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四讲 廉洁与发展:古今中外的监察与选官制度【热点追踪】2016年“两会”十大热点聚焦:政府自身改革:建设廉洁政府,为改革发展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一批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到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腐败”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大公害,反腐败斗争已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必须以史为鉴,立足于民主和法治的基础,完善廉政制度,长期不懈地进行反腐倡廉,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反腐,是古今中外都备受关注的话题,“老虎、苍蝇一起打”,大贪小贪均不放过。一个国家的社会进步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治官治吏史,也是反贪反腐史,古代各朝都成立相当于今天的
2、反贪局或监察部这样的中央监察机构。历年高考基本上均有考查,复习时可联系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监察制度以及近代以来西方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与完善等内容思考。【热点整合】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监察和选官制度一、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包括御史纠弹制度和谏官言谏制度。不过作为监察官员主干的是御史系统。御史最初为史官,至战国时期始有监察职能。(一)监察机构的演变1、春秋战国:御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还没有专职的监察机构。2、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监御史)。中国历史第一个建立完备监察机构的朝代,此机构名叫“御史台”,一把手叫“御史大夫”;3、汉:在中央
3、设御史府(御史台)的同时,增设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为中央监察官,御史大夫光禄勋(谏议大夫)被提升到与丞相同一行政级别。汉文帝时,鉴于当时御史监察不力的情况,临时调派身边可信人员到下面核查,此行为称为“刺”。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刺史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监察地方二千石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给事中与谏议大夫等言官也已问世,这成为中国古代反贪的一种新型“反腐办”。 东汉刺史权力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4、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脱离少府,直接受命于皇帝,废司隶校尉,监察机构初步统一,谏官系统开始规
4、范化、系统化,并有了自己独立的领导机构门下省或集书省,改变了秦汉以来谏官不成系统和职权不明确的局面。5、隋:设御史台、司隶台、竭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6、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谏官组织分隶中书、门下两省,形成台谏并立局面。7、宋:御史台,并设立谏院,台谏职权开始混杂,趋向合一,地方监察设监司和通判(负责监督知州,两者相互牵制),直隶皇帝。8、元:取消谏院,台谏合一。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每道设肃政廉访使(提刑按察司),从而使中央与地方在监察机构上浑然一体。元朝还制定了一整套的监察法规。9、
5、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临察网络。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负责辑捕、刑狱之事,监视、侦察官民的不法行为。它直接则皇帝指挥,不受政府司法部门的管辖。后来,东厂和西厂则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10、清: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清朝还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二)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的职能和作用1、职能:(1)秦时在中央设御史府,长官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秦官掌副丞相”,但其本职责是“典正法度”,监察百官;在地方各郡设
6、监郡御史;(2)汉制,御史大夫的监察范围,外面是中央地方内外百官,内面是王室和宫廷,全属其职权所及。而谏议大夫则属九卿之光禄勋,隶属于宰相。汉武帝时,为实现大一统,加强监察制度,一方面在中央御史府之外设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又创置司隶校尉,“捕巫蛊,督大奸滑”三者互不统属,但可互相监督,使中央和地方百官处于多重监察之下,另一方面在地方废监郡御史,始创刺史制度,“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即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各设一刺史。(3)魏晋南北朝时,谏官系统初步规范化,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4)隋:设御史台、司隶台、竭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5)唐时期监察
7、官制十分完备,御史系统在中央仍设御史台,下设三院,“御史台有三院,一曰台院二曰殿院三曰察院。”地方则分十道监察区,形成严密的监察网。与此同时,谏官组织分隶中书、门下两省,负责规谏皇帝,形成了台谏并立的格局。台官,是天子的耳目,而谏官则是宰相的唇舌。御史监察权已独立于相权,但谏官仍属门下省,诤谏权仍在宰相手中;台谏官进退从违,多由宰相拟定,致使台官不能有效的监督大臣,台官若有依违,宰相可以将其“迁以美官而夺之权”或“诡计而出之外州”,促进了唐的繁荣。(6)宋时谏官自成系统,设立谏院,但谏官“往往并行御史之职”,而台官也“监察兼言事”,这样台谏官职权相混,开启了台谏合一的先声。谏官不准由宰相任用,
8、于是台官和谏官都由皇帝亲擢。台谏官的任命“皆由中旨”台谏官脱离相权,成为皇帝耳目。台谏官可以“风闻奏弹”而不必负责,而且每月必须奏事一次,否则罢黜或罚“辱台钱”,这样一来,就替政府设立了一个只空发议论而不负实责的反对机关。结果“仁宗之世,议者讥宰相但奉行台谏风旨而已”。(7)元时,取消谏院,谏官职能归御史台,台谏合一。宋元是谏官系统发展的顶峰时期。(8)明改中央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它与六科给事中(明在六部各设行政业务监察官员给事中)合称“科道之官”监察百官。清雍正元年将六科并入都察院,科道合一,封建监察机构达到空前统一。形成严密的监察网:中央监察地方:都察院、十三道、按察使司
9、;地方监察中央;ks5uks5uks5u都察院,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全国分成十三道,十三道各设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十三道各协管两京、直隶衙门;而都察院衙门分属河南道,独专诸内外考察。六部分设给事中,六科给事中从专门业务上进行监察ks5uks5uks5u厂卫特务组织,作为皇帝的耳目和鹰犬。监察者由谁监察:明代的贵州道协管吏部,福建道协管户部,河南道协管礼部,都察院,翰林院,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广东道协管刑部,四川道协管工部,兵部被其他道分职协管,如山西道协管左军都督府广西道协管六科,通政司,山西道协管在京锦衣
10、专门业务谁监察:六科给事中纵观秦以后历代沿置的监察机构,尽管其名称和内部组织机构不断变化,但封建帝王都将监察奉为治国治吏的圭臬,努力使监察体系自成系统、独立行使纠察弹劾职权,从而使监察官不受或少受其他部门的干扰,更加有效地行使职权。2、作用:(1)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历史上出现的封建盛世大都与帝王加强监察有关,如:汉武帝时创立刺史制度,增司隶校尉,助其实现“大一统”;唐太宗大力提高谏官地位,对谏官之言,“虚己纳之”从而实现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亦重视监察官,开元十四年建立了“一台三院”,完善了
11、唐的监察体制,因此当时吏治清明。而元世祖非常重视御史台的作用,他曾说:“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的,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多次支持监察官对权臣不法行为的纠举,实现了“大一统”。(2)古代监察官的作用也有局限性,特别是当一个封建王朝出现不正常的情况或一个王朝进入中后期,出现统治危机,监察官就难以发挥正常作用,甚至会催化吏治的腐败。监察和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君主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如:东汉中后期以后,外戚、宦官轮流专权,操纵监察官的任免,监察机关逐渐成为不法官吏胡作非为的工具,汉灵帝时,监察官竟把与宦官没有关系的26名勤政为公的地方官纠举弹劾。唐玄宗后期,由于李林甫
12、、杨国忠相继专权,御史直言弹劾的事例就很少见了。而明代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在监察机关内安插党羽,当时的监察院实际上成为宦官专权的工具了。总之,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社会里,尽管监察制度严密,但由于它以皇权为依托,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作用也不相同。这是封建专制政治的必然结果,也是古代监察制度无法克服的弊端。二、中国古代的反腐1、“制度反腐”所谓“制度反腐”,古人叫“治贪用重典”,在吕刑中便有“其罪惟均”的说法,即官员贪赃枉法,与庶民同罪。从量刑上看,对官吏犯罪的法律惩罚重于常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严惩贪官污吏的同时,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积极大力倡导廉政,并用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途径传播廉政信条
13、,力图使官吏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克制。2、民间参与除常规监察机构反腐外,古代还有最有效的一招,是动员民间参与反腐,鼓励民间积掘“举报”。(1)汉武帝刘彻建立所谓“言事变”制度,就是俗话所说的“打小报告”;(2)南北朝的北魏拓跋嗣(魏明元帝)当皇帝时,专门下诏,鼓励民众举告贫官;(3)北宋,“上奏言事”备受重视,范仲淹、包拯、王安石、朱熹,都曾给皇帝写过很多反腐奏折,包孝肃公奏议一书多是揭露、举报官员腐败的,当时的贪官最怕被包拯奏上一本;(4)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举报”虽然可以减少官员腐败现象,但腐败仍无法从根本上杜绝。3、法制反腐4、思想教化
14、三、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一)演变:1、西周:宗法分封制下,“世卿世禄”“亲贵合”2、战国:军功授爵3、汉代:察举制、征辟制(1) 察举制:地方官在辖地发现人才,通过考察后进行荐举,朝廷考察合格则任用为官。西汉:汉武帝诏令郡国举孝廉下诏策试贤良,明确规定郡国必须选举的人数;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察举主要依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评价:察举科目多,涵盖了国家所需的各种人才,选拔的范围也较广,为有才干的士人提供了较多晋身仕途的机会;相对而言,察举制度执行严格,对举主和被举者均有赏罚,特别是举主,不得不谨慎行事,因
