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百家争鸣”中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中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2、理解“百家争鸣 ”局面形成的原因和意义。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重点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学法指导】“百家争鸣”:(1)必记内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士活跃起来,代表本阶层或者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代表人物:道家:老子和
2、庄子;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等。(2)巧记方法春秋战国大动荡,你方唱罢我登场,著书立说收门徒,儒、墨、道、法各主张。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1)必记内容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以德治国”,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主张“性本恶”。(2)巧记方法孔仁孟(仁)政荀(仁)义(王)道,孟荀善恶来区分。“百家争鸣”的意义:(1)必记内容“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在“百家争鸣
3、”过程中,各学派互相取长补短,逐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巧记方法传统文化体系成,首次解放基础打。【学习过程】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2)具体原因_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出现了_讲学。2代表人物(1)道家老子和_。(2)儒家:_、孟子和_。(3)墨家:墨子。(4)法家:商鞅、_。3影响(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_运动。(3)“百家争鸣”是中国_、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细节点拨在分析某
4、一历史问题原因时,要注意分析的角度,比如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也可以从根本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等着手。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学(1)政治思想:“_”为核心;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_”,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2)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_”。2孟子(1)把孔子的“仁”的思想发展为“_”,进一步提出了“_”的民本思想。(2)在伦理观上,主张“_”,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3荀子(1)主张施政用“_”和“_”,“_”。(2)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_的观点。(3)主张“_”,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4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改造的影响:_。细节点拨在对比
5、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观点时,可从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伦理观和历史观等角度对比,从中可找到其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思考】1为什么说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孔子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_”。提出“_”的政治主张。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2法家(1)韩非子:主张君主要_,提出了_。(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细节点拨分析人物的思想时,要注意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其阶级属性。【问题思考】3根
6、据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主要观点。探究一诸子百家材料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要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简单、甚至破烂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问题甲、乙、丙、丁各代表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探究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材料梁启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指出:“文明之所以进步,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
7、,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问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思想自由之明效”的原因。探究三儒家的代表人物1问题如何理解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2问题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异同点。【参考答案】一、1.(2)士私人2.(1)庄子(2)孔子荀子(4)韩非子3(2)第一次思想解放(3)学术文化二、1.(1)仁克己复礼(2)有教无类2.(1)仁政民贵君轻(2)性本善3.(1)仁义王道以德服人(2)君舟民水(3)人之性恶4.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时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三、1.(1)道无为而治2.(1)以法治国系统的法治理论问题思考1(1)儒家思想孕育了
8、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的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2(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2)“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的权利与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3)“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3(1)儒家推崇“人治”“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主张实行仁政。(2)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
9、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人心。课堂活动区探究一甲道家;乙儒家;丙墨家;丁法家。探究二(1)百家争鸣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2)百家争鸣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3)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探究三1(1)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这是“仁”在政治上的体现。(2)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这是“仁”在教育方面的体现。(3)主张“克己复礼”,通过规范人民的行为来保证“仁”。(4)主张“中庸”,通过协调人民之间的关系保持“仁”的常态化。2(1)相同点背景: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目的:维护本阶级的统治;性质:包含民本思想,体现人文精神,具有
10、古典人文主义的性质;内容:主张“仁”和德治,以德治国,为政以德。(2)不同点在伦理观上:孔子主张“性相近”;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恶论”。【知识链接】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第一, 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 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
11、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 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的发展(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士“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但是没有被统治阶级所接受。(2)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是儒
12、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3)战国时期,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荀子的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需要(外儒内法)。【基础达标】一、选择题1有人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这句话体现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包括()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2下图是国庆期间通过天安门广场的“锦绣彩车”方阵中山东的“岱青海蓝”彩车。彩车上有孔子、书卷等各种元素,充分体现了山东深厚的文化底蕴。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A“仁者,爱人” B实行仁政C有教
13、无类 D学而不厌32009年9月28日,第二届两岸师生联合祭孔大典在台湾新竹举行,纪念这位影响深远的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下列思想体现了“教育公平”的是()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C温故知新 D教学相长4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恨,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你认为被删除的部分最可能是()A民贵君轻说 B人性本善说C先义后利说 D浩然之气说5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6在编演“诸子百家治国”的历史短剧时,扮演荀子的同学的台词应当是()A己所不欲,勿施
14、于人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7从孔子、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人不分贵贱贫富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D通过学习和礼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8“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该是()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子题 号12345678答 案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
15、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据论孔子思想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的怯懦的方面。据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请回答:(1)两则材料都涉及到孔子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参考答案】1B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是社会大变革,而不
16、是“百家争鸣”引起了社会大变革,故B项错误。2A3B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A、C、D三项是孔子关于教与学的思想,与教育公平关系不大。“有教无类”即不分贫富贵贱,所有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这明显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和思想。4A朱元璋是封建统治者,他不会接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限制统治者剥削压迫的主张,因此有可能将这些内容删掉。5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民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6D荀子继承了孔孟的“民本”思想,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了“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7AB是孔子的思想
17、,C是孟子的思想,D是荀子的思想。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他们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都主张“仁”和“礼”,都主张从个人修养入手,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8D9(1)私人讲学;有教无类;合理的教育方法。(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中的孔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3)问实际都涉及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与评价历史事件一样,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也是生产力标准,方
18、法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用阶级分析法和一分为二的辩证观加以评判。【拓展提升】一、正确认识道、儒、法、墨等派别的阶级性极其主张阶级派别代表人物主张评价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道家老子、庄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儒家孔子核心思想“仁”“礼”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新兴地主阶级儒家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调整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荀子“制天命而用之”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朝气和信心法家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专制,提出以法治国,“法不阿贵”体现了新型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小生产者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要求和平、稳定的愿望二、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比较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