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昌吉回族自治州九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工智能,新起点上再发力去年出尽风头让人惊叹的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5月将来到中国,在浙江乌镇与世
2、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上演人机大战。黑白子此起彼落之间,柯洁探寻的是已有几千年历史的围棋“真理”,而对“阿尔法狗”和它的发明者来说,比赢得比赛更重要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人工智能称得上是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最为热门的话题。无论将其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还是关于它会不会比人更聪明甚至取代人的各种争论,都在说明,人工智能又一次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与以往几十年不同的是,这次人工智能的高潮,是伴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应用而来,它是科技进步的水到渠成,也嵌入了十分广泛的生活场景。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对大众来说,人
3、工智能充满着科幻色彩;对科学家来说,人工智能可能是最受内心驱动、最具理想色彩的一门科学。从1956年的美国达特茅斯会议算起,明确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并开始科学上的研究,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并经历过至少两个“冬天”。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一直梦想着的是创造出类似科幻电影人工智能中那个小机器人的形象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也是一些人对人工智能既向往又恐惧的原因之一。在脑科学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从更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
4、车道。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造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尽管中国不是人工智能的策源地,但在当前人工智能的这一轮技术爆发中,正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国,被很多人认为第一次同科技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小到手机语音助手,大到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广泛应用,它们连同中国顶尖科技公司所拥有的人才一起,充分证明中国在人工智能的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都不落人后。同时也要冷静看到,国内互联网公司搭建
5、的人工智能平台,与亚马逊、谷歌等相比差距仍然不小。比如,在围棋人工智能领域,腾讯的“绝艺”还不敢说能和“阿尔法狗”相媲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能说明具备站位优势,更重要的还是好好蓄力、精准发力,力争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故事才刚刚开始,从基础研究、技术发展,到未雨绸缪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规范,人工智能的未来面临着无数挑战和变化。“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未来”,人工智能的前景无限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全力奔跑。(选自2017年4月17日人民日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与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展开人机大战,目的是寻找人
6、工智能的科学真理。B. 被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的人工智能,在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谈论最为热烈,因此人工智能将再一次迎来黄金发展期。C. 虽然人工智能令人向往,但是如果机器人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并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也会让很多人对人工智能感到害怕。D. 人工智能在上世纪90年代仍未走出实验室,主要受限于科学家无法创造出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的机器人形象。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新一轮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论证了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起点下拥有站位优势的中国应该努力创新发展人工智能的观点。B. 文章论述了在新一轮人工
