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选项,每小题2分,30题,共60分) 1.瞿兑之在秦汉史纂中云:“中国成为一统国,自秦启之,而汉承之,虽遇乱世,终犹心焉一统,人人皆拭目翘足以为庶几复见太平。二千年来如一日,此秦汉之所赐也。”据此,该学者强调秦汉时期( )A.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统一的基础 B.大一统王朝出现具有一定合理性C.形成专制制度和思想文化的统一 D.思想嬗替是王朝取得成功的经验2.尚书等古代典籍中说天子享受“驾六”待遇,而周礼等书认为天子坐车是“驾四”。对此,史学界一直有争论。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
2、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被发现,天子“驾六”还是“驾四”的争议不证自明。可见( )A.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B.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C.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D.周礼等书的历史研究价值不大3.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4.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
3、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 )A.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B.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C.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D.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5.明中叶后,中央和地方要职几乎全部由进士占据,出现了“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阁”的局面;各级官员“取之有序,进之有等”这表明当时( )A.科举成为唯一选官途径B.官僚等级体系日趋严格C.内阁逐渐控制官员选拔D.官员选拔机制成熟稳定6.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西汉前期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皇帝任命官员管理与委托刘姓子弟统治一方并举;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通过授权品级较低的刺史代
4、表皇帝巡察监督各地郡县官员和王侯;东汉后期刺史所辖州成为郡县之上的地方一级行政区,州郡县三级管理体制取代郡县二级体制。这些举措的变化主要表明汉代()A.地方行政机构并非一成不变B.统治者着眼于加强中央集权C.统治者的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悖D.都起到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效果7.元代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如下:其一,长官拟定所议之事;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三,长官综合所议做出裁决;其四,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这一做法( )A.便于实现对朝政的控制B.避免了官僚之间的内斗C.制约了行省长官的权力D.提高了行省议事的效率8.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得
5、到参议院同意;内阁由总统任命并对议会负责。这表明法国()A.实现了孟德斯鸠的理想政体B.事实上确立了总统共和制C.民选立法机构获得充分权威D.共和派取得了彻底的胜利9.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10.1929年,实际主持中央工作的周恩来在给贺龙及湘鄂西前委的指示中明确指出:“目前所应
6、注意者,还不是什么占领大城市,而是在乡村中发动群众,深入土地革命。”这表明周恩来( )A.重视推广井冈山经验 B.抵制党内泛滥的“左”倾错误C.认为革命尚处于低潮 D.党内普遍认可毛泽东的做法11.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12.1983年6月,撒切尔夫人再次连任英国首相,她使出了“三脚凳”策略,即让港英当局作为独立第三方参
7、加谈判,使谈判形成21的态势。中国政府对此表示拒绝,理由是( )A.违背了中方“和平统一”的方针B.统一方案须得到三方的共同接受C.体现不了港人治港的精神原则D.反对香港成为一个政治独立实体13.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决议,标志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已经达成广泛共识。这说明( )A.中国重视睦邻友好外交B.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C.美国丧失超级大国地位D.民族国家间的竞争消亡14.从1949年苏联第一次在联合国要求恢复新中国的合法席位到1971年的20多年
8、间,苏联对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态度也经历了从坚定、毫无保留的支持,到支持但不再提案,再到只支持、不发言、不提案三次不同的转变。这表明( )A.苏联态度的转变与中美关系变化密切相关B.中苏关系恶化使苏联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C.苏联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中苏关系发展状况D.苏联对华政策中的利己主义倾向日趋明显15.美国在冷战时期面对“友好的独裁者”政权时不得不推行“双重标准”;苏联为了实现扩张目标也不得不维持那些并非真正认同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亲苏政权。这一现象反映了冷战( )A重点是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B主要是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C形式上意识形态之争明显 D本质上仍是国家利益的争夺16.北宋熙宁年间, “诸城外
9、草市及镇市”虽也编排保甲,但不把它们“附入乡村都保”,而是与城市坊郭户一样,受厢的管辖,在没有厢制的州县,直接受县的管辖。元丰年间,县尉只捕县城及草市内贼盗,乡村贼盜则由巡检主管。由此可见,当时( )A.坊市之间的界限已被打破B.市镇的工商业经济高度繁荣C.草市被纳入城市管理体系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动乱17.下表是“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建设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新中国的工业化( )重工业类数量(个)轻工业类数量(个)黑色冶金(钢铁)工业15纺织工业53有色金属工业31食品工业34电力工业113医药工业4煤矿工业194造纸工业10石油工业13其他轻工业7A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以国家
10、重大战略为导向C以资源型工矿建设项目为主 D集中力量发展军事工业18.宋元时期主要港口政府都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负责管理、征舶税、收舶货。政府还制定了市舶则法,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始能成行。外国商人领取市舶司颁发的“验符”或其他官方凭证方可从事贸易活动。可见宋元时期( )A.政府注重规范海外贸易B.强调内外贸易平衡C.开始设立对外贸易机构D.严格限制海外贸易19.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 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这说明( )A.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B.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C.商业类书籍为
11、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20.自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至今,世界银行的行长均是美国人。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除一任总裁约翰利普斯基是美国人外,其余都是由欧洲人担任总裁。此现象反映出( )A.美元在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得以确立B.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C.战后金融体系是欧美斗争和妥协的产物D.国际经济组织的功能合一并日趋同质化21.下表是根据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文件汇编材料绘制的苏俄部分经济建设指标在世界和欧洲的排名表,对表格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1913年1928年1932年1937年指标范围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生产总值553221机器制
