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讲 交流与发展:中外历史上不同文明的交融与冲突 【热点追踪】2016年两会十大热点:“中国方案”潜力巨大。一带一路、自贸区等对外发展战略将是本次两会关注的焦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二十国集团加强合作,倡导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已经向世界伸出共舞之手。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不仅将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推力,也将为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One Belt And One Road,简称OBAOR;或One Belt One Road,简称OBOR;或 Belt AndRoad简称,BA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
2、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古代背景丝绸之路是张骞(约公元前164年前114年)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
3、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德国地理学Ferdinand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时代背景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
4、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
5、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ks5uks5uKs5u【热点整合】一、文明交流的主题和维度文明交流不仅是人类不同文明间的和同一文明之内的交流和相互影响过程,也是不断弃恶扬善、求真审美,完善自我的历史发展过程。它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为主题,
6、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维度展开。二、文明交流形式和平与暴力是两种基本的文明交流形式。文明间既没有绝对的和平式交流,也没有永久的非和平式交流。和平形式的交流包括:商业贸易、文艺交流等,它占主导地位。非和平交流包括:征服、掠夺、抢劫、破坏、凶杀等,战争是其最高形式。三、文明交流的阶段(一)古代文明阶段: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交融1、古代文明阶段的文明范式(1)大河文明(亦称农业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王国、古印度、中国等;(2)海洋文明,如:古希腊等;(3)游牧文明,如:匈奴、蒙古帝国等。2、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融(以中国为例)(1)春秋:华夏族与周边各族接触频繁
7、,联系加强。(2)秦朝:迁内地人民与越族杂居,中原铁器和先进技术传入越族地区,开灵渠,沟通汀水和漓水。(3)两汉:昭君出塞及张骞出使西域后联系加强。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种子传入内地,西域人民学会了汉族的铸铁和凿井技术。(4)三国南北朝:蜀汉统治下的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有了更多的接触;吴国境内的山越迁出山区,与汉族共同开发江南地区;西晋:“五胡”内迁,同汉族之间联系日益密切;南朝:随着北方人民南迁,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迅速,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北朝: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
8、融合。(5)唐朝:回鹘经常用马匹和皮毛换取汉族的丝和茶。回鹘在长安的商人达千人以上,与汉族通婚。长安、洛阳的汉人也喜欢穿回鹘服装;渤海派人到唐都长安学习,带回许多汉文书籍,并把土特产貂皮、海东青、人参、马、铜输入内地;汉族工匠把丝织、建筑等技术传到南诏;文成公主入藏后,带去了蔬菜种子、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书籍。之后,又传入了酿酒、制磨、造纸、养蚕等技术;唐末,契丹族首领阿保机接受汉族封建文明、任用汉族读书人制定典章制度。契丹人逐步学会种田、纺织、冶铁、煮盐和建筑城廓、房屋,开始农耕和定居生活。(6)两宋:澶渊之盟后,北宋在边境设榷场,进行互市贸易。封建生产方式逐渐向边疆扩展。(7)
9、元朝:蒙古族加快封建化速度;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棉纺技术,改革棉纺织生产工具。汉族人民大量迁居边疆地区,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开发了边疆经济。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东南,同汉族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融合,在元朝已被称为“汉人”。唐宋以来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与汉、蒙、畏兀儿等民族杂居、通婚,形成新的民族回族。ks5uks5uks5uKS5U(8)明朝:鞑靼俺答汗与明互市,修建呼和浩特城。(9)清朝:满洲贵族入关后,在经济上逐步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和恢复农业生产,在政治上完全沿袭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通过册封、改土归流和设台湾府进一步加强边疆与内地联
10、系。 3、古代主要文明间交融的纽带(丝绸之路,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交融兼有)(1)概述:丝绸之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因其上下跨越历史2000多年,陆上丝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为“北方丝路”与“南方丝路”。(2)陆上丝绸之路西汉张骞首次打通陆上丝路,被称为“凿空之旅”,汉武帝派遣的使节最远到达了犁轩(今天埃及亚历山大港),这是汉朝的正式官方使节达到的最远国家。东汉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甘英到达波斯湾。166年,大秦(罗马)使臣来到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中国的首次直接交往。隋唐年代(5
11、89年896年)丝路空前繁荣,胡商云集京师长安,定居者数以万计。唐中叶战乱非常频繁,丝路被阻,规模远不如前,海上丝路逐渐取而代之(3)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达到顶峰,明中叶因海禁而衰落。海上丝路的重要起点有泉州、番禺(今广州)、明州(今宁波)、扬州、登州(今蓬莱)、刘家港等。同一朝代的海上丝路起点可能有两处乃至更多。规模最大的港口是广州和泉州。广州从秦汉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商港。明清实行海禁,广州又成为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泉州发端于唐,宋元时成为东方第1大港(4)丝绸之路的文明交流丝绸之路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明的交汇的桥梁。比如:农作物:宋朝时,