7、智能的技术爆发中中国的优势和不足,对比之下,认为中国有科技实力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C. 文章回顾了人工智能遭遇技术瓶颈的原因,论述了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走出实验室,伴随生活和工作,迎来黄金发展期的话题。D. 认为人工智能的前景美好,值得创新和发展,这是文章论述的前提,也是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理论依据。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众眼中的人工智能和科学家眼中的人工智能不同,前者多关注其科幻色彩,后者多看重其理想色彩。B. 正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拥有可以比肩科技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技术、人才,在当前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中具备了站位优势。C. 人工智
8、能变得更实用,发展更迅速,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D. 以往几十年的人工智能,与生活和工作应用结合不够紧密,其实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答案】1. C 2. B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目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曲解文意,出处见第一段:对“阿尔法狗”和它的发明者来说,比赢得比赛更重要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B.“因此人工智能将再一次迎来黄金发展期强”错误,加因果,选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D.“主要受限于科学家无法创造出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的机器人形象”错误,以偏概全且曲解文意,出处见原文第三段“人工智能遭
9、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界限,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中国有科技实力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无中生有,文章没有明确表示“中国引领浪潮”而是说“力争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D.有原文第二节中“与以往几十年不同的是,这次人工智能的高潮,是伴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应用而来,它是科技进步的水到渠成,也嵌入了十分广泛的生活场景。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可以知道“其实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推断错误,原文并无
10、此意,并未否定以往几十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民网“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却显示,2015年春节公务员跳槽数量比去年增加超过三成。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令人惊诧,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这是喜是忧?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大力整顿“四风”,并出台各项规定与禁令,我国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
11、”,这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利的。公务员愿意跳槽、敢于跳槽,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稳定的建设与发展,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社会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该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有删改)材料二:新华网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调查报
12、告显示,向来被认为抱着“铁饭碗”的公务员,竟成为当前跨界跳槽最活跃的人群。其实,公务员只是普通职业中的一种,公务员行业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样光鲜。首先,公务员并非是个高收入行业,同样大学同年毕业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和当公务员,5年以后,收入就会拉开明显差距。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差距就越明显。其次,“上升空间狭窄”“人事关系复杂”“自我价值体现困难”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着他们。这样的情况下,公务员频繁跳槽,其实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所以,社会应当以平常的心态来看待他们的选择,对公务员跳槽多些理解与包容。从某种角度来讲,公务员辞职人数剧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一方面,不少抱着升官发财的想
13、法才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离开,有利于干部队伍吐故纳新;另一方面,优秀人才不再只向公务员这种单一职业蜂拥,这是市场主体和管理人才的回归,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与构建。跳槽既是市场条件下自由选择的结果,也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纠偏”。对于单位来说,老员工的离开有利于更新换代,但大规模员工离职尤其是骨干员工离职,则容易导致人才短缺,应当引起警惕并适当采取措施。所以针对公务员频频辞职“下海”现象,政府应当建立合格人才进得来、不适合的人出得去、优秀人才留得住的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对于用人单位,也要用待遇留住人才,解决他们基本的生存发展问题。只要实现一个行业内人才的自由流动与良性竞争,并且赋予这一行业从业者合理
