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目标测试内容测试要求教学要求“百家争鸣”的出现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1) 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2)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内容的区别与联系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1教师语: 让我们追随着战马飞驰声,回到汹涌澎湃的春秋战国,体悟那英雄辈出、璀璨群星的思想家们的生活时代。播放中华文明相关片段。提问: 我们从视频中了解到“百家争鸣”哪些背景呢?学生回答: 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
2、群雄争霸教师语: 伴随着政治经济大变革而来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鞭笞各位“仁慈”思想家创造了无数的救世思想,并收徒讲学加以传播,为民、为理想奔走各方,铸就了中国的灿烂辉煌的“百家争鸣”时代。让我们这些卓越的思想家们上演一场“百家争鸣”的大戏吧,用他们的思想回答古代中国的未来何去何从吧! 新课导入2中国古代有一本书,有人说只要读懂这本书就可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了。那么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呢? 由论语导入百家争鸣。基础达标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下列能体现出孔子“教育公平”思想的是(A)A. “有教无类”B. “举一反三”C. “温故而知新”D
3、. “当仁不让于师”解析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2. (2013年江苏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卷)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就倡导“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B)A. 老子B. 墨子C. 荀子D. 韩非子解析“兼爱”、“非攻”是墨子墨家学派的主张,墨子还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3. 最近,有一网民提出构建皖北交通大网络的设想,以加快安徽崛起步伐。该设想把孔(子)孟(
4、子)老(子)庄(子)的故里连接了起来。下列言论不属于这四人的是(B)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解析A是孔子的思想,B是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C是孟子的思想,D为老子的思想。 4. 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并由此产生了早期的民本思想。下列思想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C)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A. B. C. D. 解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
5、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是一种愚民政策。 5. (2014年南通模拟卷)安徽无为县始建于隋朝,县名取“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之意。该县名称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的主张,这位思想家是(A)A. 老子B. 孔子C. 墨子D. 韩非子解析“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政治主张,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以“无为”作为县名,反映了老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6. (2014年徐州模拟卷)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C)A. 人性本善B. 舍生取义C. 民贵君轻D. 得道多助解析三民
6、主义中的民权主义反对君主专制,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督促君主注重人民的力量,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孙中山认为二者有相通之处。 7. 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A)A.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B.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C.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D. 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解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其伦理观是性恶论。C是法家的主张。 8. (2014年徐州模拟卷)近来有学者提议将孔子的诞辰日(阳历9月
7、28日)确定为“中国教师节”,以“彰显尊师重道、传承文化、提升道德的大国风范和气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将孔子的生日定为“世界教师节”;1971年,美国参众两院立法确定孔子的诞辰为“美国教师节”;至今世界上已有29个国家把这一天定为“教师节”。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孔子主张(A)A.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D.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解析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孔子在教学方面的影响和地位,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魅力。B、C选项是行为规范和治国理念;孔子没有提出“仁政”,D项错误。 9. (判断正误。正确的
8、填A,错误的填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历史影响的认识,题干内容与课本内容完全一致,要求学生熟记课本,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0. (判断正误)(2014年徐州模拟卷)在学校整治环境的运动中 ,提倡“节约用纸”和“光盘行动”的主张与墨家学派的观点有相同之处。(A)解析墨子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学校提倡“节约用纸”和“光盘行动”的主张与墨家学派的观点有相同之处。巩固提升一、 选择题 1. (2014年徐州模拟卷)在课堂上,老师询问小明和小玟
9、,你们心目中的好国君应有怎样的作为,两人的回答如下图。小明和小玟的阐述,分别对应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哪家思想(D)A. 儒家、道家B. 法家、墨家C. 儒家、墨家D. 法家、道家解析小明所说的“刑罚”、“权术”、“威势”体现的是法家思想;小玟所说的“顺应情势”、“自由发展”、“自然平和”体现的是道家思想。 2.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上善若水”应出自于(B)A. 论语B. 道德经C. 墨子D. 韩非子解析材料中的“不争”、“低下”,反映了道家无欲而安、因势利导、无为而治的思想。 3. (冲A)(2014年无锡模拟
10、卷)有人提出,先秦有四大派思想家。其中第一派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第二派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宽容、自由;第三派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第四派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其中被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所采纳的思想是哪一派(C)A. 第一派B. 第二派C. 第三派D. 第四派解析第一派应是墨家,第二派应是道家,第三派应是法家,第四派应是儒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治国,“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对韩非子的理论进行了具体的实践。C项正确。 4. (2014年南京模拟卷)孔子曾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
11、无讼乎!”汉代司马迁也言:“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围绕治国之略,二者皆倡导(B)A. 缘法而治B. 礼乐教化C. 无为而治D. 兼爱非攻解析材料中孔子希望用礼乐规范人们的行为,这样就不会有争讼,司马迁认为在事情未发生之时就应当用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两人的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倡导的是礼乐教化。 5.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B)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解析这是墨子的话。大体意思是“看待别人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之身。”属于墨子
12、的“兼爱”思想。这道题注意不要联系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错选A项。注意儒家所宣扬的“仁爱”思想是有等级差别的爱,不可能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6. (冲A)“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梯,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B)A. 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B. 注重研究社会现实C. 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D. 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解析“所谓不知春秋, 不能涉世”的含义是:“不熟知春秋的含义,就不能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从这层含义可知,儒家思想注重研究社会现实。二、 非选择题 7. 阅读下列材料:孔子是世界上公认的大思想家,被联合国教科
