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江西省余江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84291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江西省余江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解析》江西省余江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解析》江西省余江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解析》江西省余江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解析》江西省余江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解析》江西省余江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解析》江西省余江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解析》江西省余江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解析》江西省余江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解析》江西省余江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解析》江西省余江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解析》江西省余江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解析》江西省余江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6年江西省余江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选题(共25小题)1“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A鲁B齐C燕D宋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答案:D试题解析:题意为新王朝成立,要先做好三件大事:兴灭国,分封灭亡之国,如周初封夏、殷二代之后;继绝世,承继绝祀的世族,如周初立黄帝、尧、舜之后;提拔隐逸的人才,授之官爵。如此,就会天下归心。鲁和燕为王族封国,齐国为功臣封国,只有宋属于古代帝王的后代,符合“继绝世,举逸民”,故选D,ABC错误。2下表反映了唐代官市(市署、平准署)官员的设置情况,其职责是直接主持官市的

2、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市场交易、物价、度量衡器的管理官府所需物资的购进和所余物资、没官物资的卖出等。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唐代( )A官市的政治属性B城市建设的成就C商品经济的繁荣D市场管理的规范考点:商业的发展答案:A试题解析:材料表格中体现官吏管理市场职能,实质上反映出了唐朝官市的政治属性,故A项正确;城市建设的成就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要信息,故B项错误;商品经济的繁荣属于现象,不是实质,故C项错误;市场管理的规范属于材料反映出直接信息,不是实质问题,故D项错误。3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

3、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这一事例( )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商人获利的主要途径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C说明了商帮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D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考点:商业的发展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可以分析出晋商商帮的兴起是与国家的政策有关系的,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A中的官商结合、B中的官营商业发展及D项内容从材料中没有体现。4“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 )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B内阁地位上升

4、,职权逐步强化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答案:B试题解析:尊重材料是解答历史题目的唯一秘诀。A明显不符合史实,内阁权力不断上升,但它始终附属于皇帝,不可能统辖地位较高的六部。C错误,内阁权力的增大本质上是皇权加强的体现。D中的行政效率提高无法从材料中得出。而B符合材料内容,故本题选B。5“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B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C承担起了民主革命重任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

5、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答案:D试题解析:由“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可知AC错误。材料重点强调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而不是强调太平天国运动本身,故B错误材料说明了太平天国运动激发了清政府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故本题选D。6有学者评价古罗马某部法律时指出,“几乎所有残存的文本看起来都具有土生土长的特点,这同留传下来的传统说法相一致;平民们所寻求的不是改革法律,而是公开法律。”据此推断这部法律( )A巩固了罗马帝国统治B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C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D主要是维护平民利益考点:罗马法答案:C试题解析:“几乎所有残存的文本看起来都具有土生土长的特点,

6、这同留传下来的传统说法相一致”说明了它不是万民法,而是公民法。此外,还可得知它保留了野蛮的习惯法,故它指的是十二铜表法。AB与万民法相关,D错误,十二铜表法主要是维护贵族的利益。故本题选C。7雅典人普遍认为,他们的身体“是给他们的城邦使用的,好像不是他们自己的一样”;而他们培养自己的智慧,“其目的也是为着要给他的城邦做一点显著的事业”这说明( )A雅典人公民意识强烈B民主政治牺牲了人的个性C血缘是城邦维系纽带D小国寡民是民主政治基础考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答案:A试题解析:雅典人认为自己的身体“是给城邦使用的”。而他们培养自己的智慧,“其目的也是为着要给他的城邦作一点显著的事业”。这体现了雅典人

7、强烈的公民意识。故选A。BCD无法从材料中找出依据。8“历史仿佛在故意卖弄哲理。几次革命都未能巩固共和国,一帮落魄贵族在走投无路中找到的权宜之计,却成了共和国的真正起始!”这反映的是( )A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B美国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C德国颁布实施1871年宪法D法国国民议会通过1875年宪法考点: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答案:D试题解析:英国和德国不是共和制,而是君主制,故排除AC。美国虽然是共和制,但并没有经历多次战争,也不可能出现贵族,故B错误。而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符合材料中的特点,故选D。9“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经