12、占城稻由越南传入中国南方。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等传入中国。生产技术:唐朝时从印度传入了熬糖法。明朝引进了欧洲的水利方法。科技: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传入中国。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艺术: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及印度的绘画、音乐、舞蹈、建筑艺术传入中国。宗教: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印度,带回佛经600多部,译出1300多卷,成为研究古印度史的珍贵史料。除了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取得了很多人的信仰。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明朝后期,更多的传教士来华。
13、(5)丝绸之路的意义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古代东西方最长的国际交通线,它是丝路沿线多民族的共同创造,曾经的大宛、康居、印度、安息、阿拉伯、西突厥、身毒等国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又称为友谊之路。但也存在为争夺丝路贸易权发生的争斗,尤以波斯与东罗马之间的斗争最激烈。(二)近代文明交流阶段: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与交流1、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1)中国:鸦片战争、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革命性和落后性)、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台湾人民反割台、义和团运动(革命性和反动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革命性、正义性和进步性); (2)日本:黑船事件(3)俄国:克里木战争2、
14、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交融(1)中国学习器物: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兴办近代工业,创建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创建北洋水师,推动中国经济工业化、教育现代化和军队现代化)、民族工业产生与曲折发展 学习制度:维新变法(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虽未成功,但是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教育和生活习俗的现代化)、清末新政(虽然是清政府挽救统治危机的骗局,但在客观上,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和辛亥革命(要求实行民主共和制,最终取得一定程度胜利,推翻了清政府和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以及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5、(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发动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时期,照搬苏联模式,颁布宪法,建立苏维埃政权;抗日战争时期,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结合国情,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学习思想: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之前,主要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是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之后,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学习苏联,并出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毛泽东思想)ks5uks5uks5uKS5U(2)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中期,由明治天皇领导的自上而下的以维护天皇专制统治为根本目的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对民族压迫的改革。(3)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
16、开始的,有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领导的自上而下的以维护沙皇专制统治为根本目的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三)现代文明交流阶段:工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交融与碰撞ks5uks5uks5u1、社会主义文明与资本主义文明的碰撞(1)帝国主义对苏俄政权的敌视协约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导致苏俄严重的困难,被迫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长期对苏俄实施经济封锁:导致苏联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之路。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延缓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的进程。二战后长期推行冷战政策和和平演变的政策:导致世界形势长期不得安宁(美苏争霸)和苏东剧变的重要原因。(2) 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敌视建国初,对新中
17、国推行政治上的敌视,经济上的封锁,军事上的威胁,外交上的孤立等政策。发动侵略朝鲜和越南的战争,恶化了我国周边国际形势,阻碍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 2、资本主义文明间的碰撞:一战;美国独立战争;3、社会主义文明间的碰撞:苏联推行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霸权政治导致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恶化;东欧剧变;4、社会主义文明与资本主义文明的交融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本质上是学习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而美国实施的罗斯福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 二战期间,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合作共同打败了法西斯集团,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二战后又相互合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如:成立了联合国等。 世界经济的
