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怀仁一中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76226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怀仁一中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怀仁一中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怀仁一中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怀仁一中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怀仁一中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怀仁一中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怀仁一中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怀仁一中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怀仁一中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怀仁一中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怀仁一中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怀仁一中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怀仁一中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怀仁一中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怀仁一中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怀仁一中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怀仁一中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222分=44分)某高山苔原带海拔21402210米处,近几十年来草本植物入侵严重且区域差异明显。图一示意该山苔原带不同海拔和坡度条件下的草本入侵程度,图二示意不同土壤颗粒含量随草本入侵程度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 该山地山麓的自然植被是A. 温带落叶阔叶林B. 热带季雨林C. 热带雨林D. 苔藓、地衣2. 草本植物入侵面积最大的区域位于A. 较低海拔处的缓坡B. 较高海拔处的陡坡C. 较低海拔处陡坡D. 较高海拔处的缓坡3. 随着草本植物的入侵,土壤A. 孔隙增大,水分增加B.

2、孔隙减小,水分减少C. 孔隙增大,水分减少D. 孔隙减小,水分增加【答案】1. A 2. C 3. D【解析】【1题详解】苔原带在海拔21402210米附近,那么该山地山麓的自然植被不可能是苔藓、地衣和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苔原带下面几百来处应该是亚寒带针叶林带,再下面即山麓地带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A正确。故选A。【2题详解】近几十年来草本植物入侵严重,图一示意该山苔原带不同海拔和坡度条件下的草本入侵程度,图示重度入侵和全入侵主要分布在2160米以下、坡度28以上区域,则C正确。草本植物入侵面积最大的区域位于较低海拔处的陡坡,C正确。故选C。【3题详解】土壤中沙粒越多,土壤空隙越大,水分越

3、易被蒸发,而土壤合水量越少。图示随着草本植物入侵,土壤沙粒含量减少,粉粒和黏粒含量增加,则随着入侵,土壤空隙减小,水分增加。D正确。故选D。每年秋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下称加州)易出现山林火灾。下图为2018年11月加州山火分布示意图,此次山火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圣安娜风”特指秋冬季节从大盆地向西南扫过加州的一种风,对所经过的山林火灾影响极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 形成“圣安娜风”的气压或风带是( )A. 陆地冷高压B. 副热带高压C. 盛行西风D. 极地东风5. 到达加利福尼亚州着火点的“圣安娜风”的性质是( )A. 低温干燥B. 高温干燥C. 低温湿润D. 高温湿润6. 秋

4、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林区多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多雷电天气 多受焚风效应影响 多枯枝落叶 多家庭燃木取暖A. B. C. D. 【答案】4. A 5. B 6. B【解析】本题以“圣安娜风”为背景材料,考查风带气压带及其性质,以及火灾的成因分析,重点考查学生对图文材料的信息获取和解读的能力。【4题详解】“圣安娜风”形成于秋冬季节,此时副热带高压带南移,因此不可能由此形成“圣安娜风”;西风带在北半球吹西南风,图中风向不吻合;极地东风主要影响高纬度地区,因此排除;秋冬季节北美大陆气温低,空气下沉,形成冷高压。故选A。【5题详解】“圣安娜风”原本低温干燥,但越过山脉后,空气下沉增温,性质变得高温干燥

5、,容易诱发山林火灾的发生。故选B。【6题详解】雷电天气属于强对流天气,秋季该地很少发生;对林区的树木保护意识强,家庭燃木取暖可能性不大;这里夏秋季节炎热干燥,林木枯死,山林中有大量干燥的枯枝落叶,再加上“圣安娜风”的焚风效应影响,极易发生森林火灾。故选B。安徽九华山(30.5N,118E)地处长江南岸,最高峰1342米。科研人员对九华山北坡持续观测发现:在气温回升期间,气温随地形高度的垂直分布常出现“逆温”现象,“逆温”结束前后多成为山区天气转变的“前兆”,这种现象九华山北坡表现非常典型。下图示意九华山北坡四个测点高度及对应测点的气温随高度变化,甲、乙、丙、丁四曲线分别表示该地春季某日先后四个

