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检测(四)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57885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检测(四)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检测(四)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检测(四)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检测(四)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检测(四)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检测(四)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检测(四)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检测(四)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检测(四)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阶段检测(四)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2018重庆一中高一期末严冬,美国一个煤矿工人家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家里为什么不生火?”母:“因为我们买不起煤。”子:“为什么买不起?”母:“因为你父亲失业了。”子:“父亲为什么失业?”母:“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这反映出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是()A生产供不应求 B生产相对过剩C市场需求不足 D工人生活困难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危机期间的生产过剩问题。由“煤生产得太多了”“买不起煤”“失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但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使生产相对过剩,

2、最终引发了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B项正确;A项“供不应求”与材料的意思不符;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不是市场需求不足,而是贫富差距扩大,社会消费能力不足导致产品的相对过剩,C项错误;工人生活困难与材料信息相符,但并非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D项错误。答案:B22018福建师大附中高一期末1930年,美国颁布霍利斯穆特关税法,为保护美国农业和相关商品,制定了美国历史上最高的关税。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那是一项引发严重恶果的错误法案。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该法案可谓19291933年全球大萧条的“扳机”。这些经济学家观点的产生是由于霍利斯穆特关税法()A成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导火索B引发了国际市

3、场上的关税大战C将美国的危机转嫁给了他国D为保护农业而影响了工业发展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危机期间的关税大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提高关税,刺激出口,试图转嫁危机,反而使得其他国家也纷纷提高关税,设置贸易壁垒,引发关税大战,使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B项正确,C项错误;当时经济危机已经爆发,A项“导火索”错误;D项非材料主旨。答案:B3罗斯福新政时期,制定了家禽业的标准作业方法,规定商户须“按官方标准来屠宰”,客户“无权挑选任何单只鸡”。这一规定旨在()A稳定产品价格,防止产品过剩B引入监管,防止盲目竞争C协调商户和客户之间的关系D借助立法手段控制市场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按官方标准来屠宰”说

4、明将生产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政府担心竞争会导致客户挑选商品并留下“次货”,因而规定“无权挑选任何单只鸡”,这些有利于防止盲目竞争,B项正确。经济危机期间,稳定产品价格采用的手段是减少生产,这与“标准作业方法”不符,A项错误。“无权挑选任何单只鸡”,即客户来买却不能挑选,这样的法规会破坏商户和客户之间的关系,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而不是控制市场,D项错误。答案:B4罗斯福新政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重重阻力。1935年,最高法院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总统和国会受到严厉警告。新政推行不到3年,各州法院裁定约1600条新法违反法律。这种现象反映出()A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5、仍存在争议B总统通过实施新政走向了集权统治C罗斯福新政的实施没有显著的效果D与最高法院的博弈中总统处于劣势解析:本题考查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由材料中最高法院和各州法院的裁定可知,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仍存在争议,A项正确。答案:A52019南昌七校高一期末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A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B该举措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C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

6、举D该举措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A项与史实不符;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由“创立资源保护队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可知,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相结合,故C项正确;D项与史实不符。答案:C62019如皋高一期末1933年,美国政府说服农民耕掉1 000万亩棉花,以换取津贴;1934年,美国国会授权农业调整署规定棉花销售定额,并对超定额出售棉花征税,结果使1934年棉花减产340多万包。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降低农产品价格 B增加劳动者就业机会C防止农产品过剩 D严禁农场主剥削农民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对农业的调整。材料反映罗斯福新政期间的减耕减产措施,其目的是

7、减少农产品过剩,防止价格竞争引起经济恶化,这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价格,A项错误;减耕减产缩减了农场的规模,不利于增加就业机会,B项错误;减耕减产的直接目的是防止农产品过剩,C项正确;材料不直接涉及农场主与农民的关系,D项错误。答案:C72019咸阳市高一期末1933年5月,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政府花费巨额资金用于直接救济。这反映出罗斯福政府()A救济工作效果显著 B推行“以工代赈”政策C重视社会秩序稳定 D强调解决失业问题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材料只涉及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的救济措施,不涉及救济工作的效果,A项错误;“以工代赈”政策是一种间接救济,不是直接救济,

8、B项错误;政府救济使陷入困境的公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有利于防止社会的两极分化导致的社会矛盾的激化,有利于社会稳定,C项正确;直接救济无法直接提供就业机会,D项错误。答案:C8据统计,美国1960年国民生产总值5 037亿美元,人均收入1 883美元;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高达9 741亿美元,人均收入为2 579美元,被称为“繁荣的十年”。其繁荣的原因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新经济”的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A BC D解析:题中“1960年”和“1970年”为美国二战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故正确;“新经济”是在美国2

