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扬州高邮市202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6330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高邮市202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高邮市202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高邮市202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高邮市202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高邮市202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高邮市202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高邮市202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高邮市202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高邮市202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高邮市202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高邮市202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高邮市202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高邮市202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高邮市202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高邮市202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高邮市202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高邮市202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高邮市202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高邮市202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高邮市202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高邮市202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高邮市202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高邮市202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高邮市202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高邮市202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扬州高邮市202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每题3分,共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文学教师是作品与读者两个主体间对话的中介,他既要准确地捕捉作者_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还要敏锐地_、及时地接受学生的情绪信号,并娴熟地运用情绪协调技能,将两者情感调整到适宜的距离,从而创造出_、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A. 渗透 探测 物我同一B. 浸透 探测 物我同一C. 渗透 侦察 物我统一D. 浸透 侦察 物我统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能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

2、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渗透: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中透过,也指从人缝隙中穿过,还指思想或势力逐渐向其它方面扩展。浸透.泡在液体里以致湿透,也比喻饱含某种思想感情等。句中指捕捉作者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强调感情熔铸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缝隙,用“渗透”更好,故排除BD;探测:指探查某物;确定物体、辐射、化学化合物、信号等是否存在。侦察:为获取敌方与军事斗争有关的情况而采取的行动。句中指文学教师要对学生的情绪信号敏锐地探查,故用“探测”更好,排除CD;同一:指一件事物的两种说法观点等实质相同,而表象不一;统一:两件实质不同、表象不已的事

3、物整合起来,成为一件事物。句中指将两者情感调整到适宜的距离,达到情景交融、相合为一的美妙意境。故用“同一”更好,故排除CD。故选A。【点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下列两首近体诗内,依诗意、格律而言,最适合填入的词语是甲草色青青柳色,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乙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好是满江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A

4、. 黄/尝/偏/涵B. 凉/长/暗/映C. 凉/尝/酣/映D. 黄/长/衔/涵【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词语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从颜色、季节特征、爱恨情感、修辞技巧等角度品读词语的差别,看词语是否与语境内容相合,是否与诗歌格律、意境和情感相合。甲诗中,“黄”“凉”都与下句的“香”相押韵,但是嫩绿、鹅黄两色写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而“凉”则破坏了春天的美好感觉,显得伤感冷寂,与环境描写的意境不符,故排除BC;“尝”与“长”也都与诗句押韵相一致,但是东风不带走愁苦,反而偏偏惹得心中苦恨之情更绵长;而“尝”意为品尝,诗句不是说春日品尝苦恨,而是说“我”苦恨,故“尝”表

5、意不符语境,故排除AC;乙诗以“醉”这一传神的诗眼统摄全篇,要展现醉眼中所见夕阳映照下的江面奇景。故用词需要服务于这一中心。“偏”字太平淡;“暗”字色彩氛围与诗句不符;“酣”字拟人手法,赋予太阳以可爱和深情;“衔”字化静为动,太阳落山,作者却觉得是山衔掉了太阳,想象奇特,故排除AB;“映”,有照射之意,写出江水与返照之间相映衬的明亮美好感觉,与太阳落山的色彩意境不符;而“涵”指包含,江水包含、吞没了返照,写出太阳下山时光线一点点暗下去的动态感,与意境相合,故排除BC;故选D。【点睛】解答词语题,第一要把握词语大意;第二要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第三要注意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第四要注意音节上是否与

6、上下句押韵。考生综合分析,采用排除法,能很提高准确率。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文学创作的真实不等于历史考订的事实,_,恰像不能天真地靠文学作品来供给历史的事实。历史考据只扣住表面的迹象,这正是它的克己的美德,_,算不得考据,_,所谓穿凿附会;_,曲传人物的未吐露的心理,_,抛弃了它的创造的职权。考订只断定已然,_。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诗歌、小说、戏剧比史书来得高明。否则它就没有尽它的艺术的责任因此不能机械地把考据来测验文学作品的真实而艺术可以想象当然和测度所以然要不然它就丧失了谨严而文学创作可以深挖事物的隐藏的本质或者变成不安本分、遇事生风的考据A. B. C.

7、 D.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把握语段的话题对象和中心观点,重点抓住关联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词语或冒号、分号、顿号等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确定总起句、结论句、过渡句或衔接句等,做到文从字顺,语义贯通,逻辑严密。依据“恰像不能天真地靠文学作品来供给历史的事实”中的“恰像”可知,第一根横线所填内容与“不能天真地靠文学作品来供给历史的事实”属于类比关系,即强调“不能的事实”,故第一根横线选,故排除BD;依据“曲传人物的未吐露的心理”,指能够表露出内在的隐藏的心理感受,与中的“深挖事物的隐藏的本质”相呼应;依据“抛弃了它的创造的职权”,指没有担起创造

8、的责任,与“没有尽的责任”相呼应;因此第四、第五根横线上依次填故选,故排除C;故选A。【点睛】解答句子排序题,要求考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4.阅读下图,对照相机原理的解说不正确的是一项是A. 焦距是指从镜头的光学中心到成像面(焦点)的距离。B. 焦距越长,则越能将远方的物体放大成像。C. 焦距越短,则越能够拍摄更宽广的范围。D. 照相机主要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性质成像,而不是光的折射与反射规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以及语言表达准确、生动、

9、连贯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认真读图,看清图上所有内容,特别是文字和箭头指向,把握每一个环节的转化。然后用排除法,选出准确答案。D项,“而不是光的折射与反射规律”错误,依据箭头指向的流程,说明照相机既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性质,又利用了光的折射与反射规律。故选D。【点睛】图文转化题中的流程图题,是用结构式图表,将事物或某些概念连接起来表达一定的意思,要求答题者根据这种结构关系,特别是箭头方向所表达的意思,用语言将所示内容和内在逻辑性表述出来。叙述流程时,适当补充字词使语句更衔接、连贯。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教战守策苏轼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