15、而减少了滥竽充数的情况发生;最重要的是选拔与考试相结合,为被举者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使真正优秀的人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汉朝选才之权集中在皇帝以及中央和地方官员之手,人为因素对选才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也是这一制度的根本弊端。当时被举者占四分之三是现任官吏,造成平民儒士中之优秀人才被拒之门外。特别在东汉后期,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流弊百出,察举制度的根本缺陷暴露无遗。ks5uks5uks5uKS5U(2)征辟制:征辟是征召和辟除的合称。征召是皇帝根据临时需要直接征聘人才担任各种官职。辟除是官员主动聘请人才来作为自己办事机构中的属官。4、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任用“中正”官
16、,对本地的人才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一共九等。评价标准为经学、德行、乡闾清议、家世、才实等内容。除分品外,还要根据人的德行等写评语,为“状”,选用人才时,需要将“品”、“状”结合。“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ks5uks5uks5u评价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同时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这就使得九品中正制失去了选拔人才的意义。首先,选拔人才的中正官多由二品官吏担任,而被选拔的
17、人才也多出自二品以上的大族,同时他们也往往出任高级官吏。久而久之,官吏的选拔权就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情形。5、隋唐宋明清时期:科举制(1)隋朝:隋文帝:分科推举人; 隋炀帝:设进士科,试策取士(创科举制)(2)唐朝: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明经两科为主“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武则天:创武举、殿试;唐玄宗:增诗赋为考核内容(3)宋朝: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
18、额比唐朝大大增加总之,严格考试制度(糊名、誊录、锁院、食禄子弟复试、回避),考试范围和规模都扩大。(4)明: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清朝时:戊戌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原因:封建经济瓦解,民族危机加重,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高考: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科举制的作用1、积极作用:(1)体现了公平性。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权利的局面,为不具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2) 体现了科学性.以考试的优劣甄
19、选人才,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3)增强了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4)促进了封建王国共同政治信仰的建立,集权官僚政治的巩固。推动了文教事业的发展。2、消极作用:束缚了思想的自由发展,尤其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自由思想的发展。第二部分 西方的监察和文官制度一、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一)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历史影响1、确立英国是比较成功实行代议制民主政体的资本主义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掀起了一次次的议会改革运动,责任内阁制迅速确立,两党也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常任文官制建立,近代意义的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才得以定型和完善。(
20、1)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降低了选民和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取消了一些衰败选区,给予新兴的工业城镇代表名额。(2)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使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了选举权。(3)1884年第三次议会改革:使农业工人获得了选举权;英国基本实现了男性户主的选举权,代议制民主在英国取得了长足进展。(4)1918年议会改革:妇女取得选举权,并且年龄降到21岁,与男性相同。2、分权与制衡(1)以责任制内阁为核心。(2)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即政府首脑。(3)内阁对议会负责,由议会下院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及由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4)以
21、代议制为基础,议会掌握国家主权。(5)实行分权原则。3、历史影响英国代议制民主政体的确立,有利于缓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促使英国进入到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它顺应了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的社会的历史潮流,促进了资产阶级政治文明的发展。对于欧洲和北美地区,以及其他英国海外殖民地的政治文明进程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二)1787年宪法的历史作用1、确立1787宪法是美国1787年制定并于1789年批准生效的美利坚合众国联邦宪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制定后多年来附有27条修正案,迄今继续生效。1787年宪法强调加强国家权利,又在权利结
22、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其内容是:立法、司法与行政权三权分立。2、分权与制衡(1)国会掌握财权、最高决策权、立法权等权力。国会通过预算给各个部门提供资金,可以否决总统的行政决定,负责宣战、媾和等。国会可以弹劾总统等官员。(2)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美军最高统帅,对外代表美国。总统可以否决国会的决定,国会可以“反否决”,但是总统不可以再“反反否决”。总统可以提名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经过国会批准后任职。但是总统不可以撤换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3)联邦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处理各类重大案件、审查法律法规等是否违宪。ks5uks5uKs5u3、历史影响
23、(1)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2)西欧的启蒙思想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的结合,在整个政治制度史中堪称典范,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3)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利于国家的巩固;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4)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5)体现和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就,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带来美国长期稳(三)法国1875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及确立1、确立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24、宪法,确立法国为总统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最终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后,议会又对宪法做了修改和补充,从此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2、分权与制衡(1)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以普选方式选出。(2)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总统与参议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内政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3)法国议会享有真正的、独立的权力,它虽受总统的制约但与总统是并立的机构。3、历史影响(1)为法国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权的机会,有利于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2
25、)使法国社会得到稳定发展。(第三共和国存在了70年,直到1940年德国入侵;二战后,继续实行共和制。)(四)德意志帝国政体的特点对德国历史的影响:1、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规定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但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议会只有参与制定法律和预算的权力,体现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君主制被保留,帝国的全部军政要职被容克地主包揽,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2、分权与制衡(1)帝国皇帝世袭,权力巨大,可以任命帝国宰相,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2)帝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3)两院制议会中,联邦议会权力巨大,