13、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并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迦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他的思想学说曾对中国乃至整个东方世界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过巨大影响,对当今世界和现代化的发展也具有越来越引人注目的作用。请回答:(1) 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时期不仅是社会政治、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也是学术发展、文化昌盛的时代。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文化昌盛”所呈现的历史现象。(2)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称颂孔子:“我全神贯注地读了他的这些著作,我从中汲取了精华”还有西方学者直接认为:“孔子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守护神。”孔子思想不仅是法国大革命的动因,更成为西方“平等
14、、仁慈、博爱”观的源泉。在这里,孔子的哪些思想令西方思想家如此痴迷? (3)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人才辈出,有哪些代表人物?在调整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方面他们提出了哪些主张? (4) 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试分析儒家文化在现代重新受到重视的原因。解析第一问考查学生“概括”能力,回答时避免具体繁琐地叙述;第二问结合当时法国的历史情况,回答孔子的哪些思想有可能为伏尔泰等人欣赏和利用;第三问注意“战国时期”,不要重复答孔子及其思想;第四问可从儒学的
15、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作答。答案(1) “百家争鸣”。(2) “仁者爱人”和“为政以德”。(3) 孟子,“仁政”;荀子,“以德服人”。(4) 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优秀成果,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甚至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史料研读一、 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材料一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材料二“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
16、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解读】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是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旧的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的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挑战,诸侯之间的战争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各种新思想就是在这种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产生的。二、 早期的儒家及其思想1. 孔子的“仁”的思想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材料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引自论语【解读】孔子强调为政以德,减少刑法甚至免除刑法,要
17、求统治者爱他的子民,这些朴素的民本思想都体现了孔子的“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2. 孟子对民本思想的继承、发展材料一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材料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材料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解读】孟子认为民贵君轻,人民远比君主重要。又认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即实行“仁政”的君主就会多助,而暴政的君主就会被人民推翻。并且坚持“舍生取义”,统治者不得强迫人民改变其志。孟子将朴素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极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当深远。3. 荀子的哲学观材料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材料二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 是何也?曰: 无何也。是天地之变,
19、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材料三雩而雨,何也?曰: 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材料四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荀子天伦【解读】这些史料详细阐述了荀子的哲学思想,认为“天行有常”,宇宙、世界是客观发展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是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努力,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人既要顺应自然,
20、又可以人定胜天,战胜自然。资料卡片1. 诸子百家传统上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2. 孔子的家世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
21、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侯,“五世亲尽,别为公侯”,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3. 老子的生平老子(约公元前
22、600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关于老子其人其地,最早的传述者是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里所述的老子,有名、有姓、有字、有谥号,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他的籍贯有国、有县、有乡、又有里,曰:“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有官职,曰:“周守藏室之史也”;有跟同时代名人孔子的交往,曰:“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有老子清楚的世系,曰:“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事于汉孝文帝,假之于解为胶西珢太傅。”据高亨先生老子注释考证,老子生于鲁襄公二年,即公元前571年。老子父亲李乾是周朝的下层官吏,使老子具有少年时期接受良好教育的
23、机会,也使得他成为周王室守藏室之史,征集、保管进而饱览了周王朝及诸侯国的典籍,为他创立学说奠定了基础。春秋末年,周王朝内乱,老子弃官西去,经函谷关,关令尹喜慕其大名,强留著书,遂留下五千言道德经。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目标测试内容测试要求教学要求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分析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概述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观点,归纳汉武帝使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探讨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1一问: 回忆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简述在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三位人物及其观点。二问: 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
24、施?接替秦朝的又是什么朝代?新朝代又采取了一些什么措施来加强自身的统治? 新课导入2用多媒体展示董仲舒图像,并简要介绍董仲舒生平。让学生了解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上天人三策受到重用。设问: 天人三策中董仲舒对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汉文帝为什么采纳他的建议并予以实施?基础达标 1. (2014年扬州模拟卷)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C)A. 孔子B. 孟子C. 董仲舒D. 黄宗羲解析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 和 “天人感应”,这
25、是董氏儒学对儒家思想最主要的创新。 2.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是汉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这里的“群儒之首”是指(B)A. 孟子B. 董仲舒C. 程颐D. 朱熹解析孟子是战国时期人,程颐、朱熹都是宋朝人。 3. “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D)A.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B.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D.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解析A项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的思想,B项体现了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C项体现了董仲舒“三纲”
