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1. 孟子认为,农民有了田地、住宅还不够,还要教会他们如何种植、如何牧畜、如何伐林等方法,使人民知道适时生产,懂得保养资源。这表明孟子()A. 重视维护小农利益B. 具有保护环境意识C. 倡导重农抑商政策D. 承认社会分工协作2. 如表为西汉后期帝王在灾异发生后颁布的自谴诏书统计表。这一现象说明当时()宣帝元帝成帝哀帝4次7次7次4次A. “天人感应”学说深入人心B. 帝王具有勤政爱民精神C. 帝王行为受儒家思想影响D. 自然灾害引发社会动荡3. 宋代不管是公学还是私学,都有一个收藏丰富的图书
2、馆可供学生自己阅读并展开讨论。这一局面的出现得益于()A. 印刷技术的进步B. 学校教育的发展C. 科举取士的完善D. 儒学复兴的开展4. 宋元小说,无论是短篇话本还是长篇话本,都有诗词的韵文与叙述性的散文相间杂用的形式。明清小说最显著的是其创作语言的大众化和口语化。这一变化()A. 实现了文学从俗到雅的转型B. 说明了理学影响的削弱C. 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衰落D. 迎合了市民阶层的需要5. 19世纪60-90年代,中国文化领域大量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译介西学的高潮。推动这一高潮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 洋务运动的开展B. 资产阶级的壮大C. 民族工业的增强D. 传播媒介
3、的进步6. 1924年,孙中山说:“要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即取消此等条约中所定之一切特权,而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以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之势力。”这说明,孙中山()A. 认为世界各国和平相处B. 主张国内民族一律平等C. 强调中国民族自求解放D. 支持其他民族争得独立7. 如表为毛泽东发表的重要文章。这些文章的发表()1936年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实践论矛盾论1938年论持久战1939年共产党人发刊词A. 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B.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C. 丰富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D. 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8. 据统计,1950年中国15-64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数
4、为1.6年,1973年为4.09年,1992年为8.5年。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A. 劳动力文化素质不断提升B. 与发达国家教育差距缩小C. 接受义务教育者数量增加D. 教育改革的步伐渐趋加快9. 在苏格拉底看来,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没有人志愿追求恶或他认为恶的东西,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他的知识。这说明,苏格拉底()A. 希望重建城邦社会公德B. 倡导人应该具备美德C. 反思人在社会中的地位D. 对人性本身进行研究10. 近代某一时期,欧洲不少国家推翻了作为封建势力顽固堡垒的天主教会的统治,进一步瓦解了中世纪的封建结构。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 文艺复兴的传播B. 宗教改革的
5、开展C. 启蒙运动的高涨D. 工业革命的进行11. 1900年,普朗克在关于正常光谱的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提出了量子假说,物理学界当时对此假说反应冷淡。这主要是因为量子假说()A. 本身存在着缺陷B. 与传统原则相悖C. 未通过实验得出D. 提出者声名不显12. 印象主义流派的作品摆脱了传统的宗教题材以及历史题材,把绘画题材的重心转到现实生活,在他们的画面中看不到大场面及故事情节。据此可知,印象派作品()A. 抒发了浪漫情怀B. 突出了理性思维C. 遵循了写实原则D. 表达了幻灭反叛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2.0分)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早于西方,明末清初的中国也有
6、一场思想“启蒙”,这场启蒙的领军人物是黄宗羲。在黄宗羲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与西方启蒙殊途同归的有关“公意”与“议政”“权利”与“权力”的阐释。由于种种原因,启蒙思想在中国止于“思想”未能形成“运动”、普及到社会,但从黄宗羲的论证中,从梁启超的评价中可以体味到其发源于中国本土,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利意识、权力制约、地方自治、民主议政等一些具有近代宪政气息的思想因素。 -摘编自马小红近代中国宪政的历史考察材料二:18世纪,法国天主教的反动、专断,君主专制的暴政,赋予启蒙运动以非宗教的、纯粹政治的形式。法国的社会结构,使得启蒙运动的社会政治基础非常广大,参加运动的阶级广泛;人民群众用武器的批判,推动启蒙运
7、动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法国启蒙思想家广泛吸收自然科学成就,继承本国文化传统,扬弃前人的思想遗产,汲取现实斗争中的素材,把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相结合,使启蒙运动具有激进的、革命的性质。所有这些因素,使得启蒙运动在法国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超过同时代其他任何国家。 -摘编自许序雅试论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蓬勃发展的原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对于中国,法国思想启蒙的不同,并分析不同产生的原因。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从中西文化的最初撞击中,破天荒地发现了在至高至善至美的传统文
8、化中存在着不足,需要用“夷技”来弥补和纠正。这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观念的变化,它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会,开始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历经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和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三个阶段,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围绕材料及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可从材料提取或依据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5. 材料: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司法行政不分,地方官一人“萃地方百务于其身”。清代督抚作为各省的最高行政长官,身兼数职,权势大。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都
9、令清政府十分头疼,到了清末更为棘手。特别是八国联军入侵时,南方和长江流域13省拒不执行清政府宣战旨意,令满清当局深感锥心之痛。清政府决心改革地方官制,集权于中央。1907年9月,编制馆拟定出外省官制,对督抚权力进行重新分配。“以布政司专管民政,兼管农工商,以按察使专管司法上之行政,监督高等审判厅,另设一财政司,专管一省之财政,兼管交通事务”。鉴于地方督抚权倾势重,清政府采取频繁更调方法。如南方重镇江苏省的总督,“在三年之中竟更动四次,而巡抚也调了三任”。清政府的做法扩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导致在表面的平静下酝酿着更大的动荡。 -摘编自龚春英清末官制改革与清王朝的灭亡(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10、,概括清末地方官制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地方官制改革的影响。16. 材料:1938年3月,与奥地利的合并,改善了德国的战略地位。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插入德国境内,形成很大威胁。6月希特勒写道:“正如占领非武装区并进入奥地利一样,只有在我确信法国不会进军而英国也因此不会干预的时候,我才会决定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行动。”1938年9月21日英法宣称,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拒绝英法的计划,即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英法将不再过问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9月29日,两个轴心国家和两个西方国家的首脑在慕尼黑会见,他们商定瓜分捷克斯洛伐克方案。当天晚上通过第二次英法最后通牒,将这个方案强
