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鹤壁高中2023届高一语文限时训练(五)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 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班固作汉书,书未成而作者因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于狱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相去公元元年各约90年。今日看来,这两部书好像联袂而出。其实它们间隔了大约180年,等于我们现在距离清嘉庆朝的时间。 史记为私人著作,汉书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在公元前90年和公元90年,中
2、国的史家和思想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已有大幅度的变化。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斥百家,独尊儒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为了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他坦白地承认提倡学术,旨在支持当时政权。武帝之置五经博士、立学校之官、策贤良,都根据此宗旨着眼,从此中国庞大的文官集团,有了他们施政的正统逻辑。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代,他读书不受这种政策的影响。而到了班固生活的年代,“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础。 司马迁和班固一样,自称是周公和孔子的信徒。可是今日我们一打开史记,随意翻阅三五处,即可以体会到作者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爽快淋漓,
3、不拘形迹,无腐儒气息。他自称“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应当是一种真实的写照。他所崇奉的“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也可以说是源于儒家道德,可是这立场就已经和经过正统限制的所谓儒家不同了。 史记里写荆轲和高渐离饮酒击筑,又歌又泣,旁若无人,已近于董仲舒所说的“邪辟”。并且项羽是汉高祖刘邦的死对头,而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若在后代必称“项酋”“伪楚”,而“本纪”只能降格为“载记”)文中又把项羽写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角色,其英雄末路,令人怜惜。与之相较,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 史记除了刺客列传之外,还有滑稽列传和龟策列传,可谓涉及九流三教,有呈现整个社会之剖面的样子。班固书里虽
4、有东方朔传,却不再缕列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 也因其如此,司马迁就受到班固的指责。汉书里就有司马迁传,内中批评他“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这些地方还不足以表现班固的正统思想,最使我们看出他的作品在历史上是属于“罢斥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产物的,乃是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这表里列有1931位古代名人,包括传奇中的人物如女娲氏、有巢氏,论语中有名的孔门弟子,春秋中的国君等,至秦亡为止。由作者“显善昭恶”的原则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内中得“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以周公、孔子殿后。仲尼之外即再无圣人,孟
5、子也只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申子、墨翟、韩非都属“中上”,与孙膑、白起一流。刺客荆轲则为“中中”,和孟尝君、吕不韦同品。而“下下愚人”里既有蚩尤、共工、三苗,也有倾国倾城的褒姒和妲己。秦始皇虽焚书坑儒,班固只贬之为“中下”,因为他下面还有二世胡亥列入“下中”,宦官赵高列入“下下”。 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想出世俗观念中儒家的拘泥,并不一定是孔子和他门徒的真性格。那些呆板多方面的样子,还是后人所造,其目的在维持文官集团的紧凑。总算还是中国读书人的运气好,得有太史公司马迁在兰台令班固之前写作,否则没有史记,径由汉书开二十三史之端,中国史学的传统,必更趋向“文以载道”的方针,更缺乏“
6、百家殊方”的真实性和生动活泼了。1.关于史记和汉书的表述,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 A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汉书完成于汉和帝永元四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成书年代相差约180年。 B史记为私人著作,而汉书则经皇帝看过,带有国史的色彩,因此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 C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的宗旨和班固作汉书的宗旨有很大不同,这就决定了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 D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斥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的思想并未受此影响,而班固则不同,这也是史记和汉书风格差异的重要原因。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 A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其真正
7、目的在于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支持当时政权。班固受其影响,并呈现于汉书的创作中。 B司马迁和班固都认同儒家思想,但是作者个人气质的巨大差异使得史记和汉书文风差异明显,司马迁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 C史记和汉书在对待项羽的态度上差异明显,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 祖本纪之前,这在汉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D史记里的人物涉及三教九流各色人等,而汉书秉持官方正统思想,较少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 A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表达了对司马迁的看法“是非颇缪于圣人”,他认为史记的叙史观念有悖于圣人之道。 B汉书里的卷二十古今人表按照官方正统观念
