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82437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创意产业是文化与经济全面融合的产物,知识经济出现以后,文化和艺术经济开始成为全世界发展的新趋势。文化的力量总是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和社会中,孕育无形的凝聚力、向心力及亲和力。这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说法错误,文化、经济、政治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

2、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具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不能说三者融为一体。符合题意,文化的力量总是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和社会中,孕育无形的凝聚力、向心力及亲和力,体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说法错误,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故选C。2. 近年来,韩国影视剧在亚洲的流行,极大地促进了韩国服饰、化妆品、手机、仪器和旅游产品的出口。这表明()A. 韩国文化适合亚洲各国人民的需要B. 文化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C. 物质需要是由文化需要决定的D.

3、文化是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该选项的说法太绝对,A错误。B:韩国影视剧在亚洲的流行,极大地促进了韩国服饰、化妆品、手机、仪器和旅游产品的出口。这表明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B符合题意。C: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C错误。 D: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D错误。故本题选B。3. 中国人待客时“聊备薄酒”的自谦,可能被外国人误解为“慢待客人”;西方人聚餐时各付各的账,往往被东方人视为吝啬小气;东西方用语习惯的不同,常常产生误解,闹出笑话。这说明A. 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B. 文化的差异体现民族

4、文化的优劣C. 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D. 文化的差异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材料中东西方用语和习惯的不同会使不同国家得人产生误解,体现的是文化的差异,说明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故A项正确。B: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没有优劣之分,故B说法错误。C: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因此,文化的差异不一定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故C项错误。D:文化的差异会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但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说法绝对

5、,故排除D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4. 义勇军进行曲从中国人心底涌出的中华之歌,是一首熔铸了磨难与奋进,升华出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歌。它融入到人们的血脉,只要奏响这首歌,我们就会热血沸腾。这说明:A. 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的特点是不同的B. 国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C. 在国歌的激励下,我们就能得到 全面发展D. 优秀的文化作品总是能够给人以特有的感召力和感染力【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塑造人生。义勇军进行曲融入到人们的血脉,只要奏响这首歌,我们就会热血沸腾。说明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的文化作品总是能够给人以特有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材料强调文化塑造人生,A不符

6、合题意。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式,B错误。“在国歌的激励下,我们就能得到全面发展”表述错误,C错误。答案为D。【点睛】5. “简”,写在布帛上的称为“帖”;西方以兽皮作为文字的主要载体。在餐具上,中国以陶器、瓷器为主;西方以木器为主。这些都说明( )文化差异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障碍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文化的差异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前提,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文化差异就不会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障碍,观点错误。:简”,写在布帛上的称为“帖”;西方以兽皮作为文字的主要载体。在餐具上

7、,中国以陶器、瓷器为主;西方以木器为主。这些都说明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材料没有强调文化的世界性,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6. 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的中国民族音乐,让西方人如痴如醉。中国独具特色的京剧,也使许多西方人为之倾倒。这说明( )A.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B. 世界文化具有统一性C. 在文学艺术上,往往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D. 在文学艺术上,往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答案】D【解析】【详解】A:题干没有涉及文化的多样性,排除A。B:世界文化是多样的,不是统一的,选项表述错误,排除B。C:文化越是

8、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选项表述错误,排除C。D:题干中来自中国的音乐,让西方人如痴如醉,体现了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7.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其起源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忠臣屈原,每到这一天,人们就会吃粽子、赛龙舟。这说明( )传统习俗是对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民族色彩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传统习俗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传统习俗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非对传统文艺的继承,排除;人们继承了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说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正确;传统文艺

9、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故错误。本题选D。8. 一位中学生在谈到自己对传统文化漠视的“理由”时振振有词:“现在竞争太激烈了,学生们都在忙于学习高科技,无暇顾及传统文化。”这是发生在“佛山传统文化知多少”论坛上的真实情景。为此,有识之士强烈呼吁,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教育,这是因为()继承是为了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益的东西传统文化制约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教育,这首先是因为传统文化中有有益的东西,其次也是为了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符合题意。: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强调的是

10、传统文化的特点,而不是继承的原因,不符合题意。:传统文化影响但不能制约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9.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外戏曲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在所难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这是因为()A. 永葆文化的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需要体现文化的民族特色B. 外来文化不能为本民族的社会实践服务C. 要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D. 中华民族文化是世界优秀文化的代表,凝聚了人类文化的精粹【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外戏曲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在所难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我为

