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广西崇左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62527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广西崇左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解析》广西崇左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解析》广西崇左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解析》广西崇左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解析》广西崇左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解析》广西崇左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解析》广西崇左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解析》广西崇左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解析》广西崇左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解析》广西崇左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解析》广西崇左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解析》广西崇左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解析》广西崇左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解析》广西崇左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解析》广西崇左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卷命题范围:人民版必修一第1-4专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

2、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A. 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 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 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不是向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说明祖先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重要,反映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帝”是商王心中的最高神,祖先地位并未高于神;B、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血缘宗法观念,不是占卜决策国家大事,也不是王权的神秘色彩。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

3、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A. 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B. 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C. 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D. 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及知识的迁移能力,依据材料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反映了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3.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

4、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答案】A【解析】【详解】这道题是让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的,秦朝统一前是七国并立,那时候诸侯当权,也就是所谓的贵族统治(诸候就是贵族),之后秦始皇一扫六合统一天下,建立了封建集权的秦朝,并且推行郡县制,设立三公九卿制。而三公九卿制就是官僚政治性质的,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因此选A;B不符合“不考虑世袭和教育”,排除;秦朝建立

5、专制主义制度前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不是分权政治,排除C;分封制下,诸侯国拥有较大的权力,中央无法直接控制诸侯国,不属于地方分权,排除D。4.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 宋代专制主义有一定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谏官的职能由评议皇帝变为评议宰相,这说明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提高,D正确;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这说明唐代君

6、主的权力受一定的制约,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向皇帝负责,C排除。5. 明初,朱元璋置殿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为他处理棘手问题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或决策上的支持。这有利于:A. 大臣直接干预国家大事B. 皇帝控制地方豪强势力C. 协调集权与效率的矛盾D. 减轻宰相处理政务压力【答案】C【解析】皇帝置殿阁大学士目的是顾问,并提供决策的支持,有利于集权和行政效率的提高,故C项正确;A中直接干预不符合大学士的职责范围;B属于地方系统;D此时宰相已经不存在。6. 清代密折大约始于顺治时期。康熙帝时期只有宠臣才有权使用密折,至雍正朝时密折制度太盛,并得以推行和

7、完善。清朝密折制A. 反映了大臣权力迅速增强B. 表明丞相制度的恢复C. 加强了对臣子的监控力度D. 削弱了军机处的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清朝前期推行的密折制度,使皇帝通过大臣们的密折,增加了皇权的神秘性,大臣之间相互监督、告密,加强了对臣子的监控力度,C项正确;密折言事采纳与否决定权仍在皇帝,大臣的权力没有增强,排除A项;清朝没有恢复丞相制度,B项错误;雍正朝才设立的军机处,同密折制一样,决定权仍然在皇帝,二者不相干涉,D项错误。7. 关于“1840年中英战争”的性质问题,中国人历来强调“这场战争是英国为了拓展市场,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英国人则认为“他们进行这场战争是为

8、了争取和保护正当的通商权利,故称之为通商战争”。由材料可知A. 对鸦片战争的性质至今没有定论B. 不同视角引发不同历史阐释C. 历史结论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臆断D 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围绕鸦片战争的性质问题,不同人的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鸦片战争,会得出不同的历史阐释,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的性质已经定论,只不过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排除A。一般来说,历史结论是基于历史事实的判断、总结和认识,而不是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断,排除C。D项说法错误,史料充足、准确的历史研究可以还原历史真相,排除D。8. 吴嘉宾在武昌纪事中评论说:“粤寇之陷省城,自武昌始。

9、先是广西、湖南省城被围,皆守至数月,卒能待援师之集得全。惟武昌守不集二旬。自是顺江而下,若安庆、若金陵,皆无守志矣。”材料评论的是A. 太平天国进军南京B. 鸦片战争武昌沦陷C. 侵华日军攻陷南京D.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粤寇之陷省城,自武昌始。自顺江而下,若安庆、若金陵,皆无守志矣”反映了太平均攻陷武昌后,顺江而下,威逼南京,故选A;鸦片战争英军从广州沿海路北上,顺江而上,只到达南京,排除B;由“粤寇”,可知并非日寇,排除C;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在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不符合题意,排除D。9.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

10、天朝田亩制度,试图按照古代大同思想来改中国造社会。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提出仿制火车、轮船,意图效法西方。这反映出A. 革命理论不断发展B. 太平天国走向成熟C. 时代变化影响农民运动D. 中体西用思想广泛传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试图按照古代大同思想来改中国造社会”“颁布资政新篇,提出仿制火车、轮船,意图效法西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传统农民起义的大同思想,而资政新篇是随着与西方国家的接触,农民运动受到时代变化影响的体现,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由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主要是农民运动受到时代

