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用类文本阅读B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2分)闻一多的转变从1927年到1943年秋参加“民主运动”时,对现实满腔热血又深感无奈的闻一多一直埋头书斋,对诗经周易楚辞、远古神话和金文甲骨等传统文化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作为学兼中西的诗人学者,他将中国传统的考据校勘之学与西方现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熔为一炉,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其成就迅速享誉学界。此时的他埋头故纸堆,有意过着避世的生活。抗战初期避难云南时,除上课外他平日很少下楼,以至友人皆劝他“何妨一下楼呢”,他竟因此得到“何妨一下楼斋主人”的雅号。不过,生逢时时面临民族危亡的近代中国,要成为对政治毫不关心的学者几乎没有可
2、能。早在清华读书时,深受渐进改良思想影响的闻一多就对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等激进思想十分反感,认为是只破坏不建设。1925年留美回国后,他参加过几次国家主义派在北大召开的反苏反共大会,几乎每次都与共产党人发生激烈冲突。这更加深了他对共产党的反感。20世纪30年代初闻一多曾在青岛大学任教两年。此时,“九一八”事变使爱国学生运动日益高涨,青岛大学亦三次爆发学潮。在每次学潮中,闻一多都站在校方一边反对学生罢课,主张开除学运积极分子。学生也将矛头对准闻一多,甚至发表驱闻宣言,指其为“准法西斯主义者”。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闻一多仍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对国民政府虽有种种不满,但基本立场还是站在国民党一
3、边的。西安事变爆发时,清华大学的教授几乎一致反对,闻一多的态度更为鲜明。平日在课堂上从不提课外话的闻一多此时抛开讲义,怒气冲冲地说:“真是胡闹,国家的元首也可以武装劫持!一个带兵的军人,也可以称兵叛乱!这还成何国家?”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步行团。这次转移让这些一向待遇优厚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突然贫困化,许多教授要靠业余经商、到中学兼课或卖文售字才能维持生活。要养活八口之家的闻一多只得给人治印,勉强维持日用。生活的平民化,把这些知识分子彻底赶出了安逸的象牙之塔,使他们观察问题的
4、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于是,社会下层的生活与执政者令人触目惊心的贪腐真切地暴露在了他的面前。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一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
5、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开始成为一位斗士。这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翼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察”的记述给他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1944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从此,他在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直到1946年在发表激烈抨击国民党
6、反动统治的最后一次演讲后被特务杀害。(摘编自雷颐闻一多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闻一多虽然在传统文化的研究上享誉学界,但埋头故纸堆并不是他喜欢的事情,这只是满腔热血的他对现实失望后的一种无奈选择。B.闻一多想远离政治,并曾因此获得“何妨一下楼斋主人”的雅号;不过,他又不可能对政治毫不关心,因为当时的中国时时面临民族危亡。C.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对义和团精神有所肯定,却在挑战“五四”民主自由的精神,这让深受“五四”精神影响的闻一多难以接受。D.赵超构的延安一月等左翼书籍让闻一多对共产党和延安有了新的认识,延安的新社会秩序也
7、让他看到了实现民主的希望。E.本文以时间为脉络,以1943年春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为界,介绍了闻一多的转变,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2.20世纪40年代初及此前,闻一多的基本立场一直站在国民党一边。这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6分)中.教.网z.z.s.tep答:_3.闻一多思想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答:_4.文章题目“闻一多的转变”中“转变”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与理由。(6分)答: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2分)荣格与他的第二人格距今约一个世纪前,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生于瑞士,在那个位于欧洲和西方世界的中心,多年来一直未经战乱的可爱宁