26、的思想,D项体现了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思想。 4. 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世界上很多看过中国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据此理解错误的是(D)A. 这个故事的起源与西汉以来的“孝”道伦理观念有关B. “孝”容易被统治者引申为“忠”,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C. “孝”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核心D. “忠”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灵魂解析董永的故事出现于西汉,突出的是一个“孝”字,与董仲舒宣扬的“三纲五常”有关。A、B、C三项都是正确的,D项错误。 5. 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
27、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D)A. 佛教的因果循环 B. 法家的严刑峻法C. 道家的无为而治D. 儒家的天人感应解析本题明显地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学生对这个故事比较熟悉,解题难度不大。 6. “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是因为 (D)A. 儒家思想得到了继承B. 汉武帝信奉儒家思想C. 儒家提出了“君权神授”的理论D. 儒家思想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解析汉代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摈弃了“民贵君轻”思想和站在统治者对立面的做法,把儒学法学化和神圣化,
28、迎合了汉武帝的喜好,适应了汉初政治统一、中央集权的需要。 7.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尊儒兴学,制度教化,将教育、考试和选官三者结合自此以后正式文官制度确立起来。”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B)A. 春秋战国B. 汉朝C. 隋朝D.唐朝解析汉武帝起用许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标准,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8. 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B)A. 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B. 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C. 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D. 吸收
29、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解析汉朝时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符合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 9. (判断正误)有学者指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与“文化上结束战国”密切相关的思想家是董仲舒。(A)解析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其建议,并付诸实施。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中国古代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百家争鸣”,故说“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10. (判断正误)“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属于西汉时期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B)解析这句话大概意思是遵循自然规律,认为
30、草木昆虫都依赖太阳,没有提到“天人合一”。巩固提升一、 选择题 1. 有学者评论某思想家时说:“以其对策,开创了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的历史。”这位思想家是(B)A. 孟子B. 董仲舒C. 朱熹D. 黄宗羲解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此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官方正统思想,所以说“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 2. 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欲去长安投考太学,他做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C)A. 诗经B. 春秋C. 韩非子D. 礼记解析韩非子是法家的著作,汉武帝是将儒家经典作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3.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 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
31、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引文的出处应是(D)A. 道德经B. 论语C. 韩非子D. 春秋繁露解析本材料反映的是“天人感应”思想,警告统治者不要实行暴政,以免违反天意,受到上天的惩罚。这一思想有益于贤明政治的出现,该言论当出自于董仲舒的著作。 4. (2014年无锡模拟卷)李慎之在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中提出,从来皇帝的尊号中都有“奉天承运”“继天立极”这样的字样。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种神圣的光环。下列较早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B)A. 老子B. 董仲舒C. 李贽
32、D. 梁启超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君权神授”思想,这一思想为封建君主的统治戴上了神圣的光环。董仲舒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因此,较早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董仲舒。 5. 董仲舒在论证“人性与教化”的关系时写道:“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见,他把教化民众的权力和责任首先归之于(D)A. 圣人B. 儒者C. 官吏D. 帝王解析理解题干“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再结合四个选项,可知董仲舒认为教化民众的权力和责任首先在于帝王,选D。 6. (冲A)(2014年徐州模拟卷)胡寄窗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叙述道:“秦以
33、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对文化上的危害也最长远。”这一说法(B) 正确评价了先秦“百家争鸣”的影响 肯定董仲舒“独尊儒术”对巩固国家统一的积极意义 批判了文化专制政策 旨在强调董仲舒所主张的君主必须按民意施政的重要性A. B. C. D. 解析本题难度较大,要求全面认识和客观评价董仲舒的思想影响。材料中不含的内容,排除;符合材料原意,B项正确。二、 非选择题 7.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
34、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羽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教学的地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 据材料一,归纳李斯言论的要点(不得
35、摘抄材料原文)。 (2) 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3) 概括指出这两种言论的共同处和不同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比较。第(1)(2)问的回答必须以材料为中心,对学生阅读史料、理解史料、归纳史料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第(3)问考查思维,需要比较能力。答案(1) 私学兴盛,诸子百家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建议实行“焚书”政策,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主义。(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儒学教育,注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3) 相同点: 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如能答出如下内容: 都主张以一种服务于君主
36、专制统治的思想来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权力干预和控制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展则更好)不同点: 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史料研读1. 董仲舒的生平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於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
37、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於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於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缪西王。”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於春秋,其传公羊氏也。仲舒弟子遂者: 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於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弟子通者,至於命大夫;为郎者、谒者、掌