10、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新对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

11、矣。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白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那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

12、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有删减)5. 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豢于游戏酒食之间 豢:安养B. 而唐室固以微矣 微:微小C. 而求之者无厌 厌:同“餍”,满足D. 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邀:邀功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B. 又挠以军法 其责己也重以

13、周C. 知安而不知危 骄豪而多怨D. 庶人之在官者 蚓无爪牙之利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作者举出先王和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太平时期也不可废弃武装的观点。B.作者认为朝廷和西、北方面的强敌迟早会有一战,所以主张要保持武装力量。C.作者认为当有战争时会出现让未受过训练的百姓作战的情况,所以应该从现在开始向各行业的人传授军事知识,甚至是盗贼,也要将他们收服,传给他们击战技术。D.按照作者的观点,当时的士兵欺压百姓,骄傲蛮横,是因为他们自恃只有他们懂得作战。所以如果全国习兵,也可以灭掉这些人的嚣张气焰。8.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14、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教战守策)(2)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越州赵公救灾记)(3)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9. 根据文本,请简要概括作者针对哪些情况提出“教战守策”。【答案】5. B 6. D 7. C 8. (1)四方的百姓像鸟兽一样奔窜,乞求做囚犯和俘虏还来不及。(2)(赵公)招募两位僧人,嘱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3)我从小失去了父亲,等到长大都不知道父亲的模样,只有依靠兄嫂。 9. 内有盗贼之忧;外有敌寇之患;执政者苟且偷安;国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

15、的能力。文言实词题要得分,考生必须平时多积累,多读多记,考试时再联系语境,利用上下文的语意和逻辑关系推测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词语在文中的释义,最后综合使用排除法得出最佳答案。B项,“微:微小”错误,“而唐室固以微矣”是说,唐王朝当然因此而衰弱了。故“微”意为:衰弱、衰微。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本题既考意义,又考用法。要考生先依据文本推出选项中一个句子中的虚词,再将句意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来判定:虚实意识、结构意识、句位意识、呼应意识、语气意识。A项,于:介词,引出

16、对象,相当于“对”/被动句中,介绍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B项,以:介词,用/连词,表并列关系;C项,而,转折连词,但是/而且,表递进关系;D项,之:助词,无实义/助词,无实义。故D项相同,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仔细进行对照,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C项,“甚至是盗贼,也要将他们收服,传给他们击战技术”错误,并不是教“盗贼”击战技术,“司盗者”意思是缉捕盗贼的差役。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能力。翻译句

17、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注意一些虚词也有意义;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1)之:助词,的;兽、鸟:名词作状语,像鸟兽一样;为:动词,做;不暇:来不及。(2)募:招募;僧二人:定语后置句,两个僧人;属:通“嘱”,嘱托;视:照料;所恃:所依靠的人。(3)孤:少而无父;及:等到;省:知道、了解;怙:依靠;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只能依靠兄嫂。【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中心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依据人名、地名、时间、事件等提示性信息分析出作者针对哪些情

18、况提出“教战守策”,即提出“教战守策”的原因。依据第段“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可知,任何国家内部都不免可能有盗贼之患,故需要“教战守策”;依据第段“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白而有”可知,每个国家必然有敌寇外患要防范,故需要“教战守策”;依据第段“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可知,统治者以丰厚财物供奉外患强国,这是一种巴结讨好、苟且偷安的行为,故从统治者的苟且偷安角度讲,需要“教战守策”。依据第段“天下苟不免于用兵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

19、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可知,国人安于安稳的现状而没有危险意识,只能享乐而不能劳作吃苦,故需要“教战守策”。【点睛】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兼词等往往都被设置为得分点,一定要依据前后语境补充出相应的主语、宾语、介词等,对难翻译的地方,要依据语境的提示,结合文中事件发展的逻辑事理合理推出。参考译文现在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能享受安逸却不能劳累吃苦。这种祸患现在看不出来,但是将来会看出的。现在不给它想办法,那以后就有无法挽救的危险了。从前先王知道军备是不可以放弃的

20、,所以天下虽然太平,不敢忘记战备。秋冬农闲的时候,召集人民打猎借此教练武事,教他们学习前进、后退、跪下、起立的方法,使他们的听觉和视觉习惯于钟鼓、旗帜之间而不迷乱,使他们的心意适于攻打杀戮的情形而不致恐惧。因此即使有盗贼的事件发生,而人民也不会惊恐溃乱。等到后代,采用迂腐的儒生建议,把解除军备当做君王的英明措施,天下既然安定了,就把装备武器收藏起来。几十年以后,装备武器都败坏了,人民一天一天地习惯于安乐生活;一旦忽然传来盗贼的警报,就彼此惶恐,传布谣言,不战就逃跑了。开元、天宝年间,天下难道不是很安定吗?就是因为那时人民习惯于太平生活的快乐,经常生活在酒食游戏里面,那坚强的意志和勇气逐渐减少以

21、至于衰颓,萎缩僵化而振作不起来,因此小小的安禄山一旦乘机作乱,四方的人民就象鸟兽奔窜一样,求作因犯和俘虏还来不及;国家分裂,而唐王朝当然因此而衰弱了。再说天下本来就有意想不到的祸患。愚昧的人看到四面八方太平无事,就认为变故无从发生,这也是不对的。现在国家用来奉送给西夏、契丹的财物,每年的财物,每年以百万来计算。奉送的财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财物的人是无满足的,这种形势必然导致战争。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从我方开始,便从敌方开始,不发生在西方,便发生在北方;所不知道的,只是战争的发生有早有迟有远有近,总之,战争是不可能避免的。国家如果免不了用兵,而用兵不凭着逐步训练,却使人民从安乐太平的环境中,一下