11、加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捷克人则比较审慎小心,能够克制,他们屈服了。 -摘编自英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行动”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特勒这一行动取得成功的原因。17. 材料:叶适(1150-1223年),南宋永嘉事功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从事功思想的“致用”立场出发,反对虚幻的道学和心学。他指出:“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并认为“道虽广大”,“但终归之于物”,“非知物者不能至道”。他说:“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
12、后不谬。”他认为,“物之推移,世之迁革,流行变化,不常其所,此天地之至数也”。据此,对程朱理学的道统进行尖锐批评。叶适认为仁义和功利是统一的,谋利而不自私其利,计功而不自居其功,这便是仁义。而且赞扬“通商惠工”,要求“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他的功利主义思想适应了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1)根据材料,概括叶适的主要思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叶适的思想。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使人民知道适时生产,懂得保养资源”可知,孟子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即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故B正确;材料与维护小农利益无关,故A错
13、误;材料没有涉及抑商政策,故C错误;材料与社会分工协作无关,故D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孟子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使人民知道适时生产,懂得保养资源”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本题考查孟子的环保意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2.【答案】C【解析】A.材料只是强调帝王行为受儒家思想影响,不能说明“天人感应”学说深入人心,故A项错误;B.勤政爱民指的是始终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头,体恤百姓,材料未体现帝王具有勤政爱民精神,故B项错误;C.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后期帝王在灾异发生后经常颁布自谴诏书,对自己的统治行为进行反省,这是受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影响的结果,进而说明帝王行为受儒家思想影响,
14、故C项正确;D.材料无法体现自然灾害引发社会动荡,故D项错误。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及影响。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宋朝时期藏书的丰富。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推动了印刷效率和印刷术的发展,因此出现材料现象,故A项正确;学校教育的发展不是宋朝时期藏书的丰富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与科举取士无关,故C项错误;儒学复兴运动从隋唐时期就已经兴起,故D项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
15、材料信息,结合活字印刷术发明的影响分析。本题考查印刷术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4.【答案】D【解析】结合体现制度,题干显示,中国的文学平民化趋势明显,结合所学知识与宋元、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关系,主要是迎合了市民阶层的需要,故D正确;题干体现的是由雅到俗的转型,故排除A;B不合题干主旨,排除;明清时期,中国君主专制在不断强化,故排除C。故选: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演变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明清小说最显著的是其创作语言的大众化和口语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本题考查商品经济发展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
16、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5.【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自救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因此这一时期“中国文化领域大量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知识”,故A正确;资产阶级的壮大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故B错误;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故C错误;D不是主要因素,故D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的影响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6.【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孙中山主
17、张废除同列强的不平等条约,说明此时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被赋予新的内涵,明确提出反帝要求,由此可知,孙中山强调中国民族的自救解放,故C正确;材料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无关,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故B错误;D说法在材料没有体现,故D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内容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7.【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中的时间及相关文章,结合所学可知,伴随着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中国的研究主要是战争的策略、对日作战方针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等方面,是为了
18、适应民族自卫战争的需要,故D正确;材料与壮大共产党力量无关,故A错误;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故B错误;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无关,故C错误。故选:D。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抓住表格时间,分析表格中的文章,紧扣抗日战争大背景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及其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8.【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我国人均受教育年数呈现不断延伸的状况,说明的是劳动力文化素质不断提升,A正确;目前我国同西方国家的教育仍然有较大的差距,B排除;材料与受教育者的数量多少无关,C排除;材料与教育改革无关,D排除。故选:A
19、。本题考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考生可结合材料“1950年中国15-64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数为1.6年,1973年为4.09年,1992年为8.5年”进行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才能深刻理解材料所体现的主旨。9.【答案】D【解析】材料“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他的知识”体现的是苏格拉底注重对人性的研究,使人真正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D正确;材料与重建城邦社会公德无关,A排除;B也属于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排除;材料未涉及对人的社会地位的反思,C排除。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是苏格拉底,要求学生结合苏格拉底的思想来分析。解