8、把历史人物分为三等九则,内中得“上上圣人”者十四人,仲尼之后即再无圣人,表现了极强的独尊儒术的态度。 C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孔子及其门徒的形象,多半出于汉朝“独尊儒术”以后的历史典籍,这些形象并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 D史记中把项羽刻画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末路英雄的形象,与之相比,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这样的描述在汉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二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威阳。欲止宫休舍,樊
9、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
10、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4.下列选项中对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
11、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B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C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D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5.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建元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B班固曾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
12、,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不虚美,不隐恶”不仅要求史家作史要有根有据,全面系统地直抒史事,而且要求史家具有求是存真的高尚史德。“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记述态度严谨,反映事实准确,不仅善恶必书,而且恰如其分,对“善”不虚夸,对“恶”不隐讳。如在刘邦和李广身上就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C. 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述史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把一个人的生命事迹、一桩桩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散写在数篇中,参差互见,相互补充。如对刘邦这一形象,有的事迹在高祖本纪中一笔带过或未予记载,而在项羽本纪中却有颇为传神的记载。D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开国皇帝一般称为“
13、太祖”“高祖”,本文中的高祖即汉朝开国皇帝刘邦。6.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_ A当时项王的兵力有四十万人,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人,号称二十万,实力抵不过项羽。 B项王接到曹无伤的报告后,十分恼怒,打算派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范增也劝项王攻打沛公。 C沛公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不同于秦朝的暴政苛法,宣传开后,秦人欢欣鼓舞,争相犒劳沛公的将士。沛公没有接受,秦人更加希望沛公称王。 D对照鸿门宴我们可以知道,项羽最后失败,固然与他“为人不忍”,放虎归山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性格暴戾,不得人心,使得他在“项刘相争”中,在人心向背上处于下风。三 、课内文言知识(每小题3分)7.下列句中加下划
14、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然不自 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B. 令将军与臣有 郤 郤:通“隙”,隔阂,嫌怨C. 欲 诛有功之人 诛:惩罚D. 毫毛不敢有所 近 近:接近、沾染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得复见将军于此 / 樊哙覆其盾于地 B. 以待大王来 / 请以剑舞C. 与之同命 /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 劳苦而功高如此 / 立而饮之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鸿门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B. 宴会前后的称
15、谓变化,体现了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君王”,显然出项羽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的心理状态。 C. 刘邦貌似心诚、吹捧的话语,使项羽轻易改弦更张。从中也可以表现出刘邦多谋善断、委曲求全、随机应变的复杂性格。 D. 鸿门宴中,刘邦与项羽、张良与樊哙、范增与项庄,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物形象 栩栩如生,跃然纸上。10.下列对加下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沛公旦日 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跟从B. 至鸿门,谢曰 谢:道歉C. 范增数目项王 目:递眼色D.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且:将要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16、一项是A. 不如 因善遇之 因击沛公于坐B. 今人 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耳得之而为声C.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 良乃入,具告沛公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沛公军霸上素善留侯张良项伯杀人,臣活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秋毫不敢有所近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范增数目项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A. / B. /C. / D. /13.在下面四个句子中补出的宾语“之”,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B樊哙侧其盾以(之)撞C则与(之)斗卮酒 D窃为(之)大王不取也14.下列
