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60290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管仲在立政篇中提出:“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这表明管仲A. 主张以儒学作为治国理政的正统思想B. 认为官员的选用对国家兴衰有重要影响C. 规劝统治者须对官员做经常性的考察D. 力劝君主应注重个人德行与能力的提升【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强调的是官员的德行、功过、能力的好坏,是国家“治乱之原”,因此可得出他认为官员的选用对国家兴衰有重要影响,故B正确;管仲并没有以儒学为治国思想的主张,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管仲对选官的认识,并没有体现要规劝统治者要怎么做,故

2、CD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2.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A. 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B. 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C. 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D. 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孔子试图推动礼制的复兴,排除A;材料反映孔子努力使礼制拉近与人们的距离,尽力与时代相适应,让人更好的接受礼制,故选B;礼制强调贵贱有序,就是要强化等级观念,排除C;材料未体现出孔子是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的内容,排除D。3.著名

3、学者白寿彝指出:以往人们称三家分晋是晋国政权封建化的标志。但是出土的孙子一书记载了此前六卿分晋及其田制与税制的封建化改革,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六卿分晋导致分封制瓦解B. 三家分晋是新兴地主阶级争权斗争C. 封建制度最早确立于晋国D. 孙子的出土否定了晋国社会历史【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六卿在分晋后进行封建化改革成为新兴地主阶级,说明三家分晋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争权斗争,因此B选项正确;六卿分晋是分封制逐渐瓦解的表现,并非原因,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将晋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无法得出C选项,排除;D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故选B。4.顾炎武曾说:“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

4、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A. 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B. 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C. 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D. 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反映了个体小家庭的出现,使“敬宗法祖”的宗法观念受到冲击,故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社会和谐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的“敬宗之道”是社会观念,未明确涉及小农经济范畴,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排除C项;5.北魏孝文帝将鲜卑八姓和汉族四姓位列士族之首,又将地方上的强宗豪族全部编入士族。而唐高宗、

5、武则天修氏族志,“使军功入五品者,皆入士流”。 这一改变A.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B. 强化了门阀士族政治C. 引发了选官制度变革D. 确立了官僚政治体系【答案】A【解析】【详解】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旧的氏族已经衰落,唐朝此次改氏族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根据材料“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可知,士族人群增多,地位下降,从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上打击士族势力,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排除;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重大变化是科举制,C选项排除;官僚体系在秦朝时期就已经确立,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A。6. 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

6、,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A. 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B. 借变法之机剥夺了三司财权C. 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D. 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和“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的信息可以看出王安石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故D项正确;A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题干中的做法只是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并没有剥夺三司的财权,故B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王安石变法7. 明史食货志:“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之赋役,量地

7、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货,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枆。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法。”下列有关一条变法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一条鞭法主要解决封建国家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B. 一条鞭法“按亩征收”的特质使大部份的农民减轻了负担C. 一条鞭法之最大特色为“役归于地”,使得“逐末者千金,而手不沾一役”D. 一条鞭法明文规定税以银征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一条鞭法实际上是把丁税加到田亩上,“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8、,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BCD项均正确。A项错误,一条鞭法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和保障封建统治的税收,增加财政收入而不是解决阶级矛盾。故选A。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8.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批准台湾设置与内地完全相同的地方军政机构,连衙署建筑也改变了台湾坐东向西的习惯,而如内地“衙门口,朝南开”。材料说明A. 康熙完成了统一大业B. 清政府对台湾有效管理C. 台湾与大陆同步发展D. 台湾开始归属中央管辖【答案】B【解析】在台湾设置与内地完全相同的地方军政机构以及所发生的变化,表明清政府已实现对台湾的有效管理。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说法绝对,

9、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府,排除D项。9.近代中国实业教育是伴随着洋务运动而兴起的,从“洋务教育”到“戊戌教育”,清政府在大、中、小学堂均未建立前率先创办各类实业学堂,但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被时人戏为“失业教育”,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民族工业发展缓慢B.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C. 缺乏相应社会环境D. 学习西方层次过浅【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故C项正确;AB项是C项具体表现,排

