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75102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一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考试范围:专题一-专题七; 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35小题,共70分。)1. 汉语中,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这与英语中将自己父母的兄、弟统称为“uncle”完全不同。可见,这些汉语称谓语体现出A. 明亲疏的家族追求B. 辨等级的阶级理论C. 重家庭的人伦观念D. 别长幼的宗法意识【答案】D【解析】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这是为了从年龄上区分出长幼,体现出中国人别长幼的宗法意识。故答案为D项。伯、叔的不同称谓,不能反映出亲疏远近,排除A项;这种不同称谓不属于辨等级的阶级理论,排除B项;C项不能反映出这种不同称谓的用意所在,排

2、除。2. 周礼中有以系家庭伦常的婚礼,以示成人之道的冠礼,有敬天亊神、祈福保民的祭礼,慎终追远、显扬孝道的丧礼,也有彰明君臣大义的朝礼,教睦诸侯邦交的聘礼等。这些周礼共同维系的主要是A. 周王室安全B. 宗族分封下的社会秩序C. 王位世袭制D. 嫡长子继承父亲的权力【答案】B 3. 学者评价在某一制度时说:“伴随着这一制度产生的新名号成为秦以后历代野心家们拼命争夺的最高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崇拜最高权力的奴性意识”。“这一制度”是A. 郡县制度B. 三公九卿制C. 皇帝制度D. 宗法制度【答案】C【解析】从时间上及联系史实可以看出,“伴随着这一制度产生的新名号成为秦以后历代野心家们拼命争夺的最高目

3、标”中的“新名号”是指皇帝,掌握着最高权力,因此“这一制度”是皇帝制度,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均与“最高权力”无关,且D项宗法制度不是在秦朝时期确立,排除ABD项。4. 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来何。造成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京官周渭对符彦關轻视B. 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C. 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D. 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体现了京官对大将的轻视,但这是现象不是原因,故A错误;之所以出现此现象是因为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故D正确;B项

4、不是主要原因;C项和材料无关。5. 明朝建立后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为防止布政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明朝以上举措体现了A.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意图B. 三权分立的民主化的特点C. 宰相权力下放地方的趋势D. 制约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答案】D【解析】明朝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同时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是通过分割地方政府权力,从而实现制约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故答案为D项。这一举措是针对地方采取的措施,与削弱相权无关,排除A项;这一目的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最终巩固君主专制,与民主化

5、无关,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废行省、设三司,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以这种方式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6. 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阁首辅的地位开始突出,倍受大臣们的尊崇,称其为首相,内阁中的其他成员也多为首辅举荐,他们事事附和首辅,不敢有什么意见。材料中的现象A. 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B. 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C. 说明内阁首辅取得决策权D. 表明权力制衡已被打破【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明朝内阁首辅地位升高,这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故B项正确,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皇帝的辅助机构,没有决策权,也不是权力的

6、制衡,故CD项错误。7. 针对军机处的“有官无吏”现象,清赵翼说“枢廷义取慎密,有官而无吏。”也有学者对此指出:“始密且速矣。”军机处名义上虽然有官,但实质上除了皇帝,其他人全都是吏,是真正的“有吏无官”。对军机处的“有官无吏”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便于严格保密利于提高效率加强君主专制其实是有吏无官。A. B. C. D.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枢廷义取慎密”体现军政大事需要严格保密,正确;“始密且速矣”体现军机处能迅速处理政务,利于提高效率,正确;根据材料“军机处名义上虽然有官,但实质上除了皇帝,其他人全都是吏,是真正的有吏无官”体现军机处有利于加强皇权,是真正的有吏无官,官员权力小,故正

7、确;所以排除BCD,选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枢廷义取慎密,有官而无吏”“始密且速矣”等关键信息的意思,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8. 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 贫富不均B. 莠民作乱C. 民性懦弱D. 吏治败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可知,耆英认为鸦片战争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官员无能、吏治败坏。故答案为

8、D。9. 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A. 人民的迫切愿望B. 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C. 知识分子的共识D. 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答案】A【解析】材料中“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与当时中国革命的目标相差甚远,只能是人民的一种愿望,故A项正确。当时是北洋军阀执政时期,B项说法错误;C项中“知识分子”的说法太过局限;D项说法过于绝对。【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点睛:以“反映”“表明”形式呈现

9、的反映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1要准确提炼题干材料和选项的语意侧重点,把握其渗透出来的情感、态度。2认真阅读题干材料,仔细区分选项之间的差别,合理推断。3要把各选项变成问题,逐一“拷问”题干材料,找到语意上与题干材料最为接近的一项。10. 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A. 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B. 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C. 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D. 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惟目前的内外