26、负责法律审批;帝国议会虽有立法权,但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方能生效。3、历史影响德意志帝国的统治保留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和专制主义传统,甚至加强了普鲁士王国的军国主义色彩;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高明的军事指挥在德意志统一中的突出作用,促使军国主义在德意志帝国社会中的影响日益深远,军人的地位至高无上,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德意志帝国对军人、对军队、对战争的崇拜,使德意志帝国成了欧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国家,成为后来一战爆发和法西斯上台的重要因素之一。二、西方文官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一)西方文官制度的起源西方文官制度又称公务员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27、1、背景:(1)中世纪的英国实行“恩赐官爵制”,即所有官员都是国王的臣仆,一切听命于国王,官吏的任命和升迁完全取决于门第出身和对国王的忠诚,而个人的品德和才学则无足轻重。(2)17世纪80年代末期,英国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实行所谓的“政党分肥制”,即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党派于是,在议会选举中取胜而上台的党派,合法地、公开地进行论功行赏,加以分配,掌握了对政府中重要官员的任免权。随着执政党的不断更替和内阁的频繁变迁,政府行政工作人员不断的大换班,引发政治周期性的震荡和资产阶级的重重矛盾,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这一现实促使资产阶级下决心改革旧的官吏制度,探索新的人事行政制度。2、确立:
28、 (1)自1805年英国财政部就设立了常务次官,到1833年政府开始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所有部门都设立了常务次官,开始实行官职的考试补缺制度。(2)1853年英国摒弃用人制度上的“恩赐”主义,实行考试任用制度。(3)1854年,成立了3人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试、录用事宜。(4)1870年6月4日英政府颁布的正式确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的枢密令,以法律的形式确立通过考试录用官员的办法,对文官的考试、录用、等级结构等重要原则做了进一步的确定和完善。至此,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个文官制度(公务员制度)在英国正式确立。3、1883年,美国颁布彭德尔顿法,规定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公职人员。凡是经过考试被录用的人员,不
29、得因政治原因而被免职,彻底废除了此前的“个人徇私制”和“政党分肥制”。4、法国在1945年设立文官管理局,专门研究文官制度及有关教育制度的改革。1946年,法国颁布统一的公务员法,建立现代公务员制度。5、1947年日本颁布国家公务员法,照搬了美国的许多做法,比如把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两种,对事务官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总之,在1950年前后,西方大多数国家陆续实行了文官制度(公务员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建立文官制度的同时,第三世界一些民族独立国家,仿效或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制定本国的文官制度。(二)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在工业生产、国际贸易等方面获得了稳定
30、的发展,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西方文官制度获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2、20世纪60年代以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蓬勃兴起,西方国家开始进入所谓的“信息社会”或“后工业社会”,政府管理手段越来越走向办公自动化和电子计算机化,文官越来越趋向职业化和专门化。西方一些国家着手对文官制度进行改革,从而促进了文官制度的大发展。(1)英国,1968年,精简文官层次,成立文官事务部,改革对文官的管理办法;成立文官学院,大大推动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发展。(2)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有关文官制度的法律,有助于科学地选拔人才,有利于提高文官的素质和政府的工作效率。1978年10月,卡特政府提出
31、并由国会通过了公务员改革法,对联邦政府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推进按工作表现付酬的成绩制,以达到提高政府管理效率的目的。3、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官制度正在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趋势,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1)录用形式趋向多样化;(2)越来越重视文官的专业化;(3)越来越重视文官的权利保障;(4)实行开放式管理,强化文官的流动性;(5)强化职业培训的终身化;(6)强化人事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和作用等等。(三)西方文官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原则1、任用制度:实行以考任制为核心的任用制度。文官的任用有两层含义:一是将非文官录用为文官;二是录用的同时或录用后授予其一定的职务。主要有4种形式:选任制、考任制
32、、委任制、聘任制。每个国家根据本国情况,往往采用1种或同时采用几种形式。考试任用制是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最基本的任用文官的方式。2、文官的权利和义务。权利方面,主要有身份保障权和工资、退休金、抚恤金的领取权;义务方面,主要有执行职务、服从命令、严守秘密、对国家忠实、遵守法令、保持“政治中立”等项义务。3、职位分类。对文官实行科学的分类管理,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美国的“职务分类”,二是英国的品位分类。前者以“事”为中心,后者以“人”为中心。目前两种分类制度有着互相吸引互相补充逐渐融合的趋势。4、考绩奖惩制度。定期对文官的考勤和工作成绩进行评定,成绩优秀者奖励,工作成绩不良者,给予教育、训诫或调动工作
33、、降低职务,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和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效率。5、报酬福利制度。各国都规定文官享有工资、退休金、抚恤金的领取权。6、培训进修制度。目的在于提高文官的素质和能力。7、人事管理机构。各国都有专门人事机构,负责管理人事行政事宜。分为部外制、部内制和折衷制3种类型。(四)西方文官制度的特征1、公平,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原则。2、功绩主义原则。3、政治中立原则(不受政党干预)。4、法治化。5、知识化和专业化。6、讲求职业道德(政治中立,不得经商和兼职)。(四)西方文官制度的功效1、积极作用:(1)稳定政局和社会管理。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加以文官谙熟政府内情,精通业务管理,在资产阶级国家
34、发生政府危机之时,或在内阁换班和总统换马之际,他们能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稳定地治理社会,从根本上保证了资产阶级统治的连贯性。(2)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9世纪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专业科技人员进入文官队伍,他们在研究经济开发,制定经济策略,调整产业结构,指导完善经营管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9世界末20世界初,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这批素质良好的文官,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3)扩大选材范围,提高行政效率。西方各国将竞争机制引入人事领域,实行公开平等的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文官的考任制,扩大了文官的选材范围,最大限度地将社会人才选拔到政府部门来。总之,依照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的规律
35、建立起来的西方文官制度,一方面对防止独断专权、结党营私的封建遗风,对分工不明的官僚作风,对克服官员无所用心、得过且过的懒惰心理,都起到了有效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为培养人才,建立一个优化、精干、稳定、高效的政府奠定了有力的基础。2、局限性:(1)在各行政部门中,作为外部调任的行政首长(政务官)往往没有多大实权,各部门的实际权力大多掌握在常务次长手中,以实力对抗行政首长,造成文官的实际地位高于政务官的局面,加大了政策执行的难度。(2)经常发生一些财团、企业通过拉拢或收买握有实权的文官来为自己谋利益,文官之间串通一起,常常能够直接影响政策的制订和执行等等。【热点训练】1、管仲认为:“有道之君下有五横
36、以揆(纠察之意)其官,则有司不敢离法而使矣。”宋代学者王应麟指出:“至秦,人主自亲事从操制臣下”,“御史大夫遂与丞相分权矣”。材料说明( )A建立监察制度成为历史必然 B建立监察制度是为了社会稳定C监察制的建立有助于维护君主统治 D在春秋时监察制度已经推行答案:C解析: A项明显与题意不符合,材料内容建立监察制度是由“有道之君”决定的,并不能表明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监察制度的建立是为了澄清吏治,所以B项是无关项。管仲的言论只是他个人的见解,不能说明春秋时期监察制度已经推行,所以D项是错误项。材料中的“至秦,人主自亲事从操制臣下”,“御史大夫遂与丞相分权矣”表明C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
37、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2、据史记记载,秦朝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作为主管监察的最高官吏,其位上卿,“掌副丞相”,监察百官。在地方上设监御史,其地位可以和郡守、郡尉并称,其主要职责是监察郡守等人的行政事务。这说明( )ks5uks5uks5uKS5UA御史的选任体现了皇权至上 B监察系统形成了独立的体系C其目的在于树立御史的权威 D御史掌握的监察权逐步扩大答案: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根据材料“秦朝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作为主管监察的最高官吏,其位上卿”“在地方上设监御史,其地位可以和郡守、郡尉并称”可知,秦朝的监察系统独立于行政和军事体系之外,自成体
38、系。所以答案选B。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CD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秦朝的监察体系3、“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A.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B.开始确定官员监察制度 C.没有依照条例办事 D.较好发挥监察作用答案:C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汉代的刺史导致了政治上的苛政,其原因是刺史守其职责,多数依照自己的意识办事,所以答案选择C项,其他三项都不正确。4、秦朝的三公九卿制、西汉的中外朝制度、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