22、子投身军队走向生死决斗的战场,那他们的祸患必定有不可估计的危险。所以说,天下的人民只知道安乐而不知道危险,能够安逸而不能劳累吃苦,这是臣所认为的最大的祸患。臣想使士大夫崇尚军事的勇敢,讲述演习兵法,对在官府服役的平民,教他们学会列队布阵的法度,对那些负责缉捕盗贼的差役,教授给他们扑击刺杀的方法。每年年底就集合在府城里,象古代考试武艺的办法,评定胜负,有赏有罚;等实行的时间长了,就又按照军法部署办事。然而议论的人一定认为无故调动人民,又用军法困扰,那百姓将会不安定;可是臣认为这才是安定人民的好办法。国家果真不能去掉战争,总有那么一天将驱使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去作战。平时召集百姓进行训练,虽然有些小

23、的恐慌,可是跟突然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上战场的危险相比,又怎么样呢?现在国家驻扎在地方上的军队,骄横又有怨言,欺压百姓,向他们的上司邀功,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天下懂得作战的只有他自己罢了。假如使一般百姓都对军事熟习,他们知道还有对手存在,那么一定能够打破他们的坏主意又压下他们的骄气。利和害的界限,难道不是很明白吗?三、古诗词鉴赏(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王维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注】晁衡,日本人。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随日本

24、遣唐使来中国留学,任秘书监。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若:如何。10. 比较分析“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与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中写景句的不同。11. 司空图曾评价此诗“语不涉难,已不堪忧”。请概括出“难”的具体内容。【答案】10. 虚实不同。“鳌”句是虚景,渭诗是实景;景色特点不同。“鳌”句光怪陆离,渭诗清新明朗;“鳌”句寄托了作者对友人归途安危的忧虑,渭诗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1. 路途遥远;航程艰险;通信不便(音信难通)。【解析】【10题详解】本诗考查诗歌内容、情感的比较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提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写景内容、特点、所用手法的异同和感情基调的差异。答

25、题时不能脱离语境。本诗“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两句,诗人是在送别友人时,虚写想象海上景象,而且虚构了两种怪异的事物: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同时展现出四种色彩:黑,红,蓝(天),碧(波),渲染出光怪陆离、恢宏阔大的动态意境。波涛在不停地奔涌,巨鳌与大鱼在不停地出没,四种色彩在不断地交织和变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海上航行艰险、安危的忧虑。渭诗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清新明朗特点的春景给人美好感受。但是不仅“柳”与“留”谐音,是离别的象征,“轻尘”“客舍”也都暗示了旅行的目的,巧妙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故

26、诗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考生据此容易准确作答。【11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句内容和艺术手法、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理解题干中司空图的话是关键,然后回归诗句,分析筛选能体现其特点的角度和方面,进而品析本诗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准确作答。司空图的话“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说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哀伤。本题要去考生回答本诗都隐约写了哪些“难”,来突出作者对朋友的担心和挂念之情。前四句“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辽阔的大海不能达到它的尽头,怎么才能知道大海以东的地方是什么样?中华九州离哪里最远?相隔万里之遥好像在天空

27、一样。诗句写出朋友所回的日本遥不可及,极言朋友归家路途遥远,寄予了作者对友人的担忧之情;中间四句“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面对着你的国家只要看太阳升起,回国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风。海中的大鳖身影把天都遮黑了,鱼的眼睛把大海的波浪都照红了。作者虚写,想象海中神奇的大鳖和鱼,来突出朋友归家途中的艰险,表现了对朋友安危的担心。最后四句“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故乡的树木在扶桑国的大地上,而你家住在那孤岛之中。我们分别之后就要天各一方,怎么才能够互通音信呢!作者直抒胸臆,极言双方通信之艰难,传达出浓浓的不舍之情。【点睛】分析诗歌情感的题一直是考试

28、的重点,但是考核难度不太大。首先要找到探究诗歌情感的突破口,主要是标题、作者、注释、典故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理解诗句内容后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常见的诗歌情感有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思乡怀人、寄情山水等。四、名句名篇名著填空(10分)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2)寄蜉蝣于天地,_。(苏轼赤壁赋)(3)_,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4)_,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5)攀栖鹘之危巢,_。(苏轼后赤壁赋)(6)_,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序)(7)_,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韩愈送董邵南序)(8)吾生也有涯,_。(

29、庄子)【答案】 (1). 君子生非异也 (2). 渺沧海之一粟 (3). 业精于勤荒于嬉 (4).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5). 俯冯夷之幽宫 (6). 忧劳可以兴国 (7). 怀抱利器 (8). 而知也无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要答好名句默写题,平时要注意理解句意、积累名句名篇、打好基础,做到必背篇目一定会背诵,会背诵的篇目会依据关键词的提示准确默写。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句子和记准字形,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同音字和形近字,要加倍注意。本题的易错易混字是:生、渺、沧、粟、嬉、瑰、俯、冯、夷、涯。13.下面两句话分别出自子夜中哪个人物之口?只要国家像个国家,

30、政府像个政府,中国工业一定有希望的。_中国人办工厂,没有外国人帮助,都是虎头蛇尾。_【答案】 (1). 吴荪甫 (2). 赵伯韬【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名著中人物和名言警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平时学习中要用心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了解关键人物和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和思想情感,才能轻松应对试题。子夜是茅盾写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吴荪甫是主人公,是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典型,既有榨取工人血汗仇视农民运动的一面,又有抵抗帝国主义、买办阶级、发展民族工业愿望的一面。赵伯韬是一个