17、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眦尽裂目 眦:眼角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乘车时负责侍卫尊者,保证车辆顺利行进C项王按剑而跽曰 跽:跪直身子D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西向:西边15.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则与斗卮酒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窃为大王不取也 臣为韩王送沛公A两个“与”相同,两个“为”也相同 B两个“与”不同,两个“为”也不同C两个“与”相同,两个“为”不同 D两个“与”不同,两个“为”相同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是在综合先秦各体史书的基础上,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是中国第一部“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俱全的正
18、史。十二本纪,记帝王朝政兴衰;三十世家,叙开国承家诸侯;七十列传,志历代人物事迹;十表,列人事系年表谱;八书,综述典章制度。全书130篇,52万余字。 B. 山东,古代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如鸿门宴中“沛公居山东时”。类似的表示地理区域的名称还有河北、河南、江东等 C. 鸿门宴中“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句中“河”指黄河。“沛公居山东时”句中“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D. 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列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老三,“叔”排在最后。“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的三叔。17.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19、是( )A.按照史记的体例,“本纪”为纪帝王当国的事。项羽虽未成帝业,但秦亡汉兴之间,他在一个时期内发号施令,权威同帝王一样,所以也把他列入“本纪”。项羽本纪是史记“十二本纪”中的第七篇。可以体会到司马迁对待项羽的态度和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惋惜和同情。 B.鸿门宴中的人物性格丰满,故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鸿门宴是史记创作特点的典型代表。它善于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并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C. 鸿门宴叙事结构井然,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几条线索层次分明,以曹无伤告密始,以曹无伤被杀终;以项羽欲击刘邦始,以项羽放过刘邦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以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起伏,波澜壮阔。D. “秋毫无犯”、“
20、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鸿门宴。18.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偃御武子以吊焉御:驾车 B.又以其间伐晋也间:乘机C.公问崔子,遂从姜氏 问:询问 D.欲弑公以说于晋说:解释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 叔孙宣伯之在齐也B.偃御武子以吊焉 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C.请自刃于庙,弗许 盟国人于大宫D.公问崔子,遂从姜氏 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东郭偃臣崔武子 B公鞭侍人贾举 C莒为且于之役故 D请自刃于庙
21、2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其人曰:“死乎?” 死:为动用法,为而死。B谁敢任之 任:承担。C岂以陵民 陵:欺压D崔子称疾不视事 视事:观察侍奉22.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君死,安归 B请盟,弗许C社稷是主 D将庸何归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 吊:吊唁B骤如崔氏,以崔子之冠赐人 骤:突然C陪臣干掫有淫者,不知二命 干:捍卫D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嗣:接着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东郭偃臣崔武子A见棠姜而美之B请自刃于庙C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D枕尸股而哭25.下列各句的句式
22、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将庸何归A 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 B盟国人于大宫C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D民之望也2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欲弑公以说于晋/莒子朝于齐 B乃为崔子间公/莒为且于之役故C欲弑公以说于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 D公拊楹而歌/枕尸股而哭四、语言表达(每小题3分)各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习俗_,不同文明都熠熠生辉,共同书写着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人类历史是不同文明相互融合、交流、互鉴的一幅伟大画卷。纵观人类历史,任何有重大影
23、响力的文明,其发展的历史轨迹必定是兼收并蓄的过程。 文明交流互鉴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不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没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不可能深刻认识自身文明的优势、坦诚面对自身文明的不足,或者盲目自大,或者_,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本国本民族文明的发展。只有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在交流互鉴中博采众长、_,才能推动本国本民族文明发展,进而促进整个人类文明更加多彩多姿。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关乎文明之间的和平和谐,关乎全人类的前途命运。这一时代潮流呼唤着各种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和谐共生、同放异彩、_,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力量,共同书写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华章。27.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
