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必修1湘教版课时素养评价: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79468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必修1湘教版课时素养评价: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必修1湘教版课时素养评价: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必修1湘教版课时素养评价: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必修1湘教版课时素养评价: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必修1湘教版课时素养评价: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必修1湘教版课时素养评价: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必修1湘教版课时素养评价: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必修1湘教版课时素养评价: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必修1湘教版课时素养评价: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必修1湘教版课时素养评价: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素养评价十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分钟7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物相互作用图,据图回答1、2题。1.图中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大、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2.该示意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解析】1选

2、B,2选B。第1题,农业灌溉使土壤湿度增加,地表蒸发的水量增大;土壤热容量增大,使气温变幅减小;蒸腾作用增强,降水会增加。第2题,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使地理环境其他要素也发生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20绍兴高二检测)绍兴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3、4题。3.绍兴市某地因菊花经济致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但不一定相互影响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4.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A.蒸发量增加 B.

3、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解析】3选A,4选C。第3题,自然环境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体现了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第4题,植被破坏,该地区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蒸发量和降水量减少,调节径流能力减弱而使地表径流变化增大,地下径流也因水分下渗减少而减少。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示意图。据此回答57题。5.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C.

4、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6.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7.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解析】5选C,6

5、选C,7选C。第5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第6题,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第7题,陡峭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的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读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回答810题。8.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是图中的()A.aB.bC.cD.d9.上图中a、b、c、d表示的地理事物,对应正确的是()A.a-枯枝落叶B.b-土壤C.c-生物 D.d-供给养分10

6、.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乏养分积累和补充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雨林植被的光合作用强烈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A.B.C.D.【解析】8选A,9选B,10选A。第8题,雨林的有机质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上的植物体内。从图中可以看出养分储量a圆最大。第9题,由图不难发现枯枝落叶源于植物体a,a的养分来自b土壤,d表示雨水淋溶作用造成的养分损失情况,c表示供给养分。第10题,雨林生长所需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壤缺乏养分积累和补充,多雨的气候使淋溶作用强,养分易流失。二、非选择题(共20分)11.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的关系图。

7、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1)填写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含义。表示绿色植物的_作用,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2)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过_和_来实现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_。(3)简述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解析】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对成土母质的不断改造具有重要意义,表现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实现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过降水和气温来实现的,冷湿的地区,微生物分解速度慢,有机质含量高。成土母质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参与下,经过长期的发育过程,就形成了土壤。答案:(1)光合矿物质(2)降水气温气温低

8、,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20分钟3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2018海南高考)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13题。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固定表土减少径流沉积泥沙降低风速A. B.C.

9、D.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解析】1选A,2选D,3选C。第1题,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第2题,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

10、库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如果持续放水,则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第3题,“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无尽夏”(下图)是绣球花的一个变种,因花期长而得名。花友发现,碱性土壤以粉红花为主,酸性土壤以蓝色花为主,中性土壤同一植株里既有粉红花又有蓝色花。据此完成4、5题。4.“无尽夏”花色随土壤酸碱性的变化而变化,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区域性B.整体性C.差异性D.变化性5.我国南方和北方“无尽夏”的花色

11、()A.南方和北方均以粉红花为主B.南方以蓝色花为主,北方以粉红花为主C.南方和北方均以蓝色花为主D.南方以粉红花为主,北方以蓝色花为主【解析】4选B,5选B。第4题,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这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由材料可知,土壤性质的变化导致植被特点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5题,“无尽夏”的花色与土壤的酸碱度有关,我国北方地区的土壤以黄土为主,土壤偏碱性,花色以粉红花为主;南方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壤偏酸性,花色以蓝色花为主。二、非选择题(共15分)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材料一渭河平原又

12、称关中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接秦岭,北到陕北高原,东西长300千米,西窄东宽,号称“八百里秦川”。渭河平原是断层陷落后,经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冲积而成的。自古以来这里灌溉农业发达,盛产小麦、棉花等,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材料二我国温带季风气候的界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相吻合。温带季风气候的西界沿大兴安岭向东北延伸直至外兴安岭东端。亚洲东部的海陆分布和地形结构对温带季风气候的分布影响很大,因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会阻挡季风势力的深入。(1)根据材料分析渭河平原的形成原因。(2)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泾河浑浊、渭河清澈的原因。(3)温带季风气候区河流水文特征主要表现为_。(4

13、)说出黄土高原生态系统脆弱的表现,指出黄土高原现代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并简述其对本区及下游地区造成的危害。【解析】第(1)题,渭河平原南部是秦岭,故属于断裂构造。第(2)题,泾河发源于黄土高原,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大;渭河南侧为秦岭,植被覆盖良好,河水含沙量小。第(3)题,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少且集中在夏秋季节;上游多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含沙量大;纬度高,冬季河流有结冰现象。第(4)题,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其生态环境较脆弱;该地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黄土容易受到流水侵蚀,水土流失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河流泥沙含量增大,淤塞河道、水库,容易发生水灾。答案:(1)岩层断裂下陷,泥沙淤积。 (2)泾河沿途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河流含沙量大,因此河水浑浊;渭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河流含沙量小,因此渭河相对清澈。 (3)含沙量大;汛期短,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 (4)表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主要形式:流水侵蚀。危害:(对本区)土壤贫瘠,农业低产;(对下游)抬高河流下游地区河床,增加防洪难度;水库淤积,降低蓄洪标准和供水效益。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