31、骄横奸诈、凶狠残酷、荒淫腐朽的买办资本家的典型形象。他道德上的堕落和性格上的骄横奸险构成了统一体,充分暴露了买办资产阶级政治上的反动性、经济上的掠夺性和道德上的腐朽性。考生只有把握了人物形象特征才能更好地识记题中所给名句是哪些人物所说。【点睛】名著类题型,要考生平时拓宽阅读视野,熟悉考纲规定必读的名著,了解情节梗概、结构特点、人物性格与命运、主题思想和名言警句、语言风格,精读代表性章节,做到点面结合。同时审准题中词句的提示作用,才能准确作答。五、现代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蒲香永远流传七色槿兜兜他爹带着兜兜从安徽老家一路讨要来到小蒲河村的那天,是一个夏日的傍晚。村里的

32、贫协主任到镇上开会正好看见,就把爷俩带回村里,让他们在饲养处边上废弃的铁匠棚里住下了。再后来改革开放,兜兜去了南方,一时间跟小蒲河村失去了联系。十来年后,没有消息的兜兜又回到了村里,大婶们叫他搬到村外河边上的机井房去住。沿路上看热闹的大婶们亲热地跟他打着招呼。走到村东头,狗剩他爹在家门口叫住了他,抱出来几棵白菜给他装在车上。第二天清晨,当房顶的烟囱第一次冒出炊烟的时候,兜兜和媳妇跑出屋外观看,高兴得像两个孩子似的。小蒲河满槽的春水哗哗地在身边流过,河水淹没了河边的卵石和草地,西岸边干枯的蒲苇茎中已经冒出了黄绿色的嫩芽。太阳还没有露脸,远处的杨树林子后面喷射出耀眼的霞光,河水被早霞映成了粉红色。

33、一群鸟儿在河边觅食,听到他俩的欢笑声,它们像喊齐了号令似的扑啦啦飞起来,随即调转方向向东飞去,在霞光中由灰褐色变成粉红。小屋的门前传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每到集日,兜兜会带着他做出来的物件往蒲河桥那边的集市去卖,平日里也会在河堤上的柳树下摆上几个。这让村人们有些不是滋味,村街上闲唠嗑的人们就有了新的话题。有人说:“他一个祖传逃荒要饭的也想发财?祖坟上没那根蒿子。”有人说:“没良心的兜兜,跑回来空手套白狼赚咱们的钱来了,当年青黄不接时候他爷俩来咱村,我可是给当了两瓢苞米的,算是喂了狼啦。” 接下来的几天,先是兜兜家摆在柳树下的水壶丢了一个,第二天又丢了两个簸箕。兜兜媳妇不敢在河堤上摆摊了,她把东西

34、都搬回到屋里。接下来兜兜家来了两个穿制服的人,是镇上工商所的,要兜兜拿出营业执照。那天夜里,睡在温热的火炕上,兜兜跟他媳妇闲说话,兜兜说:“从我爹那辈起,我们就把小蒲河当成老家了,安徽的老家倒没怎么挂在心里。出去那几年也一直是想着它,念着它。可我现在心里慌慌的,闹不清是咋回事了,也没做错了什么,村里人为啥待咱跟以前两样了呢?”兜兜跟村里人疏远了,村街上很少见到他的身影,安静地生活在村外小蒲河边上的房子里。中秋节那天,一个背着三个相机的艺术家来河边拍夜景。他看见月光在波光粼粼的小蒲河上铺了一条谁也不能走的路,河面上水雾弥漫,天上一轮满月明媚而安详。河岸边有一长溜的稻田,随着秋风摇摆的稻秧像海浪一

35、样,有一间小屋子就像停泊在海上的船。小屋的窗子透出鹅黄色的灯光,窗玻璃上长出一排蒲草,还有两个肥壮的蒲棒,还有栩栩如生的蝴蝶、蜻蜓挺立在蒲草上。美呀,真美,艺术家惊呆了。第二天,艺术家带来了他的老朋友,一位研究民俗的学者,也是艺术馆的馆长。那位研究民俗的学者看到了兜兜媳妇压在炕席底下的全部剪纸,老先生像对待珍贵文物一般,带上白手套一张一张捧起来欣赏,他说从那些剪纸中闻到了醉人的蒲香,他从中挑选出几张带回去,并坚持留下五千元钱作为定金。他让兜兜媳妇剪一套小蒲河的四季。兜兜家几张破纸卖了五千块钱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村里,这下子村民们彻底愤怒了。全村空前一致地统一起来,要共同对付那个异类了。河边上的那

36、间小房子像磨盘一样压在村民们的心上,人人都觉得沉甸甸的。人们盼望着河水暴涨冲垮那间房子,盼望着平地起炸雷炸塌那间房子,盼望着那块地面裂开一道缝再合上,让那间房子彻底消失。不知从谁开始,晚上有人到河边挖沟了,就对着兜兜家的小房子挖。全村在家的汉子们晚上都去了兜兜家屋外挖沟。沟是挖得够深够宽了,但是渗出来的水却不多,村民们等不及了,把手上的锹镐换成了水桶,从河里提水往沟里灌。女人们也加入进来了,小蒲河的夜晚充满了令人心悸的泼水声。人们往河那边看去,那间房子黑着灯,窗户大敞着像睁大的眼睛,玻璃上的窗花撕得乱七八糟的。兜兜两口走了。很快就是冬天了,没有遮掩的小蒲河显得更宽了,被灌水的人们踩烂的蒲苇没来

