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55761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39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9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9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9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9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9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9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9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9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 酵母菌的拟核区是一个大型环状DNA分子B. 黑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C.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发现没有叶绿体,则该细胞一定不是植物细胞D. 真核细胞中,DNA的复制只发生在细胞核中【答案】B【解析】【分析】酵母菌、黑藻都是真核细胞,含有细胞核,无拟核。【详解】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无拟核,A错误;黑藻是真核生物,含有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B正确;植物的根尖细胞也无叶绿体,C错误;真核细胞中,DNA的复制可以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错误。故

2、选B。2.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 记忆细胞有丰富的高尔基体,有利于抗体的分泌B. 核膜上有核孔,有利于细胞遗传物质的进出C. 神经细胞有树突和轴突结构,有利于接受和传递信息D. 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有很多线粒体,有利于为水的重吸收供能【答案】C【解析】【分析】合成分泌蛋白的细胞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比较发达。核膜上的核孔有利于蛋白质、RNA等大分子的进出。神经细胞有树突和轴突结构,有利于接受和传递信息。【详解】A、分泌抗体的是浆细胞 ,A错误;B、遗传物质DNA不能出细胞核,B错误;C、神经细胞有树突和轴突结构,有利于接受和传递信息,C正确;D、肾小管

3、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是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D错误。故选C。3. 噬藻体是一种能感染蓝藻的病毒。它能在蓝藻细胞中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藻体。下列关于该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组成噬藻体和蓝藻的化合物的种类完全相同B. 噬藻体和蓝藻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C. 组成噬藻体和蓝藻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基本相同D. 噬藻体的核酸中只有4种核苷酸【答案】D【解析】【分析】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既含DNA又含RNA,故含有两种核酸,八种核苷酸,五种含氮碱基;病毒只含一种核酸,故有四种核苷酸,四种含氮碱基。【详解】A、病毒只由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组成,蓝藻有细胞膜等结构,细胞膜中存在磷脂分子等,故组成二者的化

4、合物的种类不完全相同,A错误;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没有细胞器,蓝藻有核糖体,B错误;C、不同生物的组成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但含量常常差别很大,C错误;D、噬藻体是病毒,病毒只有一种核酸,DNA或RNA,故只有4种核苷酸,D正确。故选D。【点睛】生物分为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病毒属于非细胞生物,没有任何细胞结构,只由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组成。4. 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的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B. 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滴C. 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

5、化过程为:无色-棕色-砖红色D. 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必须现配现用【答案】B【解析】分析】斐林试剂的甲液是0.1g/ml的NaOH溶液,乙液是0.05g/ml的CuSO4溶液,甲液和乙液要混合使用且现配现用;双缩脲试剂的A液是0.1g/ml的NaOH溶液,B液是0.01g/ml的CuSO4溶液,要先加A液再加B液。【详解】A、双缩脲试剂A液和斐林试剂甲液的组成完全相同,但双缩脲试剂B液和斐林试剂乙液的浓度不同,斐林试剂不能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A错误;B、脂肪的鉴定需要显微镜才能看到细胞中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B正确;C、用斐林试剂鉴定可

6、溶性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砖红色,C错误;D、用于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与乙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必须现配现用,D错误。故选B。【点睛】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苏丹染液将脂肪染成橘黄色;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5. 下列关于人体中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B. 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C. 蛋白质结合Mg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运输D. 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该题考查的是蛋白质的功能的相关知识,选项所描

7、述的是几种常见的蛋白质的功能及其相关知识。【详解】抗原能和特异性抗体相结合,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可见,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A正确;肌肉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如肌动蛋白等)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B正确;蛋白质结合Fe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的运输,C错误;染色体是细胞核的结构之一,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正确。【点睛】本题以蛋白质的功能为主线,综合考查考生对体液免疫、组成肌肉细胞的肌动蛋白等蛋白质与血红蛋白的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及染色体的组成、无机盐的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决此类问题,除了需要考生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

8、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外,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进行横向联系,即对教材中与某一知识有关的内容横向辐射,进行归纳。6. 中国科学家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是一种脂质类物质,主要用于治疗疟疾。下列有关脂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胆固醇和雌性激素属于固醇类脂质B. 脂质在哺乳动物精子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C. 脂质被苏丹染液染成橘黄色D. 内质网是脂质合成的“车间”【答案】C【解析】【详解】A、固醇类包括胆固醇、维生素D和性激素,A正确;B、性激素的本质是固醇类,故脂质在哺乳动物精子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C、脂质中只有脂肪能被苏丹染液染成橘黄色,C错误;D、脂质合成

9、的“车间”是内质网,D正确。故选C。7. 以下生理活动中,没有涉及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是( )A. 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B. 唾液腺细胞合成、加工、分泌淀粉酶C. 高等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物质交流D. 肝细胞表面的受体与胰岛素结合【答案】B【解析】【分析】信息交流功能: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相信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详解】A、

