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时训练:1-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7646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时训练:1-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届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时训练:1-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届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时训练:1-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届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时训练:1-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届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时训练:1-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7届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时训练:1-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选择题1.据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内外诸司奏札凡1 660余件。平均算来,皇帝每天审批的公文207件。上述材料中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宋代废除三省制,高度强化君权B.明代地方设三司,高度集权于中央C.明代设殿阁大学士,辅助皇帝处理政务D.明代裁撤丞相,中枢权力机构发生变化解析:材料反映废除丞相后,中枢权力机构发生变化,使得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2.“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对这一史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秦始皇以“凌迟”等手段残害群臣B.唐太宗设立三省

2、六部制以取代丞相制C.宋太祖意在杜绝武将做丞相的现象D.明太祖废除丞相以确保皇权高枕无忧解析:根据材料“不许立丞相”,联系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史实,答案为D项。答案:D3.“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A.协助批阅奏章B.参与决策C.执行政令D.监察百官解析:这些“中级官员”是指殿阁大学士,他们是皇帝的侍从顾问,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即整理批阅奏章,很少能参与决策,答案为A项。答案:A4.有学者评述道:“明朝皇帝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明中

3、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见内阁。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对上述评述的认识,正确的是()A.观点正确,司礼太监的权力取代了皇权B.观点错误,司礼太监仅仅是强化皇权的工具WWWC.观点错误,内阁限制了司礼太监权力的扩张D.观点错误,内阁权力限制了皇权和司礼太监的权力答案:B5.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写道:“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

4、A.政府的主要形式不是君主制B.内阁掌握着行政大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D.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解析:政府的主要形式不是君主制与材料“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不符,故排除A项。做出最后决定的还是皇帝,与大臣只是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所以排除B、C两项。虽然最后做出决定的还是皇帝,但皇帝必须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所以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因此正确选项为D项。答案:D6.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

5、要职能是()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军机处只负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答案:D7.“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因军事需要而设置降低了行政效率参与国事决策由皇帝的亲信组成A.B.C.D.解析:“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说明正确;由“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可知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军机处的行政效率和办事程序,不能得出的结论。答案:C8.“军机处名不师古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

6、矣。”军机处变为“隐然执政之府”的根本目的是()A.排除内阁参与机密之权B.扩大军机处的权力C.秘密商量军机事务D.加强君主专制Z解析: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阶段。答案:D9.在清宫廷剧步步惊心中,女主人公若曦从现代穿越到清朝的雍正年间,她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A.皇帝与宰相共商国是B.地方官员向皇帝述职C.军机大臣跪见皇上D.地方大员密折奏事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清朝不可能有宰相,故A项符合题意。答案:A10.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

7、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解析:从材料中的“议大政,谳大狱,得旨则与”可知,军机大臣能够参与政务,但要秉旨办事,故选B项。答案:B11.下面两图分别所对应的机构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最突出的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负责日常事务C.掌管军事,担任安全保卫D.参与政务,没有决策权力解析: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都参与政务,处理日常事务,但没有决策权力。答案:D12.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学者张玉玺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

8、天下”的因素。若以此为论文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论点是()A.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B.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D.明朝设立内阁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的产物解析:题干材料从制度文明的角度,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中的“现代行政”的特点和“公天下”的因素是积极的,C项最符合要求。答案:C13.清朝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的管理与统治,其中我们可以借鉴的有()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对分裂势力进行坚决军事打击大事集权,小事放权A.B.C.D.解析:属于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有利

9、于加强对地方特别是边疆地区的统治。清朝也曾打击地方分裂势力,巩固了国家统一。因此都值得借鉴和应用。答案:DZ14.下列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正确的是()削弱地方,加强中央削弱相权,加强君权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A.B.C.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其一是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二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故都正确。答案:D15.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穿越到年畅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二千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可是留下了丞相篡权的后遗症,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我的独尊地位。”

10、明成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皇帝们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他们的言论()A.都符合史实B.只有明成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C.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D.都与史实不符解析:秦始皇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的说法符合史实;唐朝三分相权确保君权独尊,唐太宗的说法符合史实;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国自秦始皇就开始皇位世袭,雍正帝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C项。答案:CWWW二、非选择题16.朝议,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议定皇帝名号:(公元前221年),秦灭掉了关东六国中最后的齐国,“一统天下”。嬴政召开了由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动、廷尉李斯等重要公卿参加的朝廷会议。会议商讨的主题:“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Z二、“封建”还是“郡县”?三、再兴“封建”论,却发“焚书”难。材料二太宗曰:“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

12、要材料三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宰相。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明朝早期皇帝大权独揽。但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权力及地位尚不如过去的宰相。宣宗时期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票拟之法补救了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秦朝前两次朝议“定乾坤”是指什么?(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委百司商量”国事的主要理由。他如何“委百司商量”国事?(3)根

13、据材料三,概括明朝内阁主要职责,据此概述明朝政治的特点。(4)综上材料,分析朝议制度的利弊。参考答案:(1)确定了“皇帝”名号;在全国推行郡县制。(2)理由:地广人众,事杂多变;一人独断,易出错,可能会导致国亡。过程: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宰相及大臣在此共议军国大事,最后由皇帝裁决。(3)职责:充当皇帝的顾问,“传旨当笔”;后有“票拟”之权,但受司礼监制约。特点:君主专制强化。(4)利:大臣们议政,可以集思广益,不失为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弊:朝议仅仅是作为皇帝裁决的依据,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在君主专制强化的明清时期,容易使君臣悬隔,朝廷大臣难以参与议

14、政。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汉书孔光传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贞观政要材料三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材料四废除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表时间职位基本职权明中叶后期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清朝雍正年间以后军机大臣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2)根据材料三,分析明太祖

15、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参考答案:(1)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丞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3)没有。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职权范围并不明确,内阁首辅并非合法宰相,权限取决于皇帝;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传达皇帝谕旨,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这种称呼不具有实质意义。(4)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取消;皇权不断强化。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