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I卷 客观题一、选择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史记人物的悲剧之美宗白华说:“在悲剧中我们发现了生命价值的真实性,因为人类曾愿意牺牲生命、血肉及幸福,以证明他们的存在。在悲剧中人类自身的价值提高了,在这种悲壮的毁灭中,人生
2、显露出意义了。”可以说,史记中,多是悲情人物的悲剧之美。这并不是由于太史公笔下的人物注定要如此,而是太史公在选题上,将自己的悲剧之思投射于人物,从而映衬出一片壮美之光。“灾难在成为压迫时同时也成为精神的内驱力和凝聚力。”所以司马迁笔下的悲剧人物面对灾难表现出的超拔的行动,具有一种悲壮美。司马迁以其细腻的描写在刺客列传中为我们刻画了一幅以超拔的行动面对死亡较量的群英图。他们勇敢赴死的超拔使他们高昂的精神在人们的心目中定格且百世流芳。“荆轲刺秦王”是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描写最细腻的一篇,司马迁把易水之别写得极其悲壮。荆轲属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典型,而且他的选择没有无奈,没有哀怨,有的只是豪壮与慷
3、慨。至此,荆轲完成了他人生的一次超越。易水悲歌是一种视死如归的超拔。李长之在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中评述道:“司马迁爱一切奇,而尤爱人中之奇。人中之奇,就是才。”司马迁在所爱的才之中,最爱的是哪一种?一般地说,超凡的才智,是不平庸,或不安于平庸,或意识到自己不平庸的。李将军列传中的李广就是司马迁所钟爱的具有超凡的才智的一位悲剧性英雄。司马迁通过“上郡遭遇战”“雁门出击战”“右北平反围剿战”及随大将军卫青进行的人生最后一战等内容的描写,淋漓尽致的表现了李广骁勇善战、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英雄本色,让读者领会到李将军天下无双的才气。李广之才越是卓越超凡,与他的“不遇时”、“数奇”、不被封侯的事实相比,与
4、其他才能不及李广反而被封赏的人相比,李广人生的悲剧性就越是深刻。在司马迁的人物列传中, 彭越、黥布、韩信都是汉朝得天下的大功之臣,作为汉初的异姓王,他们的超常功绩令人非常钦佩,而他们的人生结局也大同小异,令人悲愤痛惜。“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史记淮阴侯列传),这就是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真实原因。正因为他们屡建奇功,功绩超常,所以他们的被害才更具有悲剧效果,更具有震撼性。当悲剧主人公面对人生的困境,经过顽强的抗争,最终陷入死亡与屈服的两难境地时,超然地面对死亡,那么这种死亡反而更加具有美学意义。死亡是悲剧主人公最激烈的抗争,是最超越
5、现实的悲剧性所在。项羽自刎于乌江令人惊骇。虽然项羽自身的性格存在着一定的弱点,但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通过合理的艺术加工渲染英雄末路的悲壮。“虞兮虞兮”的悲歌,“天之亡我”的反复呼告,瞋目吓退赤泉侯数里的气势,宁死愧见江东父老的诉说,将宝马赠给乌江亭长的举动,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加工,使项羽的死亡超越了他在历史事实中的成与败,更加有力地彰显了项羽失败时的英雄风采。他自刎乌江,将自己高贵的头颅用自己的手亲自割下送给仇敌,这使我们认识到“勇气在于勇猛无畏的灵魂,连同其坚定性及真实性一道所显示的从容赴死的能力”。当悲剧主人公自由地选择了毁灭,并以一个自由人的身份迎向死亡的时候,观众发现毁灭本身乃是
6、实在的胜利。他超然面对死亡,用不同于常人的悲剧性结局,实践了一生的守护,即生命的极度尊严与价值。悲剧人物虽然以悲剧结束,或在生命中不断被困苦厄运所缠绕,但“生命的真实没有在失败中丧失,相反,它使自己完整而真切的被感觉到。没有超越就没有悲剧。”史记多是悲情人物的悲剧之美,这正是司马迁在深刻的体悟中,将自己的悲剧之思投射于人物,通过浓墨重彩的艺术描写,使得这些悲剧更具有震撼性,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崇高美、悲壮美。1. 关于史记人物悲剧之美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物面对灾难表现出的超拔行动,使他们高昂的精神在人们的心中定格为一种悲壮美。B. 人物超凡的才智与人物在现实中遭遇的不公平命运发生
7、碰撞,从而产生出深刻的悲剧感。C. 人物功绩超常,最终却因为“勇略震主”而被害,所以他们的被害更具有悲剧的震撼性。D. 人物面对人生的困境,经过顽强的抗争,守护了生命的极度尊严与价值,体现出悲剧美。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最突出的是举例和引用论证,二者结合使文章既有典型实例作具体印证,又有充分的理论依据。B. 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为了证明才能不及李广的人反而可以被封赏,由此表达对统治者的批判。C. 文章选取彭越、黥布、韩信为例进行类比,突出他们结局的同中有异,揭示了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真实原因。D. 文章从四个角度阐述了史记人物的悲剧之美,一层比一层详细。最后
8、对项羽的悲剧结局的价值阐述最为详尽。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中悲情人物的悲剧之美,不仅是由于太史公笔下的人物注定要如此,而且是太史公在选题上将自己的悲剧之思投射于人物,从而映衬而出的。B. 由第二段可知,刺客列传中的专诸、豫让、聂政等刺客,太史公将他们都描绘成了以超拔的行动和死亡进行较量的英雄。C. 在记叙项羽之死的时候,太史公通过合理的艺术加工渲染英雄末路的悲壮,目的是彰显了项羽的英雄风采,淡化项羽的性格弱点。D. 悲剧主人公自由地选择了毁灭,并以一个自由人的身份迎向死亡,由此产生的崇高美与悲壮美证明了只有毁灭本身才是实在的胜利。【答案】1. D 2. A 3
9、. 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关于史记人物悲剧之美的原因分析,D项,主要讲“悲剧美”,没有体现出“悲剧”二字的涵义。故选D。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
10、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对比论证是为了突出李广的悲剧美,不是为批判统治者;C项,“突出他们结局的同中有异”错误,突出的是几个
11、人结局的大同小异;D项,第三个角度的阐述没有前两个详细。故选A。【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原句为“不是而是”,并列关系;C项,目的不是淡化项羽弱点;D项,“只有毁灭本身才是实在的胜利”错误。并非只有毁灭才是胜利。故选B。(二)课内基础知识4. 对沁园春长沙中的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层林尽染”是说山上一层层的枫树叶经霜变红,像是染过一样。B. “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说一切生物都
12、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C.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D.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说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理解错误,“书生意气”指同学们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挥斥方遒”指热情奔放,劲头正足。这句话的意思是“同
