创导向卷1C朱元璋的政治措施,加强了君主专制,但是由于“异常繁复的制约与牵制”,导致了行政效率的降低,故选C。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不能体现“民主特色”,排除A;“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排除B;内阁不是决策机构,排除D。2C从材料信息看,内阁权力提高,地位也日益重要,故选C。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排除A、B;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排除D。3C
45、内阁和军机处都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无权向六部发布命令,故选C。军机处的设立是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的,与内阁无关,其后发挥的作用与内阁不同,不存在替代关系,排除A;军机处职能为上传下达,只对皇帝服务,不具备发令权,排除B;内阁主要是帮助皇帝协理奏章,权力与宰相相差甚远,等于宰相是错误的,军机处在刚设立的时候是临时性机构,但以后转变为正式机构,排除D。4C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劝谏”是古代的一种监察制度,结合材料中“劝谏最终依赖于君主的德行”和所学知识分析,正确答案为C。5B材料中“徽州人多地少故几乎家
46、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说明当时土地稀少,价格昂贵主要的原因是徽州商人致富以后购买田地导致土地价格上涨,故B项正确。6C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统治的腐朽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故选C。“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D;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排除B。7B由“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等信息可知景德镇多民营制瓷手工业,故选B。宋代景德镇已是著名瓷都,排除A;材料并没有涉及手工业发展提高了富商地位,排除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排除D。8C
47、材料中说明晋商致富之后转而参与科举考试做官,并大规模的兴建田宅而没有将财富转化为扩大再生产的资本,这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故选C。A、B两项与题意要求无关,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皆排除。9B陆王心学的观点是“宇宙便是吾心”,与题干材料中的“宇宙是一个精神的整体”内涵是一致的,故选B。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与材料内涵无关,排除A;牛顿是英国人,排除C;王夫之具有唯物思想,排除D。10A顾炎武批评理学家“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空谈误国反映出宋明理学危机的出现,故选A。“经世致用”要求读书人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与题意无关,排除B;顾炎武摒弃的是程朱理
48、学的弊端,排除C;王阳明的学说背离了孔孟儒学,但与西方思想影响无关,排除D。11C“各种思潮”指的是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他们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故选C。在中国古代,封建正统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进步思想促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但未发展为思想解放潮流,排除B;其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不是全新思想体系,排除D。12B四大名著和京剧都适应了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故选B。四大名著有的是反封建统治的,排除A;京剧体现不出专制主义的强化,排除C;西游记体现的是魔幻风格,排除D。13【详细分析】第(1)问,“东西方的丝绸贸易商路形成”主要是指
49、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影响”从材料中“当中国丝绸源源西进的时候,西方的物品与信息,也传入中国。佛教通过这条商路传到中国”可分析出促进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第(2)问,从材料二中“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自己寻找粮食)”可分析出隋初统治者是将粮食藏于国库,不顾及百姓的生存;“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可分析出唐太宗主张百姓家中有足够粮食;“后果”结合隋朝二世而亡,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可分析出答案。第(3)问,从交通、政治、经济等方面来分析与归纳。第(4)问,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交通等方面来分析原因。答案(1)西汉时,开通了陆地和海上
50、两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影响: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相互了解;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2)隋朝将大量粮食藏于国库,不用于解决百姓的生存需求;唐太宗则主张百姓家中有足够的粮食。隋朝因百姓的反抗短暂而亡;唐太宗时国力增强,社会安定。(3)政治因素:统一、和平的政治社会环境;扬州城娱乐和文化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商业繁荣、国内最大金融中心、交通便利。(4)交通运输方式的转变,上海成为海、陆运输中心;开埠通商,上海成为中外商贸中心;上海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重镇。14【详细分析】第(1)问,先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然后从统治和人际关系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
51、小问从刑法宽严分析;第二小问从历史、现实因素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良知”;第二小问从政治、思想角度分析。第(4)问,第一小问从民治、法制方面回答;第二小问从现实和深远影响分析。答案(1)仁。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谐社会人际关系。(2)汉:减轻刑罚,断狱从轻;秦:严刑酷法。吸取秦亡教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3)核心内容:致良知。背景:明代中后期,政治黑暗(或皇帝专制、特务横行、宦官专权等);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或“民之陷溺”);伪善流行(或社会风气败坏)。(4)思想:倡导民治,主张立公法。影响:揭露和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52、金榜题名必备【命题探究】探究点一制度传承与发展制度创新与传承是中华文明前进的动力。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制再到设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的不断加强;从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使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例如【经典提升卷】第6、7、8题;【原创导向卷】第14题。探究点二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思想对经济的影响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如【经典提升卷】第2、3、9、10、13(1)题;【原创导向卷】第5、6、7、8题。探究点三新时代特
53、色下的思想发展思想是社会现实意识形态的反映。明清时期,李贽和三大进步思想家对理学进行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同时要注意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时代背景、与西方启蒙运动的比较、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如【经典提升卷】第5、11、14(2)题;【原创导向卷】第9、10、11、14(3)(4)题。【解题妙法】概念型选择题题干中经常出现的词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特定的背景、内涵和运用的原理。如【原创导向】第9题,本题考查王阳明的主张。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以及对心学主张内涵的
54、准确理解。首先正确解读有效信息“宇宙是一个精神的整体”,然后结合古代思想家的思想,“对号入座”,与所学知识挂钩,最后确定答案。第4练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经典提升卷1D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波及全国”,由此可以看出是外国“丝市”低迷导致了中国“丝市”不振,垄断中国蚕丝的胡雪岩最终破产,故选D。题干材料与“近代工矿企业”无关,排除A;胡雪岩垄断中国的蚕丝,但不是买办商人,更谈不上恶性竞争,排除B;钱庄倒闭体现不出金融业发生哪种变化,排除C。2B本题考查北京条约内容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题干
55、中的描述,此时洋人已经取得了到中国内地自由传教的特权,并且西方列强公使已经进驻北京,联系教材知识,这是天津条约内容,后来在北京条约中被清政府承认继续有效,故选B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均没有以上的内容,故排除A、C、D三项。3D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由于外国商品的输入,中国的自然经济虽然开始解体,但是由于自然经济的强烈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出现了滞销现象,这才导致英国商人用滞销的棉布包装生丝,故选D。A项“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和C项“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4A注意把握题干中“19世纪70年代”这一时间概念和“洋务学堂”这一社会概
56、念,这一时期中国人关注“洋务”主要是西方的先进技术,因此A项正确。近代中国银行成立于清末新政时期,B项错误;关注西方的政治制度以及思想文化是在甲午战争之后,C、D项错误。5C材料中“西方不仅学习机械一门,还学习政治、法律”“言论遭到谩骂”说明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政治,这违背了当时洋务运动倡导的中体西用思想,故C项正确;A项李鸿章的思想在材料中未体现;B项“过于推崇”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C。6B由题干中“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可知这是指“利益均沾”,体现了“片面最惠国待遇”的特点,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故排除。7B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
57、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不管其歼敌数目有多大,它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其历史意义巨大,故错误;从题干信息可知,中英双方关于三元里抗英歼敌数目上差异颇大,双方数据都带有主观因素,需要第三方数据进行印证,故正确;尽管中英双方关于三元里抗英歼敌数目上存在分歧,但从统计的数据来看,英军的伤亡人数不多,这说明三元里抗英的规模可能不大,故正确;历史记载虽然存在主观因素,但其记载的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不能说无所谓真伪,故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8D林则徐是福建人,不符合材料中“湖湘巾扇”信息,故A项错误;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故B项错误;曾国藩虽是湖南人,但与“沙漠轮蹄”信息不符,故C项
58、错误;由材料“湖湘”“沙漠”可知是收复新疆的左宗棠,故D项正确。9B材料仅涉及张荫桓个案,不能说明门第的高低仍是官员晋升的主要依据,过于片面和绝对,故A项错误;据材料“一群官员攻击他”和“幼习洋业,故夷情略悉,已为自爱者所鄙”可知部分士大夫对“洋业”不屑一顾,故B项正确;据材料“幼习洋业,故夷情略悉,已为自爱者所鄙”可知材料并未说明开眼看世界成为一种社会思潮,故C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张荫桓个案,不能说明清朝的选官用人制度已成为众矢之的,故D项错误。10D从材料可以看出,华商租买轮船来往有具体地点限制,并且还要向海关交纳船钞货税,说明有抑制民间购买轮船的意图,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华商租买轮船
59、只准在通商口岸来往”说明清政府允许民间开办轮船航运,但有严格限制,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清政府允许民间开办轮船航运,推进了中国经济近代化,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840年鸦片战后,清政府丧失关税自主权,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11A材料中“政治、进口、出口、新闻纸、铁路、铁轨、火轮机”的信息说明魏源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故A项正确;“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学习西方长处以抵抗西方侵略,材料中没有体现该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部分学习,并不是全面学习,故C项错误;魏源只主张学习技术,不学习西方制度,故D项错误。12B“以商为本”是材料显示的最初的目的,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速立宪
60、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是作者的主要目的,故B项正确;“实业救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流行思潮,故C项错误;“教育救国”是实现变法图强的途径,故D项错误。13【详细分析】第(1)问,从材料中“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可以看出核心观点是先“完全法律”,再“修约”,进而废除领事裁判权;“时间”结合近代最早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回答即可;“影响”从中国司法、社会性质等方面回答。答案(1)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14【详细分析】第(1)问
61、,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概括。第二小问要从作战策略、军队斗志及指挥等角度分析。第(2)问,由材料信息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同时还要考虑到甲午战争对日本侵略野心的刺激作用。第(3)问,结合甲午战争对中国的深刻影响进行分析,注意角度要全面。答案(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
62、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原创导向卷1A题干中的时间“1842年”是关键信息,战争应该发生在此前,故选A。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56年,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排除B、C、D三项。2C根据材料关键词“处于外国势力的实际控制”“外国炮舰”可总结出列强侵略威胁了中国的海防,故选C。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明显的体现,皆排除。3B从材料中的“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贫民失望”“行为的凶暴”,可知这次运动应是太平天国运动,故选B。4A题干材料设计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是洋务运动兴起的内因,故选A。太平天国运动
63、与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化无关,排除B;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排除C;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其发展与太平天国运动无关,排除D。5A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虽然逐渐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原有的生产关系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故选A。近代生产关系发展的趋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排除B;C项是表面现象,排除;鸦片战争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局面,排除D。6B材料中的“天”指的是封建统治,洋务派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妄想“自强”而达到维护腐朽的统治,故选B。A是目的,排除;洋务派是地主阶级,不可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排除C;洋务派强调封建纲常伦理为国家安身立命之根本,排除D。7A由
64、李鸿章的言论可以看出,专利权对外国侵略者完全无能为力,是专门用来压制民族资本的,故选A。B、C两项不能从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排除;总理衙门是清政府的外事机构,排除D。8B“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满街游戏任驰驱”说明正确;“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即ABCD)口头禅”说明正确;“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说明正确;材料只反映了上海一处,说明错误。故选B。9D根据材料“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办理洋务三十年,疆吏全无知晓”可以判断出作者认为当时民众的思想比较落后,不符合现代化的趋势要求,需要进行思想启蒙和思想进步。10B据材料中关键信息“练
65、兵也,海军也”“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可知这是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A为抵抗派主张,C为维新派主张,D为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均应排除。11D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西方的海外贸易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可预料的航海风险,要保障商人的利益,成立公司,收取一定的费用,避免商人的损失巨大,由此可知“法”主要指的是近代保险制度。故选D。12B“实能究极源委”,说明对西学之来龙去脉都能探个究竟,可知此思想家不仅对西学理解深刻,掌握系统,还结合时弊,救亡图存,结合所学知识,此思想家就是严复,故选B。13【详细分析】第(1)问,结合英国工业革命后国力强盛及对海外市场扩展的需求分析。第(2)问,从世界潮
66、流、侵略战争角度分析。第(3)问,从政府政策方面分析。第(4)问,应该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答案(1)炫耀英国科技发达,国力强盛;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希望通过增设口岸、调整税额、租借土地等手段,开辟中国市场。(2)中国丧失了与近代工业文明接触,认识世界,改变落后封闭状态的发展机遇;同时,它使英国了解了中国的落后,并改变了对华态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鸦片战争的爆发。(3)克服“左”倾错误,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行改革开放,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既要看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掠夺性,又要认识到其客观上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促进作用。14【详细分析】第(1)问,从贸易政策、范围
67、和税收三个角度思考。第(2)问,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和统治者的政策等角度分析概括。第(3)问,主要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分析归纳其表现;“原因”主要考虑内外因素。答案(1)特点:政府重视(或政府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范围广(或交易国家多);贸易税收(市舶收入)成为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背景:敌对势力利用大海继续与明政权对抗;倭寇侵扰;统治者(朱元璋)轻视海外诸国;自然经济条件下缺乏经济交流的需求。(3)表现:出现西式建筑;近代邮电事业发展;外来宗教的传播。原因:上海是鸦片战争后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大量西方官员、传教士、商人来此;上海是近代工业最早的诞生地和集中地;西方科学技术和
68、思想逐渐传入。金榜题名必备【命题探究】探究点一以辩证的观点看待西方列强的侵略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随后,西方列强接踵而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一步步加深,但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如【经典提升卷】第1、7、13(1)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第2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第14题考查列强侵略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原创导向卷】第1、2、5、13(1)(2)、14(3)题考查西方列强的侵略及其影响。探究点二近代化下的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是在西方列强侵略下被动而起的。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
69、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经典提升卷】第4题考查洋务运动的内容;【原创导向卷】第6、10题考查洋务运动的措施、思想主张。【解题妙法】“结论”类选择题解答此类题目一般可分为三步进行:(1)通过对题干历史结论或史实的理解,联系迁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2)通读题干,分清楚历史结论或史实的时代背景,迁移相关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分析判断。(3)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解答这类题目一般采取史实支撑法、史论结合法、概念分析法、理
70、论分析法等。如【原创导向卷】第10题,第一步抓住题干中的“练兵也,海军也”“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第二步迁移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中的思想主张,第三步逐项判断,最后得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正确答案。第5练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缓慢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经典提升卷1B刘邦代表的是封建君主,奉行的是君主专制;孙中山代表的是近代资产阶级,主张的是民主共和;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故选B。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排除A;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排除C;D项说法正确,但不能说明题干材料的历史变迁,排除D。2B本题以中国历史上男子由蓄辫到
71、剪辫的变化考查中国历史的变迁。甲图反映的是清初男子剃发蓄辫,本质是清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乙图体现的是民国初年男子剪辫的情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对民众生活习俗的影响。两幅图都反映了政治历史的变化对生活习俗的深刻影响。因此可知B项正确。蓄辫和剪辫的行为不能从本质上体现习俗的先进与落后,因此A项错误。甲、乙两图所体现的历史现象不能反映专制王朝的命运以及专制与民主的斗争,C、D两项应排除。3D本题利用20世纪初的报纸截图,主要考查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报纸本身属于出版印刷的文化产业,因此可以作为当时出版业发展的直接史料,故A项不符合题意。报纸刊登的求婚信息,反映了当时婚姻礼俗的变化,同时登报求
72、婚也体现了广告业的进步,故B、C两项也不符合题意。一幅报纸截图及其中的信息并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世界文明的演进,故D项符合题目要求。4A根据题干材料信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可知,铁路修建可使百姓、国家从中获利,这体现了“求富”的思想;从“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可以得出“自强”的思想。故A项正确。“师夷长技”“中体西用”这些思想主要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C两项错误。“民生主义”属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显然不符合题意,D项可排除。5D“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说明当时革命思潮不占据主流,改良仍然是主流思潮,故选D。革命派此时已经开始革命运动,排除A
73、;依据所学,上海是最早开放城市,该说法明显错误,排除B;材料中“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说明对改革和革命的意见不一,排除C。6B依据材料“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说明政府鼓励企业自由竞争,故选B。材料只是论及企业专利,并不能说明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排除A;材料中没有反映官营商业信息,排除C;据所学“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说法绝对 ,不符合实际,排除D。7C新文化运动时才首倡白话文,故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不是通俗性报刊,而是文言政论性报刊,A错误;早在19世纪70年代,国人就已开始办报,而时务报在1896年创办于上海,B错误;当时中国报刊
74、刚起步,国人需求量有限,D错误。8B依据材料中的时间是19世纪晚期以及中年大汉被一小个子打得鼻青脸肿,而一帮西方人在一边袖手旁观可以判断此次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等五处港口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故A项错误;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体现了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出现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故B项正确;今诸国驻防之处,系廊坊山海关等,是在辛丑条约中的规定,故C项错误;遇有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处置,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官照办,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故D项错误。9B根据图片湖北军政府可知此事件应该发生在湖北,南昌起义发生在江西,故
75、A项错误;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次日,起义军攻克总督衙门,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故B项正确;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为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出师北伐,故C项错误;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故D项错误。10A据材料“广州市先后出现了20个工业门类的工厂共33家”和“其中有不少还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鼻祖”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实业救国”思潮是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通过创办实业而挽救中国的运动思想,20世纪初达到高潮,故A项正确;此时国内形势有利说法不符合史实,国内清政府的改革和新政都是幌子,并未积极推行,列强侵华加
76、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民族资本主义工厂的创建,而不能说明广州是外资输入的主要地区,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民族资本主义工厂的创建,不能说明政治革命推动生产关系变革,故D项错误。11A从1911至1919中国面粉业工厂数和资本量都呈现增长趋势,主要原因是此时处于一战时期,欧洲市场由于战争而对中国面粉需求增加,面粉业的发展也是此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缩影,故A项正确;封建势力压迫解除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故C项错误,1911至1919年处于军阀割据混战时期,社会动荡,故D项错误。12A由材料中“贵族政治君主政治之悍敌也”“
77、贵族能裁抑君主,而要求得相当之权力,于是国宪之根本即以粗立。后此平民亦能以之为型,以之为循”可知梁启超主张以贵族抑制君主的权力,实行贵族政治即贵族共和制,然后以平民抑制贵族的权力,实行民主共和制,故A项正确;民主是人民统治即人民当家作主,没有全面概括材料的观点,故B项错误;帝制即君主专制政体,与材料观点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自由的主张,故D项错误。13【详细分析】第(3)问主要考查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转型,考生务必根据表格内容进行说明。答案(3)清政府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但仍坚持“中体西用”,1904年学制中儒学地位有所下降,但分量仍很重;1912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倡导民
78、主共和,取消读经讲经课;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帝爱国,1922年新学制改修身课为公民课。14【详细分析】第(2)问,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第(3)问,给出答题思路“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从危害和积极影响两方面来分析影响。答题的关键在于紧扣材料,抓住时代背景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总体的概括。答案(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原创导向卷1B注意题干和图片中的关键信息
79、“18941895年”“日清战争”,由此判断是甲午中日战争,产生的影响是引发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故选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排除A;C项表述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排除;D项说法太过绝对,甲午战争战败只能说洋务运动破产,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还是存在的,排除。2C从“孙中山”“民主政治”“复辟帝制诸幻想”等信息,可判断“此役”是辛亥革命,此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故选C。“中国近代化第一步”是洋务运动,排除A;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张勋复辟过帝制,排除D。3C“把权威赋予人等于引狼入室”说明要防止
80、专制独裁,制约权力。为达到这一目的,先进的中国人于20世纪初设计的解决方案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故选C。4C庶民的胜利介绍的是俄国的十月革命,而俄国的十月革命是一场社会主义运动。5B图中显示1916到1919年中国铁路运载的主要物资为矿产品,且比例有所增长,其次为农产品,最后为制造品,而矿产品的主要用途为工业生产,因而得出结论铁路为工矿企业发展提供了条件,故选B。题干中未见“近代新型城镇”和“地区性市场”的兴起和发展,排除A、C;农产品的长途贩运的比例不断下降,排除D。6B题干材料数据说明帝国主义国家加大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
81、B。题干强调对中国的影响,排除A;中国自然经济在近代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排除C;官僚资本主义产生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7D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知此时中国进口的总额始终大于出口的总额,面临贸易逆差的困境,故选D。根据图表信息,只能得出1885191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数值,不能反映出民族工业发展的快慢,排除A;在此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外受帝国主义国家的压制,内受本国封建统治的盘剥,排除B;一战发生在19141918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8D材料信息表明康有为上书光绪要求其率先断发易服以推进变法,与近代风俗经历由被动到主动学习的过程无关,故选D。9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82、”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含义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抵御西方侵略。以此作为创办新式学堂和学会的口号,主要为了减少创办新式学堂和学会的阻力,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材料中没有提出创办人的身份,D项不正确。10D从“适”联系达尔文进化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可以看出胡适受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的影响之深,故选D。A、B、C三项涉及的著作,体现不出“适者生存”的主张,皆排除。11C从“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可知反映的是一种契约精神。故选C。12D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措施在于“平均地权”和“
83、节制资本”,故选D。A、B两项属于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排除;C项属于国家政权管理原则,排除。13【详细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从强国、民权和经济发展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和阶级等角度回答。第(2)问,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915年7月”“批判儒家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来分析背景,全面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答案(1)角度:康有为:地方自治是强国之道,立国之本。梁启超:地方自治是伸张民权的基础。留日学生:地方自治是发展民族工商实业、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保证。背景: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主张变法强国,实
84、业救国。(2)背景: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民主政治;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评价: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14【详细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长期停滞”可知人均GDP增长为零;第二小问,注意限定语“从经济的角度分析”,联系所学,可知小农经济自身的局限;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人口增长过快。第(2)问,注意题干“近五百年”“中国与西欧”“政治、经济、思想领域”“不同特点”,联系所学进行回答即可。第(3)问,注意题干“从政策和技术的层面”“1300年到1800年”“欧洲人均G
85、DP猛增”,联系所学可知: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或鼓励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第(4)问,注意仔细分析“全民皆醒”。如果赞成,就强调人民觉醒的广泛程度;如果反对,强调社会发展的不足。答案(1)表现:人均GDP增长为零。原因:小农经济自身的局限;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人口增长过快。(任答两点)(2)不同特点:政治: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欧洲资本主义代议制逐步确立。经济: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思想:中国思想专制、文化高压;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兴起。(3)原因: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或鼓励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的原
86、始积累;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影响: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东方从属于西方(东西方差距逐步拉大)。(4)同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思潮盛行;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不断扩大。(任答三个方面)不同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折、艰难,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流;民族资产阶级政治运动连连失败,中国半殖民化程度不断加深;思想领域的变革缓慢;广大群众参加革命的热情不高。(任答三个方面)只有观点判断,没有说明理由,不得分。金榜题名必备【命题探究】探究点一以近代化的视角多角度审视辛亥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
87、,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近代化。如【经典提升卷】第3、9题;【原创导向卷】第2、3题。探究点二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历程从社会转型和近代化角度考查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历程。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文化层面”。如【经典提升卷】第2、12、13(3)题;【原创导向卷】第9、10、11题。探
88、究点三与时俱进中的三民主义辩证地分析三民主义因时代变迁而与时俱进的历程。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学说,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辛亥革命最终失败;后来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大革命的旗帜,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如【原创导向卷】第12题考查三民主义。【解题妙法】“因果”类试题解答此类题目,方法有:(1)概念分析法: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2)特征分析法:就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
89、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3)理论分析法: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可以较为容易地作出判断。如【经典提升卷】第10题,该题解答应使用“特征分析法”,把握1900至1911年这一时间段,结合这一阶段政府政策及爱国思潮进行选项判断即可。第6练近代中国的新方向与近代化的曲折前进: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经典提升卷1C本题通过“回忆录”再现历史场景。根据题干
