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宁夏贺兰县景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78377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贺兰县景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宁夏贺兰县景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宁夏贺兰县景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宁夏贺兰县景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宁夏贺兰县景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宁夏贺兰县景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宁夏贺兰县景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宁夏贺兰县景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宁夏贺兰县景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宁夏贺兰县景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宁夏贺兰县景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宁夏贺兰县景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宁夏贺兰县景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宁夏贺兰县景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宁夏贺兰县景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宁夏贺兰县景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宁夏贺兰县景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宁夏贺兰县景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景博高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题历史 命题人: 第I卷(选择题 共45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严格的等级关系B嫡长子继承制C神权强化了王权D血缘政治鲜明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一书中指出,“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至周则“始定”。下列行为对确立上述关系有重要意义的是A强化武力,平定叛乱B策命典礼,授土授民C武王伐纣,诸侯争霸D明确礼制,辨别亲疏3()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

2、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A极大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B有效解决君主专制的决策弊端C延续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4()秦代北方的郡只相当于今天的一两个地区,河东郡就略似今天山西省的临汾、运城两地区;而南方的郡有如今天的一个省或更大,九江郡起初就相当于今天安徽省及江西省的大部。后来南方政区的幅员越变越小,其政区幅员的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这种变化表明A统治疆域的扩大B北方经济的衰落C中央集权的加强D政区细化的趋势5

3、()下列表格反映汉代前期太尉一职任职变化情况,据此可以推知汉帝 太尉 在任时间 任前职位 去职原因 备注 高祖 卢绾 公元前205前202年 列侯 迁燕王 高祖世交 周勃 公元前196前196年 列侯 罢相 惠帝 周勃 公元前184前179年 列侯 迁丞相 高祖遗命 文帝 灌婴 公元前179前177年 将军 迁丞相 景帝 周亚夫 公元前154前150年 中尉 迁丞相 A汉初太尉设置变化无常时有时无B汉初太尉设置与加强皇权关系密切C太尉大多为皇帝亲信而得以提拔D汉初太尉设置与中央集权关系密切6()唐太宗贞观初年,分全国为关中、河南、河东等十道,由中央派出人员,任按察使,分区监察各地违法行为。由职

4、能、行政层级观之,唐代的“道”最接近于A秦代的“道”B西汉的“州”C元代的“行省”D明代的“厂卫”7()从整个科举考试史的角度看,唐代的科举制尚处于早期和探索阶段。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度A考生的名望决定结果B继承了前代的遗风C主要受制于士族门阀D未得到平民的认可8()南宋降臣程钜夫上书元世祖“今欲正名分、省冗官,宜罢诸处行省”。长期生活在原金统治区的王恽也认为“既远阙廷,岂容别置省府?不可为法”。二人的言论说明A元初民族矛盾尖锐B行省制冲击了传统政治观念C行省权力过度集

5、中D行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9()白居易在郑覃可给事中制中云:“给事中之职,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率是而行,号为称职。固不专于掌侍奉、赞诏令而已。”其论述的部门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六部10() 下图2为明朝初年中央和省级地方官府行政关系示意图。以下各项对于示意图的分析,正确并且全面的是A皇帝专制权力强化B具有近代三权分立特征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11()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对于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

6、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这反映出在希腊A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B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C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D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12()“万民法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其内容主要是调整财产关系,特别是有关所有权和契约关系的规范。它除了包含罗马法原有的部分规范外,还吸收了与罗马有贸易关系的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法律规范。”这种被罗马法学家称之为“各民族共有”的万民法A调整财产关系的专门法B开始脱离了罗马法的范畴C体现了基本正义和理性原则D演变为成文法是历史的进步13()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和宽容法案。其中,宽容法案授予几乎所