8、静的国度里,荣格度过了他的一生。他的父母和祖先都是因袭传统的人,深深植根于瑞士的土壤和经久不变的传统中。荣格热爱他的祖国,但他从小就觉得它的美丽属于远远超越于这个细小民族那狭窄国界和稳定的社会以外的某种时空。他第一次发现比他自己伟大的事物是伫立在康斯坦斯湖畔,敬畏地凝视着蓝色的湖水和银白覆盖、庄严的阿尔卑斯山时,感觉到惊异的记忆。当时他已经有了一种感觉:这是宇宙的中心但不是他父母和数百万瑞士人的宇宙,而是他内心的一个隐秘的宇宙,自现在平静的湖水中,延伸到阿尔卑斯山巅,远达至无限。他长成一个腼腆、敏感的男孩后,常常与父母的信念、老师的要求相悖。与他的同学相比,他显得很特别,不适应学校生活。他很脆
9、弱,易受伤害。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容易发怒比如,当他的老师指责他撒谎时。但是,正是在这些时候,他在他的第二人格中寻求并发现了避难所。这个人格是他的真实可靠的自我,触及人类本性的深处,也许在人类之前已经存在。这“第二人格”是脆弱的、不坚定的,它经常躲避着他,所以他不得不以他所谓的第一人格推动它。这第一人格是虚伪的、狡诈的,它逐渐包围了他,满足他,除了他的自性外。所以当他继续在他的人生之路上前进时,虽然一次又一次获得成功,无论他干什么都能干得出色,但是他内心的混乱一直困扰着他,不停地刺激着他,把他从旁人期待他走的道路上引导出来。当他的第一人格辉煌灿烂时,他的第二人格却受着残缺不全的痛苦煎熬。故此
10、,他后来付上一生去追求生命的完善。当他闻知弗洛伊德的大名时,便怀着深深的敬意前去拜见了这位教授这位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们成了亲密的朋友和同事。然而,荣格的第二人格在他们最初相识时就对此反抗。但是他没有注意到第二人格,它当时还很微弱地潜伏着。弗洛伊德成名了,随着他名气的增大,他们之间的友谊淡薄了。只是在后来荣格才意识到:并不是他们的友谊减弱,而是他的第二人格已经成为独立个体。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这是荣格生命中的一次最大打击,把他抛入他以前从未体会过的黑暗之中,但当他摆脱了黑暗之后,他的全部事业始露端倪。他不仅丢掉了他的朋友(虽然他仍然一直感谢),而且还抛弃了他的第一人格。从那时起,荣格就完全
11、致力于他的第二人格。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去拜访他,鼓励他,像他鼓励他们一样。他独自呆在他的石塔中,但却与当时外界所有事物和人都保持着深刻而密切的联系。他们在他之先,又将追随在他之后。在暮春的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荣格结束了他漫长而丰富的一生,享年八十五岁。他的第一人格永远离开了他,但他的第二人格依然活着,因为它无时不在,也将不会消失在荣格一生中,有一段极其重要、意义深远的时期,即他的一些创新观念产生的时刻。这些观念后来占据了他余下的生命。这就是他与弗洛伊德决裂后,一时失却方向的时期。那是一个内心迷惘、混乱、骚动不安、孤立无援的寂寞孤独期,荣格被一些混乱的梦、意象、幻觉困扰着,汹涌而来的无意识波
12、涛曾使当时的他怀疑自己的理智。就某种意义而言,它实际上就像一种精神分裂症。但是它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是他生命道路上最富创造性的关口。正是在这些年中,他发现了集体无意识,发展了原型和自性的概念。要知道,他与无意识对峙的顶峰,是他这些年来与他心灵深处的黑暗孤军奋战的顶点。但是仍有许多工作摆在他面前:所有那些从无意识中喷涌而出,潮水般涌向他的幻想和材料,以及他获得的直观,都需要建立在一个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上。有幸的是,他接触到了炼金术,并以炼金术中阴性原则和阳性原则的关系为基础,证明了他原来工作的正确性,而且使他超越了他原来的工作。荣格曾在其自传的导言中宣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的生命一直是
13、我所写的东西的实质。”因此,应该把他的全部生命、他的神话,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一个从他自身特有的种子中逐渐成长发展起来的整体。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荣格在面对康斯坦斯湖和阿尔卑斯山时,就已经明白了他内心的一个隐秘宇宙,是与他的父母和数百万瑞士人的宇宙不同的。B.第四段记述荣格与弗洛伊德的交往,借以表达荣格对弗洛伊德的感激,因为与弗洛伊德的交往使他的第二人格成为独立个体。C.文中第五段“他们在他之先,又将追随在他之后”一句,表明荣格致力于他的第二人格研究,使他成为当时世界的精神领袖。D.汹涌而来的无意识波涛使当时的荣格对自己的理智产生了怀疑,但
14、这也把他送到了生命道路上最重要且最富创造性的关口。E.传记着重记述了荣格对第二人格的探寻,展示了他在无意识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现了他独特的人生轨迹和不懈的探索精神。2.“第二人格”对荣格一生的影响有哪些体现?请结合全文进行概括。(6分)答:_3.文中画线处的“旁人期待他走的道路”是什么道路?他为什么没有走这条道路?请简要分析。(6分)答:_4.有人说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决裂虽然“把他抛入他以前从未体会过的黑暗之中”,但也成就了他的事业。请结合文本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_B组一、1.【解析】选BD。选B得2分,选D得2分,选E得1分。A项,“埋头故纸堆并不是他喜欢的事情”这一说法在文