10、除;近代实业教育发展困难与学习西方的层次不同,故D项排除。10.1910年5月,有读者向汉口的东方时报投书批评新政:“现在什么东西都得上税,棉花、谷物、食油、燃料、牛,不管什么并不光是一个田赋的问题。”东方杂志也发表文章称,“以前不办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由此可以推断A. 新政没有取得实际成效B. 新政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C. 新政措施缺乏时代性及民众支持D. 清政府假改革真独裁的真实面目被揭穿【答案】B【解析】根据“以前不办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可知,清末新政加重了对百姓的掠夺,激化了社会矛盾,故B正确;

11、A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缺乏时代性”,排除C;清末预备立宪是假改革真独裁,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11.1905年,孙中山曾拜访位于布鲁塞尔的第二国际执行局,并希望成为第二国际的会员。当时比利时的一家报纸就膏引述他的谈话:期盼中国“引进欧洲的生产模式与使用机器,但又能戒除这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端”;为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中国人应该“在未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质变的新社会。”这说明孙中山的思想( )A. 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情怀B. 蕴涵了社会主义的要素C. 避免了西方道路的印记D. 符合了当时中国的国情【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思想。是从材料中“希望成为第二国际的会员”“防范资本主义的

12、弊病”以及“在未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质变的新社会”可以看出蕴含了社会主义的因素, 因此B 项正确;A 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体现了孙中山致力于解决问题,而不是理想化,故A 项排除;C项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故排除C;D 项不是题干的主旨,故排除。12.1956年劳动部工资局在调研天津国营企业工资改革时。对当地以质量奖、安全生产奖取代年终双薪制、考勤奖制的做法极为赞赏。这是因为这些措施A. 有利于节约财政支出B. 提升了工人的责任心C. 有助于改善员工待遇D. 缩小了工人收入差距【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对当地以质量奖、安全生产奖取代年终双薪制、考勤奖制的做法极为赞赏”可知,这是因为这些措施提

13、升了工人的责任心,故B正确;A、C、D材料均未体现,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解题的关键是“对当地以质量奖、安全生产奖取代年终双薪制、考勤奖制的做法极为赞赏”。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3.柏拉图认为,闲暇乃是智慧的主要条件;因此智慧就不能求之于那些为了生活不得不从事劳动的人们,而只能求之于那些享有独立的生活资料的人们,或者是那些由国家来负担而不必为生活担忧的人们。这一观点A. 旨在论证奴隶制存在的合理性B. 蕴含着对于希腊民主制的思考C. 体现了人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D. 强调出身对于人的决定性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柏拉图认为智慧不能

14、求之于那些为了生活从事劳动的人,体现出其政治主张各司其职,城邦的生产者阶层不应该参与政治决策。因此这段话蕴含着对于雅典民主政治的思考,B正确;在雅典,奴隶被排除“人”的范围,排除A;人的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是智者学派,排除C;柏拉图强调的是智慧的重要而并非出身,排除D。14.1518年7月,教皇传马丁路德到罗马受审。路德寻求保护,得到了德意志萨克森选侯和皇帝的支持,教会不得不让步。1519年6月,教皇派代表到莱比锡与路德公开辩论,路德的英勇斗争受到德意志广大民众的支持。这反映了A. 民族主义在德意志蓬勃兴起B. 民族教会与罗马教廷的决裂C. 世俗力量结成同盟反抗教会D 天主教会干预世俗政治权力【

15、答案】A【解析】【详解】路德的宗教改革得到了德意志萨克森选侯和皇帝的支持,受到德意志广大民众的支持,说明民族主义在德意志蓬勃兴起,人们反对教皇对德意志的压榨,故选A。材料没有反映民族教会与罗马教廷的决裂,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世俗力量结成同盟反抗教会,排除C。教皇对路德采取的措施不能反映教会对世俗权力的干预,排除D。15.1796年,华盛顿在告别辞中提到:“我们对待外国应遵循的最高行动准则是在扩大我们贸易关系时,应尽可能避免政治上的联系。我国位千隔离的和遥远的位置,这要求我们并使我们追寻另一条不同的道路。”结合所学判断,“另一条不同的道路”指的是A. 孤立主义B. 均势政策C. 国际主义D. 门