6、时段气温随高度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 甲、乙、丙、丁四个时段中,九华街百岁宫一带最可能出现雨雪天气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8. 九华山成为通过“逆温”预报天气最典型地区,其原因最可能是A. 独特的地理位置B. 茂密的森林植被C. 较低的海拔高度D. 充沛的水汽来源9. 人们发现:在气温回升期间晴朗的夜晚,山顶附近日最低气温实际值比理论值(按垂直递减率计算值)偏高,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 太阳辐射的强弱B. 云雾的保温作用C. 风力大小的差异D. 人类活动的影响【答案】7. D 8. A 9. B【解析】7题详解】材料:“九华山在气温回升期间,气温随地形高度垂直分布常出现

7、逆温现象,逆温结束前后多成为山区天气转变的前兆,这种现象九华山北坡表现非常典型”,而该现象位于九华山北坡,所以该逆温的形成应与冷锋有关,当冷锋逆温在山前形成时大气稳定,对流不畅(暖空气还没有被推到一定高度),不会产生雨雪天气,只有当冷空气将原来的暖空气推到一定高度,暖空气的水汽出现凝结,才会出现降水,而此时应处于逆温结束时分,图中丁时段处于“逆温”即将结束时间,故选D。【8题详解】由题干分析,九华山受山区下垫面影响,升温期间有地形逆温出现,消失后必会降温,降温期间必有降水和复杂天气出现。该地地处长江以南,亚热带地区,北部空气经过长江时带来较多水蒸气,南下受地形阻挡抬升,引起天气变化,所以根据环

8、境的整体性分析,这一现象是受到地形、位置、海拔、植被等因素共同组成的,而这些要素都和其独特的位置有关,故A项比其他选项更加全面,A项正确。【9题详解】因为在气温回升期间,北风势力弱,风力小,晴朗的夜晚,山坡附近空气冷却下沉,中部空气上升,水蒸气易在山顶附近凝结,形成云雾,对山顶附近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使山顶附近日最低气温实际值比理论值(按垂直递减率计算值)偏高,所以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云雾的保温作用。故选B项正确。“北溪2号”管道是一条与“北溪1号”平行的、跨越波罗的海从俄罗斯到德国的天然气管道系统,总长1224千米,计划2019年底投产,届时,俄罗斯将向德国等欧盟国家每年输气550亿立方米,满

9、足欧洲10%的天然气需求。目前,欧洲超过40%的天然气消费来自俄罗斯,其中约80%经由乌克兰输送,但这些年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爆发的多次危机已经损害了欧洲的能源安全。“北溪1号”于2011年建成,近年来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0. “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得以建设的主要原因是( )A. “北溪1号”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B. 天然气清洁无污染、燃烧效率高C. 俄欧之间的天然气供需现状D. 管道输送损耗小,成本低11. “北溪2号”与“北溪1号”管道均选择由波罗的海中部通过的主要目的是( )A. 缩短管道长度B. 降低施工难度C. 减少周边国家制约D. 增加天然气输送量【答案】10. C

10、 11. C【解析】【10题详解】虽然近年来“北溪1号”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但是这些年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爆发的多次危机已经损害了欧洲的能源安全,才促使了“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的建设,A错误。天然气清洁无污染、燃烧效率高,说明天然气的优点但不能决定要建设这条线路,B错误。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不均衡是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得以建设的主要原因,C正确。管道输送损耗小,成本低,只是选择管道运输的原因,D错误。故选C。【11题详解】欧洲超过40%的天然气消费来自俄罗斯,其中约80%经由乌克兰输送,但这些年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爆发的多次危机已经损害了欧洲的能源安全”可推知,两条管道均选择由波罗的海中部通过,远离

11、波罗的海周边国家的领海,是为了减少周边国家的制约,C正确。由波罗的海中部通过,并不能缩短管道长度,也不能降低施工难度,与增加天然气输送量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点睛】理解材料,分析材料,准确从文字材料和地图中提取出有用的地理信息,再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海南省东部潭门镇居民,与周边大部分渔民不同,被称为“不打鱼的渔民”他们曾是帆船时代的英雄,如今传统的生产方式受到了极大冲击。读“潭门镇人部分活动路线图”,回答下列各题。12. 根据材料,推测古代潭门镇人从事的主要生产活动是A. 种植水稻B. 远洋捕鱼C. 出海经商D. 潜水采贝13. 古代潭门镇人的劳作时间是半年