11、变化影响的体现,而不是革命理论不断发展,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虽然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但不能反映农民阶级的革命要求,也不能体现太平天国的走向成熟,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指导思想,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体西用的思想,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10. 刘亚洲上将指出:“甲午一役,是民族之哀,民族之痛,但我认为,它同时还是民族之幸。因为在这场战争之后,一个奇妙的瞬间诞生了。在这个瞬间里,历史向古老的中国打开了另外一扇门。”作者意在强调甲午中日战争A. 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B.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 促使仁人志士开始进行制度探索D. 促使

12、中国认清其所处的国际地位【答案】C【解析】由材料“历史向古老的中国打开了另外一扇门”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刘亚洲意在强调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影响,即面临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当时爱国的仁人志士(以康有为、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B两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消极影响,不符合材料的主旨;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故排除。11. 梁启超曾指出:“今日列强之通患,莫甚于资本过度,而无道以求厚赢,欲救此敝,惟有别趋一土地广人民众而毋财涸竭之地,而全地球中最适此例者,莫中国若。”下列条约的内容能体现梁启超观点的是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

13、约D. 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今日列强之通患,莫甚于资本过度,而无道以求厚赢,欲救此敝,惟有别趋一土地广人民众而毋财涸竭之地”反映列强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结合所学,1895年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反映列强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选C;AB反映了列强要到打开中国市场,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排除;辛丑条约签订于马关条约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D。12. 俄国记者扬契维茨基在八国联军目击记中写道:每一次齐射之后,我们都听到了刺耳的号叫声,只见红灯掉落了,溃散了,熄灭了。但是民团仍然挥舞着大刀长矛,向车站前进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

14、了下去。材料最能说明义和团A. 坚定的政治信仰B. 无畏的牺牲精神C. 顽强的民族精神D. 愚昧的果敢顽强【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每一次齐射之后,我们都听到了刺耳的号叫声,只见红灯掉落了,溃散了,熄灭了。但是民团仍然挥舞着大刀长矛,向车站前进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义和团顽强的民族精神,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13. “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

15、平等条约是A. 辛丑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南京条约【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看,“转折点”发生在“西太后”时期,“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说明该条约的实行使中国人丧失了民族抵抗意识,结合所学,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列强的代理人,故选A;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并没有使中国人以及清政府的抵抗意识全部丧失,排除BCD三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结合所学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14. 有学者认为,孙中山

16、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国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铁和血铸成的句号。这主要是指辛亥革命A. 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B. 确立了西方的民主制度C.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 赢得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答案】C【解析】【详解】年是指公元前221年秦朝嬴政建立皇帝制度,到1912年被推翻,说明是君主专制制度的推翻,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特征,故A项错误;确立西方民主制度不符合材料中“历史打了一个铁和血铸成的句号”的信息,故B项错误;中华民族真正独立是新中国成立,故项错误。15. 民国初年曾有记者深入农村,“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度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

17、瞠目而不解。”这说明A.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B.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C. 农民阶级反对实行代议制D. 封建传统观念影响根深蒂固【答案】B【解析】【详解】普通农民对代议制度不能理解,说明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实际上是有限的,故选B项;材料主旨主要是强调了广大农民没有真正的理解接受民主制度,并不能由此说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和反对实行代议制,排除AC项;农民不理解代议制不代表封建传统观念影响根深蒂固,D项没有体现,排除。故选B。16. 五四运动的爆发给列强尤其是日本极大的震撼。“5月5日的大阪朝日新闻发表了排日学生暴动等文章;6月7日的报道,更是将中国学生运动称为学生义和团”。这表明五四运动

18、A. 体现了盲目的排外意识B. 目标直指日本的侵略行径C. 彰显了空前的民族团结D. 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日本称五四运动为排日学生暴动、“学生义和团”。这表明五四运动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给日本极大的震撼,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盲目排外,故A错误;材料不能明确说明五四运动的目标,故B错误;抗日战争彰显了空前的民族团结,故C错误。17. 中国共产党在某历史时期提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上述主张有利于A. 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B. 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

19、线D. 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为了团结国民党、地主阶级一起抗日,取消了反对国民党和打击封建地主的政策,故选C;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和共产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不符合“推翻国民党政权”,排除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反对国民党统治,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排除B;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共产党和国民党斗争激烈,不符合“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排除D。18. 有学者指出:“解放