10、压迫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即可知,材料主张进行各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由此可知,这一论述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B正确。材料没有具体阐述新三民主义理论的内容,排除A。工农武装割据不与国民党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党外合作,不符合材料,C、D两项排除。【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统一战线点睛:解答本题,应注意比较革命统一战线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异同:相同点:都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并推动实现的;都采取国共合作的形式;都适应历史发展,促进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发展;都由于国民党反动势力的破坏而告终。不同点:历史背景不同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前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

11、统治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前,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具体内容不同革命统一战线为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独立,新三民主义成为合作的政治基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两党在民族矛盾上升时的协调行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有更大的独立性;影响不同革命统一战线时期,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因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使蒋介石、汪精卫公开背叛并大肆屠杀工农群众,大革命失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逐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坚持领导,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发展,为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11. 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

12、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抗日根据地,再根据“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可知,这一文件的颁布有利于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故B项正确。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都属于国内革命战

13、争时期而不是民族战争时期,排除A、C;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打败全民族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排除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12. 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 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 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 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答案】D【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的人数和所占人口比例的增加可以看出,抗日战争后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不

14、断加强,故答案为D项。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未能彻底解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尚未完成,不存在革命工作中心转移的条件,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从时间上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力量的壮大,不是统一战线,排除C项。【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影响点睛:抗日战争带来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学*科网还表现在抗日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力量的巨大发展,具体表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控制的区域以及拥护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群众队伍的扩大。整个抗战过程,就是国共力量

15、对比发生变化的过程,抗战结束时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更加明显。材料反映的就是这种逐渐加强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3. 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投票通过这部“伟大文献”的会议是A.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答案】C【解析】A项是1949年3月,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是1949年9月,与题

16、干时间不符;由题干中“1954年”“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广大人民获得选举权,C项正确。D项是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时间“1954年”“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4. 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夙愿。20世纪80年代初,为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的伟大构想是A. “一国两制”B. “和平统一”C. “九二共识”D. “国共合作”【答案】A【解析】20世纪80年代初,为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一国两制

17、”,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提出“一国两制”而非仅仅“和平统一”,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九二共识”和邓小平无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提出“一国两制”而非“国共合作”,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5. 1997年6月30日23点50分许,英国查尔斯王子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说,这一重要而特殊的仪式标志着香港在一百五十多年英国统治之后,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这一仪式标志着A. “一国两制”的提出B. 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C. 英国殖民体系的崩溃D. 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答案】B【解析】A项是20世纪80年

18、代初提出的;由“1997年6月30日23点50分许这一重要而特殊的仪式标志着香港在一百五十多年英国统治之后,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意味着英国将香港主权归还,B项正确;C项不选,香港只是英国殖民体系的一部分,不能推断出英国整个殖民体系的崩溃;D项说法错误,我国台湾问题至今还没解决。16. 1949年到1959年,国庆阅兵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受阅部队的武器装备从1949年的“万国造”到1954年“全苏式”,再到1959年受阅部队的最新式武器装备由我国自行制造。这一变化反映出A. 国家经济建设日新月异B. 中国承担越来越大的国际责任C. 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D. 外交“一边倒”局面日益巩固【答案】C【

19、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变化过程,说明在国防建设方面真正做到了独立自主。故答案为C项;材料只反映武器装备的改进,不能说明国家经济建设日新月异,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一边倒”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反映的变化不符,排除D项。17.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一方针进一步发展了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村民自治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B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1982年,中共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0、的方针,使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故选B项;C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D项村民自治制度是新时期开创的基层民主制度。考点:现代中国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名师点睛】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考生应掌握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历程及特点。今后高考命题可能会将中国民主化、法制化进程与人权问题联系起来,从现代化的角度考查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18. 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开幕词中

21、,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A. 共同纲领的颁布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C.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 中国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立【答案】B【解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1954年召开的,A、D项与这个时间都不符;而由材料中的材料中的“里程碑”可以看出,B正确,C不正确。19. 如表为全国1977年1982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时间(年)参加高考人数(万人)录取人数(万人)录取率(%)1977570275%197861040.27%1979468286%1980333288%19

22、812592811%19821873217%对参加高考人数的变化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是A. 文化大革命B.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C. 恢复高考制度D. 改革开放【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图表所给信息可以看出1977-1979年高考的参加者人数最多,而导致这三年人数众多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学停止招生所致。所以正确答案为A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主要作用在于解放思想,打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所以B项错误;恢复高考并不能影响高考人数的变化,所以C项错误;改革开放是1978年以后,与题中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0. 周恩来在谈到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时说:“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