12、,他们一路向南,最远可到达东南亚,他们选择起航和返航的时间分别是A. 1月,7月B. 9月,3月C. 7月,1月D. 5月,10月14. 如今潭门镇人的传统生产方式迅速没落,原因主要是A. 所产的产品市场需求量缩小B. 政府对海洋珍稀物种的限制开发C. 周边地区竞相模仿,竞争力变弱D. 捕捞技术落后【答案】12. D 13. A 14. B【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等相关知识。【12题详解】材料指出:潭门镇居民,与周边大部分渔民不同,被称为“不打鱼的渔民”,说明潭门镇居民还是属于“渔民”的职业范畴,只是不打鱼而已。种植水稻,出海经商不属于渔民的生产活动,AC错;远洋捕鱼属于渔民,

13、B错;故古代潭门镇人从事的主要生产活动可能是潜水采贝,D正确。【13题详解】古代渔民出海的交通工具为帆船,对风向的要求较大。冬季,该区域盛行风向为偏北风;夏季,该区域盛行风向为偏南风,故冬季一路向南,夏季返回。1月和7月分别盛行偏北风和偏南风最为明显,A正确。【14题详解】所产产品现今的需求量依然很大,A错;潭门镇人的传统生产方式会破坏海底生态环境,加快珍惜物种灭绝,政府对海洋珍稀物种的限制开发导致该生产方式迅速没落,B正确;若周边地区竞相模仿,该生产方式应该得到发展,不会没落,C错;该区域从事潜水采贝的历史悠久,即便捕捞技术落后,也不会导致这种生产方式迅速没落,D错误。所以选B。灯笼是我国的

14、传统工艺品,是喜庆的象征。古代竹编灯笼是用天然竹子、油纸、粘胶经过工匠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的。福建省莆田市的船渡村,是一个有着百余年制作竹编灯笼历史的“灯笼村”。过去,村里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做灯笼,编制的灯笼在当地十分吃香。如今,大部分村民放弃了这一传统手工艺,全村仅剩七八家灯笼作坊,编制灯笼的传统手工艺正面临失传的境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5. 福建莆田历史上制作灯笼的有利自然条件是A. 气候温暖湿润B. 水陆交通便利C. 竹林资源丰富D. 消费市场广阔16. 历史上莆田灯笼用油纸糊裱的主要目的是A. 增加透光性B. 防风防雨C. 防止烫伤手D. 增加美观度17. 与古代竹编灯笼相比,现代铁丝

15、灯笼的主要优势是A. 材料成本较低B. 剪断裁弯容易C. 不可回收再利用D. 使用寿命较长【答案】15. C 16. B 17. D【解析】【15题详解】结合材料可知,古代竹编灯笼是用天然竹子、油纸、粘胶经过工匠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的。福建莆田地处亚热带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A错误。历史上野生竹林面积广,竹材资源十分丰富,为制作灯笼奠定了有利的自然条件。BD属于人文条件,故选C。【16题详解】灯笼的外表用油纸糊裱,骨架用竹条制成,中间放上蜡烛,成为古代夜间的照明工具。福建莆田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且位于沿海地区,雨季较长,常年大风,用油纸糊裱灯笼可以起到防风防雨

16、的作用。故选B。【17题详解】古代竹编灯笼的竹箴比较薄,经烟熏后或长期置于干燥环境中易变脆、开裂、变形,容易使竹编灯笼的使用寿命缩短,不能回收再利用。而用铁丝做成的现代灯笼则方便折叠和存放,使用寿命较长。与铁丝相比,使用竹箴做灯笼,材料成本更低。故选D。下图中甲图示意渭河两岸物质组成差异情况,乙图示意不同年份渭河下游地区某监测点与渭河中心线最近距离的变化态势,监测点位于现在渭河南岸某固定点。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8. 造成渭河南岸物质颗粒平均粒径大于北岸的根本原因可能是渭河以南( )A. 降水量更大B. 地势起伏更大C. 支流流速更快D. 植被覆盖率更低19. 公元7002010年,渭河北岸地

17、区侵蚀、淤积的总体变化特征是( )A. 持续淤积,偶有侵蚀B. 先侵蚀,后淤积C. 持续侵蚀,偶有淤积D. 先淤积,后侵蚀20. 推测在17001900年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秦岭北麓植被人为破坏较严重地处暖湿气候期秦岭断块处于剧烈上升期渭河流速加快A. B. C. D. 【答案】18. B 19. C 20. 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影响河流搬运作用的相关知识。【18题详解】渭河南岸位于秦岭北部,地势崎岖,起伏大,河流湍急,搬运能力强。渭河北岸位于黄土高原上,地势平缓,流速慢,河流搬运能力弱。因此,渭河南岸物质颗粒平均粒径大于渭河北岸。降水量将直接影响到河流流量,使河流的整体搬运能力变强