16、户开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扩大我们贸易关系时,应尽可能避免政治上的联系追寻另一条不同的道路”可知华盛顿基于美国的地理位置及国家利益主张美国对外应采取孤立主义政策,故A项正确;题干未体现均势主义,排除B项;题干并未主张国际主义,排除C项;门户开放政策针对中国提出于1899年,排除D项。故选A。16.法国资产阶级史学家乔治勒费弗尔认为:“在法国大革命后的新国家尚未定型时,拿破仑给了它一整套行政机构,这显然是大师的杰作。拿破仑撼动了欧洲各国的旧制度,并将近现代欧洲各国的新秩序的各项原则推广到了欧洲其他地区,大大加快了这一演变的过程。拿破仑个人的影响是诚然可贵的,但只有顺应正在推动欧洲

17、文明进程的历史潮流,他的影响才能起到作用。”对上述材料中的拿破仑理解有误的是:A. 采取措施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B. 摧毁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和旧制度C. 充分肯定了其个人的历史作用D.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拿破仑。根据“在法国大革命后的新国家尚未定型时,拿破仑给了它一整套行政机构”可知拿破仑采取措施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根据“拿破仑撼动了欧洲各国的旧制度大大加快了这一演变的过程”可知充分肯定了拿破仑的个人历史作用;根据“只有顺应正在推动欧洲文明进程的历史潮流,他的影响才能起到作用”可知拿破仑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拿破仑撼动了欧洲各国的旧制度,而不是摧毁,所以

18、B项理解有误,故排除A、C、D项。故选B。17.1905年,爱因斯坦引入了粒子概念,认为在空间传播的电磁波是由一个不可分割的“能量子”组成的,后来定名为光子。爱因斯坦的这一成就A. 属于人类对宏观世界的认识B. 否定了经典力学的时空观C. 标志着量子力学体系的建立D. 是对量子理论的成功运用【答案】D【解析】 材料体现爱因斯坦用量子论的观点解释光电效应,故选D;材料是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经典力学,排除B;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德国的物理学家建立了量子理论量子力学体系,排除C。18.一战前的15年间,发展中国家的矿产增长了3倍。1880年到1910年间,世界香蕉、糖、可可、

19、橡胶等产量分别增长了约60倍、3.5倍、3.8倍、8倍。这组数据A. 体现出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的发展B. 说明发展中国家具有明显经济优势C. 反映出世界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实现D. 证明世界整体经济实力的显著提高【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一战前”“发展中国家的矿产”、世界重要农产品都获得了大幅度增长,证明世界整体经济实力的显著提高。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强调的是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状况,不是单纯民族工业方面,该项表述片面,排除;BC项,材料体现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矿产、世界重要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但是不能得出发展中国家具有明显经济优势、世界农业生产是否实现机械化的结论,排除。1

20、9.1926年12月,英国向曾参加华盛顿会议的列强宣布变更对华政策建议案,主张列强应体认中国人民修约要求之正当性,立即与中国谈判修改条约。英国这一举措A. 体现了列强既争夺又勾结的关系B. 适应了南京国民政府修约的要求C. 是对中国民族主义运动高涨的回应D. 说明中国重新获得外交事务主动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应体认中国人民修约要求之正当性”可知,英国面对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出台了变更对华政策建议案,即对中国的修改条约问题,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列强既争夺又勾结的关系,排除A;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不可能获得外交事务

21、的主动权,排除D。20.如图是1941年8月15日英国每日邮报上发表的一幅漫画缔造者的会议。该漫画表明A. 英美开始商讨建立联合国国际组织B. 美国彻底放弃了孤立主义外交政策C.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政治基础的奠定D.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时间“1941年8月15日”和图示信息“盎格鲁和美国”、“团结”可知,说明1941年美国和英国开始合作抗击法西斯,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英美签订大西洋宪章,体现了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C正确;A项是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时间是1945年,排除。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标志着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政策,排除B

22、;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是1942年,排除D。21.如图为19501962年间苏联、美国主要要素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比较。从表可知A. 苏联的经济增长方式落后于美国B. 美苏争霸苏联已处于优势地位C. 苏联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美国D. 苏联的劳动力资源比美国丰富国内生产总值【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同一单位的增长,苏联消耗的资源要比美国更多,从而反映出了苏联的经济增长方式落后于美国,A项正确;19501962年,美国处于优势,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两国主要要素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不能反映国内资源及生产总值的多少,排除CD项。22.1