37、得及长起来,露着干枯的根。小蒲河村又恢复了祥和平静。(有删改)1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多处采用了对比手法,如将兜兜前后生活境遇进行对比,将小蒲河村村民对兜兜前后态度进行对比,将兜兜对待小蒲河村的前后情感进行对比。B. 文章将目光和心灵的触角深入到偏僻乡村的角角落落,展现了特定历史背景下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的平庸与悲哀。C. 小说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世道在变,人心不古。作品构思巧妙,立意深远,揭示出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部分乡村的淳朴之风受到了冲击。D. 小蒲河村村民看到原本赤贫的兜兜开始发家致富,心理失衡,表达了作者对渴望共同富裕而不得的村民们的同情。15

38、. 请赏析文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16. 小说以“小蒲河村又恢复了祥和平静”结尾,有何作用?【答案】14. D 15. 选取典型景物,视听结合,烘托了兜兜夫妻高兴的心情;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冒出嫩芽的蒲苇茎”象征着兜兜一家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呼应标题,与结尾对“蒲苇”的描写形成对比,凸显主题。 16. 主题警醒:平淡中暗流涌动,揭露了社会变革中人性的丑陋;情节留白:留有无限的回味空间,引发读者的想象与思考,意味深长;艺术反讽:运用反语,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效果。【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把握文本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基础上,分析选项中的人物、时

39、空、事件、艺术手法、情感等,常见错误类型有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D项,“表达了作者对渴望共同富裕而不得的村民们的同情”错误,依据第六段“没良心的兜兜,跑回来空手套白狼赚咱们的钱来了我可是给当了两瓢苞米的,算是喂了狼啦”“这下子村民们彻底愤怒了。全村空前一致地统一起来,要共同对付那个异类了”可知,村民不是“渴望共同富裕”,而是觉得兜兜回来赚钱致富是忘恩负义没良心,还有觉得兜兜能赚那么多钱是异类。故“渴望共同富裕而不得”错误;且作者“同情”村民也是错的。作者在最后五段描写的“小蒲河的夜晚充满了令人心悸的泼水声”“窗户大敞着像睁大的眼睛,玻璃上的窗花

40、撕得乱七八糟的”等都可看出作者寓情于景,对村民行为的批评。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重要句子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的能力。考生可从内容和语言魅力两方面去分析。内容上思考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和特点;语言魅力上思考艺术手法、语言风格、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作者选取“春水哗哗地”“河边的卵石和草地”“黄绿色的嫩芽”等典型景物,听觉和视觉相结合,写了兜兜和媳妇受到村人帮助后看到自家炊烟升起后的快乐景象,烘托了兜兜夫妻高兴的心情;同时,“春水哗哗地在身边流过”“干枯的蒲苇茎中已经冒出了黄绿色的嫩芽”,动态描写,写出了春景的生机蓬勃,用象征手法,象征着兜兜一家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另外,“蒲苇茎已经冒出了黄绿

41、色的嫩芽”呼应标题“蒲香永远流传”,与结尾处“被灌水的人们踩烂的蒲苇没来得及长起来,露着干枯的根”作对比,“蒲苇”的冒新芽和枯败作对比,有力地烘托了主题,突出社会变革中人性的丑陋。【16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平时要积累结尾段的常见作用的相关知识,还要注意题干的内容提示。考生要多思考与其他段落的呼应铺垫对比总结等结构作用,还要注意末段在深化主题或升华中心上的作用。“小蒲河村又恢复了祥和平静”这句话是说小蒲河村又恢复撵走兜兜之前的祥和平静了,但是兜兜二人已被伤了心,村子里的人们是否就一定祥和呢?从第七段中拿走兜兜家摆在柳树下的水壶和簸箕、第十三、十四、十五段希望“河

42、水暴涨冲垮那间房子,盼望着平地起炸雷炸塌那间房子,盼望着那块地面裂开一道缝再合上,让那间房子彻底消失”“全村在家的汉子们”和女人们都去兜兜家屋外挖沟、泼水、“玻璃上的窗花撕得乱七八糟的”这些丑陋行为和心理等情节可知,这个村回不了以前的“祥和宁静”了,故句子用反语手法,讽刺了村民丑陋的人性;暗喻表面平静的生活中其实暗流涌动,村子再难祥和;且这样的结尾在情节上留有空白和悬念,引发思考;启迪人们,在社会变革中也要坚守良善的主题。【点睛】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阅读小说时要把握主人公和次要人物的矛盾或和谐关系,自然环境和战争、和平等

43、社会环境,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是否以人、物、时间、空间、情感变化等为线索,进而思考主题上的褒贬意蕴。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世界需要“中国新思想”乐黛云1937年,林语堂用英文写了一本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生活的艺术。书-出版就引起轰动,持续52个星期位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在美国重印40多次,被翻译成10多种不同的文字。直到今天,我国书籍还很少在国际上出现过如此盛况。这种现象说明世界需要于中国的,是不同于他们自己原有思想的另一种思想,不同于他们惯常生活方式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但是,百余年来,我们很少有这样的自觉。中西文化对话中,中国面对的往往是

44、强势文化的灌输和覆盖。中国现代文化和当代学者在国际上也常受轻视。今天,是根本改变这种局面的时候了。对中国文化来说,通过今人的自觉,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中国新思想”,是根本之道。当代世界深陷各种冲突之中。从军事战争到经济战争,从资源争夺到社会斗争,从国际冲突到文化对峙,如何克服冲突、形成合作,是人类一直未能解决的最大问题。中国先哲认为,个人无法独立生存,人的初始状态就是与父母和他人的关系,这首先就是一种社会合作状态。因此,社会的基因不是个人,而是人与人的关系。所谓“礼”,就是讲社会关系中的人如何存在,而非强调抽象的人。我国学者从中国文化的这个立场出发,参与世界大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种出