15、中没有依据;C项,中国之命运一书“对义和团精神有所肯定”表述不妥,“义和团精神”只是闻一多借以形容此书中的专制主义思想的一个说法;E项,“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中的“知识分子”只是像闻一多一样的知识分子,而非全部。2.【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时间词的限制,信息的筛选区间集中在了第三、四、五段,从中找出闻一多的言行及对待事物的态度立场,加以整合即可。答案:反感激进思想,参加反苏反共大会;反对爱国学生罢课,主张开除学运积极分子;认为西安事变是军人称兵叛乱。(每点2分,共6分)3.【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信息的筛选区间集中在第六、七、八段,第六段虽没指
16、出其思想变化,但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其处境和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变化,“社会下层的生活与执政者令人触目惊心的贪腐”正是其以后思想变化的原因。第七段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第八段“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明确揭示了其思想变化的原因。答案:对下层的生活和执政者严重的贪腐有了真切了解;不能接受蒋介石专制主义思想;受田间诗歌战斗精神的鼓舞。(每点2分)4.【解析】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要结合全文进行,包含的要点要分条作答。就本题而言,先要确认“转变”是哪方面的转变,是态度的转变还是身份的转变,而后从全文进行搜寻,前后比较,分条列出。答
17、案:含义一:“转变”指闻一多由学者变为斗士。由埋头书斋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到全身心投入争民主的运动;由对现实的无奈逃避到为现实呐喊;由研究成就享誉学界到为民主献身。含义二:“转变”指闻一多政治态度的变化。由站在国民党政府一边到抨击其反动统治;由反感共产党到希望加入共产党并接受其领导;由对蒋介石的维护到认清其思想之专制。(观点2分,理由4分。将两个含义结合起来也可)二、1.【解析】选DE。选E得2分,选D得2分,选A得1分。A项,“已经明白了”程度过深,原文只是说“当时他已经有了一种感觉”。B项,记述交往过程,并非“借以表达荣格对弗洛伊德的感激”,也不是“与弗洛伊德的交往使他的第二人格成为独立个体”
18、。C项,“他们在他之先”与“致力于他的第二人格研究”没有逻辑关系,且“当时世界的精神领袖”说法不当。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传主事迹的概括能力。解答本题要从原文找到题干所涉及的信息区域,然后分析概括出传主的相关事迹。答案:小时候荣格就隐约感知到第二人格的存在,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他在他的第二人格中寻求并发现了避难所。当他的第一人格辉煌灿烂时,他的第二人格却受着残缺不全的痛苦煎熬,这使他后来付上一生去追求生命的完善。与弗洛伊德的决裂,表明他的第二人格已经成为独立个体,他的全部事业始露端倪。(或答“与弗洛伊德的决裂,成为他生命道路上至关重要且最富创造性的关口。”)荣格完全致力于他的第二人格,因
19、此使得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去拜访他,鼓励他。(每点2分,共6分。答出3点,意思对即可)3.【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语句含意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前后文语意入手。答案:旁人期待荣格所走的道路就是按照荣格的第一人格的需要去发展的道路。(2分)荣格凭借他的第一人格,已经在他的人生之路上获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但是他内心的混乱一直困扰着他,刺激着他,把他从旁人期待他走的道路上引导出来。(2分)他的第一人格辉煌灿烂时,他的第二人格却受着残缺不全的痛苦煎熬。(2分)所以他没有走旁人期待他走的道路。4.【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思想的理解以及探究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内容
20、进行分析,还要走出文本,结合现实生活进行阐释。答案:观点一:认同这一说法。二人的决裂的确成就了荣格的事业。他们之间的决裂让他意识到,他的第二人格已经成为独立个体。决裂虽然让他陷入以前从未体会过的黑暗之中,但当他摆脱黑暗之后,他为之付出一生的全部事业始露端倪。决裂使他的一些创新观念随之产生,这成为他生命道路上至关重要也是最富创造性的关口。人的成功,需要一些类似本文中决裂一样的外力作用,仅仅靠内在的努力,是很难实现的。观点二:不认同这一说法。并非二人的决裂成就了荣格的事业。二人的决裂只能说是促进荣格事业发展的一个因素,并没有起决定作用。是长期坚持不懈的追求,才让荣格终于等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完成了对第二人格的认知。即使没有这一决裂,凭借荣格执着、专注的精神,他一样可以达到事业的巅峰。人的成功,往往内因起决定作用,决裂等外因只是促人成功的一部分。观点三:辩证理解。决裂本身不能成就荣格的事业,决裂可能只是一个契机。因为荣格的执着、专注,才让这一契机成就了荣格的事业,正所谓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如果没有为机遇到来而做的充分准备,再令人震撼的决裂也不可能成就某个人的事业。(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