10、精子和卵细胞相互接触完成受精作用体现了细胞膜直接接触完成信息交流功能,A正确;B、唾液腺细胞合成、加工并分泌淀粉酶,不涉及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B错误;C、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即细胞通道细胞,C正确;D、激素与靶细胞细胞膜表面受体(糖蛋白)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D正确。故选B。8. 如图为某生物的细胞核及相关结构示意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 该生物为动物或低等植物B. 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的通道,具有选择性C. 细胞骨架能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D. 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的同时,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也随之解旋【答案】D

11、【解析】A、由于图示有核膜和中心体,所以该生物为动物或低等植物,A正确;B、核孔位于核膜上,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的通道,具有选择性,如DNA分子不能通过,B正确;C、细胞骨架能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其主要成分为蛋白质,C正确;D、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发生在分裂末期,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解旋进行转录和复制发生在间期,D错误。故选D9. 下列关于ATP和细胞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A. 叶肉细胞在光下产生ATP的部位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B. 细胞内的吸能反应均与ATP的合成反应相关联C. 叶绿体和线粒体中H被消耗的过程中都会伴随ATP含量的增加D. 人在剧烈运动过程中呼吸

12、强度较大,所以ATP的合成速率大于水解速率【答案】A【解析】【分析】ATP又叫三磷酸腺苷,简称ATP,其结构式是:A-PPP,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ATP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大量化学能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水解释放能量断裂的是末端的那个高能磷酸键;ATP是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ATP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合成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详解】A、叶肉细胞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所以产生ATP的部位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A正确;B、细胞内的吸能反应大多与ATP的水解反应相联系,由

13、ATP水解提供能量,但有的吸能反应不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比如光合作用过程中水的光解等,另外ATP也不是细胞内唯一的高能磷酸化合物,B错误;B、暗反应消耗H和ATP,故叶绿体中的H被消耗的过程中伴随ATP含量的减少,而线粒体中H被消耗的过程中伴随ATP含量的增加,C错误;C、人在剧烈运动过程中ATP的合成速率与水解速率都比较高,但处于动态平衡状态,D错误。故选 A。10. 2019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英国和美国的三位科学家,理由是他们发现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研究发现, 癌细胞即使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也主要依赖无氧呼吸产生ATP。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O2 进入组织细

14、胞不需要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协助B. 癌细胞中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不产生ATPC. 癌细胞呼吸作用过程中丙酮酸主要在线粒体中被利用D. 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癌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NADH)比正常细胞少【答案】C【解析】【分析】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不释放能量。整个过程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水、氧、二氧化碳、甘油、乙醇、苯等物质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H是还原型辅酶I(NADH)的一种十分简化的表示方式。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

15、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详解】A、O2进入组织细胞不需要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协助,属于自由扩散,A正确;B、癌细胞中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该阶段不会生成ATP,B正确;C、癌细胞主要进行的是无氧呼吸,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因此癌细胞呼吸作用过程中丙酮酸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利用;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C错误;D、癌细胞主要进行的是无氧呼吸,而无氧呼吸产生的(NADH)比有氧呼吸少得多,因此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癌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NADH)比正常细胞少,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

16、细胞呼吸的类型,掌握无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场所及产物等基础知识。11. 在a、b、c、d条件下,测得某植物种子萌发时二氧化碳和氧气体积变化的相对值如表所示。若底物是葡萄糖,则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条件abcd二氧化碳释放量10758氧气吸收量0248A. a条件下,呼吸产物除了二氧化碳外还有酒精B. b条件下,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少C. c条件下,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分解的葡萄糖多D. d条件下,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答案】C【解析】【分析】依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中O2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进行判断细胞呼吸类型:不消耗O2,释放CO2只进行无氧呼吸;O2吸收量=CO

17、2释放量只进行有氧呼吸;O2吸收量CO2释放量两种呼吸方式同时进行,且多余的CO2来自无氧呼吸。【详解】在a条件下,不吸收氧气,说明不进行有氧呼吸,但产生了二氧化碳,说明进行了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产物除二氧化碳外,还有酒精的产生,A正确;b条件下,需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气的量相等,都是2,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就是7-2=5,所以b条件下,需氧呼吸比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少,B正确;c条件下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46=2/3,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5-4)2=1/2,即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C错误;d条件下消耗的氧气量等于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说明种子只进行

18、有氧呼吸,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关计算,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数学方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能力。12. 如图为高等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图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是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中B. 是氧气,可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C. 是三碳化合物,能被氧化为(CH20)D. 是ATP,在叶绿体基质中生成【答案】B【解析】【详解】A.图中是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A错误;B.分析题图可知,光反应阶段,水分解形成了和还原氢,因此是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B正确;C.图中是三