14、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尊严,那么它就会自动实现人才的匹配,而不会出现短缺的问题。(有删改)材料三:中国文明网曾经让许多年轻人慕名并为之倾心竭力的热门行业出现了倒寒逆流之潮公务员跳槽,这让很多人深感震惊和意外,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年轻人放弃“前功”、尽弃“公务员”而另谋生路呢?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和严格管理,让许多年轻人越来越感受不到国家公务员带来的种种实惠,这是公务员跳槽的客观原因。中国公务员制度有一个成长、发展的历程,它引纳外国的公务员制度并采用了古代的“科举制”的积极因子。但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地被纳入法制化轨道,行政工作人员的行为有了规范和约束,自然感到受
15、限制。相比其他行业的收入,原先的愿望、打算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公务员萌生了跳槽另谋生路的打算,我想这是跨行业公务员跳槽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中国在职公务员的跳槽和近几年“国考热”的降温,是人们对各种职业认识的理性回归。以前很多人认为在国家行政部门任职既有政治上的功名,又有经济上的实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国家公务员只是为人民办实事的工作人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随着认识上的变换,一些公务员选择跳槽,流动到其他的行业,也属正常。针对以上的问题,政府要大力推进,行动起来。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中国公务员的“跳槽”助推器。国内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
16、流转、变动,公务员的“跳槽”也是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公务员的“跳槽”融入正常的流动中来,政府需要思考。(有删改)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对“公务员跳槽热是喜是忧?”这一问题持谨慎观望的态度,既指出了公务员跳槽在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上的好处,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突出强调遵循市场规律的重要性。B. 材料二认为,社会对待“公务员跳槽热”这一现象应给予理解和包容。材料在分析了公务员跳槽的原因和社会意义的基础上,也向用人单位和政府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C. 材料三对公务员跳槽现象原因的分析侧重于为政府提供相应的应对思路,认为政府若能建立合理的职业
17、流动机制,就能让公务员融入社会各行业的正常流动中去。D. 三则材料都围绕“公务员跳槽”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真实客观的报道,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或意义,读者综合参考可以比较全面地把握新闻事件的价值。5. 下列各项中,对材料三“公务员跳槽热”原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 大批的年轻公务员希望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以达到与自身能力和需求相匹配的收入水准。B. 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和严格管理,一方面强化了对公务员行为的规范和限制,另一方面也取消了公务员的各种实惠。C. 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地被纳入法制化轨道,公务员受到了更多的限制、约束,表现自我能力和价值的空间变得狭窄。D.
18、人们对公务员职业的认识回归理性,认识到公务员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E. 社会各行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作为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务员的正常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6. 对“公务员跳槽热”现象,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会带来哪些问题?它们的分析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原文信息简要概括。【答案】4. C 5. DE 6. 问题:材料一认为“公务员跳槽热”会对公务员队伍建设和公务员群体服务水平产生负面影响;材料二则认为“公务员跳槽热”会造成人才流失,进而出现人才短缺问题。角度:材料一是从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角度分析,材料二是从公务员职业本身的角度进行分析。【解
19、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若能建立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就能让公务员融入社会各行业的正常流动中去”说法绝对,原文只表示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中国公务员的“跳槽”助推器。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大批的年轻公务员”夸大事实,文中信息显示是越来越多的公务员。B.“取消了公务员的各种实惠”错误,原文只是“让许多年轻人越来越感受不到国家公务员带来的种种实惠”。C.“表现自我能力和价值的空间变得狭窄”于文无据。原文只说“但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地被纳入法制化轨道,行政工作人员
