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必修三课时作业: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78266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必修三课时作业: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必修三课时作业: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必修三课时作业: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7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必修三课时作业: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7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必修三课时作业: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17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必修三课时作业: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17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必修三课时作业: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6新疆乌鲁木齐一模)从地面迈向天空,继而迈向深空,迈向另外一个天体,我们可以离开自己栖息的摇篮,奔向原本陌生的宇宙空间,这是科学的力量、进步的阶梯、文明的标尺。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B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C“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D“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解析:人造卫星是属于太空航天方面的成果,A、B两项明显不相符。D项时间较晚。答案:C2(2016福建宁德高三检测)“这颗炸弹更多的是一个心理武器,而不是一个军事武器,它将使中国获得一个核国家的形象和在亚洲增加威信。”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2、A中国有力打击了美苏的核垄断B中国从此迈入了核国家的行列C中国提高了在亚洲的影响力D世界政治格局平衡因此而打破解析:从题干中的“炸弹”和核国家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结合“两弹一星”的影响,可知A、B、C三项符合史实;当时世界两极格局没有因此而改变,故D项不正确。答案:D3美国普都大学名誉教授汤巴来伯格评价中国某科学家:“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把西方国家抛到了后面”。这段话反映了()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跨越式发展B中国粮食产量提高,解决了世界范围内的食物短缺问题C袁隆平在农业领域为世界作出重大贡献D西方国家的粮食

3、生产逐渐落后于中国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是对中国科学家的评价,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但他不是一位科学家,故A项错误;中国粮食产量提高并没有解决世界范围内的食物短缺问题,故B项错误;1973年,袁隆平研制了杂交水稻,使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有助于解决世界饥荒问题,故C项正确;西方国家的粮食生产落后于中国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C4法国费加罗报1970年4月27日发表时事评论:“人们可以说,并且人们在说: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不,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实际上,凭时间的排列没有根据技术能力排列重要。”该评论可以佐证当时中国()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4、成功B卫星发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C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实践D“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解析:题干中“1970年”是关键。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1970年”、“空间大国”等信息可知,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故B项正确;2003年,中国才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故D项错误。答案:B5右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一个纪念首日封,图中所示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是()A邓小平正式提出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B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工作正在进行C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制订D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解析:邓小平正式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在1988年;1956年出台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20世纪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故A、C、D三项时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此题正确答案是B项。答案:B6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这是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在其鼓舞下,科学和文艺工作者步入了又一个春天,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欣欣向荣。文学艺术的又一个春天不包括()A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B

6、出现了茶馆蔡文姬青春之歌等出色作品C出现了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D出现了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解析:邓小平提出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在改革开放后提出的,其具体措施实际就是重新贯彻“双百”方针。B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作品,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要求。答案:B7评弹是一种盛行于江南地区的曲艺门类,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广为流传。1951年3月后评弹书目一度停演。50年代末60年代初,评弹再次焕发了新春,许多传统书目被保存、整理和传承,同时大量新的评弹书目不断推出。评弹艺术的再度发展主要得益于()A社会民众强烈需求B“双百”方针的提出C国民经济恢复发展D“双为”方针

7、的提出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评弹艺术由停演再到发展都发生在50年代,因而与社会民众的强烈需求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50年代末60年代初”可知,此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促进了文学艺术科技的繁荣,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双为”方针是指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故D项错误。答案:B81956年,党和政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共同作用是()A调动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B促进科技与文艺领域的繁荣C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D推动

8、国民经济调整的顺利完成解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推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有利于调动民主人士参加社会义建设,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促进了文艺的繁荣、学术民主和科技的兴旺,极大地调动了文艺工作者和科技人员的热情,故A项正确;促进科技与文艺领域的繁荣仅仅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故B项错误;“双百”方针并未促进民主法制建设,故C项错误;国民经济的调整完成于1952年底,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91961年8月,北方昆曲剧院公演李慧娘,受到首都文艺界的广泛赞誉;1963年5月文汇报发表文章,公开批判李慧娘。“文革”期间,北方昆曲剧院被解散;

