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记一记古代的经济政策知识结构填一填古代的经济政策答题术语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氏族公社所有、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2“重农抑商”政策,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3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辨一辨1.如何准确辨析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国有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均田制等。农民土地所有制广泛而分散地存在,但由于农民经济
2、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2怎样理解“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3怎样准确辨析“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海禁”政策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辨析体会研一研1.土地兼并的原因和影响史料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
3、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根据史料,分析造成土地兼并的原因。有何影响?提示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盛行。影响:土地兼并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严重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2“重农抑商”政策的提出史料商君说秦孝公以变法易俗而明公道,赏告奸,困末作而利本事。(战国)韩非韩非子史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一政策?这一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提示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3“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史料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史记商君列传简述史料所
4、反映的思想及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提示思想:“重农抑商”。影响:在战国时期对发展封建经济起到了很大作用,为封建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经济基础。4“闭关锁国”政策史料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窥伺我何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根据史料分析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这种政策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后果?提示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消极后果: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以促进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练一练1.
5、2019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据史料记载,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这反映了当时()A农耕经济衰退 B坊市制度崩溃C土地兼并 D经济重心南移答案:C2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答案:D31684年清政府下令:“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A禁止走私贩运 B奉行大陆政策C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D禁海闭关政策答案:D4嘉靖年间(15221566年)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
6、“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材料说明“海禁”政策()A是自然经济的性质决定的B影响了沿海百姓生计C促进了海上贸易发展D解决了民间商业纠纷答案:B知识点一 土地制度的演变1.2019北京西城高一检测商朝甲骨文中的“田”字被刻作和等不同形状,这些田字的形状特征可以用于研究()A井田制 B分封制C均田制 D郡县制解析:据材料可知,这些田字的形状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都将土地划分成几块规整的小方块,形同井字,故选A。B、C、D与田字的形状特征无关,排除。答案:A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某土地制度“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
7、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 B屯田制C均田制 D王田制解析:据材料中“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这一关键信息,可知这与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相符,故选C。答案:C知识点二“重农抑商”3.话说明朝有个叫陆二的商人,他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但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这个故事的主题表明当时实行()A重商政策 B抑商政策C海禁政策 D锁国政策解析:据材料描述可以看出是关卡重重导致关税沉重,说明了明朝的“抑商政策”,故选B。答案:B4明代蒲州
8、商人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乾隆时,浑源、榆次二州县富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上述材料表明明清时期()A商人仍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B商业资本发展并开始转化为产业资本C晋商精明能干,敢于开拓新的领域D官商勾结,搞垄断和特权交易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人富裕后之所以买田置地,是因为受“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影响。答案:A知识点三“海禁”与“闭关锁国”5.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A禁止走私贩运 B“海禁”政策C“重农抑商” D保护生态资源解析:材
9、料中“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说明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答案:B6“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闲,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该言论旨在()A分析抑商政策的危害B分析“海禁”政策造成的弊端C希望统治者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D痛陈当时社会治安混乱状况解析:根据材料“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得出政府实施的经济政策为“海禁”,故A项错误;根据“居者苦艺能之无用驱游手为盗贼耳”得出海禁后带来威胁人民生存和社会安全问题等,
10、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政府的土地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展示了海禁前后社会发展状况、海禁后的社会治安混乱,故D项错误。答案:B综合考查 古代中国的商业政策7.2019湖州高一检测吕氏春秋上农中指出:“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作者认为“重农抑商”可以()A提升思辨能力 B维护法律权威C发展小农经济 D端正民心民志解析:题干材料强调舍本事末会导致民众是非不分,从反面说明“重农抑商”的重要意义,即“重农抑商”可以使民众的是非观念、德行有所端正,故D项正确。答案:D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宋时期中国声威远播,其富甲天下吸引着远近各国商人纷至沓来。由于
11、海上交通空前发达,历代政府高度重视海外贸易,而陆路交通又时常受到西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控制。因此,这一时期,海外贸易逐渐取代对外贸易的格局。材料二清初,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限制海外贸易。康熙在位时,曾一度开放漳州、澳门、宁波等少数港口,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又趋繁盛。到乾隆、嘉庆年间,面对美国等国殖民者在沿海的非法活动,对外通商只限定在广州一处,清政府又一次将海外贸易封闭起来。摘编自李世龙试论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唐宋时期中国声威远播,其富甲天下吸引着远近各
12、国商人纷至沓来”得出唐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由于海上交通空前发达”得出海上交通的发达;“历代政府高度重视海外贸易”得出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陆路交通又时常受到西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控制”得出陆上贸易受到西部少数民族的威胁。第(2)问,根据材料二“到乾隆、嘉庆年间,面对美国等国殖民者在沿海的非法活动,对外通商只限定在广州一处,清政府又一次将海外贸易封闭起来”得出西方殖民者在沿海的侵扰,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国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防止台湾反清势力的角度进行补充。答案:(1)唐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海上交通的发达;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陆上贸易受到西部少数民族的威胁。(2)根本原因是自给
13、自足的自然经济;清初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台湾反清势力联系;西方殖民者在沿海的侵扰。基础达标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趋于瓦解B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解析:本题考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铁农具的应用与推广促进了私田的开垦,井田制瓦解,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使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成为可能,最终“废井田,开阡陌”,故B项正确。A、C两项是政治因素,D项属于思想因素,根本原因往往从生产力方面(即经济方
