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本7辛德勒名单(节选)“纳粹党”听到这个词,我们不由得毛骨悚然,更恨之入骨。他们给历史刻上了一道深深的疤痕。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里,人性泯灭,多少无辜的生命被无情地践踏,残忍地杀戮。但有一个人在人性被冻僵的黑夜里,用一张张名单保存着人性的温暖,拯救了一个个将要消逝的生灵,他那耀眼的人性光芒,照亮了那片黑暗的历史天空。这个人,就是辛德勒。【作者简介】原著作者是澳大利亚作家托马斯基尼利,1935年生于悉尼。20岁左右进入神学院学习神学,但神学总让他心中充满罪恶感,最终他选择了离开。1964年处女作在威顿的一个地方发表,在此后的16年中先后创作了14篇小说,获得了10项不同的澳洲文学奖。他是一位富
2、有正义感和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1982年,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近40年之后写出了控诉纳粹法西斯罪行、讴歌人类正义情感的长篇小说辛德勒方舟,11年后该小说被拍成电影,使人类在战后半个世纪深刻反思当年的历史,为打击当时曾经在世界范围内一度甚嚣尘上的为法西斯翻案的思潮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使他自己成为一位广受人们爱戴的作家。【背景探寻】剧情简介: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1908年出生于现捷克境内的摩拉维亚。二战初期是个国会党党员。他好女色、会享受,是当地有名的纳粹分子中的中坚分子。他很善于利用与冲锋队头目的关系攫取最大资本。在被占领的波兰,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因此精明的发战争财的辛德勒在他新创办的搪瓷
3、厂只雇佣纽伦堡种族法中规定的牺牲者。因而辛德勒的工厂也就成了犹太人的避难所。在他那儿工作的人都受到他从事重要战争产品工作的保护:搪瓷厂给前线部队供应餐具和子弹。然而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使辛德勒越来越不满。到了1943年,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遭受到的残酷血洗,使辛德勒对纳粹的最后一点幻想破灭了。他早就知道德国人建造的火葬场及煤气室;早就听说浴室和蒸气室的喷头上流出的不是水,而是毒气。从那时起,辛德勒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更多地保护犹太人免受纳粹的残害。他制定了一份声称他的工厂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工人名单,并通过贿赂纳粹官员,使这批犹太人得以幸存下来。他受到违反种族法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
4、了纳粹的迫害。他仍一如既往、不惜冒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当运输他的女工的一列火车错开到奥斯威辛集中营时,他破费了一大笔财产把这些女工又追回了他的工厂。不久,苏联红军来到了克拉科夫市,向在辛德勒工厂里幸存的犹太人宣布:战争结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分别告别,获救的1 0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他们把一份自动发起签名的证词交给了他,以证明他并非战犯。同时,他们用敲掉自己的金牙和私藏下来的金首饰,打制了一枚金戒指,赠给辛德勒。戒指上镌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等于救全人类。”辛德勒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为自己还有一颗金牙而懊悔,因为如果将它卖掉的话至少可以多救出一个人。辛德勒为他的救
5、赎行动已竭尽所能,他在战争期间积攒的全部钱财,都用来挽救犹太人的生命了战后,辛德勒在瑞士的一个小镇隐居下来,身无分文,靠他曾经救助过的犹太人的救济生活。过了几年,辛德勒在贫困中死去。按照犹太人的传统,辛德勒被作为“36名正义者”之一安葬在耶路撒冷。影片共129个镜头,本文选了101117共17个镜头。【文本素材】辛德勒原是纳粹分子,他利用与冲锋队头目的关系大发战争财。在被占领的波兰,辛德勒在他创办的搪瓷厂雇佣犹太人作为最廉价的劳工。1943年,目睹克拉科夫犹太人遭受血腥屠杀,辛德勒良心发现,便设法尽其所能保护犹太人。战争结束时,获救的1 000多名犹太人把一份自发签名的证词交给他,以证明他并非