45、发点已引起国际学术界重视。中国学者李泽厚在伦理学纲要中,更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情本体”,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的“情理”与西方“理性”的讨论,也引发西方文明对自身的反思。作为欧美对外政策基础的“帝国理论”,曾经带来三个世纪的战争灾难,已经走到尽头。中国哲学家赵汀阳,几年前出版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描述了一个不同于帝国理论的、拥有普世正当性的中国的世界秩序模式。中国古代的“天下”,不同于西方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利益博弈模式,而是一个“至大无外”的思考单位,从“天下国家”这样由大至小的方向,思考如何实现各个层次的和谐。“天下体系”不承认存在着无法被理解的“绝对他者”,而相信每个他都是这个至大无外

46、的“天下”的组成部分,因此就排除了不可通约的、绝对的“文明的冲突”,而这种认识正是今日世界所急需的。从此,“天下体系”作为不同于长期拥有文化霸权的“帝国理论”的另一种可替代的概念和思考方式,逐渐引起世界思想界重视。当然,其中也不乏质疑和不同意见,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学者从中国文化引发出来的新思想,已经引起世界性的重视和讨论。面向世界的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不是按我们的主观愿望设计制作好再端出去的一盘点心,而是在长期互动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双向自由选择逐渐形成的。中国文化面向世界,与他种文化进行对话沟通,已有悠久的历史。18世纪以来,中国文化通过伏尔泰、莱布尼兹、荣格、白壁德、布莱希特等人吸收,包

47、括误读和改写,才真正进入西方文化主流。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当西方学者吸收中国文化时,首先不是大量知识的掌握,而是一种灵感的共鸣,需要从各自的需要和文化处境出发。我们必须重视长期以来跨文化交流的历史,尊重对方的处境、意愿和兴趣,而不是主观地强加于人。同时也必须看到,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一些认识,虽然本来就是真知与误解并存,自有其片面性,但这些认识也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异文化视角,大大加深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认识。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必须看到我们所说的复兴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我们所说的发展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发展,这种复兴和发展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我们有能力

48、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也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这就是我们面对世界文化的根本出发点。(摘编自人民网2013年8月6日,有删减)1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林语堂写了一本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书,被翻译成英文和10多种不同的文字,在美国重印40多次。B. 在中西文化对话中,中国面对往往是强势文化的灌输和覆盖,中国文化和学者在国际上常受轻视。C. “天下体系”否认无法被理解的“绝对他者”的存在,认为每个他都是“天下”的组成部分。D. 从中国文化的立场出发,我国学者参与世界大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已引起国际学术界重视。18.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49、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列举了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在国际上引起轰动的事例,说明世界需要多元思想。B. 通过今人的自觉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中培育出“中国新思想”,是中国文化改变与西方文化对话地位的根本之道。C. 当代世界深陷各种冲突之中,说明作为欧美对外政策基础的“帝国理论”,已经走到尽头。D. 中国文化只有通过西方文化精英吸收,包括误读和改写,才真正对西方文化产生较大影响。19. 请简要概括世界需要“中国新思想”的原因。【答案】17. C 18. D 19. 世界需要多元思想;长期拥有文化霸权的“帝国理论”已经走到尽头,“中国新思想”提供了另一种可替代的概念和思考方式;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新思想

50、”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不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A项,“被翻译成英文”错误,依据第一段“林语堂用英文写了一本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生活的艺术被翻译成10多种不同的文字。”可知,林语堂本来就是用英文来写的,所以不会再“被翻译成英文”,故A错;B项,“中国文化”错误,依据第二段“中西文化对话中,中国面对的往往是强势文化的灌输和覆盖。中国现代文化和当代学者在国际上也常受轻视”可知,在国际上常受轻视的是“中国现代文化和当代

51、学者”,故B项扩大了范围,应该改“中国文化”为“中国现代文化”;D项,“我国学者参与世界大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已引起国际学术界重视”错误,依据第四段“我国学者从中国文化的这个立场出发,参与世界大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种出发点已引起国际学术界重视”可知,已引起国际学术界重视的不是“我国学者”,而是“这种出发点”,故D项错误。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是否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D项,“只有通过 ”错误,依据第七段“18世纪以来,中国文化通过伏尔泰、莱布尼兹、荣格、白壁德、

52、布莱希特等人吸收,包括误读和改写,才真正进入西方文化主流”可知,D项的“只有”一词说法太绝对。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概括世界需要“中国新思想”的原因,考生应回归材料,逐一筛选原文的原因,并整合为条分缕析的要点。依据第一段“这种现象说明世界需要于中国的,是不同于他们自己原有思想的另一种思想,不同于他们惯常生活方式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可知,世界需要有新的思想,需要多元思想;依据地五段“作为欧美对外政策基础的帝国理论,曾经带来三个世纪的战争灾难,已经走到尽头。” 可知,长期拥有文化霸权的“帝国理论”已经走到尽头;第六段天下体系作为不同于长期

53、拥有文化霸权的“帝国理论”的另一种可替代的概念和思考方式,逐渐引起世界思想界重视。”可知,“中国新思想”提供了另一种可替代的概念和思考方式;依据第九段“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这种复兴和发展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我们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可知,在新的时代下,“中国新思想”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有力贡献。考生据此容易概括出准确答案。【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

54、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潜水钟:古老的水下呼吸装置夏爱兰水下世界神秘莫测,不仅有丰富多彩的生物,还有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宝藏”,令众多探险家心驰神往。探寻水底的秘密,千百年来人类从未停止。1637年,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中便有关于当时潜水技术要领的记载但由于那个时期并未发明橡胶,人们潜水时所穿的衣服仅仅是常规的衣服而已,主要作用是保温,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潜水服。16世纪,人们发明了一种叫潜水钟的装置,其被认为是世界最早的水下呼吸装置。潜水钟因其底部开口,形似钟,故得此名。事实上,关于类似于潜水钟结