7、有新教徒群体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英国通过上述两个法案A确保了议会的基本权利B把国王置于“统而不治”的境地C继承了传统的政治规则D使公民权利和君主权力达到平衡14() 1746年2月10日,英国首相配兰因与英王乔治二世政见不和,带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乔治二世遂让普特尼重新组阁,但普特尼不是下院议员,得不到下院的支持。当他邀请上届内阁的阁员入阁时,被冷言回绝。无奈之下,他只好在2月12日辞职。这一事件后,英国责任内阁开始出现 议会掌握了最高立法权 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 首相必须得到下院支持ABCD15()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通过一个从公民中挑选出来的机构,对公众的看法加以提炼和进行补充,以这

8、些人的智慧,使他们能最清楚地了解真正国家利益之所在。因此,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这段话旨在说明A采用间接民主形式有诸多优势B代议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专业人士治国可避免多数暴政D国家实行代议制的可能性16()学者龙太江在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中指出: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对美国宪政发展表现出的政治妥协理解错误的是A两党相互制衡的宪法规定体现了政治体制的妥协B参众两院议员席位的

9、分配体现了多元利益的妥协C人民权益的保障体现了宪政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妥协D政治妥协有利于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7()西方民主史一书指出(美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并没有否定共同合作。罗斯福上台执政,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短短三个月中就提出了70多个议案,对此,国会表现了极大的合作态度,使“新政”得以顺利实行。二战后总统出兵朝鲜、越南,都未经国会批准,亦未受到国会的追究;联邦最高法院曾多次拒绝受理指控越南战争违宪的案件。”上述史实表明,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制衡与合作,取决于A社会经济状况与国际形势B各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C统治集团和民族国家的利益D政府各部门权力机制不断调整18()1

10、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A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B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C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D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19()1878年起德意志帝国实施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12年间解散了330多个工人组织。80年代,德国国会相继通过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残疾与老年保险法,初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这些举措A完善了君主立宪政体B适应了德国发展的需要

11、C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D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20()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甚至只要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滕堡三个邦联合起来就可以否决对其不利的议案。这反映了德意志A国家统一尚待时日B各邦在议会中权力平等C采用联邦制国家形式D代议制民主名不副实21()蒋廷黻曾对近代列强在华取得的某项特权评价道:“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这项特权应该是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和租地权D军舰“巡查贸易”权22()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

12、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A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B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C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D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23()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说:“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人为地隔绝于世”指中国闭关锁国B“陈腐世界的代表”指的是英国C“现代社会的代表”指的是中

13、国D“殊死决斗”的双方都是非道义的24()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材料可用来研究A清朝的天朝上国思想B正常的中英贸易中国入超C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5()太平天国运动酝酿期间,有知情的外国人曾这样记述:“叛乱发生以前,已经有若干征兆。先是民间道门传播预言,使广西叛乱带有先知们的预见并具有信徒们所期望的性质,从而赋予这种事变某种威信。纷纷传说本甲予第四十八年年初,即1851

14、年初,明朝即当复国民间对这件事是一点也不怀疑的。”此记述说明A预言是历史走向的预兆B预言是政治斗争的手段C记述者同情太平天国运动D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具有必然性26()洪仁玕资政新篇建议:“兴各省新闻官。其官有职无权,性品诚实不阿者。官职不受众官节制,亦不节制众官,即赏罚亦不准众官褒贬。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鉴,则奸者股栗存诚,忠者清心可表,于是一念之善,一念之恶,难逃人心公议矣。”这反映了A通过舆论强化对官员的监督B允许民间新闻出版的自由C开创中国人自办报刊的先河D体现分权制衡的民主思想27()“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

15、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日本获得赔款增强国力B三国还辽旨在维护中国主权C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D列强掀起了强瓜分中国狂潮28()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但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变,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里的“战争“指的应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第一次世界大战29()陈旭麓说:“近代经

16、济改组的过程,来自西方的轮船火车夺走了船夫、纤夫、脚夫、水手、店员的饭碗。据估计,1900年前后,仅北京周边的穷民之中,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4万人以上。”据此分析,义和团运动A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反洋教斗争激化的结果B蕴含着以“争权利”为诉求的反抗意识C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清朝政府的统治能力D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30()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这一论述A表明了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态度B表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

17、清朝的反应C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现实D揭示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政府的心态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二、非选择题(共三小题,31题25分,32题14分,28题16分 共55分)31(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人最早的法律是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十二铜表法,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罗马人设立专门法庭来审理这类案件,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

