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二王安石变法课程标准素养解读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从史料实证角度掌握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王安石变法的特点与积极影响。一、王安石变法的措施1富国之术(1)指导思想:积极开源而不消极节流。(2)具体措施均输法:规定各地发运使就近采购政府所需物资。此法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市易法:设“市易务”,政府收购滞销货物,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此法限制了豪商大贾们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了财政收入。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此法使农民避免了高利贷剥削,政府也增加了收入。募役(免役)法:
2、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此法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此法使大量薄地变成良田。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收税。此法增加了财政收入。学习思考1阅读教材P45“学习思考”,思考:你对王安石推行的富国政策怎么看?“富国”与“富民”相同吗?提示 要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去思考这个问题,王安石变法是为了解决政府财政危机,缓和社会矛盾,是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出发点的。“富国”与“富民”是不相同的:“富国”政策主要是解决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富民”政策主要是使天下百姓丰衣足食。2强兵之术(1)将兵法:精简军队,加强训练,选拔有作战经验和有才能的人担任将官。此法提高了军队
3、的战斗力。(2)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闲时练兵,夜间维持治安。此法使国家养兵费用减少,财政负担有所减轻。(3)保马法:由农户代养官马。此法节约了大量开支,大大降低了马匹的死亡率。(4)设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依制作的精粗进行赏罚。使军器的制造逐步改善,数量增多。3育才之术(1)科举改革: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经义策论取士。此法有利于选拔实用的人才。(2)改革学校制度:改组太学,自编三经新义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也是科举考试的依据。此法使王安石的革新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学习思考2阅读教材P46“学习思考”,思考: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提示 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学习思考3
4、阅读教材P46“学习思考”,思考:你认为王安石变法前后的科举和教育制度有何异同?提示 宋初诸科以试帖经、墨义为主。帖经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墨义类似于简答题,考核应试者对经文及注疏的记诵功夫,没有丝毫供考生发挥己见的余地。这样的考试形式,扼杀了考生的创造性思维,改革后的科举以经义策论取士有重大进步。太学在改革前为保守派把持,阻碍变法。改革后,以三经新义为学生的必读教材,有利于变法革新思想的传播。二、短暂的变法王安石变法的结局1变法的意义(1)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的剥削,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2)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得到一定的实惠。(3)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现象有所改善。(4
5、)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弱的现象。2变法的结果:宋神宗下令免除王安石的宰相职务,新法最终被废除。3变法失败的原因(1)新法偏重于谋财,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而且新法的实行也显得过于急进。(2)守旧官僚的群起反对。(3)宋神宗变法态度不坚决,最终动摇变法决心。学习思考4阅读教材P47“学习思考”,思考:你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提示 王安石变法的深入必然会触及当权的地主官僚阶层的利益,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其变法不可能对其做出超越。从统治阶级自身的整体利益上看,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学习思考5阅读教材P47“学习思考”,思考:你如何理解王安
6、石的看法?提示 王安石认为治理天下就像煮羹,如果煮羹时加火后随即在羹里又加上一勺水,这怎么能煮熟呢?王安石在此处用这一比喻表明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摇摆不定,是在劝导神宗,不可以一会儿推行新法,一会儿扶持旧党。表现出王安石对于神宗摇摆不定态度的不满。史学争鸣阅读教材P47“史学争鸣”,思考: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提示 分析一个历史人物或一个历史事件应该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于评价王安石变法的结果也不例外,不能笼统地说变法是失败的还是成功的。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从新法实施,到守旧派废罢新法,前后将近15年时间。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
7、动受到了限制,使中上级官员、皇室减少了特权,乡村上户地主和下户自耕农减轻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封建国家也加强了对直接生产者的统治,增加了财政收入。各项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最终被罢废。因此,从其进步性来看: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社会一度出现繁荣富足的景象,可以说是成功的。但是,从其局限性来看: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
8、负担依然沉重。从这个方面来说变法是失败的。1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政策,而王安石变法则比较注重商品货币的作用,即重视商业的作用。但无论是重农抑商,还是重视商业,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2王安石变法毕竟是封建社会内部地主阶级代表主持的一次改革,变法的主要作用是有利于地主阶级统治的富国强兵,但它并未触及导致社会危机加深的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土地兼并的问题只能加以调节、限制,不可能彻底解决。王安石变法的特点史料一民所以多僻,以散故也。故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保甲立,则亦所以使民不散;不散,则奸宄固宜少。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也,固可渐习其为兵。既人人能射然
9、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王安石史料二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史料三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指出保甲法在维护社会治安、增加军队战斗力等方面的作用。指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方法。体现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1)史料一涉及了哪项改革措施?当时推行这项改革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据史料二,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3)史料三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提示 (1)保甲法。维护
