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名师导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7-9单元(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86449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名师导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7-9单元(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名师导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7-9单元(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名师导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7-9单元(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名师导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7-9单元(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名师导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7-9单元(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新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名师导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7-9单元(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新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名师导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7-9单元(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新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名师导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7-9单元(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新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名师导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7-9单元(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新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名师导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7-9单元(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新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名师导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7-9单元(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新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名师导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7-9单元(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新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名师导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7-9单元(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新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名师导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7-9单元(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新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名师导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7-9单元(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新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名师导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7-9单元(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自 主 学 习 学习目标1. 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 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高 效 课 堂 史料研析史料阅读:史料一1857年1月,沙皇亲自主持召开了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围绕解放农奴时带不带土地的问题,土地贫瘠的非黑土地区的地主们主张带土地解放农奴,由农奴交付巨款赎买而黑土地带的地主则希望解放农奴时不带土地,或只许赎取少量土地,地主可以掌握更多的肥沃土地,经营资本主义农业广大农民不但要求解放,而且要求无偿分到土地,革命民主主义者支持他们的要求。秘密委

2、员会工作几年仍无结果,而农民暴动越来越多。1861年初,亚历山大二世要求加速制定改革法令。刘宗绪世界近代史史料二(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共包括一系列文件它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从法令颁布时起,农民获得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务的人身自由权。此后,地主不得再把农民当做牲畜和器物任意买卖和交换。但地主对农民的经济以外的强制并未完全消灭二、关于份地和农民因使用份地而须负担的义务。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同时负担一定的义务。地主利用这些规定,割去农民份地中最肥沃、收益最大的部分。授予农民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民只有“永久使用权

3、”,在农民和地主订立赎取份地的契约以前,必须对地主尽一定的义务。三、关于赎取份地手续。在赎地时,农民必须先付赎金的20%25%,其余75%80%由政府从国库拨款垫付给地主,农民在以后四十九年内每年以“赎地费”形式偿还。赎金大大高出了当时的实际地价四、关于改革后农民的管理组织。为了管理改革以后的农民,政府利用旧的村社组织。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近代部分问题设置:(1) 据史料一指出,贵族地主在改革问题上发生的分歧及实质。说明促使亚历山大二世“加速制定改革法令”的原因。(2) 据史料二指出,改革后俄国农奴的政治、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列宁说这场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结合材料对此

4、观点加以论证。答案:(1) 分歧:农奴解放与份地赎买问题。实质:维护自身利益。原因:社会矛盾尖锐,农奴制危机。(2) 变化:获得人身自由,可以得到一块份地。论证:对农民仍有一些限制,地主乘机割去农民最好的土地,农民必须负担规定的义务,农民必须支付高额赎金,利用村社组织对农民进行管理。达 标 训 练1. 观察下列三幅图片:图1进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图2赫尔岑图3亚历山大二世请回答:(1) 俄国在图1反映的历史事件中结果如何?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根源何在?(2) 图2人物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3) 综合三幅图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俄国1861年改革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 结果俄国战败。原因是

5、俄国军事和经济的落后。根源是俄国农奴制的落后。(2) 揭露和批判沙皇专制和农奴制,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3) 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俄国进步贵族青年和知识分子要求变革呼声的推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的刺激;亚历山大二世的推动和个人才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信息全部来源于教材,第(1)(2)问难度较小。第(3)问暗示三则材料的综合运用。整合一下就较容易归纳出改革的主客观原因。本题要学会运用两个基本理论:“腐朽的封建主义很难最终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及“时势造英雄”。2. 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阅读下列材料:图片描绘了被地主

6、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声越来越高”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请回答:(1)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2) 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答案:(1) 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2) 描述者的立场不同。若认为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

7、来回答(若回答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使农民获得了“自由”,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亦可)。若认为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不满等角度回答。若认为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解析:第(1)问回顾关于俄国废除农奴制背景的知识进行作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出现不同描述的原因应该从发表言论的不同阶级立场去思考问题,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二小问作答时应该先选定观点,再进行论述。选择不同的观点,则论述的角度不同。注意论述和自己所选观点一致。比如选择,则从改革的积极作用作答。选择,则从改革的局限性角度论述。选择也从改革的积

8、极作用作答。总之,注意论点和论据前后一致,不可出现前后自我矛盾的现象,言之有理即可。3.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条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给朕可爱的祖国。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材料二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