6、战犯,并打制了一枚金戒指送给他,戒指上镌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等于救全人类。”【课外链接】古人有言“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说的是一个人对美善的追求,就好比是登山那样艰难,需要一步一个脚印,需要时时警醒自己;然而对邪恶的欣赏追逐,却犹如山崩地裂那样具有破坏性,丑陋腐朽可以迅速毁灭一个人。其实在现实的欲望世界里,人性美丑善恶的转变过程,也时常在发生。有许多本来品质良好、在家里和学校都很优秀的孩子,却往往在社会的不良风气熏陶下,逐渐抛弃了自己的道义和责任,成为了堕落腐朽的人。通过社会生活中许多青少年犯罪的案例,可以看到这些孩子由美善转变为邪恶的人生轨迹,也可以让人不断进行反思。也有许多人,
7、在自己的过错里幡然醒悟,终于果断地改邪归正,有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举动!这些在邪恶丑陋中挣扎的人,他们及时从扭曲的世界里,重新开始了美善人生的跋涉,这真是十分让人欣慰的事情啊。那些美善人性被欲望腐蚀的人,堕落得晚节不保,在罪恶的深渊无法自拔,这也应验了“从恶如崩”的古语。而那些能在自己的过错里苏醒的人,他们虽然有着罪恶的记载,但他们更看重的是将来人生的转变,“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俗语,正是对他们的肯定和赞誉。社会对某个人进行评议时,往往喜欢依靠这人过去的记载,并结合他将来的情况预想,这样得出的结果,自然是难免有些片面与肤浅。人是变化着的人,对错爱恨、善恶美丑,都同时存在于内心深处和生命旅途
8、,只是它们在人生特定的阶段,在不同的人身上,所表现的样式和内容都有着差异而已。任何将一个人片面化理解的做法,任何将一个人的美丑善恶独立分析的做法,都是不完整合理的啊!善恶美丑在每个人身上都客观存在,谁都无法逃避社会的评判。如果我们只在乎一个人过去所犯的过错,那有多少人会因过失而失去将来的希望?如果我们只在乎现在的美善而忽视将来的变化,那又有多少人会在不断走向堕落的过程中,给尘世留下扭曲的结果?运用角度人性是复杂的人性是变化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美文欣赏】不能忘记的过去六十年前,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一队又一队的美国与英国士兵冒着枪林弹雨向前方的碉堡冲去,一个接着一个的战士倒下了,
9、仍然有人呐喊着向前奔跑,片刻,鲜血染红了整个海滩六十年前,苏联,斯大林格勒,前线,一辆又一辆的卡车载着刚从训练营里出来的新兵,军官在车上喊着:“我们不需要活着的逃兵!”话音刚落,就有一枚弹片击穿他的头颅。新兵们被赶下车,有的人拿到枪支,有的人则只拿着子弹,扩音器里不断地重复一句话:“没有拿到枪的,跟在有枪的后面,有枪的同志牺牲了,没有枪的同志就拿起他的枪,继续冲锋”六十年前,中国,东北,某个村庄,晚上,一名光着膀子的中年人扶正了挂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的带子,转过身对着一群村民,其中有十几岁的小伙子,也有头发斑白的老者,他们同样背着大刀。那中年人说:“都没让家里人知道吧?”众人都沉默不语,中年人
10、把手一挥,“那走吧。”半个时辰后,日军基地里惨叫声、枪炮声和金属碰撞的声音接连不断,月光映在刀刃上也有了悲愤的色彩,随着刀的挥动不停地闪耀。随着最后一声枪响,再也找不到地面上的月光战争,除了死亡和毁灭,什么都不能带给我们。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留下了英雄,为了正义与和平而献身的英雄,我们无法忘记,忘记战争,忘记死亡与毁灭,更不能、不应忘记战争中的英雄们,是他们结束了战争,停止了毁灭,用他们的死亡,代替了别人的死亡。战争结束了,就让我们来纪念沉睡的英雄。六十年后的今天,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当年在此浴血奋战的老兵,穿上了挂满勋章的军装,走在路上,人们向他们喝彩,为他们欢呼,同时也发现,