18、一体化和区域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世贸组织的成立,两种文明交融的速度和深度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应对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如:环境严重破坏、资源枯竭、恐怖主义等。5、资本主义文明间的交融: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学习美国采取国家干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建立福国家。6、社会主义文明间的交融:经互会;第三国际;苏联援助中国,中国在各领域照搬苏联模式,提前完成“一五”计划,基本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基本完整的科技和教育体系。【热点训练】1当代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吉尔平认为,只有在霸权统治
19、下的国际秩序才是稳定的,否则就会出现战争或混乱。据此观点(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推动了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起了主导作用,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秩序,导致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平等 欧盟等区域组织的建立,从长远看推动了全球化进程A B C D【答案】A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可知强调了“只有在霸权统治下的国际秩序才是稳定的”,因此A项表述正确。21792-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来华天文仪器、地球仪、秒表等,被清政府视为“奇巧”之物,未被重视,这表明当时( )A英国天文学
20、发达 B清政府不敢接受英使的馈赠C清政府以“天朝大国”自居 D中国科技比英国发达【答案】C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结合18世纪末的历史背景,当时清王朝闭关锁国,在由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转型的中已经落后,说明B、D表述错误,而A项的表述只能印证材料的前半部分,不能完整概括整体材料的含义。3建国后,大陆推行“史学革命”,强调中西文化交汇点之通商口岸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基地,并以此激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这说明在建国初期( )A在思想领域存在“左”倾倾向 B中国人不忘历史,有浓厚的爱国情感C通商口岸经济破坏严重 D中国即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答案】A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
21、能力。从材料中“强调中西文化交汇点之通商口岸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基地”,可见此时还强调“阶级斗争”,在思想领域还存在“左”的倾向,故选A项。4东汉初年,随着佛教等宗教文化传播,有大批外国人或外族人到中国学习汉语,唐代达到一个顶峰,明清也出现过热潮。下列哪一个选项与此相关( )A佛教的传播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明清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C汉语学习成为一种风尚 D唐朝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A、B选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无关,C选项无法从材料中推出。5. 751年,唐朝军队在西亚败于阿拉伯军队。唐军战俘中的造纸工匠被带到由阿拔斯王朝的造纸坊里工作。中国的造纸
22、术由此传到中亚、中东和欧洲。由此可得出( )A没有战争就没有造纸术的传播 B战争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途径之一C造纸术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D唐朝军事力量薄弱【答案】B本题考查历史研究能力。由已知材料推出结论,C选项本身正确,但无法从材料中推出,A、D选项本身表述错误。6. 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分沾亚洲好处的主要途径是( )A.圈地运动 B.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 C.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 D.平等的贸易往来【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解析本题的含义,实际就是亚洲如何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
23、7不同文明交流与相互影响是人类历史发展永恒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丝绸之路”是由张骞通西域而开辟的由西汉长安通往中亚的运输线。“丝绸之路”东西两头连接着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和。“丝绸之路”的开通,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材料综合自林剑鸣秦汉史材料二 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个事件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遥远的部分连结在一起,使它们能互通有无,增加彼此的快乐,促进彼此的工业,因此,它们的总体趋势似乎是有益的。亚当斯密国富论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世纪海上丝
24、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摘自新华网(1)材料一中中的两个国家分别是什么?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初,通过丝绸之路西去的物品可能有哪些?(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丝绸之路的开通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3)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丝绸之路和新航路开辟的不同影响。(4)综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怎样认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答案】(1)国家:中国和罗马帝国。物品:丝绸、瓷器、茶叶等。ks5uks5uKs5u(2)加强了中国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国在古代世界的声望。(3)新航路促进西欧社会转型
25、,由封建向近代过渡,丝路没有;新航路促进西欧原始积累,给亚非拉带来灾难,丝路双方受益;对于世界一体化来说,丝路交往有限,新航路打破隔绝状态,推动世界成为整体。(4)它对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大。 “一带一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一带一路”的建设,是中国向世界各国释疑解惑,向世界宣告和平崛起:中国崛起不以损害别国的利益为代价。【能力提升】1、据镇海县志风俗志记载:镇海,“自欧风东渐,婚礼亦改以简易,谓之文明结婚,多于商埠行之,乡村尚少”。材料所反映现象的本质是( )。A.传统习俗根深蒂固