9、0世纪90年代初出现,故错误;二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推行凯恩斯主义,从而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故正确;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主要指的是苏联,资本主义国家制定计划,是指导经济发展,但不是计划经济体制,故错误,A项符合题意。答案:A9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蓝领”工人进一步减少,出现了“白领”“灰领”“金领”“敞领”“粉领”等称谓,代表工人阶级的不同分层。这一变化说明()A科技革命影响社会结构的调整B西方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C国家干预导致阶层成分多元化D社会流动呈现出增强趋势解析:材料中“蓝领”“白领”“灰领”“金领”“敞领”“粉领”等称谓的变化说明

10、随着科技革命不断发展,工人阶级分工不断变化,故A项正确;工人阶级分工变化,并不能说明西方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国家干预政策不是材料中工人阶级分工变化的主要因素,故C项错误;社会流动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A10“通过制定紧急政策,布尔什维克政府为内战努力动员起俄国的经济和社会。工人和部队横扫全国农村,从农民那里没收粮食供应城市和军队。”通过这一“紧急政策”,苏俄()A集中力量保卫了苏维埃政权 B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C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D完成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计划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由材料信息“内战”“从农民那里没收粮食”“军队”等,可

11、判断出“紧急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维埃政权试图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以支持红军,使苏维埃政权经受住了考验,故选A项。答案:A11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决定将住房公有化并进行集中管理,力求迅速解决民众的住房困难问题。1921年1月,确立了统一分配公有住房的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该政策()A受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B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目的与要求C结束了苏俄的生产资料私有制D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材料反映的是1921年苏俄政府确立的统一分配公有住房的原则,“集中管理”“统一分配”“人均”等都带有明显的“战时共产主义”政

12、策的色彩,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材料与此不符,B项错误;仅由住房无法得出是否结束生产资料私有制,C项错误;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的是新经济政策,D项错误。答案:A122019曲靖一中高一期中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维埃政府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在农业上,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故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

13、符,可排除;农民仍需缴纳赋税,C项错误;农民缴税后才可以处理剩余粮食,D项“优先”错误。答案:B132017内蒙古包头九中期中考试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当时苏俄()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C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材料中的“粮食税”来看本题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而新经济政策的显著特征就是合理利用市场和商

14、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材料的主旨也是在强调当时苏俄是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土地法令并未被彻底废除,当时苏俄这样做并不是承认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当时苏俄也不是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地位,而只是想法把经济搞活。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项。答案:C14经斯大林亲自审定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写道:“农村中也开始了农民群众建立集体农庄的高潮农民们一批批地来到国营农场和机器拖拉机场,观看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器的操作,看得眉飞色舞,马上决定加入集体农庄现在他们终于找到了出路,找到了走向美好生活的道路。”材料说明当时的苏联()A牺牲农业以优先发展工业B农业机械化已经得到普及C农业集体化政策调

15、动农民的积极性D文化教育服务于政治、经济发展需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能力。材料是某书籍对农业集体化的描述,A项“牺牲农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C项不符合史实,可排除;材料强调“斯大林亲自审定”且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所描写的内容并不十分客观,可见当时文化教育服务于政治、经济发展需要,故D项正确。答案:D15苏联“二五”计划规定: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二五”计划实施的结果是轻工业年增长率为14.8%,重工业则高达19%。材料说明苏联“二五”计划意在()A尝试调整轻重工业的失衡问题B使苏联从农业国变为

16、工业国C实现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D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开始实施的苏联“二五”计划强调发展轻工业,平衡轻、重工业增长速度,到“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轻、重工业生产增长率相对于“一五”计划时期略有改观,表明苏联“二五”计划意在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的问题,A项正确。答案:A16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C“开垦、开垦、再开垦”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解析:A项,

17、粮食税的推行是列宁时期,排除;B项,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排除;C项,开垦荒地是赫鲁晓夫时期,正确;D项,“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排除。答案:C172019盘锦市高级中学高一期末俄国历史学家德米特连科评论:“到20世纪80年代初,事实上苏联的极权体制在社会上失去了支持,不再有合法性。它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该历史学家强调()A二战后苏联改革均未发生实质变化B苏联模式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C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突破口是政治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具有历史必然性解析: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由材料可知,该历史学家认为,20世纪80年代的苏联政体已经不再被民众认可,其崩溃是历史的必然,

