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新情景激趣引航清末的旗袍样式主要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从清末民初到19世纪30年代,旗袍在袖子及下摆部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袖子从宽到窄,从长到短;下摆从长到短,再由短到长,完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甲为清末民初旗装,乙为牙型花边长袖旗袍,丙为花缎中袖旗袍,丁为方格纹中袖旗袍。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这一服饰的出现,反映了近代社会的什么现象?提示: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的思想意识和衣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西学东渐”渗透到
2、社会生活领域。学习目标1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从服饰、发型到人们的日常礼仪等,中国社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实质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冲击。2由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复杂性,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呈现明显的中西碰撞、融合与共存的局面。3由于中国领土的辽阔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近代中国受西方影响的程度不同,社会生活的变迁也呈现不平衡发展的特点。新知预习一、“断发易服”1服饰的变化(1)原因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清政府对官定服饰实行改革。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2)特点先民间仿效,后政府改革。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3)影响人们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
3、、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随心所欲地选择服饰。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问题思考以服装的变化为例,工业文明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可分为哪几种类型?提示:完全照搬西方生活方式的西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社会生活方式的改良;虽受到西方文化冲击,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保留下来。2“断发”和不缠足运动(1)特点:“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2)断发: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3)不缠足运动原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进程:维新人士发起女权运动,成立了“不缠足会”,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
4、地开展起来。二、报刊与电影1报刊(1)出现: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2)发展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各报刊用大量篇幅及时报道时局和战况,民众开始有了“新闻”的观念。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1884年创办的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3)高涨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2电影(1)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2)1905年京剧短片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的影片。(3)1913年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4)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
5、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3作用: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三、移风易俗1礼仪的革新(1)中国古代形成了一套体现贵贱尊卑的等级森严的日常礼仪。(2)民国之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3)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2婚姻变革(1)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2)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和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3丧葬礼仪:19世纪中期,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注目。4认识(1)反映近代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2)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3)有些还成为妇女解放的重
6、要标志。(4)发展极端不平衡,农村相对闭塞和贫穷。思考判断1中山装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服饰。()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是生活习俗的变化之一,仅体现经济的发展。()3近代中国出现最早的报刊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4五四运动后,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新课堂互动探究主题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材料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旗袍等中餐西餐父母之命自由恋爱、新式婚礼材料二:(江浙一带)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觉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于是相与连袂随裾,或行逐队以去呼朋引类,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
7、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选。1888年4月1日申报材料三:在新中国,结束了缠足的习俗,妇女可以自由选择婚姻伴侣,可以当教师、护士、卡车司机以及可以从事各种劳动的工人,可以做农民,也可以造机关枪和碉堡。在极度危急的情况下,妇女可以作为战士在前线战斗。许多妇女因为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而获得表彰。一些妇女成为党的干部。美迈克亚当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1依据材料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表现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表明近代中国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3根据材料三,说明新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历史影响。【答案】1.(1)表现:服饰、饮食、婚礼习俗等方面发生变化。(2)原因:伴随
8、着西方列强侵略,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传到中国;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辛亥革命等的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2(1)广大妇女走出家门,纷纷放弃耕织生活而入城作女工。(2)原因:随着西方列强侵略,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和近代经济的发展;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3(1)变化:结束缠足;自主婚姻;从事各种工作;担任领导职务。(2)影响:冲击陈旧的思想观念,促进社会风气的转变;壮大建设社会主义力量;有利于家庭生活、社会秩序的稳定。重点聚焦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和影响1原因:(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西方列强在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使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传