26、B.社会风俗的西方化 C.文明的交融与转型 D.对“文明结婚”的抵制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反映婚姻习俗发生变化,而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A、B、D三项与材料反映现象不符。2、有同学搜集了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日本大化改新、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的相关书籍,他研究的课题最可能是( )A.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对话 B.古代文明之间的暴力冲撞C.古代东西方文化的和平交流 D.古代文明的冲撞与交融答案: D解析: 东西方之间交往的主要两种方式:第一种暴力冲突:如希波战争、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等。第二种和平交往:如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人称
27、为东西交流的使者(把中国和印度文明成果传到西方)。3、如果要给右图设置一个主题,确切的应是 A传统与现代的对立 B保守与激进的冲突 C趋新与倒退共存 D中西文明的交融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图片的理解能力。通过图片中的留美幼童的发式以及服饰可见西方的痕迹,20世纪前期的厦门中山路,可见是西式的洋房,民国时期的旗袍也已进行了改进,所以共同呈现了中西文明的交融,所以D正确,AB中的对立与冲突没有体现;C中倒退没体现,体现的是进步。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特点4、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两种文化的冲突,一个是农业的、崇奉儒教的
28、、落后的、已在齐腰深的沙子中挣扎的没落王朝,另一个是工业的、资本主义的、进步的、积极进取的社会。两种制度相遇(两种文明交融),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一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包括 鸦片战争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相冲突的表现 英国发动的是侵略战争 两种文明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A、 B、 C、 D、 答案: B5、有关图历史事件的评述,从现代化史观角度分析,最恰当的是( )A.排外仇教(洋教)的暴民运动 B.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的反应C.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冲突 D.农民阶级反侵略的爱国运动答案: B解析: 试题分析:现代化史观指的是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里的由古代项近代迈进的
29、过程作为研究历史的视角。因此B项符合题意。故选B。A项是对近代文明的排斥;CD项体现不出近代文明的内容。考点:点评:常考的史观主要有唯物史观、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等。全球化史观是站在全球的立场上分析问题的史观;唯物史观强调的是历史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代化史观站在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经济的角度思考为主;文明史观强调文明是多元的,相互包容学习的。6、1993年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对世界未来走向亨廷顿描述如下图,以下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A亨廷顿对世界的未来走向作出了精确的预测B亨廷顿对中华文明的了解超过对日本的了解C冷战后文明的冲突确实代替了意
30、识形态冲突 D亨廷顿所谓文明冲突论依旧带有冷战的思维答案: 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图片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瓦解后的世界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据此,结合所学可知,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精确”没有依据,错误;B项的表述,题干图片无从体现,没有依据,排除;C项表述本身错误,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文明冲突还带有意识形态冲突,从而D项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今国际局势对当今国际局势的相关解读7、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
31、的重建中指出,“和平与文明的未来都取决于世界各大文明的政治、精神和知识领域之间的理解和合作。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种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的保障。”以下叙述最符合作者本意的是A.文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B.为避免战争,世界各大文明应该趋向统一C.文明的冲突已经取代了政治的冲突D.各种文明间的理解与合作是人类共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答案: D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种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的保障”可以知道ABC均不是作者的本意,故选D。8、19世纪末,随着世界被列强瓜分完毕,
32、形成由欧洲列强支配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它从一个侧面说明A.工业生产方式极大地开阔和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范围B.财富积累的巨大可能性刺激了人们追求利益的欲望和扩张实力C.社会发展机制上的革命性变化带动了全方位的社会形态的转型ks5uks5uks5uD.在交融与冲突中主流文明横向拓展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材料中“世界体系”几个字。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开始了对外殖民扩张。这种 扩张是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对落后地区的征服,这种征服是野蛮的,但它是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征服, 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总体上有利于世
33、界发展和进步。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下,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所以D正确;9、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对当代世界秩序这样描述:“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这里“新的框架”可以理解为A两极格局 B单极世界 C多极化和多元化 D“一超多强”答案: 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当今世界的政治局势。材料意在强调在当代世界意识形态在淡化,“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A项是意识的形态对峙最为严重时期;B
