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作业: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5647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作业: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作业: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作业: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作业: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作业: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第5课请同学们认真完成 练案5一、素养达标1(2020天津部分区)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这反映出(B)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南北对峙阻断交流解析从材料中的“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故答案为B项;当时北方经济水平超过南方,排除A项;北方长期战乱,不利于恢复生产,排除C项;D项中的“阻断交流”说法绝对,排除。2(2020北京

2、朝阳)三国时期,鱼豢著魏略记述“(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这一现象表明,氐人当时(C)A已经完全以农耕生活为主B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C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D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解析据材料“(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可知,氐族人能织布,善于种田,畜养豕牛马驴骡,这表明了氐人当时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C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氐族人的生活习俗,没有涉及“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B、D两项错误。3(2020北京西城)地图包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学

3、习历史的必备工具。如图反映的社会状况出现于 (B)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页A西汉B西晋C唐朝D北宋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并存的朝代是西晋,B项符合题意;西汉时期只有匈奴雄踞北方,A项错误;唐朝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有突厥、回纥和靺鞨等,北宋时期北方主要分布的少数民族是契丹、女真和蒙古,C、D两项不符合题意。4资治通鉴记载:“(西晋)永嘉之乱,中州人士避地河西(今河西走廊),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该现象体现了(A)A中原文化的拓展B中西部经济融为一体C社会分化的加深D河西文化圈正式形成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永嘉之乱后,中原

4、人为躲避战乱而逃至河西走廊,但中原礼仪文化却世代相承,说明中原文化拓展到河西之地,A项正确;B项,题干与经济交流无关,排除;题干中并未体现河西社会分化的深化及自身文化圈的形成,故排除C、D两项。5(2020天津河北区)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孝文帝此项改革(C)A强迫官员放弃本民族习俗B实现了北魏的富国强兵C有利于北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D大大加剧了民族间矛盾解析据材料“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可知

5、,北魏孝文帝改革诏令朝臣说汉话,尤其是年龄三十以下的大臣必须改说汉语,否则降爵黜官,这有利于北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C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主旨;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B项夸大其词;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汉化封建化过程,D项理解片面。6陈寅恪先生评论,北魏孝文帝“变胡语、胡姓与胡名为汉语、汉姓与汉名,进入了汉化的实质问题,鲜卑贵族变为文化士族的道路打通了”。该评论认为孝文帝改革(A)A利于提高鲜卑贵族的文化地位B打破了原有的等级制度C改变了鲜卑族落后的游牧生活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解析 “变胡语、胡姓与胡名为汉语、汉姓与汉名”有利于鲜卑族的汉化,利于促进鲜卑贵族的文化进步,故选A项;鲜卑

6、族的汉化政策与打破鲜卑族的等级制度无关,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7(2020泰安)烤肉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但在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室壁画中却出现了“手持烤肉串的宾客”,这类壁画在今山东、江苏北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均有出土。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D)A畜牧业逐渐向南方扩展B佛教向大众生活的渗透C人民生活普遍富足D各民族经济文化进一步交融解析据材料“烤肉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但在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室壁画中却出现了手持烤肉串的宾客,这类壁画在今山东、江苏北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均有出土”可知,烤肉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但在黄

7、河流域乃至长江流域都出现了这样的壁画,这体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D项符合题意;据材料体现的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而不是畜牧业,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佛教”,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生活富足,C项错误。8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B)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民族交融增强,所以此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故选B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没有建立稳定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即

8、便有过短暂的统一,也没有实现巩固与发展,排除A、D两项;繁荣与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不符,排除C项。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

9、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3)作用: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二、能力提升10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D)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D

10、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解析材料“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说明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侧面佐证中华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中的“全部”太绝对,西晋对内迁各族人民实行仁政与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没有必然联系,故A、B、C三项不符合题意。11下表反映了历代官话的变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官话(B)东周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后,洛邑的语言就成了东周时期官话的基础秦汉汉代官话为“洛语”,洛语承袭了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为“雅言”魏晋西晋以“洛语”为官话。衣冠南渡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

11、形成了金陵雅音(官话)A实现了全国文字的统一B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C消除了各地语言的隔阂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解析秦朝已经实现了全国性文字的统一,且材料反映的是官方语言的发展,A项错;C项“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材料反映了朝代更迭、都城迁移与官方语言的融合发展紧密相关,这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的认同,故B项正确。12(2020聊城)资治通鉴卷140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此处时感慨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一感慨可以佐证,孝文帝时的北方民族交融(A)A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B巩固了士族的政

12、治地位C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D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解析材料“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的意思是:从姓氏来源看,隋唐时重要的政治人物,固然很多是鲜卑人,从文化水准看,他们却已经是卓越的汉族士人了,事实上再没有任何意义要辨别他们的氏族。由此可见,材料反映了民族交融加强,冲击了传统的华夷观念,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巩固士族的政治地位”,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南宋,且C项与材料无关;D项说法违背史实。13(2020济南)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13、。这说明(B)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B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C北方经济发展落后南方D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深解析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B项正确;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是南宋,A项错误;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C项说法错误;D项不是材料主旨。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

14、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据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2)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对隋唐繁荣的影响。答案(1)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裹挟人数比例高);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2)开创了民族文化交融的良好时代氛围,营造了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观和兼收并蓄的文化观;人口的大量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和发展,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定基础;民族文化交融催生了制度创新,如均田制等,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