20、的行为有了规范和约束,自然感到受限制”。故选DE。【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结合材料一内容分析,抓住关键语句“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分析概括,“公务员跳槽热”现象会对公务员队伍建设和公务员服务水平产生负面影响;结合材料二内容,抓住关键语句“对于单位来说,老员工的离开一方面有利于更新换代,但大规模员工离职尤其骨干员工离职,则容易导致人才短缺,应当引起警惕并适当采取措施的”等分析可知,“公务员跳槽热”现象可能导致人才流失,造成人才短缺问题。它们的分析角度有何不同,结合材料一“从
21、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等分析可知,从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角度分析;结合材料二内容“公务员只是普通职业中的一种,公务员行业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样光鲜”“公务员频繁跳槽,其实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从某种角度来讲,公务员辞职人数剧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等分析可知,是从公务员职业本身的角度进行分析。(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房东庐 隐(1)当我们坐着山兜,停在一座山坡上时,兜夫“哎哟”的舒了一口气,意思是说“这可到了”。那里有一所三楼三底的中国式洋房。在这所房子的对面,是峙立着无数的山峦,
22、当晨曦窥云的时候,我们睡在床上,可以看见万道霞光,从山背后冉冉而升。跟着雾散云开,露出艳丽的阳光。再加着晨气清凉,稍带冷意的微风,吹着我们不曾掠梳的散发,真有些感觉得环境的松软。这种幽丽的地方,我们城市里熏惯了煤烟气的人住着,真是有些自惭形秽,虽然我们的外表强于他们乡下人,但是他们乡下人至少要比我们离大自然近得多,他们的心要比我们干净得多。就是我那老房东,虽然她的样子特别的朴质,然而她却比我们这些好像知道什么似的人,更知道些自然的趣味。(2)她已经五十八岁了,她的老伴比她小一岁,可是他俩所做的工作,真不像年纪这么大的人做的。他们的儿媳妇一天到晚不在家,早上五点钟就到田地里去做工,到黄昏的时候,
23、她有时肩上挑着几十斤重的柴就来家了。在他们家里,从不预备什么钟,他们每一个人的手上也永没有戴什么手表,然而他们看见日头正照在头顶上便知道午时到了,除非是阴雨的天气,他们有时见了我们,或者要问一声:师姑,现在十二点了罢!据他们的习惯,对于做工时间的长短也总有个准儿。(3)住在城市里的人每天都能在五点钟左右起来,恐怕是绝无仅有,然而在这岭里的人,确没有一个人能睡到八点钟起来。说也奇怪,我也喜欢上了早起,朝旭未出将出的天容和阳光未普照的山景,实在别有一种情趣。到了晚上,大家同坐在院子里讲家常,我们从楼上的栏杆望下去,老女房东便笑嘻嘻地说:“师姑!晚上如果怕热,就把门开着睡。”我说:“那怪怕的,倘若来
24、个贼呢?这院子又只是一片石头叠就的短墙,又没个门!”“呵哟师姑!真真的不碍事,我们这里从来没有过贼,我们往常洗了衣服,晒在院子里,有时被风吹了掉在院子外头,也从没有人给拾走。”我听了那女房东的话,由不得称赞道:“到底是你们村庄里的人朴厚,要是在城里头,这么空落落的院子,谁敢安心睡一夜呢!”(4)我们的女房东,天天闲了就和我们说闲话儿。他们家有上百亩的田,据说好年成一年仅粮食就有几百块钱的裕余。另外还有一块大菜园,还有白薯地五六亩,猪牛羊鸡和鸭子,一样不缺。并且那一所房除了自己住,夏天租给来这里避暑的人,也可租上一百余元。老母鸡一天一个蛋,老母牛一天四五瓶牛奶,倒是纯粹的好汁子,一点不搀水的,我
25、们天天向她买一瓶。他们吃用全都是自己家里出的,每年只有进款加进款,却不曾消耗一文半个,可说是“外干中强”。我们却是“外强中干”,只要学校里两月不发薪水,简直就要上当铺。(5)有一天夜里,月色布满了整个的山,青葱的树和山,更衬上这淡淡银光,使我恍疑置身碧玉世界,我们的房东约我们到房后的山坡上去玩,她告诉我们从那里可以看见福州。我们越过了许多壁立的巉岩,一带的松树被风吹得松涛澎湃。东望星火点点,水光泻玉,那便是福州了。那福州的城子,非常狭小,民屋垒集,烟迷雾漫,与我们所处的海中的山巅,真有些炎凉异趣。(6)日子飞快地悄悄地跑了,眼看着就要离开这地方了,又要到那充满尘气的福州城市去了。那一天早起,老
26、房东用大碗满满盛了一碗糟菜,送到我的房间,笑容可掬地说:“师姑!你也尝尝我们乡下的东西,这是我自己亲手做的,这几天才全晒干了,师姑你带到城里去,管比市上卖的味道要好,随便炒吃炖肉吃,都极下饭的。”我接着说道:“怎好生受,又让你花钱。”那老房东忙笑道:“师姑!真不要这么说,我们乡下人有的是这种菜根子,哪像你们城市的人样样都须花钱去买呢!”我不觉叹道:“你们满地的粮食,满院的鸡鸭和满圈子的牛羊猪,是要什么有什么,这怎不叫人佩服!再说你们一年到头,各人做各人爱做的事,舒舒齐齐地过着日子,地方的风景又好,空气又清,为什么人不羡幕?!”(7)那老房东听了这话,点头笑道:“可是的呢!我们在乡下宽敞清静惯了
27、倒不觉得什么去年福州来了一班耍马戏的,我儿子叫我去见识见识,我一清早起来带着我大孙子下了岭,八点钟就到福州,我儿子说离马戏开演的时间还早咧,我们就先到城里各大街去逛,那人真多,房子也密密层层,弄得我手忙脚乱师姑!你就多住些日子下去吧!”(8)我笑道:“我自然是愿意多住几天,只是我们学校快开学了,我为了职务的关系,不能不早下去”(9)我们的房东听了这话,只点了一点头道:“那么师姑明年放暑假早些来,再住在我们这里,大家混得怪熟的,热刺刺地说走,真有点怪舍不得的呢!”(10)可是过了两天,我依然只得热刺刺地走了,不过老女房东的印象却深刻在我的心幕上;还有她的家庭,她的小鸡和才生下来的小猪儿(有删改)
28、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 文章节选部分的第(1)段似写景为主,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既将城乡环境的特点进行了对比,也将城里人与乡下人的表现进行了对比。B. 文章写到乡里人不戴手表,家里也没有钟,充分体现出乡里人有着自由自在、顺其自然的生活习惯,不需要有城里人的那种时间观念。C. 第(5)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角度,远近结合,变换视角,动静结合,描写了优美迷人的山中美景,使人如临其境,表达了喜爱之情。D. 文章最后几段主要写到房东与“我”的对话,言语中流露出乡下人物产丰富、生活便利的自得,也看得出作者对城市拥挤的厌倦,对乡下宽敞清静的热爱。