34、、D两项是两极格局时期。故答案为C项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表现10、新文化运动中的启蒙思想家要“重估一切价值”,对中国进行深层次文化结构的根本改造。从文明史的角度,他们提出的历史性课题是实现( )A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融 B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兼容并包”C全部文明与文化趋向的现代化 D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答案: C解析: 因为新文化运动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全盘肯定西方资本主义新文化,所以ABD与史实不符,应该选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用文明史观解读新文化运动11、直到现在,日本国内部分历史学者仍然这样审视甲午中日战争,其一
35、般看法是“虽说战争的事实是日中两国之间引起的战争,然而寻其真因却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决非两国间的战争”即“文明和野蛮之战”,“吾人的目的是为惊醒支那,朝鲜战争乃义战”。此种观点的本质是( )A战争有助于中国开化 B认为此役非为国家利益乃为文明冲突C认定为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冲突 D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视角主观化答案: D解析: 战争有助于中国开化,是“文明和野蛮之战”,并不是观点的本质,故A项错误;文明冲突掩盖了侵略的罪行,故B、C项错误;日本为了掩盖侵略中国的罪行,主观地用文明冲突来解释,故D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
36、日战争12、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对于冷战结束后世界秩序的重建认为: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由此可见,他着重强调( )A应尊重文明的多样性 B意识形态和经济在未来世界秩序的重建中不起作用C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的关系 D世界政治格局正呈现出多极化趋势答案: 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没有体现文明多样性,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
37、形态的和经济的“没有说明意识形态和经济在未来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已经不起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中“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说明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的关系,故C项正确;“世界政治格局正呈现出多极化趋势”材料中没有提及,故D项错误。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3、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
38、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请回答:(1)指出导致1500年以前“文明遭遇”的主要历史事件。(1分)它对人类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影响?(2)19世纪中期,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试概括其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表现。(3)新中国建国初期在推动人类文明的交融、克服国际间的误解方面作出了哪些外交努力?(4)综上所述,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答案: (1)表现:新航路的开辟。影响:打破了世界各地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初具雏形。(2)表现:经济: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传统经济结构逐步瓦解,近代工业产生。思想: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开始萌发
39、向西方学习的一些新思潮。(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方针(或促进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4)启示:不同文明应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言之成理即可)14、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 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各种各样的文明在历史上兴起衰落,离散聚合,消失或成长在时间的长河之中。自我封闭,对其他文明采取排斥对立态度的民族,迟早要葬身在时间的大漠之中。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摘自王天玺多极世界和为贵兼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1)概括材料一中作者的观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指出
40、两宋之际中国“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主要例证,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目的,并分析中国政府推行这一政策的有利外部条件。答案: (1)观点: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冲突;文明的长久发展需要融合、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 ks5uks5uks5u(2)例证:儒学吸收了来自于印度的佛教思想,形成了理学。 影响:理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或“标志着儒学哲学化过程的完成”); 使
41、儒家思想重回正统,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3)目的: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条件: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局势趋于缓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和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解析: 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可以概括出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冲突;由“。自我封闭,对其他文明采取排斥对立态度的民族,迟早要葬身在时间的大漠之中。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可以概括出文明的长久发展需要融合、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