18、故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尤其是对政治领域的改革具有历史必然性,D项正确。答案:D18下面是某节复习课的板书。据此可知,相对于二战前,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二战前后的世界经济体系一、二战前1区域:资本主义国家及海外殖民地2形成手段:通过暴力手段二、二战后1区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形成手段:三大支柱(WB、IMF、GATT)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 B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C发展中国家力量已崛起 D出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这三大经济支柱,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B

19、项正确。答案:B191945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而1995年的世贸组织协定则将“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B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正走向衰落C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各国共识D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解析:本题考查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变化。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依然在建立过程中,A项错误;发达国家1995年时经济实力依然比较强大,B项错误;世贸组织协定将“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体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但不能以此认定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各国共

20、识,C项错误;材料反映世贸组织将“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反映了新兴经济体话语权上升,体现了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多极化趋势,D项正确。答案:D202019南昌七校高一期末自1947年关贸总协定成立以来,经过四个回合的谈判,发达国家关税的平均税率已由约40%降到低于5%,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税率降到12%。这说明关贸总协定()A使发达国家成为最大受益者 B有利于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C促进了世界经济迅速发展 D使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受侵解析:本题考查关贸总协定。从材料无法得出发达国家成为最大受益者,A项错误;关税税率下降,有利于推动各国贸易往来,进而有利于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故B项正确;C项“迅速发展”

21、无法体现,排除;D项“经济主权受侵”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答案:B212019石嘴山市高二期末欧共体成员签署单一欧洲协定,旨在实现“没有疆界的欧洲”,即消除抑制欧共体成员之间自由贸易的壁垒。该协定正式生效以后,美国明确表示这对美国构成了威胁,认为这将“是一座拒绝美国商品于国门之外的欧洲堡垒”。这表明当时欧共体()A设置贸易壁垒遭到美国反对 B推进一体化,与美国形成竞争C违背美国追求的全球化目标 D挑战美国霸权,动摇两极格局解析:本题考查欧共体的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共体的行为体现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这与全球化并不冲突,它降低欧共体成员之间的自由贸易壁垒,并未设置贸易壁垒,A、C项错误;降

22、低成员之间的贸易壁垒,有利于欧洲内部贸易增长,推进欧洲一体化,提升欧洲的竞争力,B项正确;D项与史实不符,可排除。答案:B22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是建立在“互利、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的,不搞立法式的或指令性的规定,任何方案和动议都必须经过成员的一致同意。这是基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A实现目标的自觉性 B政治经济发展的差异性C国际分工的模糊性 D社会发展水平的统一性解析:亚太经合组织的这一规定体现了民主与公平,有利于满足各方的利益诉求,这是基于其成员政治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而提出的,B项正确。答案:B232019河北保定市高一统考“在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方面,关贸总协定的主要手段是协商,最后只是缔约方的联

23、合行动,至今仍没有具备法律约束性的强制手段。”这说明关贸总协定()A实施有其必然性B反对贸易保护主义C有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的必要性D符合经济全球化趋势解析:材料反映了关贸总协定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故B项错误;材料提出关贸总协定的不足之处,要求建立一个组织更严密、行动更有效的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它,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关贸总协定不再适应全球化趋势,故D项错误。答案:C242019南昌七校高一期末有人说: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

24、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段话主要说明全球化()A给现代中国带来巨大利益B对当今美国来说是弊大于利C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D是大英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A、D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B项与材料中眼下的美国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不符,排除;由材料可知,在不同时期,全球化对各国产生了不同影响,C项与材料主旨吻合,正确。答案:C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25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

25、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摘编自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材料二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月收入(四口之家)5080200儿童津贴13.013.013.0其他津贴50.130.10纳税07.943.8国民保险4.57.218.0实际收入108.6108.0151.2摘编自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材料三(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

26、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摘编自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4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2分)(3)根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4分)(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3分)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3)问,根据材料回答即可。第(4)问,需要知道政府是社会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答案:(1)措施: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

27、;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主要背景:经济危机;民众贫困(失业)。(4分)(2)积极作用: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2分)(3)原因:挫伤了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4分)(4)角色: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3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8年开始的苏联“一五”计划期间,所有制改造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开始“大跃进”式的集体化运动。 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被纳入