18、,但不会造成南北两岸沉积物的差异。支流流速更快主要原因还是地势起伏大。渭河南岸相较于地处黄土高原的渭河北岸,植物覆盖率更高。故AC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19题详解】由图中可以看出,处于渭河南岸的监测点与渭河中心线的距离越来越大,说明了渭河向北侵蚀。有一小段时间内,监测点与中心线的距离在缩小。因此公元700-2010年,渭河北岸地区侵蚀、淤积的总体变化特征是持续侵蚀,偶有淤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20题详解】读图,在1700-1900年间,南岸固定观测点距河流中心线距离陡然增大,说明河流中心线向北移动。秦岭北麓植被人为破坏较严重,则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降低,河流含沙量较大,渭河

19、南岸堆积加剧。秦岭断块处于剧烈上升期,即渭河南岸地形抬升,渭河谷底相对下沉,使得河道整体向北移动,且渭河南岸接受了断块抬升的剥蚀物,沉积变快,使得河流中心线北移。地处暖湿气候期、则降水较多,河水水位上升,渭河流速加快。这两点与河中心线北移无多大关系。故、均错误。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正确答案为D。【点睛】河流含沙量大小的影响因素:1.降水强度:降水强度大多暴雨地方含沙量大2.地形;地形起伏大侵蚀作用强含沙量大3.土质疏松程度和土层厚度;土质疏松土层巨厚地方河流含沙量大4.植被覆盖率高度我国东北某地以降雪期长、降雪量大、积雪深厚而闻名,被誉为“中国雪乡”。由于冷暖气流常在此地相遇,每年10月至次

20、年5月地面均有积雪,形成著名的“雪盆”。下图示意该地所在区域地形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 中国雪乡最可能位于图中A. 甲地B. 乙地C. 丙地D. 丁地22. 中国雪乡积雪最厚的月份是A. 12月B. 1月C. 3月D. 5月【答案】21. A 22. C【解析】【分析】该题组考查的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21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雪乡以降雪期长、降雪量大、积雪深厚而闻名,说明雪乡可能纬度高且位于山地的迎风坡地带。据图可知,甲地位于山地的东南坡,三面环山,冬季北面的西伯利亚寒冷气流和南面的暖湿气流再次交汇,降雪量大,最可能是中国雪乡。故正确答案为A。【22题详解】中国雪乡积雪最厚的时候应

21、该是冬去春来、气温还不足以使积雪融化的月份。结合材料可知:A、12月正值隆冬,积雪厚度正在加大,A排除;B、1月正值隆冬,积雪厚度正在加大,B排除;C、3月冬去春来,但气温尚未回暖,故应为积雪最厚的时候,C对;D、5月气温回暖,积雪已经融化,D错。故正确答案为C。【点睛】1.影响气候的因素:二、非选择题(56分)2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罗布泊曾经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现今已干涸,地表受河流冲蚀和风蚀作用形成网状的干河谷和雅丹地貌交织分布。白龙堆雅丹地貌(靠近天山前山带)分布在罗布泊东北一带,主要是在白色砂泥岩夹石膏层为主的湖相沉积物的基础上发育的,高10-20米,长200-500米,

22、也有长达数千米的。白龙堆雅丹地貌北部沉积物中有丰富的盐类物质,这是有别于其他区域内雅丹地貌的沉积物特征。(1)简析罗布泊“耳轮”的成因。(2)说明白龙堆雅丹地貌的延伸方向。(3)简述白龙堆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4)有人认为白龙堆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你认为正确吗?说明理由。【答案】(1)耳轮线是湖水退缩过程中的湖岸线,是湖水蒸发退缩的痕迹;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罗布泊的水面面积经历了多次收缩,每收缩一次,就形成一道耳轮线。(2)东北西南方向。(3)地壳下沉岩层沉积地壳抬升湖水干涸风力、流水侵蚀。(4)正确。北部靠近天山,受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影响形成的地表径流侵蚀,将平坦的地表