18、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法制在法的规范中也体现礼教价值观,“依法断案” 也是“合礼裁判”,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违法而合礼救或不违法而违背礼教的行为,即“法外之情”和“法外之非”。“八议” 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所谓“八议”,是指亲(皇亲国威),故(皇帝的故旧)、功(功劳卓著的人)等八种人的犯罪,司法机关不自行处理,要先交大臣“议罪”,再奏请皇帝最终裁决,古代的诉讼虽然也收集使用物证人证, 但更重视口供,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根据。在通常情况下,没有认罪的口供是不能定案的,这就导致刑讯逼供。在中央,秦汉的廷尉、唐宋明清的刑部,一般都要受制于丞相、内阁等中央行政

19、中枢;在地方,秦以后由郡守、县令等各级地方行政机关掌握司法审判。 摘编自王继尧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的变动并分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司法审判制度的特点。(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西方司法制度的共同影响。32(14分)政治体制变革是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蕴藏着宝贵的历史启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英国)议会两党密谋,共同支持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兰执玫威廉来英国夺取王位,从而实现了权力的交接。这是一次妥协的事变。从表面上看,原有的政治制度一点也没有

20、改变,但实质上的变化却是非常大这以后,国王的权力一点点丢失流血的革命没有解决问题,非暴力竟将问题解决了。 钱乘旦社会变革的和平方式:英国的范例 材料二 美国宪法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而且在实施中也变成了一种妥协的机制。它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对美国社会在地域、群体等各方面多元利益的冲突与协调,办法是让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多方位、连续不断的“谈判”而达成妥协,使不同的群体均可从中实现利益分沾和共享,而不必走上推翻宪政的极端道路,从而保证了宪法能够面对不断出现的现实挑战,适应不断发展变动的社会。 李剑鸣美国宪法何以成为“活着的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

21、国王的权力”是如何“一点点丢失”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美政治体制变革中蕴藏的历史启示。(2分)33.(16分)有论者说:“1834、1894、1954、2014,我们把中国这四个连起来看,中国近代以来的国家命运轨迹将会看得更清楚。”18341894年是中国“天朝上国”梦彻底破灭的60年,18941954年是中华民族觉醒、追求民族独立的60年,19542014年则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60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34年,新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到达广

22、州,要求中国打破行商制度,实现自由贸易,建立政府之间的日常对等关系。清朝地方官员以律劳卑未经批准迳入广州和所送信件格式是“公函”而非“禀”,内文用了“平行模式”等“错误”为由,勒令律劳卑立即离开广州。律劳卑拒绝离开,谴责广州地方当局容许行商停止贸易是“无知和顽愚的”,会“使得依靠贸易为生的中国人吃亏”,并召来英舰向中国示威。 材料二:梁启超:“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以后始也”。请回答:(1)请用所学知识,分析清代中国人的“天朝上国”梦产生的原因。(4分)(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试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18341894年“天朝梦碎”的历史必然性。(12分)1【答案】A 【解

23、析】根据材料“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可知西周时期的政治存在严格的等级秩序,故选A项;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血缘亲疏关系,排除B项;“神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血缘亲疏关系,血缘政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2【答案】B 【解析】西周实行授土授民的分封制,周天子获得天下共主的地位,确立君臣名分,符合题干,故选B项;强化武力、平定叛乱在夏商时期也曾经出现过,故不是西周确立君臣名分的主要措施,排除A项;诸侯争霸是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的表现,破坏了天子和诸侯的君臣名分,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西周时期实行的明确礼制的礼乐制度和辨

24、别亲疏的宗法制度都是维护天子地位的分封制,故D项不如分封制更能体现确立君臣名分,排除D项。3【答案】D 【解析】材料中“中国秦汉史”“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表明是秦朝,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故A项错误;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效解决君主专制的决策弊端与材料中“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不符,故B项错误;秦朝灭六国,完成统一, 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打破而非延续了贵族血缘政治,故C项错误;秦朝改变了春秋战国的封建割据状态,使中国成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为日后的政治体制建立奠定了基础,也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D项正确。4【答案】C 【解析】郡的