9、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请回答:(1) 就战争的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2) 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答案:(1) 目的:争夺地区霸权;摆脱统治危机。结果:战败。影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2) 举措:进行农奴制改革。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所改善。局限性: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解析:第(1)问考查的是对克里米亚战争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

10、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目的:对外争霸,对内维护统治;结果:战败;影响:激化矛盾,导致国际地位下降。第(2)问考查的是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评价。第一小问:举措是推行农奴制改革;第二小问:可以从经济、生产关系等方面考虑;第三小问:可以从措施内容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等方面考虑。4. 阅读下列材料:1860年代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钱乘旦为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请回答:(1) 材料中实现现代化的“西方模式”

11、是指什么?(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61年改革中是如何体现“俄罗斯特殊性”的?它对俄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 经济上实现工业化;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 表现:废除了农奴制,但又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影响:废除了农奴制,动摇了俄国落后的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由于保留了封建残余,民主政治发展缓慢。解析:本题考查俄国1861年改革的内容,主要从现代化的角度透视这次改革。第(1)问,从工业化和民主化的角度回答西方模式的内容。第(2)问特殊性体现在保留沙皇制度;影响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回答。5.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

12、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政府对土地所有者失去的土地和在这些土地上耕种的农奴进行补偿。农奴获得了自由,逐渐免除了劳作义务,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大多数人发现他们背上了一辈子的债务这是造成疏远和激进的根源。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材料二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更重大。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少数黑人,而在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涉及占压倒多数的人口。解放农奴的影响是

13、如此深远,以至于其他一系列改革证明是不可避免的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 据材料一,归纳作者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该观点一致的改革措施。(2) 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他一系列改革”的主要措施。(3) 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他们评价俄国1861年改革的不同视角。据此说明历史认识的特点。答案:(1) 评价:改革激化社会矛盾,没有促进农业发展。措施:农民须通过高额赎买获取土地。(2) 评价:扩大民主范围。措施:中央与地方的政治改革,如建立各级法院等。(列举其他正确措施亦可)(3) 视角:材料一:从协调各阶层利益的结果

14、的视角;材料二:从美俄比较的视角,农奴解放和获得政治权利。特点:作者立场不同、视角不同、选取材料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结论也不同。(任答一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俄国1861年改革。第(1)问从材料一中“这是造成疏远和激进的根源。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便能概括。第(2)问前一小问从材料二中废除农奴制的影响范围加以说明;后一小问联系“二一九”法令之后推进俄国近代化进程的改革措施回答。第(3)问要指出不同的视角会得出不同的评价。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自 主 学 习 学习目标1. 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危机以及倒幕运动的成功等方面去整体把握维新运动的历史条件

15、,体会日本民族求变自强的进取精神。2. 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 分析明治维新对日本近代化所起的全面有效的推动作用,认识到改革对于促进历史发展所具有的特殊价值。4. 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认同顺应世界潮流与追求和平发展的价值观。 高 效 课 堂 史料研析史料阅读:涩泽荣一(1840-1931年)被誉为“日本实业之父”。他提出“以论语经商”“把算盘的基础置于论语之上”,即所谓“论语算盘说”。对此,有人以“君子言义不言利”来加以质疑。涩泽荣一则引用论语里仁来回应: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

16、,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涩泽荣一说:“要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过好日子,就得有钱。”他又强调“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那么,经营中的“仁义”到底是什么呢?涩泽荣一认为首先要把国家利益放在心上。他说:“我的事业是喻义不喻利,国家必须的事业,就把获利放在第二位,在义上该兴办的事业,就干起来,手攥着股票,面对实际,谋取利益,把事业经营下去。” 论语与算盘:人生道德财富问题设置:评价涩泽荣一提倡的“论语加算盘”。分析其观点对日本发展的积极影响。答案:这种观点是值得肯定的。他主张义利并重,既要发展经济以富民,又要勇于承担社会

17、责任。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国发展都要兼顾经济利益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使日本大力发展实业,走上近代化道路;缓和了阶级矛盾,逐渐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达 标 训 练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治期间,许多高级官员认为日本只有“脱亚入欧”,才能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所谓“脱亚入欧”即脱离落后的亚洲,进入先进的欧洲。材料二明治期间的工厂、学校及交通工具材料三日本的对外战争请回答:(1) 根据材料一分析,日本为什么要“脱亚入欧”?(2) 根据材料二、三说明,日本明治维新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3)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外交政策有什么特点?答案:(1) “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为了更好地向西方学习

