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4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考点1| 宋明理学1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2)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3)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重兴儒学。2形成到宋代,新兴儒家逐渐确立一套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理学”。3代表人物及主张代表人物基本主张程朱理学“二程”(北宋) 朱熹(南宋)天地万物的始源:“理”求理方法:“格物致知”个人修养准则:“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核心主张: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求理方法:“发明本心”王守仁(明中期)思想核心:致良
2、知求理方法:克服私欲、回复良知1宋明理学2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5影响:宋明理学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1)积极影响: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庄严。(2)消极影响: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一)宋明理学史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
3、、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子语类史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解,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学会读史史料一指出南宋朱熹继承发展了北宋“二程”的思想,提出了天理论。由得出“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由得出“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史料
4、二指出了理学的积极作用。由可知,从关注生活和道德追求两个角度归纳理学的积极作用。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提示】“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2)根据史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提示】积极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思维拓展 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及特点(1)新发展宋朝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有益内容,使儒、佛、道三家融合,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
5、,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既是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2)特点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
6、容。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二)陆王心学史料一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象山先生全集史料二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守仁传习录学会读史史料一反映了陆九渊主张反省内心获得认识。由可知陆九渊主张用本心体验天理。史料二反映了王守仁对心学的认识和获取认识的途径。由可知,王守仁主张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不须外求,
7、强调“知行合一”。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陆九渊心学观点的理解。【提示】陆九渊把“心”与“理”说成是人固有的,而不是外物给的,他提出“心即理也”,意即本心即天理,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并用自己的体验予以印证,便于人们接受。(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王守仁的基本主张,并分析指出其主张是如何传承和发展儒学思想的。【提示】基本主张:性本善,致良知;知行合一;发明本心。继承了孟子的“性本善”思想;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说;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3)理学和心学在寻求“理”的方式上有何不同?二者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提示】不同方式:“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本质区别:理
8、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维拓展 全面认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关系(1)相通之处在内容上是相通的,都承认“理”的存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在道德修养上,二者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学习、教育改变气质,克私去弊,改过迁善,以恢复“善之本性”或“善之本心”。二者的实质目的是相通的,都强调“理”是人所必须追求的,道德修养或人生的目的在于体悟“天理”,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与天理为一。最终目的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2)分歧之处在思想内容上:程朱之“理”侧重于
9、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约束力,更具客观性和思辨性;而陆王之“心”则更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更具主观性和简易性。正是这个差异直接导致了两流派在治学和修养方法上的直接对立。在修养方法上:程朱理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发明本心”,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1二程文集载:“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无利?”该观点()A肯定人正当利益的诉求B阐述先理后物的哲学观点C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10、的要求【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按富贵不是贤者所祈求的,但违背人情。普通人没有好处,简直活不下去,怎么可以没有好处呢?由此分析可知肯定人正当利益的诉求,故A项正确。【答案】A2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旨在强调()A儒家自古以来就讲求个人的道德修养B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超越于此的是人欲C“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D人要克制欲望才能发明本心符合天理【解析】据材料从孔子“克己复礼”到中庸及大学,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得出朱熹强调儒家一贯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正确。【答案】C3
11、“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解析】“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体现了程朱理学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普及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维护封建统治和压抑个性发展,故B、C两项错误;“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说明程朱理学使儒学的价值得到重建,故D项正确。【答案】D考点2|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1历史背景(1)政治因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2)经济因素:商品经济发展,社
12、会上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3)思想因素:明代晚期,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近代科学传入中国。2“异端”思想家李贽(1)学术上:大力鞭挞程朱理学,否定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2)道德上:批判传统道德,提出人皆有私,提倡个性自由发展。(3)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4)哲学上: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摇撼“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3三大进步思想家思想家主要思想共同主张王夫之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工商皆本学术上:经世致用黄宗羲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者” 提出限制君权、倡导
13、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等设想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思想,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4评价(1)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2)带有早期启蒙性质,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主张及特点史料一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