23、,中美来往的收获就在这里。”这说明中美关系的突破A. 提高了中国的大国形象B. 推动了中国重返联合国C. 促进了中美间友好交往D. 改善了中国的外交环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说明中美关系的突破改善了中国的外交环境。故答案为D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中国在1971年已经重返联合国,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之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21. 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

24、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A. 参加万隆会议B.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 出席日内瓦会议D.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20世纪50年代”“两国总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B项正确。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不只是两个国家参加,故A项和C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背景与材料不符,D项也错误。【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点睛:1953年,周恩来在

25、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中、印两国在北京签订的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写入了这些原则。同年6月29日,中、缅两国总理在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也确认了这些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不同社会和政治制度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22. 20世纪50年代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该国际会议是A. 雅尔塔会议B. 日内瓦会议C. 万隆会议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答案】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

26、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3.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了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声明:“我深信所有国家都会从缓和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得到好处。”此后,他的北京之行A. 推动了新中国重返联合国B. 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C. 消除了中美之间的政治分歧D. 实现了中美两国的正式建交【答案】B【解析】尼克松访华是1972年,新中国1971年重返联合国,A项说法不符历史事实,排除;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的正常化,B项正确;C项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C;尼克松访华是1972年,中美两国的正式建交是1979年,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北京之行”指的是1

27、972年的尼克松访华,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本题容易错选D,把1972年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1979年中美两国的正式建交混为一谈。24. 1950年,当中国要收回美国在北京的兵营地产时,美国政府竟然以撤回所有在华官员为要挟,没想到中国政府的回答竟是:“我们宁愿看到所有美国官方人员能够更快地离开中国。”在谈到外援时,政府总理周恩来也强调:“外援如有利于中国当然要,但不能依赖,即使对于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依赖之心”。这反映出新中国外交A. “另起炉灶”的政策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 独立自主外交原则D. 对美苏一视同仁的态度【答案】C【解析】材料前半部分对美国的政策

28、体现“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原则;材料后部分是强调对苏联即使是“一边倒”政策,但也不能依赖苏联,综合前后材料可知,新中国的外交对美苏都强调独立自主,故C正确;A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5. 历史留下了无尽的讽刺:三十僭主(雅典历史上最残暴的统治者)恨苏格拉底入骨,但不敢杀他;雅典民主派却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从苏格拉底案可判断A. 雅典民主政治不及僭主政治开明公正B. 公民普遍参与政治容易导致权力滥用C. 雅典民主程序的公正体现了法律的公正D. 民主程序的公正并不能保证结果的公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苏格拉底在绝对公平的陪审团

29、、真正民主的程序下被判处死刑,这体现了公正的民主程序并不能保证审判结果的公正,故D项正确。苏格拉底案不能证明僭主政治开明公正,故A项错误;公民是否普遍参与政治,法律是否公正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B、C两项与材料不符。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易错警示】雅典的直接民主因为奉行绝对的多数统治,因而蕴藏着走向专制和暴政的危险。而雅典民主政治中的相关制度设计却不曾对多数权力进行丝毫制约,个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在城邦生活中也无处可觅,普遍的参与并没有带来充分和有效的参与,反而降低了民主的质量和效果。这一切都构成了雅典城邦直接民主制下多数人暴政的原因,苏格拉底的悲剧再

30、次证明了民主程序的公正并不能保证结果的公正。26. 贡斯当认为:雅典人几乎把全部精力与时间投入到军事与公共服务之中。这种投入的回报是,他们在共同体中具有很大的重要性。他们理解的自由主要是参与公共事务辫论与决策的权利。这种对自由的理解是基于雅典人的A. 民主理念B. 公民意识C. 共和观念D. 法律规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他们在共同体中具有很大的重要性”“他们理解的自由主要是参与公共事务辩论与决策的权利”,说明雅典人对自由的理解是从自己作为雅典城邦一份子的角度出发的,体现出雅典人的公民意识。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CD项。点睛:雅典民主制的特点主要有人民主权、轮番而

31、治、直接民主、公民意识和法律至上。本题考查的是公民意识的表现。27. 罗马法被近代社会广泛借鉴采用;其中的私法稍神和内容尤为被重视,它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这表明罗马法契合近代社会的主要是A. 罗马共和精神与近代吻合B. 自然法的人人平等原则C. 对个人权利的规范与尊重D. 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私法精神和内容尤为被重视”,这表明罗马法对个人权利的规范和尊重,这是和近代社会高度契合的,故C正确;AB不符合材料信息;罗马法中没有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故D错误。28. 十二铜表法第9表规定,不得为了任何个

