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江西省鹰潭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BYSHI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88682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江西省鹰潭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BYSHI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解析》江西省鹰潭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BYSHI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解析》江西省鹰潭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BYSHI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解析》江西省鹰潭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BYSHI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解析》江西省鹰潭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BYSHI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解析》江西省鹰潭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BYSHI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解析》江西省鹰潭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BYSHI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解析》江西省鹰潭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BYSHI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解析》江西省鹰潭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BYSHI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解析》江西省鹰潭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BYSHI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绝密启用前鹰潭市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 一 历 史 试 题说明:1、卷面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中性笔或铅笔将学校名称、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等信息填涂在试卷和答题卡上。3、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50分)和第卷(非选择题50分)。第卷(选择题 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王国帝 国“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封邦建国

2、、郡县制度【答案】D考点: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时候,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以宗法制为基础,实行分封制,即“封邦建国,以藩凭周”。将宗室、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秦统一以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推广郡县制。故应选D。21997年香港回归时,天降大雨,中央台的主持人说“老天不作美”有历 史老师就指出:老天真作美,这叫“天雨沐兵”。“天雨沐兵”这一典故充分体现了当时政治方面 A天人合一的政治理念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点C政教合一 的特点 D古代中国政治中充满着封建迷信 【答案】B考点:古代政治体制的特点。“天雨沐兵”典故出自西周武王伐纣。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具有

3、神 权和王权相结合的特点。3“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以下制度与材料观点相一致的是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察举制 C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 D郡国并行制【答案】D考点:郡国并行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内容:“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是指综合了周朝和秦朝的制度,可知,汉代初期实行了郡国并行制,即将分封制与郡县制结合使用,故,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表述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ABC。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4著名历史学家钱穆

4、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作者关于宰相制度变化趋势的论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汉代宰相职位采取终身制 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C. 宰相权力不断集中 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答案】D考点:宰相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结合已学的相关知识,不难理解汉代的宰相是统帅百官公卿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到了唐代,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宰相的权力被分割了,故相权在不断削弱,皇权加强,所以D正确。5完颜绍元天下衙门一书中写道:“老百姓就用这威武富贵贫贱六个字来形容分曹办事的六房书吏。”依据唐朝“三省六部制”中六部的分工,“贵”应该

5、指的是A户房 B礼房 C. 工房 D吏房【答案】D考点:三省六部制。根据所学,“武”是兵房,凡兵役征募、地方武装编组等;“贫”是礼房,承办考试、祭享、礼乐、旌表这一类事务;“贱”是工房,掌管城墙、官廨、桥梁、道路修建整治等,乍听都是执役,故名之“贱”;“富”是户房,一个地方的户籍、田赋、财税、婚姻等; “贵”应该是吏部,负责官吏的升迁等,地位最高。因此选D。6“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这表明黄宗羲A反对实行君主制度 B指出了废除宰相的弊端C认为君主不能世袭 D强调宰相职位应该世袭【答案】B考点

6、:黄宗羲的思想。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通读材料,分析可知:黄宗羲认为天子的儿子如果不贤德,还可以由宰相传贤加以补救,废除宰相后,天子之子假如不贤德就没有补救的办法了。由此可知黄宗羲是指出了废除宰相的弊端,故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故全排除。7罗马法是人类历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的古代法律。罗马法中所蕴含的某种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这个“法律观念”是 A抽签选举、轮流坐庄 B自由、平等、博爱C人人平等、公正之上 D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答案】C考点: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

7、分重要的地位。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对罗马法的研究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两度掀起热潮。后来,罗马法又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故选C。 8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雅典民主政体定义为:“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在柏拉图看来,雅典的民主政体A为民众获得直接民主提供了重要保障 B有利于民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C是无视能力差异的国家管理模式 D体现了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的特点【答案】C考点:柏拉图政治思想。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