10、地方治安,逐步实现与募兵制的有机结合,促进军队纪律的改进和战斗力的提高,并节省军费开支。(2)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3)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王安石变法的特点(1)理财措施的特点实现“民(老百姓)不加赋而国用饶”,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有产者阶层,如官僚地主、高利贷者和大商人。取消官僚地主的部分特权。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的长远发展。(2)整军措施的特点用类似“民兵”的管理方法,整顿社会秩序,重在防范农民起义。改革军事而不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对更戍法进行适当调整
11、。(3)取士之法的特点:关注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 比较“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史料一“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文风益浇。诏令虽繁,何以戒劝?士无廉让,职此之由。其源未澄,欲波之清,臣未之信也。傥国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乱于上,风坏于下,恐非国家之福也。”范仲淹奏上时务书史料二“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因此,“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王安石全集表明范仲淹认为吏治混乱是国家的灾难。表明王安石认为国家缺少正直的官员。依据史料一、二指出范仲淹和王安石有何共识。二者推行改革时的中心措施是否围绕此共识?提示 共
12、识:改革必须整顿吏治。“庆历新政”的中心是整顿吏治;王安石变法的中心是理财。故王安石推行改革时的中心措施没有围绕此共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名称项目“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异中心内容整顿吏治理财措施主要在政治上,如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理财、军事、取士等措施影响对缓和社会矛盾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时间太短,作用不大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改革程度局部改革全面改革同背景社会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反抗斗争不断发生;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严重,财政困难;来自辽和西夏的威胁目的巩固统治,挽救危机结果旧势力强烈反对,失败性质都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一
13、、全面认识王安石变法1性质: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2评价(1)进步性在经济方面,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抑制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在军事方面,节省了军费开支,同时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有效地解决了冗兵的问题。在文化方面,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有利于思想解放,培养了大批学以致用的人才。王安石变法使得宋朝的国力由弱转强,一度扭转了统治危机,积贫积弱局面有所改变,短期内取得了富国强兵的效果。(2)局限性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导致社会危机加深的封建社会经济结构,
14、对土地兼并问题只能加以调节、限制,因此,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1原因(1)保守势力强大,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等保守势力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2)改革派缺少凝聚力,不能团结一致地推行变法。(3)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常常举棋不定,没有一贯地大力支持变法。(4)王安石变法仅仅是封建社会内部当政的地主阶级代表主持的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没有触及导致社会危机加深的根本问题,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5)新法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执行不善等原因,不断出现违背
15、变法本意的事件,引起农民的不满。2教训(1)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调整,充满阻力,这就要求改革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意志。(2)改革过程中用人要得当,善于执行具体改革措施。(3)改革派领导集团要大公无私,团结一致,协调行动,才能促使改革成功。(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叶坦的大变法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王安石则认为: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民不益赋而国用饶。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A减节冗费B合理用人C增加税赋 D增加生产解析:选D。王安石认为改革的症结在于“民不益赋而国用饶”,意思是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
16、在于生产过少,生产少则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2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解析:选B。材料中“万里耕桑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的信息说明与水利河运有关,青苗法属于农贷方面的改革,故A项错误;农田水利法与水利河运有关,故B项正确;方田均税法主要是丈量土地的问题,故C项错误;募役法与兵役和徭役的减免有关,故D项错误。3从关注民生的角度看,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是()A加强百姓的户籍管理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D增加农民的劳作时间解析:选C。加强百姓的户籍管理是保甲法的
17、作用,故A项错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不属于民生角度的历史作用,故B项错误;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符合关注民生的角度,故C项正确;方田均税与增加农民劳作时间无关,故D项错误。4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有()A改革取士之法B改变土地所有制C重视农业生产D限制旧贵族权力解析:选C。商鞅变法没有涉及改革取士之法,故A项错误;王安石变法没有涉及改变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中都涉及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故C项正确;王安石变法没有涉及限制旧贵族权力,故D项错误。5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辽宋金卷)认为,王安石变法时,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而不是着重于国家的直接经营活动。相应的变
18、法措施是()A农田水利法B免役法C方田均税法D市易法解析:选D。农田水利法是与农业相关的变法措施,故A项错误;免役法是与劳役相关的变法措施,故B项错误;方田均税法也是与农业相关的变法措施,故C项错误;市易法是与市场相关的变法措施,故D项正确。6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完成了对儒家经典诗义书义周礼义三书的重新解释,命名为三经新义,并作为太学的主要教科书。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改革科举制度与整顿太学B发展儒家理论,弘扬儒家思想C为变法培养、选拔人才与制造舆论D为宋神宗治国提供理论参考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王安石重新解释儒家经典的目的就是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721世纪各国