18、。(日本的“脱亚入欧”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有利于日本的崛起)(2) 主要包括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文明开化、军队建设等方面。(3) 由于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大,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解析:材料一主要反映了日本要学习西方,明治维新的内容通过材料二的提示即工厂、学校、交通工具及材料三的日本对外扩张可以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佐久间象山在给幕府的上书中指出:西洋诸国与周公孔子之国在鸦片战争中的一胜一败,“终其极彼之学得其要,此之学不得其要,溺于高远空疏之谈,流于训诂记诵之末”。材料二维新改

19、革涉及三个层面:物质、体制和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包括经济活动、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在国家和社会中,是属于看得见摸得着的表层层次,比较容易通过引进、移植来实现新旧更替。体制层面包括各种制度和法律,这是中层层次,实现新旧更替、与传统决裂要难一些。精神层面属于深层层次,明治年间这方面的实质性进展很有限。材料三1854年佐久间象山又提出:“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精粗不遗,表里兼赅。”请回答:(1) 根据材料一指出,刺激日本进行改革的原因是什么?(2) 根据材料二说明,日本是如何进行物质层面的改变的?(3) 根据材料二、三说明,日本体制、精神层面改革的艰难表现在哪里?答案:(1)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教训

20、;美国强迫开关引起的民族危机。(2) 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实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使日本迅速成为工业国。(3) 明治维新由出身于下级武士的倒幕派领导,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1889年日本仿效德国颁布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总揽统治权;使日本体制和精神层面具有明显的专制和侵略色彩,使日本的现代化隐藏着巨大危机。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可以提取的信息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教训,再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强迫开关引起的民族危机。第(2)问回答明治维新改革的措施。第(3)问从明治维新改革以及政治体制改革保留大量封建残余的角度回答。3.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治维新后,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

21、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把全国的农业也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因此,新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就是必须解决土地问题明治政府在农民斗争的压力下,担心丧失“民心”,可又害怕真正彻底的土地革命,终于采取了自上而下实行改革的办法。伊文成等著明治维新史材料二在东方后进国的日本,资本原始积累这一历史过程,与英国和其他西欧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日本地主制度下的资本原始积累,其主要特点不是农民生产手段的被完全剥夺,而是农民剩余产品(剩余劳动)的被剥夺。其剥夺的主要方式,是国家征收地税。万峰日本资本主义史研究材料三改革中获益最多的是地主阶级,地主的地租直接来自佃农的剩余劳动以及部分

22、必要劳动,而不是来自农业资本家的超额利润,这种地租显然带有封建地租的色彩。而地税改革给广大佃农带来的却只有苦难地税改革后的日本农村,每年都有大批农户丧失土地,或沦为佃户,或加入城市产业后备军的队伍。穆良平日本地税改革探讨请回答:(1) 据材料一,归纳明治维新后日本农业改革的背景。(2) 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地税改革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在土地和地税改革方面的相关内容。(3) 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明治维新期间的农业改革。答案:(1) 背景: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民斗争的推动。(2) 作用:促进了日本的资本原始积累。内容:土地:废除封建

23、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地税: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3) 评价:保留浓厚封建色彩;给农民带来灾难;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据“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把全国的农业也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农民斗争”等回答“背景”。第(2)问从材料二中“日本地主制度下的资本原始积累”入手回答“作用”,联系教材知识回答“内容”。第(3)问从农业改革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和局限性等角度辩证分析回答。4.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假如我们回顾一下历史,那么,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几乎是日本的

24、恩人。要不是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的第一艘船撞开了德川幕府时代的锁国之关,恐怕日本一直到现在还逗留在石器时代与神话时代还不会维新呢!”二次大战史料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用的外国专家,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 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

25、教,即神道崇拜。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请回答:(1) 材料一认为日本维新的原因是什么?这种观点对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是怎样学习西方的?有什么突出特点?答案:(1) 美国人的入侵。不对。作者美化了美国的侵略行为,违背了事实真相。外国的侵略,民族矛盾上升是外因,内因是日本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引起了日本社会的深刻变化。(2) 经济:殖产兴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建立近代政治制度。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了一支常备军。教育: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大力推行西化。特点:全面向西方学习;结合日本国情,有选

