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单元素养评价(一)(第一单元)(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这表明商周时期()A.具有原始民主遗存B.贵族与平民存在矛盾C.君主专制不断弱化D.公民的政治素养较高【解析】选A。根据材料“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可知商周时期政治具有原始民主遗存,故A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不了贵族和平民存在矛盾,故B不符合题
2、意;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是发展趋势,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国人原始的民主气息,不是公民的政治素养,故D不符合题意。2.(2020牡丹江高一检测)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A.分封制B.封建社会C.君主专制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解析】选A。根据材料“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封建制度”是指分封制,故A正确;B是一种社会形态,排除;C、D出现于秦朝,排除。【补偿训练】樊树志在国史十六
3、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这一现象()A.促使西周强盛B.导致诸侯割据C.强化宗法体制D.促成秦朝统一【解析】选B。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容易形成地方权力的集中,会导致诸侯割据,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故B正确。3.(2019全国卷)“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解析】选A。孝为对父母的爱,悌为兄弟之爱,都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乐和礼属于礼乐制内容,也是为维护宗法等级服务的,因此这一思想产生的制
4、度渊源是宗法制,故A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并不强调血缘关系,故C错误;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深化点拨】宗法制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在当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在权力的继承问题上发生纷争,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在现在看来,宗法制仍然有着深远影响,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等是其积极方面,而重男轻女的传宗接代思想、任人唯亲的不良风气就是其消极方面。4.许倬云在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说:“春秋的诸侯国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机构,国家就像一个放大
5、了的家庭,国君君临天下但不治民。”这反映了()A.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B.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C.国家政治体制尚未健全D.“家国一体”的政治特征【解析】选C。根据材料,春秋的诸侯国“就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国君君临天下但不治民”,这体现了周朝时期分封制的影响,诸侯再分封卿大夫,也按宗法制原则实行世袭,在分封制下,地方相对独立,故C正确。【补偿训练】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皇帝的宝座千万世地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表明()A.君主专制得以不断强化B.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C.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D.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解析】选D。材料中
6、刘邦的做法与君主专制强化无关,故A错误;帝王的治国思想中存在宗法制的影子,但不能说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故B错误;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故C错误;秦始皇想将皇帝的宝座千万世地传下去和刘邦的非刘氏不王都体现了利用宗法血缘关系维护统治,故D正确。5.“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A.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B.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C.有效解决了皇权相权的矛盾 D.强化君主个人独裁【解析】选A。从“君臣集议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可知秦朝集议制度不是君主独裁,故可利于皇帝决策时吸取他人意见,故A正确;分封制是地方制度,与材料内
7、容不符,故B错误;秦朝设立三公九卿与皇帝集议制度,增加了丞相的权力,不能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C错误;材料认为君臣集议不是强化君主独裁的措施,故D错误。6.(2020鹤岗高一检测)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周亚夫,其子曾购买甲盾之类的葬器,以备其父死后发丧用,但被人以“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的理由告发。周亚夫因此而下狱,闭食自尽。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周亚夫的儿子愚昧迷信 B.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C.西汉严禁民间私藏武器 D.中央集权得到强化【解析】选D。从材料内容来看,甲盾之类的葬器在民间是被禁止的,这体现出的本质问题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以防止地方武装暴动,故选D;A错误,这在当时遵守
8、的是“礼”;B错误,被人告发不能体现出是监察制度的不断完善;C只是表面现象不能体现出本质问题。【补偿训练】秦以后,出现“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消亡B.中央集权的加强C.君主专制的加强D.皇帝制度的出现【解析】选B。分封制的消亡,与材料中“诸侯”不符,故A错误;材料“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表明诸侯只享受极高的经济待遇而不再参与政事,说明了诸侯的权利已经受到极大的削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只可能出现在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之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正确;C与材料中“诸侯”不符,故C错误;秦朝出现皇帝制度,与材料中“秦以后”“诸侯”不符,
9、故D错误。7.唐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下设吏房、兵房等五房为独立于六部之外的行政机构,得到玄宗认可。这反映当时()A.三省体制逐步形成B.决策权审议权分离C.制度变革提高效率D.中枢体制发生质变【解析】选C。中书门下长官是宰相,直接管辖吏房、兵房等五房,简化了三省六部体制下的程序,有利于提高效率,故C正确,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决策权审议权的分离,故B错误;题干的机构变革是对三省六部制的优化,中枢体制没有发生质变,故D错误。【补偿训练】唐朝三分相权,三省长官品级较低,但均称宰相,共同辅政。如遇“诏敕有不便者”,门下省有权驳正违失、“涂改还奏”。这反映出()A.君
10、相权矛盾得以解决B.三省职能趋于混同C.群相制杜绝决策失误 D.君相关系深化调整【解析】选D。唐朝采取三省制三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A错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草拟政令、审核、执行,故B错误;三省群相集体决策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但杜绝不了失误,故C错误;唐朝三分相权,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皇权,群相决策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D正确。8.(2020石嘴山高一检测)赵宋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统治范围 B.密切经济交流 C.加强中央
11、集权 D.改革官吏制度【解析】选C。宋代的路“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说明这一机构设立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故C正确;北宋疆域小于汉唐,这一建制不是为了扩大统治范围,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行政机构,密切经济交流并非主要目的,故B错误;材料涉及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不是改革官吏制度,故D错误。9.(2020兰州高一检测)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宰相,地方实行郡县与封国并存;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设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使,派文官做知州,同时设通判监督;元实行行省制度,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从汉至元政治制
12、度的演变可知()A.君主专制政体和君权逐步强化B.皇权的独断性和随意性日益加强C.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否定D.秦朝创立的各种制度为历代沿用【解析】选A。材料信息是,从汉至元,中央官制在不断分割相权,地方官制在不断削弱地方权力。由此可知,君主专制政体和君权在逐步强化,故A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皇权的随意性日益加强,故B错误;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但是也保留了郡县制度,故C错误;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历代沿用,不是各种制度,故D说法错误。【补偿训练】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