90、所描述的场景,如“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等,可以判断出其反映的是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也未出现“聘请苏联顾问”的现象,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的北京,未出现“攻克南京”的情形,故B项错误。全面抗战始于1937年,与题干情形明显不符,故D项错误。2B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是在1947年6月,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新四军主要活动在南方地区,而题图显示是“冀鲁豫第六军分区”,是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区,排除。正确答案为B项。3B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同时考查学生解读图片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柱状图显示
91、出19411943年工业发展速度最快,这一时期正好处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故B项符合题意。柱状图中的数据经历了先增后减的变化,故A项错误。图中数据并未体现大后方与沿海工业比例的变化,故C项错误。大后方工厂开办主要是为了赢得抗战胜利的需要,故D项错误。4B材料图片中“上海”“北京”“长沙”“法国巴黎”的信息说明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故B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主要是同盟会在日本建立,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在北京和上海,与图中多数城市无关,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指北伐,从广州开始到武汉,和法国巴黎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5C学校名称的变化要从历史时间角度去
92、寻找原因,1924年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工农武装斗争,苏联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因此C项正确,A项错误。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是在1934年,D项错误。6A本题是数据图表题,解题关键在于正确分析表格中数据的变化。结合图表中数据可知,在中美贸易中,中国处于入超地位,并且数据逐渐增加,体现出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故A项正确。数据表明,英国对华贸易优势明显,但有波折,不是“逐步加强”,故B项错误;中国在与法国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体现不出“法国强化对华转嫁危机”,故C项错误;中俄(苏)间贸
93、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期间有波折,体现不出“稳步增长”,故D项错误。7A根据材料“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和“如必言直言者有罪,讲演者被逮捕,则是扬汤止沸,势必全国骚然”可见吴佩孚同情学生并支持学生的正义行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同情和支持学生,并不能体现镇压学生,故B项错误;材料的语气并非施压,也不能说明是为了争权夺利,属于对材料的误读,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学生运动社会现象,并非冒充爱国欺骗,也未体现企图统治中国,故D项错误。8B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并没有建立真正的共和国,故A项错误;20世纪20年代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中国人民
94、的最大敌人,因此要联合各革命阶级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后君主专制制度已经被推翻,故C项错误;此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首要目标是实现民族独立,故D项错误。9D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井冈山地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A项尚未找到说法有误,故A项错误;据材料“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和“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与中国国情和史实不符,B项基本认清说法有误,故B项错误;据材料“但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可知材料并不能说明看到了工农力量的伟大,属于对材料信息的误读,故C项错误
95、;据材料“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但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可知作者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D项正确。10D材料体现的是国民党积极抗战,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只能说明国民党也存在敌后作战,是对阵地战的补充,与国民党抗战主要采取阵地战不矛盾,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仍然反映的是国民党独立作战,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三条记录主要反映的是国民党游击队的战斗事迹,体现了国民党军队并不是单一的正面战场作战,也出现在敌后,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11C根据材料可知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呈现减少趋势,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欧洲
96、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且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一些障碍,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其采取经济政策是1935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且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日本是此时侵华主要力量,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2C“近代化”可理解为国家富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根源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说明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国家富强)的前提条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没有近代化
97、,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题干中“民族独立与近代化是两件事,不能互相代替”的信息,再结合近代中国的史实来看,民族独立与近代化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民族独立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3【详细分析】第(2)问,“背景”结合中国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西方列强侵略政策的调整回答;“结果”从山东问题的解决、日本侵略政策的改变等方面组织答案;“实质”从侵略中国列强的现实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答案(2)背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求;帝国主义调整在华利益。结果:收回山东主权;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实质:打破日本对中国
98、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14【详细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属于学科内综合试题。第(1)问,从题目中的“民国初期”入手,结合当时民族工业发展速度、工业布局、工业结构等知识回答。第(2)问,19271937年属于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联系当时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知识可以概括“民族工业发展态势”。结合大危机时西方列强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转嫁危机等知识,回忆中国国内的经济措施、反帝爱国运动等知识回答“影响”。第(3)问,从题目中的时间“19451949年”可知与解放战争有关,联系当时国内的政治局势、经济状况分析“境地”及“原因”。答案(1)出现短暂春天,发展速度、规
99、模空前。轻工业有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增长。但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外国资本、传统经济形式相比,仍居弱势地位。(2)曲折而艰难地发展。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日本加剧侵华,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国民政府采取的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使民族工业在1929年后仍能坚持下去。(3)处于困境。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社会动荡;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利于美国经济侵略。依靠国家权力,扩张官僚资本,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税收政策。原创导向卷1C根据题干的时间信息“1920年”可知“俄国式的革命”指俄国十月革命,由题干中的“诸路皆走不通
100、了的一个变计”可知中国革命必须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故选C。从时间信息上看,A、B项与题干的历史阶段特征不符;D项与题干观点(主张暴力革命)相悖。2B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我国西南某地”“八十周年”“转折之城会议之都”,由此判断是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故选B。A、C、D三项涉及的历史事件都具有转折意义,但在时间或地点上有不符之处,皆排除。3B题干材料中的“全国”“民族团结”等信息,说明中国共产党制订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民族抗战路线,故选B。A、C、D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皆排除。4B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47年”,正好处于战略反攻时期,再结合“金光灿灿”,说明战略反攻
101、成就显著,故选B。抗日战争胜利是1945年,排除A;战略决战即将完成是1949年,排除C;土地改革运动处于开始阶段,排除D。5C从外国在华产业资本对生铁产量、钢产量、机器采煤量与铁路运输量所占比重看,外国资本控制了近代中国重工业的主导权,故选C。依据时间“1936年”可以直接排除A;再分析表格数据,选项B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错在“完全控制了重工业资源”,排除。6B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提倡国货的政策,使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故选B。在解放战争时期,官僚资本主义垄断了经济,排除A;题干材料与解放战争无关,排除C;帝国主义的侵略没能阻止,排除D。7C注意表格中的时间。在日本侵略者的控制下,为
102、其战争需要,东北重工业急剧膨胀;受战争影响,中国东南地区民族工业出现衰落,工业向西边局部移动,故选C。A、B、D三项从时间上排除。8A抓住题干中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使美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市场,美国资本几乎垄断了中国的资本市场,故选A。第二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德日法西斯,排除B、D;二战也极大地削弱了英国的力量,排除C。9D根据所学知识,一战后,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加快,成为新思想主流,并深刻影响到此后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所以答案选D。10A题干信息表明毛泽东主张借鉴苏联的做法,允许资本主义继续存在和发展,这体现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
103、战略思想,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逐步进行,而题干中思想表明毛泽东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故选A。毛泽东肯定了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排除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此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谈不上社会主义改造,排除D。11C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由此判断毛泽东的文章应该发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论人民民主专政符合,故选C。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A、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于社会主义社会时期,排除D。12B注意时间限制“20世纪30年代”。四个备
104、选项都涉及交通工具,当时社会进步主要体现在新式工具的使用上,“电车”是新式交通工具,体现了社会的进步;“马车”“人力车”等不是新式交通工具。故选B。13【详细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国内外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从关键词“手足之情”到“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转变来总结变化。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关键信息“竞争”“欲救中国”来理解和概括其民族情绪;第二小问回答维新变法的影响。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和结合列强主张世界主义的目的来思考;第二小问从时间信息1924年,回顾当年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相关史实来回答。答案(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105、建立起近代民族民主国家;启蒙运动促进了西欧的思想解放。区别:19世纪中期前,民族主义是人民主权和争取民族独立与富强;19世纪中期后民族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列强对外侵略和争霸的工具。(2)民族情绪:忧国、救国。影响: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3)理由:世界主义是帝国主义为遏制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提出的;中国还没有实现民族独立。动作: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主张。14【详细分析】从日本既定对外方针、国内矛盾、侵略目的等方面综合分析。答案明治维新后,对外殖民扩张是日本既定方针;岛国日本发展遭遇瓶颈,国内矛盾日益激化;日本逐渐占领中国东北,借助该
106、地区优越的资源条件以战养战;镇压中国抗日力量,同化当地居民,实现永久占领和独霸中国东北。金榜题名必备【命题探究】探究点一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活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是领导和团结一切进步力量的核心,多次力挽狂澜,先后经历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如【经典提升卷】第1、2、4、8、9题;【原创导向卷】第14题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探究点二以时政热点考查抗日战争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日军在
107、中国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细菌试验等罪行。最终,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取得完全胜利。如【经典提升卷】第2、10题;【原创导向卷】第3、14题。探究点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知识深化、运用的关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历经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较快发展、残酷打击和陷入绝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的近代化就无法实现。如【经典提升卷】第3、11、14题;【原创导向卷】第6、7题。【解题妙法】图片类试题解答此类试题,一是要能通过图片的表象特征,来判定其特定的所属时间;二是要能通过图
108、片所表现的内容,来判定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及文化特点;三是文物图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要能通过图片本身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准确推断当时的社会特征,把握其存在的时间和地点、在当时的用途及对当时社会发展所起过的作用,从图中推断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如【经典提升卷】第4题,观察图片,可获取如下信息:带处为北京、济南、上海、武昌、广州、法国巴黎、日本东京。再调动教材知识:20世纪初期,在图中带号的地点均有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故此可判断正确答案为B。第7练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经典提升卷1C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鞍山钢铁厂”,据此可以
109、排除A、B两项,因为鞍山钢铁厂建于建国后。从材料中的“多消灭一个敌人”可判断出当时正处于战争时期,据此可排除D项。抗美援朝战争发生于19501953年,符合题干材料的要求,故C项正确。2D由题干中的“北平”可以判断这次会议召开于新中国成立之前,故排除A;B项与题干中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主旨无关;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从与会代表的打扮可知代表具有广泛性,故选D。3A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发展历程。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缓和、中日建交等重大事件带动中国外交出现全新局面,故正确;中国外交在“文革”时期受到干扰,故不正确;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正确;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
110、79年,与题目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选A。4D材料中无论是“中国愿同美国谈判”还是“中国尤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的信息表达中都涉及到“台湾”,说明中美关系改善将直接决定台湾问题,故D项正确;“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正式确定是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故A项错误;当时中国外交地位仍然很低,故C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是在1954年,故B项错误。5A图表反映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英美两国,实际反映了中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急需改变落后工业面貌的愿望,也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特点的体现,故A项正确。冷战格局下,为对抗苏联,美国大力发展工业,英国努力恢复发展工
111、业,B项错误;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是正确的,故C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只是增速放缓,但规模仍然很大并没有衰落,D项错误。6D本题是数据图表题,解题时注意图中数据的变化,并结合变化的时间点分析问题。“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图中曲线显示:在1956年初,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的时间是1953年到1956年底,前期农业总产值高,后期工业总产值高,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完成是在“1957年底”,农业总产值降低,工业总产值大幅提升,故C项错误。1958年,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使工业
112、总产值大幅提升,而农业发展受到严重破坏,出现背离状态,故D项正确。7D“国家鼓励他们根据自愿的原则组织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说明该宪法处于三大改造时期,因此可以判断是1954年宪法,此时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故A项错误;1956年才完成三大改造,故B项错误;在建国初期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的是共同纲领,故C项错误;1954年宪法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故D项正确。8D从材料“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救星!”及参加过扫盲班识字不是很多的李金凤能够上大学等信息可判断该时期应该是“文革”时期,将革命进行到底是1948年,毛主席写的新年献词,故
113、A项错误;1988年,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1956年毛泽东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出自毛主席语录,属于“文革”时期,故D项正确。9B“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体现了中苏双方同意一致制止日本的侵略行动,故正确;不结盟政策是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具体表现,时间不符,故错误;“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
114、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体现了中苏双方互助与合作的愿望,故正确;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故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10A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柱状图中行业应该是工业,故A项正确;农业不是优先发展对象,故B项错误;交通不是一五计划发展重点,故C项错误;教育也不是一五计划重点,故D项错误。11B社会主义改造是对生产关系的正确调整,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通读材料可知,材料中的“放卫星发喜报搞献礼”,“浮夸虚假的歪风邪气”等信息都是大跃进运动的表现和特征,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表现是“一大二公”和“共产风”,故C项错误;文化大革命开始于19
115、66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2B毛泽东认为“春秋旧中国时代同现在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材料没有涉及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故A项错误;由材料“文艺工作也是不会繁荣的”“学术就能迅速发展”可知这一方针的目的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广大人民群众,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工农阶级,故D项错误。13【详细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注意以材料中的省略号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涉及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香港问题和“一国两制”;第二小问从外交原则、国家主权和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的方式等方面组织答案。答案(3)方针和主张:“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声明将在适
116、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一国两制”。影响: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14【详细分析】第(1)问,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联系当今世界局势,本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分析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可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和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中归纳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及“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指出中法建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格局。答案(1)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一边倒”),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法国是第一个同
117、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体现了我国外交的新胜利。在美苏争锋的两极格局下,与不结盟运动等一起,冲破冷战坚冰(使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受到撼动)。中法都是大国,都有灿烂的文明。两国建交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国际事务只有中国参与,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原创导向卷1B由题目中的信息“有关北京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群体的政府”可知这应为1949年10月,新中国在北京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故选B。A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前,排除;三大改造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与题干材料不相符,排除C;D项召开于1954年,当时大陆已基本解放,故与题目中的信息“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不符,
118、排除。2C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团结一切爱国民主力量”“工业化的初步基础”“逐步开展社会主义改造”,说明该制度在“一化三改造”之前就已存在,且基础广泛,由此判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选C项。A、D两项从时间上排除;B项与“团结一切爱国民主力量”不符,排除。3B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根本政治制度”,由此判断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B。A、C、D三项都是我国重要制度,但与题干材料不符,皆排除。4C无论是清末立宪的边疆新政、民国初期的“五族共和”,还是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目的都是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故选C。三个政治制度的性质是不同的,也不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A
119、、B;只有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排除D。5C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是重工业的飞速发展,这得益于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故选C。1957年,我国工业体系还未确立,排除A;重工业发展与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无直接关系,排除B;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对题干中的工业成就影响不大,排除D。6B材料体现了毛泽东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论述,此时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故选B。7A19581962年期间流入重工业的资金大幅度增加,期间中国进行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19631965年期间各种资金流动比较合理,期间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都是国家经济
120、政策导向所致,故选A。8B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重工业畸形发展”“1957年到1960年”“农业却下降了22%”,中共中央针对此情,对国民经济实行了八字调整方针,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故选B。三大改造在1956年底基本完成,排除A;邓小平全面整顿是1975年,排除C;人民公社化运动是题干反映现象的原因,排除D。9D材料反映了1967年美日就关于中国核武器的事情达成的协议。结合所学知识,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此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故选D。A项是1961年;B项是1964年;C项是1950年。10A材料体现了不应该把学术问题政治化这一观点,正确;
121、材料中明显强调学术问题独立思考,不带政治性,正确;“双百”方针出台于1956年4月,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底,错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主要是对文学影响,错误,故选A。11C材料讲述的是恢复高考前的高考招生政策讨论、酝酿。邓小平同志的讲话的主旨目的是为考生减少制约报名的“左”倾的政审条件,故选C。材料并没有讲到要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路线,排除A;由材料时间“1977年”可知,还没进行改革开放,材料也没涉及政审要审查考生家庭出身,排除B、D。12C第三阶段的时间是1958年,科技成果3 406项,出现的原因与“大跃进”有关,故选C。从时间上看,我国刚建国不久,科技发展远远落后于英美等发达国
122、家,“世界领先”说法错误,排除A;“双百”方针有作用,但不是根本性的,排除B;“科教兴国”是1995年提出,排除D。13【详细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表格信息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重工业发展迅速;第二小问从关税、规划和管理部门等角度分析作答。第(2)问,从材料二的数据可以看出,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尤其是重工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第(3)问,第一小问从时间上判断;第二小问从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第(4)问,结合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分析。答案(1)特点:基础工业发展较为迅速(或重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原因:实现了关税自主;制定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设
123、置综合经济管理部门。(2)问题:工业化水平尤其是重工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3)战略:制订“一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国际因素: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新中国的“遏制和孤立”;斯大林模式的影响。(4)起步落后,艰难发展。14【详细分析】第(1)问,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即可得出答案,依据所学可回答其积极影响。第(2)问,西方代议制民主大多通过资产阶级的革命或斗争,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颁布宪法或法律文件的方式确立代议制的民主政治。第(3)问,从建国初期的三大制度确立角度回答即可。第(4)问,从民主政治的不同模式、国情不同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政治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
124、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2)确立:通过资产阶级的革命或斗争,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颁布宪法或法律文件的方式确立代议制的民主政治。(3)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合适的政体,不能照搬别国模式;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言之有理即可)金榜题名必备【命题探究】探究点一民主制度的创新与发展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是一个民族不断强大的政治保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文化大革命”
125、期间,“左”倾错误泛滥,导致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严重践踏。如【经典提升卷】第2、7题;【原创导向卷】第1、2、3、4、14(3)题。探究点二现代中国外交的发展不同时期的外交是受历史发展阶段特征、趋势影响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三大外交政策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日渐成熟;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改善,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新时期,外交战线的任务是维护世界和平,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如【经典提升卷】第3、4、9、13、14(1)题。探究点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在新中国成
126、立初期,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开始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但是“左”倾思想发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其探索既有成就,也有失误。如【经典提升卷】第5、6、10、11题;【原创导向卷】第58、13(2)(3)(4)题。【解题妙法】“组合”类试题(1)排序型选择题,依据所学知识先确定首尾,然后确定某两个或几个小项的位置关系,即可将试题答案判断出来。(2)排除型选择题,先由题干找出限定条件,然后从组合中找出最确定的正确或错误的选项固
127、定或排除,答案往往即可“水落石出”。如第9题,本题为组合类逆向选择题,审题干可知:材料表明了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目的是相互合作以及共同制止日本侵略。并未提及中国的不结盟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对条约是错误的理解,符合题意。由此判断正确答案为B。第8练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经典提升卷1A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改革开放中的经济体制改革。解答本题一是注意时间“20世纪80年代”;二是理解材料含义。根据“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可以得出人民公社体制开始废除,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如何增强企业活力”,可以得出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由此可判断正确
128、。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是在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故错误;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进行的,显然说法错误。故选A项。2D“证券”“股市”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特征的表现。邓小平的这段话,主要反映了我国在进行市场经济的尝试,并明确认识到市场经济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D项正确。这段话并未涉及改革的重心转移,防“左”和反“右”以及在经济特区进行试验,故A、B、C三项错误。3C四幅图片及其文字说明反映的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为:反映的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样板戏,反映的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反映的是19
129、97年香港回归,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故应为,故选C项。4A材料中“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的信息说明这一讲话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国人对引进外国资本主义东西的怀疑,故A项正确;“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与“南方谈话”均在20世纪90年代,与题干反映的时间点不符合,排除B、C项。“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5A依据所学知识,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故A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这与题干中“1982年”不符,B、C、D项排
130、除。6C“三个面向”是1983年9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对教育战线提出的战略方针和教育发展方向,与刻章内容相符合,故选C。全面整顿是指“文革”期间,邓小平在复出后在1975年对军队、工业和党的组织所进行的全面的秩序整顿,不符合题干发生在“文革”后的活动,排除A;刻章中有关“科教”的信息,表明邓小平在科技教育领域的活动,创办“特区”属于经济领域,排除B;“南方谈话”及时深刻地回答了我国改革开放中“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与刻章内容不相符,排除D。7D是在1997年,是在1999年,是1980年8月30日,是198
131、0年8月18日,按照时间顺序,选择D项符合题意。8A材料体现与全球多国领导人合作商讨全球安全问题,是多边外交活动的表现,故A项正确;从题目中可以获得的信息为中国应邀赴荷兰安全峰会,参与方为全球多个国家领导人,并非局限于睦邻关系,故B项错误;世界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并没有形成格局,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国与多地方的外交活动,并不局限与欧洲的合作,故D项错误。9C是邓小平1980年8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是中共中央1980年9月颁发;是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是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发布,选择C项符合题意。10D我国“一五”计划是从1953年至1957年,不
