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州一中2021级高一开学检测历史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恩格斯说:“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代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类的创造品主要是用作这种采集的辅助工具。”以下各项符合恩格斯对“蒙昧时代”定义的是( )A 北京人B 大汶口文化C 河姆渡文化D 黄帝时代2.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若想获得研究他们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 )A 神话传说B 史书记载C 学者推断D 考古发掘3.某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了如下归纳,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 距今约一万年前后,先人的食物主要依赖农耕生产B 早期农耕聚落时期,先人们实
2、行共同耕作按劳分配C 中国人以炎黄子孙自居,因为炎黄传说已经被证实D 从史前墓葬品的差别中,可以透视到社会等级存在4.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材料反映了( )A 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B 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 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D 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5.下图是山西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鸟尊”,出土于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其大鸟回眸、小鸟偎依、巨象缩首的完美组合造型,成为西周青铜艺术中的罕见珍品。据此判断该艺术品( )A 是晋侯权力至高无上的象
3、征B 体现了青铜铸造技艺的成熟C 破坏了西周时期礼制的规定D 由技艺精湛的私营工匠制作6.小华同学在参观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商周文物展览时,拍摄了一组青铜器的图片,从中不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A 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B 青铜器种类繁多,用途广泛C 青铜器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D 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高超7.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 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 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 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 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8.左传载:“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材料涉及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4、B 分封制C 世袭制D 宗法制9.“(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根据材料可知周代分封制( )A 完全建立在同姓亲族基础之上B 分封的主要标准是德才兼备C 异姓诸侯国受到排挤D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10.“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 )A 宗法制B 世袭制C 分封制D 禅让制11.“家国同构”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某位学者绘制了下图所示结构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血缘关系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纽带B 小农经济是封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C 儒家思想是宗法观念产生的思想基础D 宗法家族是国
5、家政府功能的扩展延伸12.春秋公羊传中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这一做法( )A 遵循了周代宗法制度的精神实质B 严重地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C 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D 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13.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 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 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C 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 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14.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一组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A 加强文化控制B 加强经济管理C 加
6、速国家统一进程D 巩固国家统一15.秦刻石辞传者凡七:曰峄山、泰山、琅邪、之罘、之罘东观、碣石门、会稽。会稽刻石特提男女淫佚之防,此就各地风俗为矫正也。琅邪刻石尚孝、重农,为此后汉治之本。由此可知( )A 秦的治国理念是儒家思想B 秦始皇喜欢游历C 秦注重社会的行为规范建设D 秦刻石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16.毛泽东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以下是关于“秦皇”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A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国B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C“焚书坑儒”,导致道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D 最早建立县制17.1975年湖北云梦发现睡虎地秦墓竹简,内有秦
7、律187条,其中一条规定“有贼杀伤人冲术,偕旁人不援,百步中比野,当赀二甲”。此条文主要体现的历史信息是( )A 秦律规定见义勇为是义务B 秦律法严苛C 秦律规定有违社会道德D 秦律鼓励百姓和睦相处18.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 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 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19.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
8、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A 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B 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C 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D 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20.下表是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这些主张反映了( )A 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B 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C 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D 工商业的社会作用被忽视21.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A 规范社会秩序B 强化中央集权C 构建平等社会D 缓和诸侯纷争22.战国