19、碳化合物,被还原氢还原形有机物,不是被氧化形成有机物,C错误;D.是ATP,ATP形成与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D错误。故选B。【定位】光合作用过程【点睛】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是水光解形成氧气和还原氢的过程,该过程中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暗反应阶段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二氧化碳固定是二氧化碳与1分子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2分子三碳化合物的过程,三碳化合物还原是三碳化合物在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的作用下形成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的过程。13. 下列关于绿叶中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的目的

20、是防止色素破坏B. 滤纸条上最上端呈黄色的胡萝卜素主要吸收红光C. 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可能是材料放置太久D. 处于滤纸条最下端的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答案】C【解析】【分析】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

21、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详解】A、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充分,加入少许碳酸钙可防止在研磨时色素被破坏,A错误;B、滤纸条上最上端呈橙黄色的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B错误;C放置过久的叶片中的色素部分氧化分解,所以用放置过久的叶片提取色素时,会导致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C正确;D、滤纸条上叶绿素a的色素带最宽是因其含量最多,D错误。故选C。【点睛】14. 二倍体生物细胞正在进行着丝点分裂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B. 着丝点分裂一定导致DNA数目加倍C. 染色体DNA一定由母链和子链组成D. 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定是其体细胞的2倍【答案】C【解析】【分析】熟

22、悉减数分裂、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知道DNA复制的特点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详解】二倍体生物细胞进行着丝点分裂时,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后者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错误;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数目不变,B错误;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则子链中一定有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正确;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即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倍;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相比加倍,但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导致染色数减半,由此可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相等,错误;故选:C。15. 下列有关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

23、是()A. 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B. 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一定都含有Y染色体C. 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D. 姐妹染色单体携带的遗传信息可能是不同的【答案】D【解析】【分析】1、减数分裂的实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分裂结束后的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详解】A、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A

24、错误;B、初级精母细胞含有Y染色体,但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含有Y染色体或X染色体,B错误;C、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以发生交叉互换,C错误;D、减数分裂过程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可以导致姐妹染色单体携带的遗传信息是不同的,D正确。故选D。【点睛】16. 在一个细胞周期中,以下变化可能发生于同一时期的是( )A. DNA分子的复制和染色体数目加倍B. 染色单体形成和细胞板的出现C. 着丝点的分裂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 核膜的消失和纺锤体的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A、在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分子的复制和染色体数目加倍分别发生于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后期,A项

25、正确;B、染色单体形成和细胞板的出现分别发生于有丝分裂的间期和末期,B项正确;C、着丝点的分裂发生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C项正确;D、核膜的消失和纺锤体的形成均发生于有丝分裂的前期,D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17. 某种生物三对等位基因分布在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下图表示该生物的精细胞,试根据细胞内基因的类型,判断这些精细胞至少来自几个精原细胞(不考虑交叉互换)A. 2个B. 3个C. 4个D. 5个【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26、图示表示某个生物的精细胞,根据6个精细胞中的基因组成可知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Dd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解: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则图中精细胞:(1)ABd和abD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2)ABD和abd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3)Abd和AbD不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综合以上可知,图中6个精细胞至少来自4个精原细胞故选C考点:精

27、子的形成过程18. 下列对细胞分化不同水平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A. 从细胞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时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改变B. 从细胞器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是细胞器的种类、数目改变的结果C. 从蛋白质分子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蛋白质种类、数量改变的结果,这是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D. 从核酸分子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答案】C【解析】【详解】A、细胞分化就是指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差异的过程,A正确;B、亚显微结构水平就是细胞器水平,细胞的功能与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B正确;C、从蛋白质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由于蛋白质种类、数量、功能改变的结果,但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

28、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错误;D、从核酸分子的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故选C。【点睛】细胞的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是一种持久性变化,分化导致的稳定性差异一般是不可逆转的。19. 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类型。下列关于人体中细胞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A. 胎儿手的发育过程中不会发生细胞凋亡B. 小肠上皮细胞的自然更新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C. 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D. 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死亡过程,属于细胞坏死【答案】B【解析】【分

29、析】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常见的类型有: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编程性死亡;成熟个体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细胞凋亡的意义:可以保证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详解】胎儿手发育的过程中,手指间隙的细胞会发生细胞凋亡,A错误;小肠上皮细胞中衰老的细胞将会发生细胞凋亡,不断完成细胞的自然更新,B正确;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属于靶细胞,机体通过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的细胞非正常死亡,D错误。故选B。20. 李白

30、诗云:“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从细胞学的角度分析,这个过程中不会出现的变化是()A. 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B. 酶的活性降低C. 细胞内水分减少D. 细胞核体积缩小【答案】D【解析】【分析】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详解】A、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A正确;B、衰老细胞内大部分酶的活性降低,B正确;C、衰老细胞内水分减少,C正确;D、衰老细胞核体积变大,D错误。故选D

