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西省晋中市晋中新大陆双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1月检测试题(无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57528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晋中市晋中新大陆双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1月检测试题(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山西省晋中市晋中新大陆双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1月检测试题(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西省晋中市晋中新大陆双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1月检测试题(无答案)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5分,共50分)1.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王畿之地。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 开发边疆地区 B. 实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统治 C. 巩固周王统治 D. 保障贵族集团对政权的垄断2.在我国古代传统家族观念中,有“长兄如父”“无父从兄”“幼子不如长孙”的说法,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家族社会和睦B.贵族王位世袭 C.宗法观念浓厚D.分封等级森严3.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

2、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 )A.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 B.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 C.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 D.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4.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王权分庭抗礼;但是秦朝以后,总体上看,士大夫具有的独立人格逐渐匮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的发展B.宗法纲常的束缚C.专制制度的强化D.科举制度的僵化5.钱穆指出,封建时代贵族管

3、家称宰,秦汉统一后,家宰就变成了国家政治领袖,管国家政务。汉代皇室事务,照例都归御史中丞管,御史中丞隶属于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隶属于宰相。这可以说明汉代( )A.宰相由贵族私官演化来 B.封建旧制度遗蜕罄尽 C.家宰职权扩大威胁皇权 D.保有家国一体的特点6.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7.南朝刘裕建宋之后,封诸皇子为王,并且兼任州郡最高长官,带兵出

4、镇战略要地;后又从寒人之中选拔若干亲信,出任中书通事舍人,虽仅位居八品,但因其出宣诏命,参与决策,因而成为重要职务。刘裕的这些做法旨在( )A.确保皇族与士族共治天下 B.强化专制皇权 C.抑制统治阶层内争权夺利 D.加强中央集权8.隋朝统一后编订了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这一做法( )A.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 C.形成了最早的官方语言 D.强化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9.钱穆认为,中国政制之演进,约得三级。第一级,“由封建而跻统一”;第二级,“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第三级,“

5、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从演进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 )A.政权统治基础逐步扩大化和民众化B.推行科举制是士人政府形成的标志C.共同趋向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儒家思想正统化影响三级政制演变10.大医精诚出自千金方,是历代医者的必读文献。其中提到:“凡大医治病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这言论( )A.反映了理学思想影响加深B.强调医者崇高的社会责任感C.标志着中医学理论的成熟D.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11.唐代宗最初设置的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只是在禁中掌管军机文书。宋代枢密院成为主管军事事务的最

6、高机关,其长官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等合称为“宰执”,共同负责军国政要。这表明宋代()A.枢密院地位明升暗降 B.中枢机构适时进行革新 C.统治者治国重文轻武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12.宋朝的军队分为三级,最高为禁军、次为厢兵、再次为乡兵。上一级队伍经常收编下一级的优秀人员而将不合格人员淘汰给下一级。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削弱地方整体实力 B.整顿全国军队编制 C.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D.提高军队的战斗力13.王安石变法中,颁行三经新义(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并将三经新义作为考试标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争夺变法的主导权 B.培养和选拔实用人才

7、 C.充实完善儒家思想 D.完善和发展科举制度14.古时帝王田猎具有“昭孝德”“训武事”的意义。在北宋前期,因其军事色彩、易滋骄奢之心又劳民伤财而饱受争议。“澶渊之盟”后,田猎之礼逐渐消解,直至废除。这一变化( )A.说明儒家礼制观念淡化 B.折射出当时政治文化的取向 C.反映了重文轻武的政策D.推动宋代理学思想的新发展15.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朝廷所需要的刺绣物品,“皆委之闾巷市井妇人之手,或付之尼寺,而使取值”。这一措施( )A.促使宋代改变了抑商政策 B.有助于宋代民间手工业的发展C.说明宋代普遍使用丝织品 D.表明宋代私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16.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

8、”。据宋史专家周宝珠研究,熙宁十年(1077年)县以下税收单位有 1 013个,元丰八年(1085年)有正式市镇1 871个。 这表明宋代( )A.城市规模不断壮大 B.行政区划不断调整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财政收人大量增加17.元朝虽为来自大漠的蒙古人所建,但在理学发展史中,却是强化程朱学派主流学术地位的时代。其主要原因是元朝( )A.统治者实行“汉化“政策 B.确立了殿试制度 C.将四书集注定为科举依据 D.尚未形成心学18.宋话本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载:“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王安石来!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宅役、助役等钱

9、,钱既出而差役如故。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了王安石变法危害百姓的现象,在历史上没有取得积极作用B.宋话本属口述历史的范畴,能全面反映变法的实际,可大胆采信C.宋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不可采信D.宋话本在一定程度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19.中国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朝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宋元时代的活字书籍“一本难求”,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对雕版印刷术的取代。这主要是因为( )A.社会审美观的影响 B.官营作坊垄断活字技术 C.社会需求的多样性 D.缺乏市场

10、经济利益推动20.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被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

11、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明张燧千百年眼(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分析,该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后世是如何改进的?22.唐代文学创作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呈现出盛唐气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中国诗歌在唐朝达到顶峰。仅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所录,唐朝就有诗人两千二百多人,作品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作诗的人上自帝王、公卿、官僚, 下至布衣,旁及僧、道,几乎遍及各

12、个阶层。诗歌与唐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一首好诗写出之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可以传到很多地方。除了传抄这种主要的传播方式外,还有传唱、 题壁等多种方式,这些传播方式共同促使唐诗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唐代文化是在大一统局面下发展的,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太宗时,丝绸之路向西南(指南亚)延伸。当时从广州出发到达波斯湾、红海等地的航线已经开通,广州港中外商船云集,带把壶、高足杯等外来物品不仅满足了贵族的奢侈需求, 也引起了仿制的兴趣,直接借鉴外来造型的“胡瓶”,成为唐代相当流行的器物。由于唐朝的稳定和强大,当波斯被大食呑灭时,波斯王选择投奔唐朝,在长安度过自己的晚年。中

13、华文明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诗歌在唐朝发展到顶峰的表现。2.依据材料二,概述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并分析唐朝对外交流发达的原因。2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8分)材料 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讳”,“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