8、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恰恰是在说明雅典民主政治无视人们在管理国家方面的差异和不平等,而推行所谓的一切平等,实际上指出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故选C。 9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B以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D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答案】C考点:权利法案。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这就发生

9、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 ,对世界民主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0美国联邦政府国会总统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四年,连任不超过两届。总统无权解散国会,国会可依法弹劾总统众议员由各州按照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据1787年宪法关于国会参众两院议员的任职特点与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众议员流动性大,可以让更多的人参政议政,体现贴近且跟随民意公论的“人民议院”特点;参议员相对稳定,利于保持政策稳定性。参议员任期较长、人数较少、且(多数情况下)较众议员代表更多的选民。较为慎重且具贵族气派的参议院议员一般

10、由政府要员担任。A B C D【答案】A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关于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议员的任职特点与影响的说法均是正确的,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的规定,美国既设立了参议院又设立了众议院,众议员的确流动性大,而参议员的确相对稳定。项说法是错误的的,美国实行得到是三权分立的体制,并不能由政府人员担任。故选A。11从法国大革命看法兰西民族的一种文化特性一文的作者说:“法国革命者在谈人权的人字 时是非常抽象的,不带任何种族、宗教、国家乃至阶级的差异。不长时间就给包括新教徒、犹太人在内的几乎所有法国人公民权在不太长一段时间里实现

11、了普选制和人民大众的政治参与权,并且彻底的摧毁了封建大地产而让广大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小块土地。”据此判断,该文作者认为法国人在革命的价值取向上更侧重于 A自由 B共和 C平等 D法制【答案】 C 考点:法国大革命。依据材料“法国革命者在谈人权的人字时是非常抽象的,不带任何种族、宗教、国家乃至阶级的差异”,不存在差异,即强调的是不同种族、宗教、国家乃至阶级的平等,所以选C12合理的历史联系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图9 空白a、c相对应处,应补填上A鸦片走私、出超 B开埠通商、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C开埠通商、自然经济解体 D鸦片走私、入超【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背景。长期以来,中国的茶、丝

12、、瓷器等货物广受欧洲各国欢迎,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逆差,英国一些唯利是图的商人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因此A应该是鸦片走私,D应该是出超。图表没有涉及到鸦片战争后开埠通商信息,故排除A、B两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排除C。13近代的太平天国为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对这一纲领的评价正确的A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推动革命发展B反映了农民阶级实现农业近代化的强烈要求C因其超前性使其必然带有空想性 D反映了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答案】D考点: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的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因此A项错误。B项错误,该文献

13、把小农经济固定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C项错误空想性的原因主要是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故选D。14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 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最正确的是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要求民族独立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只是太平天国的国王,没有推翻清政府,要励精

14、图治;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答案】B考点:太平天国的 “国”字口中是个“王”字,说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而辛亥革命“国”字口中是个“民”字,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目标要建立中华民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15日本发动侵华的甲午战争和签订马关条约,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主要是指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C阻止某国势力独霸中国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答案】B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华

15、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正值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此时它们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成以资本输出为主。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取得了在华开设工厂的特权,正反映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16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D考点:辛丑条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和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

16、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辛丑条约中拆除大沽炮台,设立使馆区,派兵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等内容。故选D17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一致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答案】A考点:五四运动。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包括两层意思:既

17、要捍卫民国初年的法治,也要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即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故A项正确;BC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18图1和图2反映了中国某一时期共产党党员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B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C土地革命运动的兴起 D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泛建立【答案】C考点:土地革命运动影响。本题以数据图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数据,获取信息及知识的迁移能力,图1中共产党员的主要成分是工人阶级,图2中共产党员的主要成分是农民,联系已学知识分析可知大革命失败以后,1928年,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广大农民踊跃参军,

18、因此农民党员的数量激增,致使前后共产党员的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C符合题意,故选C。 1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方针C国民政府对日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D卢沟桥事变的爆发【答案】A考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所谓“根本原因”是能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起决定性的因素,能将各种因素集合到一块的因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含着各种政治力量,不是一种政治力量所能完成的。B、C两项是单一政治力量。D项只是一个事件,之前还有九一八、一二八、热河事变、华北事变等,怎么没有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以起决