25、幅员变小与统治疆域扩大无关,故A项错误;秦朝至唐朝中后期北方经济依然领先于南方,故B项错误;秦朝时南方郡的幅员要远大于北方郡,但后来南方郡幅员越变越小,且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说明秦朝以后各朝代通过缩小南方郡的幅员来控制南方郡,因而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项正确;政区细化是材料表象,背后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D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5【答案】B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历代太尉任职时间较短,任职前职位相对低下,去职多为升迁为丞相,可知当时太尉职位的人选体现了皇帝作为选拔亲信的过渡职位,此做法有助于加强皇权,故选B项;“职位设置时有时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太尉的提拔多为低级官员,

26、而非皇帝亲信,排除C项;太尉掌管军事,属于三公之职,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6【答案】B 【解析】从诸“道”在唐朝贞观初年,由中央派出人员,任按察使,分区监察各地违法行为可知,“道”是地方监察区,最接近西汉时刺史巡行的“十三州”,故选B项;秦代“道”为与县相近,是管理少数民族的地方行政区划,排除A项;元代的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排除C项;明代的厂卫是中央特务机构,排除D项。7【答案】B 【解析】据材料“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可知考生的名望决定结果不正确,故A项错误;据材料“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

27、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可以得出唐代的科举制度继承了前代的遗风,故B项正确;据材料“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可知唐代的科举制度主要受制于士族门阀不确切,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平民对科举制的态度,故D项错误。8【答案】B 【解析】材料“正名分、省冗官,宜罢诸处行省”“既远阙廷,岂容别置省府”与民族矛盾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正名分”“不可为法”表明行省制冲击了传统政治观念,故B项正确;程钜夫反对行省制的原因是为了“正名分、省冗官”与行省权力过度集中无关,故C项错误;程

28、钜夫反对行省制的原因是为了“正名分、省冗官”与行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故D项错误。9【答案】B 10【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制,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皇帝专制权力强化仅其中一个方面,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分割相权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因而与近代三权分立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地方机构分为都指挥司,承宣布政司与按察司,分管军事、民政财政与检察,这会导致地方行政效率较低,但C项不全面,故C项错误;D项符合题意,且最全面,故D项正确。11【答案】B 【解析】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与材料“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为其他人失去儿

29、子而悲伤”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战死者的父母对于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为了城邦的利益,彼此做出了与情理不太相符的举动,故B项正确;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与史实和情理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希腊社会的各个阶层,故D项错误。12【答案】C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万民法蕴含着自然法思想,因而体现了基本正义和理性原则,故选C项;万民法包含公法和私法,并不仅是调整财产关系的专门法,排除A项;万民法依然属于罗马法,排除B项;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公民法即已演变为成文法,排除D项。13【答案】D 【解析】题干的重点

30、在于论述宽容法案的内容,不在于议会的地位,故A项错误;在1689年,国王还是有一定权利的,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意图在于 议会通过两个法案的意义,与传统的政治规则无关,故C项错误;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利,宽容法案使新教徒的信仰有了自由,这样就使得君主的权利与公民的权利趋于平衡,故D项正确。14【答案】B 15【答案】A 【解析】据材料“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可知,麦迪逊认为间接民主具有一定的优势,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使他们能最清楚地了解真正国家利益之所在”可知专业人士治国有利于明确国家利益,

31、与能否避免多数暴政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主要表明代议制的意义,与其实行的可能性无关,故D项错误。16【答案】A 【解析】因为当初制定宪法的开国元勋们几乎一致视党争为洪水猛兽,对政党政治不屑一顾,乃至深恶痛绝,作为美国现代政治重要元素的政党制度,在美国宪法中没有丝毫表述,故A项正确;众议院是根据公民人数组成的,众议员代表着选民的利益,人口多的州众议员也多, 参议院是来自各州的,每州两人,总数一百人,参议员代表着各州的利益,故B项错误;美国宪政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妥协是以保障民主为根本出发点的,人民权益的保障是其必然组成部分,故C项错误;从材料所述三个观