26、择地学习;保留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材料一把日本维新的原因归结为美国人的入侵,根据所学知识评价这一观点。第(2)问回答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再结合内容归纳特点。5. 明治维新为日本的发展清除了障碍,开动了日本帝国的列车。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日本秩禄公债(废除封建特权身份的补偿金)分配状况表金额(日圆)利率武士(18741876年)165650008%大名(1877年)314124055%大名和武士(1877年)1082427857%神主(1877年)3340508%材料二采用上下分权的政体,设立公会,以施光明正大的政治时,民皆怀其仁德,视朝廷

27、如父母,万民相亲如兄弟,人和悉齐无疑。至此时,武备方面精神万备,故枪炮船舰方始成为真物,操练教阅也方始成为实用。因此即使有外患内贼也绝不足患,国家永久太平,王室永久安全绝对无疑。加藤弘之邻草材料三日本历史学家德富苏峰认为,宪法发布前后的时代是日本新旧时代的转变时期。虽然日本人已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已摆脱了专制统治,却尚未进入自由世界。汤重南等主编日本帝国的兴亡请回答:(1) 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治维新对日本封建贵族的影响,并指出影响其地位变化的变法措施。(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对于日本社会的构想以及“国家永久太平”的目标没有实现的原因。(3) 如何理解材料三中

28、“日本人已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答案:(1) 影响:经济上获得补偿;但丧失对土地和人民的管辖权;失去封建特权地位。措施: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2) 构想:建立君主立宪制。原因:对外扩张,走上军国主义道路。(3) 告别旧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西方文明;建立新式军队;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尚未到达新日本:保留较多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势力;人民不能完全获得自由和权利。解析: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第(1)问从表格中可知改革中日本封建贵族获得了经济补偿,但已失去了贵族特权,后一问列举对应的措施即可。第(2)问从材料二中

29、可知作者的构想是在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其原因是改革后的日本很快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第(3)问从明治维新的进步性说明“日本人已告别了旧日本”,从明治维新的局限性说明“尚未到达新日本”。第九单元戊戌变法自 主 学 习 学习目标1. 了解戊戌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新的政治力量。2. 了解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列表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概括戊戌变法的基本线索,即:第一阶段宣传维新思潮,第二阶段爱国救亡的

30、政治运动,第三阶段百日维新。认同变法图强、文明进化的价值观。3. 从百日维新的内容与维新派主张的比较以及百日维新的结果等方面去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高 效 课 堂 史料研析史料阅读:维新派最大的错误就是要在一个太短的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同时要把所有的政府机构都抓在手里,要一举肃清所有的弊端。在日本,虽然有封建制度需要打破,但是没有若干世纪的传统需要推翻。明恩溥中国在激变中问题设置:(1)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派为肃清政府机构弊端采取了哪些措施?(2) 依据材料,分析归纳中日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分析参考:第(1)问,注意问题的切入角度“肃清政府机构弊端”。答案:(1) 措施是裁汰冗员;澄清吏

31、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等。(2) 原因是中国急于求成,贪大求全。日本传统阻力小。达 标 训 练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惟泰西国数极多,情势各异,文字政俗,与我迥殊,虽欲采法之,译书既难,事势不合,且其富强精巧,皆逾我百倍,骤欲致之,下手实难。惟日本文字政俗皆与我同,取泰西五百年之新法,以三十年追摹之,始则亦步亦趋,继则出新振奇,一切新法,惟妙惟肖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材料二在变法运动高涨期间,光绪皇帝亲自书写谕条、命令商议中日两国亲交事宜。这位紫禁城里的年轻帝王甚至还要派康有为赴日本“坐探变法事宜”。不言而喻,一心一意欲有所作为的光绪皇帝已经把明治天皇当做自己推行新法的楷模。孔祥吉、村田雄二郎罕为人

32、知的中日结盟及其他晚清中日关系史新探材料三康有为等改良派于1895年8月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9月,在康、梁的帮助下,帝党官僚文廷式出面组织强学会强学会的活动与中外纪闻的发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也引起顽固势力的忌恨和惶恐,后党官僚荣禄、刚毅等人群起反对慈禧太后亦严责光绪帝下诏查封强学会和中外纪闻,将文廷式驱逐回籍。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请回答:(1) 材料一中,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他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2) 光绪帝决心把明治天皇当做自己推行新法的楷模,请从材料二中举证说明。(3) 根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答案:(1) 观点:以日本为榜样,实行改革。依据:西