38、故者以百数。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史记儒林列传【解读】 史记所记载的董仲舒是一个勤奋、廉直又胆小、谨慎的读书人,没有后世所传说的很多神异的现象。司马迁与董仲舒是同时代的人,他的记载较为可信。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一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
39、解读】 汉书关于董仲舒的记载比史记详细得多,是研究董仲舒思想的最主要史料。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同时,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通过设立太学等措施来加强教育,在他的时代确实难能可贵。资料卡片1. 无为而治无为: 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 治理。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出处: 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
40、,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从汉朝建立到汉文帝,经过四十多年,德政达到了极盛的地步。一方面文帝受老子思想影响,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另一方面文帝为人十分仁德宽厚,这使天下
41、百姓受益无穷,也使西汉王朝逐渐走向强盛。2.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3. 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 董仲舒:“五帝名大学曰成均。”郑玄:“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至于夏商周,大学在夏为东序,在殷为右学,在周有东胶,而周朝又曾设五大学: 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
42、上庠,中为辟雍。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政府设立的传授学术的学校。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始在长安建立太学。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汉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人。王莽秉政,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并笼络广大的儒生,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博士弟子达一万余人,太学规模之大,实前所未有。武帝到王莽,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的可补官。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目标测试内容测试要求教学
43、要求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基本主张结合宋明理学主要代表人物的经历,了解宋明理学家的主张,指出儒学的发展状况理解宋明理学的内涵,认识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1以引言部分的内容为素材,告诉学生汉代以后由于社会动荡,人们对传入的佛教有了更多的兴趣,儒学思想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可以从杜牧的诗入手,介绍梁武帝三次入寺院当和尚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设问: 1. 汉代儒学刚刚确立了正统地位,为什么汉以后人们对佛教的兴趣日增?2. 佛教的兴盛开始挑战儒学的地位,儒学应该怎么办? 新课导入2同学们知道“程门立雪”的故事吗?请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这个
44、故事里的主人翁杨时就是无锡东林书院的创立者。杨时拜见程颐是求教什么学问呢?理学。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宋明理学。基础达标 1.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B)A. “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 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 “三纲五常”是道德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解析现在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分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通过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因此具有“科学”之含义。 2. “未有天地之先,毕
45、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说这段话的应该是(A)A. 朱熹B. 孟子C. 董仲舒D. 荀子解析根据材料中先有“理”后有“气”的观点,可以判断出这一主张是宋代理学家的思想。 3. (冲A)“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句话反映了(C)A. 孟子的“仁政”B.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 王阳明的“心学”D.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4. (2014年镇江模拟卷)1283年1月9日,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舍生取义,壮烈殉节。史学家分析文天祥就义有着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这里的“社会心理基础”指(B)A. 法家思想B. 程朱理学C. 王阳明心学D. 明末清
46、初早期启蒙思想解析本题考查程朱理学的积极影响。程朱理学强调忠诚、信义、气节、操守,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状元宰相,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很深。 5. (2014年宿迁模拟卷)“他竭力鼓吹去人欲,存天理,只要人们体识到心中固有的良知,扫灭私欲,哪怕愚夫愚妇也可以成为圣人。”文中的“他”是(C)A. 董仲舒B. 陆九渊C. 王阳明D. 李贽解析抓住关键词“心中”,知道属于心学,抓住“良知”,知道是王阳明的言论。 6. 王夫之在批评某位思想家时说:“窃佛老之旨,游心于虚无,而招致亡国之祸!”他评价的应是(B)A. 程颢B. 王阳明C. 董仲舒D. 黄宗羲解析从材料中的“窃佛老之旨”判断
47、为理学,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从“游心于虚无”判断为心学,心学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四个选项中符合这两个限定条件的只有王阳明。 7. 据史料记载,明朝重臣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以“男女授受不亲”为由关以禁闭,直至饿死。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D)A. 海瑞治家严谨 B. 儒学地位衰落C. 世风每况愈下D. 理学摧残人性解析理学扼杀了人的天性,摧残了人性,题干中海瑞的做法就是这些道德规范消极性的体现。 8. (2014年徐州模拟卷)2012年10月食品安全与道德底线文章称:“苏丹红、地沟油、瘦肉精、皮革奶等与食品有关的现象表明部分商人在伤天害理。”此
48、“伤天害理”在宋明时代主要指(B)A. 违反了当时的社会法律B. 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C. 与当事人的基本意愿不符D. 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解析宋明理学所认为的“天理”,就是指封建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 9. (判断正误)(2014年无锡模拟卷)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冲破了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教和道家思想来阐释儒家义理,形成了程朱理学。(B)解析二程是北宋的理学家而非南宋人,程朱理学融合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非道家的思想,道家和道教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学派,后者是宗教。10. (判断正误)(2014年扬州模拟卷)陶行知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原名文濬,他大学期间特别崇尚某一思想家的学说,取名“知行”。中年时
49、,他又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故改名“行知”。据此判断,他曾崇尚的这一思想家是王阳明。(A)解析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学说,将知与行合作一处,知便是行,能行便是真知。这里的“知”,就是指知善知恶的良知 。他认为知和行都源于心,良知人人都具有,要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巩固提升一、 选择题 1. 某位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葩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 “藉以识仁”。该诗所反映的学术思想属于(C)A. 道教B. 佛教C. 程朱理学D. 陆王心学解析该学者认为可以通过观察、研究春意盎然、万紫千红这些身