9、中后期,荀子主张“礼法兼用”,韩非子也尝试为法治寻找“道”的依据,吕氏春秋一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 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B 法家地位有所下降C 儒家思想备受秦国重视D 思想专制局面形成23.下图是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时做的学习摘要。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 大变革的时代B 统一国家的建立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 民族关系的发展24.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B 西域良马引进与
10、马种改良C 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D 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25.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位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 )A 为现实主义文学奠定基础B 用华丽辞藻描绘盛世局面C 适应普通市民生活的需要D 注重感情抒发和神韵意趣26.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 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 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
11、实C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27.数学史专家钱宝琮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B 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探究C 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D 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28.汉武帝即位后,令各郡县保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由他亲自出题,让被举荐的人作答。通过这样的考察,大汉呈现出人才济济的盛况:大经学家、政论家董仲舒,大史学家司马迁,文学
12、家司马相如,大军事家卫青、霍去病,大探险家张骞都出现在这一时期。上述材料说明了汉武帝( )A 树立皇帝权威B 重视选拔人才C 削弱贵族势力D 推儒家思想29.“贡举之法,三代未尝有之,而汉武帝建元元年诏举贤良之士,亲策问董仲舒而始焉。唐宋科举之法盖仿于此矣。”材料中的“贡举之法”是指( )A 军功爵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30.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A 诸侯强大威胁中央B 社会局面比较安定C 母后主政皇帝无权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31.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3、。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中国历史(1)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10分)(2)依据材料二中图三和图四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导致了社会上什么新兴阶级的出现?(5分)(3)材料三中的百家争鸣和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5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
14、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书材料二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书刘辅传材料三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心腹之臣矣。”(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10分)(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说明设置中朝的做法和目的。(10分)林州一中2021级高一开学检测历史答案1.【答案】A【解析】恩格斯这段话反映的是原始农耕出现以前的生产情况。B、C、D选项都已经进入农耕时代。2.【答案】D【解析】史料按价值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
15、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考古发掘是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古人类最主要的方法。3.【答案】D【解析】一万年前后,虽有农耕生产,但是先人的食物主要还是来自于采集狩猎,故A项错误;农耕聚落时期,先人们实行共同耕作平均分配,B项错误;炎黄传说尚待证实,C项错误;史前墓葬品的差别,反映了社会等级的存在,D项正确。4.【答案】A【解析】“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表明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故选A项;当政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5.【答案】B【解析】材料“大鸟回眸、小鸟偎依
16、、巨象缩首的完美组合造型”是青铜技艺成熟的一种体现,故选B项;分封制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故A项错误;该青铜器不能反映破坏了礼制,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周代“工商食官”,故D项错误。6.【答案】A【解析】依据青铜器的图片,可以看出商周青铜器涉及音乐、生活等方面,种类繁多,而且用途广泛,商周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超,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由此可知,B、C、D三项是可以从青铜器的图片中获取的信息,不符合题意;A项所述是无法从图片中获取的信息,符合题意。7.【答案】B【解析】选B。西周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形成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王位继承上的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故B正确。
17、禅让制是按才能和威望而非血缘来继承的制度,与材料不符,A错。材料现象主要和继承制度的变化有关,而非由君主寿命所致,故C错。西周时期父子血缘关系(嫡长子继承制)更加受到重视,血缘纽带关系并非弱化,故D错。8.【答案】B【解析】选B。本题材料中“以亲屏周”即课本中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原文大意: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诸侯,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因此,材料所涉及的制度应是西周的分封制。故本题答案为B。9.【答案】D【解析】A项“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B项说法错误,西周分封的主要依据是血缘关系,并非德才;C项与题意无关,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从题干中“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西周分封的主体是
18、同姓亲族,故选D。10.【答案】A【解析】选A。宗法制重视家族关系,家国同构现象是宗族关系的反映,故A正确;世袭制是指继承制度,故B错误;分封制由周天子分封领地和治权,故C错误;禅让制指统治者把部落联盟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故D错误。11.【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家国同构”,意即宗法家族其实就是国家政府功能的扩展和延伸,故D项正确。商周时期政治关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但不适用于官僚政治出现后,A项错误;“家国同构”适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但材料未提及经济基础,B项错误;宗法观念产生于商朝,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C项错误。12.【答案】A【解析】依据“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