12、造业442121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工业生产总值于1928年恢复到战前水平B.1932年苏联机器制造业占欧洲第一,表明工业化已经实现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有助于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D.19131937年的经济建设,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2.当人们质疑罗斯福推出完全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所得税方案以实施社会保障计划时,罗斯福说:“这些税从来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们始终都是政治问题。”罗斯福这一论断是基于新政( )A.推动政府机构改革B.开启资本主义新模式C.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23.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
13、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24.严复认为宋代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不知其时之风俗之心不足以行其政”,今日变法如果不从根本上痛下功夫,必然会重蹈王安石的覆辙。为此,严复提出的变法主张可能是( )A.立宪法、改官制、定权限 B.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C.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D.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25.理学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
14、想。这表明( )A.理学淡化探讨现实生活 B.理学否定排斥佛道思想C.理学具有较强理性精神 D.理学具有唯物主义思想26.战国时一位思想家认为:挺直的木材,不需要矫直,因为它的本性挺直;弯曲的木材,必定需要蒸烤、矫揉,才能挺直。一般人的本性恶劣,必定需要圣人的礼义教化,才能归于善良。这位思想家是( )A.孟子B.荀子C.韩非子D.庄子27.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一时期都有内涵深厚、风格新异的优秀作品问世,都有文辞隽永的诗句流传。下列诗句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是( )A.“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B.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C.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
15、沧海。”28.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29.下图被认为是20世纪世界建筑艺术一朵奇葩的朗香教堂。它突破了历史上所有的教堂样式.不再遵循建筑由墙面、屋顶等构成的传统形式,而是以扭曲怪诞的造型、变化自由的构图,创造出一个令人惊奇、难忘的教堂形象。与这一建筑艺术风格最为接近的美术作
16、品是( )A.自由引导人民B.拾穗者C.日出印象D.格尔尼卡30.有学者认为哥白尼的革命意味着把人从宇宙的中心和特权地位上撤换下来,而康德在一定意义上是把人当作图像崇拜的。两者( )A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对人的地位的关注B对人的地位的认识是对立的C都直接冲击了封建专制思想D都动摇了中世纪神学的统治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
17、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三 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
18、、“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在宋代,课绩与监察各为独立系统,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关系密切。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摘编自袁行霖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4分)(2)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科举制的发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6分)(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对官吏的课绩和考察分别有何侧重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6分)3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北洋政府时期起用了一批有志于改良司法
19、的人才,如曾任司法总长的许世英、梁启超、章宗祥等,他们大多受过西方文化教育,掌握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法律,为改革健全中国现代司法制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据统计,民国元年以来大理院所有推事的选用,都侧重于留学西方法学毕业生并在社会上素有声望的人。北洋政府公布实施了司法官考试令与司法官考试令实施细则。大部分法官都是经过考试录用上来的。北洋政府也加强了法律学历教育,并且将其作为司法官应试的最主要资格条件,于是民国初期的法政教育兴盛一时,出现了公立法学教育与私立法学教育并存。大学法科教育与专门法改学校教育共同发展倡言法律的局面。摘编自谢冬慧民国时期的司法改革及其当下启示(1)根据材料,概括民国时期保障司法
20、人员素质的举措。(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的影响。(6分)33.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张弼士(1841-1916年),张裕酿酒公司创始人。年轻时到东南亚谋生,凭借善缘、机遇及精明,其事业如日中天,对东南亚地区影响深远,当地殖民当局多次封官赐爵,皆被拒绝,他说“吾生为华人,当为中华民族效力”。1892年,张弼士投资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葡萄酿酒公司张裕酿酒公司。1893年后,清政府任命张弼士为新加坡总领事。1904年,他上奏朝廷,提出振兴商务的十二条建议,描绘出一幅“实业兴邦”的宏伟蓝图。1905年以后,张弼士在国内投资创办织造、玻璃、建材、采矿、制盐、垦牧等
21、多家企业。1915年,在旧金山巴拿马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张裕产品一举荣获4枚金质奖牌。不仅如此,张弼士心系祖国建设和革命,甲午战败后,他拿出80万大洋振兴北洋水师;辛亥革命爆发后,以南洋中华总商会和他本人的名义,捐赠了一笔巨款给孙中山他还热衷社会福利和教育事业,1900年,黄河大决口,他募集银两百余万赈济灾民;先后在国内和东南亚等地兴办了多所学校等。1916年,张弼士病逝,安葬于家乡广东大埔县,据史料记载,灵柩所过之地,沿途英、荷殖民政府皆下半旗致哀,民众更不计其数。摘编自徐春霞红顶商人张弼士(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张弼士家国情怀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2)根
2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张弼士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6分)高二历史期中试题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题号 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ABCCDBCCDADDBCD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CBABCCDACBBBCDA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答案:(1)原因:汉武帝的推行;儒生参政重视品德。(2分)新发展: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2分)(2)发展趋势:公开性;严密性(更公平公正)。(2分)理由: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4分)(3)侧重点:课绩侧
23、重实绩;考察力求准确。(2分)价值:注重选贤任能;追求公平公正;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4分)32.答案:(1)起用有两方法律专业知识背景和有志于改良司法的人才作高层官员;建立和完善司法官考试选拔制度;加强法律学历教育,培养专业人才。(6分)(2)提高法队伍的素质;有利于司法改革和司法进步;促进法政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对后世有借鉴意义。(6分)33.答案:(1)特点:热爱祖国;实业兴邦;心系天下。(2分)历史背景: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政府政策的支持;民族经济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发展等。(4分)(2)贡献:他历经艰辛创办实业,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热爱祖国,心忧天下,热心教育事业,为世人树立了光辉楷模;他与时俱进,积极开放,勇于参与国际竞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