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检测(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题七、八)(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57682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检测(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题七、八)(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检测(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题七、八)(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检测(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题七、八)(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检测(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题七、八)(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检测(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题七、八)(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检测(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题七、八)(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检测(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题七、八)(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检测(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题七、八)(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检测(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题七、八)(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阶段检测(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题七、八)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2019宜宾高一检测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于是政府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号召,为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全盘集体化解析:根据材料“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和“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可知当时苏俄处于战争的非常时期,被迫实行非常政策,故A正确。答案:A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

2、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解析:根据材料中“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可知,此时苏俄正处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内外敌人对苏维埃政权发动进攻。为保障战争的胜利,苏俄实行了余粮收集制。答案:B3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

3、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收集制解析:材料强调投机倒把活动与“正当”贸易区分不开,说明该领导人不主张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活动,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A项为正确答案。答案:A4“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实际指()A借助商品和市场进行调节B实行余粮收集制C允许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D大中小工业国有解析:注意题目中的信息:一是“新经济政策”,二是“城市”和“商店”,所以这里的“学会做生意”实际上就是强调新经济政策的特

4、点即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和价值规律来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A正确;B、D均不符合题意,错误;C是A的具体内容,排除。答案:A52019济南一中月考1919年8月至1920年8月,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全国购到两亿两千万普特粮食,比前一年翻了一番;1925年一年里,苏联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共采购到四亿三千三百万普特粮食。这说明两个政策()A都有利于农村发展B都为经济建设募集较多粮食C都有利于巩固政权D都为战争募集到了足够粮食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集中人力、物力战胜敌人,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为了发展经济,D项错误;两个政策在不同时期都

5、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故C正确。答案:C6在斯大林的观念中,国家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所支撑的军事力量)是衡量先进与落后的尺度,至于如何在社会诸层面的现代化及其协调发展等更广义的发展领域赶超先进国家则不在他的视野中。这一观念影响下苏联实施的核心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农业集体化方针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推行的,故A、B两项错误;斯大林上台后,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且以牺牲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为代价,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故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服务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其不是核心政策,故D项错误。答案:C7苏联“二五”计划规定:轻工业生产的年增

6、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二五”计划实施的结果是轻工业年增长率为14.8%,重工业则高达19%。材料说明苏联“二五”计划意在()A尝试调整轻重工业的失衡问题B使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C实现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D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开始实施的苏联“二五”计划强调发展轻工业,平衡轻、重工业增长速度,到“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轻、重工业生产增长率相对于“一五”计划时期略有改观,表明苏联“二五”计划意在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的问题,A项正确。答案:

7、A8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因为他们可以“自行耕种和出售,而不是按照政府为集体农庄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该现象反映了()A单一公有制的产生 B新经济政策的成效C苏联模式的弊端 D余粮收集制的扩大解析:本题考查苏联模式。私人土地仍然存在,还没有建立单一公有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当时农业实行集体农庄生产,是苏联模式在农业上的表现,不符合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农民对集体农庄生产的不满,苏联模式的弊端显现,故C项正确;余粮收集制扩大出现在国内战争结束后,新经济政策实施前,此时农民并没有在集体农

8、庄生产,故D项错误。故选C。答案:C9美国人科恩在布哈林一书中说:“斯大林的政策人为地制造了19321933年的饥馑,俄国历史上最可怕的饥馑。”50多年后真理报报道:“1932年和1933年冬春相交之际,饿死的人大约有三四百万。”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俄国经济的缓慢发展B新经济政策不适合苏联的国情C苏联经济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严重干扰D苏联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解析:在当时,不是俄国而是苏联,况且其经济发展特征是工业发展速度非常快,A项错误;当时实行的是苏联模式,而不是新经济政策,B项错误;苏联的经济是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C项错误。答案:D102019河南信阳高中期末考试下表