20、战争不仅有三大战役、渡江战役那样擢枯拉朽,所向披靡。亦有攻打太原的艰难和血腥,攻打金门岛的惨烈和失败,攻打兰州的诡异和曲折,无数的人生悲剧掩埋在历史的深海里。”解放战争经历曲折、跌宕的主要原因是A. 国民政府合法地位和军事实力较强B. 全国人民反对内战牵制了解放军C. 人民解放军军事技术和战略战术落后D. 美国的军事援助并直接出兵干涉【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民政府的合法席位在当时的中国还有一定的影响,对部分人有误导作用;军事实力较强也增加了解放战争的难度,因此A正确;全国人民反对的是国民党反动派,B排除;C与题意相反,排除;美国并未直接出兵参与中国的内战,D排除。故选

21、A。19. 下图所反映的时代主题是A. “打倒列强,除军阀”B. “将革命进行到底”C.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D. “和平建国,避免内战”【答案】B【解析】【详解】标语“打到江南去”和“誓师大会”以及军人服饰可知,这是渡江战役前夕的誓师大会,反映的时代主题是将革命进行到底,B正确;A是国民革命时期的口号,排除A;C是抗战时期的口号,排除;D是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前的口号,排除。20. 据记载1949年9月,许广平在会议上代表民主党派发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这里的“本会”是指A.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C.

22、民主党派人士座谈会D. 北平国共和谈【答案】B【解析】【详解】据“1949年9月”、“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可知该会议召开于新中国成立之前,其内容主要是筹建新中国的成立,所以这次会议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故选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与新中国成立之后,排除A;CD不符题意,排除。故选B。21. 西藏地区生产总值由1965年的3.27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920.8亿元,增长了281倍。1965年西藏地方财政收入仅为2239万元,2014年达到164.75亿元,年均增长高达14.46%,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这些主要得益于A. 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B.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施C. 政治

23、协商制度的完善D. 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藏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是得益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推动了西藏的发展和进步,故B项正确。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与材料1965到1978年的时间不符,排除A。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政党制度,与材料强调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推动了西藏的繁荣发展无关,排除C。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是西藏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与设问“主要得益于”不符,排除D。22. 建国初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工作相当活跃;1966年7月以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却连续8年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我国尚未认识到“人大”的重要性B. “文革”小组代行其

24、职能C. 国际形势的紧张导致军事体制优先D. 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答案】D【解析】1966年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大的正常工作受到严重干扰,致使出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的现象,故D项正确;ABC不符合史实,排除。23. 1983年6月邓小平指出,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党的共同语言,也是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自治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利益,统一后的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拥有包括立法和党政军系统在内的高度自治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实现国共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唯一途径B. 大陆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

25、台湾问题C. 统一后的台湾拥有立法和外交自治权力D. 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可见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故选D;由“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党的共同语言”,可见两岸执政党的合作不限于国共两党,排除A;大陆主张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绝对不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排除B;外交权只有主权国家才有,台湾回归后,将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可以有立法权,但不具有独立的主权,排除C。24. 国台办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曾指出:赞同台湾以“中国台北”名义参加亚洲开发银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等经济性国际组织。但是,“

26、国际生存空间”的提法是要搞“两个国际法人”“平行的国际代表权”,对此,中国政府不得不坚决反对。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台湾问题上A. 力求早日实现祖国统B. 以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C. 既坚持原则又实事求是D. 主张增加交往和取得互信【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中国政府赞同台湾以地区经济体身份参加各种国际经济合作组织,这体现了和平发展的原则,坚决反对搞“两个国际法人”“平行的国际代表权”则是坚持原则的体现,C项正确;A、B、D三项只注重了一个角度,比较片面,排除。二、非选择题: 25. 古代中国相权的更迭,基本上经历了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独

27、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仅在形式上以内阁制和军机处的形式保留部分权力,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摘自任怀国著的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材料二 无论是明代的内阁,还是清代的军机处,都不是事实上的宰相府。自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无论是内阁制中的首辅,还是军机处的军机大臣,都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他们仅有参议政事的权力,并无相应的决策权。但在具体的施政过程中,阁臣和军机大臣还是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他们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摘自任怀国著的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高一(1)根据材料一,分别以秦、唐

28、、明为例,写出与“独相”、“群相”、“兼相”对应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简析“在历代皇权主持下”“改革和裁抑”相权的目的。(2)仔细阅读材料二,概括明代内阁首辅与清朝军机大臣的共同特点。依据材料一、二,指出相权“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更迭所呈现的变化趋势。【答案】(1)“独相”:秦朝三公九卿制;“群相”:唐朝三省六部制;“兼相”:明朝内阁制。目的:防范宰相擅权;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2)特点: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有参议政事权但无相应的决策权;在施政过程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