19、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故选A项。20.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的依据是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人民当家做主C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答案】 B考点: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故选B 21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

20、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这表明村民选举A开辟了直接选拔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C使农民拥有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D使农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答案】B考点:基层民主建设。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说明了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只有B最符合题意。A项错误,基层选举并不是选拔政府管理人员;C项错误,农民的选举权是由宪法规定的,并非因为实行了基层选举制度农民才拥有。22法菲利普埃尔朗热在克雷孟梭传中写到:“公社委员会的大部分成员如果想到有朝一日人家会说他们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一定会大吃

21、一惊的。”作者认为A巴黎公社委员会成员大多觉悟不高 B后世对巴黎公社的研究不符合历史事实C巴黎公社不是无产阶级专政 D巴黎公社不是工业革命的必然结果【答案】D考点:材料中作者认为巴黎公社的胜利,对革命者来说也有些出乎预料。说明巴黎公社的胜利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素。本题选D项。231954年4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题目是中印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高度评价了此前中印谈判达成的协定。对印度方面最终放弃在中国西藏的特权的态度,社论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此前中印在西藏问题上能顺利达成协定,主要基于A中国 “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

22、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答案】B考点:新中国的外交。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中印关系,中印关系在50年代得到很大的发展,主要原因是中印两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关系。241992年某日,莫斯科某学校一历史老师在上课时表示:“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不知道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因为他A反对政府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B对社会剧变感到茫然不解C惋惜苏联的历史走向终结 D感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答案】B考点:苏联解体。材料中的“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不知道什么答案是正确的”表明B项错误。 252011年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阿拉伯之春(中东乱局)、伦敦之夏(社会骚乱)

23、、华盛顿之秋(“占领华尔街”)、平壤之冬(金正日逝世)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当今的世界形势呈现A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B国际恐怖主义泛滥C乱象丛生,危机重重 D“一超多强”的局面被打破【答案】A考点:当今国际局势。材料中的重大事件反映了当今世界局部的动荡和紧张,但从整体上而言,世界是和平的,故本题选A。材料中的重大事件不属于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故排除B。C说法过于片面,夸大了世界紧张局势;D项与材料无关;第卷(非选择题 50分)26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18分)监察体制在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新中国建立后为保证权力的有效实施也建立一项带有监察性质的政治制度。材料一夏商周三

24、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职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秦朝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大夫的同时,在地方设立刺史,监察地方长吏。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直接听命于皇帝,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隋设御史台、司隶台、谒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沿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还制定了一整套监察法规。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25、,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清朝,地方监察沿用明制。(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过程中的趋势和主要特点。(8分)材料二 一位民主党派前中央领导人说:“多党合作好比是交响乐团,在作曲的时候,大家都可以提意见,各民主党派都应积极参与,最后公认由中国共产党博采众长来定谱。此外,乐团里有大提琴手、小提琴手等几十上百个演奏家,人民各有专长,各有其职,但如果各行其是,乐团就无法奏出和谐动听的乐曲,关键是要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演奏多党合作这部交响曲的指挥就是中国共产党。材料三 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

26、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实行怎样的政党制度?(2分)结合所学分析其具有怎样的职能 ?(2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比我国的政党制度最大差别在哪里?(2分)(3)你能从材料中得出什么启示?(4分)【答案】(1)趋势: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强化而不断强化、发展而完备(2分)特点:皇帝握有最高监察权 监察机构独立且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 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重视监察官的选任。(6分)答对三点得6分(2)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分)职能: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2分)差

27、别:西方是政党竟争轮流执政;中国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2分)(3)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是以广大人民利益为基础,而封建社会是以地主阶级利益为基础;它们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政治制度和政策的制定要与不同时期的国情相适应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制度也应不断完善和发展。(不拘泥答案,言之有理即可)(4分)考点:古代监察制度,新中国政党制度。(1)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监察制度,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完备,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严格。对官员的监察原来越严格,监察机构逐渐的成为独立的机构。(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的