132、是从1952年开始,故A项错误;从图表能够看出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要高于改革开放前,故B项错误;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因此2008年中国还没有实现工业化,故C项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决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因此经济发展很快,故D项正确。11A西汉太学的设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所以1920年国内的中小学都开始使用白话文语文教材的说法是正确的,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文革”前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
133、、国务院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情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决策是1995年5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来的,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2C“东方红一号”成功入轨是1970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是1964年,“神舟5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是2003年,籼型杂交水稻成功培育是1973年,依据时间排序,选择C项符合题意。13【详细分析】第一小问,概括历史信息,从换牌概括出地方政治体制变化,从摘牌的顾虑概括思想观念方面“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第二小问,要注意时间1980年,调动和整合以往所学相关的时代背景信息,如
134、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与“左”的思想斗争等,在情境和史实之间建立起正确的逻辑关系,产生正确的历史认识,进行客观的历史评价。答案提取历史信息层次一:能结合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准确、全面地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例:人民公社体制开始被打破,政治体制改革已悄然进行;“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层次二:能依据材料,获取表层信息。例:向阳人悄悄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人们对摘牌行为感到忧虑。层次三:答案与材料没有联系。进行历史解释层次一: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如: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拨
135、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在此基础上,能提出独立的见解或认识。例: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改革者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层次二: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如: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依据考生作答时所涉及要点多少及解释的合理程度等酌情给分)层次三:不能在历史信息和所学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没有对历史信息的解释。历史表述层次一:合乎逻辑,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层次二:基本符合逻辑,条理较清晰,语言较流畅。层次
136、三:缺乏逻辑,条理不清,辞不达意。14【详细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1500年是一个明显的分界线;第二小问从制度方面分析。第(2)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和“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的信息可归纳出答案;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等角度来分析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从航空、信息、生物等领域回答;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科技以及教育等角度来归结答案。答案(1)从世界领先到落后于世界(或从世界领先到逐渐衰落)。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2)措施: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学习外国先进技术。背景:德国完成统一;走上资本主义发展
137、道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3)成就:“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探月之旅成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原因: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迅速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原创导向卷1B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故选B。由“世界政党和政党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可知此制度为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无关政党,排除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民族政策,排除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为地方民主制度,排除D。2C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1954年的建国初期,与题干时间限制“
138、新时期”不符,故选C。3D注意材料中的限定“20世纪80年代”“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手段”,由此断定是一项政治制度,是村民自治制度,故选D。A、C属于经济领域,排除;B从时间上排除。4C题干材料说的是祖国统一大业及台湾问题,“一国两制”理论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故选C。A、D两项涉及的是外交政策,排除;B项是两岸关系达成的共识,不是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思想,排除。5B由“从毛泽东晚年的左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可知题干材料说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一个中心”指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故选B。6B材料反映毛泽东时期实行的是人民公社
139、化运动,邓小平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化运动是集体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分散经营,故选B。两者都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排除A;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排除C;二者都不是反映农业的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排除D。7B从漫画中可以看出,市场经济体制是好的,但前进发展的过程是充满险阻的,故选B。从漫画中看不出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的情况,也看不出计划经济体制是否完全废除,排除A、C;不能单纯判断制度好不好,关键看是否符合历史的发展,排除D。8D材料中的变化反映了我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故选D。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
140、多极化方向发展,与本题所述时间、跨度不符,排除A;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说法错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同时期的继承、发展,不存在变化一说,排除C。9D办好特区,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对于毗邻特区的香港、澳门、台湾,可增强其对祖国的向心力,故选D。A项错在“唯一”,B项说法太过绝对,C项错在“一样的政策”,皆排除。10C注意关键信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判断是邓小平理论,故选C。11B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全面改革”,对此有指导作用且取得重大成绩的是邓小平理论,故选B。A、C、
141、D三项与“全面改革”不符,皆排除。12D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符合,故选D。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1977年,都发生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排除A、B、C三项。13【详细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个人崇拜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从社会现实的需要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立法、行政等角度分析。第(3)问,先回答“依法治国”,然后从法制、权利等方面回答意义,“趋势”从民主、法制、制度等角度分析。答案(1)时期:“文革”时期。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曲折性。(2)立法保护、行政措施、司法保护。(3)举措:1999年3月,把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意义: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
142、社会的新时期;对于保障人民权益、推动国家政治生活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趋势:逐步向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发展。14【详细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从组织、生产以及分配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左”倾思想对生产力发展影响的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的信息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从推广的地域、对生产责任制的认识方面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有效信息直接概括答案即可;第二小问,属于开放型试题,围绕改革与生产力与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角度思考作答。答案(1)政策:生产队作为基本核算单位长期不变;主要生产资料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有生产经营
143、和分配的自主权。原因:“左”倾错误造成了农村生产力的巨大破坏。(2)进展:突破了生产队集中统一的经营方式(或在生产队领导下可实行包产到户);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不足:只在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推广包产到户;对包产到户等生产责任制的认识仍存在分歧(或包产到户仍受姓“社”姓“资”的束缚)。(3)意图:解决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推动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正确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向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认识: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水平;要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金榜题名必备【命题探究】探究点一从社会核心价值观看国家统一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精神是实现国家统一核心价值观。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
144、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新时期,两岸关系得到新发展。如【原创导向卷】第4、9题。探究点二经济体制改革现实生活是了解历史的窗口。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管理体制和所有制方面有了重大变化,增强了企业活力。如【经典提升卷】第1、2、5、9、13题;【原创导向卷】第6、14(2)(3)题。探究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纵横对比是对历史现象发展深入理解的关键。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
145、济;历经中共十四大、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五大的不断发展完善;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如【经典提升卷】第2题;【原创导向卷】第7题。探究点四经济全球化下的对外开放我们以积极的态度迎接经济全球化。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如【原创导向卷】第9题。探究点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
146、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成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如【原创导向卷】第10、11题。【解题妙法】“比较”类试题解答此类试题:(1)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究竟是让“求同”还是让“识异”,对“求同型”比较选择题,可采用找反例法来解答,即选项只要不符合比较对象中的任意一个,即可排除,只有都符合的才可以选择;对“识异型”的比较选择题,则要按照题目要求仔细辨别判断,找出正确的选项。(2)明确比较对象,确立比较项,即找准比较的角度,如比较历史事件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3)按照确立的比较项分项比较,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进行肯定或排除。(4)运用
147、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如共性与个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关系原理、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等。如【原创导向卷】第6题是“识异”,考查“人民公社化”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营方式”是不同的,由此判断正确答案。第9练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及人文精神的起源经典提升卷1C“宇宙便是吾心”是陆九渊的思想主张;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万物始于水”;“心外无物”是王守仁的思想主张;正确,故选C。塞内卡是古罗马最重要的悲剧作家,他主张人们用内心的宁静来克服生活中的痛苦,宣传同情、仁爱,与题干涉及的主张无关,排除含有的A、B、D选项。2B题干材料体现妇女开始占有财产,但
148、仅是部分,不能说所有妇女在家庭中与男子地位平等,A项错误。自然法的精神认为,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而妇女不享有这样的权利,C项错误。题干材料中提到“找到法律的漏洞”,说明罗马法不够严密,B项正确,D项错误。3A本题考查东西方先哲思想的特点,同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的能力。墨家学派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其学说讲求实际功利,故正确。王阳明的心学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属于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不讲求实际功利,故错误。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故正确。百科全书派追求科学与理性,并不主张追求实际功利,故错误。据上述分析可知A项正确。4C古代罗马法具有公平、公正、正义
149、的特点。古罗马正义女神双眼蒙布寓意是要求古代罗马法官审案要重视证据及事实真相,不能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故选C项。法官审案的依据原则是法律,而非道德良知,A项错误。听取证人证言仅是法官审案的程序之一,非原则依据,B项错误。民众意愿并非全都公平、公正,法官审案不能盲从民众意愿,D项错误。5A古希腊地理环境多海岛、山岭纵横、土地贫瘠、自然资源匮乏,但是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希腊文明,故A项正确。古罗马文明发源于意大利半岛上,与“海岛居民”不符,故B错误;古希腊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渊源,不列颠文明起源于古罗马文明,与“最原创”不符,故C项错误;阿拉伯文明起源于小亚细亚半岛,与“在欧洲郇(xn)窄的一隅”不
150、符,故D项错误。6B材料中“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说明万民法是对公民法的内容进行了革新,故B项正确;“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的信息说明A项错误;“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说明不是“忽略”,故C项错误;“万民法吸收了消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说明万民法是对公民法的继承和发展、但公民法不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故D项错误。7B依据材料“我们天赋具有平等和理性的潜力”体现人人生而平等,故正确;据“在品德和精神上更优越的人应该统治弱者”体现权力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不合理,故正确;依据材料“全部权力都在人民手中,即使公正行
151、使权力,结果也会出现不平等。雅典人由于没有确定的等级区别,未能保持它的良好声誉。”可知西塞罗主张民主,但不是绝对的民主,而没有倡导专制等级制度,故错误;据“雅典人由于没有确定的等级区别,未能保持它的良好声誉”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参政方式的局限性,故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8C雅典民主制建立是平民与贵族反复斗争的结果,故A项错误;雅典的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故B项错误;伯里克利时代是雅典民主制度的黄金时代,故C项正确;自然法的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故D项错误。9C公元前颁布了十二铜表法,作为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152、,也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在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说明罗马的成文法已趋向完善,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变化的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而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根本原因是罗马不断对外扩张的结果,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公民法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可能与其存在习惯法有很大关系,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0A公元前89年、公元前49年和公元212年三次授予罗马市民权,体现了罗马法权利主体的扩大,故A项正确;罗马帝国在公元前27年建立,前两次公民权的授予与罗马帝国无关,
153、故B、D项错误;公民权的授予是因为罗马疆域的扩大,不是扩大了罗马的统治范围,故C项错误。11B依据材料“西方主张判断万物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觉”可以判断是智者学派的代表普罗塔戈拉的思想,苏格拉底主张知识是美德,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国主张在人的德性基础上建立礼乐社会;西方主张判断万物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觉”可以概括出是孟子和普罗塔哥拉的主张,故B项正确;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材料“人的德性基础上建立礼乐社会”体现了儒家思想,因此墨子不符合,故C项错误;韩非子是法家代表,而材料“人的德性基础上建立礼乐社会”强调的是儒家,故D项错误。12C题干信息反映的是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结合所学知
154、识可知,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但这一思想完全从个人的利益和角度出发,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故A、B、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这种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是欧洲18世纪启蒙思想源头,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13【详细分析】第(1)问,立足于两国的社会变革、国家统一、制度建设和民族交往等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立足于两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第二小问从“统一和分裂”相互交织的角度分析;第三小问从两国历史发展的普遍与特殊角度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立足国家政权发展趋势角度分析;第二小问要注意题目要
155、求“制度层面”分析组织答案。答案(1)两者都制定了法律。两者都实现了国家统一。两者都进入强盛时期。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2)两者虽相距遥远,但各个时期历史特征非常相似。两者历史都呈现了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而行的轨迹,变化节奏也十分相近。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3)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西罗马灭亡,欧洲走向分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14【详细分析】第(1)问,考查雅典民主制的特点,从题干材料“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我们的政治生活是自由而公开的”中概括归纳即可。第
156、(2)问,考查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积极意义,从材料中概括解答即可。第(3)问,考查西方古代、近代民主政治的不同,古代雅典是直接民主,近代则是代议制、三权分立和宪政,主要原因可从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以及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来组织答案。第(4)问为开放型试题,可从文明的多样性、文明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政治制度形成发展的长期性、曲折性等角度分析。答案(1)主权在民;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政治生活公开、公正、自由。(2)高素质帝王的统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有效地组织大型工程建设,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经验,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民族之间的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对外交流,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
157、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科技成就。(3)不同:代议制、分权制衡、宪政。主要原因:克服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弊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的需要;启蒙思想家的主张。(4)民主制、专制制度都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成果;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国情造就了不同的制度,虽然各有利弊,但都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取代专制制度成为历史的潮流。原创导向卷1A注意题干材料中的“自治共同体”“统治模式”,由此判断是城邦政治,故选A。B、D两项是城邦政治的具体体现,是“共同体”的某一表现,排除;C项说法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2C注意图片中的文字“旧贵族下台”“废除债奴制”“改革”,由此判断是梭伦
158、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C。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的根基就是城邦政治,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雅典民主政治改革的推动者是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而不是奴隶,排除B;伯利克里改革背景与图片内容不符,排除D。3C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公民大会”“投票”“选举一人”“放逐”,由此判断是陶片放逐法,故选C。其他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皆排除。4A允许“原告和被告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申诉和辩论”“人数众多的陪审法官”“秘密投票”,体现的是古希腊对案件审判的民主和法律平等观念,故选A。B项错在“严格规范”,材料未体现,排除;C、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题干材料无有效信息体现,排除。5B由“法勿因私而立
159、”可以判断正确;由“夜盗,杀之”可判断正确,由“决狱讼而取赂者,当诛”可判断正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B。6C古罗马的万民法是为了处理罗马帝国境内没有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之间以及罗马人与外邦人之间的矛盾而制定的,后发展为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万民法符合材料中跨国平等对待这一特征对于外国人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保护”的信息,故选C。古罗马习惯法随意性很大,不公正,不合理,故A错误。B是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D属于法律观念而不是法律,皆排除。7D“原有法律体系形式上的不变”体现的是稳定性,“满足现实生活的要求”体现的是灵活性,故选D。A、B、C三项说法错误,皆排除。8C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
160、信息“司法平等原则”“资产阶级民法”,由此判断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选C。A、B、D三项说法与“司法平等”无关,皆排除。9C题干的意思是,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也不相同,也就是普罗塔戈拉的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文精神开始产生,反映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故选C。A与启蒙运动有关,B是宗教改革的影响,D是苏格拉底的影响,皆排除。10B柏拉图通过“还剑是不是美德”的故事来鼓励人们进行独立的理性思考而不盲从,故选B。A、C分别是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的观点,D项与材料不符,皆排除。11A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古希腊”“开始”“社会和人的问题”,这就是智者学派所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161、”带来的影响,故选A。B项是苏格拉底的主张,不是人文主义的开始,排除;C项是伏尔泰的主张,时间不符,排除;D项是王阳明的主张,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12B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是西方古代精神的主体,故选B。契约精神属于古罗马法制的内涵,排除A;禁欲主义是西方中世纪宗教宣扬的,排除C;忠君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排除D。13【详细分析】第(1)问,关键字眼“本质”区别,早期中国的“民主”指人民的主人君主,雅典民主与西方代议制民主指人民主权。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革命解决的是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和建立现代政治体制等问题,对法国革命的影响可从独立宣言和共和制角度回答。第(3)问,可从
162、民主的阶级性、借鉴性、进步性、局限性等角度回答。答案(1)材料一中的“民主”是指为民作主的、有德行的君主,是指统治者个人,材料二和三中的“民主”是指“人民主权”,是一种政治制度;材料二、三中的制度也有不同,材料二中的民主政治是指奴隶制民主,材料三中的民主政治是指资产阶级民主。(2)问题:解决民族独立和确立现代政治体制问题。原因:美国革命的许多方面直接影响到法国革命,如独立宣言对人权宣言的影响、共和制被法国借鉴等。理解:英国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革命后建立的总统共和制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民主政治,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现代政体典范。(3)民主有阶级性;民主的观念和认识有传承和借鉴性,并不断进
163、步;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导致政治腐败。(言之成理即可)14【详细分析】第(1)问,阅读材料一、二、三、四,对其直接概括归纳即可。第(2)问,对材料五概括分析即可作答。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即可回答,注意“社会根源”与“经济根源”的区别。第(4)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依据材料,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材料一:人的价值、作用。材料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材料三:人与人的平等。材料四:对人的教育。(2)崇尚知识。(3)希腊民主政治的需求。(4)人文精神是文明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指标;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强调人的价值、作用;人文精神的获得主要靠获取知识。金榜题名必备【命题探
164、究】探究点一以不同史观看古希腊民主文明不同地域创造不同的文明。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形成。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立足文明史观和整体史观,辩证分析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东西方政治文明发展的辐射影响,以及古代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异同,体会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如【经典提升卷】第5、8、14(1)题;【原创导向卷】第14、13(1)题。探究点二罗马法的发展及其深远影响法律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是一个民族文明传承的保障。罗马法经历了由早期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发展过程,具有适用范围逐渐扩大、体系
165、逐渐完备、博大而缜密的特点。罗马法本身的形成过程、基本原则及其对罗马统治和后世的深远影响是重要的考查点,要特别注意分析罗马法的法律理念及其法治原则对近代东西方立法和司法的深远影响。如【经典提升卷】第2、4、6、9、10题;【原创导向卷】第58题。探究点三人文主义精神的滥觞古希腊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地,以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为代表,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成为人文主义的滥觞。如【经典提升卷】第1、3、11、12题;【原创导向卷】第912、14题。【解题妙法】引文全析(文献)类选择题解答此类题目不能孤立地去阅读,要依据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找到相关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人物、历史著作,把材料与相应的时代
166、背景联系起来,并且注意关键词、标点符号等重要信息,同时结合选项信息解读,这样才能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如第5题,抓住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欧洲五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了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联系所学知识古希腊地理环境多海岛、山岭纵横、土地贫瘠,自然资源匮乏,却创造了灿烂的希腊文明(人文思想、民主政治、工商发达)。由此即可判断正确答案为A。第10练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奏:1418世纪的西方世界经典提升卷1D据题干时间:18世纪中叶,题干信息“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下,真正权力掌握在议会手中,
167、国王只是名义上仍保留权力,故选D项。A、B两项说法不符合英国光荣革命后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后的史实,排除;内阁对议会负责,国王并未控制内阁,故C项错误。2D大抗议书和权利法案是英国限制国王权力的产物,适合于君主制,A、B两项不符合题意;1787年美国宪法适合于共和制,不符合题意;人权宣言宣告的基本人权、分权和法治原则,充分体现了近代宪政的基本精神,“对西方君主制和共和制都适用”,因此D项正确。3A题干关键信息:“哥伦比亚学者”“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这反映美洲学者关注欧洲人对美洲的殖民掠夺,给美洲人带来灾难,造成两大洲的发展差距的扩大,因此A项正确。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欧洲;最早登陆美
168、洲的是西班牙资助的哥伦布,B、D项错误;黄金和白银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C项错误。4D17世纪60年代,随着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掠夺和贸易的开展,东西方交流不断加强,东西方的贸易不断扩大,输出到欧洲的茶叶数量增多,盛产于东方的茶叶逐渐成为英国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故选D。等级观念与茶叶的消费无关,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信息未体现,排除。5B题干中“苹果坠地的故事通过伏尔泰的著作迅速传遍世界”,表明英法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播,故B项正确。“科学团体”“启蒙运动”“思想自由度”在题干中均没有涉及,故A、C、D项错误。6D题干关键信息有两处,即“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和“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
169、自身”,二者都符合的是启蒙运动,之前的科学革命使启蒙思想家相信人类不仅能驾驭自然,而且可以构建科学理性的人类社会,故选D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主要是抨击教会的虚伪,帮助人们冲破宗教神学的网罗,A项排除;宗教改革将矛头指向罗马天主教会,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天主教会的思想禁锢,没有涉及自然科学领域,B项排除;科学革命没有探讨完善人类自身的命题,排除C项。7A材料中讲这个国家人民曾经抵抗过君主,最终限制君权,让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不为非作歹,正好符合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故A项正确;大革命后的法国政局混乱,故B项错误;独立后的美国没有君主,故C项错误;伏尔泰生活于18世纪,德国统一在19世纪,
170、故D项错误。8C1787年9月,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新宪法联邦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积极强化法治建设,与材料“权力是腐蚀人的,绝对的权力就会造成绝对的腐蚀”不符,故错误;1787年宪法规定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对宪法负责,与材料“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相符,故正确;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将政府置于宪法制约之中,与材料“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相符,故正确;1787年宪法规定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最高司法权归最高法院,故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9B鸦片
171、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无论是西班牙、葡萄牙还是荷兰,在与中国的贸易中都处于逆差地位”,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故B项正确;西欧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是在工业革命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从1545年到1800年,处于中国的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没有松弛,故D项错误。10D仅凭材料人均GDP数据变化不足以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经济陷于停滞未取得任何发展,且史实有误,故A项错误;仅凭材料人均GDP数据变化不足以说明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落后于英国,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兴起于18世纪中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就人均G
172、DP而言,中国三年均为600”和“英国分别为796、906、1 056”可知英国经济增速明显高于中国,源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故D项正确。11D卢梭主张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故正确;儒家学派主张“礼”,其核心是划分尊卑等级,故错误;康德不仅主张人生而自由平等,而且还主张思想的自由,故正确;墨家学派主张“兼爱”,即不分等级差别爱一切人,体现了社会平等,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12C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教学原理一书,提出物理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769年
173、,瓦特改良蒸汽机,此后,蒸汽机得到广泛运用,成为一切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万能的原动机”,有利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欧洲出现的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的斗争思想解放运动,它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科学家们揭示许多自然界的奥秘,天主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的背景下出现的,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3【详细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中“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由此判断回答经典力学的相关内容;第二小问立足于人民主权说分析;