29、除丞相。【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联系所学可知,“独相”是指秦朝三公九卿制,“群相”是指唐朝三省六部制,“兼相”是指明朝内阁制。联系所学可知,“在历代皇权主持下”“改革和裁抑”相权的目的是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以及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2)明代内阁首辅与清朝军机大臣的共同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都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他们仅有参议政事的权力,并无相应的决策权”“他们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相权“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更迭所呈现的变化趋势,可以根据材料

30、中的“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等信息分析得出。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军民进行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中国军队毙伤俘日军150余万,约占日军在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日本投降前夕海外兵力的分布情况材料二 美国华盛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吴惠秋说,中国与美英苏等国一起参加了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包括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文件的制定,中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联合国宪章的制定标志着战后国际秩序的最终确立,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集中体现,其第23条明确规定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为:中国、法国、苏联、美国、英国。材料一、

31、二均摘编自张继业等中国抗战胜利的世界意义值得永远铭记(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看法。【答案】(1)地位:中国抗击着日军的主力,是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的主战场;中国的抗战对日本法西斯的覆灭起到了重要作用。(2)变化:抗日战争使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中国与美、英、苏、法等国一起重建战后的国际秩序。原因: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突出贡献。(3)看法:中国的独立和振兴乃至路身世界强国行列是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的;中国只有逐步摆脱贫弱状态,増强国力,其世界大国

32、的地位才能真正得以确立。【解析】【详解】(1)地位:根据材料“中国军队毙伤俘日军150余万,约占日军在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日本投降前夕海外兵力的分布情况”和所学知识可知,国抗击着日军的主力,是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的主战场;中国的抗战对日本法西斯的覆灭起到了重要作用。(2)变化:根据材料“中国与美英苏等国一起参加了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包括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文件的制定,中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可知,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中国与美、英、苏、法等国一起重建战后的国际秩序。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突出贡献。(3)看法: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独立

33、和振兴乃至路身世界强国行列是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的;中国只有逐步摆脱贫弱状态,増强国力,其世界大国的地位才能真正得以确立。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民进党上台以来,岛内“台独”分裂活动不断加剧,“台独”分裂势已从一般的“台独”活动升级为“法理台独”行动。尤其是台湾当局利用岛内近几年的相关选举,推出所谓“公民投票”“公投制究”等活动,企图挟持所谓的“台湾民意”,为实现其“台独”目标提供所谓“法律”与“民意”支撑。祖国大陆感到有必要采取重要措施,以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景受到严重威胁,以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台海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遭到重大破坏。摘编自反分裂国

34、家法材料二 奥巴马竞选总统时曾写信给马英九表示,“支持美国政府的一个中国政策,坚持中美关于台湾问题的三个公报,遵守与台湾关系法(主要内容是有关对台军售)”。2009年,希拉里在答复议员质询的台湾问题时,第一次表明了在台湾问题上的政府立场:“美国新政府将继续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以及三个公报中有关台湾的条款,同时也要遵守与台湾关系法,因为它是美国对台湾的法律基础。”在台湾扩展国际空间方面,美国不支持台湾以主权国家参加联合国和国际卫生组织,但是支持台湾以中华台北的名义成为世界卫生大会观察员。摘编自曾红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大陆制定反分裂国家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

35、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并分析其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祖国统一的认识。【答案】(1)原因:岛内“台独”势力采取一系列行动分裂祖国,活动猖獗;维护祖国统一、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需要。(2)态度:大原则上支持“一个中国”政策,同时不放弃对台军售;変相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影响:有助于化解两岸之间的分歧;同时也有利于美国维持台湾现状,对海峡两岸进行牵制。(3)认识:台湾问题尽管是中国内政,但却受到来自于国际势力特别是美国的干涉;解决台湾问题既要注重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又要兼顾国家外交,最大限度减少祖国统一的阻力。【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自民进党上台以来,岛内台

36、独分裂活动不断加剧”可归纳出岛内“台独”势力采取一系列行动分裂祖国,活动猖獗;根据材料“以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景受到严重威胁,以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可归纳出维护祖国统一、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需要。(2)态度:根据材料“支持美国政府的一个中国政策,坚持中美关于台湾问题的三个公报,遵守与台湾关系法(主要内容是有关对台军售)”可归纳出大原则上支持“一个中国”政策,同时不放弃对台军售;根据材料“但是支持台湾以中华台北的名义成为世界卫生大会观察员”可归纳出変相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影响:结合上述分析的态度可知,美国的这一态度有助于化解两岸之间的分歧;同时也有利于美国维持台湾现状,对海峡两岸进行牵制。(3)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台湾问题尽管是中国内政,但却受到来自于国际势力特别是美国的干涉;解决台湾问题既要注重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又要兼顾国家外交,最大限度减少祖国统一的阻力。- 1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