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本22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20世纪50年代,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北京开始规划城市建设方案,对于北京城墙的处理意见,当时主要分为两派:一是坚决主张拆除城墙的“拆除派”;一是以梁思成为代表,坚决主张保存城墙的“保存派”。梁思成曾在1957年写下这样一段话“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对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你又有怎样的看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的“语言现场”,倾听梁思成先生睿智的声音!【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学家、古建筑文物保护与研究专家、建筑史学家。广东省新会县人,梁启超长子。
2、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梁思成于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1912年随父返国。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7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1928年回国,曾任东北大学教授、建筑系主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1946年创设清华大学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至1972年。长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教学工作,对中外古建筑、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造诣颇深。曾参加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设计了扬州“鉴真和尚纪念碑”。著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等。【背景探寻】20世纪50年代,当行政中心在旧城建立的原
3、则确立后,作为北京旧朝都城标志的明清城墙的存废问题也开始凸显。一时间,拆和保的各种争论四起。当时的意见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苏联专家为代表,提出以旧城为基础进行扩建,以天安门为中心、沿长安街建设政府机构;另一派以梁思成与陈占祥先生为代表,提出完整保存北京古城,另在古城之外建设行政中心区的方案。当时,拆除派的声音越来越大,梁思成不得不为之一搏。他抱病写下了本文。【文本素材】为了保护北京城墙这一老祖宗留给后人的巨大财富,梁思成写下了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不但表达了城墙不阻碍城市发展的观点,还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城墙之上的画卷。他说,这应该成为一个全长将近40公里的世界上最
4、伟大的环城公园。当“梁陈方案”被否定后,当梁思成知道旧城作为一个整体无论如何保护不成的时候,仍然如杜鹃啼血,奔走呼号,发出最后的呐喊,希望保住旧城的城墙和城楼。为此,引来的却是一场无端的批判,城墙最终被拆毁了。【课外链接】文化遗产遭受污染印度的泰姬陵建于17世纪,是沙贾汗皇帝为纪念他的妻子泰姬玛哈尔修建的一座宫殿。它全部采用大理石做建筑材料,美丽洁白,举世无双。可是近20年来,原来洁白晶莹的大理石开始泛黄。雅典古城堡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几乎全部用洁白的大理石建成。如今,精美的浮雕、神像变得面容憔悴,斑驳模糊,完全失去了昔日的光彩。耸立在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已有百年历史,是1886年法国
5、赠送给美国的纪念物。自由女神像的“皮肤”是铜制的,“身躯”由铁质支架支撑。近来,她的“身体欠佳”,有好几处发生了“骨折”与“脱臼”。运用角度历史的教训保护文化遗产【美文欣赏】某班同学在老师的主持下,就应该怎样分析鲁迅一件小事中老妇人的形象展开了讨论。丹海:老师,应该怎样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呢?车夫关心别人、勇于负责的品质值得赞扬,“我”知错改错,也值得钦佩,只是这个老妇人她没摔坏,反而赖上车夫,车夫为她丢了生意。我不喜欢这个人物。作者是不是用她来与车夫比,写出车夫的高尚?可我想,鲁迅会在歌颂一个劳动者的同时,又贬低另一个穷苦人吗?老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咱们讨论一下吧。延豹:我讨厌这个老妇人。我想