11、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这是因为永葆文化的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需要体现文化的民族特色,A选项符合题意。B: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果和优秀成分可以为本民族的社会实践服务,B表述错误。C: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是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与题意不符,排除C。D:尊重文化多样性应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D选项表述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10. 中华世纪坛序中“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 )A.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征B. 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的特征C. 神秘莫测、至高无上的特征D. 一脉相承、求同存异

12、的特征【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但材料内容不涉及,A与题意无关。B:“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表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具有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的特征,B观点符合题意。C: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但不是神秘莫测的,“至高无 上”的说法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C排除。D:材料内容不涉及求同存异,D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11. “槑”(音同梅),部首:木,基本字义:同“梅”。单看“槑”的解释跟“呆”可谓是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儿,可在新新人类的眼里,它们愣是被拉到同一个屋檐下

13、,成了一家人。仅仅因为这个“槑”字由两个“呆”组成,于是在网络语言里被用来形容人很天真,很傻,傻到家了,实现了古老文化和现代网络的完美对接。这体现了( )汉字传承中华文明,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的强大功能要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文字(而不是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观点错误。:古老文化和现代网络的完美对接,表明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观点符合题意。:网络作为大众传媒的形式之一,在文化传递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呆”字在网络语言里被用来形容人很天真,并在新新人类中广泛

14、应用,体现了大众传 媒的文化传递功能,观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古老文化与现代网络的对接,没有体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与题意无关。故本题选B。【点睛】12. 中华民族曾被称为“东亚病夫”,中华文化在近代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文化的兴衰与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文化决定经济和政治,也决定综合国力要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必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文化的兴衰与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说明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正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说的是文化的区域性,与题意无

15、关,排除。:文化不能决定经济和政治,说法错误,排除。:中华文化在近代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文化的兴衰与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说明要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必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13. 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说在对著名科学史学者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行提炼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这一结论说明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中华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在世界发明和发现中“可能

16、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强调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符合题意。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作出重大贡献,是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符合题意;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14. 中国民居建筑分布于祖国秀丽的山川之间,深深地扎根于各民族文化的沃土,多姿多彩,形成了各其特色的建筑形式。如:草原的蒙古包、r两壮乡的麻栏、陕西高原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等。这一现象体现了我国各民族文化有区域性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不同区域的文化渐趋融合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题目中,中国民居建筑分布于祖国秀丽的山川之间,深深地扎根于各民族文化的沃土,多姿

17、多彩,形成了各其特色的建筑形式,这一现象体现了我国各民族文化有区域性特征,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正确。:材料强调区域文化各有特色,不涉及区域间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以及渐趋融合,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15. 在中国,佛教是外来文化,在我国的许多著名寺庙中,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外在象征均可供奉于一殿、一庭、一山之中。这说明( )A. 中华文明是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B. 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和谐相处C.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D. 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没有区别【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C:材料中的做法说明中华文化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这也适应了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客观要求,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

18、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即能做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故C适合题意。A:中华文明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A错误。B:该选项说法太绝对,B错误。D:该选项说法不符合事实,D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16. 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经受了检验和洗礼,谱写了一曲曲民族精神的赞歌。如三峡移民精神、劳模精神、抗击疫情精神等。这些精神是( )爱国主义的表现 革命精神的表现 新时期的民族精神的表现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三峡移民精神、劳模精神、抗击疫情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丰富和发展,这些精神都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观点符合题意。:三峡移民精

19、神、劳模精神、抗击疫情精神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精神,不是革命精神的表现,排除。: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而不是峡移民精神、劳模精神、抗击疫情精神等具体精神,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1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事靠人为,事在人为。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是我们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正确的是我们的党员干部要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脚踏实地,从点滴小事做起思想道德建设要把握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高扬主旋律、坚持指导思想多元化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继承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道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

20、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这就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要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脚踏实地,从点滴小事做起,符合题意。:不能坚持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说法错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继承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而不是传统道德,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点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重信守诺的传统美德,培育现代诚信文化

21、,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增加守信红利、提高失信代价;大力倡导雷锋精神,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18. 2019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的出台,对于推动全民的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纲要的出台有利于创造崇尚道德的社会氛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加快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题目中,纲要的出台,对于推动全民的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这表明了纲要的出台有利于创造崇尚道德的社会氛围,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正确。:该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题目中强调的是思想道德修养,排除。:该选项过于夸大了该纲要的作用,排除。故本题选A。19. 下列对哲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B. 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C.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注意审题是逆向思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但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科学的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故C项错误。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