8、的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材料主要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扩大统治阶级基础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D稳定社会统治秩序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D试题解析:从材料“进入政府”、“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等关键词句推知,科举制为封建政权培养了大批“顺民”,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因此,D项说法最切合题意。ABC从材料中无法体现。10抗战胜利后,重庆政协制定的宪法提到:“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一律平等。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省自治法全国陆海空军,须超出于个人、地域及党派关系以外,效忠国家,爱护人民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以武装力量为政争之

9、工具。”这体现的原则是( )A民主共和、地方自治、党政分离B民主共和、分权制衡、党政军分离C人人平等、分权制衡、党政分离D人人平等、地方自治、党政军分离考点:启蒙运动答案:D试题解析:材料“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体现了人人平等;材料“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省自治法”体现了地方自治;材料“全国陆海空军,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以武装力量为政争之工具”体现了党政军分离,所以选D。ABC不符合题意。11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用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

10、城市。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生产力的发展B劳动力专业化出现C粮食产量增加,富余了一定的劳动力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考点:手工业的发展答案:B试题解析: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反映了机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故B正确。AC从材料中无法体现。D错在“普及”。12一位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社会:“上层的知识界自1840年以后不断涌现出关心国家大事的开明人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实践;下层则是广大农民,他们永远怀恋着土地,只关心乡村生活和传统。这两个世界间没有了解、没有交往、没有宽恕。”下列事件不能印证以上观点的是(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

11、D国民革命运动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答案:D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国民革命运动之所以被称为国民革命,就是因为国民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材料中的观点则是说明中国的很多事情并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下列事件不能印证以上观点的就是“国民革命运动”。ABC都脱离了群众,唯有D符合,故选D。13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下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他可能研究的主题是( )A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加强B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中国古

12、代监察制度的演进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C试题解析:图表数据呈现的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总的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专制主义是针对君权与相权而言,而题干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制度,A、D两项错;B项是表面现象,其反映的本质是C项。14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ABBCCDD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答案:B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依据所学可知,所谓自然经济解体是指“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A材料不能得出结论;B正确;C项,结论错误,谭嗣同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D项错

13、误,材料不能得出结论。所以应选B。15旧唐书薛登传载:“开皇中,李谔论之于文帝曰:魏之三祖,更好文词,忽人君之大道,好雕虫小艺。代俗以此相高,朝廷以兹擢士。故文笔日烦,其政日乱。帝纳李谔之策。”材料表明隋初实行科举制的直接目的是( )A打击豪强势力以促进统一B防止重臣专权以巩固皇权C改变文风以选拔实用人才D弘扬儒家思想以笼络士心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所说前人文采浮夸,“忽人君之大道,好雕虫小艺”,这样擢士“文笔日烦,其政日乱”,不利于选拔实用人才。所以答案选C。ABD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结论。16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美国的民主

14、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引文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A美国照搬了英国、法国的民主模式B美国的民主突出了民权C政治妥协对实现民主的重要性D主张继续大规模的社会变革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美国的民主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综合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可知对于实现民主,政治妥协的重要性,C项正确。A不符合美国特点。BD无法从题中得出结论。17农耕文明催生了较为完善的土地制度。“这是按人口分配土

15、地的制度,但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对这段材料描述的土地制度理解不正确的是( )土地兼并是其产生的原因之一反映了土地制度日益完善不能反映出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ABCD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答案:A试题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均田制,符合其内容。而错误,不触动原有地主土地正说明了它本质上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故选A。18唐中宗曾未经中书、门下两省径自封拜官职。但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时称“斜封墨敕”。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C三省六部制瓦解D科举选官尚未实

16、施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B试题解析: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背景下,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材料反映了皇权受到制约,故A错误,B正确。CD不符合史实,故B项符合题意。19从1545年到1800年,大约有60000吨白银流向了中国。也就是说,欧洲人平均每年从中国购买了价值大约226吨白银的货物,这是1500年前欧洲每年购买所有亚洲货物的20倍之多。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世界市场逐渐发展C西欧自由资本主义发展D中国闭关锁国政策松驰考点:新航路的开辟答案:B试题解析:材料反映了大量中国货物通过世界贸易流入欧洲,可见,新航路的开辟导致商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出现,故B项正确。A