55、构的设想,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他曾设想将一个巨大的“壶”倒置后沉入海底,在水压的作用下,壶中的空气体积会有一定程度的压缩。而潜水者可以在水中通过苇管呼吸壶中的空气,从而延长在水下的时间。其原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实验来说明。将一根蜡烛固定在一个罐头盒子上,点燃蜡烛后拿一只玻璃杯将蜡烛罩住,按入水中,会观察到蜡烛依然保持燃烧状态。这是因为水将玻璃杯中的空气隔离,空气无法排出杯外,在有氧气的环境下蜡烛可持续燃烧。潜水钟的原理亦是如此。然而这些潜水钟有着一个明显的缺点,钟内空气有限,潜水人员无法在水中停留较长时间。因此,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往钟内供应新的空气,才能延长潜水时间。为了解决这一难点,1

56、771年,一位英国工程师约翰斯梅顿便发明了一种空气泵。它可以通过软管连接到潜水钟上,向钟内源源不断地提供空气。但它累赘的设计,还是大大限制了人类在水下世界大展拳脚。就在空气泵诞生后的第二年,法国科学家菲雷米内特就设计出了一个可以让人自由活动,并能实现“再呼吸”的装置。能让人实现在水底的“循环呼吸”。在头盔上,菲雷米内特设置有两根管子,一根用来吸气,另一根用来呼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世界上第一台独立封闭的氧气装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潜水钟也有了较大的改进。现代潜水钟能潜入更深的海域,用于接送潜水员进出水下工作场所,类似于升降机,潜水员可走出舱外,开展水下建筑工程、海上钻油台的维修工作,以及

57、海上救援工作。现代潜水钟的设计更加优良且复杂,舱内有供气控制台、照明灯、潜水电话和潜水装置,并通过一根带子与水面工作船相连。一般在外表面还设有观察窗,用于潜水钟里的人员对外面正在工作的潜水员进行监护。在长达4个世纪的时间,各式各样的潜水装置被人们发明出来,比如水肺、氧气瓶、潜水服、空心潜水球、载人潜水器等。装备的不断完善,使得潜水纪录也在不断被人们刷新,人类对水下世界也有了更好的认识。(摘自新华网2019年8月20日,有改动)20. 下列对文中“潜水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16世纪人们发明的一种叫潜水钟的装置,其被认为是世界最早的潜水装置。B. 亚里士多德曾将一个巨大的“壶”倒置后沉入海

58、底,而潜水者可以在水中通过苇管呼吸壶中的空气,从而延长在水下的时间。C. 1771年法国科学家菲雷米内特就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台独立封闭的氧气装置。D. 现代潜水钟能潜入更深的海域,用于接送潜水员进出水下工作场所,用途更广泛。2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中便有关于当时潜水技术要领的记载,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开始探索潜水技术。B. 起初的潜水钟钟内空气有限,潜水人员无法在水中停留较长时间,因此后来的发明者对此不断进行了改良。C. 在长达4个世纪的时间,各式各样的潜水钟被人们发明出来,比如水肺、潜水服等。D.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潜水钟的设计更加优良且复

59、杂,潜水钟活动范围更广,功能更强。22. 根据文本,概括1771年前的古代潜水钟的特点。【答案】20. D 21. C 22. 形似钟,底部开口,可倒置;能够利用水压在水中储存空气;钟内空气有限,潜水人员无法在水中停留较长时间。【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最早的潜水装置”错误,依据第三段“16世纪,人们发明了一种叫潜水钟的装置,其被认为是世界最早的水下呼吸装置。”“事实上,关于类似于潜水钟结构

60、的设想,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可知,原文是“认为是世界最早的水下呼吸装置”,而潜水装置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B项,“曾将”错误,依据第三段“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他曾设想将一个巨大的“壶”倒置后沉入海底”可知,亚里士多德只是“曾经设想”,故B项将未然说成了已然;C.项,“1771年”错误,依据第五段可知,1771年,是“英国工程师约翰斯梅顿便发明了一种空气泵”,而法国科学家菲雷米内特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台独立封闭的氧气装置的时间是“空气泵诞生后的第二年”,即1772年;故只有D项正确,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能力。关于文章的内容,考生要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语段

61、进行比对,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看手法概括是否得当、分析是否合理、人物是否错位、时间地点是否颠倒等。C项,“各式各样的潜水钟”错误,依据第七段“在长达4个世纪的时间,各式各样的潜水装置被人们发明出来,比如水肺、氧气瓶、潜水服、空心潜水球、载人潜水器等”可知,“水肺、潜水服等”属于“潜水装置”,但不是“潜水钟”。故C项错误,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依据第三段“潜水钟因

62、其底部开口,形似钟,故得此名”可知潜水钟形似钟,底部开口的特点;依据第三段“在水压的作用下,壶中的空气体积会有一定程度的压缩。而潜水者可以在水中通过苇管呼吸壶中的空气,从而延长在水下的时间。”第四段“这是因为水将玻璃杯中的空气隔离,空气无法排出杯外,在有氧气的环境下蜡烛可持续燃烧。潜水钟的原理亦是如此。”可知,潜水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水压在水中储存空气;依据第五段“然而这些潜水钟有着一个明显的缺点,钟内空气有限,潜水人员无法在水中停留较长时间”可知,潜水钟钟内空气有限,潜水人员无法在水中停留较长时间。考生据此容易准确全面地答题。【点睛】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按

63、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八、作文(70分)2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鸦片战争虽已走进历史,辛丑条约似乎也成回忆。然而当下的国内外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南海局势波谲云诡,西方敌对势力咄咄相逼;内有港独猖狂暴力,台独挟洋自重尽管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考验,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势头锐不可当。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前进的道路从来都不会是一马平川。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答案】范文: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你是展翅翱翔的