50、外的自然界现象,去探究、体会事物的根源缘由,即“格物致知”,认为求“理”的方法是向外部自然界去探寻,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2. 在对世界观的认识上,以下四句中有一句与其他三句明显不同。这一句是(B)A. “心者身之主,意者心之发,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B.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C. “吾性之理,本之于天,具之于心”D. “天之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心即理也”解析A、C、D反映的世界观是“心即理也”。B反映的是“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3. (冲A)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C)A. 从辩证思维出发B. 从天人感应
51、出发C. 从万物本原出发D. 从人的本性出发解析儒学到了宋代,出现了一个新的角度,就是从探寻世界万物的本源出发,研究事物。 4. (2014年徐州模拟卷)康熙替朱子全书作序说:“朱夫子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之规虽圣人复起,必不能逾也。”理学在宋明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是(D)A. 佛、道等宗教思想的影响B. 宋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到顶峰C. 朱熹等思想家的个人努力D. 适应维护封建社会等级秩序和统治的需要解析理学用封建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束缚人的思想,对维系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5. (冲A)主张把自己的“心”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拒绝拜倒在圣贤的脚下,认为要想
52、得到“良知”,不必去读圣贤经书。这一观点反映的是(C)A. 孟子的“仁政”B. 朱熹的“理学”C. 王阳明的“心学”D.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解析阳明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固有的善性,提出“致良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善,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6. (冲A)王阳明曾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总结了自己的终生学问。下列对这四句话解读正确的是(C)A. 格物致知是心学的认识论B. 良知就是人性C. 心学注重对内心的阐发D. 区分善恶是心学的根本标准解析读懂材料,理解材料,该诗是王阳明对心学的阐发。陆王心学主张通过自省
53、、感悟,向自己的内心求“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二、 非选择题 7.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二程遗书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熹材料三著名史学家蔡尚思教授曾赞道:“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1999年,武夷山被联合国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朱子为武夷山获得这张“世界名片”立下了汗马功劳。材料四自宋迄清,(福建北部的)延平五步一塾,十步一庠。家乐教子,朝诵暮弦,洋洋盈耳,
54、称为邹鲁之邦。材料五从14世纪开始,朱子理学相继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对这些国家的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16世纪,来华传教士把朱熹理学介绍到欧洲,对欧洲启蒙运动也发生过作用。英国古代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于庄周、周敦颐和朱熹等人。”在现代日本社会里,朱子学仍被奉为金科玉律,运用到经济建设和管理中去,所以日本有“东西合璧的儒家资本主义”之称。在欧洲,有的学者尝试着把东方的理学思想和西方某些哲学观点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哲学体系。这一切表明,朱子学的精髓正日益融入世界思想史的体系中。请回答:(1) 材料一、二对“理”的阐释有何本质的一致性?(2) 材料二
55、是怎样说明“理”和三纲五常的关系的? (3)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朱熹为武夷山获得“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立下了哪些汗马功劳?(4) 根据材料二、三、四,结合历史背景指出,福建延平为何被称为“邹鲁之邦”?(5) 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朱熹思想的世界影响。(不要抄材料原文)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内容和影响。第一问是在比较后找出二者的一致性(即共同点);第二问是归纳概括;第三问是分析朱熹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第四问要求联系历史背景和朱熹个人的活动分析原因;第五问可以通过概括材料和回顾课本,答出朱熹思想的世界影响。答案(1)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永恒的普遍原则
56、。(2) “天理”在人间(社会)的体现就是三纲五常(儒家道德伦理)。(3) 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 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朱熹的思想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4)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政治重心的南移,促使闽北教育出现繁荣景象。 入宋以后,朱熹在武夷山讲学、开展学术活动的影响。 (5) 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史料研读1. 程颢、程颐的治学颢资性过人,充养有道,和粹之气,盎于面背,门人交友从之数十年,亦未尝见其忿厉之容。遇事优为,虽当仓卒,不动声色。自十五六时,与弟颐闻汝南
57、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习,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秦、汉以来,未有臻斯理者。教人自致知至于知止,诚意至于平天下,洒扫应对至于穷理尽性,循循有序。病学者厌卑近而鹜高远,卒无成焉,故其言曰:“道之不明,异端害之也。昔之害近而易知,今之害深而难辨。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今之惑人也因其高明。自谓之穷神知化,而不足以开物成务,言为无不周遍,实则外于伦理,穷深极微,而不可以入尧、舜之道。天下之学,非浅陋固滞,则必入于此。自道之不明也,邪诞妖妄之说竞起,涂生民之耳目,溺天下于污浊,虽高才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是皆正路之蓁芜,圣门之蔽塞,辟之而后可以入
58、道。”颐于书无所不读。其学本于诚,以大学语孟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动止语默,一以圣人为师,其不至乎圣人不止也。张载称其兄弟从十四五时,便脱然欲学圣人,故卒得孔、孟不传之学,以为诸儒倡。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尝言:“今农夫祁寒暑雨,深耕易耨,播种五谷,吾得而食之;百工技艺,作为器物,吾得而用之;介胄之士,被坚执锐,以守土宇,吾得而安之。无功泽及人,而浪度岁月,晏然为天地间一蠹,唯缀缉圣人遗书,庶几有补尔。”于是著易春秋传以传于世。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解读】二程的学说有“二程学派”、“二程儒学”之称。二程在哲学上发挥了孟子至周敦颐的性理之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
59、体系。二程在学术上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认为阳阴二气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创生万物的材料。从二程开始,“理”或“天理”被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使用,亦即被作为世界的本体。二程而且提出人类社会的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也都是“理”在人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2. 陆王心学的产生鹅湖之会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阳明学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游九华归,筑室阳明
60、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而朱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明史王守仁传【解读】南宋陆九渊大启心学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了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资料卡片1. 三教合一三教合一是指佛教、道教、儒教三个教派的融合。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三教的分合是贯穿近两千年中国思想文
61、化史中一股重要的支流,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的变迁产生巨大影响。对于此种现象,学者多以三教合一统而论之。然而,从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则有一个过程。元明间“三教合一”一词的出现可以说明三教间关系已经具有内质的演变。2. 程门立雪杨时,字中立,是剑南将乐人。小的时候就异常聪颖,善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后,专心研究经史书籍。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拜师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
