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讲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知识点1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1)直接因素: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加剧了社会危机。(2)根本原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阶级矛盾尖锐,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4)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 2内容(1)颁布“解放”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成为政府的臣民,不再隶属于他们的主人。(2)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半土地,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些地块。(3)司法改革: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废除旧的等级法院;仿效英法实行公开陪审制。(4)地方自治选举产生: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城市建立城市杜马。3评价(1
2、)进步性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2)局限性: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合法”掠夺,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前提下进行的。知识点2日本明治维新1历史背景(1)国内:幕府统治出现危机。政治上:专制落后的幕藩体制、等级制度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经济上:实行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农民负担沉重;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大趋势。思想上:吉田松阴等人推动了日本由锁国到开国思想的转变。阶级上: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下级武士对幕
3、府不满。(2)国际:民族危机出现。1853年起,美英等西方国家入侵,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3)改革条件的成熟:改革派形成,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成立。2内容及作用(1)政治领域立宪体制核心具体内容历史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统一,为进一步推行改革、富国强兵奠定了基础废除等级制度“四民平等”,取消等级身分制和武士特权改革政治体制制定宪法,召开国会,给予人民政治权利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2)经济领域殖产兴业核心具体内容历史作用土地改革承认土地私有,确立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殖产兴业国家兴办军
4、用工业和重工业奠定了工业化的物质基础,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出访欧美,学习西方经验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通过廉价出售方式扶植私人企业,推动了民用企业的兴起聘请专家,派遣留学生(3)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文明开化核心具体内容历史作用教育改革确定了“国民皆学”的方针,推行四年制义务教育,兴办学校;重视自然科学打破了传统的身分等级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果介绍西学传播启蒙思想,抨击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吸收西方思想文化和习俗,改变了落后愚昧的社会习俗;“东方的伏尔泰”福泽谕吉影响巨大重视传播发展新闻出版事业社会习俗提倡衣食住行欧洲化3.历史影
5、响(1)积极作用:推动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加强了中央集权,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摆脱了沦为西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富强道路。使日本改变了落后面貌,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2)局限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随着工业化的深入,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给亚洲各国带来沉重灾难。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获得民主权利,形成了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 知识点3戊戌变法1背景 (1)民族危机: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
6、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2维新思想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主要主张早期(19世纪60年代)王韬广贸易、开煤矿、发展资本主义推崇君主立宪政体,主张君民共主郑观应开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商战”成熟(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明确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著有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倡民权”谭嗣同“冲决网罗”严复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观点3.变法过程(1)序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公车上书”,维新运动
7、走向政治实践。(2)准备:康有为等维新派通过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宣扬维新变法,维新变法新局面形成。(3)高潮百日维新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措施领域颁布新法改革旧制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经济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文教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军事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结果a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
8、动政变,“戊戌六君子”相继被杀。b新政内容除设立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c“百日维新”以失败宣告结束。4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力量的弱小和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力量对比悬殊。(2)具体原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领导。脱离群众。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皇帝。对极少数帝党官僚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5历史意义(1)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思想的传播,起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各种社团及新式学堂的创办,促进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式书局、报刊、杂志等近代传媒的创办使人们的认知空间空前扩大。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2)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3)
9、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6历史教训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且脱离了人民群众,其变法活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这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1克里木战争对俄国的影响(1)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矛盾激化,加剧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危机。为此进行了改革,废除了农奴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2)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失去了欧洲的霸主地位。(3)俄国加紧了在远东地区的扩张。正如马克思所说,俄国由于在克里木战争中的失败要向英法复仇,当英法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的时候,俄国趁火打劫,从中国割占了大片领土,攫取
10、了很多特权。2“解放”法令、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三条改革措施之间的内在关系(1)1861年“解放”法令废除农奴制度后,俄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确立,这就要求政治体制方面也做出相应调整。(2)“解放”法令实施后,地主的地方统治权和对农奴的司法权也随之逐步消亡。沙皇政府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上层建筑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较重要的就是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改革。它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反作用的社会规律的具体体现。(3)“解放”法令、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都是俄国通过改革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3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给日本带来的影响(1)打开日本国门,
11、使日本沦为半殖民地,民族危机加深。(2)冲击着日本社会,激化社会矛盾,进一步动摇幕府的统治。(3)西方列强殖民侵略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4)西方先进思想传入,使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反对幕府统治,要求改革的呼声更加强烈。4中下级武士成为倒幕运动领导者的原因(1)由日本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改革前夕,日本资本主义关系远远没有成熟,资产阶级刚刚诞生,人数少,经济力量薄弱,因而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2)中下级武士大多数资产阶级化了,他们最关心日本的资本主义前途和国家的命运。(3)日本武士从来就是一个垄断文化的阶层,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4)中下级武士大多有