24、都恰当的一项是A. 不胜枚举 自暴自弃 推陈出新 相辅相成B. 不一而足 自暴自弃 革故鼎新 相得益彰C. 不一而足 妄自菲薄 革故鼎新 相辅相成D. 不胜枚举 妄自菲薄 推陈出新 相得益彰2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人类历史是不同文明相互融合、交流、互鉴的一幅伟大画卷。B. 人类历史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互鉴、交流、融合的伟大画卷。C. 人类历史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D. 人类历史是不同文明相互交流、融合、互鉴的一幅宏伟画卷。2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文明的多样性不仅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为人类文明创造性
25、发展以及世界和平的推动注入了不竭动力。 B. 文明交流互鉴因文明的多样性提供的广阔空间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而为人类文明的创造性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C. 文明交流互鉴之所以能为人类文明的创造性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得益于文明的多样性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的广阔空间。 D. 文明的多样性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广阔空间,文明交流互鉴又为人类文明的创造性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完成31-33题(1) 名句可传,其用便广,而因其所用,更助其传。对于今人来说,要想在日常说话、作文中引用名句以增富文采,基本的办法自然是多读书,多积累。如果善于_,_,就更能达到_的效果。古人_,靠的是人脑记忆;如今数据技
26、术发达,今人完全可以借助网络强大的搜索存储功能,避免将有限精力过度消耗在单纯的记忆学习上。 (2) 一是文章选本。由名篇寻名句入手,篇亦记诵,句亦熟识。要想通过多读名篇而多识古文名句,最终贯通融会,化为己用,最常用的是文章选本。文章不外乎来自昭明文选古文观止一类书籍,宋朝人便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中学今天的语文教科书,有些版本的古文比例已占一半篇幅以上,这做的正是基础的工作。(3) 二是名句辞典。今人为便于查找,早已将名句搜罗分类,以辞典形式整理编纂,大大减少了个人记忆的难度。(4) 三是成语典故。中国的语言文字,尤其是古文,精炼是一大特征。很多名句已经被浓缩为成语,譬如:“青,取之于蓝
27、,而青于蓝”浓缩为“青出于蓝”;“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浓缩为“举一反三”。有的名句,本身即是成语,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掌握成语的同时,明其出处,也就一举两得地掌握了名句。(5) 名句的价值,在于其言简意赅,总之能通过传播起到警醒、启迪、感染、升华的作用,才能永垂不朽。30.依次填入文中第(1)段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条分缕析 按图索骥 事倍功半 卷帙浩繁B. 分门别类 按部就班 事半功倍 卷帙浩繁C. 条分缕析 按部就班 事倍功半 学富五车D. 分门别类 按图索骥 事半功倍 学富五车3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今天的语文中学
28、教科书中,有些课本的古文比例已占一半以上,这正是基础性的工作。B. 中学今天的语文教科书,有些版本的古文比例已占一半以上篇幅,这是基础性的工作。C. 今天的中学语文教科书,有些版本的古文比例已占一半以上,这正是基础性的工作。D. 中学语文今天的教科书中,有些课本的古文比例已占一半篇幅以上,正是基础工作。32.依次填入第(5)段中横线处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或优美动人 或阐明道理 或精炼提高 或感悟人生B. 或精炼提高 或阐明道理 或感悟人生 或优美动人C. 或感悟人生 或精炼提高 或优美动人 或阐明道理D. 或阐明道理 或感悟人生 或优美动人 或精炼提高五、理解性默写(每空
29、1分,共12分)1.赤壁赋中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的句子是“ , ”。2. 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阐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句子是“ , ”。3.兰亭集序中,描写兰亭美景的句子中,写水萦绕兰亭左右的句子,是“ , ”。4.陈情表中:“ , ; , 。”四句写出作者的进退两难,尴尬境地。5.兰亭集序表现俯仰宇宙万物、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尽视听乐趣的几句话是 , 。六、翻译句子(每句6分,共12分)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鹤壁高中2023届高一语文限时训练(五)答案1.【答案】D【解析】A项,根据原文第1段“班固作汉书,
30、书未成而作者因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于狱中,”可知,班固死于狱中是在汉和帝永元四年,汉书成书在此之后;B项,“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的说法于文无据;C项,强加因果,原文第二段表述为“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 2.【答案】B【解析】B项在原文第二段,“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代,他读书不受这种政策的影响而到了班固生活的年代,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础”,可以看出“史记和汉书文风差异明显”的原因并不是两人的个人气质巨大差异造成的,主要原因是班固受官方正统儒家思想的影
31、响较大所以B项说法不准确 3.【答案】C【解析】C项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最后一段“我们也可以推想出世俗观念中儒家的拘泥,并不一定是孔子和他门徒的真性格”可知,作者是“推想”,“不一定”是孔子及其门徒的真性情 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完成论述类文本要通读原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