11、老兵们的笑容如此沉重六十年后的今天,俄罗斯,莫斯科红场,这里是庆祝,或许应该说纪念二战胜利六十周年的主要场所,来自全世界的英雄们,受到各国领导人的尊敬、赞颂。六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东北,某个小镇,一个班的学生,在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座纪念碑前,老人讲述了当年自己杀敌、幸存、逃脱的经历,依然是激动不已,他唱起了那首令他热血沸腾的歌:“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学生们流泪了纪念,为了不能忘记的过去。点评本文采用电影手法,结构紧凑。以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为材料的作文在那年高考阅卷中数见不鲜,这篇高分作文能在瞬间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其特点在于它新颖的电影蒙太奇手法和紧凑的对比结构。
12、文章前后呼应,首尾圆合,语言优雅凝练而富有跳跃感,欧亚两大战场汇于一处。前后六十年历史相聚瞬间,围绕“纪念”这一主题铺陈开去,给读者带来一股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考生熟练的文字驾驭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亦展露无遗。考场急就,能有如此佳作,实属难能可贵。第1课时导学与探究1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笼罩()引擎()半裸() 成沓()颤抖() 咳嗽()搭讪() 濒临()忐忑不安() 祈祷()骚动() 噩梦()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权衡:_灭顶之灾:_山穷水尽:_训练有素:_慢条斯理:_赌注:_恻隐:_忐忑不安:_搭讪:_油然而生:_4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空阳光太强,拿个东西_一下。
13、A掩蔽B掩护C遮蔽他长时间_着夜空,心里久久不能平静。A凝视 B注视他_了好长时间,最后才下了决心。A踌躇 B迟疑C犹豫他已停止了呼吸,无法_。A挽救 B拯救_好,方法不对头,也会把事情办糟。A动机 B目的C目标一、整体感知1根据情节发展,这17个镜头可以分为五部分,试概括各部分的内容。2“外景”和“内景”各指什么?二、深层探究3阅读镜头101105,回答下列问题。(1)镜头102和镜头101有何异同?(2)镜头103是辛德勒作好了一切打算,和自己的老搭档、犹太人伊特兹哈克“话别”。但这个“话别”两人的理解并不一样,试简析之。在这种情况下,辛德勒“深情地望着这位老搭档”、“眼中已噙满了泪水”与
14、“伊特兹哈克:我想还是现在喝比较好,要不然就来不及了”两处描写有什么作用?(3)镜头104是辛德勒将几年来赚取的钱准备好去救犹太人。“思绪万千”的内涵十分丰富,试简析之。(4)镜头105,辛德勒要解救犹太人,必须经高斯同意。辛德勒的理由是什么?在交锋中可以看出二人各有什么特点?4阅读镜头106109,回答下列问题。(1)在镜头107中,镜头不断地切换至106和105,通过“名单”和“皮箱”两个道具将几个镜头串联起来,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2)在镜头108中,有个细节。“伊特兹哈克:对这件事,高斯会怎么说?你只告诉他需要多少人,事就成了?”言外之意是什么?“他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停下手里的活儿,
15、扭过身,盯着辛德勒”,他为什么这么做?(3)“109.内景”中有一个镜头:辛德勒想买走高斯的犹太女佣海伦,高斯坚决不同意,要带她回维也纳和她“白头偕老”。可当他认识到这绝不可能时,便又改变主意,同意将海伦卖给辛德勒。这一镜头有何意义?5在影片中,纳粹军官高斯与辛德勒是构成对比的两个人物,他在内心深处很喜欢犹太女佣海伦,可是他却不敢承认。结合文中有关情节,谈谈影片塑造这个人物对表现人性的复杂性有什么作用?三、技法迁移巧设悬念制造“波澜”文本回顾课文中102镜头写到辛德勒“陷入了沉思”。我们不禁要询问:他到底在想什么?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才明白,他是在考虑是否要挽救犹太人;当男人们安全之后,读者随