6、她撞人力车夫是有目的、有准备的,是想讹诈车夫一点钱。(众学生笑,表示同意)崔悦:说老妇人故意撞车,我看不是,但是我也不喜欢这个人物。穷人该是心连心,车夫那么同情她,她反而赖上车夫了,这样做不好。黎刚:我同情这个老妇人,她不是坏人。我想她一定又穷又孤,不然她为什么大清早一个人出来奔忙。车夫关怀她是对的。她被车把挂倒了,得到车夫的帮助也是合情合理的,不应该怪她。(众学生议论纷纷)老师:分析老妇人这个形象,是不是应该以原文为依据?应该好好看文中是怎样写老妇人的,从中得出结论。你们说对吗?(众学生忙着翻阅课文,沉静片刻)黎刚:老师的话对,暗示了我怎样反驳“讨厌老妇人派”。(师生笑)原文中写老妇人只说了
7、一句“我摔坏了”,什么想讹钱啦,赖车夫啦,是你们自己想出来的,原文中没有。延豹:文中说她“慢慢倒地”,她却说自己摔坏了,这不是讹诈?不是装腔作势?马莹:“装腔作势”是“我”对老妇人的看法,那时候“我”还怀着自私的心理对待老妇人,咱们用这四个字来形容老妇人就不对了。汪颖:老妇人又穷又老,大冬天在北风中挨饿受冻,又突然给车把挂倒了,说声“我摔坏了”也很自然,不能说是讹诈。(众学生倾向“同情老妇人派”)丹海:老师,说说您的意见吧!老师:我要说两条意见。第一,分析人物要尊重原文。原文中没迹象表明老妇人讹诈。搀扶起老妇人,送到巡警分驻所,都是车夫主动做的。我们既不能主观猜测,也不能受文中“我”的不正确思
8、想左右。第二,老妇人不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但有了她与车夫的矛盾,才展示出了车夫的高尚品质。在矛盾的发展、解决过程中才表达了“我”这个知识分子向劳动人民学习、勇于解剖自己的品质。一篇文章不一定有一个正面人物,就有一个反面人物与他对照。鲁迅没有赞扬一个,贬低另一个。老妇人不是反面人物。如果要明确表态,我就算个“同情老妇人派”吧!(师生笑)老师的意见值得参考吗?众学生:值得!(多数学生举起手,表示同意老师意见)丹海:老师,您的提醒给我指了指了一条明路。(众笑)可是我还想再考虑一下,不能马上接受您的观点,行吗?老师:很好,当然可以。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还要善于分析,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认真思考,
9、不能固执己见,也不盲从,对吗?众学生:对!点评本讨论以分析“老妇人的形象”为核心,同学们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老师的引导又适时地把讨论引向深入,最后认识基本达到了统一。同时,讨论结束时,也充分尊重了持不同意见的同学。第1课时导学与探究1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拆除()薄利()狭隘()秩序() 蔓草() 枯燥()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遗迹:_独一无二:_阻梗:_马马虎虎:_汇集:_庸人自扰:_幼稚:_磊拓:_嵯峨:_威仪:_知其一不知其二:_4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空城市_,必须有长远的眼光,要立足于将来。A规划 B计划在司马迁的时代,古代的一些_还存在,他还可以看到。A遗址 B遗
10、迹不要一直用老眼光看人,要消除_,与时俱进。A成见 B偏见开放性网络给人们交流思想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应看到,一些_于网络的“情绪性言论”,有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A蔓延 B曼延C漫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市场经济已形成_局面。A繁华 B繁荣一、整体感知1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主张拆除者和主张保存者各列出了哪些理由?二、深层探究2在自己的观点陷入孤立境地的时候,梁思成是怎样针锋相对地论辩的?论辩中体现出这位建筑家怎样的风范?3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第5自然段是批驳“失去功用”的,作者是如何批驳的?5第6自然段到第10自然段是批驳什