23、,冲刷成无数的沟谷,将疏松沙层暴露于地表;然后再经风的吹蚀作用(有时风和流水交替作用),形成如今的外貌形态。【解析】【分析】本题以罗布泊的变化为背景,考查雅丹地貌的相关知识,综合考查学生的综合分能力。【详解】(1)结合材料“罗布泊曾经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现今已干涸”及示意图判断耳轮线是湖水退缩过程中的湖岸线,成因主要是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湖泊多次收缩。(2)雅丹地貌延伸方向应与盛行风向相同,结合风频图判断为东北一西南方向。(3)本题主要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由材料可知,白龙堆雅丹地貌是在以灰白色沙泥岩夹石膏层为主的河湖相沉积物基础上发育而成的,因而该地貌形成的过程,是先形成河湖相沉积物,后在河湖相

24、沉积物基础上受外力侵蚀。河湖相沉积物形成过程应是地壳下沉一岩层沉积一地壳抬升湖水干涸;河湖相沉积物经过湖水干涸一地面龟裂一风力、流水侵蚀形成雅丹地貌。(4)结合材料分析是正确的。白龙堆雅丹地貌靠近天山前山带,会受到山地降水和冰雪触水的侵蚀作用形成沟谷,导致沙层裸露。最后受到风的吹蚀作用,形成如今的外貌形态。2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赞比亚是南部非洲最早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是我国在非洲设立的第一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也是赞比亚第一个多功能经济区,总规划面积1728平方千米。该合作区分为两个园区(如下图):谦比希园区位于铜带省中部,以铜矿开采冶炼、有色金属加工及其配套

25、、衍生产业群为主;卢萨卡园区以现代物流、商贸服务、加工制造、房地产业等为主。截至2018年9月,入区企业有50余家,区内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4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近8000个就业岗位,开创了中国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新模式。(1)简述我国在非洲设立第一个境外经贸合作区首先在赞比亚的原因。(2)说明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采用“一区两园”方式的主要目的。(3)据图分析卢萨卡园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优势条件。(4)为了提高谦比希园区有色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经济效益,请提出合理的措施。【答案】(1)两国关系长期友好,政府政策支持,合作基础好;位于南部非洲的中部,与周边国家交通联系便利,经贸合作区的市场

26、辐射范围大。(2)两个园区产业(功能)定位互补,满足赞比亚政府建立多功能经济区的需求;充分发挥各园区所在地的突出优势,利于不同产业选择最佳区位;避免合作区占地面积过大,各类产业过度集中,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3)靠近首都,物流信息来源广;南临国际机场,附近有公路铁路,交通便利;以园区为依托,物流货源充足。(4)加大铜矿的勘探和开采,保障冶炼厂的原料自给;加大技术创新,提高铜矿资源的利用率和废渣的回收利用;实现人力资源本土化,节约劳动力成本;延长产业链(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完善配套服务设施,降低产品销售、运输成本。【解析】【分析】本题以中国和赞比亚合作为背景,考查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

27、工业区布局的优势分析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详解】(1)根据图文材料信息,从两国友好政策和交通位置两方面进行分析。我国在非洲设立第一个境外经贸合作区首先在赞比亚的原因。结合材料赞比亚是南部非洲最早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说明赞比亚与中国长期关系好,能够得到相应的政策支持;从地理位置看,赞比亚位于中部非洲地带,是联系周边国家的重要交通枢纽,交通位置优越,且市场辐射范围大。(2)赞比业-中国经贸合作区采用“一区两园”方式的主要目的从园区功能定位、最佳区位优势及生态环境保护去阐述。结合材料分析可知谦比希园区发展以铜矿开采冶炼、有色金属加工及其配套、衍生产业群为主的重工业,卢萨卡园区发展以现代物流、

28、商贸服务、加工制造、房地产业等为主的第三产业,这样产业结构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同时各自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并延长产业链,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最后两个园区分散布局,能够避免因规模过大带来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有利于保护环境。(3)影响现代物流业的因素包括信息、交通、货源等,根据图中信息即可得出答案。据图可知,靠近工业园区,具有大量的货源,运量丰富;附近区域有国际机场、高速公路和铁路连通,交通便利,运输方便;靠近首都,能够掌握丰富的市场信息,进一步掌握市场动向。(4)结合材料谦比希园区有色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方式,从原料、技术、劳动力、附加值、基础设施等方面去提出措施。