23、的活的灵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本题选C项。【点睛】20. “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这说明( )A. 各门具体科学的产生以哲学为基础B. 具体科学与哲学是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C.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没有区别的D. 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颠倒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A观点错误。B:哲学与具体科学不是相互决定的关系,B观点错误。C: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是不同的,二者存在区别,C观点错误。D:“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这句话强调了哲

24、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D观点符合题意。故本题选 D。【点睛】21. “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这种观点( )认为事物的存在取决于我们的感觉正确看待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是一种唯物主义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这种观点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事物的存在取决于我们的感觉,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故入选。:题干中的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并未正确看待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故不选。:题干中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不是唯物主义,故不选。故本题选A。22.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

25、筑,必将有盗。”其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一事例说明了富人之子和邻人之父的看法是( )唯物主义的态度 唯心主义的态度客观地看待事物 以主观想象替代客观事实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在这个事例中,富人之子和邻人之父依据客观事实对事物作出反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态度做到了客观地看待事物故符合题意。:选项的表述符合事例中富人的行为,但不符合题目要求,不选。故本题选A。23. 甲说:“我在故我思。”乙则说:“我思故我在。”从甲乙两人观点可以看出( )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甲的观点是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甲的观点

26、是可知论的,乙的观点是不可知论的 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题目中,甲说:“我在故我思”,该观点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乙则说:“我思故我在” ,该观点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故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故选项入选。:甲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辩证法和可知论;乙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不是形而上学和不可知论,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24. 恩格斯说:“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任何哲学都可以成为

27、社会变革的先导B. 哲学的产生与当时时代的经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C. 哲学作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可以对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起着决定作用D. 任何哲学都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真正的哲学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A错误。B:哲学的产生与当时时代的经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是对当时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B符合题意。C:真正的哲学作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可以对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起着重要作用,C错误。D: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D错误。故本题选B。25. 邓小平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转化为思想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A

28、. 科学性和阶级性是统一的B. 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是统一的C.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统一的D. 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C:邓小平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转化为思想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唯物主义,又要与时俱进,同变化的实际相符合,坚持辩证法,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统一的,故C入选。ABD:选项ABD均与题意不符,不选故本题选C。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0分)26. 中共十九大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功能的深刻理解和全面认识,展现出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智慧。有网友认为,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是力

29、量,文化更是发展。从文化与社会角度,谈谈你对上述材料“文化是力量,文化更是发展”的理解。【答案】文化是力量。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优秀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更是发展。首先是强调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其次是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会提高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再次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30、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解析】【分析】本题以中共十九大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可根据教材关于文化的作用的知识,谈谈对上述材料“文化是力量,文化更是发展”的理解。【详解】本题要求从文化与社会角度,谈谈你对上述材料“文化是力量,文化更是发展”的理解。 本题为理解说明题,可根据网友的观点,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对于文化是力量。主要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对于文化更是发展。可从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的相互关系角度进行分析

31、。【点睛】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7. 城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文化血液,从硬件到软件都应该有“文化城镇化”的意识,为文化预留出发展的空间:要设法保护处于“断根”之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统文化能够在新的环境里有继续生存的可能;要把“以人为本”和“以文为基”结合起来,“城镇化不是一块土地上的全新建筑,而是坐落

32、于原有聚落形态文化特征的新型生活方式。”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文化血液”的依据。【答案】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注入文化血液,对城镇化建设会产生积极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注入文化血液,有利于发展新型城镇的特色文化产业,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城镇化建设注入文化血液,有利于增强人们在新型城

33、镇化过程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铸造精神根基。【解析】【分析】本题以“文化城镇化”设置情境,考查文化的作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调动相关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文化血液”的依据,知识限定是文化生活,属于原因类题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考生可先回顾文化的作用的相关知识,然后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具体如下:由材料“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文化血液,从硬件到软件都应该有“文化城镇化”的意识,为文化预留出发展的空间”,可提炼观点,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

34、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注入文化血液,对城镇化建设会产生积极影响。由材料要把“以人为本”和“以文为基”结合起来,“城镇化不是一块土地上的全新建筑,而是坐落于原有聚落形态文化特征的新型生活方式,可提炼观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注入文化血液,有利于发展新型城镇的特色文化产业,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由材料“要设法保护处于“断根”之境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统文化能够在新的环境里有继续生存的可能”,可提炼观点,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继承优秀传统