39、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是其改革的重点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是国家稳定的基础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三公九卿制中利用御史大夫监督宰相、西汉的中外朝制度分散宰相权力、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把相权一分为三,通过这些分析可知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消弱相权加强君权,故答案选B项,A、C、D不符合题意。5、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曾下诏:“自今以后,务尽实核,选择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
40、变习官事,书疏不端正,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此诏书意在( )A.规范官员选拔考核制度 B.向地方征召有才德之人C.通过考试选拔被推荐人 D.鼓励检举揭发买官卖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是在完善规范官员选拔考核制度,B项可作为意图之一但却不是主要意图,否则该诏书并不需要强调“务尽实核”;C项“考试”一词在材料中并未体现;D项与题意无关,材料所述的是选官而非监察。故选A。6、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A.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41、稳定 B.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C.有利于加强皇权 D.有利于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ks5uks5uks5uKS5U答案:B解析: 试题分析:从所给材料的意思来看,很显然是选择B,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A项错误,科举制是选官制度,和维护国家统一关系不大;C项错误,科举制无法体现加强皇权的内容。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也有很多是贪官污吏,因此,D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排除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创立,后代沿用的政治制度。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组成部分。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缓和了社会矛盾。除科举制外,西周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等也
42、需要掌握。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英国没有专门的和单一的反腐败机构,负责反腐败的机构分散于议会、司法部门、审计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内部,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1889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1906年通过的防止腐败法将范围扩大到不仅包括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而且包括公共机构本身。英国的反腐败机制材料二 秦汉以来,监察机构的监察重点一般是官吏个人,对政府机构、部门的监察则很少有过。唐代御史台分察六部说明,这时已从对官吏个人的监察,开始转向重视对机构的监察。德宗时御史中丞韦贞伯弹劾吏部选曹乖谬,结果吏部主要负责人皆坐削一阶。胡沧泽唐代监察体制的变革(1)根据
43、材料一,分析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的监察机构名称,据材料二分析唐代监察制度是如何发展的? (2)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英国与中国唐朝的监察制度的异同。答案: (1)特点:政府高度重视;多部门齐抓共管,构建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监察制度完整、灵活;对政府及官员监察力度大、涉及面广。秦朝设立御史大夫,汉朝在地方设立刺史,加强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监督。 发展:唐朝由对官吏个人的监察到重视对机构的监察。 特点:方式多样;多部门齐抓共管,构建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注重立法建设。(4分,三选二)(2)共性:注重设立有效机制加强监察,防止腐败;注重对公职人员和政治机构的监督。 不
44、同之处:中国唐代监察体制以强化皇权为出发点,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英国的监察体制则是在近代资本主义政体下,较充分地体现民意,以法律规范监察机制。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可根据材料一中看出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形成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而材料一中的“不仅包括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而且包括公共机构本身”则足以证明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之二是监督的范围实在广泛。秦汉时期的监察机构主要包括御史大夫和刺史,是一个简单的基本知识的考查。“唐代监察制度是如何发展的”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开始转向重视
45、对机构的监察,同时也构建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2)第二问的不同之处,可结合中英两国实施监察的目的上看出:中国是为加强君主专制,英国较充分地体现民意,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至于相同点其实也是非常多的。例如,中英两国的政府都是非常注重设立有效机制加强监察,防止腐败;注重对公职人员和政治机构的监督,都注意提高执政的能力,和维护自身的统治。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英国与中国唐朝的监察制度的异同【能力提升】1、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
46、禄”。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赋税制度 B.推行汉化政策 C.加强集权 D.整顿吏治答案: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爵无禄”“以为官司之禄”和“赃满一匹者死”可知是北魏制定的官吏俸禄制度,其目的是整顿吏治。2、中国古代对监察官任职资格有严格要求,不仅要求监察官有刚正不阿的品质、丰富的为官经验和优异的政绩,还要求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宋代就曾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充任御史,明代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定御史必得科举出身,否则不选。这些规定的直接意义是( )A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和管理 B保证监察官的素质能担当重任C有
47、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强化皇权、巩固统治答案:B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充任御史”“御史必得科举出身”等信息可知,统治者非常重视监察官的素质,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监察制度的演变3、古人云:“天子之耳不能自聪,天子之目不能自明”。因此,中国古代建立了( )A监察制度 B三公制度 C谏议制度 D选官制度ks5uks5uKs5u答案:C解析: 材料大意为天子深居廊庙之高,远离民间,虽有耳却不能详实闻说到民间疾苦,有目也不能亲眼见之,因此决策容易导致失误,
48、为了避免失误所以采用了谏议制度,故答案选C。A主要是监督官员,排除;BD与题干没有关系,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谏议制度 4、唐睿宗说:“彰善瘅(憎恨)恶,激浊扬清,御史之职也”,“谏臣须蹇蹇匪躬之士,宪官须孜孜嫉恶之人”。唐肃宗规定:“其御史须曾任州县理人官者方得荐用”,“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由此可以看出唐朝统治者强调( )A.监察官员自身的综合素质 B.监察官员的职权范围C.监察官的地位 D.监察工作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其御史须曾任州县理人官者方得荐用、不历州县不拟台省”可知唐代皇帝比较注重监察御史的任职资历和要求,所以应选A5、以下是宋代确立
49、的两条老规矩,这些老规矩所起的作用是( )老规矩一:“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老规矩二: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A. 开始建立古代监察制度 B. 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 杜绝了官吏的横征暴敛 D. 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答案: D解析: 材料“官员在酒店吃喝重则轻则王公贵族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等说明宋朝时期注重对官员的约束以防止权力的滥用。分析选项,古代监察制度在宋代以前就已经出现,如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制度,排除A;B、C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不够严谨,故排除。所以应选
50、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宋代监察制度。6、据记载,宋代御史之责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辨,小事则奏弹”,从宰相到一般小吏,都在御史监察弹劾之列。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同时,皇帝还常派遣路一级的官员到各地监察,这就是外任御史。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御史的权力和地位超过了宰相 B重视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C重视制度建设,形成监察体系 D御史有权廷辩,有效制约君权答案:C解析: 本题关键在于理解宋代御史的职责和权利。御史有弹劾宰相的权利,御史的权力和地位不可能超过宰相,A错误。B重视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表达不够全面,排除。C重视制度建