20、答本题要搞清楚苏格拉底的思想内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10.【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的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资本主义发展,因此B正确;文艺复兴打破了教会对人性的束缚,A排除;启蒙运动构想了未来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蓝图,C排除;工业革命引发了生产力的巨大变革,D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考生可结合材料“近代某一时期,欧洲不少国家推翻了作为封建势力顽固堡垒的天主教会的统治,进一步瓦解了中世纪的封建结构”进行分析。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才能深刻理解材料所体现的
21、主旨。11.【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量子假说使物理学的研究深入到微观领域,这与传统的宏观领域研究相背离,因此当时物理学界反映十分冷淡,B正确;在缺陷的说法错误,A排除;量子论是通过严格的实验得出的,C排除;D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量子论,考生可结合材料“1900年,普朗克在关于正常光谱的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提出了量子假说,物理学界当时对此假说反应冷淡”进行分析。本题考查量子论,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才能深刻理解材料所体现的主旨。12.【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把绘画题材的重心转到现实生活”可知,反映了印象画派注重写实原则
22、,故C正确;A是浪漫主义美术作品的特点,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理性思维无关,故B错误;D是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的特点,故D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美术,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把绘画题材的重心转到现实生活”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本题考查印象画派的特点,同时注意把握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特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3.【答案】【小题1】特点:参与思想家少;规模小,未形成运动;仅限于思想层面;影响范围仅限于中国;完全本土化;具有近代宪政气息;矛头指向君主专制。【小题2】不同:参与思想家多;规模大;影响深远;外来思想与本国思想的吸收借鉴融合;矛头指向宗教封建专制
23、及愚昧。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的腐朽。【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启蒙运动。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明末清初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相对于中国,法国思想启蒙的不同,并分析不同产生的原因。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启蒙运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14.【答案】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历经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和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三个阶段”,结合所学可拟
24、定论点是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经历了三个文化变革阶段。然后结合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即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答,涉及的史实有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等。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历程与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水平密切联系,经历了三个阶段,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的结论。故答案为:示例:论题: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经历了三个文化变革阶段。阐述: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大体上经历了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三个阶段。物质层面的变革从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魏源开始,未形成规模;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大力引
25、进和传播西方科技,开展洋务运动,把中国文化引向了近代化。制度层面的变革始于19世纪70-80年代的早期维新派,他们倾向西方议会制度且希望仿效;随后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制的革命思想相继兴起。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运动,中国进入观念层面变革阶段。综上所述,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历程与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水平密切联系,经历了三个阶段,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提取论题,然后结合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史实及其影
26、响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答案。作答时,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及其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5.【答案】【小题1】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地方官制存在弊端;地方督抚权力过大;地方与中央存在离心;清末“新政“。【小题2】影响:使地方督抚权限缩小;一定程度上使中央权力得以集中;扩大了地方与中央的离心倾向;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第一问结合“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司法行政不分”等信息分析;第二问结合“清政府的做法扩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导致在表面的平静下酝酿着更大的动荡”概括。本题考查中国历
27、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才能深刻理解材料所体现的主旨。16.【答案】【小题1】背景:吞并奥地利,德国实力增强;捷克斯洛伐克对其形成战略威胁;英法等国推行不干预政策;捷克斯洛伐克国内部分人向德国发出请求。【小题2】原因:德国拥有强大的实力;英法意的支持;东欧诸小国的观望;捷克斯洛伐克软弱屈服。【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德国、捷克斯洛伐克、英法等方面的原因分析;第二问的原因,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从德国的实力、英法意的政策、东欧诸小国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的态度等角度分析。本题考查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行动”的背景以及取得成功的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7.【答案】【小题1】思想:反对道学和心学;肯定人类知识的来源是客观世界;强调事物的运动变化;批评程朱理学的道统;倡导功利;主张国家对工商业加以扶持。【小题2】简评:冲击了程朱理学;丰富了古代唯物主义思想;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反映了工商业者的利益和要求。【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明理学。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叶适的主要思想;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叶适的思想的评价。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