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块综合提升一、宏观把握,转化概念,巧解文化非选择题观点表述文化生活非选择题设问方式灵活多变,那么,我们应如何破解文化生活非选择题呢?1应盘点规律找方法(1)要对教材的概念进行宏观把握,根据文化的定义把全书的核心概念分为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两类:文化现象文化活动一般文化、优秀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交流、文化继承、文化创新、文化选择、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建设(2)根据解题需要,选取两类概念中的常考概念,分析这些概念的内在联系:(3)厘清书本核心概念,构建完
2、整的知识体系,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要抓住核心巧运用分析试题材料和设问时,要把材料、设问中的具体概念与教材中的相关概念对接,进行概念转化,将具体概念转化为教材概念,即遵循“具体概念教材概念选择相关原理”的思路。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映射”图进行理解。其中甲乙丙为材料、设问中的具体概念,经重新整合,放大和转化,找出对应的教材概念,再根据题意选取最合适的原理。比如,文化遗产既属于民族文化,又属于传统文化。材料中暗示民族文化的,就用民族文化的知识来回答;暗示传统文化的,就用传统文化的知识来回答;两者皆涉及的,就分别用两个知识点来回答。二、发散思维联想文化的作用观点表述1从
3、本质上看,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从性质上看,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2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看,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3从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
4、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可以促进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6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7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
5、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8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9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归纳总结实施科技创新的作用观点表述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3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弘扬科学精
6、神,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四、以推动文化发展的措施为主线整合相关知识观点表述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政治的发展可以推动文化的发展。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3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我们要自觉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推动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提升文化竞争力。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教育等都可以推动文化的发展进步。5立足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6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
7、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心骨”的作用,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7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持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8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9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