51、设,形成监察体系,比较准确。宋代的御史官人数没有定制,可多可少,随皇帝意旨而定,除御史中丞较固定外,其他御史可随时增减。御史有权廷辩,可以制约相权,加强君权,D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宋朝君主专制的加强监察制度。7、下图此腰牌主人是明人王忬(15071560年),苏州太仓人,字民应。嘉靖进士。曾任御史,此腰牌即为监察御史腰牌。下面是某校高三(5)班同学对该腰牌主人的职责和当时发挥的作用认识,不正确的是( )A该监察官员实质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B该监察官员的工作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C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该监察官员的工作实际效能是有限的D该监察官员代表社会履行职责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了
52、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中国古代的监察官员是皇帝加强统治的工具,不可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故答案选D。根据所学可知ABC三项都是正确的。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8、黄宗羲指出“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发展商业,工商皆本 B.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C.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D.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答案:B解析: 试题分析:题意为:统治者减轻了赋税,而不改变民间路后的习俗,不除愚昧,不改奢侈,仍然不可能是人民富裕起来,因此要让百姓富裕还需要使他们摆脱愚昧,所以选B9、有史家指出,没有政治
53、现代化,则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现代化往往是徒劳,这便是甲午失败的最基本的原因,至于多开两炮,少打两炮,那是小事也。依其观点,可能对以下哪一条建议的评价相对较高( )A.重筹国防,以图将来 B.惩处腐败,整顿吏治C.抓住时机,全面变革 D.取缔洋教,传播国学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题干主要强调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战败,并不是中国军事与科技不如日本,而中国政治制度落后。联系已学史实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因此必须改革政治制度,由此分析可得出C符合题意。而A只是涉及到军事;B涉及到政治;D只是说的国学。三者均是只说了一个方面。故选C。10、史书
54、记载,著名的马拉松战役英雄亚利斯泰提,以廉洁、正直而著称,却被第米斯托克利以企图独裁的罪名提交公民大会审判。这反映出雅典民主的主要局限是:( )A是少数人的民主 B成为争权夺利的工具C容易受全体公民情感的支配 D没有实行直接民主答案: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以“企图独裁”的罪名提交公民大会审判,说明并没有真正的独裁。这足以反映出雅典民主的主要局限肯定是雅典的民主也成为了争权夺利的工具。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的主要局限11、“政府制订法令,制服恶人,保护良善,这就是政府的
55、职责。政府为着履行这种职责,需要很多的经费,而政府本身没有米谷金钱,故须向农民、商人征收赋税,以资维持,但这是在双方同意下获得的协议,这就是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约束。假如政府把保护人民叫做恩惠的话,那么农民、商人向政府缴纳赋税,也可以叫做恩惠了。”上述言论意在说明( )A.官民之间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 B.政府和人民是平等的契约关系C.自由、平等是上天赋予的人权 D.人与人之间在基本权利上是平等的答案:B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假如政府把保护人民叫做恩惠的话,那么农民、商人向政府缴纳赋税,也可以叫做恩惠了。”可知,欧洲启蒙思想家提出“社会契约论”,认
56、为人民和政府之间形成平等的契约关系,材料表明,政府和人民之间“在双方同意下获得的协议,这就是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约束”,说明B正确。ks5uks5uKs5u.Com 12、习近平主席上任后,多次强调从严治党,廉洁从政。下图是某机关的宣传画,该画:( )A.字体设计具有甲骨文的象形特点 B.展现了风俗画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C.工整细致,浓墨重彩,属工笔画 D.体现了中国书画象征写意的风格答案: D13、中国古代非常注重行政监察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御史大夫,秦官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日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监御史,秦官,
57、掌监郡。(注:秩千石指官员俸禄)材料二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度,规定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包括其子弟)、地方豪强有无“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背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二千石选署不公、苛阿所受,蔽贤宠顽;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贷赂、割损政令,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等违法行为。唐代规定,监察官则主要察官人善恶;察户口流散,籍账隐没,赋役不均;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等。材料三汉文帝时,发现“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监督御史”;而唐代则规定尚书仆射对于“
58、御史纠劾不当,兼得弹之”;金代规定“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材料四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朝实行的监察制度及其职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唐监察官职责的异同。 (3)材料三反映了古代监察制度的什么特点? (4)在材料四中,包拯提出了什么原则? (5)试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对今天有何借鉴作用。答案: (1)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负_责监察百官,并“掌图籍秘书”,并参领机要,下设御史中丞河侍御史等职;在地方上设监御史,对郡实行监督。(2)同:都监督官吏的违法行为。
59、异:汉代受监督的官吏品级较高,还对地方豪强进行监察,监察内容侧重于吏治腐败和残暴。而唐代加强对发展经济、选拔人才、冤假错案的监察,体现了对民生的更多关怀。(3)实行双重监察,即对监察机关要加强监察。体现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完善与成熟。(4)选拔“端劲特立之士”即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人担任监察官员。(5)加强了政府对官员的监督,调整了统治阶级内帮的矛盾;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借鉴作用:要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制定行之有效盼相关法规;要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选拔清正廉洁的监察官员;要加强对监察机关自身的监察,把监察工作的重心
60、放在打击经济犯罪上。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孝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述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问难度较低,直接从材料中选取即可。第(2)问难度较高,一是要从汉代刺史有关职责中找到“二千石”,结合教材内容得出刺史监督的地方官品级较高;二是从“不奉诏书,背公向私”“违公下比”“割损政令“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等信息总结出汉代侧重监察吏治腐败 现象;再从唐代所列职能中“察户口流散”“察德行孝娣”“察农桑不勤”等得出汉唐监察官制度的异同。第(3)问要抓住对御史进行“纠劾”得出结论。第(4)问较为简单,从“端劲特立”一词,结合包拯是个大清官的常识,即可得出结论。第(5)问要从所有材料和前四问中得出
61、结论,材料一和第(1)问强翻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制度,材料二和第(2)问强调监察的相关法规和职能,材料三和第(3)问强调监察制度的完善,材特四和第(4)问强调监察官员的选拔标准,从中徉出的结论均对今天有借鉴作用。 14、腐败是人类阶级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古往今来,人们一直都在寻找根除它的济世良方。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恁治和预防腐敗尤为重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主张?材料二:“朱元璋作为明代的开国皇帝,在统一国家以后,深知江山的来之不易。贪
62、官污吏祸国殃民。他吸取前朝灭亡教训,整治国家,整顿吏治,尤其在反腐敗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为明王朝前期的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陈剑浅谈朱元璋的反腐敗体系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为防止腐败而进行政治改革的措施及积极作用。材料三:建国初期,中共中央于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在党和国家机关内,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各地在发动群众检举的基础上,都选择若干典型案件进行公审,依法治罪。中国共产党反腐敗历程 “三反”运动,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场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运动,大大提高了人们对贪污腐敗的警惕性,教育并挽救了大批干部,清除了少数腐化分子,对形成健康的社会风气有很大
63、作用。对刚刚在全国执政不久的中国共产党更有着重大的警示意义。邓小平当时讲到西南地区“三反”运动后的情况说:“人变了、社会变了、风气也变了”金沖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3)据材料,指出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手段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反”运动是一场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运动。材料四: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会在一夜之间急剧瓦解?苏共的瓦解,苏联的解体,总的来说是几十年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恶性发展和总爆发的结果。其中苏联解体的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在经济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同美国进行大规模的军备竞赛,谋求世界霸权;二是没有以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中心,由思想上的长期僅化导致经济上的长期
