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汉为明学校教学设计课题名称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师姓名刘茂林学生年级高一课时1课时课程标准描述这是一篇叙事的文言文,要求学生读懂文意,并且能直译课文,掌握课文中的常见的实词,常用的虚词,学习古人爱国思想和情怀。这课时重点学习古人的思想情感,课文中的词类活用。考试大纲描述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材内容分析1、本文是叙事的文体,讲叙烛之武为了救郑国,冒着生命危险去见秦公,机智地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说服了秦公,终于解除了危机。2、学习烛之武顾全大局的爱国情怀,学习
2、文中的体现出来的口才。3、直译文言文时,注意把单音词译成双音词。学生分析学生是刚进校的高一学生,都是三百多分,一2和一5都是普班,所以学生的基础都不扎实,所以,一定注意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学习目标1、探究性学习:烛之武说秦的技巧。2、基础知识训练:直译第四段,课文中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归纳。重点 1、说秦的技巧与方法,2、认识烛之武的形象与才华。难点1、 小组合作法是本次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2、区别并记住几个实词与虚词的用法。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教师复备导从爱国的不同方式方法说 PPT 5分钟 思 方法-先默看,后对议、组议 1、研读最后一段,学生回答:晋秦为什么要攻郑?郑伯是怎
3、样说服烛的? 2、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烛爱国思想体现在哪些方面? 3、讨论烛之武的形象。 4、归纳课文中的多义词、词类活用、古今词。 10分钟议 针对以上问题,选择性地讨论。 展 每个小组选代表上台展示自研成果,一个小组评议,用抽签的方式决定 15分钟评 归纳、评议,老师采用 PPT 方式 5分钟。 答案 1.C(A项“汜”读“fn”,B项“共”读“gng”,D项“逢”读“png”。) 2.D(厌:满足;微: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3.B 4.D 5.A(B项的“说”,通“悦”; C项的“知”,通“智”;D项的“共”,通“供”。) 6.D(A、B 、C项均用作介词,D项用作连词,表承接。
4、)7.D(否定判断句) 8.B(B项为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其余的均为使动用法。A项为“使削减”;C项为“使灭亡”;D项为“使成为疆界”。) 9.D(D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代词,指佚之狐的建议;B项介于姓和名之间的助词;C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C 11A左传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编年体 春秋 鲁 左丘明 春秋 B公羊传榖梁传 检 题目当场出,PPT 方式 5分钟教学反思知识链接1、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
5、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2、文章结构: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 3、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
6、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 合格 不合格 教研组长(签字):检 查 日 期: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