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五)一、单项选择题1(2019扬州市试题)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中的“北境自染逆虏”不难看出是鲜卑族入主中原;由“征调赋敛,靡有止已”可见鲜卑族对汉族实行了残酷的剥削。由此可知,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十分尖锐。故选B项。2(2019江苏省试题)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有()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官场贪污腐败,
2、人民负担重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ABC D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作为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民族压迫也十分严重。到了北魏中期,由于官员贪腐,统治阶级剥削压迫人民,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北魏统治阶级内部更是争权夺利,危机四伏。因此,正确,故选D项。3(2019德州重点中学试题)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道:“均田是郡县制度下的井田,井田是封建制度下的均田。”下面对这句话解读正确的是()A均田制与井田制在本质上并无任何不同B均田制和井田制都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C井田制和均田制都推动了精
3、耕细作模式出现D均田全属中央政府,井田是分封制的基础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是封建社会实行的一种土地国有制,而井田制是奴隶社会实行的土地所有制,A项错误;井田制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B项错误;精耕细作模式出现于井田制逐渐解体的春秋后期,C项错误。故选D项。4(2019肇庆市试题)6世纪初,北方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的主要原因是()A北魏推行均田制B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C三长制得以实施D适宜于精耕细作的农具得以推广答案A解析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将无主的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使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故选A项。5(2019郴州市试题)小李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
4、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小李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均田制迁都洛阳整顿吏治改穿汉服ABC D答案A解析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与题干要求无关,属于北魏社会习俗方面。故选A项。6(2019汕头市试题)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A BC D答案C解析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
5、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故正确。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C项。7(2019镇江市试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下列评述正确的是()A采用均田制消除了土地兼并B实行俸禄制,杜绝了官吏贪腐之门C迁都洛阳,适应了游牧需要D易姓改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的理解。A项说法错误,采用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而不是消除了土地兼并;B项说法过于绝对;C项说法错误,迁都洛阳适应了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发展需要;易姓改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故D项正确。8(2019南京市试题)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
6、的措施有()恢复汉族礼仪制度 与汉族通婚迁都洛阳 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A BC D答案A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合并同类项的能力。恢复汉族礼仪制度、与汉族通婚、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等措施都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都符合题干之意。故选A项。9(2019长春外国语学校试题)下列有关北魏民族融合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农民B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C汉族学到了鲜卑族的畜牧生产经验和技能D鲜卑族原有的文化消失答案D解析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原有的文化并不是消失,而是其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如服饰、饮食等方面的习惯等,故D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干要求。10
7、(2019梅州市试题)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改革应该是()A梭伦改革 B管仲改革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答案D解析综合四个选项,只有孝文帝改革前的439年,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符合恩格斯所说的“征服”。故选D项。二、材料分析题11(2019常州市试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投奔他们,成为坞堡中的一员。坞堡主又称宗主,农民与堡
8、主结成牢固的依附关系。北魏统一北方后,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坞堡,被迫承认坞堡的合法性。北魏政府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他们代管征收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制作为地方基层政权,有许多的弊端,宗主往往隐报户籍,“五十、三十家为一户”,借此逃避赋税。请回答:(1)根据材料可知,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的是什么制度?(2)该制度的推行有什么危害?(3)它的推行与孝文帝改革有什么关系?答案(1)宗主督护制。(2)危害:剥削农民,隐报户籍,逃避赋税,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也造成地方割据势力。(3)关系:它的推行激化了矛盾,出现统治危机和社会动荡,导致孝文帝进行改革。12(2019银川一中试
9、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董仲舒说上曰:“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仟佰,贫者无立锥之地。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汉书食货志材料二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桑蚕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据魏书卷一百一十译编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两次土地制度改革的突出特征以及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的共同影响。(2)较之于商鞅变法时期的土地制度,北魏的均田制有何积极意义?谈谈你对“富者田连仟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认识。答案(1)特征:商鞅变法变土地国有制为土地私有制,土地可自由买卖。北魏均田制用来均田的土地属国有,授田后,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限制买卖。影响:促进了社会的封建化进程。(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土地兼并。认识:商鞅变法后,土地兼并严重。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一种固有的现象,其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会加剧社会矛盾,影响封建政权的巩固,封建统治者往往对土地兼并采取打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种现象,但无法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