31、。21. 大豆的白花和紫花为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种杂交实验中,能判定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是() 紫花紫花紫花 紫花 紫花301紫花+110白花 紫花白花紫花 紫花 白花98紫花+107白花A. 和B. 和C. 和D. 和【答案】B【解析】【分析】显隐性的判断方法:(1)定义法(杂交法):不同性状亲本杂交后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具有这一性状的亲本为显性纯合子,F1为显性杂合子。举例:高茎矮茎高茎,则高茎对矮茎为显性性状,矮茎是隐性性状。(2)自交法:相同性状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不同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都为杂合子。举例:高茎高茎高茎、矮茎,则矮茎是隐性性状,双亲表现型为显性,基因型为Dd。【详解】紫花

32、紫花紫花,亲代子代性状一致,可能是AAAAAA,也可能是aaaaaa,所以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错误;紫花紫花301紫花+110白花,紫花与紫花杂交后代出现了白花,所以白花为隐性性状,紫花为显性性状,正确;紫花白花紫花,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的是显性性状、没有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所以紫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正确;紫花白花98紫花+107白花,可能是Aa(紫花)aa(白花)Aa(紫花)、aa(白花),也可能是aa(紫花)Aa(白花)aa(紫花)、Aa(白花),所以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错误。综上所述和可以判断出显隐性关系,B正确。故选B。22. 为研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某生物小组制作

33、了如图af所示装置,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A. 若a装置液滴不移动,b装置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仅进行无氧呼吸B. 若a装置液滴左移,b装置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仅进行有氧呼吸C. 连接ecd,给装置通空气,d中石灰水变混浊,可验证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D. f放置一段时间后,连接fd,d中石灰水变混浊,可验证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装置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因此烧瓶中气体量的变化为氧气量的变化。若a装置液滴不移动,说明a装置中无氧气的消耗,b装置液滴右移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碳大于消耗的氧气,综合可得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若a装置液滴左移,说明a装置中有氧气

34、的消耗,b装置液滴右移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碳大于消耗的氧气,综合可得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B错误;连接ecd,给装置通空气,e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是检验二氧化碳的,因此该装置可验证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C正确;f放置一段时间后,可消耗其中的氧气,连接fd,d中石灰水变浑浊,可验证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了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相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

35、用。23. 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过程中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 巧妙地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是孟德尔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B. 孟德尔采用测交实验验证了假说内容的正确性C. “生物体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推理的内容D. “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属于假说的内容【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巧妙地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是孟德尔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A项正确;B、测交实验可以证明F1能产生几种配子,因为F1与隐性纯合子测交,隐性纯合子只能产生一种配子,F1能产生几种配子,便有几种后代。而孟德尔假说的核心便是F1的配子数,故B项正确;C、“生物体产生配子时

36、,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这是假说的内容,C项错误;D、“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也属于假说的内容,D项正确。故选C。24. 已知一批基因型为AA和Aa的豌豆和玉米种子,其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均为1:2,分别间行种植,则在自然状态下,豌豆和玉米子一代的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比例分别为()A. 5 :1 、 5 : 1B. 8 :1 、 8 : 1C. 6 :1 、 9 : 1D. 5 :1 、 8 : 1【答案】D【解析】【分析】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且是闭花授粉植物,自然条件下豌豆是自交;玉米是异花传粉植物,因此在自然条件下的自由交配,可能是自交,也可能是杂交。【详解】由题意知,豌豆的基因

37、型是AA、Aa,且比例是1:2,因此自由交配后代中显隐性性状的分离比是:A_:aa=(1/3+2/33/4):(2/31/4)=5:1;玉米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1:2,玉米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1/3+1/22/3):(1/22/3)=2:1,因此玉米自由交配后代显隐性的比例关系是A_:aa=(AA+Aa):aa=(21/32/3+2/32/3):(1/31/3)=8:1,D正确。故选D。25.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会导致子二代不符合31性状分离比的情况是A. 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B. 子一代产生的雌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数目相等,雄配子中也相等C.