29、结合材料可知谦比希园区是以铜矿开采冶炼、有色金属加工及其配套、衍生产业群为主的工业园区;因此要加强铜矿的开采和勘探,保障冶炼厂原料的供应;还要加强科技的投入和技术的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强本地劳动者的培训,进一步节约劳动力成本;还要加强对铜矿资源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其附加值;最后加强基础设施(交通、通信等)的投入。25.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巴丹吉林沙漠(见左下图)年降水量大约在 4080 mm 之间,蒸发量超过 3000 mm。 沙漠的海拔在 12001700 m 之间,主体是沙山和高大的沙丘。沙丘内部较潮湿,沙丘顶部 附近生长有一些根系发达的篙属、沙米等草本植物(见右下图

30、)。沙山之间的洼地分布着 100 多个大小不等的永久性湖泊,冬季不结冰,多为咸水。湖岸边生长的茂密植物是优良的防风 固沙树种,也是沙漠中动物的食物。湖泊周围常为牧场及聚落所在之地。(1)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巴丹吉林沙漠中湖泊形成过程。(2)分析沙丘顶部可生长植被的原因。(3)分析该地区众多湖泊对周边居民生活的有利影响。【答案】(1)黑河地表水或沙漠冷凝水下渗到地下,地下水沿着断裂带流动,在沙山之间的洼地 出露地表形成湖泊。(2)该地气候干旱,地下水丰富且水温较高,沙丘下层的地下水蒸发后,水汽不断向沙丘顶部移动,导致沙丘内部湿度较大;植被的根部较深,有利于吸收沙山内部的水分。(3)湖泊调节局部小气

31、候,温差变小,湿度增大,改善居住环境;湖泊周围土地湿润, 植被生长茂密,防风固沙,减少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湖区植物为牲畜提供饲料,利于畜牧 业发展;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为当地居民发展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解析】【分析】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读图析图能力以及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水循环的过程以及湖泊等湿地对生活的有利影响,需要结合到基础知识,抓住图文材料关键信息分析答题。【详解】(1) 巴丹吉林沙漠中湖泊的水源来自地下水,黑河地表水或沙漠冷凝水下渗到地下,地下水沿着断裂带流动,在沙山之间的洼地出露地表,形成湖泊。(2) 沙丘顶部能够生长植被必定是因为有水源

32、,该地气候干旱,但地下水丰富且水温较高,沙丘下层的地下水蒸发后,水汽不断向沙丘顶部移动,导致沙丘内部湿度较大:植被的根部较深,有利于吸收沙山内部的水分。(3)湖泊是湿地,具有调节气候作用;湖泊周围土地湿润,植被生长茂密,防风固沙,减少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湖区植物为牲畜提供饲料,湖水提供牲畜饮水,利于畜牧业发展: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为当地居民发展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26. 【地理选修 3: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吉林市(下图)是吉林省下辖地级市、吉林省第二大城市、东北地区重要旅游城市,位 于吉林省中部偏东,距省会长春 124 千米,是“雾凇之都”。吉林雾凇是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 一,

33、每年 12 月下旬到翌年 2 月是观赏吉林雾凇的最佳时节,从丰满水电站到吉林市区的沿江两岸经常集中出现雾凇。雾凇俗称树挂,是过冷水滴(温度低于零度)碰撞到同样低于冻结温度的物体时形成的。分析吉林松花江沿岸出现十里雾凇的地理条件,并说明吉林市开发“雾凇冰雪节”的有利条件。【答案】地理条件:纬度高,冬季寒冷;位于大坝下游,发电放水导致河流沿岸水汽充足开发条件:“雾凇冰雪”景观独特,是高质量的旅游资源;吉林市是旅游城市,交通、旅游接待等基础设施完善;接近省会长春;“雾凇冰雪节”与寒假(春节假期)一致,客源有保障等。【解析】【分析】该题以丰满水电站到吉林市区的沿江两岸经常集中出现雾凇为材料,考查雾凇形成的条件吉林市开发“雾凇冰雪节”的有利条件。【详解】雾凇的出现必须具备低温、水汽等地理条件,据此结合吉林松花江沿岸的具体情况分析即可。吉林市开发“雾凇冰雪节”需要分析景观的特点及吸引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旅游地区接待能力、客源市场等。吉林市是接近省会长春,旅游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旅游接待能力强;“雾凇冰雪节”与寒假、春节假期一致,客源的旅游时间有保障,“雾凇冰雪”景观独特,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