62、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之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大概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睡醒的时候,那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杨时后来德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人士不远千里与之相交游,其号为龟山先生。3. 北宋五子北宋五子是指北宋时期的五位哲学家: 周敦颐: 宋代理学宗祖,湖南道县人。 邵雍: 北宋哲学家。字尧夫。河北涿州人。 张载: 北宋哲学家。字子厚。陕西厝县人。 程颐: 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字正叔。河南洛阳人。 程颢: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伯淳。河南洛阳人。人称明道先生。
63、在北宋一代群星闪耀的思想天空中,无人敢与五子比肩;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比肩而立,亦师亦友,他们再造了儒家的万千气象,更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叹为观止”。程颢、程颐是周敦颐的授业弟子;程颢、程颐的父亲程珦本想把二程纳于邵雍之父邵古门下,不意二程与邵雍相谈甚欢,成为一生的朋友;张载与程珦是表兄弟,二程与张载更是一生相许的朋友。邵雍病亡时,程颢、程颐、张载都在他的身边。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被宋理宗敕封为“理学五子”,他们生前的友谊与思想交锋,我们现在很难还原,但毋庸置疑的是,周敦颐、邵雍、张载开创的关乎宇宙的理论,是程颢、程颐安置人的灵魂与重建儒家的理论基础。4. 日本阳明学阳明学自
64、明朝中后期传入日本(据称87岁高龄的日本高僧会庵为首个传播者)后在日本进一步发展,并对日本后世影响深远。著名学者众多,有“近江圣人”中江藤树(一般认为是日本阳明学的鼻祖)等。明末清初思想家朱舜水东渡日本,进一步传播了阳明学。 阳明学对近代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形成影响很大。阳明学于明治维新时期成为日本的显学,对明治维新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很多著名政客、兵学者均是阳明学追随者,著名的如日本“武圣”东乡平八郎,革命家大盐平八郎,“倒幕魁首”西乡隆盛,其他的倒幕健将如: 吉田松阴、高杉晋作、河井继之助、佐久间象山等。此外,日本二战后的领军作家三岛由纪夫的创作也深受阳明学的影响。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
65、想教学目标测试内容测试要求教学要求李贽的离经叛道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的唯物思想(1) 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2) 理解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结合必修1和必修2的内容,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进而掌握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社会原因简述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经历,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从政治、经济、价值观等方面,认识明清儒学是如何冲击传统的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儒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思想体系。宋明时期,儒学家吸收佛道思想,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结合在一起形成宋明理学,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步
66、入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新课导入2同学们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吗?请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这句名言的来历?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儒学家。这个时候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走向后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儒家思想也融入了新鲜的血液基础达标 1. (2014年连云港模拟卷)“(他)面对黑暗的社会现
67、实和思想界的保守落后,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空疏和无能,他敢于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这是明朝史话对某一思想家的评价。这位思想家是(D)A. 黄宗羲B. 顾炎武C. 王夫之D. 李贽解析注意材料出处是明朝史话,推断出这位思想家应该是明朝的;抓住关键词语“揭露道学家”、“挑战传统观念”等,回顾李贽的思想内涵,知道材料描述的应该是李贽的事迹。 2. 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这部书应是(D)A.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B.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C. 李贽的焚书藏书D. 黄
68、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解析根据教材相关知识,黄宗羲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梁启超是近代维新思想家,结合本题梁启超评价的这部书应是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3. (冲A)“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D)A. 格物致知B. 尊崇道统C. 心外无理D. 经世致用 4. “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B)A. 朱熹B. 李贽C. 陆九渊D. 黄宗羲解析从“皆可以为圣”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提出了挑战,故选B。 5.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实质上是(A)A. 儒家
69、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B. 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C. 前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D.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解析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的思想实质上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6. 顾炎武曾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说明他主张(A)A. 经世致用B. 为政以德C. 心即理也D. 独尊儒术解析读懂材料。顾炎武此段言论的意思是,君子研究学问是为了明白治国的道理,是为了救世,使民众脱困,即解决国计民生等实际问题,即经世致用。 7. (2014年徐州模拟卷)黄宗
70、羲认为:“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据此,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C)A. 建立一家之法B. 法律是由人来定的C. 反对君主专制,实行法治D. 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解析黄宗羲此番言论批评封建时代的法律只体现皇帝个人的旨意,而不是天下民众的意愿,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和人民。 8.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则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上三种观念的共性是(A)A. 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B. 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C. 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轻视D. 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解析孟子和董仲舒没有否定君主专制,
71、B项不符;董仲舒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C项不符;D项不符合,董仲舒所在的汉武帝时期是日益繁荣的封建社会,没有面临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A项符合。 9. (判断正误)某同学在学习了本课后,对知识点做了以下整理。请你判断他整理的正确与否。(A)时间人物思想侧重点范畴明朝后期李贽自称“异端”挑战正统思想明末清初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政治(制度)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治学(学风)明末清初王夫之宣扬唯物主义思想(哲学)解析用表格对知识点进行整理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记忆基础知识和比较异同,该整理表格从时间、人物、思想侧重点、范畴几个方面看都符合基本史实。10. (判断正误)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
72、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完全背离了儒家思想。(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回顾所学知识,再进行比较归纳。三位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是批判继承,反映了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活跃,而不是“完全背离”。巩固提升一、 选择题 1. 以下是一份不完整的某历史人物表,据信息判断此人是(B)姓名历史评价生卒年15271602年“发挥天真自心,扫荡酸腐之气,慨然醒世,勃然通民”“好为惊世骇俗之论、务反宋儒道学之说”“狂悖乖谬,非圣无法”称号思想家A. 黄宗羲B. 李贽C. 王夫之D. 顾炎武解析注意此人的生卒年为明朝时期,特别是“历史评价”中的“惊世骇俗之论”、“反宋儒道学”、“非圣无法”等关键词语。 2.