64、雄鹰,战胜了重重磨难;你是一飞冲天的巨龙,骄傲的扬首高歌;你是傲然生长的万年青,砥砺了华夏儿女;你更有一个惊异于世的名字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萦绕着这多娇的江山,那里孕育了无数的中国人民:维护园林的保安,不卑不亢的进行着自己的职责;戍守边关的战士,保卫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孜孜不倦的学子,颂读着未来的中国梦;伟大的设计师,为祖国描绘着壮丽的蓝图他们都有一个所有人所熟悉的名字华夏儿女!。她们昂首高唱壮伟的国歌,用行动宣告着那些屈辱的历史已经结束!中国,已经苏醒!它将勇敢傲然地昂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曾经的鸦片战争,曾经的圆明园被毁,曾经的辛丑条约,曾经的马关条约,曾经被列强践踏的岁月,曾经屈辱的一切都将

65、被历史收存,不厌弃、不回避、不遗忘,我们中国不会抹去耻辱!我们要让屈辱的历史化作心底的动力,促使我们为中国复兴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今天的中国,已经改头换面,已经是一个全新的中国,它只会让世界想起中国在北京成功举办的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想起鸟巢,想起了奥运健儿们的英姿!它只会让世界想起祖国接连成功发射了神州五号、六号、直到神十载人航天飞船,想起太空,想起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天领域举足轻重的一员!它只会让世界想起中国的港珠澳大桥、C919、5G网络、想起中国在交通、航天、通讯等一个领域的不断超越和突破!今天的中国,不是遗忘了历史,而是铭记历史后的发愤图强!中国的发展,锐不可当!然而当下的国内外形

66、势依然错综复杂:南海局势波谲云诡,西方敌对势力咄咄相逼;内有港独猖狂暴力,台独挟洋自重我们中国要在要在努力发展的同时,始终为中国的伟大复兴梦而努力!国外有敌对,我们不称霸但不惧怕霸权;国内有分裂,我们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包容引导;中华民族要苦练内功,以更发展创新、更昂扬勃发的姿势走向世界! 在这样时代里,我们中国少年要为中国发展而努力积淀,厚积才能薄发,将来才能大展拳脚!中国,你已不再是曾经的东亚病夫!你已经站起来了,你是一条昂首高亢的巨龙,你应该腾飞于世界!腾飞吧,祖国!让华夏儿女为你努力,为你欢呼,为你骄傲!【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作文写作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同过去的作文有三

67、方面不同: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态度、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特点、材料带有明显的任务驱动。故写此类作文,一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三要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四要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材料第一句写鸦片战争、辛丑条约等历史“似乎也成回忆”,其实暗示考生的是不忘历史。第二句话语意转折,“然而当下的国内外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并列举国内国外的一些挑战和考验,突出中国发展路途上面临的挑战;第三句语意再次转折,“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势头锐不可当。”表现出对中国发展势头的肯定和坚定。分析材料,容易得出材料所指向的立意:不忘历史,勇于面对国内外

68、的挑战和考验,努力发展,坚定未来。立意:不忘历史,奋力前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知难而不畏难;不忘历史,自信前行;素材:1.知难而进,兴国安邦。鱼儿随波逐流会自取灭亡,只有面对流向才能活下去。越王勾践被困会稽,面临国家灭亡的危难。他可以选择承认失败,放弃抵抗,像后来自刎乌江的项羽一样,任英雄扼腕。他还可以选择与吴王决一死战,拼个鱼死网破。然而,勾践最终放弃了匹夫之勇,选择了知难而进,卧薪尝胆。他屈身为马夫,放低姿态,赢得夫差的信任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悄悄增强自己的实力。当时机成熟,他奋然出击,雄霸春秋。“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的自勉联,与其说是对有志成才者的勉励,倒不

69、如说是对知难而进者的赞美。2.我们的今天,是革命先驱用血肉筑成的。70周年已然过去,抗战岁月仍一一在目,中华民族能够有今天的成就,靠的是对历史的铭记,靠的是对未来的希冀。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只有以史为鉴,不忘历史,捍卫和平,自信前行,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担当。3.历史包含着责任和义务,只有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开辟未来。相对于德国在二战之后进行了全民反思,日本在新政权的领导下却是有意地回避其非正义的历史,试图逃避责任,另谋野心。面对这种形势,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国人铭记历史,时刻警惕,加强国际话语权,联合国际共识,敦促世界人民勿忘历史;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反对霸权主义

70、,与世界人民一道,捍卫和平。结构: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个响亮的标题;正文第一段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分点分层阐述理由,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展示思维的深度广度;进一步深入阐述可行的解决方法,可“横向拓展”“纵向挖掘”,简易反驳或委婉劝说,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余味无穷。如果写“知难而进,中华复兴”的立意,考生可用“鱼儿逆流搏斗,鱼跃龙门,赢得美好发展”的比喻论证开篇,接着以“知难而进,砥砺梦想”“知难而进,兴国安邦”“知难而进,弘扬文明”“知难而进,走向世界”的分论点展开论述,最后联系现实,进一步写不忘历史耻辱,坚定走出中国复兴之路的自信信念,结尾点题。【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是新时代素质教育产物,是高考命题专家反猜题押题的“杀手锏题型。此题型开放性和闭合性兼具,多角度考查学生作文的能力。审题而言,此类题型与传统型材料作文方法有相同点就是读懂所有文字,但也有“五个方面”的特殊性:一是必须明确文体、写作内容、思维焦点、具体问题四方面的任务指令;二是分析材料的矛盾对立性;三是选择材料的权衡性;四是思考材料在关键概念、是非因果、问题本质上的辨析性;五是行文比较的说理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