13、学们意气奔放,正遒劲有力”。故选C。5. 下列关于相关课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记念刘和珍君通过记述刘和珍等人的遇难过程,控诉段政府虐杀青年的罪行,痛斥走狗文人的无耻流言,评述惨案给人的教训,激励人们奋然前行。B. 再别康桥诗的第一节,告别的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给人清新飘逸之感。C.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形象地描绘了梁实秋先生的风采,热情赞美了梁先生潜心学术,热心扶掖后学的精神,并表达了对梁先生的崇敬之情。D. 记念刘和珍君的作者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著有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
14、力。C项,“形象地描绘了梁实秋先生的风采”错误,描绘了梁启超先生的风采。故选C。6. 下列句子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B. 愿足下更虑之 更:更加C. 而燕国见陵之耻 见:被D.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犹:尚且【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句子词语的解释
15、,不正确的一项。B项,“愿足下更虑之”意思是“希望您重新考虑对策吧” ,“更”是“重新”的意思,而不是“更加”。故选B。【点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7. 以下加点字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句是A. 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 烛之武退秦师。D. 使使以闻大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
16、的词性。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3)形容词作动词(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5)使动用法(6)意动用法(7)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题干要求选择以下加点字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句。A项,“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的“迟”是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迟”,即“认为迟缓”的意思。其他三项都是使动用法。故选A。8. 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B.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C. 失其所与,不知D.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通假字是文言实词的重要考查内容,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和复习中应对有通假现象的实词加以分类整理,掌握
17、常见通假字的基本意义及用法。A项,“共”通“供”,供给;B项,“卒”通“猝”,仓猝;C项,“知”,通“智”,明智。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常以身翼蔽沛公 群臣怪之 此其志不在小 越国以鄙远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素善留侯张良 吾得兄事之项伯杀人,臣活之 拔剑撞而破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展开翅膀一样。“群臣怪之
18、”,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越国以鄙远”,远,形容词作名词,远的地方。“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动作迟缓。“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与交好。“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命。“拔剑撞而破之”,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碎。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分析可知,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故选C。【点睛】名词活用作动词分析:1.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如果不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
19、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驴不胜怒,蹄之。2.如果名词放在助动词、副词的后面或助词“所”“者”的前面,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3.谓语后面的介词结构通常作主语,名词后面如果接上了介词结构,那么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为动词。例如:树之以桑。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4.名词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例如: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5.名词还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识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例如:阙秦以利晋。不如吾闻而药之也。10. 下列句子中,加点
20、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焉用亡郑以陪邻B. 夫晋,何厌之有 使杞子、庞孙、杨孙戍之C.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且贰于楚也D. 若舍郑而有益于君 夜缒而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A项,前一个“以”,介词,把;后一个“以”,连词,来。B项,前一个“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后一个“之”,代词,代指郑国。C项,两个“且”都是连词,并且。D项,前一个“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后一个“而”,连词,承接。故答案应为C项。点睛: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