174、第三小问结合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的人物判断出应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及其原则;第二小问回答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第(3)问,先从材料中概括出新文化运动起因的观点,一是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引入导致思想的进步,二是中华民国的建立引发思想的传播,然后择其一观点进行论述,一定要注意史论结合。答案(1)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促进了理性思想与启蒙运动的发展。君主及其政府的权力源于人民;建立政府的目的在于保护人民的权利;君主及其政府威胁人民权利时,人民有权推翻它。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支持,对其他国家反对封建专制斗争产生广泛影响。
175、(2)制定联邦宪法。确立“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调和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爱迪生发明电灯等,创建第一个发电厂;贝尔发明电话机;福特制造出美国第一辆汽车;德雷克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3)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史论结合,言简意赅。在“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部分。侧重:“师夷长技”促进了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维新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思想,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促进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侧重:民国的建立,促进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新式学堂和留学风气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对
176、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吸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北京大学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14【详细分析】第(1)问,再认再现了三个历史事件及其历史意义。属基础史实、基本观念型考题,难度不大。第(2)问,给出了“五位一体”的研究历史的角度,材料一、二所述为18世纪的西方历史,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概括其历史发展特征,解题时注意史论结合。第(3)问,是开放型试题,三种观点均可选用,关键是要摆出印证的理由,进一步贯彻“论从史出”的史学研究方法。总体上,本题难度适中,重视史实的积累和史学研究方法的训练。答案(1)文艺复兴,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宗教改革,将
177、人们从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光荣革命,英国向君主立宪制转变。(2)经济生产力极大提高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西方民主政治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诞生,开创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文化理性与自由平等思想发展;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兴起社会城市化加快;无产阶级开始显示伟大力量生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3)赞成“主要是中国落后了”。理由:时代潮流变了,但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专制主义、小农经济和“天朝大国”的保守观念。赞成“关键是西方腾飞了”。理由: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跟西方拉大差距的,不仅有中国,还有其他东方国家。赞成“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理由:差距的拉大要考虑双方的因素。西方经过一系列变
178、革,生机勃勃。中国基本上依然故我。原创导向卷1B从材料的内容可知,人民对于克伦威尔的专制暴行感到十分恐慌,而对查理一世的被处死抱有一些惋惜,体现了民众对传统的眷恋,对暴行的不满。故应选B。2B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创造性”“政治制度”,由此判断是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故选B。A属于经济方面,排除;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是尼德兰,排除C;葡萄牙、西班牙是最早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排除D。3B通过对比,英国人是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开拓者,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原创性,故选B。A项说法与题干材料无直接关系,排除;政治制度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否符合国情,排除C;题干政治制度的叙述,无法看出英国资本主
179、义的发展状况,排除D。4C英国光荣革命之前,国王有一个最高咨询机构枢密院,光荣革命之后,内阁逐渐取代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故选C。宋元时期,枢密院主管军事,且最高行政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不存在行政权的转移,排除A、B;1787年美国宪法,行政权由总统掌握,不符合题干意思,排除D。5C由材料中的时间及“全球化”,判断是新航路的开辟,最早是由西欧封建君主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组织的,故选C。A项说法与鸦片战争有关,排除;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6D新航路的开辟是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故选D。第一个进行新航路
180、开辟的是迪亚士,排除A;世界各地之间在新航路开辟之前也存在交流,排除B;材料是以全球史观的角度审视哥伦布新航路开辟的,排除C。7C17世纪荷兰是世界上商业贸易强国,英国为了限制荷兰,争夺商业利益,故颁布航海条例,故选C。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排除A;东印度公司垄断与印度的商业贸易,排除B;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排除D。8B注意图示中的时间“1618世纪”,这一时期美洲白银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欧洲殖民者的疯狂掠夺,故选B。A项说法错误,美洲是落后地区,“世界领先”不可能,排除;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从时间上排除C;西葡掠夺财富并未用于资本积累,排
181、除D。9B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古典遗产”“彼特拉克”“希腊和罗马”等,由此判断“这笔遗产”引发的是文艺复兴,故选B。“百家争鸣”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排除A;C是文艺复兴的影响,排除;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10B图片中的人物既有宗教改革的领导者,又有封建王公帝候,他们能和谐相处在一起是因为宗教改革提出国家权力高于教权,从而得到封建君主的支持,故选B。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排除A;新教会的教主基本上是资产阶级宗教改革领袖,排除C;D项说法错误,排除。11B从材料“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可知,社会秩序是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12D从表格数据变化可以
182、看出科学家与教士的人数之比越来越大,这一时期的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开启了近代科学的牛顿时代,故选D。A、B两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数据对比看不出教士自身的转化,排除C。13【详细分析】第(1)问,从西方“寻金梦”的角度可分析主要动机。第(2)问,“特点”从材料二中“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可分析出答案;“原因”从经济、科技、贸易等角度分析。第(3)问,联系文明演进中的成果与罪恶等知识回答,注意辩证分析。答案(1)主要动机:获得贵重商品。(2)特点: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原因:经济发展、科技革命(交通革命)、资本输出、殖民扩张
183、。(3)互通有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之一,与文明的成果相比,罪恶无法避免且是次要的。新航路开辟后的交流加速了人类从传统的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促进了思想解放等。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掠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14【详细分析】第(1)问,抓住政体的定义,结合材料可概括出柏拉图主张建立君主制和民主制的混合政体,孟德斯鸠主张实行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第(2)问,直接对比材料中洛克和卢梭的观点,可归纳出相同点是立法权属于人民;不同点从间接民主还是直接民主思考。答案(1)柏拉图:建立君主制和民主制的混合政体。(或主张政府应该是在自由、平等基础上民主选举有智慧的人来管理)。孟德斯鸠:实行
184、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2)同:立法权属于人民。异:洛克主张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卢梭则主张直接民主。金榜题名必备【命题探究】探究点一创新与渐进发展中的英国代议制政治制度的渐进性与创新性是英国近代代议制发展的特点。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议会主权,限制国王的权力,君主立宪政体确立;18世纪初,国王不再出席内阁会议,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如【经典提升卷】第1、7题;【原创导向卷】第14题考查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探究点二全球史观下的新航路开辟全球史观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全球化的发展。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成为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185、。欧洲与亚洲、非洲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密切,与美洲开始了经济交往,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如【经典提升卷】第9题;【原创导向卷】第5、6、13(1)(3)题。探究点三殖民扩张的两面性利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史现象是正确认识历史的关键。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西、荷、英等国开始了殖民扩张。它给殖民地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不仅为西欧资本主义提供了原始积累,也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如【经典提升卷】第3题;【原创导向卷】第7、8题。探究点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传承与发展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推动力。文艺复兴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人文精神最终在西方形成。宗教改革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
186、迷信,解放了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如【经典提升卷】第14(1)题;【原创导向卷】第9、10题探究点五“理性”的启蒙运动“自由、民主、平等”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启蒙运动高举“理性”的大旗,抨击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努力构建民主和科学的时代,西方的人文精神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如【经典提升卷】第6、13(1)题;【原创导向卷】第11、14题。【解题妙法】“表明”类试题历史命题中的“表明”,可理解为: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直观地看出。解答这类题主要应在阅读题干信息的基础上提炼其核心,即题旨有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的核心主题是什么。此术语要求表层信息的提炼概括,不要求对题干材料深层信息的挖掘。如【原创
187、导向卷】第11题,材料的核心是“社会秩序”“一切权利基础”,然后紧扣“卢梭”“社会契约论”得出正确答案。第11练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经典提升卷1B对题干材料含义的准确理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干信息“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资本集中”“开创了世界历史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集中体现了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各地联系加强,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故B项正确。A、D两项并不是材料所阐述的本质问题。C项只是反映了工业革命其中一个方面的影响,没有说明材料实质。2B本题考查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同时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得出准确历史结论的能力。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属于空想社会
188、主义者,其空想性主要体现在材料中所说的“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说明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材料的主旨无直接联系,故均可排除。3B观察表中数据,可知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占70%以上,说明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不断扩展,推动了美、法、德国家的工业发展,排除A项;另一方面,其比值略有下降的趋势,表明随着世界市场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世界各地成为主要工业国家的商品倾销地和生产地,实质体现了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选B。C、D两项既不符合史实,也与图表
189、信息不符,排除。4D根据题干材料“再下一步,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说明材料主旨强调了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故答案为D项。A、B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且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B项。C项“经济发展”外延过大,“对立”也不准确,排除。5C题干材料,“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说明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客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俄国农民的状况,因此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A、B、D项在材料中未涉及。6C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并没有出现启蒙思想家构建的理想社会,使人们对现实失望是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因此A、D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190、兴起了以夸张、变形与抽象为表现方法的现代主义绘画,因此B项错误;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兴起了反映生活真实性、具有强烈批判性的现实主义文学,因此C项正确。7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可以缔结条约和实行大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故正确,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8C德意志政体中体现出保皇派处于上风,故A项错误;德意志政治权力由皇帝掌控,故B项错误;德意志政体表面上是君主立宪制,实质是用议会粉饰门面的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容克贵族占主导,资产阶级次之不是材料中反映主旨,故D项错误。9D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191、,没有实现突破科学理论,故A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故B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源于工匠实践经验,没有科学家反复实验,故C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代替手工工场,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出现,都实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跨越性发展,故D项正确。10B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刚刚开始,煤炭是最主要的能源,故A项错误;19世纪的英国,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以后,石油代替煤炭成为最主要的能源,故B项正确;日本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19世纪的日本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煤炭和石油都是其主要能源,谈不上取代,故C项错误;19世纪的美
192、国,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美国的能源结构就经历了石油取代煤炭的阶段,因此到20世纪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美国的新能源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传统能源石油、煤炭比重下降,故D项错误。11D材料中描述的现象属于相对论的范畴,故A项错误;狭义相对论阐述的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广义相对论,故C项错误;材料中“虫洞”“黑洞”“时间膨胀”“五维空间”的信息说明时空分布现象,属于广义相对论,时间和空间随着速度变化而变化,故D项正确。12D风属于现实主义,骚属于浪漫主义,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的代表作,属于浪漫主义风格,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属于现实主义,巴黎圣
193、母院是雨果的代表作,属于浪漫主义,红楼梦是曹雪芹的代表作,属于现实主义,选择D项符合题意。13【详细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到1914年,路上行使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即可得出“劳动生产率提高,产量增加,成本降低”的结论。第(2)问,由材料信息“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可得出“普及前,由农村向城市流动。普及后,由城市向郊区移动”的结论。第(3)问,属于开放型的探究题,从大机器生产的人性、非人性或兼而有之等角
194、度论述,注意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原因: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产量增加,更多人使用汽车;有助于垄断组织产生。(2)普及前:由农村向城市移动(向煤铁生产地区移动)。普及后:由城市向郊区移动。(3)略14【详细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执掌军权的中央机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可分析出中央和地方的权限;第二小问结合行省制度的影响可分析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中对“圈子”的规定,并结合1787年宪法相关内容回答美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
195、点;“德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可根据材料三中“统治权属于普鲁士控制的帝国政府,而不属于各邦”可分析出答案;第二小问可结合美国和德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的背景进行分析。第(3)问,从历史、国情等方面回答。答案(1)规定: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政治局面。(2)特点: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德:普鲁士在帝国联邦中占主导地位。背景:美:松散的邦联体制不能巩固革命成果,不能促进美国发展。德:普鲁士主导了德意志的统一与帝国的建立。(3)因素:历史传统;基本国情等。原创导向卷1B针对邦联的弊端,美国各州通过联邦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故选B。议会制
196、和资本主义在邦联政治体制下就存在,排除A、D;两党制与邦联弊端解决无直接联系,排除C。2B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法国”“发展到垄断阶段”“必然趋势”,由此判断是1875年宪法,故选B。A属于美国,C属于英国,D属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皆排除。3B由“帝国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命议会主席、召开和解散联邦议会”可知德意志帝国立宪是虚,专制是实,故选B。根据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立法权归议会,排除A;C项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说法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排除。4D德国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作用很小,故选D。A、B、C三项依据所学皆正确,排除。5B注意题干中的时间及材料的含义“手工织机占绝对优势
197、”局面的改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改良蒸汽机的普及,机器动力织机逐渐取代手工织机,故选B。珍妮纺纱机属于手工织机,排除A;工厂制度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市场需求是技术革新的动力,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6B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工厂制度,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故选B。从时间上排除A、C、D三项。7B从时间上看,美国的飞速发展是出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选B。美国独立是1776年,排除A;C项属于外部因素,根本原因应从内因入手,排除;自由贸易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D。8C据材料图表数据可知英国和美国逐年上升,美国自19世纪80年代开始超越英国,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上升的重要原因是第
198、二次工业革命,故选C。19世纪中期,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及以后一系列改革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产量的总和还要多,英国资本迅速增长,逐步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但与图表数据不符,排除A;据材料图表数据只有英国和美国的,无法衡量与世界总量的比较,排除B;从材料数据来看,英国产品平均年出口值依然处于上升阶段,可知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也是受益者,排除D。9B题干材料反映了公职人员的社会公仆本色,是忠诚的社会公仆,故选B。法制精神、民主精神和革命精神无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排除A、C、D三项。10C首先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墙”“法文”“1871年5月21日28日”判断是巴黎公社社员墙,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能
199、“让渴望革命的游客热血沸腾”的原因是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和原则,故选C。巴黎公社建立的是无产阶级政权,排除A;B项是共产党宣言的意义,排除;巴黎公社发生时,资本主义发展处于上升阶段,排除D。11B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更是电气革命的理论基础,故选B。电磁感应现象不能直接作为动力,排除A;长距离输变电技术是电作为能源后解决的,排除C;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D。12C结合所学可知B是名画格尔尼卡,C是名画马拉之死。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英国开始的工业化”“法国大革命”“精神文明”,由此断定是马拉之死,故选C。A项不是“精神文明”,
200、排除;格尔尼卡老人与海属于现代主义流派,时间上不符,排除B、D。13【详细分析】第(1)问,从法制建设、完善及其思想原则等角度分析。第(2)问,从权力的构成、分化、制衡等方面分析。第(3)问,从党派、法制建设、统治需要等方面组织答案。第(4)问第一小问由材料分析可得出作者混淆了不同阶级的改良,且把革命与改良对立,错误地评价了辛亥革命;第二小问从传承、创新、借鉴、斗争等角度回答。答案(1)通过立法确立民主政治;建立健全议会民主制度;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原则。(2)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机制。(3)都存在党派之争、利益群体之争;都急需制定宪法;都需要建立稳
201、定的政治体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4)局限性:将革命与改良对立,认为辛亥革命打断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步伐;不能准确区分立宪派改良和封建朝廷改良之间的巨大区别。看法:循序渐进、创新与借鉴(革命与改良)都是制度转型的有效方式;妥协与斗争都是制度转型的策略。14【详细分析】分析表格关键信息可分析出历史视野的变化,以16世纪为界,16世纪以前是各民族的历史,16世纪以后是世界历史。再根据16世纪前后世界形势的变化,尤其强调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联系加强与16世纪以前差距很大。最后强调历史视野扩大有助于历史研究的新领域的开拓等方面的作用即可。答案16世纪以前的研究是各地区各民族历史,以后
202、才是真正的世界史。16世纪以前,因古代经济、交通条件的限制,地理知识的匮乏、人类的交往范围十分有限。16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发展促进各地经济联系;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促进世界由孤立到连成一起;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步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政治需要。作用:研究世界历史视野的变化,开拓了视野,拓展了新领域,改变了观念;推动了世界文明史的研究。金榜题名必备【命题探究】探究点一美国民主共和制1787年制宪会议颁布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把国家权力一分为三,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203、这是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经过历次修正,不断发展完善,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如【经典提升卷】第14(2)题;【原创导向卷】第1、14(2)(3)题。探究点二多元化的政治文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是西方政治制度演变的主线,但因各国国情不同,其代议制呈现不同的特征,充分体现了世界各国政治文明的多元化、多样性。如【经典提升卷】第7、8、14(2)(3)题;【原创导向卷】第14、14题。探究点三两次工业革命与人类的进步科技推动了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演进。两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先后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
204、市场不断向前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如【经典提升卷】第1、3、4、9、10、13题;【原创导向卷】第58、11题。探究点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先进思想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理论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理想变现实的历程。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如【经典提升卷】第2题;【原创导向卷】第9、10题。【解题妙法】图表类试题在解答该类试题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读懂图,要“三读”:读标题、读内容、读标注。充分利用和挖掘图表信息,尤其要注意观察、捕捉细节,善于把握图表蕴涵
205、的深层内涵和本质特征。结合历史阶段特征,进行知识的迁移,展开合理的想象。善于从整体上把握图表反映的一般历史趋势和规律。要通过数据、图片等信息把握事物的特征和内在联系,发掘其本质、特征或内涵。运用所学知识,对图形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立体的描述和分析,从史实出发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合乎实际的科学结论。如【原创导向卷】中第8题,先从题干图表中抓住时间“1841年至1890年”、国家“英国、美国”以及“出口值”等关键信息,迁移知识可知此时期正处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和英国的出口值均呈逐步递增的趋势,且自1880年后,美国的外贸出口超过英国,由此可以判断正确答案为C。第12练世界现代化模
206、式的创新与调整:十月革命至二战经典提升卷1B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8211920年”和图片中的隐含信息“欧洲人口迁移到美国”。欧洲法西斯上台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大规模迫害犹太人也是从30年代开始的,从时间上看,不属于这一时期移民的因素。故选B。A、C、D三项说法都符合题干时间段且与历史吻合,皆排除。2A通过“苏德战争关键时刻的一场战役”“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迫使德军进攻重点转向南方”判断是1941年的莫斯科保卫战,故选A。库尔斯克战役是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1942年,从时间上排除B、C;列宁格勒战役是1941年,但不符合“迫使德军进攻重点转向南方”,排除D。3B分析题干并结
207、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实行养老金保障制度,解决民生问题,以缓和社会矛盾,这与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具有一致性,故B项正确。A、D两项属于工业复兴法的内容,排除;提高农副产品补贴是调整农业的措施,排除C项。4A试题考查美苏在19291938年间经济发展的对比,要从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角度联系史实进行分析。美国1929爆发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变化应该呈下降趋势,苏联则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上升,排除B、D项;美国虽然受经济危机影响,但是世界工业总产值世界第一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苏联1937年也仅仅是世界第二,在美国之后,因此排除C项,A项正确。5C材料主旨用“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来形容“
208、科学家爱因斯坦选择移居美国”,说明郎之万意识到爱因斯坦的移民将导致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故C项正确。郎之万的评价没有涉及对纳粹德国的谴责和战争威胁,故A、B项错误;郎之万评价的是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并不是“科学家全球流动”。故D项错误。6C从“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间概念中无法判断已经实行新政且取得成绩,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美国经济危机时亦有社会暴乱和动荡,且从题干中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可知淡定应对表述不准确,故B项错误;从“幻想型”“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可知逃避现实希求慰藉表述与题意最为符合,故C项正确;现代主义艺术特点是反传统和个性化,而题干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7D凡尔赛和约主要是
209、处理战败国的合约,故A项错误;国联盟约是处理国际事务组织,故B项错误;德国亦试图调整对法关系,争取恢复大国地位而签署洛迦诺公约,故C项错误;材料中“明确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从而成为战争是否合法的分水岭”的信息说明与非战公约有关,故D项正确。8B从“海军基地应保持现状,不得采取任何加强措施或建立新的海军基地和要塞”的信息可以看出这一条约暂时缓和了美、英、日等列强之间的矛盾,故正确;同时英美不得在太平洋建立新的要塞,从而使日本在后来实施南进战略时拥有一定的相对优势,故正确;“日本第一次处于同欧美列强平等的地位”和“拆散了英国与日本的同盟关系”都是四国条约的内容,故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9D据材
210、料“有人在这里说,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能够实现社会主义”和“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可知苏俄中央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存在分歧,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可知列宁主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文化,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是19181920年,苏维埃俄国同国内反革命势力和外国武装干涉者进行的战争,与材料时间相符,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3月,苏俄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
211、渡的新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10D材料信息主要涉及发展工业化优先于发展民生,材料无法体现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材料不能说明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故B、C项错误;据材料“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和“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故D项正确。11B从材料“言论自由”说明美国政府将继续维护美国传统的民主政治,故正确;“信仰自由”说明美国政府将致力于解决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故正确;罗斯福新政没有放弃资本主
212、义自由企业制度,是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故错误;“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说明美国政府将保障百姓生存权列为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故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12D日出印象是印象派绘画,强调“光”与“色”,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格尔尼卡是立体派绘画,具有反传统特点,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现实主义绘画,注重描写现实中的人和事,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艺术表现手法是注重写实,注重写意的是文人画,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13【详细分析】本题考查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和改革。第(1)问,注意从“改变”的角度思考,新经济政策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实现向社会主义
213、的间接过渡,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则是放弃了“间接过渡”,通过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具体表现可结合斯大林体制的特点分析。第(2)问,主要从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的角度分析,列举一例说明即可。第(3)问,首先搞清楚两种经济运行模式指斯大林的计划经济模式和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斯大林抛弃市场经济,虽有一定积极影响,但从根本上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罗斯福新政则在维护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体制的原则下,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带有一定的计划性。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说明,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答案(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
214、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
215、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14【详细分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信息,迁移二战时期的有关史实,从戴高乐自由法国运动的性质、目的,法国沦陷后的国际援助等角度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第(2)问,紧扣“经验”,结合戴高乐的号召、自由法国运动的特点及二战中反法西斯力量的合作等角度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答案(1)自由法国的事业是正义的,是为法兰西民族利益而战;法国本土虽然沦陷,但可以依托海外殖民地继续战斗;可以借助英美军事力量和经济援助。(2)具有战胜法西斯侵略的坚定信念;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反法西斯盟国相互合作;依