11、么的?如何批驳的?6北京城墙有何价值?7.第18自然段至第22自然段,作者是反驳什么的?又是如何反驳的?8试分析本文中作者论述自己观点的突出特点是什么。三、技法迁移“破立结合”巧论证文本回顾在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一文中,作者在论述“古城墙不应废”这一观点时,始终将“废”和“留”两种对立说法并列进行,在否定前者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理由。这种破立结合的方法,使论述更为全面,无懈可击。技法点拨“先破后立,破立结合”是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模式。“先破后立,破立结合”就是先摆出错误的论点加以驳斥,然后再提出自己的正确的论点,予以充分的论证,以达到说服人、教育人的目的。运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12、写作议论文,要注意以下几点:(1)“破”要抓住错误观点的要害。只有抓住要害,才能击中要害。为此,必须在反驳之前对错误观点作认真的分析。(2)要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在反驳错误观点的同时,要注意确立正确观点。这就是“边破边立,先破后立,破立结合”,不能只满足于“破”而忘了“立”。(3)要以理服人。反驳不是“吵架”,不能以“骂”代驳,不能搞压服;而要以事实为武器,以正确道理为武器,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这样才能驳得有力,令人信服。(4)要有对象感,区别对待。对不同人的不同错误观点,反驳时应采取不同的态度。迁移运用阅读下面一则新闻短文,运用破立结合的方法写一段新闻评论。对作文中频频出现如“QQ”
13、“MM”“886”等网络语言的学生,某市语委要求教师不仅要对其进行批评,还要帮助其改正,并将把语言文字规范纳入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之中。答案基础梳理1chibizhmnzo2防御衙门诞生垂涎三尺狭隘自缢谥号昭然若揭池沼诏令慎重缜密瞋目而视嗔怪蔓延轻歌曼舞漫山遍野谩骂幔帐城墙蔷薇樯橹吝啬稼穑3古代或旧时代的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只此一个,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阻塞。马虎,随随便便;勉强,凑合。聚集。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庸人,无能、见识浅陋的人。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多而错杂,宽大。本形容山势高峻,此处指城墙高峻。使人敬畏的严肃容貌和庄重举止。知道但了解得不够
14、全面深刻。4A“计划”,指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或步骤。如:“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年度工作计划。”“规划”,指长远的发展计划。B“遗迹”,古代或旧时代的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如“古代村落的遗迹”。“遗址”,毁坏的年代较久的建筑物所在的地方。如“圆明园遗址”。A“成见”指对人对事所抱的固定不变的看法,多指不好的。“偏见”指偏于一方的见解。A“蔓延”,蔓草一类植物不断向周围延伸、扩展;比喻事物像蔓草一样向周围延伸、扩展。如:“由于雨水的滋润,这里的野草蔓延得很快,十几天的工夫便覆盖了整个地面。”“曼延”,连绵不断地向远处延伸,多用于山脉、水流、道路等。如:“山路曼延曲折。”“漫延”,水满而向四
15、周扩散。如:“湖水漫延到了周围农田。”B两者都指“经济的蓬勃发展”。“繁华”,着重指“市面兴旺和热闹,商业发达,物品丰盛华丽,顾客和行人众多”。常用来形容城镇、街市等具体地方。“繁荣”,着重指“经济或事业欣欣向荣,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可以用来形容市场、市面等具体地方,也经常用来形容国家、社会及其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等抽象的重大事物。文本互动1拆除者的理由:(1)城墙是古代防御的工事,现在已失去了功用,它已尽了它的历史任务了;(2)城墙是封建帝王的遗迹;(3)城墙阻碍交通,限制或阻碍城市的发展;(4)拆了城墙可以取得许多砖,可以取得地皮,利用为公路。保存者的理由:(1)城墙有有利的现代作用,便