21、,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11. 下列各项中的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A.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B.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C.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D.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例句:定语后置句;A项,被动句;B项,被动句;C项,判断句;D项,定语后置句。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文言句式的题目,不要
22、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混淆,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对用“于”“以”引导。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
23、,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
24、 )A. 越国以鄙远 鄙:把当作边境B.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C.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D. 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凭借13.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邻之厚,君之薄也今老矣,无能为也已A. B. C. D.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B.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
25、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C. 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D. 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答案】12. C 13. D 14. C【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学生应明确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总结,不断积累。具体解题时,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词义。C项解释错误,“微
26、夫人之力不及此”意思是,如果没有这个人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微,如果没有。故选C。【13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所给语句中,都能表明烛之武机智善辩,是侧面表现。重在表现郑伯自责,是烛之武的牢骚话。分析可知,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D项。故选D。【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
27、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分析错误,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但是后来晋国反悔了,并没有真的把焦、瑕两地给秦。故选C。【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众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莱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参考译文:
28、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
29、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
30、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
31、,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2、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节选自鸿门宴)15.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刚愎自大性格的一组是( )
33、项王、项伯东向坐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项王按剑而跻曰:“客何为者?”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A. B. C. D.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鸿门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即可看出,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B. 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体现了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的心理状态。C. 刘邦貌似心诚、吹捧的话语,使得项羽轻
34、易改弦更张。从中也可以表现出刘邦多谋善断、委曲求全、随机应变的复杂性格。D. 樊哙带剑拥盾入门,瞋目视项王,而项王赐之卮酒,彘肩,表现了樊哙的智勇双全,对项羽指责中又满含尊重,同时也颇受项羽尊重。【答案】15. C 16. D【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理解所给选项的句意,然后抓住题干中的“项羽刚愎自大性格”,分析各选项表述的正误。本题用排除法。表现了项羽的率直粗犷。是项羽看到樊哙后的反应。是项羽看到樊哙后的动作和疑问。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
35、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对项羽指责中又满含尊重”错,从樊哙对项羽指责的话语中感受不到有尊重的意味。故选D。【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
36、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第II卷 主观题二、主观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
37、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我已经说过:我向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的意义,意义就
38、在此罢。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17. 文中画线词语“无恶意的闲人”和“有恶意的闲人”分别作何理解?18. 你认为第段“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分别比喻什么?19. 第段开头强调指出“我向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推测中国人的”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的分析。【答案】17. “无恶意的闲人”指一般庸俗的市民。“有恶意的闲人”指陈西滢之流。 18. “煤的形成”比喻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大量的木材”比喻付出的极大的代价。 19. 与下文构成转折,突出当局者和流言家比“我”想象得要坏,而中国女性临难从容更是超出于我的想象,表明
