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基础过关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图是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图中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绘了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景。据此完成12题。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B)A采集与渔猎 B耕作与灌溉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解析:我国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从事的主要是农业活动,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利用气候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2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C)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B崇拜自然,对自然
2、既恐惧又依赖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D寻求人地协调解析: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森林被大片砍伐,随之而来的是土地荒漠化。于是“植树造林”活动蓬勃发展起来了,各地的“防护林”建起来了,“绿色长城”筑起来了。我们给大自然一份礼物,大自然便赋予人类一方乐土。据此完成34题。3上述材料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B)A人定胜天的思想 B人地协调论C适应论 D地理环境决定论解析:判断人地关系思想要根据最后一句话“我们给大自然一份礼物”,这份“礼物”就是保护好自然环境,“大自然便赋予人类一方乐土”,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4下列活动对材料反映的人地关系有利的是(C)A
3、盛世滋丁,永不加赋B围湖造田,扩大耕地C取缔小煤窑,关闭小火电厂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解析:取缔小煤窑,关闭小火电厂可以减轻环境污染,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下图为人类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资源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对矿产、能源依赖最强的人类文明发展阶段是(C)A采猎文明 B农业文明C工业文明 D信息文明解析:工业革命时期,人们开矿山、修水坝、建城市等,对矿产、能源依赖最大。6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促进生产力跨越发展的主导因素是(B)A资源B科技 C市场D交通解析: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会极大地刺激生产力的发展。读下表,回答78题。时代类别远古时代古代近现代人类人从众生产工具石斧鲁
4、班锯电锯资源森林木自然环境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环境问题渐显山秃鸟绝、水浊天黑、尘扬地塌7.上表反映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D)A远古时代没有环境问题B自然环境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C人类只要改变生产工具就一定会改造和战胜自然D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解析:表中反映出随着人口的增多与生产工具的改进,资源逐渐减少,自然环境逐渐变差。8针对上表所反映的问题,请你选择一条富有创意的公益广告,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是(A)A你想知道你的子孙生活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吗B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C发展科技,保护环境D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解析:“你想知道你的子孙生活的世界是什么
5、样子吗”意在唤醒大家的环保意识且富有创意;B选项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C选项体现不出表中要表达的内容;D选项比较片面。二、非选择题(共10分)9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A之前时段;AB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BC阶段二者的关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C之后时段。(2)人类社会处在AB阶段时,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于B点以后发生转变,其原因是(B
6、)增加环保投入科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发展迅速减慢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A BC D(4)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应注意的是(C)A要减慢工业发展步伐,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B先大力发展经济,有一定资金积累后,再加大环保投入,治理污染C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减小环境污染程度D我国目前环境质量较好,无须采取治理环境的措施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阶段以前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都较低;AB阶段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长,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BC阶段由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被迫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环境污染程度逐步降低。环境污染程度
7、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C之后时段。第(2)题,AB阶段人地矛盾的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第(3)题,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主要是增加环保投入、科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第(4)题,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先污染,再治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要加大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提升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管子地员中提到“地者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齐民要术中讲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以上思想都主张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列符合因地制宜思想的是(C)A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
8、素B人们只要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够改造和战胜自然C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既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也不能完全听命于自然环境的摆布D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完全取决于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性质解析: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化。许多学者认为,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不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类进行生产、生活活动,既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又不能完全听命于自然的摆布,进而沦为大自然的奴隶。这就是人地协调论和因地制宜思想的主要观念。人类文明,经历了从采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以及后工业文明的演进,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环境问题不同。据此完成24题。2采猎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主
9、要表现为(C)A自然灾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B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C人类对生物资源的破坏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加剧解析:采猎文明时期,人类主要的经济活动是采集和狩猎,由于生产力水平限制,经常采猎某种生物,造成某些生物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C正确。生产力水平低,对环境的影响小,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不会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问题,B、D错误。当时的自然灾害不是人类活动引发的,不属于人类活动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A错误。3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是从(C)A采猎文明时期开始 B农业文明时期开始C工业社会开始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解析:由于工业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实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产生了
10、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导致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C正确。采猎文明时期与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较低,对环境影响小,A、B错误。二战前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全球性问题,D错误。4下列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最大的是(C)A农业文明时期的灌溉农业B春秋时期的封山育林C农业文明时期的毁林开荒D原始社会人工驯养牲畜解析:灌溉农业、封山育林、驯养牲畜都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毁林开荒,破坏植被,会导致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产生。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的采猎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读图,完成56题。5下列选项中,对图中含义解读正确的是(A)AA表示环境
11、,B表示人类社会B在阶段,人类与环境没有关系C在阶段,人地矛盾最尖锐D箭头b表示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解析:在阶段,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没有认识;到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很有限,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此时人们受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支配,只认识到自然对人的作用;到了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人们开始认为自然是人们任意开发和利用的对象,一味夸大人类社会的作用;到了阶段,人类体会到了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带来的恶果,认识到人类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但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因为自然对人类也有制约作用。6下列认识或行为与图中所示的思想发展阶段对应组合正确的是(C)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节能减排,植
12、树造林C伐木为薪,围湖造田D竭泽而渔,焚林而猎解析:“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阶段显然是不具备的;“竭泽而渔,焚林而猎”“伐木为薪,围湖造田”都是人类中心论思想;“节能减排、植树造林”是人地伙伴论思想。读人类文明进程与人口、资源、环境变化示意图,完成78题。7在生态文明阶段,资源曲线呈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C)A人口数量的下降 B环境质量的改善C科技的进步 D资源质量的提高解析:科技创新使人类在获取和利用资源手段、方法等方面有很大提升,使资源曲线呈上升趋势。故选C。8在生态文明阶段,我们应该(B)A严禁使用可降解的塑料袋B严禁使用一次性木筷C严禁使用楠竹编织袋购物D严禁使用垃圾
13、发电解析:一次性木筷的大量使用,会使森林遭到严重破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故选B。二、非选择题(10分)9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1)图甲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图乙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2)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3)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2)放火烧山,围湖造田等。原因: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3)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解析:第(1)题,图乙所示人类开发环境力度加大,并造成一定的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已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在原始社会,由于人口数量少,生产力落后,不会出现此种情况。第(2)题,古代由于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往往直接放火烧山、围湖造田,从而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第(3)题,影响人地关系的主要因素包括人类的思想认识、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能力(科技、生产工具)以及人口数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