33、方国家的文化传统及文明程度与中国有异,不能轻易模仿;日本文化传统与我国相仿且改革已经取得了成效。(2) 加强中日两国交往;还想派康有为赴日本考察变法。(3) 封建顽固守旧势力强大;光绪帝没有实权。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的戊戌变法,主要考查了康有为和光绪帝在变法问题上的观点,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题目难度不大,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各国宪法,既明君与官之权限,而又必明民之权限,何也?民权者,所以拥护宪法而不使败坏者也故苟无民权,则虽有至良极美之宪法,亦不过一纸空文,毫无补济,其事至易明也监督官吏之事,其势不得不责成于人民,盖由利害关切于己身,必不可有所循庇(

34、循私庇护);耳目皆属于众论,更无所容其舞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也。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权。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离,此实不易之理,而万国所经验而得之也。梁启超著立宪法议材料二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1) 根据材料一回答,梁启超认为宪法与民权的关系如何?(2) 据材料二回答,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

35、的有关变法的三项预备性措施是什么?答案:(1) 两者密切联系,不可相离。只有以民权来限制君权、官权,发挥其监督作用,才能保证宪法不流于空文。(2) 措施:大集群臣,诏定国是;设上书处,许天下士民上书;设制度局,重定章程。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的“二者不可离”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 “请先举三者”之后的信息进行归纳。3.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644年,顺治元年)凡八旗壮丁、差徭、粮草、布匹,永停输纳。刘墉清朝通史食货志六(清末满族大臣端方说)旗人则以兵之名额,坐领饷糈,有分利之人,而无生利之人。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材料二(光绪帝)谕

36、内阁现当开创百度,事务繁多,度支岁入有常,岂能徒供无用之冗费,以致碍当务之急需。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办。共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门,事务甚简,半属有名无实,均即行裁撤。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材料三(光绪二十四年,即1898年,清政府谕令)旗丁生齿日繁,徒以格律定例不得在外省经商贸易,遂至生计维艰,现当维新,允宜弛宽其禁,俾得各习四民之业,以资治生。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七材料四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太仆寺自奉旨后,群焉如鸟兽散,阒其无人,匪特印信文件,一无所有,即厅事户牖均已折毁无

37、存。陈夔龙梦焦亭杂记第2卷多失其所持,人心惶惶,更有与维新诸臣不两立之势。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请回答:(1) 据材料一、二,指出清政府财政面临的主要问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2) 据材料二、三,指出戊戌新政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3) 据材料四,概括上述举措导致的结果,并指出其主要原因。(4) 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深刻认识?答案:(1) 问题: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原因:旗人由国家财政供养;官俸开支巨大;对外赔款巨额。(2) 措施:裁撤闲散衙门及冗官冗员;要求旗人自谋生计。(3) 结果:遭到很多群体的反对,引发社会混乱。原因:改革触及了他们的既得利益。(4) 认

38、识: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改革势必触动特权阶层的既得利益;既得利益者是改革的最大反对力量,而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坚持改革需要决心和勇气。(任两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材料一表明清代旗人享有不纳赋税、坐领饷糈等特权,材料二表明削减庞大官僚机构,运用材料有效信息回答第(1)问。第(2)问要从材料二中概括出精简机构,材料三中要求旗人自谋生计。第(3)问回答时要指出这两项改革触及部分人的利益遭到反对,改革失败。第(4)问要从改革失败的原因中分析得到启示和认识。4.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戊戌变法以政变的形式收场,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

39、98年秋天的北京,确实发生了一场政变,但这场政变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清政府对维新势力进行镇压,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决反对派,推动变法。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迅速出击,逮捕、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材料二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

40、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材料三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请回答:(1) 材料一、二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哪些看法?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 材料三认为戊戌变法研究中主要依据的两部文献史料存在着怎样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

41、意什么问题?答案:(1) 看法:材料一认为是由于维新派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暴动,招致顽固派镇压;材料二认为是由于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缺乏斗争策略,没有注意尽量减少对立面。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政治上不成熟,与顽固派对比实力悬殊。(2) 缺陷: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影响历史的真实性。注意的问题:要重视对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解析:第(1)问主要是针对材料加以概括即可。依据材料一“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和材料二“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要求改革者