29、8. 文中画线句子说到老房东比我们更知道些“自然的趣味”,主要有哪些自然的趣味呢?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9. 小说的结尾一段言有尽而意无穷,包含着“我”的复杂情感,请联系全文,探究小说结尾一段的意蕴。【答案】7. B 8. 居住环境,贴近自然;生活节奏,顺应自然;物产丰富,自给自足;人际关系,淳朴自然。 9. 对乡下生活的不舍与离开的无奈;对热情而诚恳的老女房东的喜爱;对乡下自然质朴,富足而充满生机的生活的留恋;暗含了对城市忙乱拥挤生活的厌倦,以及对乡下美好生活的向往。【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
30、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B项,乡里人并非不需要时间观念,只是他们对时间的掌握来自自然环境,如太阳的位置等等。【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概括。自然的趣味包含的内容,既要有概括,也要有联系文本的简要分析。可联系第(1)(5)段内容分析居住环境;可联系第(2)段内容分析生活节奏;可联系第(4)(6)段内容分析物产丰富;可联系第(3)(6)(9)段内容分析人际关系。【9题详解】试题分析:
31、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探究小说结尾一段的意蕴,主要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如对热情而诚恳的老房东的喜爱;对乡下自然质朴、富足而充满生机的生活的留恋。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赵率教,陕西人。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率教受知于经略袁应泰,擢副总兵,典中军事。天启元年,辽阳破,率教潜逃,罪当死,幸免。率教请于经略王在晋,愿收复前屯卫城,率家丁三十八人以往。蒙古据其地,不敢进,抵中前所而止。其年,游击鲁之甲以枢辅孙承宗令,救难民六千口,至前屯,尽驱蒙古于郊外。率教乃得
32、入,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军府由是粗立。既而承宗令裨将陈练以川、湖土兵来助,前屯守始目。而率教所招流亡至五六万。择其壮者从军,悉加训练。余给牛种,大兴屯田,身自督课,至手足胼胝。承宗出关阅视,大喜,以己所乘舆赠之。六年二月,蒙古以宁远被围,乘间入犯平川、三山堡。率教御之,斩首百余级,夺马二百匹,追至高台堡乃还。捷闻,帝大喜,立擢都督同知,实授总兵官,代杨麒镇山海关。寻论功,再进右都督,世荫本卫副千户。时满桂守宁远,亦有盛名,与率教深相得。及宁远被围,率教遣一都司、四守备东援。桂恶其稽缓,拒不纳,以袁崇焕言,乃令入。既解围,率教欲分功,桂不许,且责其不亲援,两人遂有隙。七年五月,大清兵围
33、锦州,率教与中官纪用、副将左辅、朱梅等婴城固守,发大炮,颇多击伤。相持二十四日,围始解。明年,大清兵由大安口南下。率教驰援,三昼夜抵三屯营。总县朱国彦不令入,遂策马而西。十一月四日战于遵化,中流矢阵亡,一军尽殁。帝闻痛悼,赐恤典,立祠奉祀。率教为将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劳而不懈,与满桂并称良将。二人既殁,益无能办东事者。(选自明史赵率教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B. 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C. 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
34、丁者赴军前立功D. 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11.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B. “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C. “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D. “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率教屡建战功,善于应变。辽东战事紧急,他虽
35、被罢职,但率家丁到前线立功。得到经略袁应泰的赏识,被提升为副总兵,掌管中军的事务。B. 赵率教审时度势,身先士卒。在蒙古兵盘踞前屯卫城时,他没有进击;当他人把蒙古人驱逐到郊外时,他才敢进入。训练、屯田时他亲力亲为。C. 赵率教不计名利,与人为善。当宁远被围时,他派多人前去援助;宁远之围解除后,他想与满桂共享战功。当三屯营被清兵围困时,他亲自驰援。D. 赵率教廉洁勇猛,待人厚道。尽管他和满桂产生了一点矛盾,还是一起被人们看作良将,他们死后,明朝廷就更加没有能办理辽东战事的人了。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率教乃得人,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军府由是粗立。(2)既解围,率
36、教欲分功,桂不许,且责其不亲援,两人遂有隙。【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赵率教才得以进入前屯卫城,把难民编排成部队,修缮城墙,注意侦察敌情,军府因此大致建立起来。(2)宁远之围解除后,赵率教想分享战功,满桂不答应,并且责怪他不亲自来助战,两个人从此产生了矛盾。【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延绥参将”官职名,不要断开,排除D;“已”表时间推移,“不久”,单独成句,排除AC;“将蓄家丁者”定语后置句,作主语,和后面的句子不要断开,排除C
37、D;故选B。【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屯田”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故选D。【12题详解】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C项,“他想与满桂
38、共享战功”错,他事实上想分满桂的战功,因为他本人没有参与。所以说“不计名利”也是错误的。故选C。【13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第(1)句,乃:才;编次:编排;兵:部队;缮:修缮;谨:注意;由是:因此。第(2)句,许:答应;亲援:亲自来助战;有隙:产生了矛盾。点睛: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参考译文:赵率教,陕西人。万历年间,他做过延绥参将,屡建战功。后来受人弹劾,被罢了官。辽东战事紧急,朝廷发布诏书让被罢