38、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活力有差异,雌配子无差异D. 统计时子二代3种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答案】C【解析】【分析】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若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则子一代为杂合子,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A正确;若子一代雌雄性都产生比例相等的两种配子,则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B正确;若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活力有差异,雌配子无差异,则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不为3:1,C错误;若统计时,子二代3种基因

39、型个体的存活率相等,则表现型比例为3:1,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弄清楚子一代的基因型、表现型以及子二代基因型、表现型比例成立的前提条件。26. 爱尔夏花牛的斑点颜色有红色和褐色两种,颜色的基因型与相应的表现型如下表。MMMmmm雌性的表现型褐色红色红色雄性的表现型褐色褐色红色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褐色母牛产下的褐色小牛必为雄性B. 褐色母牛产下的红色小牛必为雌性C. 红色公牛产的子代雌性可能为褐色D. 红色公牛产的子代雄性必为红色【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爱尔夏花牛的斑点颜色由一对等基因控制,

40、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褐色母牛的基因型为MM,其后代可能有两种基因型:MM和Mm,若为MM,则不论雌雄均为褐色;若为Mm,则雌性为红色,雄性为褐色。【详解】AB褐色母牛基因型为MM,产下的红色小牛(M_)必为雌性,但若产下褐色小牛(M_),则雌雄均有可能,A错误、B正确;CD、红色公牛基因型为mm,其子代基因型为_m,雌性必为红色,雄性则可能为红色或褐色,CD错误。故选B。27. 图1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家庭系谱图,该基因可能位于图2的A、B、C区段或常染色体上,据图分析合理的是A. 该遗传病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 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因为男性患者多C.

41、无论哪种单基因遗传病,2、2、4定是杂合子D. 若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2为携带者的可能性为1/4【答案】C【解析】【详解】A、图1中1和2婚配且两者无病,其后代1有病,根据“无中生有”特点即可判断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控制该遗传病的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图2中的B区域或C区域,A错误;B、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A区域,则图1中的3不能患病,4肯定患病,因此该基因不可能位于Y染色体的A区域,B错误;C、根据遗传系谱图及以上分析可知,无论是哪种单基因遗传病,2、2、4一定是杂合子,C正确;D、若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2为携带者的可能性为1/2,D错误。故选C。【点睛】

42、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来女病,女病父子病为伴性遗传。28. 右图甲、乙、丙、丁表示四株豌豆体细胞中的两对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 甲、乙豌豆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B. 甲、丙豌豆杂交后代有四种表现型C. 乙豌豆自交后代有三种基因型D. 丙、丁豌豆杂交后代的表现型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甲细胞内含两对等位基因,经减数分裂可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乙细胞内含一对等位基因,一对相同基因,经减数分裂可产生2种类型的配子;丙细胞内含两对相同基因,经减数分裂可产生1种类型的配子;丁细胞内含一对等位基因,一对

43、相同基因,经减数分裂可产生2种类型的配子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详解】A、甲、乙豌豆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3:1,A正确;B、甲、丙豌豆杂交后代有1*2=2种表现型,B错误;C、乙豌豆自交后代有3种基因型,C正确;D、丙、丁豌豆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只有1种,D正确。故选B。【点睛】利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问题的解题思路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等位基因就可分解为几组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Aabb,可分解为如下两组:AaAa,Bbbb。然后,按分离定律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将获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到

44、正确答案。29. 在小鼠的一个自然种群中,体色有黄色(Y)和灰色(y),尾巴有短尾(D)和长尾(d),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任取一对黄色短尾个体经多次交配,F1的表现型为: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4 : 2 : 2 : 1 。实验中发现有些基因型有致死现象(胚胎致死)。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黄色短尾亲本能产生4种正常配子B. F1中致死个体的基因型共有4种C. 表现型为黄色短尾的小鼠的基因型只有1种D. 若让F1中的灰色短尾雌雄鼠自由交配,则F2代中灰色短尾鼠占2/3【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4:

45、2:2:l的比例实际上是9:3:3:1的变形,由此可确定,只要有一对显性基因纯合就会导致胚胎致死。【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已知,只要有一对显性基因纯合就会导致胚胎致死(YY或DD都导致胚胎致死),因此亲本黄色短尾个体的基因型为YyDd,它能产生YD、Yd、yD、yd四种正常配子,A正确;B、已知YY或DD都导致胚胎致死,所以YyDd相互交配产生的F1中致死个体基因型有YYDD、YYDd、YyDD、YYdd、yyDD共5种,B错误;C、因为YY或DD都导致胚胎致死,所以表现型为黄色短尾的小鼠的基因型只有YyDd一种,C正确;D、F1中的灰色短尾的基因型为yyDd(yyDD胚胎致死),它们自由交配

46、,后代基因型有yyDD、yyDd、yydd,比例为1:2:1,其中yyDD胚胎致死,所以只有yyDd、yydd两种,其中yyDd(灰色短尾鼠)占2/3,D正确。故选B 。30. 下图为某家族遗传家系图。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控制两病的基因独立遗传,其中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甲病与乙病的遗传方式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 1和5关于甲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C. 若2与7结婚,生一个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1/6D. 若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父亲【答案】C【解析】【分析】I1、I2不患甲病,2患甲病,且7的父亲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故推