64、停滞,使苏式的社会主义在人民心目中失去影响力;三是作为执政党的苏共内部,特别是前苏联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层中存在的相当普通的腐敗现象苏联共产党的腐敗使苏共最终失去了人心。 程和平腐败前苏联的警示(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共瓦解、苏联解体的原因。(5)据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 1)做人和治国思想(“德”、“民本”思想)。(2)措施: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地方:设三司、分割权力;颁布大明律、严惩贪污;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加强监督。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官员的腐败;开创了明朝前期稳定的政治局面;为明初经济的恢复提供了政治保证。(3)特点:开展群众运动反腐败。说明
65、:“三反”运动教育了大多数干部;纯洁了干部队伍;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增强了党在人民中的威信;建立起了平等的新型的干群关系;改变了社会风气。(4)原因:美苏争霸、经济实力削弱;斯大林体制弊端及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改革受挫、经济停滞;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危害);苏共干部腐败现象严重;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5)认识:以民为本;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加强马列主义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党的理论修养和执政能力;加强制度建设,预防腐败;要与时俱进。15、反腐是当今的热点问题,中国反腐任重道远。阅读材料回答下
66、列问题:材料一 孔子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康熙告谕大臣:“朕观自古帝王,于不肖大臣,正法者颇多。今设有贪污之臣,朕得其实,亦必置之重典。”秦朝的国家政权机关设三大部门,一是丞相,掌管行政,协助皇帝处理万机;二是太尉,掌管军事;三是御史大夫,掌监察。(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反腐的主要手段。 材料二 对于官员来说,洋务企业“正如肥肉自天而降,虫蚁聚食,不尽不止”。李鸿章终于承认,他办了一辈子的洋务诸事,原不过是充当了一名裱糊匠,使清王朝这一破屋表面上看来一度“居然成一净室”。但李鸿章的话其实也恰恰说明“破屋”的根基未动,其中的各种“霉菌”必然将新
67、增添的“纸片”等材料蛀空。(2)材料二中所说的“霉菌”和“纸片”分别指什么,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洋务运动失败原因的理解。 材料三 行政伦理是一种软约束,其作用的发挥往往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但它一旦与法律结合,则既能够继续发挥其内在约束的功能,又能够获得有效的外部保障。总统的被提名者都要详细公开其个人财产,以供公众和媒体检查。被提名者的配偶及他们所抚养的子女的财产也必须同时申报。高薪养廉制度是对政府官员合理的自利需要的满足于激励。以权力制约权力道德核心思想是分权,并使不同权力机构之间形成一种制约与被制约或相互制约的关系采用跳跃式监督模式即(公众)权利监督(公共)权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相继掀
68、起了大规模公共行政改革运动,其核心就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打造企业型政府,实行公共服务市场化。从而打破原有的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的局面,并有利于铲除政府官员谋求自利的温床。(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方国家的反腐措施有哪些? 体现了哪些启蒙思想? (4)综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当今反腐败有何启示? 答案: (1)加强封建道德伦理教化;以严刑酷法惩治贪官污吏;制定和推行监察制度,监控官员行为。 (2)“霉菌”指清政府的吏治腐败,“纸片”指西方的先进科技。 理解:第一层:清政府的吏治腐败是洋务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第二层:洋务运动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科技来挽救清朝的封建统治
69、,必然走向失败。 (3)法律手段:财产公开;高薪养廉;权力制衡;公共监督;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 。法治、人民主权、分权与制衡。 (4)重视道德教化;依法治国;采用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完善国家机构的权力制衡制度;完善民众监督和举报制度;实现政府经济问题的公开透明等。解析: (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孔子的意思是讲求仁政与德政,以及礼的树立,孔子的思想强调封建道德伦理教化;“今设有贪污之臣,朕得其实,亦必置之重典。”康熙主张以严刑酷法惩治贪官污吏;秦朝的国家政权机关设三大部门,设置御史大夫,掌监察。说明秦朝通过制定和推行监察制度,监控官员行为。(2) 对于官员来说,洋务企业“正如
70、肥肉自天而降,虫蚁聚食,不尽不止”。结合材料可知“霉菌”指清政府的吏治腐败,“纸片”指用来维护清王朝统治的西方先进科技。李鸿章的话其实也恰恰说明“破屋”的根基未动,说明洋务运动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科技来挽救清朝的封建统治,必然走向失败。其中的各种“霉菌”必然将新增添的“纸片”等材料蛀空。材料认为,清政府的吏治腐败是洋务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3)“但它一旦与法律结合,则既能够继续发挥其内在约束的功能,又能够获得有效的外部保障”。材料说明美国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反腐。“总统的被提名者都要详细公开其个人财产”,“被提名者的配偶及他们所抚养的子女的财产也必须同时申报”。说明实行财产公
71、开制。“高薪养廉制度是对政府官员合理的自利需要的满足于激励。以权力制约权力道德核心思想是分权,并使不同权力机构之间形成一种制约与被制约或相互制约的关系”,概括材料可知实行高薪养廉,权力制衡。“采用跳跃式监督模式即(公众)权利监督(公共)权力”,即开展公共监督;“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打造企业型政府,实行公共服务市场化”。就是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概括材料可知,西方国家的反腐措施体现了法治、人民主权、分权与制衡等启蒙思想。(4)关于上述材料对中国当今反腐败的启示,要从道德、法制、体制改革、监督制度等方面分析。中国反腐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汲取历史经验和利用西方先进的措施。重视道德教化;依法治
72、国;采用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完善国家机构的权力制衡制度;完善民众监督和举报制度;实现政府经济问题的公开透明等。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监察制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启蒙运动 影响。16、十八大报告亮出“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的坚定态度后,“既要打老虎,又要拍苍蝇”就成为社会上的热门语句。其实自古以来,反腐倡廉就是一个永不冷却的话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
73、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 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材料三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1889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1906年通过的
74、防止腐败法将范围扩大到不仅包括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而且包括公共机构本身。在英国,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有权对政府进行监督。英国的司法机关完全独立于政府,司法机关可以通过普通法院的判决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对政府滥用职权的一种有效制约,使腐败行为更容易暴露在阳光下,因而在实际上对腐败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英国反腐败机制材料四 自1938年8月到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有关廉政建设的法规,在1943年2月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议上,边区政府对王震等22名克己奉公,功绩卓著的干部以隆重的表彰和奖励,毛泽东逐一为每份奖状题字,使受奖者感
75、到莫大的光荣。同一次会议上,王华亭等6人因违法乱纪受到开除党籍或严重警告处分。建党85周年特稿:五个案例见证党的反腐之路(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 (2)据材料三,概括英国反腐败的方式。 与材料二相比,英国近代的监察制度有什么进步之处?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廉政措施有何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答案: (1)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 (2)方式:法制反腐;制度反腐;舆论反腐。 进步之处: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是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体现皇帝的意志以加强皇权为目的(人治);而英国的监察体制则
76、是在近代资本主义政体下,较充分地体现民意的监察体制,以法律来规范监察过程和结果(法治)。 (3)历史意义:提高了党的威信;赢得了群众拥护支持;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3分。任意三点即可。)现实意义:廉政建设的经验对今天反腐倡廉有指导和借鉴意义。解析: (1)结合材料我国的监督制度从西周就开始有了,说明开始的时间比较早;材料所说秦汉、唐、明清的法律中都有监督制度的内容,说明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文件,宋代和明清不断的扩展和完善相关法律,说明与监督制度相关的法律在不断的完善。(2)材料二提到了英国反复主要是制定完善的法律,政府运行中的相互监督,以及依赖舆论和媒体,体现出了其反腐的