39、官而养有家丁的将领带兵到前线立功。赵率教得到经略袁应泰的赏识,被提升为副总兵,掌管中军的事务。天启元年(1621),辽阳被打下赵率教偷跑了,罪当处死却侥幸获免。第二年,王化贞放弃广宁,把关外的城镇都撤退干净了。赵率教向经略王在晋申请,表示他愿意去收复前屯卫城,就带领三十八个家丁去了。蒙古兵当时占据着。这片地盘,赵率教最敢贸然进去,走到申前所就停下了。那年,游击鲁之甲遵照枢辅孙承宗的命令,解救了六千口难民,到前屯安置,把蒙古人全部驱逐到邵外。赵率教才得以进入前屯卫城,把难民编排成部队,修缮城墙,注意侦察敌情,军府因此大致建立起来。后来孙承宗命偏裨小将陈练率领川、湖士兵来帮助他,前屯卫域的防御力量
40、才巩固了。赵率教所召募的流亡百姓有五六万之多。(赵率教)从其中选择年轻力壮的编入军队,都进行了军事训练。余下的分给耕牛、种子,大力进行屯田,他亲自督促、示范,以致手脚上面都长了膙子。孙承宗出关到此视察时非常高兴,把自己所乘坐的车子赠给赵率教了。六年二月,蒙古因为宁远被大清兵包围,乘机进犯平川、三山堡。赵率教带兵托击,斩敌一百多首级,夺取马匹二百,把蒙古兵追赶到高台堡才回来。捷报送上后,(熹宗)皇帝非常高兴,立即提拔(他)为都督同知,实际上的总兵官,让他接替杨麒镇守山海关。不久评定功绩时,(他)又升为右都督,世荫本卫副千户。当时满桂驻守宁远,名声也很大,跟赵率教很要好。等到宁远被围困,赵率教派一
41、名都司、四名守备前来援助。满桂嫌他们拖延时间来晚了,拒绝让他们八城,因为袁崇焕从旁解劝,才放他们进来。宁远之围解除后,赵率教想分享战功,滴桂不答应,并且责怪他不亲自来助战两个人从此产生了矛盾。七年(1627)五月,大清兵包围了锦州,赵率教与宦官纪用,副将左辅、朱梅等 。环城固守,发射大炮,死伤了不少清兵。双方相持了二十四天,清兵的包围才解除。第二年,大清兵由大安口南下,赵率教策马西行,三昼夜就进抵三屯营。总兵官朱国彦不肯放他进来,赵率教只好策马而西。十一月四日在遵化开战时,赵率教被飞来的箭射中身亡,全军覆灭了。(庄烈)帝听说后极为伤心,给赵率教进行了丧葬仪式,并建立祠堂公祭。赵率教作为一名战将
42、,他廉洁、勇猛,待人厚道勤身奉公,劳而不懈,和满桂一起被人看作良将。他们两个人死后,更加没有能办理辽东战事的人了。(二)诗歌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故都【唐】韩偓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塞雁已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掩鼻计成终不觉,冯驩无路斅鸣鸡。注韩偓:唐昭宗时任职翰林学士,甚得亲信。后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出朝。这首诗是他在外地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成的。池籞:即宫中池塘周围的竹篱笆之类,平时上面网以绳索,禽鸟无法进出。噬脐:自噬腹脐。比喻后悔已晚。掩鼻计: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得宠的美人。冯驩:孟尝君之门客,因学鸡鸣而使孟
43、尝君脱身。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两联写诗人所见故都荒凉、破败的景物。荒草、塞雁、宫鸦等景物,表现了故都的物是人非,给作品笼罩了一层凄迷的气氛。B. 前四句写景,点面结合,将全景与特写剪接在一起。首联总写长安城的衰败,取景浑融概括;颔联集中描绘宫苑废芜,笔触细致传神。C. 颈联正面抒情。“烈士”是诗人自称,诗人抚今追昔,心中悲愤难抑。“垂涕”而又加一“空”字,就把这种心理表达得十分真切。D. “地下强魂必噬脐”,昭宗时宰相崔胤引进朱温的兵力,结果使唐王朝陷入困境,自己也遭杀戮,此句写崔胤泉下有知,定将悔恨莫及。15. 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
44、析。【答案】14. A 15. 慨叹国家将亡的哀痛之情,如“草萋萋”“塞雁侵”“宫鸦”“空垂涕”都表达了一种哀痛、无奈、感伤。对劫国者(朱温)阴谋夺取天下的愤慨之情,如用典“掩鼻计成”。自己远在天涯无法使昭宗皇帝脱险的无奈之情,如用典“冯无路”。自己遭排挤出京,报国无路的愤激之情。【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和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A.“作者所见”错误,这些景物都是“遥想”。“塞雁”不是宫中旧景,不能用于表现了故都的“物是人非”。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由首联“故都遥想草萋萋”可知,作者想象兵乱后故都长安满目凄凉、野草丛生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国家沦亡、
45、唐王朝即将走向灭亡的哀痛之情。颔联“塞雁已侵”既写出故都荒凉的景象,含蓄地体现了朱温这个乱臣贼子侵入宫廷的之事;尾联“掩鼻计成”一句,用典写朱温伪装效忠唐室,用阴谋夺取天下。由此表达了诗人对朱温阴谋夺取天下的愤慨之情。尾联“冯驩无路”一句,诗人以冯驩自况,慨叹自己没有像孟尝君的门客那样设计解救君主脱离困境的办法,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远在天涯无法使昭宗皇帝脱险的无奈之情。颔联“天涯烈士空垂涕”一句中的“烈士”是诗人自称,结合注释作者之前甚得亲信后来却受朱温忌恨被贬出朝,尽管流寓在外,但心仍萦注国事,一个“空”字更加体现了作者面临朝政的巨大变故,被排挤后报国无路的悲愤之情。(三)名句默写16. 补写出
46、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中“_,_”两句强调“学”与“思”并重;而荀子劝学中“_,_”两句表示“学”比“思”更有效果。(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刘义隆一样草率出兵,虽有“_”的雄心,也只怕会落得“_”的结局。【答案】 (1). 学而不思则罔 (2). 思而不学则殆 (3). 吾尝终日而思矣 (4).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 封狼居胥 (6). 赢得仓皇北顾【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