13、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解析】选D。据材料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故D正确。材料说明唐代君主的权力受制约,故A排除。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不是削弱宰相的权力,故B排除。宋代谏官向皇帝负责,故C排除。10.(2020资阳高一检测)秦以郡县、秦吏、秦法治东方,移风易俗,结果激起较强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再次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高祖一面必须“承秦”,一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表明()A.汉承秦制稳定了国家秩序
14、B.郡县制全国推行致秦朝速亡C.郡国并行制在汉初有合理性D.民族大融合到汉初尚未出现【解析】选C。由材料“一面必须承秦,一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承秦”指实行郡县制;“一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指实行封国制,说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故C正确;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出现七国之乱,未能稳定国家秩序,故A错误;秦朝因为暴政而亡,不是郡县制导致灭亡,故B错误;D中的“尚未出现”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11.(2020荆州高一检测)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载:“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
15、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材料说明当时()A.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日益加深B.六部官员有时出现空缺的状态C.内阁在当时已经成为中央决策机构D.六部官员亦有注选的职责与权力【解析】选A。依据所学知识,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排除C; “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不是材料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排除B;“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并不是说六部官员有注选的职责与权力,排除D;“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是材料的落脚点与核心,故选A。12.(2019保定高一检测)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
16、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直接由驿马传递给地方督抚,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经军机处直达皇帝。这表明清代()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内阁被军机处完全取代C.皇帝直接管理地方D.军机处拥有政务决策权【解析】选A。据材料“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直接由驿马传递给地方督抚,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经军机处直达皇帝”结合所学可知,地方政令直达皇帝,标志着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A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军机处政令由皇帝一人负责,而不是强调内阁与军机处的关系,故B错误;依所学,清朝皇帝并非直接管理地方,故C错误;依所学,军机大臣主要负责跪奏笔录,上传下达,皇帝掌握决策权,故D错误。【补偿训练】顾炎武说:“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
17、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他批判的是()A.贵族专权B.君主专制 C.地方割据D.八股取士【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君主不信任臣子、事事钳制,故本题选B,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深化点拨】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不应看作是巩固封建统治的表现,实际上,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恰恰代表着封建统治的衰落,因为它违背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
18、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材料三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8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10分)(3)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
19、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三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8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由“周之失在于制”可知周朝的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由“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可知秦有效地回避了周的问题,实行了郡县制,由“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可知汉初吸取了秦亡的教训,既有郡县,又补充了部分分封制,实行郡国并行制。 第(2)题,根据材料二,由“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可得出利于维护国家稳定,由“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可得出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由“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可得出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根据所学知识,贵族统治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第(3
20、)题在中国古代,任何政治制度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家天下的统治,根据材料三“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可知其本原精神就是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想方设法对地方进行有效控制。答案:(1)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2)作用: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3)精神: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14. 中国古代已形成一套完备的文官制度,在用人方面,各个朝代的选官制度趋于完善,不仅有利于自身统治,对世界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
21、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
22、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标准并概括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弊端。较之于这一制度,隋唐实行的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意义?(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6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标准,根据材料一“贤良”“孝廉”可知该制度为察举制,以“贤良”“孝廉”等道德作为推选官员的重要标准;第二问影响,根据材料一“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使普通人有参政机会等。第(2)题第一问名
23、称,根据材料二“变成拥护门第”,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选拔官员;第二问弊端,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选拔官员,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第三问意义,根据材料二“参加中央考试”可知,隋唐实行科举制,其进步意义是相比于前代的。首先,选官的范围扩大;其次,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同时,科举制也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3)题根据材料一、二,涉及了选官的标准、主导权、范围、影响等方面,可以从这些方面的变化加以概括。答案:(1)标准:贤良、孝廉。影响: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国家统一;选官标准趋于客观公正。(2)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门阀士族垄断官场。意义: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任答其中四点即可)(3)认识:选拔人才标准趋向公正;选官方式由举荐到考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任答其中两点即可)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