42、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可以提取出有效信息。回答根本原因时要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特点综合考虑,不可回答过简。第(2)问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不难回答。史学研究要注意的问题,要根据前面的回答加以拓展。5.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雷颐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萧功秦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使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

43、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李喜所材料二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回顾戊戌、重温历史请回答:(1) 依据材料一,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不同视角。综合戊戌变法失败不同原因的分析,有怎样的现实意义?(2)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一中认识分歧的因素有哪些?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 答案:(1) 传统文化,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整体的社会环境。现实意义:改革的

44、成功是社会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多方面地积极地为改革的成功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2) 史料占有的差别;视角和立场;时代和政治的影响等。应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解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第(1)问前一小问从材料一中三段材料分别指出各自分析的视角;后一小问要树立决定改革成败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观点。第(2)问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原则。阶段复习三(七、八、九单元)单 元 小 结 复习目标1. 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2. 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3. 探讨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重要

45、性。 主题归纳事件近代化进程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农业资本主义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由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推动了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明治维新政治:日本帝国宪法;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经济: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军事: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戊戌变法爱国政治改革运动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思想解放潮流专 题 整 合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成败原因的比较。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社会背景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封建统治相对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领导力

46、量倒幕派(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建立倒幕基地,武装倒幕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具体措施明治政府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改革措施并大力推行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书,各地阳奉阴违国际环境发生在19世纪中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的瓜分对象。帝国主义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例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据不完全统计,明治政府从1868年到1911年共制定了50项以上直接关于教育改革的法令尽管当时财源拮据,但对教育的

47、投资却是最多,明治末年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3%。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号召“自今之后,众庶人民,无论华士族与农工商,至其妇女子,必期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1873年又实行学制增补,制定矿山、农业、商业、各种实业学校的学则,开始兴办实业教育。1886年又设工科大学,1890年成立农科大学。1886年政府颁布师范学校令,把培养教师放在和培养国家领导人同等重要的地位。1890年政府规定,凡工作15年以上者可享受终身养老金,死后其家属可享受一定的补助。1899年颁布小学校教育费国库补助法,政府每年从国库中支出100万,作为教师的教龄津贴和特别薪用。材料二康有为等人想以日

48、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请回答:(1) 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时期教育改革的特点。(2) 材料二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上述材料中可得到哪些启示?答案:(1) 特点:政府高度重视,财政投资力度大;重视基础教育,推行全民教育;大力发展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重视师范教育,提高教师待遇;建立完备的教育体系。(2) 维新派没有科学地把握中国国情,只是照搬日本经验。启示:学习先进文化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实行科教兴国。解析:第(1)问回答日本明治

49、时期教育改革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可得出政府高度重视,财政投资力度大;重视基础教育,推行全民教育;大力发展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重视师范教育,提高教师待遇;建立完备的教育体系。第(2)问分析材料二,材料二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维新派没有科学地把握中国国情,只是照搬日本经验。结合上述材料,启示有学习先进文化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实行科教兴国。 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要解决的焦点问题封建农奴制幕府统治民族危机、封建统治危机民族危机、封建统治危机结果与命运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仍然落后摆脱民族危机,崛起成为亚洲乃至

50、世界强国失败、富国强兵成为泡影,遭受俄、日侵略背景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目的都要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 方式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内容都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影响都促进了本国的近代化进程启示近代化是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带来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

51、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材料三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刘涛中国崛起策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1)

52、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3)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4) 综合以上材料回答,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带给我们哪些启示?答案:(1) “西方的脚步”:近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明。“旧制度”: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2) 依据: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是政治民主化的有益尝试。思想上,宣扬民权、平等、进化论,起到启蒙作用,影响近代民主革命,对以后的革命运动有重大影响。(3) 主要表现:政治:宪法赋予天皇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思想文化: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神道崇拜。(4) 启示: 既要顺应历史趋势及时改革,又要与本国国情结合。解析:本题综合性较强,综合考查了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第(1)问结合材料一中“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时间切入,此时西方资本主义已得到较快发展,而俄国仍处在落后的农奴制下。第(2)问依据材料二并紧扣“现代化进程”来分析戊戌变法的积极意义。第(3)问可从政治上的近代天皇制和思想上的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等来说明。第(4)问属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