39、鲁迅以一分为二的态度看待“中国人”。【解析】【17题详解】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此题可抓住“无恶意”“有恶意”“闲人”,从鲁迅现实的讽刺的写作意图角度作答。“无恶意”可从一般庸俗的市民角度理解;“有恶意”的“闲人”可理解为陈西滢之流。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18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比喻修辞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第段“煤的形成”的具体语境,找出本体“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直接提取即可;“
40、大量的木材”为暗喻,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应从比喻付出的极大代价角度组织答案。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9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句在文段中的作用,解答此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句,从内容和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在内容上,要结合着当局者和流言家、中国女性的性格特征,从作者的思想感情角度作答;在结构上,由下句“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可知,此句与下文构成转折,起着突出强调的作用。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项羽宋陆游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
41、知。20. 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前两句是写项羽的人、马,用“八尺”和“千里”进行修饰,突出了项羽的威猛形象。B. 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C. 第三句写出了范增虽然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D. 第四句运用冷峻的反问语气,写出了项羽兵败乌江之后的后果。2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20. D 21. (1)诗的前两句通过对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对项羽的敬仰、敬佩之情。(2)后两句写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等
42、到项羽败退乌江,后悔已晚。表达了诗人的惋惜之情及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解析】【2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第四句运用冷峻的反问语气”理解错误,“路到乌江君自知”,只有到乌江畔,你才知道悔之晚矣。此处是平淡的叙事。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
43、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八尺、千里、拔山扛鼎”塑造了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结合陆游本人的经历,我们应该看出他的英雄情结,敬慕英雄,成就事业是他一生的梦想,对项羽形象的描写寄寓作者的敬佩之情;“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项羽刚愎自用,让范增的才能无法施展,只有兵败乌江,诗中拿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形成对比,对项羽的匹夫之勇表达了不满,体现了诗人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44、(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赏析:前两句是写项羽的人、马,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但是在句里行间充满了对项羽的敬仰、敬佩!语句简单,但是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后两句是感叹之句,范增虽
45、然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只有到乌江畔,到时也是悔之晚矣!苦涩自知!这两句表面是这个意思,其实在感叹!即使一世英豪,做事也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只能是自吞苦果!表明诗人在敬的同时的感叹!四、名篇名句默写2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故地重游,引起他对往昔不平凡岁月的回忆的两句是_,_。(2)徐志摩深爱康桥,再别康桥中“_,_”的诗句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愿意将自己化为康桥的一部分的强烈愿望。(3)鸿门宴中有两个名句,意思是要注重大的行为,不要太计较细枝末节;这两句是“_ ,_”。(4)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在易水告别时吟唱的诗句
46、是:_,_。(5)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痛惜于我们民族的“衰亡”,更痛心于民族在面对“衰亡”时的默无声息,为此,他强烈地警示人们“_,_。”【答案】 (1). 携来百侣曾游 (2).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 在康河的柔波里 (4).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5). 大行不顾细谨 (6). 大礼不辞小让 (7). 风萧萧兮易水寒 (8).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9). 不在沉默中爆发 (10). 就在沉默中灭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1)根据题干“故地重游”,结合后面的提示应该填写“携来百侣曾游”;又结合题干“对往昔不平凡岁月的回忆”,第二个空应填写“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47、”。本句注意“侣、昔、峥嵘、稠”的写法。(2)根据题干“诗人愿意将自己化为康桥的一部分的强烈愿望”可知,应填写作者甘愿化为康桥一部分的句子,即“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本句注意“甘心”而非“甘愿”。(3)根据题干“注重大的行为,不要太计较细枝末节”可知,应该填写“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本句注意“谨”的写法。(4)由题干“荆轲在易水告别时吟唱”可知,应该是荆轲临行前所歌唱的内容,即“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本句注意“萧、还”的写法。(5)根据题干“更痛心于民族在面对衰亡时的默无声息”可知,应填写“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但考虑到只有两个空
