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分层作业(一)(建议用时:35分钟)1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由此可见()A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开始出现B诸子百家的主张一致C社会变革推动百家争鸣产生D诸子都认同民本思想C材料表明促使思想者们不断反思的原因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据此可知社会变革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因此C项正确。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A项错误;诸子百家的主张不可能一致,也不是都认同民本思想,B、D两项错误。2图为某同学的课堂笔记,与所记内容相关的人物是()A孔子B孟子C荀子 D墨子A根据题干中核心信息:儒家学派创始人、核心思
2、想:仁、主张“有教无类”,可知相关人物为孔子,因此A项正确,排除其他三项。3春秋战国作为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流派纷呈的时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思想,至今对构建和谐社会仍产生着积极影响的是()“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相爱,交相利”人贵贱有“序”A BC DC和谐社会需要“仁义”,更需要平等,因此备选项中“绝仁弃义”和贵贱有序不符合要求,排除。4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普教得民心。”这表明他()A肯定道德教化对统治的重要性B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C否定了孔子以德治民的主张D主张以礼法思想来治国A根据材料“善政
3、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可知,孟子主张仁政,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A项正确;孟子虽然主张性善论,但材料没有体现,B项错误;材料是对以德治民的肯定,不是否定,C项错误;礼法思想是荀子的主张,排除D项。5先秦时期,儒家在治国方略上经历了孔子的“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君主的德最重要”等主张。这反映了此时儒家()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 B追求理想的人治政治C缺乏治国的明确标准 D渴望人伦秩序的规范B材料中三位儒家代表人物都主张德治,但没有明确反对法治,故A项错误;他们都将德治作为理想的人治政治,故B项正确;德治就是他们治国的明确标准,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儒家的治国方略,与人伦秩序的规范无关,故
4、D项错误。6春秋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认为:“恶是自然,而善却是人为的,只有用礼义对人性加以节制、改造,才能把人导入善。”材料中的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老子 B墨子C韩非 D荀子D根据材料中“礼义”、“法度”可以判断其主张礼法并施,因此这位思想家应为荀子,故D项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改革和法治,排除A、B、C三项。7以下主张体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是()A克己复礼,民贵君轻 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法不阿贵,以法治国B老子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故B项正确。8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
5、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下列先秦思想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墨子尚贤(上)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A.新兴地主阶级壮大 B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C社会思想异常活跃 D国家统一的必然趋势B“窃国者为诸侯”反映了分封制的崩溃;“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反映了世卿世禄制遭到破坏,“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反映了中央集权,这些思想都是这一时期社会转型的体现,故选B项;庄子、墨子都不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当时社会思想的活跃局面,不能反映社会本质,排除C项;材料中只有“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能体现统一的趋势,D
6、项过于片面,排除。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论语颜渊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章句下(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
7、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解析第(1)问,首先要把握材料基本观点,然后结合孔子的主张回答问题。第(2)问,结合孟子“民贵君轻”的基本主张和他的“仁政”措施回答。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2)“民贵君轻”的观点。“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10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B先秦时期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流行的是法家的思想,A项新兴地主阶级喜欢法家,不是儒家的思想;B项正确;C项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不一定是孔子的思想;D项是墨家的思想。11有学者
8、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几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据此分析,其中“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的思想主张是()A“仁”和“仁政”B“无为而治”,小国寡民C以法治国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B“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是道家学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是法家学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是儒家学派;道家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而治”,小国寡民。12商君书记录了商鞅与其他法家的思想。下列言论与该书思想一致的是()A法古无过,循礼无邪B俭节则昌,淫佚则亡C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C
9、取法古代没有过错,遵循礼乐才能没有邪念,这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节俭的观念属于墨家,故B项错误;奖赏分明,人民自然勤勤恳恳工作,刑法严明,人民自然遵循法制,属于法家思想,故C项正确;道的观念属于道家,故D项错误。13(2020江苏卷)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B材料“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表明墨子强调百姓利益,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因此墨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10、故选B项;儒家主张恢复前代礼乐制度,排除A项;强调社会等级和谐的是儒家,排除C项;适应兼并战争需要的是法家,墨家强调非攻,排除D项。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材料二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摘编自孙中山全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
11、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联系。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概括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回答。答案(1)内涵:善待百姓,巩固根本;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重民爱民,以民为本;君民相互依存。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2)有一定联系。古代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或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吸收了古代的民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