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们怎样的价值取向?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鱼我所欲也来寻找答案吧。9 鱼我所欲也第1课时学习目标01必备知识02必记字词03初读课文04 CONTENTS 教学目录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述结构,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
2、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学习目标走近作者必备知识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k),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人就可以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文章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创作背景必备知识苟得()一箪食()所恶()一豆羹()蹴()不屑()弗()uwndn cxif字音字形必记字词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躲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同“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乡为身死而不受 (同“向”,先前、从前)通假字词义理解必记字词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今义:增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古今异义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做,这里引申为采用)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为了)为故不为苟得也(动词,得到,获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得一词多义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表示比较)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于)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
4、词,表转折,却)呼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而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语气词,同“欤”)呼尔而与之(动词,给)与则则凡可以得生者(那么)得之则生(就)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呼尔而与之(代词,他)为宫室之美(助词,的)之更多字词详见教材帮请同学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体会作者的思想,思考这篇文章应该用什么基调朗读。1.画出难懂的字词和你认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初读课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5、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朗读指导初读课文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熊掌,
6、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想要,希望也舍弃,放下选取1生命道义,正义疏通文意初读课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讨厌、憎恨
7、超过,胜过所以祸患,灾难苟且偷生同“避”,躲避译文: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假如,假使没有那么什么手段不用呢做译文: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什么不可以做呢?如
8、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采用某种手段由此可见,因此不仅,不只是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这种心丧失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文: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去做;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却不去做。由此可见,(人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人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不仅贤人有这种
9、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盛饭的容器,多用竹制成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踩踏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副词,不2吆喝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得不到就会死亡。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路上饥饿的行人不会接受;踩踏后给他(吃),就连乞丐也不肯接受。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优厚的俸禄同“辨”,辨别有什么益处房屋的通称侍奉同“德”,感恩、感激同“欤
10、”,语气词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为了住房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同“向”,先前、从前停止,放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文: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第2段用设喻和假设推理的方法,提出并阐释中心论点:在“生”与“义”之间,要“舍生而取义”。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阐述“舍义取利”就是丧失人的本心,进一步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第1段划分层次初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