35、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城镇化建设注入文化血液,有利于增强人们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铸造精神根基。【点睛】知识说明类材料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最高,是难度适应的题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第一,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主体指向和知识指向。第二,依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第三,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第四,结合材料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作答。28. 材料一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骄傲。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贵遗产,值得加以挖掘整理,使

36、之转化为当代的资源。材料二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认为,如今我们处于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因此,对待传统文化应当抱三种态度,即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前瞻的态度。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1)如何正确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使之转化为当代的资源?(2)说明材料二中对待传统文化的“三个态度”的内涵。【答案】(1)立足社会实践,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不断发展创新。着眼于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着眼于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体现时代精神。 (2)所谓分析的态度,就是要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所谓开放的态度,

37、就是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既要吸取世界上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也要让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所谓前瞻的态度,就是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关系,立足优秀传统文化,面向未来。【解析】【分析】本题以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为背景材料设置情境,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设置问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能力。【详解】本题有两个小问,答题范围都是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问题指向分别为:(1)材料问的是如何对待继承和发展,书本上的知识点是:立足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着眼于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2)材料中对待传统的文

38、化的三个态度是: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前瞻的态度,结合书本知识,所谓的分析,就要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所谓的开放,那就指的是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既要吸取世界上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也要让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所谓前瞻,立足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点睛】29. 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音乐体系上,分别采用了中国、欧洲和波斯阿拉伯等不同的音乐体系。有的民族只采用一种音乐体系,如藏族、壮族采用中国音乐体系,俄罗斯族采用欧洲音乐体系等;有的民族同时采用两个或三个音乐体系,如哈萨克族和塔塔尔族采用中国音乐体系和欧洲音乐体系,维吾尔族采用中国、欧洲和波斯阿拉伯三个音乐体

39、系。使用中国音乐体系的少数民族有54个,即除俄罗斯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使用欧洲音乐体系的有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维吾尔族、俄罗斯族和锡伯族。使用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的有3个民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和乌孜别克族。结合材料,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个特点。【答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其特有的包容性。中华文化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我国少数民族在音乐体系建立上,分别吸收和借鉴了其他民族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坚持了兼收并蓄的原则。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考

40、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详解】设问要求分析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个特点,先回归课本知识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其特有的包容性,然后分析材料: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音乐体系上,分别采用了中国、欧洲和波斯阿拉伯等不同的音乐体系,说明中华文化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使用欧洲音乐体系的有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维吾尔族、俄罗斯族和锡伯族,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点睛】分析说明类问题的一般思路,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一、分

41、析材料,把握主题,联想相关知识;二、围绕主题回归教材确认认知识。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课本知识与材料的结合点;三、紧扣题意合理做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理论分析材料即可。30. 人类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太空资源对地球的重要意义,各国纷纷发展航天事业,其间充满了坎坷、血泪。1986年1月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后爆炸,7名宇航员殉难蓝天;2003年2月,美国“哥伦比亚号”号航天飞机在返回途中解体,宇航员全部牺牲。然而人类问鼎苍穹的脚步不会停止,她的奥秘会不断的为人类揭示。为了更好的利用太空资源服务于经济建设,我国航天事业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由于中

42、国航天人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和掌握太空前沿技术,严格按照“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七字方针,发挥航天精神,把质量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生命,使每次发射试验都真正做到了零故障、零差错、零失误。目前我国航天事业稳步发展前进,基本上没有走弯路。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我国航天事业稳步发展前进的原因。【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国的航天事业稳步发展,是航天人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和掌握太空前沿技术的成果。(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而的思想意识、科学理论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作用。我国航天人积极探索和掌握太空前沿技术,推动了航天梦想的实现。(3)

43、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中国航天人遵循规律,为航天事业的稳步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解析】【分析】本题以航天事业的发展为背景材料设置情景,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设置问题,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原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运用知识原理分析材料的能力。【详解】本题知识范围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识,问题指向是我国航天事业稳步发展的原因。解答本题,可以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等角度分析。(1)材料中“由于中国航天人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2)“积极探索和掌握太空前沿技术”,“发挥航天精神”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3)航天人不断探索实践,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点睛】政治解答题的审题要求: (1)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哪一类。 (2)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 (3)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讲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二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