14、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仁者”以天下之失所也而忧之,而汲汲焉欲贻之以得所之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李贽焚书史料二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许倬云历史大脉络史料三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
15、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 致用哉?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史料四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学会读史史料一出自李贽焚书,反映了李贽的反正统意识。史料中处的关键信息是李贽反对迷信孔子。史料中处的关键信息是李贽反对以儒家思想束缚人的自由。史料二体现了黄宗羲的民主设计思想。关键信息归纳为重申民本思想,提出君民平等;由归纳为地方自治;由归纳为反对君主专
16、制,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史料三体现了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史料中“致用”反映了其观点。史料四指出了明清之际民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特点。指明清之际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进步思想。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概括李贽的主要观点,据此分析其思想的主要特点。【提示】主要观点:反对迷信孔子(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追求个人自由(抨击儒家仁义道德束缚个人自由)。主要特点:反传统、反权威(反封建)。(2)根据史料二,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发展的时代特色。【提示】反对君主专制;重申民本思想,提出君民平等和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3)史料三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
17、当时有何意义?【提示】治学目的:经世致用。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4)根据史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出现的社会原因,并谈谈你对这股新思潮的认识。【提示】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文化专制的束缚。认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对近代反专制斗争有积极推动作用;吸取了儒学的积极因素,批判其不合理的成分,使传统儒学在新时期焕发了生机;未提出新的社会方案,未突破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思维拓展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特点表现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
18、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思想。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提倡“经世致用”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4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中带有早期民主思想色彩。究其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关键在于()A抗清斗争高涨B宋明理学兴盛C商品经济的发展D西方思想的影响【解析】抗清斗争是民族矛盾激化的表现,与民主思想的形成没有联系,故
19、A项错误;宋明理学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思想武器,是早期民主思想所批判的对象,故B项错误;民主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中后期中国的商品经济发达,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为民主思想产生创造了条件,故C项正确;西方民主思想在鸦片战争之后才逐渐传入中国,故D项错误。 【答案】C5黄宗羲认为:“(君主)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A君主制度摇摇欲坠B启蒙思想已有萌芽C纲常礼教全面崩溃D资产阶级日益壮大【解析】黄宗羲生活时代是明末清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抨击君主专制的
20、思想,说明反对君主专制启蒙思想出现了萌芽,故B项正确;明末清初纲常礼教并没有全面崩溃,故C项错误;资产阶级此时尚未出现,故D项错误。【答案】B6顾炎武说:“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表明他主张()A倡明理学B工商皆本C经世致用D反对专制【解析】A项属于宋代程朱理学的主张,排除;B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信息,排除;材料中“明道也,以救世”的信息说明主张实学的经世致用观点,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反对君主专制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C近年新课标全国卷命题考查情况分析考纲近年全国卷已考试题情境创设相关考点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2014新课标全国卷25儒学的政治地位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
21、演变2014新课标全国卷26对人性的认识宋明理学2013新课标全国卷25儒学名称的演变宋明理学2012新课标全国卷27王阳明心学思想宋明理学2011新课标全国卷26黄宗羲进步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2010新课标全国卷26王安石的思想、古代哲学流派宋明理学主题一“理”与“心”的激辩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主题立意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也”。认为人天生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对“理”与“心”的激辩,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
22、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宋明理学的地位及影响、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等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如2014新课标全国卷26考查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认识问题。知识交汇1试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主张。【提示】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思想主张代表宇宙观伦理观认识论“二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把天理和封建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探究万物才能掌握天下之理朱熹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
23、真陆九渊“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将人心与心外无物联系起来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王守仁宣扬“反省内心”“心外无理”将人心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致良知:去掉私欲,恢复良知。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2.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提示】(1)积极方面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4、(2)消极方面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3儒家思想创立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试归纳儒家思想与其他思想的交融。【提示】战国时期针对春秋儒学受冷落的境遇,荀子改造儒学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西汉时期董仲舒糅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汉武帝采纳了董
25、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正统地位魏晋隋唐时期针对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的局面,儒学吸收佛道精神,三教合一。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形成盛唐的辉煌文化宋代在唐代三教融合渗透基础上,吸收佛道的有益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形成以理学为基础的局面明代王守仁把理学发展到“心学”,更多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宣扬“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跟踪训练1朱熹曾讽刺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元气(物质)不灭的思想为佛教的“大轮回”;后来的王夫之指出,恰好是朱熹自己的学说和佛教的唯心主义相一致。这主要反映出()A宋明对外来文化的抵