216、靠人民坚持军事斗争。原创导向卷1D从材料中“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可分析出是指1917年俄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的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指建立了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故选D。2B依据材料中文字“把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由当地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立刻把全国所有银行合并成一个全国性的银行,由工人代表苏维埃进行监督”体现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容,故选B;A、C、D三项与题干意思不符。3D“新军攻占武昌”所代表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工人赤卫队攻打冬宫”所代表的历史事件是十月革命;两次革命都掀起了国内革命浪潮,故选D。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排除A;辛亥革
217、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排除B、C。4A从关键信息“苏俄”“征集”及表格数据,可以推断出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下降,故选A。农业生产虽然与战争有关,但与表格反映的信息无关,排除B;C、D属于苏联时期,从时间上排除。5C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商品和货币的关系扩大生产,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改革旧的不合理的计划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者的共同实质是利用市场发展生产。故选C。6C漫画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轻视农业的发展,故选C。A、B是对画
218、面片面的错误理解,排除;苏联经济发展停滞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排除D。7C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三十年代初”,正好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经济溃退,与此同时苏联的经济在斯大林模式下发展迅速,引起美国人对苏联的向往,故选C。A、B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事实,排除;此时说罗斯福新政毫无效果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D。8C斯大林模式虽然有很多弊端,但在战时是很有效的,它的动员能力、资源配置等,都为苏联反法西斯胜利奠定了基础,故选C。A项错在“一致”,排除;斯大林模式在1924年后就逐渐建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39年,排除B;D项说法不符合事实,排除。9C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大萧条”“出路”“抛弃
219、自由放任”等,由此判断该“路”指的是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故选C。A、B两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新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与罗斯福新政无直接关系,排除D。10B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实行国家干预的方式,对经济进行一定的计划、控制和调节,最大限度的缓和社会矛盾、恢复和发展经济,故选B。A项符合斯大林模式,排除;C项仅是罗斯福新政的一部分,排除;“新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排除D。11D材料中的名著都是现代主义的作品,D项向日葵是后印象派的作品,具有反传统的特点,故选D。A、C项是印象派作品;B项是浪漫主义作品;皆排除。12D图画中将人的部分身体异化为钢铁构件及工
220、具,寓意人被视为没有感情的工具,人性被忽略,反映了工业革命下工人的处境,故选D。1936年,电影已进入有声、彩色时代,排除A、C;1936年美国还处于应对经济大危机时期,工业繁荣发展言过其实,排除B。13【详细分析】第(1)问,从“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状况等方面综合分析。第(2)问,“关系”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与克服的办法方面分析;“观点和理由”先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然后结合经济危机爆发原因以及提高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说明理由。答案(1)原因:世界市场扩大(或答世界贸易扩大、全球化起步也可),英国成为殖民帝国(或殖民扩张),可以掠夺和消费世界各地商品;资本主
221、义发展,物质财富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社会相对稳定;消费观念的变化,追求享乐(或人文精神发展);商业宣传。(答出任意三点)(2)关系:材料二是出现危机的原因;材料三是克服危机的办法。观点:不形成悖论(不冲突,不矛盾)。理由:材料二反映了过度消费会为经济发展埋下危机,材料三则是提倡用合理(必要)的消费来促进经济正常发展。14【详细分析】第(1)问,从苏联经济建设的影响、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及罗斯福新政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新政的积极影响角度回答。第(3)问,可从大危机影响、罗斯福新政和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凯恩斯主义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等角度分析。答案(1)原因:苏联经
222、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美国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2)原因:新政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缓和了阶级矛盾,摆脱了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缓解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破坏,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一定恢复,广大下层人民也得到了一定的好处;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3)因素:经济危机、大萧条的教训;借鉴罗斯福新政的经验;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成功的经验;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战后恢复重建的需要;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共同之处: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实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推行福利国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金榜题名必备【命题探究】探究点一苏联经济建设对苏联经济建设中重要概念的理
223、解是掌握苏联历史发展的关键。十月革命后,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其中包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最终探索出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如【经典提升卷】第9题;【原创导向卷】第4、5题。探究点二辩证审视“斯大林模式”辩证的看待历史现象是文明不断前进的动力。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严重失误,这种模式日益僵化,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如【经典提升卷】第10题;【原创导向卷】第6、8题。探究点三危机与机遇并存下的罗斯福新政危机带来机遇,立足于今天的危机寻求历史的经验。罗斯福新政是为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
224、。它是资本主义国家面对危机自我调整、干预经济的一个成功案例。不仅给美国历史的发展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且对后来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经典提升卷】第3、11题;【原创导向卷】第9、10、14题。【解题妙法】“实质”类试题解答此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和排除法相结合。第一步,解读材料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如通过时间确定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反映的历史现象等,确定知识范围;第二步,根据题干要求和确定的知识范围对比选项,排除和题干无关的选项,确定正确选项。如【原创导向卷】第5题,先确定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实施的背景,确定它们都是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相同实质,然后判断正确答案。第13练二战
225、后整体世界的拓展:二战后至今经典提升卷1C注意题干中的限定“不正确”。世界银行的建立于1945年,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最早的是1951年欧洲的煤钢共同体,二者毫无联系,因此世界银行的建立不能反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故选C。欧元虽然是欧盟的统一货币,但其诞生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A说法正确,排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就是致力于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B说法正确,排除;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使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确立了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D说法正确,排除。2C根据图示,白色部分的欧洲国家有英国、法国、荷兰、比利
226、时、卢森堡、意大利、葡萄牙、挪威、冰岛、丹麦等国,没有东欧国家。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外,C项正确。3A本题主要考查埃及领导人纳赛尔的生平事迹,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签署“戴维营协议”是20世纪70年代埃及领导人萨达特的事迹,根据此协议,埃及和以色列实现和解,故A项不是纳赛尔的事迹,符合题意。4CA、B两项中帝国主义战争忽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的正义性、易引起争议。D项忽视和平与发展这一当代世界的主题,易引起争议。仅C项比较能概括20世纪的历史,且不易引起争议。5C本题考查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同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
227、题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状态,凯恩斯主义失灵,这正是里根政府上台执政的历史背景,故A项描述正确。里根政府采取紧缩货币等措施,使美国经济得以回升,通货膨胀和失业状况也得到了缓解,但也造成了美国的“四高”现象。据此分析,B、D两项的描述也符合当时形势。当时通货膨胀仅得到缓解,并未实现零通胀,故C项明显不妥。6C本题考查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阿拉伯国家提高石油价格,引发美国石油危机,生产成本上升。A项属于这次危机造成的影响,并非原因;B项,美国经济危机并不是区域集团化发展的产物;D项是在经济危机发生后为摆脱危机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由此排除A、
228、B、D三项。C项正确。7A世界银行是布雷顿森林协议中成立的国际开放银行,故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布雷顿森林协议中成立协调国际汇率的组织,故正确;世界贸易组织是1995年成立,不是布雷顿森林协议内容,故错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1947年针对国际贸易建立的协调世界贸易组织,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8A结合横坐标所显示的时间是1950年至2010可知,坐标图反映了二战后美苏(俄罗斯)之间某领域此消彼长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美苏形成冷战争霸的两极格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 402枚,超过美国40%,1979
22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故A项正确;坐标图中苏联有一个时期超过了美国,而1950年至2010,苏联(俄罗斯)国民生产总值、作战飞机数量、军费开支都未超越美国,故B、C、D项错误。9C殖民体系崩溃主要是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掀起的反帝反殖民地的高潮,美、欧、日不属于亚非拉国家,故A项错误;1991年,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订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故B项错误;二战后,随着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发展和中国的崛起,加之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向多极化趋势发展,故C项正确;第三世界通常指亚洲、非洲、中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不包括美、欧和日,故D项错误。10D战后资本主义新变
230、化体现的是国家干预与市场相结合,故A项错误;20世纪末,中、俄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现的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故B项错误;各国采取市场经济体制不是国情差异决定的,是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故C项错误;材料所示国家都采取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11C材料反映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对党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指出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12D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早于互联网的出现
231、,故错误;互联网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学习与交流方式,不是替代,故错误;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故正确;“互联互通,共享共治”说明互联网大会的召开有助于世界凝聚共识,减少分歧,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13【详细分析】第(1)问,关键是抓住时间18、19世纪,结合所学知识,这一阶段经济领域主要是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是西欧各国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完善了民主政治。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美国企图称霸世界,以及现代化理论内容的发展角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需
232、要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得出注意结合本国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答案(1)经济: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实现工业化;政治:近代民主政治确立并逐渐完善。(2)二战后,美苏争霸,形成两极格局;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美国企图称霸全球。(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开放,开始探索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道路。需要注意理论必须要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14【详细分析】第(1)问,要求将材料中学术界的观点和教材表述进行有机整合,对“美苏冷战”从国际局势、科技发展等角度进行辩证分析。第
233、(2)问,要求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角度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是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理论问题的分析能力。答案(1)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2)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提出“公开性”“多元化”,造成思想领域极度混乱;使各种反动势力趁机崛起,社会失控,民族分裂愈演愈烈;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的领导。原创导向卷1B题干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试图以美国
234、的意识形态来改造世界、主宰人类社会,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故选B。“铁幕”演说是英国丘吉尔发表的,排除A;雅尔塔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发生的,与“战后”不符,排除C;马歇尔计划晚于杜鲁门主义,排除D。2C题干材料是把冷战放入全球历史中去审视的,故选C。A、B、D三项涉及的史观与题干材料无关,皆排除。3B从漫画中的文字可以看出,英法德意都不唯美国马首是瞻,不断越过美国作出自己的决定,本质上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故选B。A项错在“彻底”,排除;成立银行,不能说是形成新的经济共同体,排除C;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4C题干材料显示,随着冷战的结束,“国家间增加了在经济上的互相影响”,
235、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故选C。A项错在“开启”,经济全球化早在新航路开辟就开始了,排除;B、D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5D由题干材料可判断该体系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其发展的方向是体系化和制度化,故选D。自由化、市场化、竞争化不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发展的方向,排除A、B、C三项。6B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走向联合,具体行动是建立欧洲共同体(欧盟),故选B。A、C、D三项与欧洲走向“和平统一”无关,皆排除。7B从题干材料中的时间,可以看出“恢复时期”是资本主义国家面对“滞胀”现象,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行“混合经济”,故排除A,选B。解决“滞涨”与“福利国家”、
236、第三产业的兴起无关,排除C、D。8B解读材料关键信息:“亚太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我们有责任”“携手打造开放型亚太经济格局”,这表明当前中国由于综合国力提升,充分发挥大国作用,引领亚太发展主导亚太发展规则。故选B。9B从材料中“反映在经济上是旧体制的旧病重犯”可分析出材料主要强调赫鲁晓夫改革最终会失败,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选B。10C注意漫画中牛身上的全球图案、人物所提桶身上的字“美国利益”及人物语言,说明随着世界力量的发展,美国的国家战略受到了冲击,故选C。A、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从人物话语中的“又”字,说明美国的霸权战略并未调整,排除B
237、。11D据材料图表可知中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反倾销案数量有所下降,说明中国正在困扰中融入全球化,并适应全球化,故选D。据材料图表可知调查数量数值呈现波动变化,不是一直呈上升趋势,排除A;材料数据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下的贸易摩擦使国际矛盾日益尖锐,也不能说明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恶化,排除B、C。12D从材料中“并没有改变以前那种纯粹的民族音乐”说明音乐保持了民族特色;又从材料“一种不受国家边界束缚的文化形式、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中任意流动、社会身份与个体身份最为强烈的情感经验来源”反映的是全球化的背景。故选D。13【详细分析】第(1)问,“观点”从美苏关系角度回答;“原因”从国家意识
238、形态和国家利益角度分析。第(2)问,“特征”从关系发展角度分析;“因素”从力量、国际局势、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第(3)问,结合朝鲜、中国及日本等国政治或经济情况作答。第(4)问,“目标”结合美国霸权主义组织答案;“条件”从苏联解体角度分析。第(5)问,从综合国力及国际政治秩序角度分析。答案(1)观点:苏联扩张引发冷战。原因:冷战是美苏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冲突的结果。(2)特征:外交和武力相威胁(或缓和与紧张相交替)。因素:美苏力量均势;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3)理由:朝鲜半岛分裂;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一边倒外交。(4)目标:称霸世界(建立单极世界)。条
239、件: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5)认识:把握机遇,增强国力;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4【详细分析】第(1)问,“地位”从贸易额度、白银流通情况分析;“原因”结合15001800年代前后中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国际金融回答;第二小问从经济、世界贸易、世界市场等方面综合分析。第(3)问,“差异”直接从材料三中可分析出美国“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英国“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本质”可从两国的共同目标争夺世界霸权入手进行分析;“趋势”从材料三中的“1945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签字,国
240、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宣告成立”可分析出。第(4)问,从国际货币体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入手进行分析。答案(1)地位:中国长期保持巨额贸易顺差,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原因:农业和手工业发达,丝绸、棉布、瓷器等大量出口;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步扩大。(2)国际地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中心地位(主要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历史条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工业强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扩大资本输出;以英国等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3)差异:根据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投票权;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本质共同点:争
241、夺世界经济霸权。趋势:体系化、制度化;全球化。(4)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实力;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反映了国际实力对比的变化;国际货币体系的建构反映了国际商贸发展的需要;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有利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金榜题名必备【命题探究】探究点一美苏“冷战”历史概念是构成历史的重要元素。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因此出现很多历史概念,需要理解掌握。如:“冷战”、雅尔塔体系、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经济互助委员会、“华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热战”等。如【经典提升卷】第2、14(2)题;【原创导向卷】第1、2、13(1)(2)
242、(3)题。探究点二世界多极化的演变历史是在不断发展中前进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当今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基本特点,缓和与动荡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如【经典提升卷】第9题;【原创导向卷】第3、10、13(4)题。探究点三以历史的眼光看苏联三次改革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日益显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相继对其进行改革,这三次改革对苏联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不同影响。但总的来说,他们都失败了,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如【经典提升卷】第11、14(3)题;【原创导向卷】第9题。探究点四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243、趋势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是相互联系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欧洲国家逐渐走向联合,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但各区域化组织努力使各国经济逐渐参与并融入世界经济关系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如【原创导向卷】第6题考查欧洲的联合。探究点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有分享经济全球化成果的权利,还能够参与制定有关规则,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中把握主动权。中国对世贸组织的影响以及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的角色,一直受到关注。如【原创导向卷】第11题。探究点六近现代世界文学艺术成就文学艺术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存在。近现代世界的文学、美术、音乐、影视艺术的发展演变与
244、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不同时期涌现出许多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学艺术流派,世界文化艺术也不断发展融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世界多元化的特色。如【原创导向卷】第12题。【解题妙法】“评价”类试题此类试题的解答:(1)理论法。这是解答此类题目最常用的方法。对历史的评价离不开历史理论和方法的支撑,许多题目命制的目的就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因此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理论(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辩证关系原理)。(2)史论结合法。弄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根据题干给出的结论,分析其与选项中的史实的关系,然后进行综合分析。(3)直选法等方法有时也会用到,如解
245、答非组合型否定式评价型选择题常用此法。如【原创导向卷】第11题,采用“史论结合法”,依据图表时间及数据,联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知识,判断备选项,最后选出正确答案。第二部分选修快速提升卷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经典提升卷1(1)目的:排斥荷兰的中转贸易,维护英国商业利益,巩固英国海上权威。结果:英荷战争爆发,荷兰失去海上霸主地位。(2)信奉清教的自耕农。根据勇敢和忠诚提拔军官,废除只有骑士和贵族才能充任军官的陈规。2【详细分析】第(1)问,据材料“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可知是增设机构,增加人数。据材料“御史台有鞫(j:审问)案禁系之权”可知扩大御史职权。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
246、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可知是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导致隋朝灭亡;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可知,通过设置御史台约束官吏;据材料“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可知是通过自省、纳谏来防止和纠正决策失误。材料一体现的是正人,材料二体现的是正己,正人与正己相结合实现君明臣廉。答案(1)特点: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2)原因: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分析: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3【详细分析】第(1)问,由材料中的信息“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即可得出“遵守法律”;由“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法
247、令严肃,谁敢为非?”即可得出“减少独断、广任贤良、严肃法令”;由“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抑改之,并赐绢帛”即可得出“兼听纳谏,激励直言”。第(2)问,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等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从促进经济的发展、缓解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等角度思考作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内涵: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激励直言。(2)因素: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传统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大乱初定,经济凋敝。(3)评价: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
248、出现,成为古代治者的“明君”理想。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4【详细分析】(1)从材料一中“皆坑之咸阳”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打压儒学,焚书坑儒;从材料二中“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的信息,可知唐太宗崇儒尊孔,措施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大收天下儒士;从材料三中“诣先师庙,行三跪九拜之礼”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崇尚儒家文化,祭拜孔子,恢复开科取士。(2)认识可从儒学本身以及统治者的态度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儒学自身来看,秦代打压儒学,是在于
249、儒学不能与时俱进,在秦代更多体现保守一面;唐代,清代之所以尊崇儒学,是在于儒学经过自我调整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其次,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不论是秦代打压,还是唐代和清代对儒学的尊崇,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答案(1)秦始皇:打压儒学,焚书坑儒。唐太宗: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康熙:崇尚儒家文化,亲自祭拜孔子,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2)认识:儒学在秦代更多体现保守一面,在唐代、清代则经过自我调整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所以统治者对其态度不同;无论统治者对儒学态度如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君主专制。5【详细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克伦威尔所担任的角色是英国资产
250、阶级革命的领导者;第二小问贡献是组建“骑兵军”等;取得马斯顿草原(或纳西比战役)胜利;平定王党叛乱。(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1653年成为护国主”和所学知识可知是建立军事独裁统治;第二小问从克伦威尔的个人野心和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角度回答。答案(1)角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或铁骑军领袖);贡献:组建“骑兵军”等;取得马斯顿草原(或纳西比战役)胜利;平定王党叛乱。(2)事件:就任护国主,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原因:克伦威尔的个人野心;出于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需要。6【详细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德性”“适度”;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亚里士多德长期居住于雅典,
251、故较为关注雅典,且其很多论述是关于雅典公民即人类社会的。第(2)问,第一小问从法治、民主角度分析;第二小问结合当时希腊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分析即可;第三小问据材料“政治学就是应用伦理学”进行分析。答案(1)观点:德性(善和美);中庸,适度。对象:人和人类社会或雅典公民。(2)主张:法治,理性;民主,反对专制。背景:民主政治的发展(衰落);商品经济的发展;古希腊人文主义。联系:伦理学是政治学的基础;政治学就是伦理学的应用。原创导向卷1【详细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取河南地,筑四十四个县城”作答;第二小问从民族交流、边疆开发、多民族国
252、家发展等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则四夷可使如一家”信息概括指导思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设置机构,任用当地人管理、册封、和亲通婚”的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从思想观念、民族融合、“大一统”等角度分析。答案(1)措施:移民、筑城、设县。意义:传播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边疆地区发展;促进民族融合;扩展疆域;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2)指导思想:民族平等。举措:设置机构,任用当地人管理;册封;和亲通婚。(3)改变了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实现了中原与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局面。2【详细分析】第(1)问,从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
253、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黄宗羲的弟子陈锡暇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务”可以得出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第(2)问,第一小问从国家统治、民族矛盾、政府政策及个人认识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是开放性的试题,主要从维护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等角度进行分析。答案(1)由武装反抗、著书批评;到不仕清廷;再到托病力辞,派子替之;最后到认可、赞誉清廷统治。(2)原因:清廷统治日益巩固,民族矛盾相对缓和;康熙采取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黄宗羲对清朝
254、统治的认可。意义: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详细分析】第(1)问,“对意大利的影响”从材料中“一心要把祖国从奥地利手中解放出来”“意大利统一大业基本完成”可分析出答案。第(2)问,“原因”从材料中可分析出加里波第的个人品格特征。答案(1)推动意大利摆脱外国控制,实现国家独立;推动意大利结束分裂割据,实现国家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2)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屈不挠、毫不气馁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不图名利、正直清廉的品格;顺应统一潮流的大局意识。(任选三点即可)4【详细分析】第(1)问,立足于民主与科学,结合材料从与封建专制斗争的角度回答。第(2)问,从激励青年勇
255、于斗争,不惜牺牲角度回答。 答案(1)新青年无罪;民主与礼教对立;科学与迷信对立;弘扬民主和科学必然要流血牺牲;民主和科学可以救中国。(答出三点即可) (2)激励青年勇于斗争,不惜牺牲;勉励青年坚持理想,奋斗到底;鼓励青年乐观向上,笑对人生。(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5【详细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宪法对中央和地方权力规定分析;第二小问要依据时间从新生政权的巩固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余粮收集制”;第二三小问先判断,然后从经济发展和政权巩固角度分析。答案(1)民主集中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机关经济建设的主动性,巩固苏维埃政权。(2)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不矛
256、盾。余粮收集制与经济发展原则无关,而且它们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6【详细分析】第(1)问,从科技近代化和科技总结角度分析。第(2)问,从民生、阶级矛盾及国家统治等方面综合分析。答案(1)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科技向近代转化;撰写总结性的专业科技巨著,有利于近代科技的继承与发展。(2)关注国计民生、主张经世致用、崇尚实学的胸怀;认为灾荒是引起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明朝统治的需要。金榜题名必备【命题探究】探究点一客观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巩固的贡献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秦朝大一统国家的创建、盛唐气象和“康乾盛世”是中华文明继
257、承、繁盛的关键阶段。这三个鼎盛时期的形成与出现,尽管有着诸多的社会历史原因,但秦始皇、唐太宗、康熙三位历史人物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如【经典提升卷】第2、3题;【原创导向卷】第1题。探究点二从思想文明角度审视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其最大的哲学贡献在于创立了逻辑学。他的研究都是从大量收集材料开始,经过严密的分析、概括、推理,最后才得出结论。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如【经典提升卷】第6题。探究点三全面地看待列宁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缔造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
258、联;实施新经济政策;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民族问题等方面不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如【原创导向卷】第5题。【解题妙法】开放探究类解析题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第一,整体浏览试题,审好题目要求,明确主题。根据设问结合提供的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充分挖掘材料所蕴涵的有效信息,进而进行知识迁移,明确自己观点和看法。第二,结合题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探究该课题的意义,确定本课题适用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谈谈自己的认识,要注意主题必须切题和语言表达的概括性。第三,注意解答方式,史论结合。比如用写小论文形式还是逐条列举的形式或者是综合谈自己的认识或看法等;解答时有论有据,史论结合,文字通顺,逻辑严谨等。第四,解答这类