47、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罔”“殆”“须臾”“胥”“仓皇”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点睛】古诗词默写年年必考,近年来理解性默写题的考查比例渐渐加大,难度比直接型默写稍大,灵活性更强,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三、语言运用17.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同学们在家积极参与线上学习,对联社的同学引名联以共勉,其中最恰当的一联是( )
48、。A. 虽有此不乐,既来之则安。B. 厚性情,薄嗜欲;直心思,曲文章。C. 天下奇观看尽,不如书卷好;世间滋味尝来,无过菜根香。D. 门前莫约频来客,座上同观未见书。【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依据古诗文中出现的关键字词,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诗句的主旨,然后结合题干给出的条件与语境,选出最恰当的一项。A项,“虽有此不乐,既来之则安”的意思泛指:虽然有这样不快乐的事,但既然来了就安心吧。后半句和题干“积极学习”不相符。B项,“厚性情,薄嗜欲;直心思,曲文章”的意思是:性情要忠厚宽容,节制自己的嗜好欲望,做人贵在耿直善良;作诗文贵在曲折有致。C
49、项,“天下奇观看尽,不如书卷好;世间滋味尝来,无过菜根香”的意思是:看尽天下奇特的景观,不如读书的滋味美妙;尝过世间一切美味,不如家里的菜根味道香。这句话表达了读书人自足快乐的心情。D项,“门前莫约频来客,座上同观未见书”的意思是:门前不接待经常想来闲扯的俗客,但若有奇书异卷,必定邀请同仁好友前来他的“读未见书斋”共赏切磋。放在题干的语境里,可以从字面意思赋予这句话新的含义:因为疫情关系,大家都隔离在家,拒绝来客访问,虽然没有书本,但一起坐在电脑前进行线上学习交流。故选D。18. 将下列编号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进化人类学家认为,因为我们从过去几代人那里继承了在这个世
50、界立足的行动指南,所以我们被包裹在文化里。人类进化的目的 , , , 。不过,环境既包含文化层面,也包含物理层面。文化的快速变化正在对人类的进化过程产生巨大影响。是将其应用于生活环境相同情景中不是通过个人努力独自解决问题是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共同积累知识不是通过集体合作快速解决问题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然后默读所给各句子,找出句中的关联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关注句首和句尾。关联词常常成对出现,代词出现,前面一定要出现此人或事物,而句首和句尾话题应该是一致的。上文承接的是人类进化的目的,下文衔接的
51、是环境,四句话中只有谈到“生活环境”,应放在最后,而句中的指示代词“其”,应在上句中有所对应,谈到的都是解决问题的错误方法,放在句的语境中不通顺,只有与组成承接关系,因此排除BCD。故选A。1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旺盛的国内需求正在成为跨国巨头获取暴利的重要市场,尤其是针对中国的石油、铁矿石以及基础能源等方面表现得异常突出。B. 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是一个关系到能不能真正地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的重大问题。C. 我校这次为地震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募集善款三万余元。D. 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
52、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非常重要的标准。【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A.并列不当,“基础能源”包括“石油、铁矿石”。应改为“石油、铁矿石等基础能源方面”。B.“全面贯彻执行”与“能不能”照应不周全,属于一面对两面的错误,将“不能”去掉。C.有歧义,“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两种理解都可以,可删去“学校”,或者将“学校”提到“许多”之前。故选D。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定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作为最古老的画种,人物画曾在汉唐光耀画坛,元代随着文人画的兴起,传神、载道的人物画让位于畅神、悟道的山水和
53、花鸟画,此后的千年间, 。随着20世纪的到来,人物画成为中国画坛成就最高的画种,画家之众,作品之精,堪称空前, 。脱离现实,陈陈相因,是传统人物画衰败的缘由; ,则是现代人物画振兴的关键。近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展出的“现实的光芒中国画现代人物画研究展”,通过百位艺术家280余件代表性作品的展示,基本呈现20世纪以来中国人物画的现代复兴之路。处填:_处填:_处填:_【答案】 (1). 人物画渐趋式微(或“人物画渐渐衰落”) (2). 其根源来自现实的光芒照(或“原因在于它立足于现实的土壤”) (3). 关注现实,勇于创新(或“立足现实,不断创新”)【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运用语言的简明、连
54、贯、得体的能力。第空,根据由前文“人物画让位于山水和花鸟画”可知,此处是强调人物画渐渐衰落。所以此空可填:人物画渐趋式微(或“人物画渐渐衰落”)。第空,根据后文“脱离现实,陈陈相因,是传统人物画衰败的缘由”可知,人物画取得最高成就的原因是立足于现实。所以此空可填:其根源来自现实的光芒照耀(或“原因在于它立足于现实的土壤”)。第空,根据后文“现代人物画振兴的关键”,又依据空格前面的分号可推知,此处只要围绕“现实”这一点来仿写“脱离现实, 陈陈相因” 即可。所以此空可填:关注现实,勇于创新。21. 一位中学生受邀回初中母校做报告,报告中有5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这次能拨冗回母校汇报我的学习和
55、生活,不胜荣幸。在校史馆中我看到很多事业有成的校友忝列校史名人录,非常羡慕也非常惭愧。学生不才,有几幅墨宝奉送给校史馆,敬请惠存。今天有许多恩师在座,我来不及一一拜谢,一定另找时间亲临寒舍,当面聆教。我的发言还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答案】删去“拨冗”;“忝列”改为“位列”;“墨宝”改为“拙作”;“亲临”改为“拜访”;“寒舍”修改为“府上”。【解析】【分析】【详解】此题考核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语段中“拨冗”“墨宝”“亲临”敬辞,用于别人抽时间到自己这来;“忝列”“寒