16、之松了一口气,可女人们却被送进奥斯威辛去享受“特别待遇”,她们的命运如何?读者为之捏了一把汗。这些地方都通过设置悬念,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技法点拨悬念,是人们急切期待弄明白某种事物发生、发展、结局的心理状态。巧设悬念,就是指作者在展开故事情节、安排矛盾冲突时,利用读者对叙述的人物或事件的动态表示关切的心情,将后面要表现的重要内容先行提出或预作暗示,来个悬而未决。令读者欲罢不忍,饶有兴味地读下去,非要把文章读完不可。但要注意所设“悬念”一定要为塑造人物、发展情节服务。常见的设置悬念的方法有:(1)开头暗示法。开头设置悬念,即将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以及事件的矛盾,逐一暗示,为后面展开情节留下空间
17、,从而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这是形成波澜的源头和风力。(2)倒叙法。倒叙就是组织安排材料时将“结果”提前。读者不知“前因”,又急于知道“前因”,关切的心情陡增,这无疑会产生“悬念”。读者的悬念由产生到消失,心理状态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而形成“波澜”。(3)中间转折法(反常法)。情节偏不按照一般思路发展,有意地在节骨眼上写出阴差阳错的反常情况,撩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使读者不忍释卷。(4)结尾戛然而止法。一般千余字作文,不可能设置太多的悬念,但是可以在结尾处戛然而止,产生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造成“波澜”。迁移运用根据以下情景,使用设置悬念的方法给下列文段补写一个结尾,给文章造成“波澜”。(120字左右
18、)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贷款部经理接待了他。“我想借点钱!”“可以,您想借多少呢?”“一美元。”“一美元?只借一美元?”“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吗?”“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经理彬彬有礼地说。“好吧。”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是的。”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一直在一旁
19、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我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答案基础梳理1lnqnludchnk soushnbntn tdoso2引擎提纲挈领度长絜大惊诧姹紫嫣红叱咤赚钱谦虚道歉遮天蔽日敝帚自珍弊绝风清挖掘崛起倔强瞒报埋怨满目疮痍搭档裤裆噙泪擒拿捻动熟稔3秤锤和秤杆,比喻衡量、考虑。致命的灾祸。灭顶,水漫过头顶,指淹死。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没有路可走了,比喻陷入绝境。经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而具有某种素养。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赌博
20、时所押的财物。对受苦受难的人产生怜悯和同情;不忍。指心神不宁或心虚不定。为了想跟人接近或把尴尬的局面敷衍过去而找话说。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形容云气上升。4C三者都有“掩盖、不使发现”的意思。“掩蔽”,侧重于遮盖、隐藏,含有不让看见的意味,用于人或具体的事物。“掩护”,指采取某种方式暗中保护,不使暴露,含遮蔽保护的意味。“遮蔽”,侧重于指遮挡而不显露。此外,“掩蔽”、“掩护”都有名词意义。A二者都有“集中眼力看”的意思。“注视”,是十分关注地看,看的时间可长可短。可以是集中视线留神看,也可以是暗暗地观察,而对象既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如运动、局势、潮流等。“凝视”的对象可
21、以是远处的东西,也可以是近处的东西,对象多是具体的东西,看的时间较长。C“踌躇”,指人的外部表情不果断。“迟疑”,指没有主见,行动迟缓,不果断。“犹豫”,着重于人的内心活动,拿不定主意。A“挽救”,侧重指从危险中抢救出来,多适用于国家、民族,或具体的人和物,是口语。“拯救”,着重指救助,多适用于具体的人或事,是书面语。A“动机”,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念头。“目的”,着重行为的意图、追求的结果,可受表示肯定意义或否定意义的词语修饰。“目标”,着重指想要达到的境地的标准和要求,一般不受表示否定意义的词语的修饰。文本互动1第一部分(镜头101102):辛德勒从高斯那里获得纳粹要将所有犹太人关进奥斯威