259、题目,要沉着冷静,要分清是设问开放性的题目还是研究性题目,还是二者的综合型题目,但都有一个共同落脚点: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题目,一定都要紧靠主题,运用学习的相关历史知识和史学理论进行解答。不可有偏离主题或缺乏说明的历史论据,更不能偏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轨道。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经典提升卷1(1)太和殿。故宫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主殿;举行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及登基即位、命将出征等重大活动典礼。(2)故宫修复侧重体现真实性;颐和园高压线改设侧重体现完整性。2(1)哀悼基督,米开朗基罗。(2)西斯廷小教堂。文艺复兴盛期绘画艺术的宝库,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的很多作品陈列在这里。圣彼
260、得大教堂。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大圆顶建筑多方面超过了罗马万神殿的成就。圣彼得教堂前广场。设计增强了几何形状,两侧柱子之间产生明暗对比效果(或:柱廊的宗教寓意深刻)。3【详细分析】(1)由材料中“整个村落以敬爱堂为中心布局设计”,可知这是对西递村的描绘。村落水系方便村民用水,可以优化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古人利用和改造这一水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据此回答即可 。(2)回忆教材知识,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申报世界遗产可以保护人类共同的遗产,造福后代。据此回答即可。答案(1)村落名称:西递。作用:方便村民用水,优化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思想:“天人合一”。(2)目的:保护人类共同遗产,
261、造福后代。4【详细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首先要明确日升昌票号在中国金融和商业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特别要强调它是中国最早的私人金融机构,也是晋商的代表,具备了早期银行的特征;其次要明确日升昌票号作为古代金融业“活化石”的史学研究价值。解答第(2)问要抓住关键词“既办理存放款,又进行汇兑”,“这种文券类似于后世的汇票”。从功能方面分析进奏院和票号的异同。答案(1)日升昌票号是我国最早的私人金融机构,具备了早期银行的特征;是平遥票号甚至晋商的代表;是直观生动的历史见证、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2)同:都进行汇兑。异:票号尚能存放款。5【详
262、细分析】(1)特点抓住图片中佛罗伦萨的典型建筑来分析,从“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圣十字教堂”“共和国广场”“米开朗琪罗广场”“市政广场”的信息,对比材料一明代的北京城,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城市以教堂、市政厅、广场为中心,体现神学色彩与民主政治;从“乌菲齐博物馆”“巴杰罗美术馆”“阿诺河”的信息,对比材料一明代的北京城,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城市沿河流等地形特点自然分布,城中散布美术馆、博物馆,体现人文主义的影响。(2)贡献注意从对文化的发展这一角度来分析,从材料二中佛罗伦萨的建筑,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美第奇家族对佛罗伦萨文艺和建筑活动的大力扶植和资助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开明的文
263、化政策;再联系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可知美第奇家族促进人文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佛罗伦萨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中心。答案(1)特点:城市以教堂、市政厅、广场为中心,体现神学色彩与民主政治;城市沿河流等地形特点、自然分布,城中散布美术馆、博物馆、体现人文主义的影响。(2)贡献:对佛罗伦萨文艺和建筑活动的大力扶植和资助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开明的文化政策;捐助图书资金,经营艺术品收藏 ,促进人文主义的发展。总而言之,美第奇家族推动了佛罗伦萨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中心。6【详细分析】(1)第一小问从规模上来归纳;第二小问从考古来证实。(2)第一小问历史价值可以从研究秦朝历史的角度来回答,艺术价
264、值可以从雕塑技艺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材料一是汉书记载,属于文献资料;材料二是遗址,具有实物价值。答案(1)特征: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皇帝陵寝。证实:通过考古探测来证实其可信度。(2)认识:历史价值上,展现了秦军威武雄壮的豪迈气势;为研究秦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可以有其他表述,任答两点即可,但必须是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上,是秦代雕塑艺术品的杰作;反映出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可以有其他表述,任答一点即可,但必须是艺术方面的价值。)价值:材料一具有文献价值,材料二具有实物价值。原创导向卷1【详细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西湖申遗过程材料的阅读、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
265、,再认再现课文知识可知,第6条标准是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与选项C相符合,故正确答案是C。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依据登录世界遗产名录文化遗产申报程序来回答即可。答案(1)C(2)送交世界遗产中心备案。挑选条件完全成熟的项目,提交正式申报文本。世界遗产中心公布评估意见。世界遗产大会进行审议表决与确认。2(1)同:佛教艺术。异:前者为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后者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2)它们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是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直观生动的历史见证;是进行历史、文化、宗教,尤其是少数民族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研究
266、的重要资源。3【详细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死者都得到了很好的医疗待遇”“共有大约2万名劳工参与建造金字塔”可以得出题目要求的新观点;第二小问,从国家政权的建立、经济发展、法老专制、科技运用等角度分析其条件。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从自然和人为因素分析说明。答案(1)观点:大金字塔的建造者是自由工人(或劳工),而非人们普遍认为的奴隶。条件: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奴隶制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法老集宗教和世俗权力与一身,对全国实行专制统治;几何、天文等科技在埃及的发展(写到有大量测量、计算工具的使用也可)。(2)自然因素:风化,高温,地震等。人为因素:战争,工业化和城市化浪
267、潮,旅游开发等。4【详细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一中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竞技场”有效信息和回顾课文内容即可;第二小问,应从友谊、公平、健美、上进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文化历史渊源、人民的愿望、经济实力等角度回答。答案(1)主要功能:召开体育竞技大会;举行祭神活动。精神:和平友谊、公平竞争、追求健美、奋发上进。(2)希腊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希腊的现代文明也并不逊色,现代化水平较高;希腊人民的追切愿望和政府的决心与努力。5【详细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利用山势落差修建水圳,灌溉农田两个方面分析其原因;第二
268、小问,从人与自然和谐角度来回答。第(2)问,由材料二中的“引水入室掘井家中,防祝融之肆虐,取汲浣之便利,求滚滚之财源,荡里中之秽气,灌村外之良田”信息得出宏村人工水系具有饮用、洗涤、防火、灌溉、美化环境等价值。答案(1)“中华一绝”:宏村水系按古代风水理论而规划,将村建成卧牛形,并利用山势坡度造成水系的落差,巧妙安排水的流向,修成水圳;水圳从一家一户门前流过至月沼,再注入南湖,最终用于灌溉农田,水圳被称为古代自来水工程。指导思想: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2)价值:解决村民的饮用、洗涤、防火、灌溉用水;美化环境,具有环保功能。6【
269、详细分析】第(1)问,“灿烂文明”指的是近代工业文明;“最黑暗最野蛮的写照”指奴隶贸易。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回答即可。第(3)问,从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导致老牌殖民国家衰落等方面来回答其影响。答案(1)近代工业文明;奴隶贸易。(2)出售武器弹药换取奴隶。(3)奴隶贸易和野蛮掠夺,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聚集了大量的原始资本,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准备了条件。也导致了西班牙、葡萄牙等老牌殖民国家的衰落。第三部分预测命题趋向卷考向1东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与差异1B材料中“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显然强调的是维护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属于宗法制的范畴,故选B。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排除
270、A;材料中没有体现分封制和礼崩乐坏的信息,排除C、D。 2B依据材料中“命先茅之县赏胥臣”“楚子县陈”“吴王发九郡兵伐齐”的信息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可能已经出现了郡县制度的雏形,故选B。A不足以从材料中概括出;C没有体现;D不符合史实;皆排除。3B商鞅变法开始行县制,秦始皇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设36郡,汉武帝基本上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郡县制得以巩固,故选B。4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最终集权于皇帝,保证了君权的专制;故选C。A是秦朝制度,丞相还是个人独断;B
271、项指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以削弱宰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D项是元朝的中央行政制度,与材料中 “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不符;皆排除。5C材料中“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是指西周实行分封制;而“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是指汉代实行察举制,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故选C。6D从材料“通过直接民主的形式”可以看出这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村民自治的形式,故选D。A、B、C三项都不是直接民主的形式。7B考查雅典民主的独特性。雅典民主为直接民主,产生于独特的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这在世界历史是独特的
272、、偶然的。8B郡县制使地方的管理权直接掌控于中央;克里斯提尼以地域为基础的行政部落则打破了之前以贵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由此可见两者共同的进步意义是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故选B。9B“光荣革命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表明其和平方式,“一步一步进行制度改革”表明英国代议制特点的渐进性,故选B。A、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皆排除。10C美国历史中,并没有封建主义的传统,所以无所谓反封建的进步意义,排除含有的选项,答案选C。11C解读材料信息,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力量中“三个世界”的两个划分标准中,第三世界中都看到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在第二世界中都出现了中国、日本、欧洲等新兴政治力
273、量,表述正确。而在第二种划分标准中淡化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表述错误;在第一种划分中,是按照意识形态来划分的,不是以经济军事力量强弱作为划分标准,表述错误。故选C。12B材料中“开读、封敕、赉赐、庆典、市易”的信息说明明朝对外贸易主要是显示国威为主要目的,而“是一项确实有利可图的事业”的信息说明西方航海主要是从商业角度出发,二者主要差异在于贸易观念的不同,故选B。13【详细分析】第(1)问,“英国特点”从材料一中“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在继承大宪章限制王权的基础上,明确了议会主权,国家主权的重心从国王转到议会”“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
274、权。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1832年、1867年和1884年英国三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可分析出英国是通过渐进式改革,逐渐确立君主立宪制,使国家主权的重心向议会过渡,并不断完善的特点。“美国特点”可从材料一中“1776年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限制政府的权力和保障人民的自由”可分析出美国民主政治的特点是通过独立战争和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确立了权力制约与平衡的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第(2)问,“光荣革命”是指不流血的宫廷政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分析出辛亥革命是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
275、台”“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第(3)问,结合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影响进行分析作答即可。答案(1)英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发展是基于传统政治制度之上和平渐进变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民主政治逐步完善。美国:美国的民主政治建立发展是通过独立战争实现民族独立,进行制度创新;通过“三权分立”,进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美国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2)原因:以国会为中心,采用谈判、妥协、法制的方式进行;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使政权得以和平转移;协调了各方利益,避免流血冲突和社会动荡,有利于
276、社会稳定。(3)评价: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备注: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如笼统答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发展、改易风俗等,则不可)14【详细分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前两表关于债权和遗嘱财产的规定,归纳共性为“保护私有财产”,据最后一表中“谁主张谁举证”和“违约罚款”原则可以归纳为“法律公平”;据材料二中省略号前“妇有七去”的标准来看,反映了封建伦理在唐律中的地位,据省略号后面“皆须取决宸衷”可以判断皇帝在法律体系中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第(2)问,第一小
277、问要求据材料三判断大法官所拥有的权力,可以根据他的身份先确定是司法权,然后进一步根据材料三主旨来确认是最高司法解释权;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教材中三权分立的内容回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抓住“民治”的内涵和题干时间限制,结合教材内容罗列史实即可;第二小问要紧紧抓住题目开头引言的思路表达。答案(1)特点:十二铜表法保护私有财产(或:侧重民法),注重法律公平;唐律注重伦理(或“以礼入法”),皇帝拥有最高裁决权。(2)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作用:保证了司法独立,并在坚持宪法的前提下制约和监督行政权和立法权。(3)落实:颁布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选举人大代表,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
278、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等制度。关系:法制伴随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与完善;法制是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考向2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多样性1C依据材料中关键信息“我们是大的方面有计划,小的方面常碰头。我们要大计划、小自由,目前大小都要计划不行。”中的信息说明陈云主张在大方面实行计划经济,小方面实行市场经济,故选C。2D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的影响;是1960年开始的对农村工作调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是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故选D。 3B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它
279、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在管理体制上,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上,变单一公有制为多元化所有制,正确;允许私有成分的存在与发展不等于私有化,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自十四大明确之后不断完善,十五大进一步完善该理论,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正确;国家加强管理与国家投资增加与否没有必然逻辑关系,错误,故选B。4D材料评论的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实行的罗斯福新政,新政的特点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选D。5D“这种刺激既不是新政的胜利,也不是新政的失败”说明新政中这种刺激
280、对于经济危机的彻底缓解没有作用,故选D。A并不是他强调的中心意思,B、C理解错误,皆排除。6B1973年经济滞胀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新表现就是发展混合经济,故选B。增加福利投入,应该是在二战后初期至1973年经济危机之前,排除A;因为1973年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减少国家干预,而不是加强干预,排除C;虽然减少了国家干预,但并没有恢复之前的自由主义,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自由主义的弊端,排除D。7C题干关键信息“崇尚自由市场和货币作用”。 二战后,欧美各国加强对经济干预,致使70年代经济滞胀,货币学派产生,主张减少国家干预,故选C。A项“完全回归”说法错误;B项“全面否定”说法错误;新经济
281、出现是在90年代,排除D。8B依据材料中关键信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是促使经济开始全面高涨的唯一的可能的纽带”说明苏维埃为了适应战后经济发展需要,允许商业发展,依此可以判断是新经济政策,故选B。9B苏联斯大林模式坚持单一的计划经济,不符合邓小平的观点,故选B。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三项改革中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兼而有之,符合邓小平的观点,排除A、C、D三项。10D材料中体现出苏联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计划指导,有利于激发地方的建设热情,故选D。苏联自建立以来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排除A;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材
282、料无关,排除B;材料中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说明对经济的控制加强,排除C。11B材料所述为土地法令的内容,规定土地所有权归国家,土地使用权分配给农民;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实行土地国有制,以家庭为单位分配土地的使用权。故选B。12B从题干的表述中可以知道,反映的是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及效果,虽然形式上不是一个主权统一的国家,但在经济上已经“做得比主权国家还好”,如欧元的启用等,并且向政治一体化迈进,故选B。A、D明显错误,C与题意无关。13【详细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在苏联式社会主义中,政府的角色是无所不包的。另一端是由美国来代表的,这种体制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
283、”的信息从两种经济运行模式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只要围绕一种经济体制进行分析即可,美国可以从社会生产效率高以及周期性经济危机角度分析利弊;苏联可以从初期工业化速度快,后期计划体制僵化的角度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领域进行的调整实际上考查的是美国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即国家大力干预经济以及建立战后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体系的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苏联作出的努力可以从二战后围绕斯大林模式进行的改革去思考作答。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斯大林模式影响下从农业、工业以及所有制的角度进行作答即可。答案(1)美国:市场经济体制;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美国:利:
284、竞争机制,社会生产效率高。弊:周期性经济危机,社会公平相对缺失。苏联:利:社会相对公平,初期工业化速度快。弊:后期计划体制易陷入平均主义,导致效率低下。(2)美国调整:国家大力干预经济(也可回答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福利国家);建立战后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体系(也可回答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苏联努力: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3)中国在农业方面实行农业集体化(或合作社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工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所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4【详细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立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二小问从经济、交
285、通、资本等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从国家发展模式、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从经济大危机、二战、国家实力变化、国际格局等方面分析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从借鉴的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从多元化、国情、借鉴等方面回答。答案(1)特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原因: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交通革命);资本输出;殖民扩张。(2)特征: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创立与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与发展;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原因:经济大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冲击;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两极格局的形成。(3)解决:美国借鉴了计划经济的某些特点,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
286、资本主义);中国借鉴了市场经济的某些特点,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呈现出多元化(多种模式共存)的趋势;各国要根据国情、独立自主选择发展模式;不同发展模式各有优点,可以互相学习借鉴。考向3从地域文化到世界文化的融合1C利玛窦为意大利传教士于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把子午线从世界地图中央向西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完全是为了迎合中国“天朝上国”的心理,故选C。其他三项均不符合史实。2C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在封建专制制度日益腐朽,社会经济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背景下,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开创了一代朴实学风的选河,故选C项。
287、3A依据材料中的时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这时正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对社会的变革发表各自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故选A。4C材料体现了欧洲人用儒学的人文(本)主义的道德价值观来冲击欧洲的神学价值观,从而揭示了欧洲人文主义发展的因素。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A、B、D项描述的史实,故均排除。5A伏尔泰之所以推崇儒家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具有人文主义精神,伏尔泰主要是利用儒家思想作为欧洲反封建利器,而材料中并没有说儒家信奉无神论,故选A。6D题干信息中“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其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
288、响”的信息说明伏尔泰的思想影响到18世纪欧洲以及世界,属于启蒙时代的产物和代表,故选D。7C结合材料“17世纪后半叶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可知为“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1687年,这一体系形成,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故选C。8A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从明亡的历史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因此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阐述了“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的思想,提出了封建专制是束缚自由的镣铐,据此分析可知两部著作的主要共同点是都批判封建专制
289、、提出民主思想,故选A。9C从材料“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即可说明儒家思想对韩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形成了团结协作和自强精神。10A通过材料不难发现,冷战的国际体系成为历史,就是说明超级大国的争霸已经成为历史。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是文化的区别,说明文明冲突的存在。结合起来就是:文明冲突替代了超级大国的争霸。11A伴随着世界贸易的增长,世界各文明之间既有冲突也有融合,但不可否认的是世界文明的一致性越来越明显,故选A。B项错在“矛盾不断缓和”,应是不断
290、升级,排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性调整说法错误,排除C;D项推动全球普遍推行自由主义贸易政策错误,“全球普遍推行”绝对化,当时主要是英法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排除。 12B“从事黑人奴隶贸易”“赚了7.6万英镑”,体现了殖民掠夺;“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成为英国最大的铁厂之一”“本人也成为著名的工业家”说明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故选择B项正确;A项中的世界殖民霸权、C项中的世界市场、D项中的工业革命都无法用材料中的事例说明,故排除。13【详细分析】第(1)问,从人的价值和知识的重要性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和西方文
291、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他们是官僚的教师”的信息进行比较作答;第二小问从中西经济差别方面比较分析,阶级从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角度组织答案。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启蒙运动时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特别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评现实的武器”分析背景;第二小问从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入去分析。答案(1)表现:将认识的重点由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人),强调人的价值和人在社会中的决定作用;强调知识的作用,尊崇理性,追求自由。(2)不同: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恪守封建伦理道德;文艺复兴思想家弘扬人文主义,倡导个性解放。主要原因:中国属于农
292、耕经济,服务于地主阶级;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3)背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神学与封建专制的需要;中国形象成为批判的武器。原因:启蒙运动信奉理性主义;随着对中国现实认识的深入,他们认识到中国的停滞与落后。14【详细分析】第(1)问,“保守方面”从材料中“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可分析出答案,“理由”从材料一中“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材料二中“归结于君权”“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可分析出答案。“董仲舒和梁启超的主张和时代背景”则结合董仲舒、梁启超所处的时代背景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状况和董仲舒的新儒学的产生、梁启
293、超的维新思想产生的相关内容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继承和发展”则是分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西方民主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结合材料三中“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取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可分析出孙中山欲将政治民主和民生主义一起进行。相同点则是强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对西方民主思想的继承。“新旧三民主义的最大变化”结合所学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可分析出答案。第(3)问,从材料四中可分析出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在革命目标和革命对象上的认识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共发展的历程可综合分析归纳出答案。答案(1)保守方面:“礼”的主张。理由:在新旧交替时期主张恢复
294、奴隶制等级秩序。董仲舒: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制度和社会的稳定。利用了孔子“礼”的思想,提出了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以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梁启超: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剧,中国社会的变革即将到来,梁启超认识到孔子思想缺乏民主思想,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2)论证 继承:继承了西方启蒙思想中的民权思想。发展:将政治民主和解决民生问题相结合,二者同时进行。变化:民族主义发展为反对帝国主义。(3)中共一大对中国国情缺乏正确的判断,照搬马克思主义理论,将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对象;中共二大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
295、命纲领。中共一大将领导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以后一直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斗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将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考向4关注社会转型与生活变迁1D抓住题干“不同于前代”“时代特征”的要求。只有D项既反映明代封建时代的衰落,又有别于前代维护封建专制。A项“法治”思想是由法家思想所提倡的,B项“唯物思想”是荀子曾经提倡过的,C项倡导天下人关心时局,先秦儒家积极倡导入世。2B“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是针对宋明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而提出的,同时,又继承了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等。故选B项。3D从材料信息“测温
296、、测热、测电”“平弧三角”“64种化学物质”可以看出,李鸿章所出考题都是关于自然科学的,可见当时洋务派关注西方科技,D项正确。开眼看世界开始于鸦片战争后,A项错误;材料中看不出“中体”,B项错误;C项中“普遍”说法不符合史实。4C从图表中可分析出18901926年期间,革命与维新、改革在这一时期一直存在,故选C,排除A。18961902年,“维新、改良” 的频率高于“革命”,排除B、D。5C题干中“1912年”表明所描述现象与辛亥革命有关,五花八门的服饰背后浓缩的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从时间“1912年9月8日”看辛亥革命已经完成,成立了中华民国,必然对人们的服装有影响。“西装东装,汉装满装”
297、表面讲的是东西服装、汉满服装,实际上讲的是当时东西思想、新旧思想的并存,而这些又对服装产生了深刻影响,因而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对社会的冲击是十分明显的,也就带来了穿着打扮的纷繁复杂。故选C。6C材料中“女工种种丑态,廉耻扫地矣”“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说明是工业文明给中国的传统观念带来的冲击,故选C。A项说法明显错误;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皆排除。7B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20世纪50年代”,其时代特征是国家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工人地位提高,故选B;A项说法属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女性婚恋观,排除;C项是主要在60年代,排除;D项主要在改革开放后,当今社会比较多,排除。8C依据材料
298、中的信息说明1688年光荣革命实现了英国传统向近代民主的转型,故选C。9B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描述的欧洲16世纪封建主衰落,人民贫穷,而资产阶级则迅速发展。准确把握“欧洲16世纪”这一时空特征可以判断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价格革命”。 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欧洲,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使资本主义获得发展。故选B。10A根据材料信息“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可知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变化,故选A。11DA、B、C、D项都是工业时代出现的条件,但市场的需求才是根源所在,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12D题中的“二战后国际关系”是
299、指总体的国际关系格局。第一阶段“界线分明”显然是指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时期;第二阶段“世界变平”应指两极格局结束,“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性事件显然是苏联解体。故D项正确。13【详细分析】第(1)问,材料二中“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作”是指井田制下奴隶的集体劳动;“分地”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生产;“关系”结合材料一关键信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300、”和相关史实可分析出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经济发展,从而推动了政治变革;新的生产方式的建立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第(2)问,“变化”可从材料中“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眼中与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华夷之战无异。朝野上下“剿夷”“讨逆”一类的词语风行”“洋务一词也取得正式的地位,泛指一切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事务”可分析出变化的内容;“评析”可结合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发展的状况来分析出变化的原因以及变化的影响。第(3)问,大陆分界线的理由,根据材料四中“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可分析出答案;台湾分界线的理由是辛亥革命的影响。“认识”本问是开放性设问,言之成理即可。
301、答案(1)“公作”指井田制下奴隶的集体劳动。“分地”指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生产。概括:相互推动和促进。说明:以铁器牛耕为代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动摇了旧的统治基础,推动了政治的变革;新的生产方式建立又是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2)变化:对外国人从称呼“夷”到“洋”的变化,对外洋事物从称为“夷务”变为“洋务”的变化。 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显示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大,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中国人开始改变夜郎自大的观念,对西方国家的认识趋于理性。影响: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的看法由蔑视转变到平等,体现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冲破传统思想的藩篱,推动了中西交往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深入。(3)大陆学者着眼