47、测甲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1、2不患乙病,1患乙病,且为女孩,故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甲病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B、若A、a代表甲病的致病基因,1的女儿患甲病,则其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XAXa,5(双亲不患甲病,却有一个患甲病的兄弟)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1/2XAXA、1/2XAXa,故1和5关于甲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B错误;C、若用B、b代表乙病的致病基因,则2关于乙病基因型为1/3BB或2/3Bb,7关于乙病基因型为Bb,二者结婚生一个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2/31/4=1/6,C正确;D、若7的染色体组成为XXY

48、,则其基因型可表示为XaXaY,由于7的父亲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7的XaXa只能来自母亲,即母亲形成了性染色体多一条的异常卵细胞,D错误。故选C。【点睛】根据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致病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二、非选择题: 31. 如图所示表示A、B两种植物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CO2吸收量或CO2释放量的变化曲线图,据图回答:(1)比较A、B植物呼吸作用,较强的是_植物,当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细胞中可以产生ATP 的细胞器是_。(2)当光照强度达到Z点后,限制A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_(答出两点),如果在图中M点突然停止光照,短期内叶绿体内C3化合物的含量将会_。(3)当平均光照强度在X和Y之

49、间(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各为12h),A植物一昼夜中有机物积累量的变化是_(减少或增加),B植物一昼夜中有机物积累量的变化是_(减少或增加)(4)纸层析法是分离绿叶中色素的常用方法,该方法分离色素的原理是_。【答案】 (1). A (2). 线粒体 (3). CO2浓度和温度 (4). 增加 (5). 减少 (6). 增加 (7). 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中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光照强度在X和Y之间时,B植物净光合作用大于1,大于夜间的呼吸作用消耗,A植物净光合作用小于2,小于夜间该植物呼吸作用消耗

50、;当光照强度达到Z点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说明光照不再是限制因素。【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当没有光照时,A植物呼吸释放CO2量为2个单位,B植物呼吸释放CO2量为1个单位,所以较强的是A植物。当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细胞中只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可以产生ATP的细胞器是线粒体。(2)当光照强度达到Z点即光饱和点后,限制A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CO2浓度和温度;如果在图中M点突然停止光照,短期内C3的还原过程会减弱,则C3化合物的含量将会增加。(3)据图分析可知,当平均光照强度在X和Y之间,A植物净光合作用小于2,白天积累的不够夜间消耗,一昼夜中有机物积累量的变化是减少;B植物净光合作用大于

51、1,夜晚消耗后还有积累,因此一昼夜中有机物积累量的变化是增加。(4)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的原理是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点睛】实际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一昼夜中有机物积累量=白天的净光合作用量夜间呼吸作用消耗量。32. 如图1表示某生物(基因型为EeFf)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图2表示该生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字母E、e代表染色体上的基因)。图3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的染色体数和染色体中DNA分子数目。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1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CD段变化发生在_期。(2)图2中,甲细胞中含

52、有_个染色体组,甲所示细胞分裂的前一阶段,细胞中染色体排列的特点是_。(3)图2中,乙细胞处于图1中的_段,对应于图3中的_。(4)图2中,丙细胞的名称是_。请仔细观察丙细胞内染色体上的基因,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答案】 (1). DNA复制 (2). 减数后期或有丝分裂后 (3). 4 (4). 全部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赤道板上 (5). BC (6). B (7). 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8). 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解析】【分析】分析图1:AB段形成的原因DNA的复制;BC段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D

53、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分析图2: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分析图3:A表示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C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详解】(1)图1中AB段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由1增至2,其原因是发生了DNA复制; CD段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又由2恢复到原来的数目1,表明发生了着丝点分裂,而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有丝分裂后期。(2)

54、在图2的甲细胞中,每一种形态的染色体各有4条,即含有4组非同源染色体,因此含有4个染色体组。甲细胞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呈现的特点是:着丝点分裂后所形成的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据此可判断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甲所示细胞分裂的前一阶段为有丝分裂中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排列的特点是:全部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赤道板上。(3)分析图示可知,图1中的BC段与图3中的B点,每条染色体均含有2个DNA,说明有姐妹染色单体存在;图2中的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处于图1中的BC段,对应于图3中的B。(4)由图2中的乙细胞进行

55、不均等分裂可推知:题意中的“基因型为EeFf某生物”为雌性。图2中的丙细胞含有染色单体,没有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可判断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为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正常情况下,一条染色体经过复制后所形成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含有的基因应相同,而丙细胞内的一条染色体经过复制后所形成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却出现了等位基因,说明相关的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染色体组的知识的掌握情况。若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熟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