16、于用分区法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2)有游览休息功能;(3)它会丰富我们对北京的喜爱,增强我们民族精神的饱满。2文中梁思成首先说明城墙的存废“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应该慎重地研讨”,并指出只有“得到正确的了解”,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正面强调讨论的意义和价值。然后指出拆除派的四大理由,即“失去功用”、“封建遗迹”、“阻碍交通”、“有利可图”,直言自己的看法,认为拆除派的观点“是有偏见的,片面的,狭隘的,也是缺乏实际的计算的”、“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见树不见林的”。接下来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显示了深厚的学养与非凡的远见,很有说服力。接下来,针对拆除派的理由逐一辩驳,他的辩驳显得有理有据有节有情,处
17、处显示着见识智慧和气度风范。3第3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摆出主张拆除者的理由,即在树起批驳的靶子的基础上,指出其错误实质未从全面城市计划着眼,是片面的,缺乏实际计算。第4自然段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城墙并不阻碍城市的发展,而且把它保留着与发展北京为现代城市不但没有抵触,而且有利”;城墙的“存在会丰富北京城人民大众的生活,将久远地成为我们可贵的环境”。4这一段主要是说:北京的老城墙可以作为现代的区间的隔离物而负起新的任务。其论述层次是先介绍欧美工商业化发展,城市居住人群越来越密集,且市区的嘈杂、拥挤、路程遥远等不适于居住和工作,为下面的论证提供了依据。以外国的失误为论据,表现出思想观点的先进性。然后
18、引入“现代的都市计划”的新理念,认为应该采用将城市划分为若干较小的区域的办法,并具体提出了让城墙担当现代的区间隔离物的构思。这种构想,体现了梁思成先生坚持的北京城总体规划的原则“古今兼顾,新旧两利”。5批驳“城墙阻碍交通,限制或阻碍城市的发展”的观点。第6自然段是个承上启下的段落,提出了园林地带的建设问题和如何处理交通阻梗问题,第7自然段说如何建园林地带的问题,第8自然段附带谈一下城墙的国防意义,第10自然段谈如何处理交通阻梗问题。第7自然段作者亮出了自己的构想:利用拆除环城铁路的地带作“绿带”公园。同时护城河可利用、城墙上面可利用、城楼角楼可利用,并说“这样一带环城的文娱圈,环城立体公园,是
19、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并以实例说明“北京城内本来很缺乏公园空地”,建设这样一个“绿带”公园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所需,为他们休息疲劳筋骨,培养优美情绪,以及以民族文物和自然景色来丰富他们的生活。本段照应了第5自然段。第10自然段驳“阻碍交通”说,只用“选择适当地点,多开几个城门,便可解决”作辩,进而从现代道路系统设计的原则上辩驳,指出适当位置的城门还可以完成控制车流的任务,从根本上驳倒了“阻碍交通”的理由。6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其历史价值为:“凸”字形的城墙,它的形成及其在位置上的发展,处处反映着各个时期中政治、经济上的变化及其在军事上的要求。其艺术价值为:它是一件气魄雄伟、精神壮丽的杰作;它是
20、举世无匹的大胆的建筑纪念物,磊拓嵯峨,意味深厚的艺术创造。7驳“有利可图”说。作者首先退一步,先承认北京城墙的砖确实不少,然后一转,除砖的问题外,还必须解决其“内心全是灰土”的问题。作者用层进句式,用列数字的方法,用有力的事实论证了拆毁城墙的诸多问题:1 100万吨的“灰土”,需用20节18吨的车皮83年运完;而这些“灰土”又是既不能作为种植土壤,又不能作为建筑材料的废料;挖动它又必须使用炸药,干扰人民的正常生活,且又无处安放。即使我们需要土,但北京城外并不缺少土地;即使我们需要砖,我们的砖窑业会发展,没有必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做这件既毁掉国宝,又自讨苦吃的事。种种问题摆在了主张拆除者的面前,有力地回击了他们所谓的“拆下来协助其他建设”的欠考虑的提议。8(1)从内容上来看,运用了大量的历史事实,细致讲述了城墙的历史和现实,真实而又历史地再现了北京城墙的历史变迁。在阐述观点的同时给人以历史的凝重感和艺术的美感的双重享受,使读者能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全面地把握这一历史性的讨论。(2)从形式上来看,采用了问答的方式,深入浅出地阐释主张保存的理由。文中运用五个问答句,问题之间相互联系,回答上紧扣问题,论证中大量地运用了反问、举例子、打比方,形象有力地阐明了北京城墙应该保留的观点。迁移运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