32、点来看,政治妥协保证了美国的宪政民主从机制层面得到了落实,故D项错误。17【答案】C 【解析】罗斯福实行新政主要是为了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符合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的利益;总统出兵越南是为了美国的民族利益。所以说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制衡与合作,取决于统治集团和民族国家的利益,故C选项符合题意。18【答案】C 【解析】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可知“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可知“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再结合1875年宪法的相关信息,可

33、知反对者认为部长副署对总统不能起到限制作用,原因在于总统掌握行政权,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部长是由总统任免的,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谈及君主派和共和派之争,故D项错误。19【答案】B 【解析】君主立宪制处理的是政府与议会的关系,题干未提及,故A项错误;德意志帝国解散工人组织与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来安抚工人,结合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故B项正确;题干中解散工人组织,不利于工人阶级政治权利的争取,故C项错误;题干只提及了与工人阶级相关的法律,故D项错误。20【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871年普法战争的结束,德意志完成了帝国的统一,随后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帝国

34、统一的完成是由普鲁士带领完成的,建立的帝国君主立宪制中联邦制原则也体现了这一点,普鲁士的皇帝和宰相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各邦在议会中的权力是不平等的,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议会和议会的产生方式体现了代议制民主,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21【答案】A 【解析】根据“让夷人管夷人”可知该项特权为领事裁判权,故选A项;片面最惠国待遇是与清政府缔约的列强片面享有最惠国待遇,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B项;居住和租地权是列强获得在中国居住的权力,与管理无关,排除C项;军舰“巡查贸易”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D项。22【答案】C 【解析】材料是针对外国人能否入城的

35、问题,与对外开放无关,故A项错误;外国人能否入城与国家主权无关,故B项错误;中方反对外国人入城,以致引发反入城风潮,说明清政府消极抗拒南京条约,故C项正确;根据南京条约,在通商的五口外国人要求入城符合条约规定,故D项错误。23【答案】A 24【答案】C 【解析】据材料“1847年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可知鸦片战争后,中英贸易中英国不占优势,由此可以解释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故选C项;据材料“中英贸易调查”可知涉及经济而不是思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英贸易额的比较,排除B项;据所学,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

36、义世界市场而不是“1847年”,排除D项。25【答案】B 【解析】预言是历史走向的预兆,属唯心主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民间道门传播预言赋予这种事变某种威信”表明,预言成为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以凝聚人心,故B项正确;记述者仅是记录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现象,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叛乱发生以前,已经有若干征兆”,材料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是有先兆的,并未论及它的爆发有必然性或者偶然性,故D项错误。26【答案】A 【解析】根据“难逃人心公议矣”可知洪仁玕希望通过舆论强化对官员的监督,故A项正确;根据“有招牌图记者”可知对民间新闻有一定的限制,故B项错误;资政新篇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故C项错误;材

37、料未体现分权制衡思想,故D项错误。27【答案】B 28【答案】B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材料中“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不符,故A项错误;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逐步兴起,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维新派发起政治运动,与材料中“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相符,故B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晚于甲午中日战争,与材料中“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是战胜国与材料中“战争大败”“中国

38、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不符,故D项错误。29【答案】B 【解析】材料义和团运动的参加者大多数“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外的文化冲突,与反洋教斗争激化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失去利权,加剧底层民众的贫困,义和团运动蕴含着以“争权利”为诉求的反抗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义和团运动对清政府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因民众的生存需求而起,与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无关,故D项错误。30【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对外国侵略者并没有完全屈服,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政府对外国侵略者并没有完全屈服,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

39、国的工具,“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故C项正确;D项武昌起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府的活动,与“民族战争的失败”无关,故D项错误。31【答案】(1)变动:由公民法到万民法。(2分)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帝国版图的扩大。(4分) (2)特点:以礼入法,礼教是指导审判的重要原则;贵族、官员享有司法特权;皇帝掌握最终司法裁决权;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依据,刑讯逼供;司法从属于行政机关,不具有独立性。(10分) (3)影响:维护国家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对后世司法制度变革提供借鉴。(9分)【解析】(1)第一小问变动,据材料一“罗马人最早的法律是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十二铜表