48、,只能填写后两句。本句注意“爆”的写法。【点睛】名句名篇默写类试题分为两类:衔接型和理解型。衔接型默写需要熟练背诵课程标准所要求背诵的篇目,尤其要注意给下句补写上句的题,容易出现思维短路;理解型默写要在熟练背诵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古诗文所写的内容,只有理解了诗文的内容才能准确回答理解型默写题。在解答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字、别字,要书写规范、清晰。五、翻译下列句子23.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答案】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49、,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太子和凡是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送他。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出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出使的人;供,供给。白衣冠,穿白衣,戴白帽;以,来;之,代指荆轲。“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知其事”是“宾客”的定语,后置了。遣,派;备,防备;非常,
50、意外的变故。整个句子是“者也”类型的判断句。【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六、现代文阅读我不是个好儿子贾平凹在我四十岁以后,在我几十年里雄心勃勃所从事的事业、爱情遭受了挫折和失意后,我才觉悟了做儿子的不是。母亲的伟大不仅因为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
51、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七年前,父亲作了胃癌手术,我全部的心思都在父亲身上。父亲去世后,我仍是常常梦到父亲,父亲依然还是有病痛的样子,我醒来就伤心落泪,要买了阴纸来烧。在纸灰飞扬的时候,突然间我会想起乡下的母亲,又是数日不安,也就必会寄一笔钱到乡下去。寄走了钱,心安理得地又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了,心中再也没有母亲的影子。老家的村子里,人人都在夸我给母亲寄钱,可我心里明白,给母亲寄钱并不是我心中多么有母亲,完全是为了我的心理平衡。而母亲收到寄去的钱总舍不得花,听妹妹说,她把钱没处放,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里,几乎让老鼠做了窝去。我埋怨过母亲,母
52、亲说:“我要那么多钱干啥?零着攒下了将来整着给你。你们都精精神神了,我喝凉水都高兴的,我现在又不至于喝着凉水!”去年回去,她真的把积攒的钱要给我,我气恼了,要她逢集赶会了去买个零嘴吃,她果然一次买回了许多红糖,装在一个瓷罐儿里,但凡谁家的孩子去她那儿了,就三个指头一捏,往孩子嘴一塞,再一抹。孩子们为糖而来,得糖而去,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小时候,我对母亲的印象是她只管家里人的吃和穿,那时少粮缺柴的,生活苦巴,我们做孩子的并不愁容满面,平日倒快活得要死,最烦恼的是帮母亲推磨子了。常常天一黑母亲就收拾磨子,在麦子里掺上白包谷或豆子磨一种杂面,偌大的石磨她一个人推不动,就
53、要我和弟弟合推一个磨棍,月明星稀之下,走一圈又一圈,昏头晕脑的发迷怔。磨过一遍了,母亲在那里筛箩,我和弟弟就趴在磨盘上瞌睡。母亲喊我们醒来再推,我和弟弟总是说磨好了,母亲说再磨几遍,需要把麦麸磨得如蚊子翅膀一样薄才肯结束我成不成什么专家名人,母亲一向是不大理会的。一部废都,国之内外怎样风雨不止,我受怎样的赞誉和攻击,母亲从未说过一句话。当知道我已孤单一人,又病得入了院,她悲伤得落泪,要到城里来看我,弟妹不让她来,不领她,她气得在家里骂这个骂那个,后来冒着风雪来,她的眼睛已患了严重的疾病,却哭着说:“我娃这是什么命啊?!”我告诉母亲,我的命并不苦的,什么委屈和劫难我都可以受得,少年时期我上山砍柴
54、,挑百十斤的柴担在山砭道上行走,肩膀再疼腿再酸也不能放下柴担的,从那时起我就练出了一股韧劲。而现在最苦的是我不能亲自伺候母亲!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我是应该为这个家操心,使母亲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现在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把母亲送出医院,看着她上车要回去了,我还是掏出身上仅有的钱给她,我说,钱是不能代替了孝顺的,但我如今只能这样啊!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领,摸摸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用热毛巾捂捂,好好刮刮,才上了车。眼看着车越走越远,最后看不见了。我回到病房,躺在床上开始打吊针,我的眼泪默默地流下来。24. 下
55、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些家庭生活琐事,这些琐事中,渗透了作者与母亲之间真挚深厚的母子情,读来感人肺腑,而无琐碎之感。B. 第三段末尾,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是因为想起了我的因胃癌去世的父亲而倍感孤独落寞。C. 文章两次写到“钱”,第三段中母亲把钱塞在破棉鞋里,而第六段中却“紧紧地握在手里”,看似矛盾,实则表现出母亲心疼儿子,处处为儿子着想。D. 纵观全文,作者采用了顺叙、插叙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综合运用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情感厚重,含蓄隽永。25. 阅读全文,概括出作者母亲的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26. 作者为什么
56、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儿子”?试结合全文分析原因,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或感悟。【答案】24. B 25. 她勤劳,常常天一黑就收拾磨子;她善良,但凡谁家的孩子去她那儿,都给他们糖吃;她节俭,“我”给她的钱,她要攒下了将来整着给“我”;她无私,她为儿子做了很多,却不求回报;她细心,她临走前仍帮我整衣领,提醒我刮胡子。 26. 母亲对我做的太多太多,而我能为母亲做的又太少。直到现在还让母亲为我牵肠挂肚,这种不对等的爱使我对母亲充满了感激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全力报答,因而心里十分的愧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儿子。“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爱是相互的,只有被爱而不去爱只