28、职能是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西方的政党制度是多党轮流执政,中国的则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3)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回答言之有理即可。27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1783年英国虽然在外交上承认了美国的独立,但它并不愿意从北美地区彻底撤退,而是力图以加拿大为根据地卷土重来。它不仅拒绝放弃它占据的美国西北部的军事要塞,还不断挑拨印第安人与美国白人移民的矛盾,牵制美国扩张的进程。 材料二:在美、英关系日趋紧张之时,美国国内在对英政策上分歧加剧。东部沿海各州的商人要求避免与英作战,因为战争会使美国航运业完全停顿,他们会蒙受重大的损失。而西部与土地利益有关的人士则主

29、张对英作战,他们认为是英国在加拿大的官员挑动美国西北地区的印第安人滋事,也企图从英国手中夺取加拿大,从而更顺利地向西扩张。最后主战派占了上风,1812年6月18日,正式向英国宣战。 以上资料均选自美国史(1)材料一中,1783年后英国对美国持何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英国决定这种政策的是什么机构(4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美国内部对英国的态度有何不同?按照美国宪法向英国宣战和具体指挥作战的应该分别是什么机构或人8分【答案】1、政策:力图以加拿大为根据地卷土重来,牵制美国的扩张活动。(2分)机构:这些政策的制定是属于行政权力的范畴,因而是英国内阁制定的。(2分)2、态度:东部的商人阶层为自己阶层利

30、益而反对与英国开战;西部与土地利益有关的人则因为英国反对美国向西扩张,而主张对英国作战。(4分)宣战机构:美国国会。(2分) 具体指挥人:美国总统。(2分)考点:英美政治体制。(1)从材料“力图以加拿大为根据地卷土重来。”分析英国对美国的政策,对美国战争等都是行政权的体现,做出这种决策的机构是英国的责任内阁。(2)解答本题要从英国、美国政府机构的组成及权力划分上来分析解答。在英国, 首相是政府首脑,总览政务,拥有任免内阁成员和政府高级官员的权力,负责制定和执行 国家内外重大方针政策。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统率全国武装力量,政府 由总统组织和领导,对总统负责。28.阅读下列材料,并回

31、答问题(20分)材料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面对中国的衰败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形形色色的人们提出过五花八门的主张。以慈禧为代表的地主阶级顽固派坚持祸国殃民的“祖宗之法不可变”;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倡导在维护封建统治前提下的“自强改革”;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企图实行修补封建制度的“新政”;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期望建立平均主义的小生产的王国;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力主“维新变法”。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提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中国共产党则主张通过人民革命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然而,许许多多人们的选择都完全或基本上失败了,唯有中国共产党人的选

32、择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使中国开始走上独立、统一、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材料二:20世纪对中国来说,中华民族从极度衰败、备受屈辱、国家濒临灭亡边缘,到奇迹般重新站起来、大踏步走向繁荣富强的一百年;是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百年。十五大报告对这个过程作了精辟的概括:“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三位伟大人物是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中先进分子的最杰出代表。”(1)根据所学分析材料一中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选择之所以失败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6分)(2)“三次历史性巨变”指的是什么?( 6分)为实现中华

33、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材料二中的三位伟大人物提出或创建了怎样的救国方案或革命道路,并说出各自的结果(8分)。【答案】(1)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违背历史潮流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落后性、局限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6分)(2)三次巨变: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中国人民觉醒了。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6分)(2)孙中山: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或答建立中华民国)。辛亥革命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2分)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3分) 邓小平: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提升,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2分)考点:近代救国道路的探索。(1)材料一中体现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探索历程都是以失败告终,根本原因要从三者的阶级属性进行分析。(2)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走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问要结合上述史实,进行归纳总结其道路或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