9、是1953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表(单位:百万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82.51957105.01955106.81959124.71956127.61960133.2A.赫鲁晓夫改革推动了农业的发展B斯大林体制仍旧发挥了积极作用C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D新经济体制改革收到了一定效果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可以知道,1953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总体上呈增长态势,结合所学可以知道,19531960年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改革了苏联模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的原因是斯大林体制产生了弊端,故B项错

10、误;19531960年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故C项错误;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的措施,故D项错误。答案:A11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指的是()A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破坏自然环境B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经济负担C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推行政治多元化导致国家解体解析:“大规模的垦荒”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经济负担,故B项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推行政治多元化,放弃了共产党的执

11、政党地位,导致国家解体,故D项正确。答案:D12苏联改革30年,无处纪念只有祭:回顾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改革新概念迭出,所提愿景振奋人心。而中国改革显得就事论事,冲击力不足;苏联有“500天计划”改革方案,而中国长期改革的目标也只是“小康”;当苏联人期待一步跨进西方式发达社会的时候,中国“慢腾腾”地提出改革要分三步走,继续强调自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该则材料强调改革需要()A对原有体制全面突破 B有远大的愿景和目标C循序渐进、尊重规律 D特别关注民众的诉求解析:对原有体制全面突破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改革需要有远大的愿景和目标,但如果不切实际,会给改革带来恶果,苏联的解体充分说明

12、了这一点,故B项错误;材料把苏联和中国的改革进行比较,中国的改革能够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取得成功,而苏联改革急功近利,最终失败,材料强调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尊重规律,故C项正确;关注民众的诉求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答案:C13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盐城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及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现代农业、大宗商品港口物流等国家级产业基地。在此过程中,可以向下列哪个国际组织申请资金援助()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关贸总协定 D上海合作组织解析:“建设新能源国家级产业基地”属于长期性的发展计划,需要向世界银行申请援助,故A项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职责是稳定国际

13、汇兑,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在国际收支方面出现的暂时困难,故B项错误;关贸总协定不具有提供贷款的职能,故C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属于区域多边合作组织,不提供贷款,故D项错误。答案:A14在货币体制发展历史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实施国际汇兑金本位代替古典金本位,并使可以带来利息的美元把躺在葛朗台箱子里落灰的金子彻底挤出了流通领域。据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作用表现在()A使美元成为国际性流通货币B推动了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C美国确立国际金融霸主地位D有利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作用,A不符合材料的主旨,

14、排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对战后稳定国际金融和发展世界经济起到重大作用,推动国际资本的自由流通,故选B;C与主要作用不符,排除;世界货币体系在1880年就已经形成国际金本位制度,排除D。答案:B15“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资本主义世界在二战后进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这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A消除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B推动了战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C建立了永久性的国际经济组织D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解析:材料中“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了战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故B项正确。答案:B1620世纪30年代

15、,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展开的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激烈而残酷。这种局面在二战后才得到比较好的解决,这主要得益于()A战后世界各国加强了经济文化的合作与交流B社会主义经济取代了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C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D关贸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解析:贸易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也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加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使人们认识到加强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关贸总协定主要是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的方式削减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世界经济发展。题干所述现象得到较好解决主要得益于二战后关贸总协定所发挥的作用,故选D项。答案:D17“

16、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的话表明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出发点是()A密切西欧各国间的关系,维护欧洲安全B建立与美国平等的伙伴关系C争取在内部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发展D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解析:本题考查欧共体的建立与发展。阿登纳讲本段话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欧洲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而当时美苏两国作为世界大国在全球范围内争夺世界霸权,欧洲为了保全自身安全与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只有联合起来,故D正确。A中各国间的关系说法绝对。B中平等关系说法错误。C不是

17、材料话语的主要目的。答案:D181999年欧盟在赫尔辛基举行首脑会议,决定组建一支欧洲快速反应部队,并成立一个由各国国防部长和参谋长组成的军事委员会和军事参谋部,致力于欧洲的决策和协调。这反映了()A欧盟各国已放弃各自的国防权利B欧盟的国际影响力举足轻重C军国主义在欧洲范围内有所恢复D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发展解析:材料反映欧盟决定组建一支快速反应部队,说明欧盟各国加强国防军事合作,体现了欧洲一体化程度加深,故D项正确。答案:D19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于1992年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一组织不同于欧洲共同体的特点是()A区域经济互补性更强 B执行共同的货币政策C建立国际经济