14、面)分析。答案:B2汉书记载:“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社会贫富悬殊 D地主残酷剥削农民解析:本题考查土地兼并。材料信息反映了汉代土地兼并严重,而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故A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是现象,不是根本原因。答案:A3康熙八年(1669年)开始,清廷下令将明王朝藩王因战乱而荒废的土地,免予变价,给予原种之人,令其耕种,照常征粮,号为“更名田”。关于清初“更名田”的本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促进了清朝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C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D有
15、利于抑制清初的土地兼并现象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促进了清朝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是对“更名田”施行效果而非本质的评析,故A项错误;“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这同样是对“更名田”施行效果而非本质的评析,故B项错误;“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这是对“更名田”本质的阐述,故C项正确;“更名田”只是将明王朝藩王因战乱而荒废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并没有以法律手段保护其对土地的所有权,故D项错误。答案:C4封建统治者认为“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也认为“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下列政策和措施与上述言论所反映的指导思想相冲突的是()A商人出
16、不得乘车马,入不得住豪宅B盐铁官营C商人及其子嗣不得入仕为官D工商立国解析:“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A、B、C项都是封建政府对商业进行限制的表现,不符合题意;“工商立国”体现出工商皆本的思想,与材料言论相冲突,故D项正确。答案:D5汉朝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不许“名田”(以名占田),“犯者以律论”;不得“推择为吏”(商人及其子孙到官府去做官)。这些规定()A表明了商人富而贱的窘境B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地位C有利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D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解析:汉朝在服饰、经济和政治地位方面对商人均作了严格的限制和规定,这体现的是抑商政策,使商人处于富而贱的窘境,故选A
17、项。B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抑商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商人群体受压制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故C、D两项错误。答案:A6宋代有人说:“人生不可无田,有则仕宦出处自如,可以行志。不仕则仰事俯育,粗了伏腊,不致丧失气节。有田方为福。”宋人的这种思想在此后的近千年间十分流行。这一现象()A促进小农经济的稳定与发展B缓解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C导致土地占有趋向豪强地主D阻碍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解析:根据“人生不可无田”“有田方为福”可知宋人对田产的重视,这体现的是重农思想,对田产的重视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故本题选A项。答案:A7宋太宗曾诏令减免商铺租税、商税和部分交易
18、税,使得宋代出现“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的局面。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宋代()A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B放弃了重农抑商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D商税重于农税解析:由“宋太宗曾诏令减免商铺租税、商税和部分交易税”可知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说法错误,D项不能由材料得出。答案:C8美国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想要组建像英国东印度公司那样的大型贸易公司是不可能的”。他这样认为的依据主要是()A中国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C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十分缓慢D地域性商人群体地区性垄断的阻碍解析:东印度公司是英国王室和政府为加强海外殖民掠夺而设立的
19、殖民公司,是重商主义的产物,中国封建政府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可能组建这种有政府背景的大企业。故答案为A项。答案:A9据南海沉船考古资料显示,14世纪之前,中国在东南亚的陶瓷贸易中几乎处于垄断地位,但明代前期的沉船中,中国瓷器的数量却急剧减少,出现贸易上的“空白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明代前期()A商业发展受到严格限制B政府厉行“海禁”政策C瓷器业已失去技术优势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革解析:本题考查“海禁”。限制商业发展并非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瓷器的数量却急剧减少,出现贸易上的空白期”,主要受“海禁”政策影响,故B项正确;“失去技术优势”与史实不符,明清时期制瓷技术继续发展,故C项错
20、误;明朝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未发生根本上的变革,只是出现新的经济因素,故D项错误。答案:B10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不仅阻碍了中国对海外市场的开拓,也使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走向工业文明的契机。对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理解是()A禁绝一切海外贸易B严格限制海外贸易C禁绝一切对外交往D严格限制与英国交往解析: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由所学可知,闭关锁国政策是指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但不是绝对禁止中外贸易,故B项正确。答案:B11“在广州,外(国)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段描述反映
21、了清政府()A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B严格管制商品经济C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解析: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材料叙述外国人在广州无论是经商还是住行都要受到严格限制,这是清代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答案:D122019山东烟台一中月考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据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是()A中央集权高度专制B以农为本,对商业依赖很小C政府实行闭关锁国D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解析:题干观点认为英国长期处于战乱中,与其他欧洲国家进行殖
22、民争霸,必然需要经济支持,故而商人势力获得发展;反观中国,长期的社会稳定影响了政府对商业的态度,故选D项。其他三项皆不能体现材料主旨。答案:D二、非选择题(第13题19分,第14题21分,共40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末作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指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春秋)管仲管子治国材料二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矣官
23、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宋)陈亮四弊(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并分析其提出这一政策的原因。(9分)(2)材料二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10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可得出其重农抑商思想;据材料“民无所游食则必农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得出原因。第(2)问,据材料“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是以为至治之极”即可解答。答案:(1)政策:重农抑商。理由:发展农业,制约游民,富国强兵,拓展疆域;净化社会风气;弃农经商易导致田荒与国贫。(9分)(2)观点:农商并重,
24、相辅相成。原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传统经济观念受到一定冲击;农商并重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可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最佳状态。(10分)能力达标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初年,南方的张士诚,方国珍被消灭后,“诸贼强豪者悉航海,纠岛倭入寇”。明太祖实录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朝廷“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
25、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之请,朝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阂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9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解析:(1)材料一抓关键语句:“诸贼强豪者悉航海,纠岛倭入寇”“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2)材料二论述的是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注意两段材料内容的比较:一是“海禁”政策降低了沿海居民的生活水平,二是开放“海禁”所带来的积极影响。答案:(1)背景:明朝的敌对残余势力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9分)(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海禁”政策已不合时宜。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的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