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第3课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元代行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届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由此可见,元代( )A地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B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C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 D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材料“元代行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可以看出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选C;A与材料内容相悖,排除;BD从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考点:
2、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 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答案】A【解析】材料提及的选官制度中设置“中正”“区别人物,第其高下”,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制度指九品中正制度,需要中正官品评等级选官,与察举制下的推举相比,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九品中正制度靠家世、门第为选官标准,C项排除;D项是科举制的作用,与题意不符,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
3、演变?九品中正制3、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此材料直接说明唐代三省六部制( )A利于丞相筹划全国政务 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减少了皇帝决策的失误 D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答案】C【解析】筹划全国政务的是皇帝,不是丞相,故A项错误;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但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差失”“驳正”反映了三省六部制的功能,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故C项正确;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是清朝军机处的影响,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4、魏晋之时,傅畅“年未
4、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屮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 )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 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 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按门第出身,世家大族垄断了官位,因此出现材料中大族子弟刚刚成年,甚至“年未弱冠”就授予官职的现象,B项正确,ACD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5、西汉时,有谋士向皇帝谏言
5、:“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宜。愿陛下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该言论实际是建议西汉王朝实行( )A郡国制 B察举制 C中外朝制 D推恩令【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宜。愿陛下。”可知当时王国问题严重,对此汉武帝采取推恩令,故正确;是汉初实行;是考试制度;是中央制度。考点:古代中国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推恩令6、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
6、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作者认为( )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对行省制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得知作者认为行省制是郡县制的发展,是两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继续,故A项正确;行省制的主要着眼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C项说法正确,但此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认为“行省制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故D项错误。
7、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行省制7、两宋三百余年间,贡举登科者共有十一万多人,平均每次录取的人数为唐代的十倍左右。更重要的是,唐代登科后,还要经过吏部身、言、书、判的考试,才能走上仕途,宋代士人及第即可释褐入官。这对宋代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创新了人才选拔制度 B吸引大批知识分子参加考试C扩大了统治基础 D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宋朝仍然实行科举选拔官吏的制度,A项错误。B项是与唐代的共同点,不是宋代科举的最主要影响。宋朝完善科举的举措是糊名法,并非扩大规模,D项错误。宋朝通过扩大科举录取人数扩大了统治基础,C项正确。考点
8、: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8、2012年7月18日,深圳特区报刊登科举制之美一文:“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外交家等,通过科举而施展才华,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这充分说明了( )A科举制完全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B科举制有利于选拔社会实用人才C科举制彻底抛弃门第等级观念 D古代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的信息说明科举制对社会人才的贡献,故本题选择B;A错在完全符合;C错在彻底抛弃;D错在主要来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9、隋(
9、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帝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这反映出隋朝( )A开创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 B继续沿用察举制并有所发展C表明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D重视官员的德行与考试成绩【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准确和完整理解和整合所获信息,调用相关知识,作出必要判断的能力。据材料“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可知,皇帝要求各地官员通过考察人才的品德和才能并分科举荐,从十科来看,涵盖范围广泛,是对以
10、往察举制的继承发展,即B。开创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是隋文帝,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排除A项;据材料信息可知,科举制尚未正式形成,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考察官员的德行与考试成绩,排除D。故选B。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0、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牌等,均无权参加。材料表明唐代科举( )A重视门阀士族的利益 B有利于官吏素质提高C社会基础得到了扩大 D具有严格的参考标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资格审查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D正确;材
11、料没有反映唐代科举重视门阀士族的利益,排除B;唐代科举有利于官吏素质提高和社会基础得到了扩大,但这两项均与材料的资格审查无关,排除BC。所以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科举制11、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管理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符合这一“竞争性考试”特征的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伏尔泰是在赞扬中国的考试制度,此制度“使管理地位人人皆可争取”是指通过考试人人都可参政,这是科举制度的特点,D正确;世官制就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排除A;察举制是汉朝的
12、选管制,与材料的考试无关,排除B;九品中正制看重门第出身,与材料的考试无关,排除C。所以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12、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存在着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依据山川走势)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要原则,往往同时并用。但越到后来,前一原则越占上风。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A同级政区的数量明显减少 B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C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答案】D【解析】材料说的是中国古代政区划界的原则的变化,没有涉及政区的数量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中说明犬牙交错划界逐渐占据上风,因为以自然地形划界是促成地方割据的重要的因素,统治者便有意识
13、地采用犬牙交错,相互制衡的原则来划分行政区域,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也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符合题意,故D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題共2小题,共计4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
14、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论集(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选拔人才的制度和标准是什么?(2)材料二的选官制度有何进步性?(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影响。【答案】(1)制度:世官制;标准:血缘、门第、等级、世袭(2)进步性: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为西汉强盛选拔了人才(3)影响:积极: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
15、;扩大了国家选官用人的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体现了一定的人本精神;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把选官用人权逐渐收归中央,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用考试的方式、考试成绩为主来选官,相对公平公正消极:有束缚知识分子创造性的一面,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解析】第一问读懂材料是解答关键材料一强调的是门第、血缘第二问从察举制的内容可以得出答案第三问材料对科举制持肯定态度,分析科举制影响应从积极和局限两方面来回答14、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政区本来就是为着中央集权制国家行政管理的
16、需要而设置,其划界当然要以对集权统治有利为原则;但在另一方面,农业经济的发展又是维持政权的基础,政区边界的划定也要注意使政区与地理环境相一致。 材料二 山川形便就是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相一致。秦代划分郡县的基本原则是山川形便,但为维护中央集权制,又在局部地区辅以犬牙相入(郡界与山川的走向不完全吻合)的原则。 材料三 最能体现犬牙相错原则极端化的实例则是行省的划界。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所有山川之险完全消解。因此,元代行省幅员虽广,分权虽大,但缺乏实行割据的地
17、理基础,也就不易产生分裂局面。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1据材料一,指出影响中国古代政区划分的因素。2与材料二所述情形相比,材料三中元代行省划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并根据材料概括其产生的影响。3根据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呈现出的变化趋势。【答案】1因素:集权统治的需要;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2特点:实行犬牙相错的原则。影响:不易产生分裂割据,有利于加强中央权力。【题文】中央逐渐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政区本来就是为着中央集权制国家行政管理的需要而设置、农业经济的发展又是维持政权的基础”可知影响中
18、国古代政区划分的因素:集权统治的需要;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信息比较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特点:结合材料二“秦代划分郡县的基本原则是山川形便,但为维护中央集权制,又在局部地区辅以犬牙相入的原则”可知秦代划分郡县的基本原则是山川形便为主,局部辅以犬牙相入的原则;联系材料三“最能体现犬牙相错原则极端化的实例则是行省的划界”可知材料元代行省划分的突出特点是:实行犬牙相错的原则。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元代行省幅员虽广,分权虽大,但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也就不易产生分裂局面”和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不易产生分裂割据,有利于加强中央权力。3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材料一影响中国古代政区划分的因素:集权统治的需要;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材料二行政区域划分的基本原则:山川形便为主,局部辅以犬牙相入的原则;材料三元代行省划分的突出特点是:实行犬牙相错的原则;从材料一到材料三体现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呈现出的变化趋势:中央逐渐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