77、方式有法制反腐;制度反腐;舆论反腐。结合所学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为专制统治服务的,所以其实际效能有限的,而英国的监察制度则充分体现了民意,主要是通过法律来进行监督,效率较高。(3)结合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来加以回答,1938年8月到1943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其廉政措施,提高了党的威信;赢得了群众拥护支持;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对今天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古代监察制度;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监察制度特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热点探析】ks5uks5uKs5u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组织和监察
78、制度系统的确设计得十分精细严密,也确实查处了平时发生的不少贪污受贿案件,但是,由于皇帝不放心臣下又无力去控制臣下,而监察官系统内部或互相制肘或互相勾结,特别是监察系统与行政和军事系统的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官官相护,包庇宽容,不了了之之事是无法杜绝的,根本不可能彻底铲除腐败。这种监察毕竟是为专制君主服务,并为其操纵的,归根结底不出人治的范畴。这种人治与法治根本性的冲突已经决定了:无论多详尽完善的监察制度都受到最高统治者的好坏限制,可以抑制权力以外的腐败却无法抑制权力本身的腐败。反腐绝不是单单监察制度所能独立承担的,腐败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营私舞弊,利欲横流、世风败坏等问题紧紧联系在一
79、起;专制统治有着无法克服的弊端,只有立足于民主和法治的基础上的监察制度才能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参考资料】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充分发挥监察机关对百官的威慑制约作用,赋予了监察官广泛而充分的权力:1弹劾权。它是指弹劾群僚结党营私,贪污渎职等非法行为。汉代御史中丞,“佐天子,专掌纠劾”;而晋南朝时为激发监察官纠劾精神,竟允许“风闻奏事”即可据传言奏事,弹者不必署名,即使弹劾有误,也不负任何责任。唐宋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明清也大致相同。监察官的弹劾对象可以说除皇帝之外的文武百官。监察官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征求上司如御史台长官的同意,最后裁决由皇帝决定。2谏净权。这是古代谏官的主要职权,古代
80、谏官主要有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给事中等。如教材中提到的唐谏官魏征是给事中。他们常常谏诤政事之得失,唐时唐太宗下令,凡讨论军国大事“必使谏官随入,预闻奏事”就是说凡遇朝廷决策,谏官有权闻政事,并对政策得失发表意见。正是因为唐太宗从谏如流,才有“贞观之治”的局面。3司法权。这里的司法权,包括司法监察权和司法审判权,前者自秦汉御史就有这种权力,而后者到南朝陈时始有之,陈时建立朝廷重官会审制度,御史中丞也参与司法审判。后为唐所继承,唐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者共同审理案件,称“三司推事”,到清时,除沿用“三司”制外,如遇重大案件,则实行九卿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户、礼
81、、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可以说古代御史既是监察官又是司法官。4审计权。它是对国家财政预算的执行和决策编制的审核,井稽查财政上的不法行为。唐时,监察御史巡按郡县,即有检查屯田、铸钱等内容;宋代的转运使司,既是掌管财赋的长官,又是监察官,其职权中有“岁行所部,检察储积,稽考帐籍”。到明清尤其是清代,凡封建衙门机构的收支帐目和会计报告,都要送呈都察院检查。 上述所举,为古代监察官的主要职权,此外,监察官还有处置权,即允许御史在特殊情况下从事先行后奏,“随事处置”,如明清御史纠劾文武百官,凡六品以下贫酷显著者就便拿问;还有监试权、监军权、调查权。其权力广泛,为世界监察史所罕有。第十四讲 廉洁
82、与发展:古今中外的监察与选官制度(参考答案)【热点训练】1、答案:C解析: A项明显与题意不符合,材料内容建立监察制度是由“有道之君”决定的,并不能表明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监察制度的建立是为了澄清吏治,所以B项是无关项。管仲的言论只是他个人的见解,不能说明春秋时期监察制度已经推行,所以D项是错误项。材料中的“至秦,人主自亲事从操制臣下”,“御史大夫遂与丞相分权矣”表明C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2、答案: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根据材料“秦朝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作为主管监察的最高官吏,其位上卿”“在地方上设监御史,其地
83、位可以和郡守、郡尉并称”可知,秦朝的监察系统独立于行政和军事体系之外,自成体系。所以答案选B。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CD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秦朝的监察体系3、答案:C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汉代的刺史导致了政治上的苛政,其原因是刺史守其职责,多数依照自己的意识办事,所以答案选择C项,其他三项都不正确。4、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三公九卿制中利用御史大夫监督宰相、西汉的中外朝制度分散宰相权力、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把相权一分为三,通过这些分析可知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消弱
84、相权加强君权,故答案选B项,A、C、D不符合题意。5、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是在完善规范官员选拔考核制度,B项可作为意图之一但却不是主要意图,否则该诏书并不需要强调“务尽实核”;C项“考试”一词在材料中并未体现;D项与题意无关,材料所述的是选官而非监察。故选A。6、答案:B解析: 试题分析:从所给材料的意思来看,很显然是选择B,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A项错误,科举制是选官制度,和维护国家统一关系不大;C项错误,科举制无法体现加强皇权的内容。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也有很多是贪官污吏,因此,D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排除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的选官
85、制度:科举制。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创立,后代沿用的政治制度。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组成部分。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缓和了社会矛盾。除科举制外,西周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等也需要掌握。7、答案:(1)特点:政府高度重视;多部门齐抓共管,构建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监察制度完整、灵活;对政府及官员监察力度大、涉及面广。秦朝设立御史大夫,汉朝在地方设立刺史,加强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监督。 发展:唐朝由对官吏个人的监察到重视对机构的监察。 特点:方式多样;多部门齐抓共管,构建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注重立法建设。(4分,三选二)(2)共性:注重设立有效机制加强监察,防止腐败;注重对
86、公职人员和政治机构的监督。 不同之处:中国唐代监察体制以强化皇权为出发点,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英国的监察体制则是在近代资本主义政体下,较充分地体现民意,以法律规范监察机制。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可根据材料一中看出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形成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而材料一中的“不仅包括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而且包括公共机构本身”则足以证明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之二是监督的范围实在广泛。秦汉时期的监察机构主要包括御史大夫和刺史,是一个简单的基本知识的考查。“唐代监察制度是如何发展的”从材料中可
87、以直接找到答案的开始转向重视对机构的监察,同时也构建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2)第二问的不同之处,可结合中英两国实施监察的目的上看出:中国是为加强君主专制,英国较充分地体现民意,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至于相同点其实也是非常多的。例如,中英两国的政府都是非常注重设立有效机制加强监察,防止腐败;注重对公职人员和政治机构的监督,都注意提高执政的能力,和维护自身的统治。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英国与中国唐朝的监察制度的异同【能力提升】1、答案: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爵无禄”“以为官司之
88、禄”和“赃满一匹者死”可知是北魏制定的官吏俸禄制度,其目的是整顿吏治。2、答案:B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充任御史”“御史必得科举出身”等信息可知,统治者非常重视监察官的素质,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监察制度的演变3、答案:C解析: 材料大意为天子深居廊庙之高,远离民间,虽有耳却不能详实闻说到民间疾苦,有目也不能亲眼见之,因此决策容易导致失误,为了避免失误所以采用了谏议制度,故答案选C。A主要是监督官员,排除;BD与题干没有关系,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加强
89、专制统治的措施谏议制度4、答案:A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其御史须曾任州县理人官者方得荐用、不历州县不拟台省”可知唐代皇帝比较注重监察御史的任职资历和要求,所以应选A5、答案:D解析: 材料“官员在酒店吃喝重则轻则王公贵族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等说明宋朝时期注重对官员的约束以防止权力的滥用。分析选项,古代监察制度在宋代以前就已经出现,如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制度,排除A;B、C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不够严谨,故排除。所以应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宋代监察制度。6、答案:C解析: 本题关键在于理解宋代御史的职责和权利。御史有弹劾宰相的权利,御史的权力