73、 (冲A) 焚书何心隐论说道:“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此话主要反映了作者(C)A. 遵循学以致用B. 倡导婚姻自主C. 挑战正统思想D. 鼓吹专制集权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其反映了明朝思想家李贽对传统的儒家正统思想的批判。 3. 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这里的“离经叛道”的本质含义应该是(D)A. 彻底否定孔孟之道,具有反抗精神B. 倡导君民共主,具有创新精神C. 大力批判道家学说,具有批判精神D. 挑战正统儒学权威,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战斗精神解析李贽的“离经叛道”并没有背离儒家思想,更不是“彻底否定孔孟之道”,而是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新的
74、历史条件下,进步思想家对正统儒学权威提出的质疑和挑战,因为与正统儒学不一致,所以被称为“异端”。 4. 顾炎武治学,“凡文之不关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可见顾炎武主张读书(C)A. 应专攻儒家经典B. 不要学习六经以外的书籍C. 应旨在经世致用D. 六经能解决一切现实问题解析材料“不关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说明顾炎武主张读书要关六经之指、要关当世之务,所以就是读书应旨在经世致用。故答案为C。 5. (2014年扬州模拟卷)李厚泽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指出:“正是宋明理学大兴之后,空谈性理轻视务实之风,不但弥漫士林,而且影响了整个政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
75、之等人积极倡导(B)A. 批判君主专制B. 经世致用C. 工商皆本D. 君臣平等解析理解材料所表达的意思,注意“空谈性理轻视务实之风”的关键词语。正是对这种风气的不满,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积极倡导经世致用。 6. (冲A)“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一观点(A)A. 批判了古代中国皇权独断性、随意性的弊端B. 反映了军机处建立和密折制推行后的政治现实C. 是对当时西方要求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呼应D. 打破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思维解析本材料出自于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在文中
76、历数君主荼毒人民,践踏民众,实行个人独裁统治之恶行,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在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上,这样的批判还是第一次,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二、 非选择题 7. (2014年徐州模拟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二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 制礼乐,一统于天下。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子语类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
77、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原君请回答:(1) 据材料一,作者认为儒学具有怎样的社会价值? (2) 概括材料二的思想主张。董仲舒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主张? (3) 据材料三,就“天理”与儒家伦理道德的关系,朱熹是怎样认识的?(4) 材料四中提出了哪些新观点?这些观点有何进步意义? (5) 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解析本题首先要求读懂材料,理解题意,第一问要求答“社会价值”,即“评价”,而不是答“内容”。第二问先答内容,后答原因。第三问要把天理和儒家伦理道德联系起来回答,谈朱熹的认识而不是你自己的认识。第四问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并回答进步意义。第五问是根据材料进行知
78、识梳理,回顾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历程。答案(1) 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2) 君权神授、大一统。适应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3) 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们具有一致性、相通性。(4) 批判君主专制;要求限制君主权力;把学校作为舆论监督的民主场所。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后来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5) 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仍是主流。史料研读1. 李贽的异端思想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79、,然则予之是非人也,又安能已?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是矣。虽使孔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李贽藏书万历三十年闰二月乙卯,礼科给事中张问达疏劾李贽:“壮岁为官,晚年削发,近又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吕不韦、李园为智谋,以李斯为才力,以冯道为吏隐,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狂诞悖戾,不可不毁。尤可恨者,寄居麻城,肆行不简,与无良辈游庵院,挟妓女,白昼同浴,勾引士人妻女入庵讲法,至有携衾枕而宿者,一境如狂。又作观音问一书,所谓观音者,皆士人妻女也,后生小子喜其猖狂
80、放肆,相率煽惑,至于明劫人财,强搂人妇,同于禽兽,而不之恤。迩来缙绅士大夫亦有诵咒念佛,奉僧膜拜。手持数珠,以为律戒;室悬妙像,以为皈依。不知遵孔子家法,而溺意于禅教沙门者,往往出矣。近闻贽且移至通州,通州距都下四十里。倘一入都门,招致蛊惑,又为麻城之续,望敕礼部,檄行通州地方官,将李贽解发原籍治罪,仍檄行两畿及各布政司,将贽刊行诸书,并搜简其家未刻者,尽行烧毁,无令贻祸后生,世道幸甚!”明神宗实录【解读】李贽把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孔子,认为孔子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的话并不都是千古不易之理,不能以他的是非为是非,每一个人都应该自为是非。为了打破孔子提出的是非标准,李贽编写了藏书和续藏书,用自己的是
81、非标准,重新评价了历史人物。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社会的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对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李贽却给以深深的同情,他大声疾呼,为妇女鸣不平,主张婚姻自由,热情歌颂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恋爱的故事。这些都引起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极大恐慌。2. 黄宗羲朴素的民主思想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
82、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
83、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黄宗羲原君【解读】黄宗羲从先民立君的缘由出发,深入分析君主专制的弊端。黄宗羲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君和臣的设置,但主张开明的君主立宪制,加强平等因素,扩大社会对执政者的监督权力,有近代民主政治的思想。这种思想并非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展出来的,因而更加可贵。这部书受到清朝统治者的查禁,直至清末才重见天日,受到谭嗣同、梁启超等人的重视和赞许。资料卡片1. 焚书书名的由来焚书续