17、出现于1840年之后。C出现于19世纪之后。D错误,此时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0东海县博物馆于1993年从尹湾六号汉墓发掘出土集簿载:(公元前13年)前后的东海郡“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中所载“县、邑、侯国卅八”和汉书地理志东海郡完全吻合,它虽然只有短短的650余字,却包括了数十个项目的综合统计,此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有( )A说明封国仍是朝廷的严重威胁B集簿对研究东汉地方行政制度有学术价值C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D表明西汉以前郡县制尚未推行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C试题解析: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地方行政区划制度,所以B说法错误。A说法无法从材料找到依据和史实支

18、持。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所以D说法错误。根据材料“(公元前13年)前后的东海郡“县、邑、侯国卅八”,和汉书地理志东海郡条完全吻合”说明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故选C。21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为此中国政府( )A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捍卫社会主义阵营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C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D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关系

19、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答案:D试题解析:A指的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与题无关。B出现于1955年的亚非万隆会议。C出现于1978年新时期。而D符合题意,中缅关系的加强正是其背景之一,故选D。22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断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B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C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D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答案:C试题解析:据表中数据和相关史实分析备选项,当时我国的工业生产比较薄弱,A错误。1958年由于“左”倾错误,浮夸风盛行,故表中1958

20、年这一年的数据没有科学依据,B不正确;通过19531957年数据可知,工业生产增长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故本题选C。D无法从表格中得出结论。23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在1854年4月的大臣审议报告中,他受到严厉申斥。他是否因此受到笞刑,不得而知。审议报告最后说:臣等详阅所奏所论专利商而不便于国”。材料反映出( )A王茂荫给天子的奏折推动清政府开始实行币制改革B马克思认为王茂荫为商人指使不便于国而利于商者C马克思认可王茂荫的货币政策并同情他的不幸遭遇D王茂荫的货币改革主张与洋务派官员的思想相一致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21、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答案:C试题解析:从“他受到严厉申斥”,可知王茂荫的建议没有通过,更没有实行,故A项错误;从“臣等详阅所奏所论专利商而不便于国”可知,认为王茂荫为商人指使不便于国而利于商者是当时大臣审议的结果,不能说明是马克思的主张,故B项错误;从“他是否因此受到笞刑,不得而知”可知,马克思认可王茂荫的主张并同情他的不幸遭遇,故C项正确;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主义,没有涉及货币改革,故D项错误。24孙中山先生在青年时期曾上书李鸿章,赞赏李等洋务派“育才则有同文、方言各馆,水师、武备诸学堂;裕财源则辟煤金之矿,立纺织制造之局;兴商务则招商轮船、开平铁路,已先后辉映”。下列说法符合材料

22、意思的是( )A社会有识之士认可洋务运动B孙中山肯定洋务运动全面改革C洋务派的活动引发社会变革D中国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答案:A试题解析:材料是青年时期孙中山对洋务运动的高度评价,表明当时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对洋务运动的认可,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没有进行政治改革,“全面改革”表述不准确,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没有改变政治制度,并以失败告终,没有带来社会变革,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没有开启政治近代化,故D项错误。2520世纪30年代,在中共领导下的苏区百姓可能不知道“苏维埃政府”这个拗口的外来词语的原意,但并不妨碍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23、这个词语他们将“苏维埃政府”称为“埃政府”,这个“埃”在客家话中就是“我”的意思,“埃政府”也就成为“我们的政府”。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共学习苏联经验得到了民众支持B苏区的土地革命解放了农民C苏区人民热烈拥护苏维埃政府领导D红色政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答案:B试题解析:ACD都是材料的表现,而B是农民支持中共的原因,故选B。二、综合题(共3小题)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古代牵制权力的制度要说简单,一句话就能概括,就是台谏制度。所谓“台”就是御史台,“谏”就是谏官,御史是监察百官的,谏官是对皇帝进言的,也可以说是对皇帝进行监督的。中国古代很重视对权力的监督制约,

24、很早就有监察系统、御史制度、弹劾制度。摘编自中国古代反腐败的三种方法材料二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诸葛亮据此指出:“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为,人之所詹也。夫释己教人,是为逆政;正己教人,是为顺政。故人君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则生变乱。”材料三 “大臣法,小臣廉”,“大臣贪浊而日在高位,则小臣得于观感之下者,将无不唯利是图矣。京官贪浊而安处无事,则外官被其鼓动饮风者,亦无不唯利是图矣”。材料四 历来的统治者都说要反贪,但是在专制制度下往往成效不彰,处在衰败时期的清帝国更是如此。原因如下。第一,有些行贿