42、果。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是结合所学列举宋代“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事例,可以从儒学吸收了印度佛教的思想形成理学的角度来回答。第二问结合所学回答理学的影响即可。可以从儒学发展的阶段及理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两个角度组织回答。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对外开放的目的主要是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第二问可以结合国际局势的缓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几个角度回答。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
43、进宋明理学理学的影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有利的国际条件。 15、文化全球化强调文化在多元基础上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伏尔泰说“中国人在道德和政治经济学、生活必须的技艺等方面已臻完美境地。”材料二 文化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往中,会经历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内卷化”即修正或改造的过程。 据江宁康文化全球化一个需要探讨的命题材料三 未来全球的冲突主要是文明的冲突各文明根本的文化差别,世界变小后人与人交互频繁,不同文化特色的互动增加激发了文化差别感觉和敌意,西方经济霸权地位影响下的文化模仿与归根,文化发展的排他性和独立性,这导致20世纪以来
44、冲突避无可避。据黄皖毅、邵鹏国外文化全球化研究述评(1)结合明清历史,列举当时伏尔泰认为“中国经济已臻完美”的史实。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对外来文化“内卷化”的主要历程。 (3)据材料三, 概括指出20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的原因。 (4)综合以上问题,针对文化全球化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答案: (1)农业耕地面积的增加,人口增长;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制瓷业、丝织业、制茶业等成就巨大;大量工商业市镇兴起;商帮涌现;白银广泛流通。(2)历程:鸦片战争后提出“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60年代提出“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19世纪90年代后,康有为、梁启超提出学
45、习君主立宪,孙中山提出民主共和;民国初期开展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科学;五四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展新民主主义运动。(3)原因:不同文明交往的增加会激发冲突;西方霸权;文化的排他性。(4)启示:文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趋势;文化全球化带来冲突和融合;一方面坚持民族文化,另一方面积极融入;借鉴吸收,抵制文化霸权。解析:(1)材料一中伏尔泰说“中国人在道德和政治经济学、生活必须的技艺等方面已臻完美境地。”题干要求结合明清历史,列举当时伏尔泰认为“中国经济已臻完美”的史实。考生可以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概括回答。(2)该问考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从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地
46、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资产阶级激进派宣扬“民主与科学”到无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思想界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文化,近代后期又向苏俄学习,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3)材料三认为:未来全球的冲突主要是文明的冲突。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概括原因:“各文明根本的文化差别”、“西方经济霸权地位影响下的文化模仿与归根”、“文化发展的排他性和独立性”,这导致20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4)该问属于开放性的问题,考生可以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发表对文化全球化的认识。如文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趋
47、势;文化全球化带来冲突和融合;一方面坚持民族文化,另一方面积极融入;借鉴吸收,抵制文化霸权;文化全球化强调文化在多元基础上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等等,言之有理即可。16、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世界不同地区文明冲突碰撞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徐光启(1562-1633)积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公元1607年,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还建议开展分科研究,如果每个学科都设置相应的机构,那将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科学院”。根据中央电视台电视片徐光启整理材料二 早期的耶稣会传教士,特别是利玛窦神父,敏锐地看到中国人的数学知识虽然并不落后,却未能将其应用在诸如天文学这样的领域。不过,耶稣会传
48、教士确实希望唤起中国人对欧洲科学的兴趣,并借此发展传教活动。瑞尔寻找文化的契合点论早期天主教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传教方式材料三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顾立雅孔子中国之道材料四 嗟予小子无学,顽陋不足以言革命独立之大义。兢兢业业,谨模拟美国独立之义,约为数事,再拜顿首,献于我最敬最亲爱之皇汉人种四万万同胞前,以备采行焉如下:一、各人不可夺之权利,皆由天授。二、生命、自由、及一切利益之事,皆属天赋之权利。三、不得侵人自
49、由,如言论、思想、出版等事。四、各人权利必要保护。须经人民公许,建设政府,而各假以权,专掌保护人民权利之事。五、无论何时,政府所为,有干犯人民权利之事,人民即可革命,推倒旧日政府,而求遂其安全康乐之心。迨其既得安全康乐之后,经承公认,整顿权利,更立新政府,亦为人民应有之权利。邹容革命军材料五 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05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截止2009年11月,全球已建立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共计554所,分布在88个国家地区。2011年1
50、月11日,一座总高9.5米的孔子雕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成为天安门地区的又一个标志。 上述材料均摘自互联网(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莱布尼茨盛赞中国儒学的原因,并指出伏尔泰推崇中国考试制度的理由。(3)材料四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主张?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4)材料五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5)综合上述材料,不同文明的交融对我们有何启示?答案: ks5uks5uks5u【热点探析】“一带一路”只是个时政热点,不同文明交流与相互影响却是高考中永恒的主题,是长效热点。“从时政热点
