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专题复习 专题突破热点探究专题一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欧历史的不同走向明清几百年间,中国迅速落后于世界潮流,中西实力对比发生严重逆转,为近代中华民族危机的出现埋下了隐患。1西方(1)经济上: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迅速发展,并开展了工业革命,相继完成了向工业国家的转变。(2)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不断进行,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起来。(3)外交上: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西方主要国家开始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开辟市场,建立殖民地。(4)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5)近代科学产生。2中国(1)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达,自然经济依
2、然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2)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3)外交上:清朝皇帝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对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一无所知,对外闭关锁国,几乎脱离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4)思想上:八股取士、文字狱盛行,统治者厉行文化专制。(5)科技上: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但没有质的飞跃,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例 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3、A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B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解析】解题关键在于抓住时间,理解相关评价的时代背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同美苏关系恶化,自我封闭,所以对于闭关政策有“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继续肯定“自卫说”,等于继续肯定闭关,无疑不利于中国发展,故有“自杀说”。这是史学家时代视角不同导致的结论不同,选A项;标准不同不等于缺失,排除B项;相互矛盾,并不等于都是错误观点,排除C项;角度不同结论不同不能说哪个结论更正确,排除D项。【答案】A变式训练1 清代前期,扬州有首童谣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
4、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可见,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被摒弃B官商勾结使官商身份难以界定C商业发展推动社会风气变动D地方商业由官员垄断经营【解析】题干童谣的大致意思是:商人侨寓扬州,经营盐业和典业而获得了巨额的财富,购买豪华的园林、捐钱买官,既驰骋于商界,又混迹于官场,沉溺于有钱有势、亦官亦商的富贵生活之中,定居在扬州,连自己的家乡也懒得回去了。由此可知,题干未涉及古代中国经济政策,A项排除;B、D两项因易对题干材料信息理解不到位而错选,实际上说明清代商业发展致使原有叶落归根、衣锦还乡等社会风气的变动,C项正确。【答案】C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1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
5、。和平统一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2政府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使经济政策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提高了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因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3科技和人才推动了经济发展。4各民族、各地区和中外之间经济文化技术的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经济的发展。5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必须重视人民的作用。例2“探寻中国经济政策演变之路”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整理研究成果时,附了一幅描绘生产民俗的河北剪纸,借以说明中国古代的某种经济形态,同时他们还引用了与这一经济形态相对应的言论。这些言论不应包括()A“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6、”B“上农除末,黔首是富”C“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井盐耳”D“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小农经济形态。与这一经济形态相对应的言论应是重农抑商政策。A、B、C三项体现的是重农抑商,D项反映的是重商政策,故符合题意。【答案】D变式训练2 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本地人开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的旧俗,在门前张挂驴子灯;开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材料表明宋朝时期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带来新的风俗习惯 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促进南北文化融合A B C D【解析】材料介绍了宋朝时期北方人南迁对南方人风俗习惯的影响,其结果是促进南北文化融合。因此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生产技术,南方人风俗习惯的变化是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排除。【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