22、辛集中营的消息。他“回过头,看着眼前正在发生的这一幕,陷入了沉思”,表明他开始思索如何营救犹太人。第二部分(镜头103105):辛德勒做好了营救犹太人的准备。第三部分(镜头106109):辛德勒列出被确定解救的人的名单。第四部分(镜头110112):被辛德勒解救的犹太人来到辛德勒的家乡。第五部分(镜头113117):辛德勒花重金解救被误送到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犹太女工。2外景:戏剧方面指舞台上的室外布景,电影方面指摄影棚外的景物。内景:戏剧方面指舞台上的室内布景,电影电视方面指摄影棚内的布景。3(1)同:这两个镜头,侧重表现战争发展的背景和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由于战局对德国人越来越不利,纳粹更加紧
23、了对犹太人的屠杀。然后自然地引出辛德勒和高斯的对白,辛德勒获得了重要的消息,开始了他有计划的营救行动。异:镜头101写的是焚尸场以外的情况,镜头102写的是焚尸场的情况,镜头102交代了镜头101的黑雾、雪花似的东西是怎么来的。德国法西斯的残忍不仅使犹太人陷入绝境,作者在镜头102中还通过一个德国军官“发疯”的情节加以表现。镜头101是远景,镜头102是近景。(2)伊特兹哈克:德军要撤退,所有犹太人都将被送进奥斯威辛集中营,面临灭顶之灾。“但是”,省略的正是犹太人的惨淡前景。在辛德勒“特别待遇”的解释下,他认为辛德勒要他留下来继续在波兰克拉科夫经营生意。辛德勒:想把伊特兹哈克及其他犹太人转移到
24、自己的捷克家乡,让他先走一步。“深情地望着”、“泪水”这些细节,表明二人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说明辛德勒珍惜友情,他内心的天性依旧是美好、善良的,面对朋友的处境不可能无动于衷,为他下文的解救行动作好了铺垫。“要不然就来不及了”表明伊特兹哈克对自己的未来非常清楚,从而也刺激了辛德勒的内心,推动了他的改变。(3)他为自己的决定而自豪,也意识到这样的决定的巨大危险性,他为自己过去的行为而忏悔,又为自己有能力解救这些犹太人而高兴(4)辛德勒的理由:辛德勒了解他们,而且不必再训练他们;对军方有利;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笔好生意,绝对能够赚钱,对大家都有好处;再说,一条命值不了多少钱,不如让他们活下来,成为赚钱
25、的机器。在交锋中体现了辛德勒的智慧和解救犹太人的决心,也表现了高斯的狡猾和贪婪。4(1)渲染紧张气氛。这样既节省了电影表演的时间,更增加了紧张气氛,使我们知道辛德勒的计划已经得以实施,他已经和高斯达成协议,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2)光报人数是不行的,你必须花很多的钱,要耗资巨大。他完全理解了辛德勒这样做的目的,是不惜血本,拯救犹太人。他为辛德勒的行动而感动。(3)面对勤劳、美丽、善良的海伦,作为一个“人”,高斯内心深处是爱她的。这说明人性人人都有。对海伦的态度的变化显示出高斯人性的复杂,高斯在人性与兽性的冲突中挣扎,“高斯突然拦住他”表明他最终没有逃出兽性的束缚,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暗示了并
26、不是每个人都能用人性战胜兽性,把自己从兽性中解放出来这一现实。同时又与辛德勒形成对比,有力地表现了人性与兽性的冲突是激烈复杂而艰难的,进而证明了人性的伟大与可贵。5高斯是剧本中很重要的人物,是一个纳粹典型,他的许多行动是丧失人性的,但他又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他对海伦的态度说明他并没有彻底丧失人性。他很喜欢犹太女佣海伦。在辛德勒提出要买海伦的时候,高斯曾说要将海伦带回维也纳,可是他最终又否定了这样的想法,这个情节有力地表现了人性中善与恶的冲突的激烈和复杂,他无法使自己的人性战胜自己的兽性,最终成为一个完全丧失人性的人。在剧本中,辛德勒和高斯是构成鲜明对比的两个人物形象。作者通过对比说明:人性是每个人都有的,但不是人人都能用人性来战胜兽性的。辛德勒也曾企图唤醒高斯内心深处的人性,但最终没有成功。虽然辛德勒失败了,而高斯曾在一瞬间被唤醒的宽恕之心,同样证明了人性的力量。这个形象的塑造,使影片对人性复杂性的表现更加深刻。迁移运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