18、新秩序 D实行政治经济一体化解析:本题考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点。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互补性更强,而欧共体的成员都是发达国家,故A项正确;B、D项不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点;C项不是特点。答案:A201994年APEC经济领导人共同宣言提出:不晚于2020年在亚太地区完成我们实现自由和开放的贸易与投资的目标,“工业化经济实现自由和开放贸易与投资目标不迟于2010年,发展中经济实现这个目标不迟于2020年。”这表明APEC成员()A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B反对贸易和投资自由化C坚持互利和互惠的原则 D通过法律确立长远目标解析:共同宣言确定实现目标的时间考虑到了亚太经

19、济合作组织各经济实体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这表明APEC成员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故A项正确;APEC主张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APEC成员之间坚持互利和互惠的原则,故C项错误;共同宣言并非法律文件,故D项错误。答案:A21有经济学家曾说:“每个区域经济集团都在集团内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一体化政策。同时,集团与集团、集团与国家间又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使每个集团实际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环节、一个中介、一个过渡。”材料表明()A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两者可相互独立B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决定经济全球化的实现C区域集团化有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D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

20、具有双重作用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材料“每个集团实际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环节、一个中介、一个过渡”体现了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阶段,说明区域集团化有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故C正确。材料说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两者相互联系,故A错误。B中“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作用,故D错误。答案:C22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一书中说道:“20世纪晚期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从香港到雅典或纽约,到处都是专门做家庭佣人和保姆的大量菲律宾妇女。”这种“菲佣现象”反映了全球化下()A区域分工的不断发展 B移民浪潮的再次涌现C科技资本的疯狂

21、扩张 D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全球化下的区域分工是指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参与全球经济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不同,这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错误;材料中大量菲律宾妇女在世界各地做佣人和保姆,体现了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移民浪潮并不相同,B项错误,D项正确;菲佣不是科技资本,C项错误。答案:D23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可以断定,同质化的确正在发生,虽然它带有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多样化的区域性变化。”其判断的主要依据可能是()A全球化增进了各个地区的联系B“冷战”结束促进欧洲开始联合C全球化使文化呈现统一性D区域经济组织的大量出现解析:全球化增进了各个地区的联系与材料“同质化的确正在发生

22、,虽然它带有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多样化的区域性变化”相符,故A正确;欧洲开始联合是在20世纪50年代,而“冷战”结束于20世纪90年代,故B错误;全球化使文化呈现统一性与材料“文化背景的多样化的区域性变化”不符,故C错误;“文化背景的多样化的区域性变化”并不等同于区域经济组织,故D错误。答案:A24下面漫画名为反全球化者的全球化装束,对其解读合理的是()A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B反全球化已成为各国主流民意C只有发达国家是全球化受益者D维护国家主权应当反对全球化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结合题中图文信息可知,反全球化者本身也在享受着全球化的物质成果,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阻挡的洪流,

23、A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主流民意”,B项错误,排除;C项说法绝对,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答案:A二、非选择题(第25题12分,第26题目12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3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叶书宗关于

24、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对农业政策做了怎样的调整?(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4分)(3)从苏联(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4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可以回答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回答第二小问。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提示,可得出两者过渡方式的改变;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关系两方面比较两者的变化。第(3)问,从国情、客观规律角度出发解读即可。答案:(1)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

25、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调整: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4分)(2)改变: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3)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来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4分)262019江苏常州一中江阴南菁高中联考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农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萧条的原因之一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它旨

26、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从结果上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罗斯福传材料二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摘编自苏联真相材料三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中国1977年全年的农业成就是不

27、能满足本国需要的,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邓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1985年,经过连续三次创纪录的丰收之后美费正清等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你怎样理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3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特征。(2分)(