32、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万民法规定,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享有国家全面保护的公权和私权。这些规定体现了A. 疑罪从轻B. 以礼入法C. 礼法并重D. 公平正义【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对特定个人进行特别规定,其目的是为了追求公平公正。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C项是中国古代法制的特征,排除。29. 十二铜表法规定:“若(当亊人双方)不能和解,则(他们)应在午前到市场或会议场进行诉讼。出庭双方应依次申辩(自己案件)”这反映出当时的司法审判A. 侧重于当亊人的申辩B. 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C. 遵循严

33、格的司法程序D. 摈弃旧有的风俗习惯【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十二铜表法对解决争端的程序作出明确详细的规定,以保障争端的解决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和程序进行,反映出当时的司法审判遵循严格的司法程序。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项是最终目的,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30. 在古代罗马,“罗马人根据罗马法而生活,异邦人则根据自己的城邦法而生活”。材料说明当时罗马A. 公民存在着严重不平等B. 国家尚未实现行政统一C. 以法治国原则得到贯彻D. 法律具有明显的排他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异邦人则根据自己的城邦法而生活”,说明当时罗马法的适用范围不包括异邦人

34、,即罗马法律具有明显的排他性。故答案为D项。异邦人不属于罗马公民,排除A项;异邦人不是罗马国家的人,材料不能反映国家尚未实现行政统一,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31. 某法律文献记载道:“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总统与参议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内政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

35、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这来自于A. 美国1787年宪法B.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符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议会制民主共和政体的特征。故答案为C项。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是总统制共和政体,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不必对国会负责,排除A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的是君主立宪政体,皇帝世袭,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点睛: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总统任命内阁须

36、经众议院同意,内阁对参议院负责而不是对总统负责,国家的行政权力不是完全由总统掌握,属于议会制民主共和政体。材料所述体现了法国政体的这种特征。32. 对于德国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有人指出:在维持一个社会系统稳定性的时候,对内涵发展的阻挠必然导致向外延的扩张,对内部改造的回避和拒绝必然导致对外的冒险。这意在说明德国体制A. 留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隐患B. 有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C. 有利于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D. 有利于内部改造的进行【答案】A【解析】“对内部改造的回避和拒绝必然导致对外的冒险”中“对内部改造的回避和拒绝”指的是德国宪法没有最大限度的体现民主,而是保留了君主专制的很多东西,“对外的冒险”

37、则指的是德国后来的对外扩张,军国主义传统因而形成,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33. 有史学家评论近代英国某一历史事件:“这是一次妥协的事变,从表面上看,原有的政治制度一点都没有改变,但实质上的变化却是非常大的:王权保留了,但丧失了它的专制性质;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主体,但在形式上承认了国王的最高地位。”这一历史事件是A. 处死查理一世B. “光荣革命”C. 克伦威尔独裁D. 责任内阁制瓦解【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这是一次妥协的事变”、“王权保留了,但丧失了它的专制性质;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主体,但在形式上承认了国王的最高地位”可知,反映的是“光荣革命”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光荣革命”后,英国

38、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使得议会权力大于王权,故B项正确。处死查理一世、克伦威尔独裁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事件,不符合题意。故AC两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应排除。故选B。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关键信息“这是一次妥协的事变”、“王权保留了,但丧失了它的专制性质;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主体,但在形式上承认了国王的最高地位”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对“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的掌握。34. 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形式不尽相同,但核心都是由议会掌握了国家的A. 行政权B. 立法权C. 司法权D. 外交权【答案】B【解析】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

39、、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议会都掌握了国家的立法权,故选B。【名师点睛】欧美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共性:资产阶级通过议会的设置,把国家的立法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以此限制和制约君主或总统等对行政权力的滥用。资产阶级代议制采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议会这是最高立法机关,君主或总统(或首相)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机关。35. 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讨论中,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甚至试图在宪法中加入国会有权否决各州立法的条款。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将联邦体制对政府的不同层次、不同部门权力进行特别划分视为防止过多国家集权的保障。它反映A. 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

40、B. 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C. 立法与行政的职权之争D. 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答案】D【解析】据材料“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美国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故D选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故A选项错误;材料信息也没有体现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故B选项错误;立法与行政之争,属于三权分立的表现,与材料无关,故C选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与联邦制的相关知识,学生容易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等概念混淆从而错选C选项,复习和考试训练中应该加强有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第卷(非选择题)二材料题(共3小题,30