9、入我国,带来了近代文明。(2)政府政策的影响。中国政府在不同程度上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使中国社会进一步发生变化。(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也促进了近代社会生活的演变。(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吸收国外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潮流。2特点:(1)从地域看:受列强侵略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在各个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从过程看:由西方引入中国,具有较强的半殖民地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在近代中国,中西方文化同在、新旧文化并存,
10、相互影响并融合渗透着。(3)从水平看:断发易服较为迅速和彻底;“天足”运动起步早、进展慢;沿海地区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较快,农村由于封闭落后而大多延续着传统习俗。(4)从动力看:社会习俗的变迁与同时代的社会运动息息相关,一部分社会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西方先进、文明的社会生活风尚具有较大的吸引力。3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运动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顺应时代变革。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
11、和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例1 戊戌变法运动时期,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做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这反映了()A新服饰走入中下层民众的生活B不缠足运动风靡全社会C结辫陋习被彻底革除D社会风俗改革之风悄然兴起【解析】题干材料中包含服饰的改变和不缠足运动的发展双重信息,而A、B两项只是单方面反映其中信息,不能准确地从整体上反映材料的内在信息,故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及C项相关内容,故排除。因此,符合题意的只有D项。【答案】D【知识拓展】近代服饰演变的特点(1)西方服饰和中国传统服饰并行不悖。(2)西方服饰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成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
12、服饰。(3)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如中山装。【易错指津】一方面,西方工业文明具有先进性,对中国社会形成了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明节节抵抗,依然保留了强大的生命力,这样中国近代社会形成了中西文明交融、并存的特点。跟踪练习1“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备证书,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材料能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此时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B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已经成为一种时尚C民国政府倡导旧式婚礼的稳定性D新文化运动已经蓬勃展开【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婚俗的变化。“文明结婚”“
13、亦渐行之”,表明西式文明婚礼传入并被接受,“证婚人”“介绍人”等信息表明材料反映的婚礼带有中西合璧的特征。B、C、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选A项。【答案】A主题二近代报刊与社会发展材料一:1895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中国人自办报刊时间当年创刊数总数所占百分比1895年7342.9%1896年11763.6%1897年494591.8%1898年473983%注:1898年9月21日后,清政府取缔报馆,捉拿主笔,不再允许民间自办报刊。姚福中中国编辑史材料二:1895年后的几年中,全国的中文报刊有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西学报有为妇女儿童创办的妇孺报。维新运动中,国人
14、办报的热情空前高涨,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请分析:1根据材料,19世纪末中国办报的特点有哪些?219世纪末,中国人致力于办报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目的?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答案】1.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中国报刊的主体;报刊种类繁多,多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要内容;内容丰富,贴近民众生活。2(1)原因: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维新派以报刊作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2)目的:唤醒民众,挽救民族危机。3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封建制度,唤醒民众觉悟,支持
15、配合政治革命。重点聚焦近代社会报刊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1)受到西方报刊产业发展和文化扩张的影响。(2)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大众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3)近代资产阶级宣传维新、革命思想,挽救民族危机,无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等都需要通过报刊宣传、发动。(4)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形势急剧变化,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进了各种报刊的不断涌现。2特点:(1)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报刊,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渗透和侵入由外国人创办的。(2)“报”“刊”不分。中国近代所谓报,实际上既指报,也包括各种期刊。(3)办报活动与现实政治斗争关系密切,大部分报刊都是为适应政治斗争的需要创办的。3影响
16、:(1)报刊作为重要的新闻媒介,时效性较强,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渠道。(2)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近代社会,报刊对中国政治和思想的近代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例2 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 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解析】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排除B项。在维
17、新变法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主要是开启民智、传播维新思想,故C项正确。时务报不属于通俗性报刊,排除A项。D项没有准确解释出时务报发行量由少到多的原因。【答案】C【知识拓展】近代报刊业的兴起对中国近代化的促进作用(1)使人们了解和关心国家大事,对促进人们思想解放起了积极作用。(2)成为改良派和革命派的宣传工具,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促进和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3)为人们提供了经济信息,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4)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跟踪练习2 近代女学报(1903年11月)有文章写道:“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
18、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这一种文明的好看,真是如雪之洁,如水之清,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下列对文中所述现象的成因分析正确的是()报纸的宣传 新式学堂的创办 西方思想的传播 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推动A BC D【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本题信息涉及20世纪初上海女子服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变化。1903年时南京临时政府还没有成立,故排除含的选项。【答案】B思维导图新思维随堂自测基础巩固1服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社会的变迁。例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时期孝文帝“更姓易服”,唐女装“袒露”与宋女装“清雅”,民国时期“中山装”流行。从以上案例