28、4)上述有关的农业改革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3分)解析:第(1)问,可以概括出颁布农业法案;补贴农业;减耕减产。第(2)问,由“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由“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可概括出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由“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可概括出种植玉米。第(3)问,由“邓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可以概括出改革旧体制(改变组织方式);由“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

29、许获得更大的发展”可以概括出发挥市场作用。第(4)问,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减耕减产;补贴农业;颁布农业法案。国家干预(或直接调控)经济。(4分)(2)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调整农产品收购制度;种植玉米。(3分)(3)改革旧体制(改变组织方式);发挥市场作用。(2分)(4)改革要适合国情;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减轻农民负担等。(3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历史上考察,经济全球化过程至少开始于14世纪末期,欧洲人在掌握先进的航海技术和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之后,率先进行了跨越大洋、联系外部世界的远航。在此后的几百年间,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确立和西欧

30、国家的对外扩张而不断推进,但在19世纪结束之前,由少数发达国家强行推进的全球化还是体现在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统治上。查尔斯欧蒙全球化和地区开发材料二1851年伦敦博览会最受参观者瞩目的展品是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技术型产品。1876年费城世界博览会,爱迪生发明的电报机首次展出,博览会会址建立了一个火车站,并建有通往各地的有轨电车线,突出交通设施建设成果。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向观众介绍了飞机和无线电。上海买办徐荣村携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以私人身份参加了伦敦世博会,获金银大奖。费城世博会是第一次真正有中国代表参加的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的展品是丝、茶、瓷器、

31、绸货、雕花器等。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中国馆的展品仍是中国传统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和工艺品,汇聚了各种各样富有中华特色的游艺戏院、一间佛殿、一间茶室、一个东方美食园。中国与世博:历史记录(18511940)材料三“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基辛格1993年的一次谈话(1)根据材料一,概括14世纪末至19世纪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2)

3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博会上中国展品与西方国家的展品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原因。(6分)(3)材料三所说的“世界新秩序”与“旧秩序”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根据材料三指出,基辛格认为美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率先进行了跨越大洋、联系外部世界的远航”“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确立和西欧国家的对外扩张”等内容概括归纳。第(2)问根据材料从中外工业化进程的角度思考回答。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三中“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等内容思考回答。答案:(1)因素: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对外贸

33、易的扩大;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与掠夺。(4分)(2)不同:中国多为传统农业、手工业产品或工艺品;西方国家基本为工业制成品和科技发明。原因:中国近代工业起步晚;机器生产水平落后;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生产长期占据优势;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快;科学技术发达;工业制造居世界领先地位。(6分)(3)新秩序指多极化(一超多强)趋势;旧秩序指两极格局。美国地位的变化:美国不再是超级大国,而是世界多极力量中的一极,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有可能受到其他多极力量的制约,甚至有些方面还会被其他多极力量超越。(5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教授认为,从1870年一直到19

34、13年,这是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时期,从1950年到1973年,这是第二次经济全球化时期。“从我们改革开放以来这三十年,应当讲我们的GDP的规模,现在是世界第二,超过了日本我们把握住了从上个世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这一轮的经济全球化是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把握住这个机会,我们的经济取得历史性进步。”中国新闻网“中国GDP超日本”是历史性进步(1)根据材料可知,1870年到1913年、1950年到1973年,分别是经济全球化的第一、第二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得出此认知的依据。(7分)(2)根据材料,中国改革开放抓住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机遇,结合所

35、学知识分析中国是如何抓住这次机遇的。(6分)解析:第(1)问,结合不同时期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和表现组织答案。第(2)问,作答时一要注意时间,二要抓住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重大举措。答案:(1)第一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通信方面的巨大进步,进一步方便了各地之间的联系;重工业的发展要求资源实现全球性的配置。(3分)第二时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使国际资本流动和贸易开始向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4分)(2)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获得了更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机会;21世纪以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战略,获得更多国家的认可。(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