26、制B理学各学派间相互攻讦C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D理学对佛教思想的吸收【解析】佛教思想源自于印度,材料反映了宋明理学家的思想都含有佛教的思想主张,并没有抵制外来文化,故A项错误;王夫之不是理学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明清之际儒学的具体内容,未能体现出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故C项错误;张载和朱熹的思想都吸收了佛教思想,故D项正确。【答案】D2理学家王守仁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 由此判断,王守仁()A反对穷理格物B教人明辨善恶C主张静心无为D阐发禅宗学说【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天理存在于人心,所以没有必要格物致知,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
27、”可知并未教人明辨善恶,而是认为“物无善恶”,故B项错误;王守仁是理学家,静心无为是道家主张,而且材料中也不能反映,故C项错误;禅宗强调当下的体验,但材料中认为天理在人的心中,无需体验,故D项错误。【答案】A主题二开时代之新风明清儒学主题立意明末清初,出现了思想活跃局面,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萌生的,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开时代之新风。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发展的背景、时代特征,进步思想家的主张及其影响是高考命题者关注的重点。将明清之际的儒学
28、发展与以前的发展作对比,总结规律;将明清之际的儒学与欧洲启蒙运动作比较,分析差异及其原因,也将会成为高考命题视角。知识交汇1黄宗羲等人提出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这等同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吗?【提示】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他们还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制度的时代要求,本质上仍属于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因此二者不等同。2从明代中叶到清代鸦片战争前夕的大约三个半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一股“崇实”“务实”的社会思潮,过去学术界有人把它称为“早期启蒙思想”,有人把它称为“经世致用思潮”,近几年则通称为“明清实学思潮”。这股思潮虽然活跃,但未
29、能推动社会实现转型。为什么?【提示】明清时期,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晚期。(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2)政治:专制集权制度压制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3)思想文化: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以上因素决定了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跳不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3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试分析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传统儒学思想
30、的关系。【提示】(1)批判、继承: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积极思想。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2)发展:提出一些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是前人未曾提出的,具有民主色彩。这些思想影响了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跟踪训练3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B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D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解析】材料
31、中顾炎武的言论未涉及宋明理学空谈义理,故A项错误;从材料“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可以看出顾炎武强调人的道德的作用,认为以无德之人讲学,与圣人相去甚远,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说的是有学问的人应该有道德,并非是治学方法,故C项错误;经世致用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以达到经国济世的实效,材料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故D项错误。【答案】B4“明末清初(17世纪前后),传统的民本思想演化更革,走到近代民主的边缘,这便是新民本思想。它既不同于传统民本,也不同于近代民主,而是二者间的中间形态。” 下列关于“新民本”思想阐述正确的是()A反对暴君和颂扬明君来约束君主的不良行为B以“贤人政
32、治”修正君主制度,非以民选的议会政治取代君主专制制度C“民”具有新的内涵,主要包括城市工商业者、市民、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士人D其思想与西方君主立宪有相似性,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较深【解析】反对暴君和颂扬明君是传统“民本”思想的表现,故A项错误;“新民本”思想是一种以民为主、君为客的思想观念,但其本质是儒家民本思想的极限,故B项正确;明末清初中国还没有产生资产阶级,故C项错误;“新民本”思想没有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B展答题模板运用转换法巧解选择题(见第23讲展答题模板)示经典例题【例】(2014全国卷)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
33、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点拨】利用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大规模地灭佛”,可将该题干转化为佛、道地位忽高忽低,地位不稳固,相对而言,儒学地位最为稳固。【答案】C【听课笔记】_练全国考题引领1(2014全国卷)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关键点“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
34、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理),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A项不是新认识;B、C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思想主张。【答案】D2(2013全国卷)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解析】宋代,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想,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理学的经典。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故排除A项;仁政理念深入人心在汉代大一统时期就已出现,故排除B项;陆
35、王心学主张内心的自我反省,而且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生活在明代,故排除D项。【答案】C练分省考题借鉴3(2015海南高考)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解析】材料中“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体现了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思想相结合,从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故A项正确;儒、佛开始出现合流是在唐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儒学地位发生动摇
36、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A4(2015福建高考)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解析】顾炎武的意思是要安定百姓,改变其行为,必须先使人民“甘其食”(吃饱)、“美其服”(穿好),然后进行教化以改善习俗,故C项正确。【答案】C5(2015山东高考)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城市与生活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材料二生活与观念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似公侯宋会
37、要辑稿刑法二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梦粱录卷十八(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解析】第(1)问,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材料一反映了北宋坊市界限被打破及商品经济繁荣的状况,材料二中“侈靡”“不体旧规”反映了宋代社会风俗的演变,在此基础上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结合宋代理学兴起与发展的相关知识,再联系材料一、二的相关历史现象分析作答。第(2)问,材料主要是
38、从社会、经济方面反映了理学兴起的原因,还可以从政治、思想等方面进行补充。比如思想方面可联系魏晋南北朝以来“三教(儒学、道教、佛教)合一”这一知识来作答。【答案】(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道德伦理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