40、法”“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结合所学得出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结合所学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帝国版图的扩大。 (2)据材料二“中国古代法制在法的规范中也体现礼教价值观,依法断案 也是合礼裁判,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违法而合礼救或不违法而违背礼教的行为,即法外之情和法外之非”结合所学得出以礼入法,礼教是指导审判的重要原则;据材料二“亲(皇亲国威),故(皇帝的故旧)、功(功劳卓著的人)等八种人的犯罪,司法机关不自行处理,要先交大臣议罪,再奏请皇帝最终裁决”结合所学得出贵族、官员享有司法特权;皇帝掌握最终司法

41、裁决权;据材料二“古代的诉讼虽然也收集使用物证人证, 但更重视口供,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根据。在通常情况下,没有认罪的口供是不能定案的,这就导致刑讯逼供”结合所学得出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依据,刑讯逼供;据材料二“中央,秦汉的廷尉、唐宋明清的刑部,一般都要受制于丞相、内阁等中央行政中枢;在地方,秦以后由郡守、县令等各级地方行政机关掌握司法审判”结合所学得出司法从属于行政机关,不具有独立性。 (3)从维护秩序、缓和矛盾、巩固统治及对后世司法制度的借鉴等角度入手即可。32【答案】(1)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确立君主立宪制,国王权力受议会限制;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的行政权转至内阁;19世纪中期,伴随

42、两党制和选举制发展,国王逐渐统而不治。(6分) (2)确立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掌握国家主权的前提下,保留各州较大的自治权;国会选举中,参议员人数各州不论大小每州两人,众议员人数根据各州人口多少确定;保留黑人奴隶制,但黑人数量在众议员选举中按白人人口的3/5计算;黑人、印第安人和妇女的权力逐渐得到保障。(任答出三点得6分) (3)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历程兼具统一性与多样性;渐进与妥协是追求民主进步的宝贵智慧。(任答出一点得2分,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1)从立法权、行政权两个角度思考,据材料一“1688年,(英国)议会两党密谋,共同支持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兰执玫威廉来英国夺取王位,从而实现

43、了权力的交接。这是一次妥协的事变”结合所学得出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确立君主立宪制,国王权力受议会限制;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的行政权转至内阁;19世纪中期,伴随两党制和选举制发展,国王逐渐统而不治。 (2)从中央与地方的妥协、参议院与众议院的妥协、南方与北方的妥协等角度入手,据材料二“特别注重对美国社会在地域、群体等各方面多元利益的冲突与协调,办法是让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多方位、连续不断的谈判而达成妥协”结合所学得出确立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掌握国家主权的前提下,保留各州较大的自治权;国会选举中,参议员人数各州不论大小每州两人,众议员人数根据各州人口多少确定;保留黑人奴隶制,但黑人数量在众议员选

44、举中按白人人口的3/5计算;黑人、印第安人和妇女的权力逐渐得到保障。 (3)据两则材料得出,英美两国都是代议制又各具特色得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历程兼具统一性与多样性;据材料一“这是一次妥协的事变”、材料二“美国宪法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而且在实施中也变成了一种妥协的机制”结合所学得出渐进与妥协是追求民主进步的宝贵智慧。33【答案】(1)变化: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1点1分,共3分) (2)理由: 对中国而言: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分)

45、 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2分) (3)理解:一方面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2分)另一方面,战争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2分) (4)标准(或方法):全面的观点,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方法;把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分别评价;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1点1分,共4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可以归纳出“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依

46、据“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以及“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 (2)中国角度,依据马关条约签订对中国社会影响,日本角度,依据材料二中“走上军国主义道路,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并结合所学从“日本扩军备战,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角度分析作答 (3)材料三中从殖民扩张破坏性以及建设性的角度论述的,从中国破坏性角度而言促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从建设性角度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4)评价历史事件要从全面的观点,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方法角度论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