19、可以归纳出服饰变化的趋向及特点。以下表述最恰当的是()A表明人们的等级观念日趋淡化B受时代、观念、文化交流的影响C反映不同阶层和职业贵贱有别D民族交流是服饰变化的根本原因【解析】服饰的变化属于社会生活范畴,但是在古代其发展表现了等级身份,受政治因素、观念及相关文化的影响。到了近代,平等观念对人们服饰的变化也有影响,所以此题应该从时代、政治因素、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加以分析,故此题应该选择B项。【答案】B2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A B C D【解析】长袍马褂是中国的传统服饰,是中西合璧的产物。【答案】C3安徽俗话报由陈独
20、秀1904年在芜湖创办,是我国近代重要的白话报刊之一。由于陈独秀不仅是该报的创办人,还是该报的主编兼主笔,他的思想无疑会对该报的宗旨和宣传内容产生重大影响。它的创办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开阔视野 引导民众关注国事 启迪民众 传播新知A BC D【解析】开阔民众视野、引导民众关注国事、启迪民众、解放思想、传播新知识和新思想都是近代报刊的影响。【答案】D4第3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上赵薇和陈坤分别凭借花木兰和画皮获奖。百花奖创办于1962年,是由周恩来总理特地指明举办的电影大奖。百花奖之所以用“百花”命名,是为了体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以下评论错误的是()A花木兰以北魏抵抗北方柔然为
21、背景B画皮是取材于聊斋志异中的同名故事C1896年,上海徐园放映定军山,这是我国放映电影最早的记录D电影具有传播信息、娱乐生活的作用【解析】定军山拍摄于1905年,故C项错误。【答案】C5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斗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解析】从材料中“四寸斗高跟”“三寸金莲”“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可以看出近代妇女的形象既受西方影响
22、,也有保留中国的传统陋习。从人群的分布看也是各个阶层都有,所以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从材料看中国的传统陋习并未被完全改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33年,与新文化运动关系不大,排除B项。民族工业的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也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D项。【答案】C6从下面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开始穿西装礼服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传统婚礼 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A BCD【解析】从图中新郎穿着西服看,当时已经有人开始穿西装礼服,正确;从图中婚礼看,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正确;错在“彻底摒弃”;在图片中不能
23、体现。【答案】B同步真题1(2015北京文综)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洲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太平天国是一个由农民阶级建立的政权,提倡“剪辫蓄发”主要是出于反清的需要,而不是与西方文明相对接,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在当时仍然是一个封建性质的政权,故C项“提倡民主自由思想”错误。辛亥革命期间的“剪辫易服”与“宗教信仰”无关,故D项错误。太平天国提倡“
24、剪辫蓄发”与革命党人的“剪辫易服”均带有反清政治革命色彩,故选B项。【答案】B2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解析】维新派主张“易服”的目的是为改革服务,A、C两项与材料无关,D项为直接原因,B项为主要原因,故答案为B。【答案】B3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
25、表明()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解析】题干文章指出了当时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停留在日常行为的模仿和日常用品的争购上,忽视西方文化的核心“利权”意识,体现出大众传媒对社会时尚的理性分析,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4下面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解析】从漫画可以看出,主人公将发辫作为国粹保存,反对将代表旧事物的发辫全部剪掉,表明当时社会上有一部分人的旧有观念根深蒂固,C项正确。【答案】C5下面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
26、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墙上画作的风格 人物的发型 照明手段 饮食方式A B C D【解析】应注意“民国时期”这一时间,同时仔细观察图画中的人物造型、家具摆设等细节,然后进行解读。图画中人物的发型各异(有长辫和短发),有电灯。这些都能反映出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图画中的饮食方式及墙上画作的风格未能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变化。由此分析,B项正确。【答案】B6从甲图到乙图,表明()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解析】甲图反映的是清初男子剃发蓄辫,本质是清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
27、;乙图体现的是民国初年男子剪辫的情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对民众生活习俗的影响。两幅图都反映了政治历史的变化对生活习俗的深刻影响。因此可知B项正确。【答案】B7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解析】新式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是由于辛亥革命后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8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
28、、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主要反映了外国商品在中国的销售情况,说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材料主旨不是要说明国人办报的情况,故C项说法正确,B项表述错误。外国杂货的销售情况不能直接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的是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故A项说法错误。1862年的时候,外国商品还不是一般百姓能享受的,故D项说法错误。【答案】C9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29、”。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解析】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烦琐,A项是错误的判断。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大,B项是正确的推断;C项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演变的历史过程;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D项的合理性。【答案】A新视点名师讲座生活实例国庆节,又是一个婚庆的高峰,很多年轻男女都选择在国庆节完成自己的终身大事,走进婚姻的殿堂,但不少青年却在婚前为了彩礼有了各种各样的烦恼。彩礼,成了不少年轻男女进入婚姻的第一道坎。要想结婚,得先过“彩礼”这道坎儿。无
30、论是自由恋爱,还是媒人撮合,只要是谈婚论嫁,彩礼,必定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在遥远的封建社会,婚配之龄的男女,对自己的终身大事完全没有自由,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现在,青年男女的婚事早已不再听从父母之命,但作为传统习俗的“彩礼”规则却延续了下来。宜春新闻网彩礼:婚姻的第一道坎香港的华人在婚事方面大多仍沿用习俗传统。通常男女双方在求婚成功之后,都会通知父母。双方家长会就筹备婚礼而约晤。先是商量婚期,一般要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找算命先生排过之后择出良辰吉日。再而商量婚礼仪式、婚宴地点与席数。继而讨论礼金、嫁奁等事宜。传统结婚礼仪,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环节:其一,过文定和过大礼;其二,安床、上头;
31、其三,迎亲、回门;其四,婚宴。来源:福客民俗风情【材料解读】中国拥有着5000多年的文化遗传,但在百年来我国社会生活却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习俗的变化颇大,尤其是婚姻习俗。2015年是新中国成立66周年,新人们都希望在这样一个光荣而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时刻办婚礼。例 申报记载20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现象:“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B近代教育发展促进思想观念改变C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点拨】20世纪初,辛亥革命结束了2 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没有结束封建制度。【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