56、、染色单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准确判断图示细胞所处的时期、能结合曲线图和柱形图准确判断图中各点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33. 孔雀鱼原产于南美洲,现作为观赏用鱼引入世界各国,在人工培育下,孔雀鱼产生了许多品系,其中蓝尾总系包括浅蓝尾、深蓝尾和紫尾三个性状。科研人员选用深蓝尾和紫尾做杂交实验(基因用B、b表示),结果如下图所示:(1)深蓝尾对紫尾是_(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F1的基因型为_,蓝尾总系遗传符合_定律。(2)浅蓝尾与深蓝尾仅从颜色上不容易区分,若仅凭尾的颜色来确定某蓝尾鱼基因型,需通过_实验,若表现型及比例是_,则为浅蓝尾。若想从分子水平上确定某蓝尾鱼基因型,则需通过_

57、的方法来得知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3)研究发现基因家族存在一种“自私基因”,该基因可通过杀死不含该基因的配子来扭曲分离比例。若浅蓝尾B基因是一种“自私基因”,能杀死一半不含该基因的雄性配子,则F1自交后代表现型及性状分离比为_。【答案】 (1). 不完全显性 (2). Bb (3). 基因分离 (4). 测交 (5). 浅蓝尾:紫尾=1:1 (6). 基因测序(基因检测) (7). 深蓝尾:浅蓝尾:紫尾=2:3:1【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按

58、照分离定律,只有基因型为Bb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B:b=1: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BB:Bb:bb=1:2:1。【详解】(1)由遗传图可知,F1自交,产生的F2表现型及比例是深蓝尾:浅蓝尾:紫尾=1:2:1,所以F1基因型为Bb,F1自交F2的基因型及比例是BB:Bb:bb=1:2:1,因此深蓝尾对紫尾是不完全显性,蓝尾系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2)浅蓝尾的基因型是Bb,通过测交实验可以检测基因型BB、Bb,如果是Bb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Bb:bb=1:1,分别表现为浅蓝尾、紫尾;如果基因型是BB,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是Bb,都表现为浅蓝尾;从分子水平上确定某蓝尾鱼基因型,则需

59、通过基因测序的方法来得知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3)由题意知,浅蓝尾产生的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B:b=1:1,产生的具有受精能力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B:b=2: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如下图:雌雄配子2/3B1/3b1/2B2/6BB(深蓝尾)1/6Bb(浅蓝尾)1/2b2/6Bb(浅蓝尾)1/6bb(紫尾)所以F1自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是BB:Bb:bb=2:3:1,表现型分别为深蓝尾、浅蓝尾、紫尾。【点睛】关键:一是根据F1自交产生的F2表现型及其比例推断该性状的遗传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二是解决(3)小题时,应结合题意,含B基因的雄配子会将含b基因的雄配子

60、杀死一半,所以基因型为Bb的个体产生的雄配子由B:b=1:1改变为B:b=2:1。34. 某种家禽的豁眼和正常眼是一对相对性状,豁眼雌禽产蛋能力强。已知这种家禽的性别决定方式与鸡相同,豁眼性状由Z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a控制,且在W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回答下列问题:(1)用纯合体正常眼雄禽与豁眼雌禽杂交,杂交亲本的基因型为_ ;理论上F1个体的基因型为_ , 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F2,F2雌禽中豁眼禽所占的比例为_。(2)为了给饲养场提供产蛋能力强的该种家禽,请确定一个合适的杂交组合,使其子代中雌禽均为豁眼,雄禽均为正常眼,写出杂交组合和预期结果,要求标明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基因型杂交组合:

61、_预期结果:_【答案】 (1). ZAZA,ZaW (2). ZAW、ZAZa (3). 1/2 (4). 豁眼雄禽(ZaZa)正常眼雌禽(ZAW) (5). 子代雌禽为豁眼(ZaW),雄禽为正常眼(ZAZa)【解析】【分析】理清“基因的分离定律、伴性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等相关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依据上述相关知识并围绕题意,准确定位亲本的基因型,推知子代(F1或F2)的基因型、表现型及其相应的性状分离比,进而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详解】(1)依题意可知,在家禽中,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豁眼性状由Z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a控制,且在W染色体上没有

62、其等位基因。由此推知,亲本纯合体正常眼雄禽的基因型为ZAZA,亲本豁眼雌禽的基因型为ZaW,二者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为ZAZa、ZAW,F1的雌雄个体均为正常眼。F1的雌雄个体交配,所得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ZAZAZAZa ZAWZaW1111,可见,F2雌禽中豁眼禽(ZaW)所占的比例为1/2。(2)雌性亲本将Z染色体遗传给子代的雄性,将W染色体遗传给子代的雌性,而子代的雌性的Z染色体则来自雄性亲本。可见,若使子代中的雌禽均为豁眼(ZaW)、雄禽均为正常眼(ZAZ_),则亲本的杂交组合为:豁眼雄禽(ZaZa)正常眼雌禽(ZAW);该杂交组合产生的子代的基因型为ZAZa、ZaW,表现型为:子