57、能说明我们不成熟甚至没有健全的人格。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所以,珍惜现在,好好爱我们的父母吧。【解析】【2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探究,也有对艺术特色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做出准确判断。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曲解文意。“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并不是因为想起了我的因胃癌去世的父亲,而是
58、想起了我们小时候的情境,而现在我们又时常不在她身边,所以母亲“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故选B。【25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特征的能力。在答题时,要能找到与人物相关的所有描写(正面、侧面,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细节等)。还可结合议论性评价性语句分析作答。同时,要注意“概括”和“分析”的区别,“概括”为特征,“分析”为依据。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从文本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从分析背景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
59、的社会原因;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题干要求阅读全文,概括出作者母亲的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首先要找到有关母亲的形象描写的句子,然后从描写手法的角度来分析母亲的形象,注意要用四字短语或形容词去归纳。从原文第三自然段“而母亲收到寄去的钱总舍不得花,听妹妹说,她把钱没处放,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里,几乎让老鼠做了窝去”等文字是从侧面表现母亲的节俭。从“她果然一次买回了许多红糖,装在一个瓷罐儿里,但凡谁家的孩子去她那儿了,就三个指头一捏,往孩子嘴一塞,再一抹。孩子们为糖而来,得糖而去”这些语句看出母亲的善良。“常常天一黑母亲就收拾磨子,在麦子里掺上白包谷或豆子磨一种杂
60、面,偌大的石磨她一个人推不动,就要我和弟弟合推一个磨棍,月明星稀之下,走一圈又一圈,昏头晕脑的发迷怔。磨过一遍了,母亲在那里筛箩,我和弟弟就趴在磨盘上瞌睡。母亲喊我们醒来再推,我和弟弟总是说磨好了,母亲说再磨几遍,需要把麦麸磨得如蚊子翅膀一样薄才肯结束”这些语句看出母亲对子女劳动习惯的培养和她自己的吃苦耐劳。从“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领,摸摸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用热毛巾捂捂,好好刮刮,才上了车”等语句看出母亲的细心和对“我”的关爱。【2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题,首先要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探究题是一种个性化阅读,必须有理
61、有据。但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本题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再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题干要求回答作者为什么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儿子”?试结合全文分析原因,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或感悟。作者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儿子”的原因,从文中可以知道:他常年不在母亲身边,只是偶尔心理为了补偿乡下的母亲,然后给她点钱,但是母亲却舍不得用,而是帮“我”攒着。从文中“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我是应该为这个家操心,使母亲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现在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等文字看出这是作者的一种自责和反思,认为自己没有做到儿子应该做的孝顺,算不得
62、好儿子。特别是,当母亲听说我住院了,冒着风雪来看“我”,都说明母亲牵挂“我”,为我付出很多很多。这告诉我们,当子女的,一定要趁父母健在,好好的孝顺他们,多听他们的话,多尊重和理解他们的思想、做法。【点睛】如何把握文学类作品的主旨 1.从重点语段上找突破;(1)抓标题与文体;(2)抓“文眼”;(3)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段;(4)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 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1)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2)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3)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
63、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3.从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发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七、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锻炼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和办事能力。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既要 ,也要冲锋陷阵,切实解决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贫富差距加大会影响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所以解决贫困问题 。脱贫任务艰巨,到2020年7000多万农村贫国人口脱贫,需要每年减贫1000多万人,( ),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面
64、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 地推进难以完成的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 实现脱贫攻坚目标。2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运筹帷幄 迫在眉睫 按部就班 众志成城B. 建言献策 千钧一发 循规蹈矩 同仇敌忾C. 运筹帷幄 千钧一发 按部就班 同仇敌忾D. 建言献策 迫在眉睫 循规蹈矩 众志成城2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敢不敢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锻炼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和办事能力。B.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