9、1979年4月,北方昆曲剧院恢复建制,李慧娘一剧恢复上演。上述状况说明了()该剧剧本存在争议对该剧本褒贬不一,说明当时文化政策开放“双百”方针执行过程中遭遇了挫折政治环境影响文艺发展ABCD解析:由材料可知,昆曲李慧娘经历了好评批判恢复上演的曲折过程,遭受批判是因受到“左”倾政治思想的影响,同时也说明“双百”方针在执行过程中遭遇挫折,没能很好地落实,正确;李慧娘的遭遇是受“左”倾错误的影响,与剧本无关,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答案:C10(2016山西省质量监测)(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报告中提出:“一、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二、创

10、办人民大学,同时普遍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三、老区教育,现在以巩固与提高为主,解决师资、教材问题。”这集中反映出建国初期的教育()A基础相当薄弱B照搬苏联经验C强调政治导向D发展急于求成解析:材料集中反映出建国初期新中国教育经验缺乏,工农干部文化水平较低,师资、教材不足等问题,可见基础相当薄弱,故A项正确;建国初期的教育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借助苏联经验,而非照搬,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建国初期的教育强调政治导向,故C项错误;也没有反映出发展教育急于求成,故D项错误。答案:A111953年,周恩来主持通过了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明确了由新设立的中央高等

11、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同时规定,综合性大学以及与几个业务部门有关的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这些决定反映了()A高等教育变革符合当时经济建设需要B当时政治环境推动了教育体制变革C领导个人喜好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方向D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国家政策同步解析: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1953年”可知,此时是一五计划开始之时,根据材料信息“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可知,教育变革是服务于经济建设需要,故A项正确;这些决定的内容与政治环境推动关联不大,故B项错误;此决定并不是周恩来自己决定的,故C项错误;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国家政策同步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

12、:A12(2016安徽示范性高中联考)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中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在此讲话的影响下()A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B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C我国文艺、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D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解析:抓住材料信息“1977年”“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并结合所学,我们知道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故选A项。答案:A二、非

13、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面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表。时间4011000年10011500年15011840年中国科技在世界科技中的比例71%58%29%自然科学大事年表材料二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1956年,中国组建0038部队,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发射成功。1965年,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973年,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1号”卫星)发射失败。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

14、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1992年,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澳星”)失败。2003年,“神舟5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11年11月3日、14日,“神舟8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实现两次成功对接。(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15011840年科技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8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在19562011年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4分)(3)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航天科技发展时国际格局和国内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

15、知识,分析说明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2分)解析:第(1)问可根据比例变化直接概括,原因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等角度分析。第(2)问通过材料信息概括即可。第(3)问主要考查时代背景。第(4)问为开放性题目,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政策等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趋势:中国逐渐失去在世界科技发明中的优势。原因:农耕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难以对科技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使科技发展缺少新的推动力;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及其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政府不重视发展科技;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8分)(2)特点:独立自主研制;跻身世界先

16、进行列;走向国际市场;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4分)(3)变化:由美苏冷战(两极对峙)到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出现;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分)(4)国家政策、国际竞争、时代需要、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等。(2分)14从清华学堂至清华学校,再到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当时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并开设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盛极

17、一时。材料二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研究院讲师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风”,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晌,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材料三1937年,(清华大学)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北京复校,有5个学院26个系。材料四1978年以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清华逐步复建了理科、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等

18、各学科,恢复了综合性大学的布局,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以上材料均引自清华大学校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华大学创办和初期发展的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华大学创办初期的办学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华大学南迁及迁回的主要原因。(4分)(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的主要原因。(6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信息判断“初创和初期发展”的时间1911年至1928年,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第二小问需提取材料二有效信息:“中西兼容,文理渗透”以及形成独

19、立的学术派别等。第(2)问,清华大学在抗日战争期间进行过三次迁徙:长沙昆明北京,几次校址搬迁均与抗战有关,依据迁徙时间即可作答。第(3)问,依据材料四的信息并结合1978年后的相关教育背景回答即可。答案:(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庚子赔款”实施;科举制的废除和教育近代化的发展;20世纪初留学教育的发展;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民主共和潮流的发展;国民政府建立初期的支持。特点:中西兼容,渗透西学文化,但重视研究中华传统文化;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水平高,形成了著名清华学派。(10分)(2)南迁: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平、长沙先后被日寇占领,被迫迁到大西南昆明。迁回:抗日战争胜利,北平回归。(4分)(3)原因: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改革全方位进行;教育立法取得重大进展。(6分)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