56、舍”谦辞,用于自己,语段中不合语境。四、作文22.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补,本义指添上材料修理破损的东西。补,可能是画龙点睛,也可能是画蛇添足不同的“补”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答案】用道德弥补智慧的不足方为画龙点睛的“补”凝坐在窗前沉思,冲动地想站在高高的山岗上,坐观历史岁月,让一切尽收眼底。失意如张继,悲古如屈原,豪迈如苏轼,潇洒如庄子,这些从来不曾被人遗忘的迁客骚人,哪一个不是智者?哪一个不是道德守护者? 用道德“补”智慧之不足。如今的社会,科技蓬勃发展,智慧所触及领域无限延伸,然而我们精神家园却逐渐荒漠化,我们的道德底线一再被
57、击穿。当某些人学会了咬文嚼字,媒体的异化报道于是铺天盖地;当人们学会了使用色素,那些市场上某些招摇过市的食品成了名副其实的毒品;当人们发明了网络,从此“黑客”横行,很多“智慧人”玩起了高科技犯罪;当人们学会了制假,横跨年度的著名“华南虎事件”也许又在考验每个人的道德灵魂。让我们无助和叹惋的是,当事者始终不能意识到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万丈高楼平地起,智慧如顶峰的辉煌和礼赞,如果没有“道德”这一地基的稳固,它也许就会顷刻倒塌而砸倒我们自己。“补”是必然,“补”是当务之急,否则人类畸形的发展将不知会走向何方。用道德“补”智慧之不足。智慧是青峰的突兀,而道德却是山脚的坚定;智慧是康桥的流水,而道德
58、却是冰雪消融的源头。没有一种智慧可以离开道德根源,没有一种智慧的发扬可以超越道德的范畴,“补”,贴切地写出二者的关系。 用道德“补”智慧之不足是当今的趋势。如今大力宣传精神文明建设,正是认识到光有智慧而忽略道德教育是不够的。“智慧”越是发展,我们越要时刻呵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守护道德将为我们享受智慧成果保驾护航,守护道德将帮助我们树立崇高的人格,守护道德可以让冷漠的世界充满热情的爱,守护道德必将穿越历史沧桑给世世代代留下熠熠生辉的精神财富。 “补”出生活的美好。当越来越多的楼群,分割了广袤的天空,阻碍了人与天籁的交融;当越来越多的智慧取代了最初的单纯,淡漠着心对道德的向往。请你坚定,温一壶道德
59、的美酒给生命,温住道德里所有华章和甘醇。即使进入曼谷的雨季,内心依然守候生命的阴晴圆缺。那么所有的智慧将更容易地融入生活,运用自如,使你的生命璀璨夺目。 智同道“互补”,昭示着我们不要遗忘彼此。即使一路执迷与匆忙,也不可让风将自己埋葬 【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写作能力。本题是一篇材料作文,解答材料作文写作,重在把握材料的中心,进而进行精准的审题立意。本题中材料的中心是“补”,材料的指向是补可以画龙点睛也可能是画蛇添足。所以考生根据材料中心的把握,不难从两个角度进行立意:一是正确的弥补能“画龙点睛”;二是错误的弥补导致“画蛇添足”。进而进行精准的写作角度:弥补不足需要选准方向、错误
60、的弥补是多余的、弥补的智慧、弥补道德情操等都可以是精准的写作角度。考生在写作能容上,要扣住立意的中心内容,要注意结合现实生活,深入对材料的立意进行挖掘,这样才能显示出作文的深度。适合本文的素材:教育观念的“补”:中国的家长把自己的儿女当做小皇帝小公主,总是惯着他们,任由他们使唤自己,就算做了坏事,骂一骂也就完了。而那些外国的,教育有方的人,实行理性化教育,学习轻松,做了坏事,不像中国家长,而是十分严厉,让孩子以自己的劳动来弥补这一切。小故事大道理:(1)骆驼长得高,羊长得矮。骆驼认为长得高好。而羊认为长得矮才好。它们俩都通过一件事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它们走到一个园子旁边。园子四面有围墙,里面
61、种了很多树,茂盛的枝叶伸出墙外来。骆驼一抬头就吃到了树叶。羊抬起前腿,扒在墙上,脖子伸得老长,还是吃不着。它们俩又看见围墙有个又窄又矮的门。羊大模大样地走进门去吃园子里的草。骆驼跪下前腿,低下头,往门里钻,怎么也钻不进去。于是它们争了起来,最后去找老牛评理。老牛告诉它们,它们俩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是不对的。是啊,高有高的好处,但高有时候也是不好的。同样,矮有矮的好处,可矮却够不着高的地方。(2)盲人和瘸子在一条崎岖的路上相遇,他们俩团结合作,瘸子做盲人的眼睛;盲人做瘸子的腿。他们一路走得又安稳又快活。如果盲人和瘸子也像骆驼和羊一样,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不能合作,我想,他们就不能
62、这么顺利地走过这条崎岖的路。相反,如果骆驼和羊也能像盲人和瘸子一样合作,骆驼把羊驮在背上吃树叶;羊把草从园子里拿出来给骆驼吃。那它们俩就都能吃到树叶和草了。适合本篇作文的结构建议:应试作文上最忌首、腹、尾三段组成的猪样式结构。那么怎么办好?我们把中间一大段多分几个自然段,那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因为自然段分得越自然,越显得你成熟老练,最主要的还是能使评卷老师一目了然。把文章分为几段更好?千字以内的作文,分成6段就可以了。在作文段落结构上,我的个人观点是考生要写“长短结合式”作文,即第一段:开篇点题,朴实稳重,切勿追求文采而游离于题目之外。第二段:第一个分论点,注意段首句的锤炼要扣住题目,举例论证
63、不要讲人物事迹,要干净利落的引入论证观点,深入生活做深挖掘。第三段:总结上面的例证,做到由人及己,体现一个生活上的深挖掘。四段、五段同二、三两段,注意第四段的分论点不要和第二段的重合,必须体现一个逐层深入。第六段(最后一段):总结二四段的内容,进而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旨,扣住题目做到首尾呼应,结合社会现实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认识。这样的结构在高考阅卷时间紧张的前提下是非常容易抓住老师视线的。【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作文供料的关键词有:“补”、“画龙点睛”、“画蛇添足”,考生根据以上关键词即可把握材料的中心,根据对关键词的把握即可得出精准立意。写作的时候要紧扣材料内容,注意把握材料与现实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