65、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体现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和办事能力。C.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锻炼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和办事能力。D.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体现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和办事能力。2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B. 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C. 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D. 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答案】
66、27. A 28. B 29. A【解析】【2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运筹帷幄: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泛指筹划决策。建言献策:陈述主张或意见,进献计策。此处主语“各级党委和政府”,应选用“运筹帷幄”。迫在眉睫:形容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千钩一发:形容事态极其危险。此处强调的是“紧急”而不是“危险”,应选用“迫在眉睫”。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短,现在指拘泥于旧的准则,不敢稍做变通。根据此处语境,应选用“按部就班”。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得到成功。同仇敌忾: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此处语境是团结一致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应选用“众志
67、成城”。故选A。【28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不合逻辑,应是“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搭配不当,“锻炼”与“状态”“作风”不搭配,可改为“体现”。综合分析,B项修改最恰当。故选B。【2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根据下文的词语“也”,应该选择表并列关系的“既”,可排除用了表递进关系的“还”字的C、D两项;“矛盾和问题”的前面是多重定语,正确的语序应是“多年(时间)未解决(动词性短语)的深(形容词)层次(名词)”,排除B项。故选A。30.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所谓宽容,就是正确看待别人的过错
68、,得饶人处且饶人,生活中人与人相处就会产生摩擦和矛盾,你打我一下,我还你三拳,必然落得两败俱伤的残局。而你豁达大度地宽容别人,对方就会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对你产生愧疚之心。生活中人与人相处不一定就会产生摩擦和矛盾。_。_。【答案】 (1). 你打我一下,我还你三拳,不一定落个两败俱伤的残局。 (2). 豁达大度地宽容别人,对方不一定能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对你产生愧疚之心。【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这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题干中明确说明“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故考生可以圈出语言表达过于绝对化的句子,要特别注意“必定”“一定”“只要就”“只有才”等词语。如“生活
69、中人与人相处就会产生摩擦和矛盾”“你打我一下,我还你三拳,必然落得两败俱伤的残局”“而你豁达大度地宽容别人,对方就会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对你产生愧疚之心”,这几句中的“就会”说得过于绝对。再看修改的例句,“生活中人与人相处不一定就会产生摩擦和矛盾”,这一句在原句中添加了“不一定”,考生可以仿照这种模式在另外两个句子中添加“不一定”。八、写作3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作文。 鲁迅先生笔下的刘和珍君是一个“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学生,而记念刘和珍君中的“我”(鲁迅)则是一个“激情澎湃、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正义无畏的真的猛士”;梁实秋笔下的梁启超则是一个“谦逊自负、稳健而潇洒、才华出众、学问渊
70、博”的性情中人请结合你的生活、阅读、成长实践,思考:在你的成长经历中,有哪些美好的人、事或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们对你产生过怎样深刻的影响,又是否给了你人生启迪呢?请以“记 ”为题(空格可填人,也可填事,还可填物,就像我们在必修一中学习的文章一样),写一篇字数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答案】例文:记我最敬佩的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敬佩、最崇拜的人,他也许是一位体魄强健的体育明星,也许是一位废寝忘食的科学家,也许是一位默默奉献的“马路天使”,也许是一位妙手仁心的“白衣天使”而我最敬佩的人是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牛老师。牛老师是我语文老师,也是我们班的班主任。她中等身材,有一头乌黑的短发,一张和蔼可亲
71、的面庞,弯弯的眉毛,一双明亮的眼睛是那么的炯炯有神,总是散发着善解人意的光芒。高高的鼻梁下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脸上时常挂着微笑,显得既可亲又可敬。牛老师讲课时感情投入,绘声绘色,总能把同学们带领到课文的情景里。讲述美景时,似乎让人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充满了诗情画意;讲到高兴处,让人感到心花怒放;讲到悲伤处,则催人泪下,让人感到很伤感。牛老师对知识务实求精,教学负责认真,效果显著。当我们向她提出意见和建议时,牛老师也虚心接受,尽心尽力地改进教学方法,她每天不分白天黑夜地备课,用知识的甘泉浇灌着我们的心田,牵引着我们走向知识的大门牛老师不仅让我们获取了丰富的知识,还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牛老师
72、就是一位辛勤劳动、乐于奉献的园丁,在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经历风吹雨打、酷暑严寒时,总是在一旁为我们加油打气,告诉我们怎样应对挫折与困难。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中让我们明白了:所谓的人生,包含着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一切都那么的不尽人意,但只要我们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直到我们成功那一天,就能感受到人生真正的意义。是牛老师引领着我们走上了正确的人生道路,让我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敬爱的牛老师,您不是演员,却吸引着我们饥渴的目光;您不是歌唱家,却让知识的清泉叮咚作响,唱出迷人的歌曲;您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一批批青年人的灵魂人生旅程上,您丰富了我们的心灵,开发了我们的智力,为我们点燃了希望的