25、受贿活动已成为官场习惯,人人如此,法理和是非界限已经模糊。第二“近日言官卖折之风甚火。大抵皆以贿赂陈奏者也。明言官多争意气,今朝言官多因贿赂,可耻之甚!”第三,没有独立的司法和监察系统,它们都不过是行政系统的附属物。最后的裁决权掌握在专政政权的最高统治层特别是皇帝、皇太后手中第四,社会生活没有民主化,民众维护自己权益的现代公民意识没有形成,也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独立的新闻舆论监督。摘编自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个实例进行佐证。(2)据材料二,诸葛亮认为建立廉洁政府的首要前提是什么?材料三中提出的反贪思路是什么?为什么?(3)据材料四,概括晚清

26、政府反贪成效不彰的原因。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1)核心观点:通过监察系统、御史制度、弹劾制度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 佐证:秦朝设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代设立刺史,成为地方专职监察官员;宋代在地方设置通判监察地方长官。 (2)前提:最高统治者自己要首先做到廉洁自律,方能贯彻政令,建立廉洁政府。 思路:治贪以高官为重点。 原因:高官影响大,对下面起示范作用,关系到整个社会风气的形成。 (3)原因:行贿受贿成为官场习惯;反贪人员本身贪腐;缺乏独立的司法和监察系统;缺乏民主和舆论监督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观点,依据材料一中“监察系统、御史制度、弹劾制度”的信息

27、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佐证,依据所学知识从秦朝、汉代以及宋代设置的机构来佐证。(2)第一小问前提,依据材料二中“正己教人,是为顺政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的信息从“廉洁自律”的角度作答;第二小问思路,依据材料三中“大臣贪浊而日在高位,京官贪浊而安处无事”归纳答案;第三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三中“外官被其鼓动饮风者,亦无不唯利是图矣”的角度思考作答。(3)依据材料四中“行贿受贿活动已成为官场习惯”可以归纳出“行贿受贿成为官场习惯”,依据“大抵皆以贿陈奏者也今朝言官多因贿赂”可以归纳出“反贪人员本身贪腐”,依据材料中“没有独立的司法和监察系统”可以归纳出“缺乏独立的司法和监察系统”,依据“社会生活没有民

28、主化也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独立的新闻舆论监督”可以概括出“缺乏民主和舆论监督”。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生产和产品价格状况材料二19世纪90年代中国产业工人的分布状况材料三19世纪后期主要华资近代企业分布状况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反映了19世纪80年代的何种经济变化?造成变化的外部因素是什么?(2)材料二中所说的产业工人在中国最早出现在何时何地?他们的人数在19世纪90年代增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19世纪晚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特点。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答案:(1)商品经济发

29、展,进一步冲击自然经济。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加剧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2)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外来资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的船坞和工厂里。 原因:此时期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发展,机器工业增多。 (3)从规模看:规模小; 从地域看,集中在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商口岸); 从行业看,以轻工业为主;从关系看,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试题解析:(1)从材料一洋纱和土纱价格的对比,及“百里不闻机声”、茶叶价格的下降等信息可知,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而外部原因,则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对华的经济侵略相关。(2)最早的工人阶级产生于鸦片战争后在华的外资企业。而90年代人数的增多,与洋务企业的

30、发展、民族企业的增多相关。(3)本问需要从规模、地域、行业和关系四方面着手。27250人(厂均100人)说明了企业规模小。从地域上看,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从表中企业可知,主要为轻工业。此外,相对于其他工业而言,民族工业发展缓慢,它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为题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明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三、寄望中兴的张居正改革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第三节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二、海禁与“倭寇”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大学中国史根

3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资本主义萌芽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答案:增加内容一:明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理由:朱元璋明朝建立后,相权严重威胁皇权(皇权受到制约),为加强皇权,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朱棣建立内阁制度,都折射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增加内容二: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理由:明朝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发展的基础上),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在此条件下稀疏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商品货币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增加内容三:明朝活跃的思想和科技成就理由: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早期民主思想产生,代表人物为李贽;明朝中后期,陆王心学得到发展和传播。明朝总结性科技成就突出,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代表。 其它言之有理亦可给分试题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学生在解题时应从总整体上对教材目录进行浏览,可增加新篇章,或者对省略号内容进行补充。在回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从通史角度,即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角度去思考目录是否完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