90、和地位不可能超过宰相,A错误。B重视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表达不够全面,排除。C重视制度建设,形成监察体系,比较准确。宋代的御史官人数没有定制,可多可少,随皇帝意旨而定,除御史中丞较固定外,其他御史可随时增减。御史有权廷辩,可以制约相权,加强君权,D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宋朝君主专制的加强监察制度。7、答案:D解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中国古代的监察官员是皇帝加强统治的工具,不可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故答案选D。根据所学可知ABC三项都是正确的。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8、答案:B解析: 试题分析:题意为:统治者减轻了赋税,而不改变民间路
91、后的习俗,不除愚昧,不改奢侈,仍然不可能是人民富裕起来,因此要让百姓富裕还需要使他们摆脱愚昧,所以选B9、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题干主要强调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战败,并不是中国军事与科技不如日本,而中国政治制度落后。联系已学史实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因此必须改革政治制度,由此分析可得出C符合题意。而A只是涉及到军事;B涉及到政治;D只是说的国学。三者均是只说了一个方面。故选C。10、答案: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以“企图独裁”的罪名提交
92、公民大会审判,说明并没有真正的独裁。这足以反映出雅典民主的主要局限肯定是雅典的民主也成为了争权夺利的工具。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的主要局限11、答案:B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假如政府把保护人民叫做恩惠的话,那么农民、商人向政府缴纳赋税,也可以叫做恩惠了。”可知,欧洲启蒙思想家提出“社会契约论”,认为人民和政府之间形成平等的契约关系,材料表明,政府和人民之间“在双方同意下获得的协议,这就是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约束”,说明B正确。12、答案: D13、答案:(1)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负_责监察百官,并“掌图籍秘书”,并参领
93、机要,下设御史中丞河侍御史等职;在地方上设监御史,对郡实行监督。(2)同:都监督官吏的违法行为。异:汉代受监督的官吏品级较高,还对地方豪强进行监察,监察内容侧重于吏治腐败和残暴。而唐代加强对发展经济、选拔人才、冤假错案的监察,体现了对民生的更多关怀。(3)实行双重监察,即对监察机关要加强监察。体现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完善与成熟。(4)选拔“端劲特立之士”即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人担任监察官员。(5)加强了政府对官员的监督,调整了统治阶级内帮的矛盾;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借鉴作用:要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制定行之有效盼相关法规;要
94、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选拔清正廉洁的监察官员;要加强对监察机关自身的监察,把监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击经济犯罪上。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孝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述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问难度较低,直接从材料中选取即可。第(2)问难度较高,一是要从汉代刺史有关职责中找到“二千石”,结合教材内容得出刺史监督的地方官品级较高;二是从“不奉诏书,背公向私”“违公下比”“割损政令“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等信息总结出汉代侧重监察吏治腐败 现象;再从唐代所列职能中“察户口流散”“察德行孝娣”“察农桑不勤”等得出汉唐监察官制度的异同。第(3)问要抓住对御史进行“纠劾”得出结论。第(4)问较为简单,
95、从“端劲特立”一词,结合包拯是个大清官的常识,即可得出结论。第(5)问要从所有材料和前四问中得出结论,材料一和第(1)问强翻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制度,材料二和第(2)问强调监察的相关法规和职能,材料三和第(3)问强调监察制度的完善,材特四和第(4)问强调监察官员的选拔标准,从中徉出的结论均对今天有借鉴作用。 14、答案: 1)做人和治国思想(“德”、“民本”思想)。(2)措施: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地方:设三司、分割权力;颁布大明律、严惩贪污;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加强监督。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官员的腐败;开创了明朝前期稳定的政治局面;为明初经济的恢复提供了政治保证。
96、(3)特点:开展群众运动反腐败。说明:“三反”运动教育了大多数干部;纯洁了干部队伍;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增强了党在人民中的威信;建立起了平等的新型的干群关系;改变了社会风气。(4)原因:美苏争霸、经济实力削弱;斯大林体制弊端及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改革受挫、经济停滞;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危害);苏共干部腐败现象严重;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5)认识:以民为本;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加强马列主义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党的理论修养和执政能力;加强制度建设,预防腐败;要与时俱进。15、答案:(1)加强封
97、建道德伦理教化;以严刑酷法惩治贪官污吏;制定和推行监察制度,监控官员行为。 (2)“霉菌”指清政府的吏治腐败,“纸片”指西方的先进科技。 理解:第一层:清政府的吏治腐败是洋务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第二层:洋务运动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科技来挽救清朝的封建统治,必然走向失败。 (3)法律手段:财产公开;高薪养廉;权力制衡;公共监督;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 。法治、人民主权、分权与制衡。 (4)重视道德教化;依法治国;采用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完善国家机构的权力制衡制度;完善民众监督和举报制度;实现政府经济问题的公开透明等。解析: (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孔子的
98、意思是讲求仁政与德政,以及礼的树立,孔子的思想强调封建道德伦理教化;“今设有贪污之臣,朕得其实,亦必置之重典。”康熙主张以严刑酷法惩治贪官污吏;秦朝的国家政权机关设三大部门,设置御史大夫,掌监察。说明秦朝通过制定和推行监察制度,监控官员行为。(2) 对于官员来说,洋务企业“正如肥肉自天而降,虫蚁聚食,不尽不止”。结合材料可知“霉菌”指清政府的吏治腐败,“纸片”指用来维护清王朝统治的西方先进科技。李鸿章的话其实也恰恰说明“破屋”的根基未动,说明洋务运动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科技来挽救清朝的封建统治,必然走向失败。其中的各种“霉菌”必然将新增添的“纸片”等材料蛀空。材料认为,清
99、政府的吏治腐败是洋务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3)“但它一旦与法律结合,则既能够继续发挥其内在约束的功能,又能够获得有效的外部保障”。材料说明美国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反腐。“总统的被提名者都要详细公开其个人财产”,“被提名者的配偶及他们所抚养的子女的财产也必须同时申报”。说明实行财产公开制。“高薪养廉制度是对政府官员合理的自利需要的满足于激励。以权力制约权力道德核心思想是分权,并使不同权力机构之间形成一种制约与被制约或相互制约的关系”,概括材料可知实行高薪养廉,权力制衡。“采用跳跃式监督模式即(公众)权利监督(公共)权力”,即开展公共监督;“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打造企业型政府,实行公共服务市
100、场化”。就是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概括材料可知,西方国家的反腐措施体现了法治、人民主权、分权与制衡等启蒙思想。(4)关于上述材料对中国当今反腐败的启示,要从道德、法制、体制改革、监督制度等方面分析。中国反腐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汲取历史经验和利用西方先进的措施。重视道德教化;依法治国;采用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完善国家机构的权力制衡制度;完善民众监督和举报制度;实现政府经济问题的公开透明等。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监察制
101、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启蒙运动 影响。16、答案:(1)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 (2)方式:法制反腐;制度反腐;舆论反腐。 进步之处: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是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体现皇帝的意志以加强皇权为目的(人治);而英国的监察体制则是在近代资本主义政体下,较充分地体现民意的监察体制,以法律来规范监察过程和结果(法治)。 (3)历史意义:提高了党的威信;赢得了群众拥护支持;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3分。任意三点即可。)现实意义:廉政建设的经验对今天反腐倡廉有指导和借鉴意义。解析: (1)结合材料我国的
102、监督制度从西周就开始有了,说明开始的时间比较早;材料所说秦汉、唐、明清的法律中都有监督制度的内容,说明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文件,宋代和明清不断的扩展和完善相关法律,说明与监督制度相关的法律在不断的完善。(2)材料二提到了英国反复主要是制定完善的法律,政府运行中的相互监督,以及依赖舆论和媒体,体现出了其反腐的方式有法制反腐;制度反腐;舆论反腐。结合所学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为专制统治服务的,所以其实际效能有限的,而英国的监察制度则充分体现了民意,主要是通过法律来进行监督,效率较高。(3)结合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来加以回答,1938年8月到1943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其廉政措施,提高了党的威信;赢得了群众拥护支持;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对今天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古代监察制度;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监察制度特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