12、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和政治才干。5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1)明治维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渐发展为资本主义强国。(2)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基本确立了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3)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并逐渐获得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也使日本成为19世纪亚洲地区唯一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4)明治维新运动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6全面理解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
13、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1)从目的来看,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2)从纲领和内容来看,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法令,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3)从领导力量来看,领导这次运动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7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1)推动了政治近代化:提出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2)推动了经济近代化: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3)推动了思想近代化:介绍和宣传近代思想,批判封建思想。【例1】(2013全国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
14、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
15、。史称“清末新政”。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解析】第(1)问可从两者的形式、侧重点、学习的对象方面入手分析。第(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领导者、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态度、具体执行情况、结果等方面分析差异;第二小问要突出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措施,维护其统治是根本目的。【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
16、:维持专制统治,抵制革命。【例2】(2015江苏高考) “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材料二 (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
17、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太政官发布布告”“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
18、等概括。第(2)问从材料一“趋之若鹜”地追求所谓时尚到材料二对西方文明的理性对待,可以总结出态度上的变化,而这一变化的原因要结合近代日本的国际、国内形势作答。第(3)问这一错误的实质即是只学习西方文明之虚表,而未学习西方文明之内涵。【答案】(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到了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
19、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敞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显露疾病的症状。美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二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解放法令是充分保证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实施的,地主因土地被分配给农民可以得到政府付给的长期国债券,而农民则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权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的原因。(2)有学者指出,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根据材料二,指出这种说
20、法的合理性,并分析这种做法对俄国发展的消极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内部很不稳定”得出国内社会矛盾尖锐,“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得出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得出沙皇专制的腐朽统治,“又是经济的”得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解放法令”得出解放农奴,获得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根据材料二中“农民则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可得出获得了大量的资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不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
21、、阶级矛盾尖锐。【答案】(1)国内社会矛盾尖锐;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政治上沙皇专制的腐朽统治;经济上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的发展。(2)合理性:1861年改革解放农奴并向农民索取高额赎金,使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获得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资本。消极影响:农民购买力低下,不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农民暴动不断,阶级矛盾依然尖锐。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32年的议会改革,为改革土地法扫清政治障碍,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1833年废除和解诉讼和共谋拟诉法之后,已婚妇女取得丈夫同意并经过专门的委员会认可后,可通过要式合同的形式处分其自由继承地产。根据1870年已婚妇女财产法的规定,已婚妇女有权继承被继承不动产
22、上的租金和收益。1882年已婚妇女财产法赋予已婚妇女与男子同等的财产处分权资格,在不动产法上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因为危及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所以土地法改革没有触及土地法的核心问题,无法对现行土地法律制度进行系统的改革。土地法改革在改革封建土地法、实现土地法的现代化方面的效果十分有限,其任务远没有完成。咸鸿昌19世纪英国的土地法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土地法改革的背景及其具体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土地法改革取得的成效并指出其不足。【解析】第(1)问应从材料中概括英国土地改革的具体措施。第(2)问的第一小问应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妇女地位
23、的提高、适应了社会发展等方面作答;第二小问应紧扣材料最后一句话“其任务远没有完成”进行分析说明。【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的进行;1832年议会改革为土地法改革提供了政治保障。措施:英国议会先后通过一系列法律,承认妇女的财产权利。(2)成效:改革提高了英国已婚妇女的法律地位,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英国封建土地法律制度,适应了社会发展变革的潮流,推动了英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不足:由于遭到地主阶级的反对,改革很不彻底,没有完成改革的任务。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五口通商章程签订后,西方各国以中国审判方式野蛮、监狱条件恶劣为借口纷纷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但他们在审判中依据各自所属法律所
24、规定的审判原则处理案件,令人耳目一新,使时人得以更直观的方式与西方审判制度、审判观念、审判原则相接触1906年11月,光绪帝着手司法官制改革:改刑部为法部,统一管理司法行政,不再兼理审判;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中央审判机关,专掌最高审判。1910年初,法部先后颁行法官考试任用暂行章程及其细则,以法令的形式初步确定了通过考试选取法官的制度,并严格规定了考试章程。1910年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明确把诉讼分为刑、民两部分,为审判中的民刑分立确立了法律依据。在所颁布的宗室觉罗诉讼章程中,更是规定过去享有司法特权的“宗室”在民事诉讼中,审判管辖、起诉、被诉等审理过程中都不再享有特权,而与汉人“一体同科
25、”;满洲宗室犯罪,必须像汉人一样关进监狱。龚春英清末审判制度改革与中国法制近代化(1)根据材料,分析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内容及影响。【解析】第(1)问应结合材料从中国原有司法存在的弊端及西方审判制度的传入等方面说明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第(2)问应注意归纳材料中有关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内容及影响。【答案】(1)中国原有的司法审判制度存在弊端(司法权由行政部门掌管,司法不独立);西方审判制度和审判观念的传入;司法主权丧失(列强攫取领事裁判权)的刺激。(2)内容:成立专门的司法行政与审判机构;确立民、刑分立原则;确定考试选拔法官的制度;取消满洲宗室
26、的司法特权(任答三点即可)。影响:确立了司法审判的独立地位;有利于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推动了中国法制的近代化进程。4(2016濮阳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康有为)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27、,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定宪法的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向国会负责的内阁。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1)根据材料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维新”的理由,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说明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从材料一“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
28、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维新矣”说明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改革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仿。第二小问从引文可知这份奏折是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康有为的政治主张来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明治维新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改革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仿。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