28、到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材料二我们要发展工业,但决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特别要保证粮食生产的增加。为克服分散的个体经济的落后性,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试办,到1957年参加现有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将占全国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个农业合作计划

29、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证全部经济计划的实现将是很重要的,对于限制和逐步地消灭富农经济有决定意义。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实施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目的和主要特点。(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给我国制定“一五”农业合作计划的启示,并简述实施农业合作计划的意义。(9分)解析:第(1)问,“目的”根据“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归纳;“特点”根据“大跃进式的集体化”“从小农国家变成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等归纳。第(2)问,“启示”根据“

30、我们要发展工业,但决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试办”“限制和逐步地消灭富农经济”“促进农业发展”等进行归纳;“意义”可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农业、工业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思考作答。答案:(1)目的:为工业化服务。(1分)特点:由中央强制推行;规模和速度很快;全面地将农民纳入到计划体制之下;注重积累;牺牲农民利益。(答出3点即可,3分)(2)启示:工业、农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与自愿结合;有计划地逐步推行;限制和逐步消灭富农经济;以确保农业发展为目标。(答出4点即可,4分)意义:减少了进行农业改造的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

31、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为工业化建设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市场;同时开创了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途径。(5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苏俄(联)经济的发展,市场化中计划化的倾向慢慢表现出来。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非但没有形成为新经济政策所必需的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政治的集中倾向反而进一步趋于制度化。斯大林认为新成长起来的“富农”是新生的“资产阶级”,认为富农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政权的威胁,应该进一步强化阶级斗争观念,强化专政中暴力镇压的部分。1929年,斯大林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速度,结束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从此,苏联社会主义进入斯大林体制的轨道,

32、苏联在斯大林体制下实行现代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摘编自孙旭东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材料二在私人企业发展过程中,联邦政府除了不断地制定扶植政策之外,不对经济活动做任何干预,这造就了一大批企业巨头、家族财团和金融寡头。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由政府出面,运用行政手段来监控全国市场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新政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不仅仅是暂时应付危机的手段,而且是使国家对经济干预走向全面化、经常化的开始,它不只是行政性的手段,而是通过立法程序化、法律化,它不仅涉及流通领域,而且还参与到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再生产过程。摘编自沈亚男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现代化新模式(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33、指出苏联与美国经济政策的转变。(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与美国经济政策发生转变的原因。(4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两国政府调整经济的不同方式及其影响。(7分)解析:第(1)问,“经济政策的转变”可根据材料概括。第(2)问,苏联方面的原因根据材料一“没有形成为新经济政策所必需的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集中倾向反而进一步趋于制度化”并结合当时苏联面临的国内国外的严峻形势分析;美国方面的原因,从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方式”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影响”,美国可从国家干预对美国经济的恢复、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

34、巩固等方面分析;苏联可从“苏联模式”对苏联经济社会的推动和阻碍两方面作答。答案:(1)苏联:由新经济政策转到“苏联模式”。(1分)美国:由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转向国家干预。(1分)(2)苏联:外部环境上,受帝国主义的威胁;国家落后需要发展重工业;新经济政策实施,但许多人没有转变思想观念。(2分)美国: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自由放任的政策难以应对经济危机。(2分)(3)美国:政府加大干预经济的力度,立法保障,长期实施。影响:美国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3分)苏联:政府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指令性计划),具有强制性。影响:苏联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实

35、现了工业化。同时,也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降低了人民生活水平,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4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教授认为,从1870年一直到1913年,这是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时期,从1950年到1973年,这是第二次经济全球化时期。“从我们改革开放以来这三十年,应当讲我们的GDP的规模,现在是世界第二,超过了日本我们把握住了从上个世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这一轮的经济全球化是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把握住了这个机会,我们的经济取得历史性进步。”中国新闻网“中国GDP超日本”是历史性进步(1)

36、根据材料可知,1870年到1913年、1950年到1973年,分别是经济全球化的第一、第二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得出此认识的依据。(7分)(2)根据材料,中国改革开放抓住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机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是如何抓住这次机遇的。(6分)解析:第(1)问,结合不同时期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和表现组织答案。第(2)问,作答时一要注意时间,二要抓住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重大举措。答案:(1)第一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通信方面的巨大进步,进一步方便了各地之间的联系;重工业的发展要求资源实现全球性的配置。(3分)第二时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使国际资本流动和贸易开始向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4分)(2)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获得了更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机会;21世纪以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战略,获得更多国家的认可。(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