73、光芒。你说这么优秀的老师,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敬佩她呢?【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重要信息的能力。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次作文采用材料+命题的半命题作文,从材料中可知学过的作品中的对人物的描写,如鲁迅先生笔下的刘和珍君是一个“常常微笑者”“态度很温和”的学生;梁实秋笔下的梁启超则是一个“谦逊自负、稳健而潇洒、才华出众、学问渊博”的性情中人。那么作文要求是“结合你的生活、阅读、成长实践,思考:在你的成长经历中,有哪些美好的人、事或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们对你产生过怎样深刻的影响,又是否给了你人生启迪”。本题要求以“记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这就给我们提示了写作的范围,要补充
74、的内容可以是人,比如身边熟悉的人、陌生人、历史人物也可以是事,如难忘的事、感人的事、愉快的事还可以是物,比如一棵洋槐、一把辣椒而我们要选取的人、事、物可以来自生活,也可以出自阅读作品,只要是这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或是对自己产生过深刻的影响给了自己人生启迪的都可以入题。注意要写成记叙文。参考立意:1.生命中最重要的人;2.最触动我的一件事;3.点亮我心灵的人;4.引领我人生方向的人;行文结构:本次作文科拟题“记我最敬佩老师”。写人的作文首先要交待记叙的主人公,然后点明人物身份,从肖像描写入手记叙“牛老师”是一个脸上时常挂着微笑,显得既可亲又可敬的人。接下来从“他对知识要求严谨,对专业认真”“他教我
75、们做人的道理,能够以身作则”这两层介绍牛老师为什么是“我”最敬佩的人,最后,用排比句的形式突出正是老师的优秀才成了“我”最敬佩的老师,收束全文。参考素材:1.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有的时候,一件小事足以让人铭记,让人触动,让人难以忘怀。因为感动,无处不在;因为感动,无时不有,它总是在不经意的一瞬,悄悄触动你的心灵。2.幸福是生生不息同时又难以触及的远一个美丽的人在黑暗中行走。那种孤独的感觉。即使在深切的热爱里面,我们也是孤独。繁华落尽,如梦无痕,但那一件件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却永远刻印在了我的心里,让我永远铭记!3.一切已经过去的事的确都无可避免的打了封印,在背景里,暗下去。生命里始终有
76、逼近的东西,并不可跨越。但随着年岁渐长,开始相信,在人的一生中,最大的财富:是爱。妈妈,我要你在下个春天陪我种下希望的种子,在夏天陪我看他成长,在秋天陪我收获果实,永远和我在一起,永远触动着我!4.轻轻的,走在马路上,路边的全亮了,如此的明亮,照射着我,我又想起了那件事。那时我从“体育中心”回来的路上,我焦急的向四周张望,企盼能找到回家的公交车。但,终究与愿相违,迷失了方向。我如一只没头的战斗机,乱撞,不知所措,但认为只要有耐心,必然会找到出路的。一遍遍的寻找,一遍遍的失望,一遍遍的懊恼,我竟怪起父母让我独自回家。又怪起自己命不好,竟不知出路,却又无人搭助。5.如今,回想起那个人,他的话引明了
77、前进的路,这件事也点亮了我心中灯,告诉我:遇事皆可问。我感谢我的勇气,我的这张嘴与引路人。抬头再看一看灯,仿佛如同那一夜明亮,心中十分清静,再看看马路,仿佛有那人的身影。我忘不了那引路人点亮我心中的灯的瞬间。6.在我的人生当中,我希望更多的是困难、挫折,因为“没有岩石的阻挡,怎能激起美丽的浪花”,我坚信人的生命是一个灿烂的过程,而且我的这个“坚信”是经过风吹雨打的证明。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最需要的是学习,最重要的是友情。7.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学习可以改变人。闻一多说,一个人可以无师自通,却不可以无书自通。一滴水可以引发千万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
78、人的命运,尤其在年轻的时候,因为好书总是带给我们智慧。8.古往今来,那些成功的人生背后,无不闪耀出智慧的光芒。李小龙,这位最伟大的功夫巨星,在他逝世三十多年后,在世界各地人有无数的崇拜者。他是成龙最崇拜的偶像,周星驰曾在少林足球中借角色之口向他致敬:“你人虽然走了,但你的精神还在!”为什么李小龙的影响力会如此广泛持久?真正的魅力是什么?那就是智慧。她当年在美国接受电视采访时说:“要像水一样,身体灵活,无形。”他将中国道家智慧与无数完美结合,才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时代,无与伦比。9.班超放弃了书斋,选择了驰骋沙场,为国家建下万世不朽之功勋,在茫茫西域中将自己的身影定格为一座丰碑,历史上从此便留下投笔
79、从戎的佳话。比尔盖茨放弃了学业,选择了在风云变幻的经济浪潮中艰苦创业,最终创建了微软帝国,并成为世界首富,让自己的人生演绎成一部传奇。他们选对了自己的方向,把握住了自己命运的舵,从而将自己生命的船摆渡到了成功的彼岸。只有备上人生的方向盘,才能冲出风沙弥漫、烟雾笼罩,去赢得灿烂星光、满天朝霞。【点睛】总结三种美化语言的方法。1.善用修辞,增添文采。善于恰当地运用修辞是美化文章语言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无论是比喻的生动形象,比拟的情深意浓,还是排比的气势磅礴,都会为文字插上想象的翅膀,为情感抹上迷人的色彩。2.锤炼词语,让语言更加生动。词语生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新鲜,二是形象。新鲜的词语不是追
80、求生涩和怪异,聱牙或冷僻,而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区分词义的细微差别,做到语言错落有致,避免重复,用最富创造力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给人以美感。形象,指语言具有画面感,巧用词,一字传神。3.灵活运用句式,使语言更富美感。现代汉语有多种句式,有整句、散句、长句、短句、肯定句、否定句等。在写作时,如注重句式的变化和使用,会使语言多姿多彩,美感迭生。例如:“我们不能主宰 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左右生命的宽度”(肯定句与否定句的结合),又如:“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对比句)。灵活的句式,不仅表现了我们思 维的灵活,也体现了我们驾驭语言的能力,从而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高中记叙文的语言除了具备通顺、流畅、凝练的要求之外,更要力求“美”起来,要有文采、含蓄,意味深长,给人以审美的感受和回味的余地。每一句话都不能简单直白,不咸不淡如温吞吞的白开水,而是要有语言的张力和表现力。高中记叙文写作指导如能从这三方面来开展,那么,学生的作文距离成功的大门就会越来越近了。不过,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审题、立意等问题,因此,要提高学生记叙文写作水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