19、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可知,材料体现了周代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的精神实质,故选A项。13.【答案】C【解析】秦统一中国后,废除各国原用货币,采用“半两”圆钱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因而蚁鼻钱已经不能在中原流通,故选C项。14.【答案】D【解析】15.【答案】C【解析】秦朝以法家思想为立国根本,法律制度细密而又严苛,不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秦始皇游历的主要目的在于示强,以威服海内,并不等同于喜欢游历,故B项错误;材料所涉及的两块秦刻石辞,主要内容在于规范各地的风俗,说明秦始皇在统一全国之后,注重社会的行为规范建设,故C项正确;七块秦刻石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故D项错误。16.【答案
20、】B【解析】秦统一后,秦始皇为加强统治,制定了一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故B正确;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故A错误;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摧残了先秦文化,钳制了思想,并没有导致道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故C错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县制,故D错误。17.【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规定意思是说有贼人在大街上杀人伤人,周围的人袖手旁观不救援,距离百步之内的,要罚二甲(罚巨额罚款),这里秦律把金义勇为作为一种义务来规定,故A项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秦律的严苛,B错误;秦律的规定是突出见义勇为的行为,不是
21、违背社会道德,故C项错误。材料中秦律的规定并不是鼓励百姓和睦相处,D错误。18.【答案】D【解析】考古发现可以反映时代风貌。读图可知,战国以前,铁器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选D项。图中反映的是铁器发现地的分布情况,无法由此推断出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A项排除;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丝绸之路开通,沟通了中原与今新疆地区的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无法说明冶铁技术的普及,故C项错误。19.【答案】D【解析】根据题目中“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长江流域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
22、工具”得出春秋时期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故D项正确。20.【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这些先秦思想家都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商鞅变法之后,与孔子、老子和墨子无关,A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在商鞅变法时期提出的,与孔子、老子和墨子无关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这些先秦思想家对工商业的态度,无法得出其忽视工商业的社会作用,D选项错误。21.【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中荀子的“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可知社会秩序的混乱是制定礼义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A项。B、C、D三项在题干中没有相关表述,不符合题意。22.【答案】A【
23、解析】荀子主张“礼法兼用”,说明荀子借鉴了法家的思想,韩非子为法治寻找“道”的依据说明法家借鉴道家思想,吕氏春秋更是诸子百家融合的典范,A项正确。23.【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军事上战争不断,经济上奴隶制经济逐步瓦解,封建经济开始形成,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是大变革的时代,故选A。24.【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社会经济凋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到汉武帝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因此马匹大量增加,A项正确。25.【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中信息可得,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均为汉代著名的文学家,这一时期“赋”为主要的文学体裁,其特点是“
24、辞藻华丽、气势恢弘”,B选项符合题意。为现实主义奠定基础的是诗经,A选项排除。适应普通市民生活的需要是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学特征,C选项排除。注重感情抒发和神韵意趣的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D选项排除。2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所述,司马迁根据游历各地时听到的人们传颂的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即选择可靠的内容,编成黄帝的事迹,这反映了司马迁严谨的治史态度,同时也说明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的真实性,所以B项符合题意。27.【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是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而非钱宝琮对待科研的态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
25、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可知,中国古代科学注重实用,缺乏理论探索,B项正确;材料强调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实用性,故C、D两项错误。28.【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充分说明了汉武帝重视对人才的选拔。29.【答案】B【解析】材料中“贡举之法”创立于汉武帝时期,根据“诏举贤良之士”的信息可知,这里的“贡举之法”是察举制,B项正确。30.【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古代中国存在一种政治现象,即幼帝即位导致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赖宦官收回权力,导致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由此可以得出,材料所述为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故D正确。31.【答案】(1)政治制度:分封制。现象:诸侯争霸。影响:消极
26、:诸侯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积极: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2)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3)联系:政治、经济的变革,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解析】32.【答案】(1)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2)做法:中朝人员都是地位低下、但受皇帝信任的人,重大决策由中朝裁定;而原来的有资历、难以驾驭的权臣不再受到重用。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解析】第(1)问的“举措”,根据材料一分别从选拔、任用、职责等方面说明汉武帝削弱相权采取的措施。第(2)问的“做法和目的”,要根据“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等关键信息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