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课时问题和对策(B卷)对应学生用书P53考点分布表考点题号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3、4、6、8、10、11、12(1)、13(1)(2)调整和治理对策1、2、5、7、9、12(2)(3)、13(3)(4)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是我国中部地区某省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下列有关该省经济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于农民工向沿海地区流动,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迅速减小B随着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该省第二产业就业人口迅猛增加C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幅较大D随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均明显增大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该省第一产业
2、就业比重减小,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加,但增幅不大,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幅较大。这种就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该省城镇化发展迅速。2为推动该省经济发展,提高就业水平,应积极发展()A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B技术导向型工业C动力导向型工业 D现代服务业答案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最快,表明第三产业可以使更多的人口就业,而现代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而且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据此,回答35题。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A产业升级面临困境B城市建设相对滞后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答案D解
3、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即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等。4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有()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市场腹地相对狭小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改革开放重心北移A B C D答案A解析产业基础、人才队伍和科技实力相对薄弱,由于南岭的阻隔市场腹地相对狭小,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相比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5为解决工业化与城市化后劲不足的问题,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珠江三角洲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发展的工业是()A劳动密集型工业B技术密集型工业C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D电子
4、、食品、高档服装工业答案C解析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先天的弱势,应该重点发展,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而且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据此完成67题。6“城中村”的主要经济活动是()A工商业 B农牧业 C第一产业 D旅游业答案A解析“城中村”是指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7关于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A进行产业结构调整B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C加强规划与管理D扩大城市用地规模,建设卫星城答案D解析针对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即可。扩大城市用地规模会进一步减少耕地,加剧
5、人地矛盾。读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回答89题。8图中甲省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最大优势在于()A能源和矿产 B市场和腹地C人口和技术 D城市和交通答案A解析甲省的城市多为矿业城市,是在当地丰富的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9为实现甲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下途径最合适的是()A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B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C加大对原料导向型企业的投资D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答案D解析对于矿业城市来说,重点发展对科技水平要求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明显不现实;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会加快矿产资源的枯竭速度,并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
6、合理措施。下表为辽宁省与广东省不同年份城市人口比重比较表。据此完成1011题。1965年1990年2000年2011年辽宁省34.1%50.6%54.2%63.3%广东省17.6%23.6%55.1%66.2%10两省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其主要原因有()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农业资源的开发19902000年间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国家政策支持广东省城市化起步晚是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广东省城市化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A B C D答案D解析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20世纪末由于缺乏国家政
7、策的支持,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前,广东省的工业基础薄弱,导致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得广东省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故选D。11两省城市化要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B基础设施落后C严格的户籍制度D区域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升级答案D解析辽宁省的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广东省的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它们的产业结构都有待进一步调整升级,D项正确。二、综合题(共56分)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材料一2014年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该规划提出了京津冀一体化的城镇化构想。作为我国的核心地区,京津
8、冀地区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国家提出各地建立自成体系的工业经济,北京兴办了几千家工业企业,涵盖了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等几乎所有工业部门,集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于一体,但引发了“大城市病”。京津冀一体化,北京应把自身的部分职能分到周边卫星城市,同时坚持在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多元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区域内的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产业布局、城镇体系等,逐步形成良性互动、竞争合作的区域发展格局。材料三下图为京津冀一体化构想图。(1)与长江三角洲相比,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有哪些?(4分)(2)北京“大城市病”的主要成因及表现是什么?治理北京“大城市病”我们
9、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12分)(3)说出京津冀一体化构想中北京合理的发展方向,和部分产业外迁对北京和河北分别产生哪些影响。(12分)答案(1)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重工业基础雄厚。(2)成因:人口过度集中,城市建设和区域发展缺乏合理规划。表现: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城市污染严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社会问题突出。措施:合理规划,协调发展;治理污染,美化环境。(3)发展方向:分散经济职能,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和高级服务业占优的知识型发展区域。影响:北京:分散城市职能,缓解城市发展压力,减轻城市环境压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河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发挥资源优势,改善产业结构,促
10、进经济发展。解析第(1)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缺乏;京津冀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重工业基础雄厚。第(2)题,由于人口过度集中和发展缺乏规划,北京出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大城市病”。治理“大城市病”一方面要治理污染和美化环境,一方面要合理规划,协调发展。第(3)题,从材料可知,北京合理的发展方向是分散城市职能,发展为技术和知识中心。部分产业外迁可以缓解北京的交通、住房和环境压力,促进北京产业升级;可以促进河北完善基础设施,河北通过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改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13结合京津冀地区示意图(图a)和首钢曹妃甸厂区海水淡化流程图(图b),完成下列各题。(28分)
11、河北北部多山地,山林茂密。河北省供应北京81%的水和天津93%的水。(1)据图a及文字材料,简析河北省水库主要分布特点,并分析北部山地对京津地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6分)河北是近代工业发展较早的省份,其钢铁、电力、石油加工、炼焦、化学原料等重工业规模庞大。(2)从图a和上述文字材料中找出四条相关信息,分别对应说明河北省发展重工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8分)(3)首钢曹妃甸厂区海水淡化厂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良好,据图b各找出一条信息加以说明。(6分)有近30万“北漂”每天往返于北京与“睡城”燕郊之间。近年来,北京许多科研院所和制造业迁至燕郊,燕郊借此加快了留住人才建设“创业燕郊”的步伐。(4)简
12、述“创业燕郊”对缓解北京城市问题的作用。(8分)答案(1)河北省水库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北部(和西部)地区(主要分布在山区)。北部山地能削弱沙尘;削弱冬季风;涵养水源。(2)信息:河北省是近代工业发展较早的省份。条件:工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信息:河北省钢铁、电力、石油加工、炼焦、化学原料等重工业规模庞大。条件:工业部门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善。信息:铁路线众多(或近海洋,并多海港)。条件:(海陆)交通发达。信息:煤、铁、海盐、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条件:近原料、能源产地(原料、能源充足)。信息:靠近京津地区。条件:市场广阔。(任答四点即可)(3)环境效益:充分利用余热淡化海水,减少能源的
13、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社会效益:产生化工原料,延长相关生产链,增加就业机会。(4)疏散北京人口和相关产业(分散城市职能);缓解北京交通拥堵状况;减轻北京入学、住房、就医、治安等方面的压力;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北京环境质量。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水库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山区;山地阻挡了冬季风,削弱了沙尘的影响,山区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第(2)题,文字材料中的“发展较早”,说明工业基础好、历史悠久;河北省“钢铁、电力、石油加工、炼焦、化学原料等重工业规模庞大”,说明工业部门齐全。图像信息中的各种资源说明原料充足;众多的铁路线、海港说明交通便利。第(3)题,产业链延长增加了就业机会;利用余热淡化海水,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增强了环境效益。第(4)题,建设“创业燕郊”利于疏散北京的相关产业与人口,缓解其交通、住房等压力,利于环境的保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