51、入手,巧妙介入长效热点”已成为了近几年高考命题的不二选择。可从当今“一带一路”战略出发,联系汉唐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概况、影响、西学东渐、中学西渐以及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等知识进行思考,整合复习相关相关知识点,以更好地应对高考。ks5uks5uks5uKS5U专题四 2016高考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七讲 交流与发展:中外历史上不同文明的交融与冲突(参考答案)1【答案】A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可知强调了“只有在霸权统治下的国际秩序才是稳定的”,因此A项表述正确。2【答案】C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结合18世纪末的历史背景,当时清王朝闭关锁国,在由传统科
52、技向近代科技转型的中已经落后,说明B、D表述错误,而A项的表述只能印证材料的前半部分,不能完整概括整体材料的含义。3【答案】A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中“强调中西文化交汇点之通商口岸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基地”,可见此时还强调“阶级斗争”,在思想领域还存在“左”的倾向,故选A项。4 【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A、B选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无关,C选项无法从材料中推出。5. 【答案】B本题考查历史研究能力。由已知材料推出结论,C选项本身正确,但无法从材料中推出,A、D选项本身表述错误。6.【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解析本题的含义,实际就是亚
53、洲如何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7【参考答案】(1)国家:中国和罗马帝国。物品:丝绸、瓷器、茶叶等。(2)加强了中国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国在古代世界的声望。(3)新航路促进西欧社会转型,由封建向近代过渡,丝路没有;新航路促进西欧原始积累,给亚非拉带来灾难,丝路双方受益;对于世界一体化来说,丝路交往有限,新航路打破隔绝状态,推动世界成为整体。(4)它对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大。 “一带一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一带一路”的建设,是中国向世界各国释疑解惑,向世界宣告和平崛起:中
54、国崛起不以损害别国的利益为代价。建议:第1,从对中国新时期的发展谈影响。第2,从全球史观出发谈“一带一路”的建设的重要意义。说明:以上各问只要言之成理都可记分 【能力提升】1、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反映婚姻习俗发生变化,而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A、B、D三项与材料反映现象不符。2、答案: D解析: 东西方之间交往的主要两种方式:第一种暴力冲突:如希波战争、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等。第二种和平交往:如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人称为东西交流的使者(把中国和印度文明成果传到西方)。3、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
55、理解的能力以及对图片的理解能力。通过图片中的留美幼童的发式以及服饰可见西方的痕迹,20世纪前期的厦门中山路,可见是西式的洋房,民国时期的旗袍也已进行了改进,所以共同呈现了中西文明的交融,所以D正确,AB中的对立与冲突没有体现;C中倒退没体现,体现的是进步。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特点4、 答案: B5、答案: B解析: 试题分析:现代化史观指的是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里的由古代项近代迈进的过程作为研究历史的视角。因此B项符合题意。故选B。A项是对近代文明的排斥;CD项体现不出近代文明的内容。考点:点评:常考的史观主要有唯物史观、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
56、近代化史观等。全球化史观是站在全球的立场上分析问题的史观;唯物史观强调的是历史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代化史观站在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经济的角度思考为主;文明史观强调文明是多元的,相互包容学习的。6、答案: 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图片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瓦解后的世界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据此,结合所学可知,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精确”没有依据,错误;B项的表述,题干图片无从体现,没有依据,排除;C项表述本身错误,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文明冲突还带有意识形态冲突,从而D
57、项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今国际局势对当今国际局势的相关解读7、答案: D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种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的保障”可以知道ABC均不是作者的本意,故选D。8、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材料中“世界体系”几个字。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开始了对外殖民扩张。这种 扩张是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对落后地区的征服,这种征服是野蛮的,但它是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征服, 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总体上有利于世界发展和进步。在资
58、本主义世界体系下,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所以D正确;9、答案: 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当今世界的政治局势。材料意在强调在当代世界意识形态在淡化,“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A项是意识的形态对峙最为严重时期;B、D两项是两极格局时期。故答案为C项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表现10、答案: C解析: 因为新文化运动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全盘肯定西方资本主义新文化,所以ABD与史实不符,应该选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用文明史观解读新文化运动11、