41、分)3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在执政官克利斯提尼时期,雅典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认为某个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写名的人数超过六千。就意味着多数通过,那个人就要被流放国外十年。材料二在伯利克里执政时代,该机构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大会约每隔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此。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选出,10个部落各选出50人组成所谓议员团,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议事会的职务。它不仅从事一般审判工作,而且在立法活动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十人拥有最大的政治权力,战时他们统帅陆海军,掌

42、握一切外交事务臧嵘历史材料三: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雅典人口总数雅典公民总数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表决形式程序罪名陪审员审判员产生方式约40万约4.2万6000501抽签举手一审制渎神和蛊惑青年(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并指出它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何借鉴意义?(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有哪些?(3)据材料三,归纳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的问题。【答案】(1)原则: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维护公民的利益 借鉴: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执政为民;应加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2)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十将军委员会(3)存在问题:民

43、主范围狭隘;表决方式简单;公共权力滥用【点评】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势,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广大公民直接参与,原则上公民都有权利决定和管理国家大事,通过选举担任各级政府官职这种先进的古代政治制度,为公民创造了广泛的参政机会,激发了公民的自由,开拓精神,推动了雅典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性【解析】(1)原则:根据“就意味着多数通过,那个人就要被流放国外十年”概括得出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维护公民的利益。 借鉴:可从执政为民和加强人民群众监督方面分析回答。(2)主要机构:

44、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有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十将军委员会。(3)存在问题:根据雅典公民总数占雅典人口总数的比例得出民主范围狭隘;根据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抽签和表决形式-举手以及程序-一审制归纳的出表决方式简单;综合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得出雅典民主制度存在公共权力滥用。37. 自古以来,各国政治发展史中都都出现过典型的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根据下列两幅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比较题1和图2,这两幅图所体现的政治体制有和不同?(2)题1示意图中,如果唐太宗下令治理黄河,应该有哪一省负责实施?图2联邦政府的权利构建体现了什么原则?这一原则是由

45、哪位思想家在哪一场运动中提出来的?(3)图1和图2这两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和共同点?【答案】(1)图1是君主专制政体;图2是民主共和政体(2)图1尚书省负责实施;图2体现三权分立原则孟德斯鸠在启蒙运动中提出的(3)图1和图2的共同点是都加强了中央的权力,都采取了分权的形式【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美国的共和制,解题时注意对题干图示的解读和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美国的共和制相关知识的识记【解析】(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图1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政体;图2美国的政体是民主共和政体。(2)根据所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可知,尚书省负责实施;结合所学可知,图2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46、孟德斯鸠在启蒙运动中提出的三权分立原则(3)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美国的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图1和图2的共同点是都加强了中央的权力,都采取了分权的形式。38. 美国宪法是世界近现代史上最稳定的宪法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1787年宪法,有学者评价道:“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法律中蕴含着一个国家数百年来的发展,不能以对待数学书中定理与推论的方式,来对待法律;要理解法律是什么,我们必先知晓其过去,了解其未来趋势,必须同时参考法律的历史与当前理论。”摘编自【美国】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普通法材料二1869年2月26日,美国宪法通过“选

47、举权不能由于种族、肤色、或以前曾服劳役而遭受剥夺,此时尚不包括性别。”1919年6月4日,又通过“公民的选举权不因性别而受限,即确立女性的选举权”。摘编自美国宪法修正案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87年宪法的制定属于“经验”产物的理由。(2)1787年宪法确定的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4)指出材料二中美国宪法修正案出台的主要原因。【答案】(1)英国等欧洲国家政治体制经验;洛克、孟德斯鸠分权学说的理论;雅典城邦民主的经验;制宪者的政治经验(2)权力制衡原则(3)取消选举权的种族、肤色、劳役、有无剥夺过、性别的限制

48、(4)主要原因:经济发展的要求;民主政治的进步;民众长期斗争争取;公民素养不断提高【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和美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的历程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和理解以及综合概括的能力【解析】(1)根据所学,可以从吸取英国等欧洲国家政治体制经验,洛克、孟德斯鸠分权学说的理论,雅典城邦民主的经验,以及制宪者的政治经验等方面分析回答。(2)根据所学可知,1787年宪法确定了权力制衡原则。(3)根据“选举权不能由于种族、肤色、或以前曾服劳役而遭受剥夺,此时尚不包括性别。”得出取消选举权的种族、肤色、劳役、有无剥夺过、性别的限制。(4)主要原因:可分别从经济发展的要求,民主政治的进步,民众长期斗争,公民素养不断提高等方面总结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