23、952年,第七届联大通过了关于人民与民族的自决权的决议,明确指出:人民与民族应先享有自决权。1960年,第十五届联大又通过了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声明:使人民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的这一情况,否定了基本人权,违反了联合国宪章。这A. 推动了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B. 加速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C. 改变了国际社会的政治结构D. 形成了世界格局的多极趋势【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1952年,第七届联大通过了关于人民与民族的自决权的决议,明确指出:人民与民族应先享有自决权。1960年,第十五届联大又通过了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可知,该决议及宣言出台是因为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24、改变了国际社会的政治结构,C正确;据材料该决议及宣言出台是因为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有利于推动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加速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但A、B不是材料主旨;据材料该决议及宣言出台是因为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有利于世界格局的多极趋势,D表述不准确。23.戴高乐主义是关于法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维护战后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建立以法国为核心的欧洲、对抗美国控制的政策和主张,其最具象征性的一幕出现在1966年7月1日,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机构。这说明A. 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B. 两极格局开始解体C. 多极化的趋势正式形成D. 北约退出政治舞台【答案】A【解析】【详解】北约是一个反对社会主义

25、国家的资本主义阵营军事政治集团,法国退出北约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A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B错误;多极化趋势是出现,而不是形成,C错误;北约至今仍存在,D错误。故选A。24.对于冷战原因的分析,有学者认为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也有学者认为冷战源于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和冲突。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A. 苏联沙文主义与美国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B. 美苏冷战孕育于二战前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C. 冷战源于意识形态对立与地缘政治中的利益之争D. 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了冷战时

26、代的到来【答案】C【解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与美国存在意识形态的冲突;材料中的“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根本性对立和冲突。”实质上反映的是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利益之争,故答案为C项。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除了苏联沙文主义与美国的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外,还存在意识形态的对立,排除;B项只是叙述美苏冷战的孕育历史过程,没有阐述其原因,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美苏地缘政治对冷战的影响,并非只是说明门户开放政策直接导致冷战爆发,排除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学者的两种观点反映的信息:一是“意识形态对立”,另一个是“地缘政治斗争”,据此来确定答案。25.下列

27、对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解最准确的是A. 以非暴力的手段反抗英国殖民压迫B. 以不合作的态度抵制英国殖民统治C. 以和平合法手段赢得印度自治独立D. 以和平方式换来英国主动退出印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由圣雄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非暴力”是指采取“和平和合法手段”争取印度从自治走向独立;“不合作”即不与英国殖民当局合作,包括印度人民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职位,提倡手纺车运动,抵制英货和抗税等。C项正确;A、项对“非暴力不合作”的理解片面;项“换来英国主动退出印度”的表述错误。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亚

28、洲觉醒”的先驱甘地。二、材料解析题2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公元780年,唐德宗李适即位,采纳杨炎的建议,推行两税法。其具体内容如下:“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材料二 万历九年(1581 年),张居正在清丈全国土地的基础上

29、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主要内容是:把一切征项包括田赋、徭役、杂税等合并起来编为一条征收,化繁为简;把过去按丁、户征收的力役改为折银征收,称为户丁银,户丁银摊入田赋中征收。需要注意的是一条鞭法还没有把力役全部摊入田赋,只是部分摊入;“一概征银”,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差役由政府雇人充当。这是我国税收历史上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一次重大改革。清初继承明制,继续实行一条鞭法。到雍正年间,又在这一基础上进行重大改革,实行“摊丁入亩”。 以上材料均来自百度百科(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税法和一条鞭法在内容上的相似点。(2)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古代中国赋税改革的趋势。【答案】(1)归并税目

30、,化繁为简;费改税,税费合一;征税标准中加入除人丁外其它标准;加强管理,由地方官直接征收后解缴国库。(2)由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直至取消人头税;由实物、劳役地租到货币地租;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税种由多到少;征收商品税越来越重;有不定时到定时;由向国王纳贡到国家征收土地【解析】试题分析:考查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改革。(1)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就可以归纳出两种赋税制度的相似点,(2)从两税法到一条鞭法的演变可以从征税标准,地租形式,征税时间等概括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张居正改革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

31、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据清史稿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答案】(1)设立

32、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比较思维能力。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一“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的信息归纳概括回答。(2)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比较思维能力。影响依据材料中“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

33、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的信息从“积极和近代化”的角度回答。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历史改革八旗改革【名师点睛】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以及民族危机严重等角度阐述。28.材料王韬(1828-1897)认为以中国近代化为目标的富强运动是一场为了