32、结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4.【答案】C【解析】翻译: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秦苛法”指“秦国的苛虐法令”,偏正短语,不可断开,排除BD“先入关者”是“王之”的主语,不可断开,故选C。5.【答案】A【解析】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6.【答案】B【解析】从“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
33、等攻破函谷关”句中得知,项羽是听闻沛公已定关中,非常恼怒,于是派兵攻打函谷关,是在接到曹无伤的报密之前。文言文参考译文:汉元年(前206)十月,沛公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枳道旁投降。将领们有的说应该杀掉秦王。沛公说:“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于是把秦王交给主管官吏,就向西进入咸阳。沛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沛公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对他们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
34、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像往常一样,安居乐业。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把军队撤回霸上的原因,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罢了。”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向民众讲明情况。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沛公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人们更加高兴,唯
35、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有人游说沛公说:“秦地的富足是其它地区的十倍,地理形势又好。现在听说章邯投降项羽,项羽给他的封号是雍王,在关中称王。如今要是他来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可以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并且征集关中的兵卒,加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沛公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依从了他的计策。十一月中旬,项羽果然率领诸侯军西进,想要进入函谷关,可是关门闭着。项羽听说沛公已经平定了关中,非常恼火,就派黥布等攻克了函谷关。十二月中旬,到达戏水。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听说项羽发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去对项羽说:“沛公要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把秦宫所有的珍宝都据为己有
36、。”曹无伤想借此求得项羽的封赏。亚父范增劝说项羽攻打沛公。项羽正在犒劳将士,准备次日和沛公会战。这时项羽的兵力有四十万,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号称二十万,实力抵不过项羽。恰巧项伯要救张良,在夜晚去见张良,趁机把刘邦的一番说辞告诉了项羽,项羽才作罢。次日沛公带了百余名随从骑兵驱马来到鸿门见项羽,向他道歉。项羽说:“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沛公因为是带着樊哙、张良去的,才得以脱身返回。回到军营,立即杀了曹无伤。7.【答案】C项【解析】诛:诛杀。8.【答案】A项【解析】都是介词,在。B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C项,代词,指刘邦/ 结构助词,的。D项,连词,表并列
37、/连词,表修饰。9.【答案】D项【解析】张良与范增、樊哙与项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0【答案】D【解析】D且:尚且。11【答案】A【解析】A趁机。B呢,语气词;成为,动词。C将要,副词;尚且,副词。D于是,就,副词;你的,代词。12【答案】D【解析】名词用作动词,驻军,译:沛公驻军在霸上。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译:平时和张良交好。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活,译:项伯杀人我救活了他。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译: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对待他。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译:一丝一毫都不敢接近。名词作状语,连夜,译:于是项伯连夜骑马到沛公的军营。名词用作动词,使眼色,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动
38、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译:沛公第二天让一百个随从跟着来见项王。名词作状语,每天,译:每天每夜都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有反叛的心呢。考查词类活用,要熟记词类活用的类型,结合语境准确辨析,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功能类别:1表比喻如“项伯乃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蔽”就可说成“像翅膀一样掩护”2表态度如“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中的“客待之”可译为“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3表工具、方式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其中的“船载”可理解为“以船载”,但不能认为名词前省略了介词“以”因为,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一般不加介词,这是一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法规律4表依据如“失期,法当斩”,其中的“法当斩”