84、焚书是李贽反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力作。书中对儒家和程朱理学的大胆批判所表现出的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精神,启迪与鼓舞了当时及后来的进步学者,对人们解放思想,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而被统治阶级视为洪水猛兽。李贽也深知其见解为世所不容,故将著作名为焚书,以后也果然于明清二代多次遭焚烧,但却是屡焚屡刻,在民间广为流传。李贽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成为后世之楷模,五四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他当做反孔的先驱。“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冯元仲吊李卓吾先生墓诗)正是对李贽与其思想影响的真实写照。 焚书的锋芒指向中国数千年来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儒家传统说教,向
85、束缚人们思想的程朱理学提出大胆的怀疑和公开的批判。李贽的书虽遭明清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禁毁,但仍流行不绝。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独特的地位。2. 黄宗羲心中的“议会”明夷待访录计有论文21篇。原君批判现实社会之为君者“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实乃“为天下之大害”。原臣指出,臣之责任,乃“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原法批评封建国家之法,乃“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学校主张扩大学校的社会功能,使之有议政参政的作用,说:“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属是非于学校”,“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黄宗羲所设想的未来学校,类似于近代社会舆
86、论中心和议会的机构。3.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由来多年来流行一种说法,认为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说的。但出自顾炎武的哪一本书,却从未有人点明。 中国社科院的刘洁修先生对顾炎武的著述一一翻检,仅在日知录卷十三正始篇中发现如下一段话:“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而饮冰室合集中有:“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顾亭林曰: 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变法通论论幼学) “今欲国
87、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夫我辈则多矣,欲尽人而自新,云胡可致?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同上,文集之三十三,痛定罪言三) 经过考辨之后,刘洁修先生认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语意本于顾炎武,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第一单元单元归纳与整合网络构建阶段特征 春秋末年: 孔子学说奠定基础儒学创立 战国时期: 孟子荀子总结改造蔚然大宗 秦朝时期: 秦始皇焚书坑儒沉重打击 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正统思想地位 魏晋时期: 挑战吸收佛道精华新发展 隋唐时期: 三教合归儒更辉煌 宋明时期: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新阶段 明清之际: 经世致用、批判专制批判继
88、承 通过儒学的发展演变我们认识到,思想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随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而变化;思想的传播与认同要得到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扶植。单元整合本单元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
89、需要的新儒学。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闻名,敢于向封建正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
90、思想。能力提升(一) “仁”、“礼”对国人的影响“仁”对中国人为人处世产生极大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谦恭的性格; “礼”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规定了应当为、可以为、不得为的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规范性,限制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观念障碍。 “不怨天,不尤人”,不正视矛盾,不具开拓精神,形成中国人内敛的性格特点。“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
91、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二) 我们今天该如何评价和把握宋明理学的传统文化道德?理学家们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品德,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以天下为己任,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理学家们致力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工作,建立了生活秩序,诸如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怜贫恤寡、扶助乡里的社会道德,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的个人品格。这些道德标准固然强化了小农经济的封建秩序,不乏旧道德范畴,在五四运动中遭到批判,但也包含了许多传统美德,应继续发扬。但三纲五常在理学推动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天经地义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压抑扼杀了人们的欲求,不利于向近代化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三) 纵横比较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历史地位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属于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范畴,而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启蒙思想。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而非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产物。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的。与西欧相比,西欧先有文艺复兴,后有启蒙运动,它们是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的资本主义思潮。造成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西欧已开始向资本主义过渡,而中国则依然徘徊在封建制度的漫漫长路上。