34、消除中国与西方之间存在的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以致政治差距的一次民族总动员。他不仅需要一个讲究办事效率、有眼光、有谋略的官僚阶层,而且更需要拥有不同专门知识的企业家、商人、科学家、报人、工程师、技术员、教育工作者及其他各种有“一技之长、一材之擅”的专才。他说:“所以甄别人才者,直言极谏,舆图象维,一切专求乎实用”。他多次对封建顽固派把道德放在功利之前的林甸嗤之以鼻,认为他们攻击洋务运动“侈事功,夸富强,兴管商之风”是“不知兵甲修而后道德尊,师旅雄而后礼仪盛”,是“夏虫不知冰”,是杞人忧天。他把人才观与改革开放思想联系起来,即承认中国之学、中学之才,也承认西方之学、西方之才。从他所推崇的人才来看,

35、后者甚至是他强调的重点所在。王韬认为,中国现代化急需大批实用人才,中国在国内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不妨采取“取材于各国以为我用”的方针。摘编自佟庆辉王韬评传(1)根据材料,概括王韬的人才观。(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王韬的人才观。【答案】(1)强调人才对于民族发展和国家富强重要性;注重人才的多样化、专门化;看重人才的实用、功利;重视西学人才和引进人才。(2)继承了中国古代重视人才的传统;体现了对民族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以救亡图存为己任;从世界意识角度来看待人才问题,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认为以中国近代化为目标的富强运动是一

36、场为了消除中国与西方之间存在的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以致政治差距的一次民族总动员。”得出强调人才对于民族发展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性;根据材料“他不仅需要一个讲究办事效率、教育工作者及其他各种有一技之长、一材之擅的专才”得出注重人才的多样化、专门化;根据材料“所以甄别人才者,直言极谏,舆图象维,一切专求乎实用”得出看重人才的实用、功利;根据材料“他把人才观与改革开放思想联系起来,即承认中国之学、中学之才,也承认西方之学、西方之才”得出重视西学人才和引进人才。(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和所学知识的归纳和概括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可知作为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王韬继承了中国古代重视人才的传统,关注国家的命运和

37、前途;适应时代需要,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中国的思想家王韬【名师点睛】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或评价。三、开放性试题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短促的20世纪仿佛一张三联画,或者说,像一个历史的三明治。从1914年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大灾难的时期。紧接着,是一段经济成长异常繁荣,社会进行重大变革的25一30年期;这短短数十年光阴对人类社会造

38、成的影响,恐怕远胜于任何长度相当的历史时期。而20世纪的最后一部分,则是一个解体分散、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解读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观点,论述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观点:二十世纪的历史,灾难与繁荣并存。从1914年至二战结束,世界有诸多灾难。这一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了严重的创伤,社会危机四伏。两极格局时期,冷战与热战并存,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两极格局瓦解后,和平与动荡、缓和与紧张并存;多极化趋势加强;社

39、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但20世纪的世界也是繁荣的世界。一战结束后至经济大危机前的十年,世界和平发展,苏俄计划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二战结束后30年左右的时间里,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国家干预,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国际组织的成立,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集团的推动,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20世纪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突飞猛进,载入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史册,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制度越出苏联一国范围,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新独立的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

40、维护民族独立的成果,发展民族经济。总而言之,20世纪人类社会在经历灾难的同时,也迎来了发展和繁荣。【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材料中信息从“二十世纪的历史,灾难与繁荣并存”等提取观点。第二问论证结合近现代世界科学成就从“从 1914 年至二战结束,世界有诸多灾难。这一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逜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1929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了严重的创伤, 社会危机四伏。两极格局时期,冷战与热战并存,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两极格局瓦解后, 和平与动荡、缓和与紧张并存; 多极化趋势加强;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等归纳论证,并说明结论即可。点睛:开放试题答题方法: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史实的基础上再对材料中相关系信息进行高度概括,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具体解题方法如下;1. 变化、趋势类:答题要求一般遵循“从到”格式答题。这类题在高考试题中是常考题型,值得关注。2. 特点、特征类:这类题目一般要求“从具体到一 般”,“从现象到本质”。这类题难度较大,需要对材料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 3. 归纳要点类:这类题目主要要求点要全,面要广,注意问题的角度和层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