19、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北宋时王安石为变法培养人才进行了教育改革。下列对王安石变革教育的表述,错误的是()A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B太学教科书的内容是儒家经典C学校教育成为变法的推动因素D废除了科举考试的制度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王安石在教育方面的变革是为变法服务的,教育内容更加务实,但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还是科举制度。8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这说明()A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B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C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D王安石变
20、法解决了北宋的内部危机解析:选C。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完全表明北宋经济实力的空前增强;一次胜利,也不能说明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更不能说明解决了内部危机。因此A、B、D三项不正确。9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受贷款。对此以下看法不正确的是()A改革方法“一刀切”的做法使解困之举变成了变相剥削B地方吏治腐败,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无法获得低息贷款C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贷款D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的不满解析:选C。本题重点考查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知识
21、迁移能力,C项的“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的表述和题干不一致,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是C项。“地方官就硬性摊派”表明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受贷款”表明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D项正确。10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影响认识最全面的是()A使北宋改变了积弱局面,与辽、西夏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折B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C选拔了大量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D使北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现象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王安石变法成效的理解,A项“改变了”是错误的看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而已;B、C均是其影响的一部分,只有D项表述最全面。二、非
22、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神宗熙宁元年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王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司马)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耳!”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宋史请回答:(1)王安石是怎样看待北宋前期财政状况的?为实践“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财方针,他采取了哪些措施?(2)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如何?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3)王安石变法的结果给我们什么启示?解析 (1)回答要结合王安石变法中富国之法的具体内容;(2)涉及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和新法被废止的原因;(3)启示的概括只要结合变法的相关知识,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1)他认为北宋国用
23、不足是因为缺乏善于理财者。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等。(2)通过变法,政府的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但由于在新法推行的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更主要的是,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司马光主政做宰相,新法被废除。(3)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12阅读下列
24、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材料二(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宋史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超王安石评传(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针对“兵”“农”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例)?这两项改革措施分别是为了改变北宋怎样的局面?(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3)分析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这种态度的主要原因和真实意图。解析 (1)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2)要从材料信息中得出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
25、法的态度。(3)要从梁启超的阶级属性及政治主张来分析。答案 (1)“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等。为了改变北宋积弱的局面。“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等。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的局面。(2)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3)主要原因: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变法维新。真实意图:借用王安石变法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教材答疑名师指津一、自我测评(教材P48)1.王安石变法中增加政府收入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提示 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2.最能体现王安石变法“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思想的措施有哪些?提示 均输法、方田均税法。二、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48)王安石制定“免役法”的最初目的是什么?结合书中的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提示 最初目的一是为了减轻农民徭役负担,二是借此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尤其是从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获取利益。免役法减轻了对劳动力的束缚,使更多的劳动者能投入到生产中去。- 10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