302、于社会性质的变化,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是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台湾学者着眼于政治体制的改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认识: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其发展特点及规律;从不同角度或以不同标准可对历史进行不同的分期;科学地进行分期对于研究历史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14【详细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的信息从宗法制和分
303、封制的角度归纳趋势,原因结合所学从“诸侯享有较大独立性,实力日益壮大,周天子势力衰微”角度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国家集权制建立以及官僚体制建立角度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并联系所学从反封建的角度作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中西政治制度特点从民主政治和君主专制的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三中的信息“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的信息来归纳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法国大革命相关事实从“走向共和,最终确立共和政体”的角度作答;第
304、三小问结合所学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及封建势力衰弱的角度分析作答。答案(1)趋势: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原因:诸侯享有较大独立性,实力日益壮大,周天子势力衰微。建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2)进步意义: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的原则,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进程。不同: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维护君主专制;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则反对专制,维护民主政治。(3)观点:反对人民自行起来革命,主张由君主来完成革命;中央集权制适应了大革命后的新社会。趋势:走向共和,最终确立共和政体(共和制逐
305、步取代了君主制及帝制)。根本原因: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保守势力日趋削弱。考向5大国沉浮与中国梦1B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美国、德国后来居上,在工业发展上超过英法,但是英法仍然占据着比它们多得多的殖民地,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发展在这里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故选B。“英法两国逐渐失去经济优势”只体现了表格前两行数据,不全面,排除A;材料没有包含国际地位下降的内容,排除C;美德的经济崛起对英法构成威胁只是对材料数据反映的历史表象的概括,没有挖掘出其实质,排除D。2D英国在1948年提出的三环外交是以英国为核心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英国在二战后国际地位被严重削弱,希望借此恢
306、复英国和欧洲的国际影响力,故选D。3D苏联是一个军事政治大国,但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束缚,经济没有得到持续、均衡的发展,经济实力远远落后于美国,这造成了两国之间的“不对称性”。故选D。4C解读材料关键信息,“基于强加予多数人头上的少数人意志”“它所依靠的是恐怖和压迫”,结合杜鲁门总统在位时期的时代特征,可判断文中杜鲁门“强加予多数人头上的少数人意志”的表述暗指的是苏联。这是杜鲁门基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对苏联的指责。故选C。5C当时中国名义上的政府是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国民政府,社会主义不是国人共同选择,故C项不正确,符合题意。结合1933年史实可知中国既有日本侵略的民族危机,也有国
307、共对峙的阶级矛盾,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3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苏维埃政府,符合“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当时资本主义正在发展,符合“现代化国家”梦,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当时的时代特征国共对峙,可知体现出两种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6A材料主要说明了全球化背景下,中、英、美各国在不同时期的兴起和衰落,其损益在不同时期是有差异的,故选A。B、C、D三项表述俱不全面,排除。7C根据所学知识,中国、俄罗斯、欧洲、美国、日本都是世界上几个大的经济实体,这说明当今世界由一国决定别国命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当今国际事务要由在世界上经济政治实力强的多个国家来裁决,充分说明了世界
308、政治格局正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材料中描述了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中各大国力量对比尚未完全定性,多极化趋势格局的形成仍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故选C。8D根据题意可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德国、印度等国家没有等待,而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这些国家的崛起逐渐成为世界舞台的重要力量,世界正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9B“我们将交往,我们将倾听,我们将磋商”说明美国承认其他力量不可忽视,故选B。依据材料中“正如我相信世界需要美国”可知美国没有放弃霸权政策和领导世界的愿望,排除A、C;材料讨论的是国际政治而非经济,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10C新的欧洲梦强调“群体关系而非独立
309、自主”,故A项错误;新的欧洲梦“强调文化多元而非同化”,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新的欧洲梦就是推动欧洲在政治、文化、经济上的一体化进程,故C项正确;新的欧洲梦与维护世界和平无关,故D项错误。11D从材料中可分析出欧共体的单一欧洲法,建立欧洲内部的统一市场,对美国的海外市场存在重大威胁,这表明,西欧成为美国经济的竞争对手。故选D。12C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两极格局之下掩盖的地区和民族纠纷纷纷出现,不安定的因素在增加;世界正处于向多极化的发展之中,但是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时期。因此“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故选C。A项错误,两极格局结束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发展;B项错误,两极
310、格局之下美苏的关系不是联盟而是对抗;D项错误,多极化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稳定世界局势。13【详细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布雷顿森林会议形成体系的内容从“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美国和世界从“美国通过货币体系控制了世界经济命脉、有利于各国经济交流,促进世界贸易”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从而使世界货币体系由美元黄金本位制转变为纯美元本位制,破坏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支柱。”的角度归纳出“美国经济发展缓慢(滞胀)”的答案;第二问结合所学从“对美国,无需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固定责任;造成世界金融秩序的混乱”的角度组织答案。第(3)问
31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全球各国外汇储备中欧元占的比例由18%升至27%,同期美元比例则由71.2%跌至 62.5%”的信息可以概括出“美元地位下降,欧元地位上升”的答案;第二小问要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的信息从“新的国际金融机构成立,提升全球经济治理权”思路表达。答案(1)表现: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美国通过货币体系控制了世界经济命脉;有利于各国经济交流,促进世界贸易。(2)原因:美国经济发展缓慢(滞胀);西欧、日本的竞争。影响:对美国,无需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固定责任;造成世界金融秩序的混乱。(3)变化:美元地位下降,欧元地位上升(或国际货币多元化);新的国际金融机构成立,提升全球
312、经济治理权。趋势: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14【详细分析】 第(1)问,从东西文明冲突、中国主动学习的角度组织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不考虑全球化的问题”的信息从学习西方到封闭的角度分析矛盾;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两极格局出现以及中苏关系破裂的角度组织答案。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新时期国际背景从“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以及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角度概括条件;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现代中国新时期政治和经济措施从“民主法治和国家统一”以及“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角度组织答案。
313、答案(1)西方文明的冲击;学习西方文明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失败。(2)落差:第一段材料主张学习一切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长处,第二段材料却表明,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现代化建设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因素:两极格局下,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中苏关系破裂。(3)有利条件: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政治措施:民主和法制的不断完善,实现依法治国;一国两制,推动祖国统一。经济措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考向6多元史观及史学研究1B从题干中的信息可知王国维强调
314、地下新材料对古书记载的印证作用,故选B。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皆排除。2C因为“史实”是历史事实,“史论”是评论,“史识”是修史的见识。C项是在分析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属于史识,故选C。A、D两项是史实,B项是对郡县制的评价,属于史论,皆排除。3C由题干“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可知材料突出的是文献记载需要考古发现与之相印证,故选C。 A、B、D三项与题意无关,皆排除。4A材料中作者的的主要观点是“所谓的历史真相根本就不存在”,在这里作者强调的是研究者只能“一步一步地去逼近历史真相”,其主要原因是历史经过世代传承,难免出
315、现失真,故选A。B项表述错误;C项和D项均不符合题意。5D依据材料中“物品传播折射地域文化异同,河网分布影响经济景观,生态保护表象下隐藏皇权强化”的信息说明地域文化、生态环境以及经济景观进入史学研究的视野,也说明新视角为史学研究注入活力。故选D。6B材料“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表明历史研究需与历史背景环境结合,正确;“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表明历史评价应同情其所处环境,正确;“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则表明作者主张对历史评价应具有批判意识,正确;故选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7C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
316、得通的”。“文明的益处”体现了文明史观,“整个人类”将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体现了全球史观。据此可知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故选C。8C根据材料“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可以判断这场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由“器物”阶段转入“制度”阶段,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兴起,因此这场战争为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故选C。A、B两项与鸦片战争影响有关,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仍然维持着清政府的统治,其合法性没有削弱,排除D。9D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近代化
317、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联系材料信息“西方主宰全球”、“稳定而又保守的中国社会”、“被西方扩张主义弄得四分五裂”,由此可以判断材料体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排除A、B、C三项,选D项。10D18世纪时开始建立起“中国是欧洲的对立面”的认识,因为此时西方开展工业革命,积极对外扩张,中国逐渐成为西方侵略的目标;一战后,有个别学者提出“东方文明对于建设一个共同的世界文明的必要性甚至是主导性”的观点,因为此时一战对西方文明造成严重的破坏,个别学者主张吸
318、收中国文明的优点,故选D。材料的核心涉及的是不同时期西方对中国的评价问题,不是讨论中西文化的交流问题,排除A;由题干可知17世纪到18世纪欧洲对中国的评价发生了变化,排除B;由题干可知欧洲对中国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并没有停留在启蒙时期,排除C。11C针对英国对印度的入侵引用了马克思的一句话,该材料表明英国侵略具有双重性,建设性和破坏性。依据题干强调英国的入侵解构了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客观积极的一面,承认了战争对旧文化要素的瓦解作用,故选C。12B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1875年宪法表明了近代民主制度确立与发展,故选B。斗资批修不属于中共光辉历程,排除A;邓小平理论并不是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排
319、除C;等待戈多属于现代主义,排除D。13【详细分析】第(1)问,材料一中“第二帝国”是指隋唐宋时期,“第一帝国”是秦汉时期。政治结构、经济格局、选官制度变化结合秦汉、隋唐时期的相关史实作答即可。第(2)问,“第三帝国”是指明清时期。“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是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趋向保守,“表现”结合明清时期的政治上的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经济、对外经济上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相关史实作答即可。“结论”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则是强调中西对比。答案(1)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或者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
320、科举制转变。(2)政治方面:如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特务统治等;对外经济与文化交往方面:中止西学东渐,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在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中国社会面临深重的危机。14【详细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中提到大多国家都是一片专制王权的海洋,只有英国不是专制,即民主政体,英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事件即为17世纪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第二小问结合第一小问可知英国是君主立宪制,17世纪的中国是君主专制政体;第三小问表现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和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具体事实回答即可。第(2)问,先推算出设问中的“两个世纪”指的是
321、18、19世纪,这两个世纪是工业革命的时代,联系英国史实能想到英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率先开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中逐步建立了世界市场。答题过程中注意序号化、要点化。第(3)问,观察历史的视角即为史观问题,从材料标题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或者材料中很容易解答。答案(1)事件:17世纪英国光荣革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政体及表现:中国是清王朝的专制主义统治,如军机处,实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立宪政体,如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了责任内阁制。(2)结果:大力开展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建立了殖民大帝国;开展了工业革命,社会生产飞速发展;建立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3)视角:
322、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第四部分测评实力综合卷测评实力综合卷(一) 1A由题干中“夫君者,民众父母也”等信息可知,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和家庭具有共同性,这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故选A。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是表象,不是实质,排除B;材料的主旨不是在探讨家长制作风,排除C;材料主旨也不是揭示宗法关系的广泛影响,排除D。2B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入仕”“隋朝”“庶族”等,由此判断是科举制,故选B。A、C、D从时间上排除。3B农谣介绍中国古代“各种农具要健全”,改进生产工具的目的在于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C、D项是古代农业的组织形式,与材
323、料无关,故A、C、D项错误。4D佛家提倡的修炼方式是强调内心的修炼,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陆王心学主张的是发明本心进行内心的反省,强调内心的修炼,故此题应选D项。A、B、C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皆排除。5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与英法等国签订了多个条约,开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包括台湾,故选B。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五口通商,没有台湾,排除A;材料中提到咸丰年间,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光绪年间,时间不符,排除C、D。6D 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考查辛亥革命,应该把它放在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中去分析,作为被压迫地区的中国,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世界风暴新源泉最贴切。7C材料认为,“沿海口岸被迫开埠
324、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强调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在客观上导致中国开始了近代化,客观地评价了侵略的建设性影响,故选C。中国沿海城市走向近代化西方扩张只是其客观原因之一,A项是对题干材料的直接解读,反映的是表象,错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源于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在客观上产生的积极影响,没有涉及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问题,排除D。8B根据图表可知,从1913到1929年,关税收入比重逐年增加,结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可知此时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得到发展,中国出口逐年增多,故选B。A、C、D三项说法与事实不符,皆排除。9C从题干材料中的“民主
325、和科学知识”“冲破传统观念”可以看出这是一场思想解放潮流,故选C。A、B、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相符,皆排除。10C1954年政协性质变化,指的是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改变为参政议政的政治协商机构,原因是1954 年一届人大召开,人大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故选C。近现代中国历史社会性质变化年份可以考虑1840、1949 和1956,即1840 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 年新中国建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1956年三大改造胜利完成,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排除A、B;中苏关系恶化发生在50 年代末期,排除D。11C中国第一次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在1955年召开
326、的万隆会议上,故选C。12C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政府实行三大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1956年改造完成后,单一的公有制在中国确立,所以商品贸易关系在不断的减少。1958年后,中国社会的公有化程度更高,社会生产都是由国家主导按计划进行生产,所以不存在商品贸易关系。“文革”期间工业生产被政治运动冲击,物质生产产量更是不断减小,所以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选C。13D1979年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改革处于探索阶段,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当时语惊四座,但由于多年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被多数人接受是需要时间的,但经过以后的实践已证明,
327、这一理论是正确的,故选D。A、B两项均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的决定,排除;全面阐述“一国两制”构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排除C。14A据材料“公开场合”“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可以看出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开放性,故选A。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与材料主题不符,皆排除。15D根据材料关键词“纯粹由于经济强制”可以判断,“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属于破坏个人的经济利益,故选D。其余选项均不能反映“经济强制”,排除A、B、C三项。16C材料中古希腊人“干什么都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说明了古希腊人注重以人的尺度来衡量世间万物,故选C。
328、A、B、D三项表述的含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皆排除。17D 注意时间信息“17世纪末”。 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提出、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是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两者都是在17世纪末,故选D。早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议会已经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确立是通过16世纪宗教改革,排除A;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是在18世纪,进化论的提出是在1859年(19世纪中叶)由达尔文提出,排除B;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是在18世纪中期、相对论理论提出实在20世纪初,排除C。18D题干信息表明新航路的开辟导致欧洲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巨变,而推动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萌
329、芽,故选D。A项为表象,排除;文艺复兴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9B从时间上来看,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纺织业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产业,并采用工厂制组织生产,促进了城市化,人口集中到城市,故选B。“黑奴贸易”是从非洲运到美洲,而不是运到欧洲,排除A;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市场是初步形成,当时人口并不能自由流动,排除C;材料突出是城乡差别,“英国人口出生率迅猛上升”未点明差距,排除D。20B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自然科学的成功发展”“对人类理性的崇拜”,由此判断是启蒙运动,故选B。A项与自然科学无关,排除;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还处于感性认识阶
330、段,排除C、D。21B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体现了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建立的是国家全面干预的计划经济,故选B。人权宣言不体现国家干预政策,排除A;国富论主张用市场的手段来发展经济,不体现国家干预政策,排除C;社会契约论不体现国家干预政策和社会主义内容,排除D。22A当今世界,尽管美国实力超群,但是其他力量中心在增强,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故A项正确;当今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阶段,两极格局已经瓦解,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故B、D两项错误;从力量对比来看,依然是“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难以撼动,故C项错误。23D“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和所有其他人的对抗”说的是美国在两极
331、格局解体后,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意在建立美国领导下的单极世界,而这种意图遭到各国的反对和反抗,造成世界的不稳定,认为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目标不利于世界和平。故选D。24A从材料中的“成立于20世纪90年”“南北经济合作的典型代表之一”“大国的主导”即可判断选择A项。25C图中曲线反映出20世纪后半期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高收入国家也即发达国家的工业比重持续下降,但这不代表其工业水平的下降,这是发达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结果,故选C。26【详细分析】第(1)问,材料一明确指出1787年宪法的思想来源有三个方面,可回答第一小问;1787年宪法体现了三大原则,即联邦制原则、权力制衡原则、共和主
332、义原则,其中权力制衡原则是最重要的政治原则,可回答第二小问。第(2)问,首先论证“1787年宪法是原则和妥协的产物”,结合史实1787年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原则,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又表现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妥协、大小州之间的妥协、南北方之间的妥协。然后再论证“1787年宪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典范性”,稳定性主要表现在宪法是美国长期稳定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典范性主要表现在宪法对其他国家的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所起的示范作用。答案(1)思想自然法观念、英国的普通法传统、洛克的政治理论。政治原则:分权与制衡。(2) 观点史实1787年美国宪法是原则和妥协的产物(1)原则:资产阶级民主原则(联邦制、民主
333、共和制)。(2)妥协:面对独立战争初期尖锐的社会矛盾,中央和地方之间相互妥协(联邦政府权力加强,各州拥有一定的独立性)、大州和小州之间相互妥协(各州地位上保持平等,参议员每州都是2名)、南方和北方之间相互妥协(允许保留奴隶制度)。1787年美国宪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典范性(1)稳定性:历时200多年而依然鲜活如初、充满活力,是美国长期稳定和发展的坚实基础。(2)典范性:对以后其他国家的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起到示范作用。如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27.【详细分析】第(1)问,结合战国时代兼并战争、铁农具的使用及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回答。第(2)问,从社会发展、就业及矛盾缓和等
334、方面分析。第(3)问,注意时间限定“1927年至1939年”,联系经济大危机和苏联的经济建设组织答案。答案(1)政治上:争霸战争需要国富民强,重视农业和水利。经济上:铁农具的使用。思想上: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增强,如荀子提出的“制天命而用之”。(2)作用: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航运事业的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同时拉动内需,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并提供了就业;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3)条件:当时西方大国处于经济危机中,需要对外输出技术、机器和资本,这为苏联引进技术等提供了有利之机;苏联工业化的重点是重工业,当时苏联正处在工业化时期,急需能源。28【详细分析】第(1)问,从社会变革、人
335、才需求、士阶层的发展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从15世纪以来的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及马克思主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问题“迷茫”“孤独”“抑郁”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角度回答。第(4)问,立足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的推动和社会变革对知识分子的造就回答。答案(1)社会大裂变;宗法制的解体;诸侯对人才的渴求;士阶层自身的优势。(任答三点)(2)政治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主张君主立宪制;救亡图存。经济发展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思想文化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传播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3)政治思想:人文主义;
336、理性主义(启蒙思想);马克思主义。表现:现实主义文学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现代主义文学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4)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起着重大的作用;时势造英雄,知识分子是时代的产物;社会变革催生了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推动着社会变革。(言之成理亦可)29【详细分析】第(1)问,据材料一“我应当退出政坛,而且,爱国心也容许我这样做”,联系所学知识从美国1787年宪法的规定及影响思考。第(2)问,据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实际状况,可以概括出华盛顿主要形象为民族主义形象或民主主义形象,理由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答案(1)美国有良好民主制度保障国家的稳定和统一;防止因个人威望走向独裁,保证民主运
337、行机制的正常运转。(2)民族主义形象。理由:北洋军阀派系斗争加剧,地方割据;帝国主义控制中国海关税收等经济命脉;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本少,技术薄弱。民主主义形象。理由: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政府实行专制统治,废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签订二十一条。(如学生未加概括,直接选择一种形象并以相关史实为据,言之成理也可)测评实力综合卷(二)1C结合材料中“城邦奴隶制向统一的封建古代国家过渡的必然产物”说明宗法制促进了同一国家的形成,故选C。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排除A;我国古代并未形成城邦政治,排除B;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战国时期,排除D。2C材料强调鲁国的人善于编织麻鞋,其妻善于纺织素绢,想搬到越国去进
338、行手工业生产,故选C。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官府的严格控制,只是强调鲁人到越国去没有用武之地,排除A;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民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中后期,题干中涉及的时间是战国时期,排除D。3B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明朝中后期”“雇佣工人”,由此判断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选B。A是表面现象,排除;C、D两项说法出现于近代社会,排除。4D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世俗化” “千家万户”,说明小说普及适应了市民阶层发展的需要,也说明小说本身的适应性,故选D。5C据材料“无论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如何,无论洪秀全其人如何”和“不能反过来说大清就是好的,大清的镇压是正义的,大清不需要被革命”可
339、知评价太平天国需要结合事实做具体分析,故选C。革命史观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材料观点很显然反对用革命史观评价太平天国,排除A;材料未涉及功过折中原则,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主要肯定其反清意义,排除D。6B从“巴黎和约签字”“敢于抗争”等关键信息判断,中国近代外交敢于对抗外来压力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国内的五四运动,故选B。A、C、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皆排除。7C从材料“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可知正确;中“完全解体”与史实不符,错误;结合材料中“洋布细”“洋布便宜”可知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错误,故选C
340、。8C“辛亥革命后”为“实现真正民主”而进行“批判传统文化”的行动就是新文化运动,故选C。五四运动的发生与题干材料不相符,排除A;国民大革命、维新变法运动时间上不符,排除B、D。9C从材料信息看,当时广州很多姑娘着欧式装扮,这说明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民众生活习俗,故选C项。政府明令禁止缠足是在民国初年,故A项与史实不符。B项中“普遍西化”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仅仅涉及部分女子已经“放足”,着装西化,并不能说明“女子已经获得解放”,故D项与史实不符。10A民族自治区从中国历史出发,结合各民族发展实际情况,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而设立;经济特区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出发,选择具有地理、
341、资源等优势条件的地区,国家结合国内外实际给予特殊政策而设立;特别行政区是考虑到主权回归与港澳顺利过渡、和谐发展等主次目标均能实现的背景下设立的;三者都蕴含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故选A。B项中“民族利益至上”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中的“主权”说法不适合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经济特区这两个国内事务,排除;“因地制宜”适合民族区域自治和经济特区,但与行政特区无关,“民族平等共繁荣”只适合民族区域自治,排除D。11D我国外交“第三个十年”指的是20世纪70年代,符合时间限制的是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故选D。A、B两项属于20世纪50年代,排除;C项属于21世纪,排除。12C利改税核心内容是将
342、所得税引入国营企业利润分配领域,把国营企业向国家上交利润改为缴纳税金,税后利润全部留归企业,所以材料所述现象出现是因为分配关系的改革,故选C。“农村经济体制的推动”主要体现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时间是198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企业所有制改革是改变企业经营与管理模式,排除D。13B1965年9月17日,中国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当时处于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故B项正确。14D梭伦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否定了以血缘为标准的等级划分标准,扩大了奴隶主统治的基础,使拥有财产的工商业奴隶主参与到政治活动中,雅典的公民不包括妇女、未
343、成年人、外邦人、奴隶等人群,故选D。普罗塔戈拉和苏格拉底都是思想家,没有掌握雅典统治权,排除A、C;伯利克里掌权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排除B。15C由“与其土生土长之地全然不同的土地上和罗马帝国最不罗马化的民族之中”可知题干强调帝国的扩张性对于罗马法发展的影响,故选C。罗马发展到帝国阶段,出现万民法,不只适用罗马公民,还适用其他人民,排除A;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排除B;罗马法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但并没有迅速向世界传播,排除D。16C材料中道德经认为知识越多罪恶越大,而西方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就是美德,两者正好相悖。故选C。17D“纵向妥协”是指宪法将权力在中央