63、代雌禽均为豁眼(ZaW),雄禽均为正常眼(ZAZa)。【点睛】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母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基因的分离定律研究的是一对等位基因在传宗接代中的传递规律,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则同时还表现为伴性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研究的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传宗接代中的传递规律。据此以题意“Z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a”和“M/m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等信息为切入点,明辨相应基因在遗传时所遵循的遗传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解答。选做题: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35. 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时间,降低处理成本。科研小组欲分离及培养若干种微生

64、物用于对湿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的处理。请分析回答:(1)科研小组将能够合成脂肪酶的细菌进行大量培养。需要用_(固体、液体)培养基来培养、来生产脂肪酶,对培养基灭菌的方法是_。(2)科研小组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需要将其接种到仅含有_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进行培养,制作鉴别培养基选用_染色,通过是否产生_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3)若要检测样品中的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应采用_法接种。该方法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原因是_。将1 mL 土壤溶液分别稀释10倍和100倍,每种稀释度各3个平板,分别接入01 mL 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6个平板上的菌落

65、数分别为59、57、58、2、7和5,据此可得出每升土壤溶液中的活菌数为_个。【答案】 (1). 液体 (2). 高压蒸汽灭菌 (3). 纤维素 (4). 刚果红 (5). 透明圈 (6). 稀释涂布平板 (7). 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在平板上形成的只是一个菌落 (8). 5.8106【解析】【分析】纤维素的单体是葡萄糖,纤维素酶能够将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纤维素分解菌素分解菌可以用刚果红染液进行鉴别,能够产生透明圈的菌落就是纤维素分解菌。【详解】(1)科研小组将能够合成脂肪酶的细菌进行大量培养,大量培养细菌需要用到液体培养基,因为液体培养基能够给细菌提供充足的营养,对培养基灭菌通常采用

66、高压蒸汽灭菌的方法来进行。(2)为了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需要从富含纤维素的环境取种,然后将其接种到以纤维表为唯一碳源的培养,用刚果红染色法制作鉴别培养基选,然后通过产生透明圈的大小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3)若要检测样品中的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一般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用该方法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在平板上形成的只是一个菌落,所以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稀释涂布平板法中,一般选用30-300个菌落数进行计数,因此采用稀释10倍和菌落数分别为59、57、 58的进行计算,据此可得出每升土壤溶液中的活菌数为= (59+57 +58)310(0.110-3)=5.8106个。【点睛

67、】熟知相关基础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理解固定化酶的优点以及制作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6. 家蚕细胞具有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的能力,科学家将人干扰素基因导入家蚕细胞并大规模培养,可以提取干扰素用于制药。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进行转基因操作前,需将获得的幼蚕组织先剪碎,并用_短时处理以便获得单个细胞。(2)在培养获得单个细胞时,为避免杂菌污染,除对培养液和用具进行无菌处理以外,还应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_。培养过程中,发现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相互接触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此现象称为_。通常将多孔的中空薄壁小玻璃珠放入反应器中,这样可以增大_,从而增加培养的

68、细胞数量,也有利于气体交换。(3)将干扰素基因导入培养的家蚕细胞时,需要载体协助,而载体一般不选择_(填“噬菌体”或“昆虫病毒”),原因是_。(4)若干扰素基因来自cDNA文库,在构建过程中_(填“需要”或“不需要”)在目的基因的首端添加启动子,原因是_。【答案】 (1). 胰蛋白酶 (2). 抗生素 (3). 接触抑制 (4). 细胞贴壁生长的附着面积 (5). 噬菌体 (6). 噬菌体的宿主细胞是细菌,而不是家蚕细胞 (7). 需要 (8). cDNA文库中的基因是由mRNA反转录而来的,基因中无启动子【解析】【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

69、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

70、病鉴定、活性鉴定等。【详解】(1)进行转基因操作前,要想获得单个动物细胞,需将获得的动物组织先剪碎,并用胰蛋白酶短时处理。(2)在培养获得的单个细胞时,为避免杂菌污染,除对培养液和用具进行无菌处理以外,还应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的抗生素。培养细胞过程中,发现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相互接触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此现象称为接触抑制。通常将多孔的中空薄壁小玻璃珠放入反应器中,这样可以增大细胞贴壁生长的附着面积,从而增加培养的细胞数量,也有利于气体交换。(3)将干扰素基因导入培养的家蚕细胞时,需要载体协助,由于噬菌体的宿主细胞是细菌而不是家蚕,因此将干扰素基因导入培养的家蚕细胞时,运载体一般不选择噬菌体。(4)若干扰素基因来自cDNA文库,由于cDNA文库中的基因是由mRNA反转录而来的,基因中无启动子,故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在目的基因的首端添加启动子。【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识记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