39、可译为“依照法律判斩首之罪”5表处所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其中的“廷叱之”可译为“在朝堂上呵斥他”,但也不能以此认为名词前省略了介词“于”因为,古汉语中表示处所的介宾词组大多放在动词之后作补语如“战于长勺”、“盘庚迁于殷”6表方位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中的方位名词前也可加介词“于”,如“南取”可理解为“向南取”13.【答案】D【解析】(1)D“为”,认为,宾语是“大王不取”,这里没有省略,省略的地方是“取”后;译文:我自己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14.【答案】D 【解答】 揭开帷幕面向西站立西向:向西15.【答案】B 【解答】 与:赐予,赏赐
40、/给,赠送;为:认为/介词,替16.【答案】D【解析】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年龄最小的叔父称季父。17.【答案】【D. 解析】“D. 游刃有余”出自庄子养生主。18.答案:1.C解析:1.问:问候。19.答案:C解析: C项,两个“于”均为介词,译为“在”。A项“之”,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焉”,代词,代“齐棠公”/疑问词,怎么;D项,动词,就,靠近/动词,跟随,随从。20.【答案】C【解答】A项:臣,名词用作动词,做家臣。B项,鞭,名词用作动词,鞭打。C项没有词类活用,“故”解释为原因、缘故。D项,
41、刃,名词用作动词,用兵刃杀。21.【答案】D【解答】D 视事:治理政事22.【答案】B 【解答】 A宾语前置句,“安归”应是“归安”。句子翻译为:国君死了,回哪儿去?B被动句,意义被动句。句子翻译为:请求结盟,不被允许;C宾语前置句,现代语序应为“主社稷”,翻译:君主的职责要主掌国家。D宾语前置句,应是“将庸归何”。句子翻译为:又回到哪里去呢?23.【答案】B【解答】骤:屡次 24.【答案】B【解答】例句,臣:名词活用作动词,做的家臣。A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B刃:名词活用作动词,用兵刃杀。C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D枕: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枕在。25.【答案】A【解答】例句与A项都
42、是宾语前置,例句的现代语序应为“将归何庸”,翻译:我将回什么地方啊?A宾语前置句,“唯”和“是”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意义。句子翻译为:婴如果不依附忠君利国的人,上帝明见此心B状语后置,现代语序应为“于大宫(与)国人盟”,翻译:和居住在国都之内的人人们在太公的宗庙结盟。C为被动句,“死”,被杀死,即“他的两个弟弟继续这样写,也被杀死了”。D判断句、省略句,应为“(晏子,)民之望也”,翻译:这是百姓所仰望的人。26.【答案】D【解答】A介词,对,向;第介词,到。B介词,替;介词,因为。C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修饰。D都是连词,表修饰。27.【答案】D【解答】不胜枚举:指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容
43、为数极多。不一而足: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的。现指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此处强调不同事物。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后来也引申为过分看轻自己。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妄自菲薄和“自暴自弃”都含有过分看轻自己的意思,但妄自菲薄重在不切实际地过分看轻自己,多指心理状态,语意比较轻;“自暴自弃”重在不知自爱,甘于堕落或落后,既可指心理状态、精神面貌,也指行动表现,语意比较重。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革故鼎新:指去除旧的,建立新的。革除旧弊,创立新制。多指改朝换代或施政有重大变革等。相得
44、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此处强调在借鉴的基础上大放异彩,故选相得益彰。根据词义和语境,句中分别应选填“不胜枚举、妄自菲薄、推陈出新、相得益彰”。28.【答案】C【解答】画线句子定语位置不当:多层定语语序应该为领属+数量+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名词性短语,因此“一幅”应放在“不同文明”之前。不合逻辑:“融合、交流、互鉴”该为“交流、互鉴、融合”。搭配不当:“伟大”一般修饰精神,“宏伟”修饰实物气势壮阔。C项修改最恰当。29.【答案】D【解答】根据“不同文明都熠熠生辉,共同书写着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推断后
45、一句的主语应为“文明的多样性”。“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推断后文主语为“文明交流互鉴”,故排除B、C。同时推断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是“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是“文明的多样性”,排除A。30.【答案】D【解答】分门别类:根据事物的特性分成各种类别。条分缕析:形容分析得细密而有条理。按图索骥:比原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顺序。事半功倍:形容花费的气力小,收到的成效大。事倍功半:与事半功倍意思相反。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卷帙浩繁:卷帙指书籍或文章的篇幅,浩繁
46、指浩大而繁多;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篇幅很长。根据词义和语境,D项最恰当。31【答案】C【解答】A.“今天的语文中学教科书”语序不当。故A错误。B.“中学今天的语文教材”语序不当,“篇幅”赘余。故B错误。D.“中学语文今天的教科书”语序不当,“篇幅”赘余,“正是”的主语残缺。故D错误。32.【答案】D【解答】根据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所写句子与下文中“警醒、启迪、感染、升华”相对应。故D正确。理解性默写1.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3.(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4.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5.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翻译句子1.句子翻译为: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举:尽,皆,都; 胜:尽,皆,都; 刑:名词用作动词,施刑。评分细则:举,刑,胜,各1分,句意3分)2.句子翻译为: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刀俎:古代切肉用的刀和砧板;鱼肉:鱼和肉;第一和第二个为:表判断,翻译为“是”;第三个为表反问,翻译为“呢”。评分细则:刀俎,鱼肉,表判断的为,表反问的为,各1分,句意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