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先秦南北朝诗歌(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85805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先秦南北朝诗歌(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1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先秦南北朝诗歌(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1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先秦南北朝诗歌(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1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先秦南北朝诗歌(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1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先秦南北朝诗歌(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先秦南北朝诗歌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_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_。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 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

2、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_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_的故事出现。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波澜壮阔随波逐流宵衣旰食引人入胜B.波澜壮阔随遇而安全力以赴引人入胜C.声势浩大随遇而安宵衣旰食娓娓动听D.声势浩大随波逐流全力以赴娓娓动听【答案】B【解析】本题从词义范围、适用对象方面考查成语的辨析。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声势浩大:是指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文段中动物的迁徙是一种群体性的 运动,应该用“波澜壮阔”。随波逐流:随着波

3、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随遇而安: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文段中是指动物是为了环境而迁徙的,在这里应该选用与环境有关的“随遇而安”。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全力以赴:指把全部力量投入进去。这里是科学家研究动物迁徙路线确 定的问题,不是“政务”,应选用“全力以赴”。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娓娓动听: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生动,使人爱听。文段中用来修饰故事,应选用“引人入胜”。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B.它们以海

4、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C.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D.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答案】B【解析】本题从句式杂糅的角度设误。“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句式杂糅,可以改为“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排除A、D两项。“辨别”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侧重于在几个对象之间进行分类、选择。“辨析”指辨别、分析,侧重于分析。句子强调的是迁徙动物根据环境中的参照物找出前进的方向,宜用“辨别”。综合起来,B项符合修改要求。3.在文中的括号内补写的语句,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迁徙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

5、给它们B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C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D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及句式的选择。从上下文来看,上文是“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下文是“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A项和C项紧承上文“迁徙”,又与下文“它们”照应,表达更连贯,排除B项和D项。从句式来说,A项是被动句,C项是主动句,而方向感是与生俱来的,不是被动获得的,排除A项。4.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

6、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答:【答案】“教书”改为“从教”;“光临”改为“前往”或“参加”;“惠赠”改为“奉上”“奉送”或“敬赠”;“先睹为快”改为“指正”或“斧正”;“快来了”改为“将至”或“将临”。【解析】表达得体要注意,这是书信,应该采用书面语,“教书”“快来了”都是口语化的语句,应将“教书”改为书面语“从教”,“快来了”改为书面语“将至”或“将临”。“光临”是指宾客到来,敬辞,只能用于他人,不能用于自己,应改为“前往”或“参加”。“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敬辞,只能用于他人,不能用于自己,应改为“奉上”“奉送”或“敬赠”

7、。“先睹为快”指以先看到为快事,形容殷切盼望。不能叫恩师殷切盼望看到自己的书,用于此处不得体,应改为“指正”或“斧正”。5. 韩非子认为,人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在与人相处和沟通中,“同情心”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同情心”的意思,就是指能易地而处,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明白及体会身边人的处境及感受,并适当恳切地回应其需要。可见,“同情心”是同情、关怀与利他主义的基础。具有“同情心”的人能从细微处体察到他人的需求。下面是一位刚转到你班不久的同学对你说的话,你该如何回答他呢?要求运用“同情心”原理作答,60字左右。(7分)同学:这所学校真的不如我以前读书的那所学校。那

8、里的同学对我很和善。你的回答:【答案】(示例)如果我处在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我一定也会感到非常孤独,但是抱怨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会主动和同学交流,也许很快就会有更多的新朋友。【解析】这道题要求表达得体。怎样表达得体?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即可,简单地说,就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二、先秦南北朝诗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67题。咏贫士【晋】陶渊明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暧空中灭,何时见余晖?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注】万族,自然界众多的事物。暧暧:目光昏暗的样子。宿雾:夜间的雾气。翮(h)鸟的翅膀,代指孤鸟

9、,喻作为贫士的诗人。未夕:比喻年龄未老。陶渊明归隐时只四十一岁。6对本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二句以“孤云”自喻,与各有所托的“万族”形成对比。B中间四句用独鸟比况,表示与逐队群飞的“众鸟”的区别。C由“未夕复来归”可推知本诗当作于归去来兮辞之前。D量力而行,遵守大道,宁愿忍受饥寒,可见诗人志趣高洁。【答案】 C7.关于末句“已矣何所悲”有以下两种说法,请评析之。【甲】世无“知音”,与前文“万”“众”“孤”的对比呼应。“何所悲”说明寓愤于中,悲不自胜。【乙】举世皆依乘风云,而己独无攀援飞翻之志。宁忍饥寒以守志节,纵无知此意者,亦不足悲。【答案】关于本诗末句的情感,甲乙两个说法是相通

10、的:甲认为,诗人以一己高洁的坚守来对抗整个社会的肮脏,诗人永远是孤独的,自然悲愤难以言表:乙认为,诗人坚守志节甘愿忍受一切,是一种完全自觉自愿的行为,内心强大的人不会对个人境遇有什么悲伤。“悲不自胜”是针对整个社会的堕落而发,“不足悲”是对自己坚守志节的个人遭遇的自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注】喈喈(ji):鸡叫的声音。夷:通“怡”,喜悦。胶胶:鸡叫声。瘳(chu):病愈。8.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作用?【答案】主要运用赋、兴的手法,渲染了

11、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相思、惆怅之情。【解析】这首诗写妻子乍见到久别的丈 夫时的喜悦心情。诗人用了夷、瘳、喜三个字,便把这个思妇一刹那间感情的起伏变化传达出来了。诗中写“风雨”其实是运用了赋、兴的手法,在渲染凄凉气氛的同时,表达出主人公的炽烈感情。9.诗人是如何表现主人公情感变化的?【答案】诗人变换了三个表心理状态的动词“夷”“瘳”“喜”来表示思妇一刹那间感情的变化。【解析】这是一首情景描写诗,诗人没有描写不好的心情,而是通过她朝思暮想的君子的突然出现,描写了她惊喜的心情。透过惊喜,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平时相思的忧愁和痛苦。使人难过的天气没有变化,而她的心情却有了根本的转变。这种艺术手法,

12、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使读者也能产生深深的同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 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0.这首诗与诗经中其他许多诗篇一样,各章有的句子重复,有的只更换一两个字。这种表达形式有什么好处?【答案】这种表达形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助于强调事物的特征,突出人物的性格,渲染环境气氛,还能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作答时,可从对人物性格、环境气氛和诗歌的韵律等方面的作用来考虑。11.阅读蒹葭一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清晨,河边的芦苇上沾满霜露的景象,这一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它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是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解析】这道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诗中写“蒹葭”,主要渲染出凄清冷落的气氛,从侧面烘托出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