344、与地方之间进行分配,即纵向分权,由此可分析出D项正确。18A19D从材料“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中可以看出,指的是垄断组织,它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故选D。20B根据题干中“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之父”的信息说明题肢中选项必须体现人文主义的内容,甲属于出身,丁属于正常活动,均没有体现人文主义的内涵,“以意大利方言创作美丽诗歌,以追求名声,显示个人主义。”的信息明显说明具有人文主义的内涵,故选B。21B从材料“自己掏钱买份饭吃”“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使用”,说明其具有公仆意识,故选B;材料中没有涉及公社财政状况,排除A;公共食堂的管理规范是材料反映的现象,问题要求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排除C;食堂
345、的饭菜需要委员们自己掏钱,并不是吃大锅饭,排除D。22B观察图可知,当今世界出现“要求单极趋势”与“要求多极化趋势”的角逐,故B项正确;A、D项体现的是单极趋势与多极化趋势各一个方面,不是对图片的全面介绍,故排除;两极格局在苏联解体后已经结束,当今世界发展不能用“两极化趋势”表述,故C项错误。23B材料中“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的信息说明胡佛也曾经对经济进行过干预,这给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故选B。材料并非是对胡佛做法的全面否定,排除A;材料中“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说明并不是说胡佛负有主要责
346、任,排除C;开创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是罗斯福新政,排除D。24B注意题干中的“苏俄经济”及图片中的时间“19211925年”,然后结合图片中的经济发展情况,判断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结果,故选B。其他三项从时间上排除。25B自哥白尼到牛顿,近代科技进步既连续又完整,展现出了近代科学的逻辑性,故选B。科学是经严密试验的,不是自发的,排除A;反复性、实验性不能从材料中体现,排除C、D。26【详细分析】第(1)问,近代历史面对西方列强入侵,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的历程,经历了从林则徐魏源迈出第一步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到康梁的维新思想再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及材
347、料信息可知中国模式是由器物到制度再到精神,而西方则是精神到制度再到器物;第二小问“本质上”从政治、经济、思想的近代化角度分析,“手段上”从方式或途径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政治准备”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和五四运动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分析,“经济准备”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级力量壮大角度分析回答;第二三小问则是回答新文化运动及其积极意义。第(4)问,依据所学围绕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中共成立积极意义、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国民大革命的影响等方面回答即可。答案(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半殖民地半
348、封建社会程度加深,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倡导“中体西用”,以挽救统治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后使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等维新思想,以救亡图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三民主义”以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西方模式:思想(精神)制度器物;中国模式:器物制度思想(精神)。相同点:本质上:都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科学化(理性化)。手段上:都采用了改革和革命两种方法。(3)政治: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349、,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短暂春天,壮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为中国革命积蓄了力量。事件:新文化运动。意义: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各种思潮涌现,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民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的觉醒;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模式。(4)成果: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促使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为中国革命
350、指明了方向;国共合作推动下的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27【详细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闭关锁国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中国经济和外贸角度组织答案。第(2)问,从技术、市场角度组织答案。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图表中折线图判断;第二小问结合改革开放回答。第(4)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中“美国以控制世界资源的流向和经济产出为手段是经济全球化的利益最大获得者”的信息来归结答案;第二小问从“主动参与、遵守规则以及发展经济”等角度归纳回答;第三小问结合新时期中国未融入世界经济潮流从“市场经济建立以及加入WTO”的角度思考回答。答案(1)政策:闭关锁国
351、(闭关守国)。影响:限制国家财富的增长(外贸受到限制)。(2)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3)特点:1980年前GDP增长极其缓慢(长期徘徊);1980年以后GDP迅速增长。原因:中国改革开放,积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4)基本立足点:经济全球化受美国控制(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中国应对:主动参与竞争;遵守国际规则;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建立民主法制的市场;增强自身经济实力。新世纪的努力: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8【详细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印刷术在宗教
352、改革中的作用,主要从宣传的载体说明;第二小问从马丁路德倡导圣经的作用来说明。第(2)问,抓住德国和科技、音乐等方面,要联系教材先讲成就然后说明其地位。第(3)问,主要从二战后政治经济环境如政治上的冷战政策、经济上的马歇尔计划等方面分析作答。答案(1)作用:印刷术使得圣经大量印刷进而普及化,变成新教传播的工具,促进了宗教改革。原因:宗教改革运动中,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信仰的唯一依据就是圣经,圣经成为挑战教皇和教会权威的武器,因而广受民众欢迎。(2)科学:爱因斯坦,近代物理学的革命者,提出相对论,利用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音乐: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古
353、典乐派的终结者和浪漫乐派开拓者。(3)充分利用马歇尔计划提供的大量经济援助;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抗衡美苏争霸,西欧走向联合(欧洲煤钢共同体等,不能写欧共体)。29【详细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及奥斯威辛集中营这两个具有警示意义的文化遗产。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概括可知,江东门为日军屠杀中国同胞最为集中的遗址之一,又是集体屠杀后埋葬同胞的地方,第二、三小问,较简单。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较易组织答案。第(3)问,历史文化遗产申报应符合真实性、完整性,这是申报的相关规定。对意义的分析应从对人类的警示方面作答。答案(1)原因:侵华日军集体屠杀遗址;遇难同胞丛葬地之一。
354、人数:30万;年份:1937年。(2)规定:具有特珠普遍意义的事件(或能够引起共鸣,并与具有一定意义的事件密切相关的历史遗产)。特珠作用:具有警示意义。(3)规定:真实性和完整性。意义:反映了人类自身在过去造成的不可挽回的错误,告诫世人不应重犯历史错误(或牢记历史,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等)。测评实力综合卷(三)1B材料中可以看出由“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到“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的转变,即世袭贵族到布衣皇帝将相,实质就是贵族政治走向了官僚政治,故选B。郡县制普遍建立是在秦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A;君臣出身低微只是表面现象,不能概括天下变局,排除
355、C;察举制是选官制度,材料未提及,且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D。2C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推举六名孝廉”可知当时实行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了察举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可见C项正确。察举制体现的是地方把持官吏的任用权,采用推举的方式,属于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可见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3C据题干信息,农民“迁业”实质反映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故选C。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虽然资本主义萌芽,但政府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主导产业是农业,排除D项。4D从材料中“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
356、异?”可分析出司马迁强调的是“节俭”,批判的是“奢靡”故选D,排除B。A项“一致”说法是错误,排除;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西汉败亡的相关信息,排除C;汉赋的特点是词藻华丽、文辞铺张的,B项“注意克服”说法错误。5B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由此判断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B。北伐战争针对的是北洋军阀,排除A;战略反攻、工农武装割据针对的是国民党,排除C、D。6A提取信息 “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即发展本国经济以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故选A。吸纳民间资本在材料中未能体现,排除B;材料没有强调与军事工业的辅助关系,排除C;民用企业依然为国有性质,并非资本主义,排
357、除D。7A材料中的“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信息说明当时中国学堂创办人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故选A。8C从材料的内容可以分析出,毛泽东重视两个方面的斗争,一个是民众运动,一个是武装斗争,且是走向农村,即“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集中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探索,故选C。从题干中看,这一思想只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萌芽阶段,谈不上完善,排除A;武装斗争并不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方式,B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材料论述的是革命道路问题,并没有强调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
358、排除D。9B自新中国成立开始,中国外交就已实现独立自主,故A项错误;日内瓦会议是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这表明中国积极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故B项正确;1971年重返联合国,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故D项错误。10D一国两制允许香港保留既有制度,从而保持了香港的独特性,故选D。“长期繁荣稳定”是一国两制的影响,并非制度本身,排除A;一国两制之下,香港的治权归香港,并非英国,排除B;“自由港和世界金融中心”与一国两制没有关联,排除C。11C1953年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形成公有制领
359、导下的私营经济,故选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的,与题中的“1953年”不符,排除A;“特殊”“新式”应当指的是一种生产资料而不是经济发展方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1956年才形成的,排除B;1953年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只是改造方式的一种,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对于帝国主义和四大家族的资本主义经济则采取没收的手段,排除D。12C上述材料反映了人们对非公有制的偏见,使人们摆脱这种恐“私”症困扰的制度性决策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实现的,在这次大会上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C
360、。13B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大会共宣布学部论文和报告69项,其中“劳动模范”有13项,而“劳动模范”属于广大群众,所以这一现象只能体现 “科学为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观念,当然并不能证明了工农大众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故选B。14C从材料“美德通过教育实现节制或自制,人们就成为一个守法的合格公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制应具备理性精神。故选C。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公民的法律意识而不是公民的教育,排除A;雅典城邦政治进入黄金时代是伯里克利时代,排除B;题干材料看不出雅典不良风气的改变,排除D。15A罗马法是建立在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基础之上。从材料中可分析出,罗马法的旧式诉讼程序规定,诉
361、讼前要先交纳一定的保证金或财物,这一规定保证了出得起保证金的富人的利益,故选A。罗马法维护奴隶主利益而不是平民利益,排除B;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6D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材料信息反映了苏格拉底对智慧和道德的推崇,故选D。A、B项是智者学派的观点,C项是在近代启蒙运动中出现的主张,皆排除。17A从材料可看出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之间的妥协,并未带来社会的巨变,故选A。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王权与议会权力的关系,排除;C项不符合英国的政治体制,材料只是强调光荣革命之后的英国政治的特征,排除;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362、为标志,排除D。18D材料中“在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或群体)因应变化的历史环境”所体现的是“宪法原则和实践”的变化,故选D排除A、C。材料虽然提到了经济发展,但不符合材料的核心观点,排除B。19B由“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可以看出,殖民扩张为英国提供了辽阔的海外市场,由此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故选B。20D从表格时间上可以看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呈持续上升,故选D。从表格无法看出工业生产能力的情况,排除A;1910年到1933年这一时间段美国的城市人口不占绝对的多数,无法看出美国的国力领先的情况,排除B;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的遏制
363、了城市的活力,导致人口的减少,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18年实施的,排除C。21C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诞生,空想社会主义变为科学,故选C。A项是这一理论诞生的条件;B项说法绝对化;马克思主义诞生时资本主义发展还处于上升时期,排除D。22D“第三次”是两极格局终结,多极化趋势呈现,故选D。材料中的“第一次转移”是指新航的开辟,殖民扩张,西欧的崛起,从而使东方从属于西方,A项中“缩小”说法有误;“第二次”是从第二次科技革命兴起,美国的崛起,发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B项时间错误,排除;C项说法有误。23D据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中的立法措施全国工业复
364、兴法,主要是缓解劳资关系,促进资本家和工人关系的和谐。故选D。24D“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融入全球经济,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进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故选D。A、B、C三项不能体现市场的扩大,皆排除。25D现代主义作品的特点是反传统,集中表现自我,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是荒诞的,写作手法有别于传统手法,依据题干信息“该剧从头至尾没有一句台词”的特点可以判断是现代化主义写作手法,故选D。26【详细分析】第(1)问,从权力的分配及政权的组织形式等方面分别回答。第(2)问,回答时围绕“历史背景和对本国的影响
365、”两个方面对政治多元化进行论证。评分标准:第一等:(68分)观点方面:观点理解准确,即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现代政治制度表现为多种形式,在本国的影响也不同。论证方面:有机结合材料,按国情、政治制度和影响三方面,以清晰的逻辑关系充分论证。表述方面:层次分明,详略得当。第二等:(35分)观点方面:观点理解基本准确。论证方面:结合材料,合理论证观点,逻辑关系明显。表述方面:有层次,详略欠当。第三等:(02分)观点方面:观点理解不够准确,如只提及一个观点。论证方面,未能或很少结合材料,缺乏逻辑关系。表述方面:缺乏层次,详略不当。答案(1)英国政体: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德意志帝国宪法:实行议会
366、制、立法权受到行政权的压制;临时约法: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2)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现代政治制度表现为多种形式,对本国的影响也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深信英国离不开君主制。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大增。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专制色彩浓厚的普鲁士统一了分裂的德意志。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中国民国成立后,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专制意义,但被袁世凯废除。27【详细分析】第(1)问,从劳动力、经济体系、科技、资金等方面综合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从表格数据可分析农业、制造业、公用事业的收入
367、减少,服务业的收入增加;第二问从科技、消费和城市化角度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从国家调控、税收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进行分析。答案(1)劳动力增加及其素质的提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加大对资本和技术密集部门以及生产设备的投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关贸总协定的成立;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或美国大力拓展国际市场)。(任答五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2)变化:1950年到1973年,美国国民收入来源发生重大变化:农业收入相对减少了一半,制造业和公用事业收入也相对减少,而服务业的收入相对增长,这说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统的第一、二产业下
368、降,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原因: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人们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城市化发展。(任答两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3)改革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的经济干预;实行减税政策;严格控制货币流通量。发展历程:20世纪50、60年代,持续发展(或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经济衰退期(或经济危机与“滞胀”);20世纪80年代,调整复苏期。28【详细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回答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独立的民族国家”“民生主义是解决社会问题”等分析作答。第(2)问,“相同点”从经济形式、权力分配角度回答;“不同点”则是从“新三民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阶级属性进行分析。第(
369、3)问,从形成、重要影响等方面组织答案。第(4)问,“国际方面”从政治格局、经济趋势、科技等角度分析;“国内方面”从经济发展、党的建设等角度分析。答案(1)节制资本,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符合发展的大趋势:实现民族独立;实现近代化。把握大众的心理:对民族危机加剧不满;对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不满;要求解决民生问题。(2)同:多种性质的经济形式并存;民权共有的民主共和国。不同:新民主主义: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民主共和国。三民主义:市场为主的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的权力制衡的民主共和国。(3)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西方理论结合中国革命实际的产物、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70、4)国际方面: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国内方面:改革开放深入,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矛盾凸显。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如何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作风建设等。29【详细分析】第(1)问,“牛顿所创造的概念”实际上就是牛顿在科学上最大的贡献。第(2)问,李约瑟对李时珍的评价主要强调的是李时珍本草纲目对世界的贡献,回答时强调其作用和意义即可。第(3)问,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经典力学体系。原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科学理论是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创立的。(2)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医药学、植物
371、学的宝贵遗产,它首创的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的分类思想,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源泉之一。(3)不同。说明:牛顿和爱因斯坦主要运用科学实验和数学演算的方法;李时珍主要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趋势:中国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测评实力综合卷(四)1C朱元璋“创制立法”的表现是废除丞相制度,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故选C。A、B两项属于宋代的制度,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排除D。2B“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说明这一时期店铺林立,市坊界限已打破,符合北宋商业发展的表现,故选B。“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一句出自战国策,描述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农业生产的情况,排除A; “工匠各有
372、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说明此时已出现雇佣关系,应当是在明朝,排除C;“万历盛时,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中“万历”是明朝皇帝年号,排除D。 3C“政治权力型经济”是指通过行政方式确立的经济政策或经济发展方式,由此看出A、B、D三项均正确。C项是本身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4A材料的意思是“贫者并非不愿意夺取富者的财物,然而他不敢,是法度不让他夺”,说明当时的法律有利于保护有产者利益。5C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1940年”“华北”可以判断出是百团大战,故选C。太原会战、平型关战役都发生于1937年,淮海战役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A、B、D三都不符合题目要求。6A由表格看出甲项企业数量最多,
373、资本占据了绝大多数,联系所学洋务运动主要是发展军事工业达到自强的目的,故选A。B、C、D三项都是工业部门中比较小的部门,绝不可能占据如此大的资金比重,皆排除。7D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从一开始就受到本国的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软弱性、依赖性。 从题干中“上海公益纱厂”由“华人独办”到“中英合办”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为抵制封建势力,依赖外国特权,与外国人合办。故选D。8B所谓民道即指民主制度,天道即指君主专制。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明确指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也明确指出,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故选B。维新
374、变法仍保留君主,排除A;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并未“翻天”,排除C;从“新道统”可以看出是最早的,社会主义是后来的,排除D。9B三者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故选B。“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只是适用于特别行政区,排除A;“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只是适用于民族自治区,排除C;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但是在行政上不具有自主权,排除D。10A从1978年到1989年,十二年间台湾向大陆出口的贸易额从几十万美元增长到近29亿美元,增长幅度达到近580倍,这得益于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故选A。“九二共识”是1992年达成的,排除B;“三通”直接实现是200
375、8年,排除C;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1A图中的最高点出现在1984年,该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使国有企业增强了活力,故选A。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排除B;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C;“左”倾错误的全面纠正发生在“文革”后的拨乱反正,排除D。12B1992年,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决定对中国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影响深远,同时加深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故选B。对外开放是70年代作出的决定,排除;加入WTO是21世纪的事情,排除;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不符合“对中国内部发展最具影响”,排除D。13B从美国上将的谈话中可
376、以看出,朝鲜战争后美国以原子弹威胁他们想象中的敌人,面对这种核威胁,我国决定发展原子弹,故选B。我国发展原子弹是为了增强国防,排除A;我国发展原子弹与朝鲜战争无关,排除C;为国民提供核电力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排除D。14A从材料中放逐泰米斯托克利的陶片191枚是由4人刻写,可知陶片放逐法没有真正体现公民的意愿,这是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的体现,故选A。结合材料可知B项与题意相反,排除;C项是题意的直接体现,但没有反映其实质问题,排除C;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15D本题考查罗马公民法和万民法的适用范围。从材料可以知道,当时仍是实行公民法,埃及等其他国家、民族的人们不适用于公民法。所以本题选
377、D项。16B材料中“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强调了善恶与智慧(知识)之间的具有直接紧密联系,这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内涵一致,故选B。A、C、D三项与苏格拉底思想成果不符。17B题干材料反映了专制制度对德意志帝国产生的影响,故选B。在德意志帝国中,皇帝拥有最高权力,排除A;德意志统一后发展的是资本主义经济,排除C;俾斯麦对皇帝负责,排除D。18A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伊比利亚半岛”,可得知此题主要考查了西班牙、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故选A。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B;材料反映了“欧洲货币短缺”,而工业革命的起因主要是市场的需求,排除C;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
378、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D。19B流线型汽车出现时间大致在1886年,有轨电车出现时间在1881年,飞机出现时间在1903年,文艺复兴是1415世纪欧洲出现的思想解放运动,时间不符,错误;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为了救亡图存开展的自救运动,与材料时间相符,正确;太平天国是18511864年间中国农民开展的反列强反封建的农民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错误;垄断组织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形成的一批规模庞大的“巨型企业”,与材料时间相符,正确,故选B。20B注意题干材料中的“被埋在地下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比宗教神学辉煌百倍”“思想界”,由此判断这场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故
379、选B。21D巴黎公社的指导思想,是法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蒲鲁东的地方自治原则和布朗基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说明巴黎公社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D项正确。22D从材料来看,主要涉及美苏两国在核武器等方面的谈判,表明美苏两国势均力敌,均有毁灭对方的力量,进而在核战争的危险下进行谈判妥协,故选D。结合时间以及材料涉及的国家来看,当时依然处于两极格局之下,其平衡状态尚未打破,排除A;材料没有提及世界其他政治力量介入两极争霸,谈判国家主要是美苏两国,排除B;多极均势意指多个力量中心发展,处于基本平衡状态,而当时世界处于两极格局之下,美苏属于超级大国,排除C。23D两极格局结束以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
380、加强,美国难以建立单极世界,故选D。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属于多极化趋势的一方面表现,不是所谓灾难的主要含义,排除A、C;美国是当前唯一的超级大国,俄罗斯难以与其分庭抗礼,排除B。24C不论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所做的裁决结果如何,都能看出经济全球化对美国的冲击,故选C。“抛弃市场经济”说法不对,排除A;B项错在“全球有效”,排除;世界贸易组织对美国是有效的,而且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时间是1995年,排除D。25C材料信息反映了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特点。A项属于现实主义作品,B项属于现代主义作品,C项属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D项属于苏联文学。故选C项。26【详细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
381、从材料“英吉利民族既尊重传统又善于变革”“英国形成了以温和的改革与合理的妥协为特征的政治文化特色”直接概括;第二小问,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渐进改革的典型史实予以说明。第(2)问,美国变革的方式从材料中“北美革命的性格,温和而耐久”“美国建立的宪政制度,从历史说,与其说是与以往冲突一刀两断,不如说是诸多传统因素的综合”进行归纳。法国的变革方式可以结合所学,与美国的方式对比进行归纳。内容上的差异从材料“只能称复合共和制”“议行合一,金鸡独立。单一民主爆发为千均霹雳之闪电”进行归纳。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一分为二辩证地组织答案。答案(1)特点:传统与变革相结合;温和改革与合理的妥协为特征的渐
382、进模式。说明:形式上保留了君主和议会,但议会握有实权,君主“统而不治”;以“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通过权利法案、1832年议会改革等使政体逐步完善。(2)差异:方式:美国以温和的方式把传统与变革相结合;而法国则用暴力把变革与传统割裂开来。内容:美国在吸收古罗马政治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复合共和制”;法国则把共和制与君主制对立,实行议行合一的单一民主制度。(3)影响:“阳光革命”:一方面具有一定的不彻底性和保守性;另一方面和平渐进的方式,有利于社会政治相对稳定和经济迅速的发展。“闪电革命”:一方面能较快的改变社会现状,促进社会进步;另一方面暴力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破坏较大,而割裂传统与变革的联系也
383、不利于社会平稳发展。27【详细分析】第(1)问,前三十年的阶段状况可从“一五”计划时期、文革时期总结分析,整体发展情况从国民收入、工农业产值、生产力等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从经济体系、科技和人民生活等角度组织答案;第二小问从国家政策角度分析。第(3)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作者的主要观点为经济工作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和经济发展规律,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正、反两方面论证。答案(1)“一五”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快速增长,并初步建成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农业实现了集体化。“文革”时期国民收入和工农业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工、农业产值涨幅比“一五”计划时期放缓。新中国“前三十年”国民收入、工农业产值持续增加,经
384、济持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其中工业发展速度尤为突出。(2)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国防尖端科技,保证了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稳定了社会经济,保证百姓日常生活得到满足。采用计划经济体制,有效地动员和集中有限资源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观点明确,史实充分,表述清晰,逻辑合理。观点明确,史实不够充分,逻辑不够清晰。缺乏观点,史实不够充分。28【详细分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二、三中的“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那种把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革命阶段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如此伟大的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取得胜利的
385、”去分析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中“任何思想离开了三民主义,即不能长存于民族意识之中。所以,抗战的最高指导原则,唯有三民主义。”信息来概括渊源;第二小问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去分析作答,积极从团结抗战角度思考,消极从维护专制统治的视角分析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从抗日维护民族独立的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从蒋介石和毛泽东阶级利益的角度分析作答;第三小问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从中共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国民党逐渐失去权威,空前孤立,丧失了大陆政权的角度归结答案。答案(1)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具有一致性;民族主义与民主革命应该结合起来;要充分发动民众起来
386、抗战。(2)思想渊源: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评价:有利于团结鼓舞中国人民抗战,具有进步性和爱国性;强调维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具有专制性;强调用“忠孝”观念来维护其统治,具有落后性和保守性。(3)共性:都要求打败日本侵略者,实现民族独立。区别:蒋介石强调维护独裁统治,把民族利益与党派利益等同起来;毛泽东把保障民众权益与实现民族主义目标相结合。影响:中共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国民党逐渐失去权威,空前孤立,丧失了大陆政权。29【详细分析】本题以世界遗产名录的两段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及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从孔子本身的影响、“三孔”的建筑特色及所体现的其与儒家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方面来说明其独特性;第(2)问主要从“三孔”是“文化类遗产”(反映出儒家思想的精髓,保存有墓碑、谒陵题记石刻,藏有历史档案、传世文物、历代服饰和用具等)、拥有“自然遗产”(生长的古树名木)的内涵所体现的儒家文化、我国古代的典章制度及其社会环境等方面概括。 答案(1)以孔子为中心,庙、墓、府合一;儒家文化的物化象征。(2)为研究儒学及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社会生活、环境生态等问题提供了珍贵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