59、答案: D解析: 战争有助于中国开化,是“文明和野蛮之战”,并不是观点的本质,故A项错误;文明冲突掩盖了侵略的罪行,故B、C项错误;日本为了掩盖侵略中国的罪行,主观地用文明冲突来解释,故D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12、答案: 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没有体现文明多样性,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没有说明意识形态和经济在未来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已经不起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中 “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
60、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说明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的关系,故C项正确;“世界政治格局正呈现出多极化趋势”材料中没有提及,故D项错误。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3、答案: (1)表现:新航路的开辟。影响:打破了世界各地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初具雏形。(2)表现:经济: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传统经济结构逐步瓦解,近代工业产生。思想: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开始萌发向西方学习的一些新思潮。(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方针(或促进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4)启示:不同文明应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言之成
61、理即可)14、答案:(1)观点: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冲突;文明的长久发展需要融合、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 (2)例证:儒学吸收了来自于印度的佛教思想,形成了理学。 影响:理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或“标志着儒学哲学化过程的完成”); 使儒家思想重回正统,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3)目的: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条件: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局势趋于缓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和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解析: 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
62、融中展开的”可以概括出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冲突;由“。自我封闭,对其他文明采取排斥对立态度的民族,迟早要葬身在时间的大漠之中。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可以概括出文明的长久发展需要融合、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是结合所学列举宋代“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事例,可以从儒学吸收了印度佛教的思想形成理学的角度来回答。第二问结合所学回答理学的影响即可。可以从儒学发展的阶段及理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两个角度组织回答。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不加强国
63、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对外开放的目的主要是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第二问可以结合国际局势的缓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几个角度回答。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进宋明理学理学的影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有利的国际条件。 15、答案: (1)农业耕地面积的增加,人口增长;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制瓷业、丝织业、制茶业等成就巨大;大量工商业市镇兴起;商帮涌现;白银广泛流通。(2)历程:鸦片战争后提出“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60年代提出“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
64、动;19世纪90年代后,康有为、梁启超提出学习君主立宪,孙中山提出民主共和;民国初期开展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科学;五四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展新民主主义运动。(3)原因:不同文明交往的增加会激发冲突;西方霸权;文化的排他性。(4)启示:文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趋势;文化全球化带来冲突和融合;一方面坚持民族文化,另一方面积极融入;借鉴吸收,抵制文化霸权。解析:(1)材料一中伏尔泰说“中国人在道德和政治经济学、生活必须的技艺等方面已臻完美境地。”题干要求结合明清历史,列举当时伏尔泰认为“中国经济已臻完美”的史实。考生可以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概括回答。(2)该问考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
65、历程。从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资产阶级激进派宣扬“民主与科学”到无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思想界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文化,近代后期又向苏俄学习,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3)材料三认为:未来全球的冲突主要是文明的冲突。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概括原因:“各文明根本的文化差别”、“西方经济霸权地位影响下的文化模仿与归根”、“文化发展的排他性和独立性”,这导致20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4)该问属于开放性的问题,考生可以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发表对文化全球化的认识。如文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趋势;文化全球化带来冲突和融合;一方面坚持民族文化,另一方面积极融入;借鉴吸收,抵制文化霸权;文化全球化强调文化在多元基础上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等等,言之有理即可。16、答案: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